#失智症

講座/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

講座/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家人若出現這些症狀,很有可能就是罹患失智症,有時候可能會胡言亂語、精神狀況不佳,還有可能因為不舒服而口出惡言,在這種情況之下,失智症照護者的壓力會非常大。針對各種失智症、老年照護上的行為問題及情緒問題,由神經內科醫師盧韻如分享並給予建議,講座主題「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期望病患及家人有更正確的觀念。名稱: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時間:106年9月14日 星期(四)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 1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2段360號)  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1008

解密失智症 高低風險群有哪些?

解密失智症 高低風險群有哪些?#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失智症有哪些類型呢?阿茲海默症在日本占所有失智症患者比率的70%,其發病的潛伏期間就長達25年左右。因此,若能在早期階段察覺的話,極有可能做到病情抑制與改善。高血壓、糖尿病是老人癡呆高風險因子此外,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只要能讓病情的惡化延遲5年,將有可能不再出現失智症的症狀,並能以此狀態終老一生。也因為如此,目前全世界都全心投入於降低失智症發病的研究。九州大學的研究顯示,他們已經透過福岡縣所進行的傳染病學調查,證實了「高血壓」和「糖尿病」是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因子(危險因子)。另外,有許多研究機關的報告也歸納出: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族與低風險族基本上會符合以下幾點。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糖尿病患者或高血糖的人是正常人的二點一倍(九州大學 福岡縣久山町的調查).有抽菸習慣的人或是常吸二手菸的人罹患失智症的低風險族群.有運動習慣的人(比不運動者少四成).不抽菸者不只吸菸者 吸二手菸罹患失智症機會也增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運動不足、肥胖、抽菸……都是容易罹患失智症的原因,由此看來,生活習慣病與失智症的罹患風險越來越相符了。腦出血與腦梗塞的後遺症所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占所有失智症患者比率的20%,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此外,血壓高的人當然也是此病的高風險族群,與生活習慣病有密切的關係。在過去曾聽過「吸菸能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論點。然而此論點目前已經被否定,不只是吸菸者,身旁吸二手菸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逐漸攀升。為了維持身體健康,預防生活習慣病也是保持大腦健康的重點之一。(本文摘自/遠離健忘和失智/太雅出版)

中醫針灸 助改善失智症的認知功能!

中醫針灸 助改善失智症的認知功能!#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衛生環境改善、醫藥進步,致使死亡率逐年降低,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大幅成長,失智症的人口也同時快速增加,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每13人就有1位是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年人則每5人就有1位失智者,失智症的盛行率已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遞增。針灸合併西藥可改善認知能力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表示,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研究,證實中醫療法對於失智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以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來說,比起單純使用西藥治療,阿茲海默症患者使用針灸合併西藥治療的認知能力佳,可以幫助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許益彰醫師表示,中醫治病的特色在於注重整體觀及個人的體質差異,中醫治療常使用頭皮針來治療失智症,最常選用的穴位為百會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直上的交叉點)和四神聰穴(距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的四個穴位),可以活化腦細胞、促進腦部的血液循環,進而改善認知能力、延緩記憶的衰退。平常可做穴位按摩、戒菸、規律運動預防失智許益彰醫師強調,失智症本身是一種持續進展且不可逆的疾病,中西合璧治療雖可延緩病程的發展、改善病人的認知及日常生活能力,但目前不論是中醫或西醫都無法治癒失智症,因此如何預防失智症就顯得相當重要。建議平常可以針對百會及四神聰做穴位按摩,一日三次、一次3~5分鐘,按壓力道自覺稍微痠脹感即可;此外,戒菸、規律運動、多與人互動或從事腦力激盪的休閒活動如打麻將、打牌、下棋等皆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發生;若是三高的族群,則要密切追蹤血壓、血糖和血脂,必要時須積極接受治療,所以平時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就能延緩失智症的到來。

講座/失智症的飲食防治

講座/失智症的飲食防治#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可以預期未來失智症的人口數也會依比例上升,失智症防治成為一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在治療上,大多只能延緩病程的惡化,難以逆轉或者根治,也沒有很好的方式來預估一個人會不會得到失智症。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機率,是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飲食的部份如何來預防失智風險呢?又發生失智後飲食部分應注意什麼呢?此場團衛將由營養師賴玉釧介紹預防失智飲食及失智後飲食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失智症的飲食防治 時間:106年8月15日 星期(二) 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提升記憶力防失智 記得顧好口腔健康

提升記憶力防失智 記得顧好口腔健康#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類臼齒的咀嚼力一般落在50到80公斤,但只要拔掉一顆臼齒,咀嚼力就會下滑至30到50公斤。牙醫師和針灸師都深切明白一件事:身體無法站直、無法站穩、失去平衡或頭痛、肩膀痠痛都跟沒有確實咀嚼有關。咀嚼能力強 記憶力明顯較好咀嚼力的重要性也深深影響著大腦的機能。例如,有實驗指出:光是咀嚼口香糖就足以提升記憶力。這是來自岐阜大學醫學部的藤田雅文等人所進行的實驗。實驗過程中,他們讓20多歲與60多歲的志願者咀嚼口香糖2分鐘,並檢測其大腦的狀態,發現記憶力(銘記力)有提升的現象。透過監測大腦活動的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來檢查他們的大腦,結果發現主掌記憶的大腦海馬迴功能因此提升。接著,在30分鐘之後,進行回憶剛才所記憶之事物的實驗,結果也證實咀嚼口香糖能促進回想能力。此外,星城大學的渡邊和子教授等人於2002年發表一項研究報告。報告中提到:削掉老鼠的臼齒,使其無法咀嚼,老鼠的記憶力就會下滑;而對原本的臼齒進行治療,讓老鼠能再次咀嚼之後,記憶力便恢復正常。保留牙齒較多的人不易失智由此可知,一旦失去牙齒,咀嚼所帶給大腦的刺激就會減少。這對於記憶有多大的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讓我們把咀嚼的功效運用在健忘與失智症的預防上吧。別疏忽牙齒保健,即便上了年紀也要盡可能留住自己的牙齒。事實上,有報告指出保留原齒較多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腦萎縮等病症的惡化程度也已被證實與高齡族群的牙齒顆數有密切的關聯。65歲後因為牙周病平均會拔掉10顆牙齒一到了熟年,口內環境自然容易惡化。65歲到70歲之間,平均會拔掉10顆以上的牙齒。其原因幾乎都歸咎於牙周病。吸菸、過勞、壓力、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也會提早讓牙周病惡化。牙周病是可預防的,就從一天刷3次牙開始吧,如此一來便能防止大腦的老化。(本文摘自/失智可以預防,更可以治癒/商周出版)

咀嚼能力不佳 恐增失智症的風險

咀嚼能力不佳 恐增失智症的風險#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目前已知咀嚼能力不佳也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以4425位65歲的高齡者為對象追蹤調查了4年。結果發現,因失去牙齒而無法咀嚼的人,其失智症風險最多可增加1.9倍。此外,還有一篇東北大學齒學部的渡邊誠名譽教授,以1173位高齡者為對象調查失智症和殘存齒關係的報告。沒有牙齒無法咀嚼時 人體機能就會變差根據這份調查,剩下的牙齒愈少,記憶和運動方面的能力都有變差的傾向。這應該是因為,沒有牙齒而無法咀嚼時,控制咀嚼的神經或主宰感覺等部份的腦神經會萎縮,也就是出現無機能症候群。無機能症候群是指不使用功能就會變差。人類的身體機能只要不用就會變差。臥病在床不活動,會出現病態的功能低下,腳的肌肉衰弱無力,因而無法行走。簡單的咀嚼其實是一種高階的腦部運作換言之,無機能導致肌肉萎縮、退化,又或陷入肌無力的狀態。雖然也會發生在孩童或年輕人身上,不過更常發生在高齡者身上;有時候,一個星期就無法走路了,復原要花很長時間。無機能症候群也會發生在咀嚼上。咀嚼看似簡單的行為,其實會以複雜的方式用到多種器官,算是高階的腦部運作。大腦和咀嚼的關係很密切失智症會導致腦部的高階機能變差,因此,失智症患者即使有牙齒也變得無法咀嚼,這正是因為大腦和咀嚼的關係很密切。重要的咀嚼功能衰退,也意謂著腦部、腦部延伸出來的神經和運動機能也會變差。之所以強調要維持咀嚼能力,正是因為「咀嚼」提供了人類活下去的基礎。(本文摘自/0~100歲都需要的咀嚼力/天下生活出版)

活化大腦改善失智 3飲食原則記得遵守

活化大腦改善失智 3飲食原則記得遵守#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幾年關於失智症的研究愈來愈蓬勃,研究顯示,失智症與生活習慣病一樣,受到生活型態極大影響。其中尤以飲食生活影響最大,血管型失智症自不用多說,阿茲海默型失智症也能透過飲食生活改善,而且這個觀念已成為目前最有力的學說。多吃蔬果保護大腦2006年,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醫學系的Qi Dai博士發表了一項大規模疫學調查結果。這項調查以約1800名的日裔美國人為對象,分別比較每週喝3次以上蔬果汁的人,以及每週喝不到1次蔬果汁的人,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比例。結果發現,每週喝3次以上蔬果汁的人,發病機率比每週喝不到1次蔬果汁的人低76%。即使1週只喝1到2次,也比喝不到1次的人低16%。Qi Dai博士認為,水果和蔬菜裡含有的強力抗氧化物質多酚,正是造成這項結果的原因。大腦需要大量氧氣,因此很容易生成活性氧。活性氧會嚴重傷害大腦神經細胞,導致突觸功能衰退,阻礙資訊傳遞。此外,活性氧是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主因,研判可能與生成β類澱粉質蛋白有關。青背魚可預防失智症失智症並非某一天突然發生,神經細胞的退化現象會默默持續好幾十年,最後才發病。正因如此,只要從40歲積極攝取有益大腦的食物,即可達到預防效果。蔬菜與水果富含可擊退活性氧的抗氧化物質,討厭吃蔬菜的人與每天吃大量蔬菜的人相較,絕對是積極攝取的人較不容易罹患失智症。此外,芝加哥羅許大學健康老化研究所(Rush Institute for Healthy Aging)的瑪莎‧莫里斯(Martha Clare Morris)博士等人,曾經針對高齡族群進行調查,發現每週吃魚超過1次,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風險比完全不吃的人低了60%,得出「青背魚含有的DHA能有效活化大腦」的結論。世界各國皆發表了相同的報告,由此可見,青背魚就是預防失智症的最佳王牌。(編註:青背魚是指來自冰凍水域的魚類,如鮭魚、鮪魚、沙丁魚、秋刀魚等等)吃對食物,就能減緩失智症的進展已經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千萬不要就此放棄,學習正確的營養知識並吃對食物,就能改善失智症,減緩病情加劇。2009年,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詹姆士‧約瑟夫(James Joseph)博士等人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實驗小組在高齡成鼠的飲食中添加核桃,改善了運動障礙和認知障礙,因此認定核桃中所含的Omega-3脂肪酸、多酚等各種抗氧化物質,是導致這項結果的原因,人類每天只要吃七到九顆核桃就能獲得相同效果。此外,美國辛辛納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的羅伯特‧克里柯里安(Robert Krikorian)博士,他將罹患輕度記憶力衰退的受驗者分成兩組,讓其中一組每天飲用藍莓汁長達十二週,另一組喝假果汁,結果發現飲用藍莓汁的實驗組記憶力獲得改善。這個實驗結果證明,藍莓中所含的多酚與花色素?等營養素,確實能有效改善失智症的症狀。讓食物的營養成份充分發揮效用從上述實驗可知,食物其實蘊含著很大的力量。不像藥物有副作用,還能預防和延緩失智症,可說是最安全輕鬆的保健方法。為了充分發揮食物效果,務必要注意以下三點:1) 多吃當季食物,盛產期營養價值最高/蔬菜、水果和海鮮都有盛產期,盛產期就是食物最好吃、營養價值最高的時期。配合大自然週期飲食,才是最合理且有效的飲食法。2) 多吃新鮮食物,確保營養度滿分/即使是當季食物,腐壞變軟也會減損其營養價值。購買時一定要選擇飽滿水嫩、顏色漂亮有光澤,表面緊實的食物,以新鮮為第一原則。3) 細嚼慢嚥,助消化、活化大腦/細嚼慢嚥可刺激大腦皮質,增加大腦血流量。大腦活化之後,有助於預防失智症。不過,對於高齡族群來說,吃比咀嚼重要,不吃就無法吸收營養。與其堅持家中長輩細嚼慢嚥,讓他們開心飲食才是最大關鍵。(本文摘自/跟著醫學博士這樣吃,「記憶力」變好了!/采實文化出版)

7大失智症狀出現 快做好長期抗戰準備

7大失智症狀出現 快做好長期抗戰準備#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8歲的徐姓老翁患有慢性疾病,近日健忘情形越來越嚴重,有時會忘記吃藥,有時甚至連孫女已經放學回家他卻認為孫女尚未回家,平日喜歡到公園散步,但有時對於與他打招呼的人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他們的身分。專業心理治療師提醒,若家中長者健忘次數越來越頻繁,就要當心可能為失智前兆!面對失智症患者可多談論他有興趣的事情目前失智症大多只能延緩病症,無法根治,患有失智症的長者對於家人、朋友說的話可能會出現理解困難、判斷力變差的情形。由於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患者與家屬、醫師要隨時做好萬全準備。許多患者會有自己老了、不中用的心理壓力,也有人因為不想麻煩子女而老是待在家裡。事實上,面對延緩老化,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方式就能夠解決。家人朋友可以多安排一起外出旅遊的機會,多與他聊天、談論他有興趣的事情,讓他心境更開闊。7大症狀透視失智症二林基督教醫院心理治療師邱于真表示,失智症為年紀漸長後智能有障礙與減退,顯著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情況者,記憶力減退導致判斷及抽象思考以及其他腦高度機能均呈失常,至於行為及性格亦有變化。邱于真提醒失智症〈老年痴呆症)初期徵兆有以下7大症狀:1〉 對於剛發生的事情全部不記得。2〉 病態的健忘。3〉 無法做一些複雜的事情(如準備晚餐、逛街挑選東西、處理金錢、旅遊)。4〉 在不熟悉的地方易走失。5〉 常否認自己忘了,而會講出許多根本沒有的事。6〉 注意力變差。7〉 情緒較低落或易怒。失智症照護之路漫長,照顧失智病人心力交瘁,家屬要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中後期患者情況時好時壞,家屬感到挫折的狀態會越變越多,因此應隨時調整身心理狀態才能迎接長期抗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