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從健忘到失能 失智症之路7階段

從健忘到失能 失智症之路7階段#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失智症從第一階段到第七階段大腦變化的物理表現。第一階段:臨床前可持續二十年或更久‧看起來很正常,偶爾健忘第二階段:認知能力輕微下降可持續二十年‧偶爾健忘,別人也許會注意到‧日常活動仍可自理第三階段:輕度認知障礙可持續一年至三年‧別人可注意到的健忘‧可能會焦慮、工作困難‧日常活動仍可自理第四階段:輕度至中度失智症持續兩年至三年‧常被確診‧駕駛有困難‧焦慮、侵略或退縮‧理財可能有困難第五階段:中度至重度失智症持續一年半至兩年‧現在理財困難‧無法駕駛‧焦慮、有侵略性或退縮‧發音混亂;常忘記住址和數字‧影響衛生習慣第六階段:重度失智症持續兩年至兩年半‧日常活動無法自理‧需要專業護理‧性格改變(侵略或沉默)‧有時認不出親密的家人‧完全離不開照顧者‧嚴重影響睡眠週期第七階段:失智症最後階段持續一年至兩年‧所有日常活動都需要協助‧可能變得沒有反應‧經常不肯吃東西‧行走困難‧很少說話或不說話‧經常大、小便失禁‧比較不會焦慮(本文摘自/9成的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活到100歲也不失智!世界失智症權威教你預防阿茲海默症!/平安文化)

腦袋退化?形成阿茲海默症4大途徑

腦袋退化?形成阿茲海默症4大途徑#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形成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與其他失智症的主要原因是四個相互關聯的生物途徑。1) 發炎/首先是發炎(inflammation),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對抗有害細菌與病毒的天然保護功能。急性發炎,例如你指頭上的一個傷口發生紅腫現象,使傷口部位的血流量增加,促進癒合,這種類型的炎症很重要,沒有它我們不會痊癒。相反地,慢性發炎是一種長期促發的炎症,其原因往往是不斷地給予刺激,如高糖飲食、未紓解的壓力,以及其他許多不健康的生活型態選擇。當炎症成為慢性時,它就從保護轉為破壞,造成組織損壞而不是癒合。炎症沒有控制好時,身體實際上會自我攻擊。如果觀察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部,即使在疾病發展初期,你都可以看到慢性發炎的證據,它們會以細胞激素與趨化因子(通過攻擊外來物質以支持免疫系統的蛋白質)及活化的小膠質細胞(協助清除廢物和受損的腦細胞的小細胞)的形式出現,活化的小膠質細胞在清除廢物時會產生高度反應,以致傷害神經元(神經系統的細胞)及其支持結構。這是為什麼慢性發炎被廣泛認為是阿茲海默症形成的主因。2) 氧化/第二個途徑是氧化(oxidation),當氧氣與其他物質產生反應時,自然就會發生氧化作用而產生變化。把一根香蕉放在桌上它會變成褐色,這就是氧化,我們的身體也會發生同樣的化學反應。氧化會產生名為自由基(free radicals)的氧化副產物,自由基是缺少一個電子因而呈現不穩定且反應性高的分子,它們的高反應性迫使它們從其他分子竊取電子。在大腦中,自由基會從神經元(neurons)、神經膠質細胞(glia)和細胞器(organelles,位於細胞內的小細胞結構)竊取電子,以及蛋白質、脂質(lipids)、脂肪酸,甚至DNA,這些都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害。由於大腦比身體其他器官都更努力工作,要消耗掉體內百分之二十五的氧氣,所以特別容易受氧化反應的影響。大腦同時也是一種真空密封系統,清除氧化副產物的能量必須來自這個系統內部,外界能給的幫助似乎很少。大腦雖然有特殊的細胞和分子來協助分解與中和自由基,但這些細胞和分子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長期壓力、缺乏優質睡眠,以及一般老化之後隨著時間推演而受損,當大腦的自然清除系統受到損害時,自由基就變得特別有害。3) 葡萄糖代謝失調/葡萄糖代謝失調(Glucose dysregulation)是另一個形成阿茲海默症的生物途徑,並且在疾病初期格外常見。負責維持葡萄糖的系統通常在我們老化時開始衰退,尤其是當我們吃高糖飲食和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時(但有些例子顯示,葡萄糖代謝異常也有遺傳成分)。葡萄糖的生成與利用異常會影響構成該系統的胰腺、激素、酶和細胞,由於葡萄糖是整個人體的主要能量來源,其後果就像免疫功能受損與無法清除有害廢物一樣深遠。因為大腦對能量的需求極大,這些負面的影響就更加嚴重。葡萄糖代謝失調的一個危險後果是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它會改變我們的胰島素(一種激素,能使我們的身體利用葡萄糖的能量,也是葡萄糖最重要的調節機制)的敏感度。葡萄糖是我們的腦細胞的燃料,但只有在胰島素存在的情況下,它才能被積極內化或進入細胞。當胰島素和細胞結合時,會促使細胞的受體將葡萄糖帶進來,但是當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太高時,會出現兩個重要的問題:(1)胰島素分泌增加,使細胞對它的影響變得不靈敏。這就像沒有鎖(受體)讓鑰匙(胰島素)去打開一樣,結果葡萄糖在細胞外增加,但因受體不能正常工作,所以葡萄糖不能被內化,儘管血液中有大量的葡萄糖,但細胞最後仍因缺乏葡萄糖而餓死。(2)血液中的高胰島素會引發一連串其他的有害過程,包括發炎、氧化、脂質(脂肪)代謝失調及濤蛋白磷酸化(產生與阿茲海默症關係密切的濤蛋白的異常形態)。許多人不知道他們有胰島素阻抗,但是單單這個病理本身就能導致認知能力下降及阿茲海默症。一旦你從胰島素阻抗進展到確診為糖尿病(葡萄糖代謝失調最危險的後果),你的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就更大。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腦部的海馬迴會萎縮,而海馬迴是一個重要的記憶中樞。4) 脂質代謝失調/脂質代謝失調(Lipid dysregulation)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相關病變的第四個生物途徑,脂質是建構細胞壁塊、激素和類固醇的類脂肪物質,是細胞結構、儲存能量與發出信號(所有維持生命的功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脂質遍布全身,且它的構成超過大腦淨重的百分之五十。當身體遭受過多的脂質、炎症、氧化的損害及其他形式的壓力時,就會發生脂質代謝失調,在反應時,脂質的運輸與代謝受損,導致脂質被氧化(製造更有害的氧化副產物)。脂質代謝異常會促發許多疾病,但在這裡,我們想介紹一下這個複雜系統中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兩個過程:(1)膽固醇是脂質的一種,它的處理和清除會在壓力期間改變,異常的膽固醇開始在血管中囤積,最後形成堵塞血管的斑塊,切斷對小血管的血液供應,最終的結果是形成小血管疾病(我們最小的血管受損),時間久了之後,大血管也會產生病變(較大的血管受損)。小血管疾病和大血管疾病都是血管系統中脂質失調的下游結果,血管疾病是失智的主因。(2)這種膽固醇和脂質的清除與處理不當,也會導致一連串損害,最終形成類澱粉蛋白斑塊(與阿茲海默症有緊密關係的腦部病理)。最被廣為研究的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基因APOE4,已知和大腦中的脂質失調有關。這個基因編碼的蛋白質負責清除脂質與類澱粉蛋白,但因這個版本的蛋白質清除廢物、脂質及聚積在腦細胞外的類澱粉蛋白的效率不佳,因而開始損害神經組織。在往後的生活中,脂質失調、血管疾病以及類澱粉蛋白清除不當所累積的創傷,再結合經年累月的發炎反應和氧化帶來的壓力,最後會形成阿茲海默症。這四種生物途徑息息相關,但其中一種或多種都能促發阿茲海默症,也就是說,阿茲海默症有不同的形成途徑,但最後都殊途同歸。一個人的飲食若含有高膽固醇與飽和脂肪,首先可能會引發血管疾病,血管疾病導致發炎,接著氧化,而一個高糖飲食的人也許從胰島素阻抗開始,再引發血管疾病與發炎。‧ 風險因素高糖、高飽和脂肪不良飲食、壓力、高膽固醇、糖尿病、肥胖、酗酒、吸菸、高血壓、睡眠失調、頭部創傷、久坐、小血管疾病‧ 保護因素定期運動(有氧運動、阻力訓練與加強平衡)活動及站立、植物性飲食ω-3脂肪酸、曬太陽、禪修(動禪、正念呼吸、瑜伽及其他壓力管理)、7-8小時的睡眠、社交參與志願服務、有目標的活動、持續學習 這些過程在體內的綜合作用會形成類澱粉蛋白和濤蛋白:首先是一連串的生物變化,接著是阿茲海默症的物理病理(但有罕見的早發性案例是由類澱粉蛋白與濤蛋白驅動疾病進程)。由此看來,阿茲海默症實際上是綜合若干種不同疾病的途徑,最後以我們稱之為阿茲海默症的症狀與病理顯現出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四個途徑都深受我們的生活型態影響,我們每天所作的選擇都是阿茲海默症發病與整個疾病進程的驅動力。(本文摘自/9成的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活到100歲也不失智!世界失智症權威教你預防阿茲海默症!/平安文化)

年輕型失智不一定健忘!8種緩和方法

年輕型失智不一定健忘!8種緩和方法#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頗受歡迎的電視劇「初戀的情人」,本來以為是部浪漫愛情大悲劇,沒想到裡面竟然是描述中年、正在職場中擔任公司主管的男主角,面臨自己出現失智症症狀時的痛苦和掙扎。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說,發現自己有失智症狀並不是世界末日,早期診斷很重要,了解自己失智的原因,積極維持住自己的功能,在工作上適度調整,失智症患者也能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盡一份力。台北醫學大學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各種失智症的初期症狀都是「健忘」,但是健忘是否就真的是失智?那也不見得。還是要先做健康狀況評估,了解有無其他的問題:有一些身體病變會伴隨著失智症狀,例如憂鬱症,患者通常會有假性失智現象。所以要先檢查確定到底是不是腦部退化性引起的失智?是否有中風,或是甲狀腺等問題;這些疾病也會造成繼發性的腦功能障礙,必須趕快先找出原因加以治療。另外也要注意,年輕型失智有不少是「額顳葉型失智」,通常不是以健忘為表現,而是行為改變,經常面無表情、行為粗魯、沒有同理心等。雖然和一般的失智症一樣沒有藥物可治療,但是藥物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脫序症狀。假如我是真的失智1) 安排學習課程/ 如果確診是失智,徐文俊建議處於早期失智的患者,可以為自己安排學習的課程。他提醒,年輕型的失智症發病年齡約是四、五十歲,照顧上需要注意的地方,比起一般老年性失智患者只要求「被照顧好」更嚴苛。因為,年輕型失智患者幾乎都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無論男女,配偶都還年輕、小孩也可能都在求學階段,除了自身的問題,還有家庭要照顧。此外,患者本身在職場上可能也還是主管階段,突然發現罹病,原本在職場上可以呼風喚雨、頭腦舉一反三的人,可能才說一句話就卡住,不曉得自己想要說什麼,會是很大的打擊。2) 不要離開職場/徐文俊說,對患者來說,離開職場除了是更大的打擊以外,也會讓疾病惡化得更快。持續工作,反而是一種恢復功能很好的過程。所以建議,如果公司可以幫忙患者調整職務;不要著重在記憶性的工作,而是改為操作電腦或是患者原本的專業上,患者還是有相當的工作能力。3) 手工活動可以幫助腦力活化/ 對患者來說,在原本的公司突然從主管職,因為生病而被調整到低階的工作,可能很難接受。建議可以重新學習需要手工活動的工作,在日本有許多咖啡烘焙坊的失智庇護農場,失智患者可以學習烘焙糕餅、做咖啡。臺灣的桃園也有一個「木匠的家」,為患者創造新的職場機會。除了有一份收入外,也讓失智患者在學習手做工作時腦力更活化。4) 讓患者可以獨立完成工作/年輕型的失智患者體能都還不錯,如果能讓患者發揮原來的專常,還是可以提供相當的生產力。建議要讓患者做一些需要獨立完成的工作,對於保持原來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5) 把自己當成孩童一樣重覆學習/葉篤學說,退化性的失智有很多藥物可以輔助改善。而在同時,也建議患者去上課,例如學習畫畫等新的技能,讓腦筋多活用。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小孩,幼童可能要教三次、四次,甚至十次才能學起來,所以學習要有耐心,陪伴的人也要有耐心。6) 多進行認知訓練/專家通常都建議失智患者要進行更多的認知訓練,葉篤學說,現在的寶可夢遊戲是不錯的訓練,失智患者最早出現的障礙經常是缺乏方向感,寶可夢遊戲可以邊玩邊看地圖,增加方向感的學習。7) 多參加社交活動/有研究發現,多參與社交活動的人可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而孤獨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則可能增加2倍。已經發生失智症的患者,可以多參加社交活動穩定情緒,也有助延緩病情惡化。另外,像是懷舊唱歌、種花、玩桌遊、學下棋等社交休閑,甚至是透過薰香治療的嗅覺學,在國外有許多研究都認為是可喚起被遺忘記憶的方式。8) 規律運動、睡眠充足/兩位醫師都很推薦患者多運動,因為運動後的血液循環,也會加速帶血液滋養腦細胞。包括快走、慢跑或是騎健身車、反向運動等都有幫助。(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研究:日飲1杯柳丁汁 降失智風險

研究:日飲1杯柳丁汁 降失智風險#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喝柳橙汁可以預防失智?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長期攝取蔬果、柳橙汁可以遠離失智症!該研究於今年11月刊登在美國期刊《神經內科》(Neurology)。每天喝1杯柳丁汁 出現失智症狀機率低3成美國哈佛大學針對近2萬8千位男性進行長達20年的追蹤調查,研究他們平時攝取蔬果對大腦能力的影響,結果發現每天喝1杯柳丁汁的人比其他人出現失智症狀的機率低了3成,顯示柳橙汁與認知功能保護有關,也證實健康飲食對於延緩大腦退化的重要性。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我國目前失智症人口推估已超過27萬人,且逐年增加中。失智症是導致全球長者失能及生活無法獨立的主要原因,如何預防失智症便成為值得重視的議題。新鮮柳丁含纖維質 建議一日份量2個拳頭大南投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鄭耕兆表示,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臨床症狀也很多元,藥物治療多以延緩疾病進展為主。除了均衡飲食蔬果外,正常的生活作息、規律運動習慣及良好的人際互動也都很重要。南投醫院營養室主任蔡秀雯表示,柳丁含有醣類、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鈣、磷、鉀、檸檬酸及果膠等豐富營養素。柳丁一日份量建議是2個拳頭大,而柳丁汁一日總建議量大約200至240cc。因為新鮮柳丁含有纖維質,可以預防便秘,也可以延緩血糖升高,因此單吃柳丁的好處會比柳丁汁多。

講座/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

講座/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可預期未來失智症的人口將會依比例上升,失智症預防成為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的治療,大多只能延緩病程惡化,難以逆轉或根治,也沒有很好的方式預估是否得到失智症。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機率,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如何從飲食調整預防失智風險呢?發生失智後飲食應注意什麼呢?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2月27日(四)舉辦營養講座,由施淑梅營養師主講「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講座中將介紹預防失智飲食及失智後飲食注意事項。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心智飲食-預防失智症時間:107年12月27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巴金森病非老人專利!發抖恐已中晚期

巴金森病非老人專利!發抖恐已中晚期#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台約4萬名巴金森患者,並且罹病人數逐年增加。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指出,近2成巴金森病患者於青年發病,近期門診最年輕的發病案例僅18歲,顯見巴金森病並非大家過往所認知的老年病。雖然巴金森病的病名大家耳熟能詳,但實際了解疾病的人卻少之又少。巴金森病延誤治療 恐會加速失能、增加失智與憂鬱症風險根據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最新一份巴金森病認知網路調查發現,逾9成民眾不清楚巴金森病的初期症狀,大多對巴金森病早期症狀的認識僅限於「抖」,導致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巴金森病若延誤治療,恐會加速失去行動(失能)、表達能力的速度,更也增加合併失智與憂鬱症的風險。據統計,高達7成民眾皆將巴金森病與失智症畫上等號。吳瑞美主任表示,巴金森病與失智症雖然都屬於腦部神經性疾病,但是巴金森病的症狀是先以神經退化性、進行性動作障礙問題表現。巴金森病不只「抖」,初期症狀可分為3種:單側手抖、行走緩慢小碎步、面具臉(臉面無表情)。其中約3成患者早期症狀為走路步態不穩、行動緩慢,民眾多輕忽此問題而延誤就醫。巴金森病造成腦部功能的損傷不可逆巴金森病腦部功能的損傷不可逆,若無及早發現、治療,恐加速患者出現動作障礙、喪失行動能力的時間,也將讓患者失去口語表達能力。據統計,約2至3成患者罹病晚期會出現失智問題,更有43%巴金森病患者會因疾病惡化而併發憂鬱症。門診中常有患者認為一旦罹病後便無法控制,只能坐等生命逝去。其實現在已有多種巴金森病的治療方式,會根據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惡化。患者若未妥善控制,未來可能會讓自己掉入巴金森所帶來的「失去行動能力、失去表達能力、失去快樂、失智」的四失威脅,切勿輕忽巴金森病初期症狀的徵兆。年輕型巴金森多半與基因、家族遺傳有關全台65歲以上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巴金森病,所有神經病變疾病中巴金森病罹病人數僅次於失智症。然而吳瑞美主任表示,「年輕型巴金森」的發生多半與基因、家族遺傳有關。相較於年長的巴金森病患者,正值花樣年華的患者,更容易因不了解疾病而向外界隱藏、獨自承受壓力。然而及早發現疾病、按時回診治療,不論是年輕或年長的巴金森病患者都能有機會好好與病共存。

中風失智率高3成!當心血管性失智症

中風失智率高3成!當心血管性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病患家屬阿強說,爸爸中風後,他已經很努力帶爸爸去復健了,卻沒有太大起色。近來,爸爸經常會自己偷偷跑出門,怎麼說都說不聽,好幾次花了幾個小時在大街小巷奔走才將爸爸找回來。因為他是主要照顧者,又要外出工作,蠟燭兩頭燒,他也嘗試鎖門,爸爸卻還是自己開門出去。直到他在網路發文,有網友提醒他,爸爸會不會是中風後引發失智症呢?最好去檢查看看,他也懷疑:中風真的會引發失智症嗎?中風失智高3成「中風後確實可能發生血管性失智,中風患者失智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三成,而且中風也會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提醒,如果在中風後三個月內患者的認知功能有明顯變化,可能要預防失智的可能性。中風患者發生失智的比例有多高?徐文俊說很難計算,因為每個人一生中約有20%的機率至少發生一次中風。腦中風可大可小,長庚醫院過去就分析在該院進行「腦神經高階健檢」的民眾資料時,發現竟有近兩成受檢者曾發生過沒有症狀的腦中風。血管性失智,可能是因為一次大中風引起,也可能是經由多次沒有症狀的小中風累積而發生。因為中風本身會造成腦組織壞死;就像膠片唱盤,或是電腦光碟,即使只有一個小點狀的損壞,都可能引起唱片不斷跳針、光碟卡住。哪些部位的中風容易引起失智?1) 視丘部位的中風/視丘為腦部重要神經通路經過,若中風阻斷易引起失憶。2) 角迴區/為大腦重要訊息彙整區。3) 尾核/為通往額葉指揮中心的中繼站。4) 和記憶特別有關的巴貝茲迴路。5) 在邊緣系統和後側關聯區。但並非其他部位就不重要,當腦部組織損傷到達某一臨界點時,腦部失去代償能力,或多次大大小小的中風累積而造成加成效應,使受傷的腦組織到達引起失智症的量,都可能造成失智。哪些狀況可能顯示有血管性失智?1) 通常容易合併憂鬱症。2) 容易合併步態變小、走路不穩等巴金森氏症的運動性障礙。3) 感覺患者的狀況每況愈下,病患家屬常形容「階梯式變壞」,一次比一次差。這些有助中風後認知改善1) 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2) 協助排除患者的情緒障礙。3) 平常慢慢做認知學習。徐文俊說,所幸中風的患者大多有進步的空間。過去也有統計,有些患者初期認為有認智功能損傷有失智狀況,但是復健一年後評估卻又是正常的;所以家屬要協助患者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惡化的危險因子。很多中風後的失智,首先出現的不是失憶,而是情緒障礙,所以要幫助患者情緒的控制;也要像教剛在學習的孩子一樣,看小圖卡認物、讀字、讀報等等,幫助患者平常認知上的促進練習,慢慢的進步。照顧者可尋求協助徐文俊建議,家屬如果覺得患者有狀況,到醫院回診的時候可以詢問醫師,安排進一步的檢查。如果確診是中風後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可以諮詢醫院的個案管理師,依照患者的狀況申請重大傷病卡、殘障手冊等。現在的長照服務其實幾乎就是失智症照顧服務,透過諮詢尋求符合各別需求的醫療資源。(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防失智別靠銀杏!營養師推地中海飲食

防失智別靠銀杏!營養師推地中海飲食#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好怕到最後,連自己是誰都忘記了.......」記憶一點一滴流逝的失智症,是很多人比起癌症、中風等各種重大疾病還要更害怕的病,因此當然希望可以預防失智症,但是聽說過去被認為能預防失智的銀杏好像沒有效用,那麼,還有什麼是能預防失智的呢?醫師表示:「運動是預防失智最好的方法,不要迷信某些食物或健康食品,只要『健康飲食』就能預防失智!」銀杏證實無法預防失智 不如現在起身動一動早期一直被標榜可以預防或改善失憶症狀的銀杏,已經在去年被證實對預防失智沒有幫助。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腦神經內科醫師游家銘表示,銀杏早期在研究中發現具有增加末梢血液循環的作用,所以被認為可能有助腦循環,但是在大型的研究中,卻看不出明顯的效果,也發現沒有統計上的意義,因此已被認為預防失智無效。他表示,若想要預防失智,運動是最有效的方法,特別是可以增加換氧量的、促進血液循環的運動;例如快走、慢跑。彰化秀傳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邱百誼也說,無論是動腦,或是動身體的運動都能有效預防失智症,不需要多激烈,或一次一定要做多久,只要是能帶動全身系統的血液循環的運動,都將帶來幫助,而運動時良好的情緒,更能幫助預防失智症,隨時能多活動就動。是咖啡還是咖哩可以預防失智呢?至於在飲食上,到底要吃什麼才能有效預防失智呢?是咖啡?還是咖哩呢?游家銘醫師說,雖然新加坡早先曾發表研究,認為多吃咖哩的人比較不容易發生失智,但是此說法仍沒有大型的研究可以確認與支持其理論。而之前有報導提到-喝咖啡可以預防神經病變,也只顯示在預防偏頭痛與保護肝臟上。另外,在小型研究上,似乎有喝咖啡習慣的人,是巴金森氏症的病例較少,而非失智症,因此喝咖啡在預防失智的成效上,並未看到有利的證據。游家銘認為,目前失智症主要還是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有關,因為目前引起失智的原因仍不是非常清楚,所以很難從食物上去建議該如何補充或治療,但是在臨床上發現,失智症患者大多脫不了有三高症狀;有些病人後來慢慢走向中風,而有些人則走向了失智。由此推測,「三高」可能會對腦部的代謝產生傷害,所以預防三高,亦能預防失智。怎麼吃防失智?「地中海型飲食」不可少邱百誼醫師表示,與其說吃什麼東西可以預防失智?倒不如從日常的飲食習慣改變開始做起,包括飲食清淡、多蔬果、少紅肉。飲食的原則,建議偏向採取「地中海型飲食」。地中海型飲食採取的是多蔬果、少紅肉原則,青菜水果含有多種必需的維他命,而目前已知紅肉中的膽固醇和油脂會對血管造成傷害,同時還會產生阿茲海默症的變性蛋白,所以地中海型飲食的原則,可以說是預防失智症最好的飲食模式。臺式食物也能吃出「地中海飲食」但說起「地中海型飲食」,大家就想起生菜沙拉、火雞胸肉、橄欖、橄欖油......在台灣這些食物並不是那麼好取得,也不太合臺灣人的胃口,該怎麼辦呢?營養師劉純君表示,其實地中海型飲食不一定要完全照歐洲人的吃法,只要抓住它的大原則:1) 蔬菜要比肉跟飯加起來還多。2) 主食類只選擇粗糧,例如糙米。3) 肉類一天不超過自己一個手掌大,並且以魚類為主。4) 水果一天不超過自己兩個拳頭大。5) 不吃喝任何額外加糖的食物、飲料。6) 油脂盡量選擇冷壓,或可以聞得到堅果原有香氣的油脂,並且買小瓶裝,用完再買,不要貪買大罐的便宜,或想要「呷卡久」。7) 堅果類每天吃兩湯匙。營養師劉純君說,臺灣人怕生食蔬菜會「太冷」,蔬菜可以不必生吃,可以煮熟吃,而烹調法也不一定只能吃水煮蔬菜,畢竟我們的腦部還是需要油脂;因為我們的腦組織本身就是由很多油脂所組成,所以菜也可以用炒的,但是要稟持「少油」的原則,炒菜的時候油也不要爆太久,最好熱鍋、冷油,快速拌炒,以免讓油質變而傷身了。最後,在肉類的選擇上,除了魚肉以外,我們的土雞肉也很好,用少油脂的雞胸肉來煮,一樣美味、低脂又健康。至於這幾年的食安風暴,你是否擔心橄欖油有太多假貨呢?那麼,我們也可以用冷壓的花生油和苦茶油來涼拌,營養價值絕對不輸橄欖油的。(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