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糖尿病未控制 失智症風險增2.4倍

糖尿病未控制 失智症風險增2.4倍#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般健康檢查主要檢測空腹血糖值,讓許多人以為只要降低空腹血糖就能高枕無憂。然而人處於飯後的時間比空腹長,更需要注意飯後血糖。1名70多歲的阿公空腹血糖未超標,糖化血色素卻一直降不下來,原來阿公雖然減少飯量,飯後卻吃好幾種水果,導致飯後血糖飆高。調整後配合藥物治療,血糖才穩定控制。高血糖影響胰島素 與阿茲海默症相關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張宏猷指出,糖尿病患血糖過高,引起大、小血管病變,除了促使動脈硬化、阻塞,導致血管性失智。高血糖會影響大腦內胰島素的作用,與阿茲海默症關係密切。調查顯示,台灣未用藥物控制的糖尿病患,失智症風險是常人2.4倍,已用藥患者的失智症風險,則是常人的1.6倍。飯後高血糖尖峰的影響,對大腦認知功能下降或失智症更大。飯後高血糖不僅加速糖尿病進展,增加糖尿病患者失智風險,也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罹病率及致死率,糖尿病患除了控制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值,更須控制飯後血糖值,才能有效減少各種併發症。長期血糖波動大 損害腦部神經致萎縮目前針對降低飯後血糖的藥物包括α–Glucosidase inhibitors(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Glinides、短效胰島素類似物等,根據病況評估使用。其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能延緩小腸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與葡萄糖的吸收,使飯後血糖值趨於平穩,不會忽高忽低,降低餐後血糖高峰,減緩對血管的衝擊和損傷。張宏猷醫師表示,飯後高血糖造成失智風險的機轉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但長期血糖波動過大確實會損害腦部神經,導致腦部萎縮,影響認知功能。除了藥物治療,也必須積極改善生活型態,包括飲食、運動、體重控制,才能延緩併發症發生,降低失智威脅。

研究:女40歲高血壓 失智風險增73%

研究:女40歲高血壓 失智風險增73%#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最近研究發現高血壓對失智的風險有性別差異。女性在40歲有高血壓,失智風險增加了73%,但同年齡的男性,有高血壓並沒有增加失智的風險。40歲高血壓患者 女性失智風險高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Kaiser Permanente Northern California健康照護系統中的成人健康資料,共7,238筆。1964-1973年間,這些人平均年齡33歲,所有人當時都被測量血壓,並在他們平均年齡為44歲時再次測量血壓。資料顯示,在30歲左右,男性約有31%有高血壓、女性則有14%;在40歲左右,男性約有25%有高血壓,女性則有18%。1996-2015年間,研究團隊追蹤了5,646位還存活成人的資料,在這段期間有532位被診斷罹患了失智症。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在30歲有高血壓其失智風險並沒有比同年齡、沒有高血壓的女性高,但是到了40歲有高血壓的女性,失智風險就增加了73%。而對男性來說,不論是在30歲或40歲有高血壓皆未使失智風險增加。這些結果在研究團隊考量了其他影響因素,如身體質量指數(BMI)、糖尿病及吸菸與否以後仍然成立。戒不良嗜好 對心臟腦部都有益研究表示,雖然高血壓較常發生於中年男性身上,但是中年有高血壓對女性來說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換言之,中年高血壓對女性大腦健康來說是更危險的影響,並且影響可能不限於失智症。研究者Rachel Whitmer博士表示,過去已知高血壓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研究結果進一步發現發生高血壓的年齡對失智症風險的影響及高血壓影響失智症風險的性別差異。對於研究的限制,Doug Brown博士表示,需留意這份研究是以1960-1970年代北加州的人為分析對象,那時候治療高血壓的方式並不如現在進步,因此無法確定研究結論對其他族群的適切性。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單位的Rosa Sancho博士表示,對心臟有益的對大腦也有益,目前實證顯示健康的生活習慣如不吸菸、適量飲酒、保持活躍、飲食均衡、定期檢查膽固醇等都有助於保持大腦健康。(文章授權提供/台灣女人健康網)

講座/失智症用藥指導

講座/失智症用藥指導#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已步入高齡化國家,失智症的問題也漸受重視,看著家人從記憶障礙、失去行為判斷力到日常生活無法自理,對家有失智症的朋友來說更是一大衝擊。本堂課藥師將由王怡茹藥師主講「失智症用藥指導」簡單帶您認識失智症,了解失智症常用藥物,以及用藥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名稱:失智症用藥指導時間:106年10月25日(三)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講座/失智症照顧課程 減輕照顧負荷

講座/失智症照顧課程 減輕照顧負荷#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症照顧漫長的道路上,家屬與照顧者背負沈重的壓力,大林慈濟醫院與臺灣社會福利學會主辦、嘉義縣失智共照中心協辦的失智症家屬支持照顧課程,第一場課程30曰上午在大林慈濟醫院第一會議室舉辦,希望透過課程訓練,幫助失智症家屬瞭解失智症如何照顧的知識與技巧,增進與失智者的溝通跟相處,減輕家屬跟照顧者的負荷,提升生活品質。第一場課程由大林慈濟醫院復健科組長蔡明倫指導「失智者居家運動復健與技巧」,包括居家輔具的選擇及環境改善、居家運動復健與技巧、肩頸疼痛自我緩解技巧、臥床病人肢體活動照顧技巧等。蔡明倫表示,失智者也許兼有其他慢性疾病,若是行動不便,可以觀察家中環境,選擇適當輔具,協助活動,改善居家環境,例如增加扶手、去除門檻、增設斜坡道、拆除浴室浴缸等,部份工程可申請補助。至於相關輔具,可參考衛生福利部輔具資源入口網,選擇合適的輔助,可以增加活動能力,減少照顧負擔。在居家運動方面,蔡明倫指出,伸展運動的原則,拉筋用力的程度,只要出現緊繃感即可,並維持緊繃達30秒,反覆次數每回5下,每週至少2回;肌力訓練,負重程度以負重動作能重覆達10下為宜,每回10下,每週至少3回,依照身體需強化的部位肌群,每一肌群依上述原則進行。蔡明倫建議,照顧失智長輩先以生活需求為主,最好家人陪伴失智長輩一起運動,若是有特定運動指導需求,可以向長照中心申請居家物理治療,由物理治療師評估、指導,再依循居家活動建議。如果有身體活動適切性問題,先詢問醫師及物理治療師再予以協助。除了運動問題,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曹汶龍主任也與大家分享「認識失智症」,曹汶龍主任表示,失智是大腦細胞慢慢萎縮,一開始在大腦的海馬回,患者記憶變差,接下來會影響邏輯思考,漸漸失去解決問題、理解概念的能力,接著影響腦中調節情緒的部份,患者的情緒和情感開始失控,接著會影響視覺、聽覺、嗅覺,而且讓人產生幻覺,讓患者連早期的記憶都失去,並破壞平衡和協調能力,最後,破壞腦部調節呼吸和心臟功能的部份,這一個過程大約8至10年。曹汶龍指出,失智症除了早期發現,可以藥物治療之外,非藥物治療也非常重要,例如懷舊治療、運動治療、認知訓練等,建議家屬可以將失智症患者帶出門,多與他人接觸,不要什麼事都不讓他們做,才不會讓功能快速退化。智症家屬支持照顧課程10月21日(六)將有照顧者壓力的心理調適與紓壓技巧課程,11月18日(六)則有失智症精神行為問題的因應及失智者之法律議題課程,歡迎失智症家屬及照顧者,或對失智照顧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報名請洽︰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聯絡電話(05)2648000分機1149,額滿為止。

健康5招遠離失智症 護腦又強心

健康5招遠離失智症 護腦又強心#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當長輩突然出現記憶力減退、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對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理解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時,很可能為失智前兆,應立即尋求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或醫院進行完整檢查和診斷。全球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全球失智症人口為4,680萬人,到了2025年預估人數將高達1億3,150萬人。9月為「國際失智症月」,國民健康署邀大家一起關懷失智患者,預防失智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多動腦、多遊戲、和人群接觸、避免頭部外傷。健康5招 防失智、降心血管風險失智症大致分為神經退化性及血管性二類,神經退化性失智症以阿茲海默症最常見,另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的血管性失智症,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因此,預防心血管疾病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民眾,預防失智可以從健康生活做起,國民健康署提供健康5招,讓民眾在遠離失智症之餘,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1) 戒菸/ 依據研究顯示,目前仍在吸菸者相較於為吸菸者增加1.27倍失智風險。戒菸對於身體的好處很多,建議尋求各地戒菸門診的協助,戒菸永遠不嫌晚,並可讓長者體會戒菸後健康好處。2) 多運動/研究發現高強度活動量可以降低38%認知退化風險,而輕到中度活動量也可以降低35%認知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週從事中度的身體活動至少150分,健走、逛街購物、上下班通勤時段、整理庭院、做家事、跳健康操、做瑜珈等,每次10分鐘開始分段累積身體活動量,達到微流汗程度皆有助於健康。3) 維持健康體重/研究顯示,中年時期體重過重相較於正常體重者發生失智症風險的相關風險為1.26,而中年肥胖者相較於正常體重者產生失智症相關風險為1.64。建議您天天量體重等方式維持正常體位(18.5≦BMI≦24),降低失智症風險。4) 均衡飲食/研究顯示健康飲食型態(例如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日式飲食)與降低罹患失智症的危險性有關,國民健康署建議攝取多樣化的蔬果,使用天然調味料、低鹽,搭配全穀、堅果;肉類以攝取魚、雞肉等白肉為主,並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5) 不過量飲酒/研究顯示酒精的攝取與失智症的風險有關,建議長者儘可能不過量飲酒。

失智症狀常被輕忽!8大前兆是警訊

失智症狀常被輕忽!8大前兆是警訊#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天是「國際失智症日」,其實失智症早期發現可減緩惡化,大家應多多重視失智症的預防、治療及照護,別讓一時的疏忽造成遺憾。一名75歲的阿嬤因為記憶力漸漸變差,開始搞混家人稱謂,把孫子喚成兒子、將陌生人當作老伴,有時甚至在自家中還嚷嚷著要回家,一開始家屬沒有特別注意,直到出現這些不尋常狀況帶阿嬤前往醫院檢查,才發現原來種種行為都是失智症線索,只是家人平時都沒有特別注意。多數患者沒有病識感 單純以為是老化烏日林新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宋兆家指出,大多患者沒有病識感,單純以為只是老化造成的記憶力不好,這時家人應對失智症有著高度認知,於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才不會忽略失智症的早期病兆!民眾可自行評估8大失智警訊大多數人都誤以為失智症無藥可醫,但宋兆家主任表示,除了不可逆的腦部退化病因,如:老年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額顳葉退化症、帕金森症,無法真正改善之外。部分的失智症只要找到背後病因,對症治療,確實可以遏止惡化、改善病情。以下為8大失智症前兆,一般民眾可自行評估,也能觀察家中長輩有無以下症狀:1) 記憶力漸漸喪失,常常找不到東西、有些事漸漸地想不起來。2) 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以前本來很熱衷的事物,現在都興致缺缺。3) 解決問題的判斷能力出現困難,和以往的判斷力相比,現在常常做出錯誤的判斷。4) 別人說您一直重複說同一件事、重複相同問題,忘記曾經說過的話、問過的問題。5) 學習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上有困難,忘了怎麼使用遙控器、洗衣機等電器產品。6) 忘記正確的日期、約會、聚餐的時間,忘記正確的日期,甚至是年齡,也會忘記約會的時間。7) 處理複雜的財務或計算上有困難,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帳單繳費、購物付款出現問題。8) 情緒或人格改變,脾氣突然變差或暴躁的人轉為溫和。症狀超過2項建議盡快就醫宋兆家主任特別強調,如果家中長輩有超過2項以上症狀,建議盡快就醫,接受詳細的評估與檢查。對於想要預防失智症的民眾,平時一定要常常動腦,藉由培養閱讀、下棋、旅遊等活動;以及每周3次規律的運動活化腦部。此外,更要維持均衡飲食和正常作息,遠離危險因子,避免高油、高鹽的飲食及戒菸。

講座/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

講座/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家人若出現這些症狀,很有可能就是罹患失智症,有時候可能會胡言亂語、精神狀況不佳,還有可能因為不舒服而口出惡言,在這種情況之下,失智症照護者的壓力會非常大。針對各種失智症、老年照護上的行為問題及情緒問題,由神經內科醫師盧韻如分享並給予建議,講座主題「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期望病患及家人有更正確的觀念。名稱:如何處理失智症情緒及行為問題時間:106年9月14日 星期(四)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 1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2段360號)  洽詢:社工劉大任(02)2791-9696#1008

記憶減退誤當老化 失智悄悄找上門!

記憶減退誤當老化 失智悄悄找上門!#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照護不只是一個家庭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沉重需要共同分擔的沉重壓力。依據失智症盛行率推估,新北市預估有3萬8千位失智症患者,面對漫長又沉重的照顧責任,對家庭照顧者不論在生理或心理都是沉重的負荷。出現記憶減退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高淑真指出,失智症剛開始以近期記憶減退為主,家中長者剛開始出現此症狀常被家人誤以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患者自己可能都沒有察覺。其實失智症從罹病到完全失能期間約8到10年,由於社會大眾對於失智症的不瞭解,進而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法律糾紛,導致照顧者負擔沉重。大多數患者害怕外出找不到回家的路,或者家屬擔心患者外出會造成意外,通常會選擇將患者關在家中。一旦失智症長輩減少社會參與的機會,便會加速失智病程退化速度。為此,營造支持失智家庭的高齡友善社區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讓患者在熟悉的社區中生活可延緩失智高淑真副局長表示,多數失智症長者皆生活於社區中,新北市導入民間資源預計打造多個「瑞智友善社區」讓失智症長者能在自己熟悉的社區中安心的生活,延緩失智進程,而家屬能夠就近獲得支持及喘息,減輕照顧負荷壓力,達成在地安老的高齡友善環境。高淑真副局長呼籲市民,如果家中長輩出現記不住最近發生的事,但對2、30年前的事都還記得,不斷詢問重複的問題、疑東疑西、懷疑家人偷他東西、個性忽然大變等,這都是失智症的徵狀,建議市民能夠安排家人盡快就醫診斷,在專業醫療介入下,加上更多延緩失智的社會活動,相信能夠大幅降低未來照顧的負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