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活化大腦改善失智 3飲食原則記得遵守

活化大腦改善失智 3飲食原則記得遵守#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幾年關於失智症的研究愈來愈蓬勃,研究顯示,失智症與生活習慣病一樣,受到生活型態極大影響。其中尤以飲食生活影響最大,血管型失智症自不用多說,阿茲海默型失智症也能透過飲食生活改善,而且這個觀念已成為目前最有力的學說。多吃蔬果保護大腦2006年,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醫學系的Qi Dai博士發表了一項大規模疫學調查結果。這項調查以約1800名的日裔美國人為對象,分別比較每週喝3次以上蔬果汁的人,以及每週喝不到1次蔬果汁的人,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比例。結果發現,每週喝3次以上蔬果汁的人,發病機率比每週喝不到1次蔬果汁的人低76%。即使1週只喝1到2次,也比喝不到1次的人低16%。Qi Dai博士認為,水果和蔬菜裡含有的強力抗氧化物質多酚,正是造成這項結果的原因。大腦需要大量氧氣,因此很容易生成活性氧。活性氧會嚴重傷害大腦神經細胞,導致突觸功能衰退,阻礙資訊傳遞。此外,活性氧是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主因,研判可能與生成β類澱粉質蛋白有關。青背魚可預防失智症失智症並非某一天突然發生,神經細胞的退化現象會默默持續好幾十年,最後才發病。正因如此,只要從40歲積極攝取有益大腦的食物,即可達到預防效果。蔬菜與水果富含可擊退活性氧的抗氧化物質,討厭吃蔬菜的人與每天吃大量蔬菜的人相較,絕對是積極攝取的人較不容易罹患失智症。此外,芝加哥羅許大學健康老化研究所(Rush Institute for Healthy Aging)的瑪莎‧莫里斯(Martha Clare Morris)博士等人,曾經針對高齡族群進行調查,發現每週吃魚超過1次,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風險比完全不吃的人低了60%,得出「青背魚含有的DHA能有效活化大腦」的結論。世界各國皆發表了相同的報告,由此可見,青背魚就是預防失智症的最佳王牌。(編註:青背魚是指來自冰凍水域的魚類,如鮭魚、鮪魚、沙丁魚、秋刀魚等等)吃對食物,就能減緩失智症的進展已經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千萬不要就此放棄,學習正確的營養知識並吃對食物,就能改善失智症,減緩病情加劇。2009年,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詹姆士‧約瑟夫(James Joseph)博士等人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實驗小組在高齡成鼠的飲食中添加核桃,改善了運動障礙和認知障礙,因此認定核桃中所含的Omega-3脂肪酸、多酚等各種抗氧化物質,是導致這項結果的原因,人類每天只要吃七到九顆核桃就能獲得相同效果。此外,美國辛辛納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的羅伯特‧克里柯里安(Robert Krikorian)博士,他將罹患輕度記憶力衰退的受驗者分成兩組,讓其中一組每天飲用藍莓汁長達十二週,另一組喝假果汁,結果發現飲用藍莓汁的實驗組記憶力獲得改善。這個實驗結果證明,藍莓中所含的多酚與花色素?等營養素,確實能有效改善失智症的症狀。讓食物的營養成份充分發揮效用從上述實驗可知,食物其實蘊含著很大的力量。不像藥物有副作用,還能預防和延緩失智症,可說是最安全輕鬆的保健方法。為了充分發揮食物效果,務必要注意以下三點:1) 多吃當季食物,盛產期營養價值最高/蔬菜、水果和海鮮都有盛產期,盛產期就是食物最好吃、營養價值最高的時期。配合大自然週期飲食,才是最合理且有效的飲食法。2) 多吃新鮮食物,確保營養度滿分/即使是當季食物,腐壞變軟也會減損其營養價值。購買時一定要選擇飽滿水嫩、顏色漂亮有光澤,表面緊實的食物,以新鮮為第一原則。3) 細嚼慢嚥,助消化、活化大腦/細嚼慢嚥可刺激大腦皮質,增加大腦血流量。大腦活化之後,有助於預防失智症。不過,對於高齡族群來說,吃比咀嚼重要,不吃就無法吸收營養。與其堅持家中長輩細嚼慢嚥,讓他們開心飲食才是最大關鍵。(本文摘自/跟著醫學博士這樣吃,「記憶力」變好了!/采實文化出版)

7大失智症狀出現 快做好長期抗戰準備

7大失智症狀出現 快做好長期抗戰準備#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8歲的徐姓老翁患有慢性疾病,近日健忘情形越來越嚴重,有時會忘記吃藥,有時甚至連孫女已經放學回家他卻認為孫女尚未回家,平日喜歡到公園散步,但有時對於與他打招呼的人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他們的身分。專業心理治療師提醒,若家中長者健忘次數越來越頻繁,就要當心可能為失智前兆!面對失智症患者可多談論他有興趣的事情目前失智症大多只能延緩病症,無法根治,患有失智症的長者對於家人、朋友說的話可能會出現理解困難、判斷力變差的情形。由於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患者與家屬、醫師要隨時做好萬全準備。許多患者會有自己老了、不中用的心理壓力,也有人因為不想麻煩子女而老是待在家裡。事實上,面對延緩老化,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方式就能夠解決。家人朋友可以多安排一起外出旅遊的機會,多與他聊天、談論他有興趣的事情,讓他心境更開闊。7大症狀透視失智症二林基督教醫院心理治療師邱于真表示,失智症為年紀漸長後智能有障礙與減退,顯著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情況者,記憶力減退導致判斷及抽象思考以及其他腦高度機能均呈失常,至於行為及性格亦有變化。邱于真提醒失智症〈老年痴呆症)初期徵兆有以下7大症狀:1〉 對於剛發生的事情全部不記得。2〉 病態的健忘。3〉 無法做一些複雜的事情(如準備晚餐、逛街挑選東西、處理金錢、旅遊)。4〉 在不熟悉的地方易走失。5〉 常否認自己忘了,而會講出許多根本沒有的事。6〉 注意力變差。7〉 情緒較低落或易怒。失智症照護之路漫長,照顧失智病人心力交瘁,家屬要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中後期患者情況時好時壞,家屬感到挫折的狀態會越變越多,因此應隨時調整身心理狀態才能迎接長期抗戰。

講座/失智症病患的飲食營養

講座/失智症病患的飲食營養#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可以預期未來失智症的人口數也會依比例上升,失智症防治成為一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在治療上,大多只能延緩病程的惡化,難以逆轉或者根治,也沒有很好的方式來預估一個人會不會得到失智症。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機率,是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飲食的部份如何來預防失智風險呢?又發生失智後飲食部分應注意什麼呢?此場團衛將由營養師賴玉釧介紹預防失智飲食及失智後飲食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失智症病患的飲食營養 時間:106年6月20日 星期(二) 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講座/失智症法律講座

講座/失智症法律講座#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者很好騙?是大肥羊嗎?失智症如何影響您以致觸法,您知道嗎? 想知道如何才能保護家人避免被騙上當,成為二次受害者!台灣目前失智症人口逾26萬人,在人口快速老化的台灣,失智症將成為全民未來沉重的負擔。「台灣失智症協會」致力推動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倡導失智症預防外,積極發展失智症患者及家屬多元的服務,如社會支持中心、家屬團體、瑞智學堂、瑞智互助家庭並設有0800-474-580免費諮詢專線,提升失智症患者全面的關懷與照顧。為維護失智者及家屬之權益,本會特辦理失智症法律講座,廣邀關心失智法律議題之朋友們共同學習。對象:失智者、家屬、法律專業者及有興趣的民眾洽詢:台灣失智症協會 楊小姐02-2598-8580 分機28,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時間: 106年6月17日(六)  下午14:00 -16:00地點:亞東醫院14樓國際會議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報名:http://ppt.cc/aOg3O

個性變化記憶力差 6公分腦瘤作祟

個性變化記憶力差 6公分腦瘤作祟#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2歲的李先生近半年與家人對話時會來逐漸出現個性改變、重覆問話等現象,因症狀類似失智症,由家人陪同至神經內科失智症門診就醫。李先生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原來近日個性改變的症狀竟是腦中一顆6公分的腫瘤作祟。開刀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短暫記憶不佳、日常事務記錯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嚴介聰表示,李先生近日出現短暫記憶不佳問題,和他人對話時,個性也變得比以往更活躍熱情,一開始家人認為他是在和人開玩笑,但後來發現他日常事務都會記錯,家人察覺不對才趕緊帶他到醫院就醫。 李先生來到門診時,為其安排失智症評估,除臨床失智評估顯示輕度知能障礙外,其餘結果均正常,但在接受電腦斷層檢查以排除血管型失智症時,卻發現腦中有一顆6公分大的腫瘤,取出腫瘤後狀況已逐漸獲得改善。 記憶力惡化可能導致半側偏癱、個性改變嚴介聰醫師表示,李先生腫瘤生長的位置會影響他的個性、記憶,也可能造成手腳麻痺及無力感,隨著腫瘤變大,記憶力惡化還可能會造成半側偏癱、語言功能受損、癲癇,甚至呼吸抑制造成死亡。嚴介聰醫師提醒,若是突然言語、個性改變,大部分的民眾都會連想到失智症,但也可能有其它原因,建議還是及早就醫,以便早期發現問題,對症下藥。若早期失智,及早就醫對於藥物的反應較佳,而若是腦瘤等其它原因所致,早期發現更能利於早治療,恢復健康。  

三多二少一護 預防阿茲海默症小叮嚀

三多二少一護 預防阿茲海默症小叮嚀#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台灣失智症的人口逐年增加,目前統計約有24 萬人,失智症不僅會造成家庭與社會的負擔,親人也會為失智症所苦。根據2015 年全球失智症報告顯示,全球新增990 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阿茲海默症約佔失智症病例的60% 至80%。失智症可以說是腦部功能的退化,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持續性神經退化性疾病。蔬果、堅果、深海魚類、紅酒都有預防阿茲海默症功效關於阿茲海默症的成因,可由解剖病理學上發現,病人的大腦皮質糾纏大量的神經纖維和充滿了老化的斑塊、廣泛而不規則的腦萎縮、腦神經細胞明顯減少與喪失。阿茲海默氏症最早於1906 年,由德國精神病學家和病理學家愛羅斯.阿茲海默首次發現,因而得名。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晚期則會變得行走困難、無法表達自己的思想,甚至完全需要依賴他人的照顧。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均衡的飲食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而多吃以下食物,像是天然的蔬果、堅果、深海魚類、紅酒都有預防阿茲海默症的功效,而薑黃更是近幾年來,被發現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的好食物。1) 多吃咖哩與薑黃可預防老年癡呆症/據統計,美國得到阿茲海默症的人數,為印度人的4 倍,許多專家和科學家分析原因,是因為印度人常食用咖哩和薑黃飯。阿茲海默症是一種進行性神經變性疾病,根據大量研究顯示,生物、金屬毒素和異常炎症反應引起的氧化應激、自由基、β澱粉樣蛋白(Aβ)、腦功能失調,在阿茲海默症的發病機轉中是關鍵角色。據實驗結果表現,薑黃素具有的抗氧化、抗炎和親脂活性,能改善阿茲海默症病人的認知功能,如縮小β 澱粉樣蛋白(Aβ)、減緩神經元分解、抗炎、抗氧化,改善阿茲海默病人整體記憶等。2) 薑黃衍生物被發現可預防阿茲海默症/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陳佩燁副研究員於2016 年7 月13 日發表在國際專業期刊《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對於治療與預防阿茲海默症方面,是多羥基薑黃素衍生物,而非薑黃素,它能增進NEP活性,預防阿茲海默症。目前已知,腦中APP 蛋白質在代謝過程中,可能產生一種有毒性的Aβ 胜肽(蛋白質片段),此片段在腦中可以被酵素水解,當產生速率超過清除速率時率,就會導致片段聚集,最後造成腦神經細胞死亡。根據近期國外的研究指出,在阿茲海默基因轉殖的老鼠身上注射可表現NEP 的幹細胞或病毒,可減少老鼠腦中Aβ 胜肽累積,並延緩老鼠失智。陳姵燁研究團隊以多羥基薑黃素衍生物餵食的老鼠後,發現老鼠腦中之NEP 表現量增加,腦中累積之Aβ 胜肽量減少,顯示多羥基薑黃素衍生物可望減緩阿茲海默症,目前此研究成果已申請專利,未來可望成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預防阿茲海默症三多二少一護的叮嚀1) 多運動/根據醫學報導顯示,每週至少運動5 次,每次至少30 分鐘,可以降低35% 得阿茲海默症的機率。2) 多睡眠/睡眠品質差會傷害腦子和中樞神經系統,充份的睡眠才能讓腦子有條理的處理新資訊。3) 多學習/可以多寫作、聽音樂、規劃旅遊,或去參加烹飪、園藝、繪畫等課程。4) 少油、高膽固醇飲食/根據芬蘭的研究顯示,血中膽固醇濃度高者,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為膽固醇濃度正常者的兩倍。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高油脂、高膽固醇飲食,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越高。5) 平時做好護腦工作/不要暴露在污染有害的環境中,像是鉛、殺蟲劑都可能傷害腦神經,騎車時要戴安全帽,運動時最好帶保護頭盔。(本文摘自/百藥之王:薑黃/大喜文化)

講座/失智症行為及精神問題的處理治療

講座/失智症行為及精神問題的處理治療#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症會伴隨精神狀態不穩、情緒差,有時容易與他人起衝突。缺乏外出機會也可能使精神心理狀態更加惡化,面對失智患者,家人往往要付出更多心力。要怎麼樣才能與之和平共處,一直是家屬難解的謎題。本次講座由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謝明憲主講,藉由「失智症行為及精神問題的處理治療」的主題,帶您認識失智症,失智症行為及精神問題的處理治療,了解與之相處的方法,活動中也會介紹養生操、其他專家講座及家屬互助團體、社會福利資源介紹。講座內容豐富,只要是失智症患者家屬都歡迎踴欲參加!時間:106年7月15日(六)上午 9:00-12:00地點:YWCA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401教室(台北市青島西路7號4樓)對象:已確定診斷失智症患者的家屬洽詢:王雅玲專員 02-25988580分機33/0933-510334報名簡章:https://goo.gl/zLPbDM.

活潑開朗變憂鬱邋遢 恐為失智症!

活潑開朗變憂鬱邋遢 恐為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小英是一位48歲女性,原本個性活潑開朗的她,大約在3年前變得比較孤僻,她的家人慢慢發現,小英對於原本擅長的家務變得漫不經心,家裡變得雜亂不整潔。另外,原本愛漂亮的她,對於打扮外表變得不在乎。與人的言語互動有時會出現不得體的批評。相對於小英的行為及個性改變,她的記憶並無顯著退步,也不曾有迷路現象。這3年來,小英的症狀逐漸明顯惡化。出現不適切的微笑 檢查發現她有額葉退化病徵醫師注意到患者時而出現不適切的微笑,神經學檢查發現她有額葉退化病徵。經由轉介臨床心理師評估,完整的神經心理學檢查也顯露出小英在額葉執行功能缺損以及衝動控制的困難。腦部核磁共振影像顯示有前額葉明顯的萎縮。初步臆斷額顳葉型失智症中的行為亞型。早發型失智症可以早到3、40歲發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記憶整合門診主治醫師范齡勻表示,早發型失智症是指65歲以前發病,甚至可以早到3、40歲發生。這些人發病的時候通常還活躍在職場當中。初始症狀常常非大家所熟悉的記憶障礙,例如小英即是以個性改變及言語不適切為主。這類病人因症狀不典型,常常被誤會為心理壓力或情緒挫折所致的表現,而因為年紀輕也不會聯想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而失去早期診斷機會,甚至常常導致職場同事或家人朋友間的衝突和誤解。因此,范齡勻醫師呼籲,當身邊的同事或家人行為舉止與原有個性大相逕庭時,提高警覺、尋求醫療協助才是早期治療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