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失智症搗亂 老人家疑心重懷疑錢被偷

失智症搗亂 老人家疑心重懷疑錢被偷#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高齡85歲的陳老太太,近年來,家屬發現她漸漸變得疑心重、對人有敵意,且越來越容易焦慮緊張,常無故說家人偷走自己財物、與家人起口角,甚至半夜無法入眠、大吼大叫、衝出屋外。家屬努力照顧了數個月後,終於將她帶到醫院求助。經檢查發現腦部顳葉額葉萎縮、短期記憶力明顯缺損,診斷為阿茲海默型合併血管型失智症。斗六成大醫院精神科許碩恩醫師說,這數個月來,個案持續有情緒起伏、失眠、精神動作躁動、注意力不佳、陣發性聽幻覺、被害妄想、被偷竊妄想、乏現實感等精神症狀。然而於住院期間接受藥物、心理、環境及職能治療下,被害妄想與聽幻覺逐漸消失,情緒與生活作息漸趨穩定,但仍有記憶力缺損、情緒焦慮等症狀。全球每3秒即1人失智   性格突轉變須注意據2015年國際失智症協會發佈報告,估計全球共有4680萬失智症人口,平均每三秒全球即增加一名患者;而全台灣推估大約有24萬失智症人口。許醫師說明,失智症患者常見的表現,包括失憶、失用、失認、失語等症狀。然而許多病患先因為行為及精神症狀就醫,才被發現認知功能有所減損,進而診斷出失智症。在治療上,除了使用藥物外,更需要給予行為與環境上的介入,並注意長輩潛在的生理問題,方能逐漸改善。因此他也提醒,民眾若發現家中長輩有性格轉變、情緒失調、行為異常、記憶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佳等情形,建議可帶長輩至醫院接受醫療協助。

多運動、維持社交 5撇步預防失智症上門

多運動、維持社交 5撇步預防失智症上門#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近日有報導指出,有午睡習慣者,罹患失智症風險增加,然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孫瑜醫師表示,午睡可能反映夜間睡眠不足或品質不佳,但若長期使用白天補眠,容易造成惡性循環、社交下降,因此她建議民眾,維持白天的活動量,多動腦、多運動、多社交,並採地中海飲食,以預防失智症找上門。1) 多動腦/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可降低5成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多閱讀報章雜誌、寫作、打麻將、規劃旅遊等。民眾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並儲備大腦認知功能。2) 多運動/每週規律地從事2~3次以上的運動,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有氧運動、瑜珈、太極拳等,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3) 採地中海型飲食/地中海飲食被證實可降低7成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多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之魚類,並且不建議喝酒。4) 多社會互動/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4成罹患失智症之相對風險,如參加同學會、公益社團、社區活動、宗教活動、當志工、打牌等,都有助於增加大腦的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症發病之風險。孤單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則增加2倍以上。5) 維持健康體重/中年時期肥胖者(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介於25~30之間)升高2倍。老年過瘦(BMI﹤18)失智風險亦提高。因此建議,避免肥胖、過重或過瘦,維持健康體位為佳。此外,研究顯示,三高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建議調整飲食、運動,以維持正常血壓、血糖及膽固醇。嚴重的頭部外傷也是阿茲海默的危險因子之一,風險是一般人的4 倍以上,建議騎單車或機車時應戴安全帽,並避免其他頭部受傷之機會。提醒民眾,抽菸及罹患憂鬱症,都會使罹患阿茲海默症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因此建議民眾,應適時紓壓,並立即戒菸,以預防失智症上身。

調查:老年人睡午覺 失智症風險增1.3倍

調查:老年人睡午覺 失智症風險增1.3倍#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有午睡習慣者,恐更容易罹患失智症!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調查,隨機抽樣65歲以上老人進行家戶訪視,共完成1萬多份調查,結果發現,喪偶、有午休習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提高,而有規律運動、足夠夜間睡眠、規律社會互動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則是下降的。台灣失智症協會王培寧理事鼓勵民眾,多採取規律運動、足夠夜間睡眠、規律社會互動的生活型態,以降低失智之風險。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孫瑜醫師表示,在控制各變項後,發現喪偶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沒有喪偶者的1.42倍,有午休習慣者是沒午休者的1.33倍;而有規律運動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下降8成、有足夠夜間睡眠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下降近5成、規律社會互動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下降5成。她強調,每週運動1次,每次30分鐘即可降低失智症風險,但是仍鼓勵一週至少運動三次或以上。白天睡覺社交少 腦部活動降是主因台灣失智症協會王培寧理事表示,針對午睡與失智症並非因果關係,而是此2者有相關性。睡眠問題是失智症患者常見之症狀,也有可能是失智之後午睡機會增加,而不能說是午睡過多而導致失智。孫瑜醫師也表示,午睡多,可能反映晚上的睡眠品質差,而必須利用白天彌補,然而,白天精神不佳,就會致使社交下降、腦部活動減少,失智症風險跟著增加;她建議,老年人晚上睡眠應達6~7小時,盡量在白天活動、參與社交,盡量少叫老人家去睡午覺,非不得已,也以午睡1個小時為限。失智人口快速增加 全台近25萬人根據內政部人口資料與台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推估台灣目前失智症總人口數為24.4萬人。王培寧理事表示,失智人口快速增加,當前首要任務是建立民眾的正確認知,從年輕就開始降低失智症風險,透過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採地中海式飲食,加上足夠的睡眠,另外注意三高控制、憂鬱治療、避免抽煙及頭部外傷,即能降低失智症風險。

老人半夜翻冰箱吃東西到吐 失智惹禍

老人半夜翻冰箱吃東西到吐 失智惹禍#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你有多久沒關懷周遭的長者了呢?中國有1名老人每天晚飯吃飽後,半夜仍起床偷吃冰箱的東西,即使吃到上吐下瀉還是停不下來。然而這樣的情況卻持續3個月之久,家屬才帶他去看醫生,經過檢查,當地醫師表示,原來一切都是因為失智症引起的行為異常。8成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異常 當地醫師解釋,在一般民眾的印象中,罹患失智症的人記性會變差,除此之外,若合併個性變化、精神或是行為異常的極其普遍,約有8成以上會伴有此類症狀。但家屬總是等到病情嚴重,才協助就醫。老化還是失智症 10大警訊助辨別 為增加民眾對失智症早期症狀的認知和警覺性,美國失智症協會提出10大警訊供參考,別再以為這些是老化的必然現象,而延誤治療。1)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重複發問、購物,甚至服藥。最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 2) 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依照熟悉的食譜做菜或處理每個月的帳單時出現問題。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的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 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甚至會在自家周圍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5)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而覺得屋裡還有其他人存在。 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想不起某個字眼的機會比一般人更頻繁,會談可能中斷、重複或不知如何進行。 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水果放在衣櫥裡、到處塞衛生紙等。東西搞丟之後,無法回頭一步步尋找,且於找不到東西時常指控他人偷竊。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等,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或蓬頭垢面。 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過去大,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 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疑心病重、憂鬱、易怒、口不擇言、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

20個老人1失智 健腦2撇步不可少

20個老人1失智 健腦2撇步不可少#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國人的平均壽命漸漸延長,根據內政部戶政司資料顯示,截至103年底,臺灣65歲以上的長者人口約280萬人,其中每20名就有1人罹患失智。然而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疾病,所以更應該要防患於未然。改變生活習慣 降低10%失智風險衛生局表示﹐失智症發生的原因大部分與生活習慣有關,包括糖尿病、中年高血壓、中年肥胖、缺乏活動、情緒壓抑、吸菸、低教育程度,每減少1個因素就能降低10%失智風險,良好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不僅可預防失智症,也可預防其他慢性疾病。為了要有效達到失智防治的落實,臺灣失智症協會提醒﹐民眾應積極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同時減少危險因子,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方法如下:1) 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多動腦、多運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採地中海型飲食、維持健康體重。2) 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頭部外傷、抽菸及以運動、靜坐、瑜珈等方式釋放壓力預防憂鬱。忽視惡化 小心延誤治療衛生局呼籲,失智是大腦退化,症狀會逐漸惡化,年紀愈大愈容易失智,主要是以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語言等認知功能障礙為主,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但醫師診斷確立後,如果有新症狀或惡化的現象,就必需做進一步的檢查,若只當作尋常的惡化過程置之不理,恐會延誤治療時機,家中如有長者應隨時給予關懷,別因一時失察,而失去了可以和家人相處的機會。

每3秒1人失智 寵物治療正夯

每3秒1人失智 寵物治療正夯#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隨著臺灣高齡化社會以及老年人口增加,失智症問題日趨嚴重,國際失智症協會公布,現在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毛寶貝成為現在家庭型態的調劑品,透過陪伴可以增進主人正向情緒,並減少寂寞、無望、壓力等負面感受達到療癒的效能,受歡迎的指數極速竄升。長照機構 狗醫師成為治療媒介劉爺爺是位退伍多年的老榮民,年紀漸長且沒有家人陪伴身旁,因此選擇住進了長照機構以便有人就近照顧,雖然有許多長者一同陪伴,但入住時劉爺爺的神情略顯寂寞。機構邀請到動物輔助治療師定時與寵物至機構與長者們互動,讓長者和狗遊戲,讓劉爺爺變得日益開朗、有精神。專業動物輔助金三角寵物治療可不只是「阿貓」「阿狗」而已,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表示,動物輔助治療是以經過訓練、通過考試符合條件的動物作為治療媒介,在專業化的活動設計、環境規劃與輔助資源運用下,由動物輔助治療師、動物輔助治療員、及治療犬,共同執行動物輔助治療活動,以達專業動物輔助治療金三角。增加知覺刺激 延遲退化失智症目前臨床上還沒有出現根治的方法,只能延緩退化,衛生局表示,寵物治療為非藥物治療法之一,透過專業動物輔助治療師指導,讓失智患者透過觸覺、嗅覺、互動等行為,來正向刺激腦部功能、延緩退化,改善情緒及語言表達,並提升人際互動、自信心、睡眠與生活品質,同時藉由認知訓練來重新安排、參與日常活動,以達到維持其獨立功能並調適失智症帶來的困擾,改善患者生理、社會、情緒或認知上的功能。 

老化還是失智症?10大警訊助辨別

老化還是失智症?10大警訊助辨別#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丟了錢包、忘了吃過藥沒,是年紀大老化記性差?還是失智?失智症不僅影響病患的生活,對於整個家庭影響更大,但令許多家屬苦惱的是,當家中的老年人出現忘東忘西、重複行為等失智症的早期徵兆,想帶去醫院檢查卻被長輩拒絕,以致於錯失早期治療的黃金期。及早診斷治療    有助延緩症狀其實每位患者的早期症狀與其過去從事工作及社會功能有密切關係,具有個別性。因此,為增加大眾對失智症的警覺性,以利早期診斷。美國失智症協會提出了失智症10大警訊供參考,如有符合時,建議應該立即尋求專業醫師進行完整的檢查和診斷,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老化的必然現象而延誤適當的治療時機: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 忘記的頻率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因此,可能也會使患者常常重複發問、重複購物,甚至重複服藥。失智患者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甚至連重要之日期或事件也會忘記。 2)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在規劃、執行計劃或在處理數字都可能出現困難。他們比較無法專心,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處理以前熟悉的事情。 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的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例如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資深廚師炒菜走味等。 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甚至會在自家周圍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5)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有困難/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失智患者可能會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而覺得屋裡還有其他人存在。 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想不起來某個字眼機會頻繁,甚至會用其它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詞,例如:「用來寫字的(筆)」等,部份患者語言理解出現困難。失智患者於會談中可能有困難跟上或參與討論,會談可能中斷、重複或不知如何進行。 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尋找的能力/常會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失智患者於東西搞丟之後,無法回頭尋找,且時常指控他人偷竊。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頻繁地做出不好的抉擇或行為偏差,如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或蓬頭垢面。 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生活嗜好、運動、社交活動、工作等都逐步減少。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增加,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 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情緒及性格改變大,例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

研究:改變特殊基因 未來可望對抗失智症

研究:改變特殊基因 未來可望對抗失智症#失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老年痴呆症,也就是所謂的失智症,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得罹病的人數不斷攀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發佈的統計指出,全世界約有超過4750萬的失智症人口,每年並以770萬人的速度增加,而這種疾病目前在醫學上僅能延緩惡化程度,無法獲得痊癒,不過,日前在國外卻有項最新研究發現,透過基因改變,使老鼠變得比較聰明、減少焦慮感,未來將有望研發出新藥對抗阿茲海默症。阻斷特殊蛋白質 可強記憶、減少焦慮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英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透過老鼠實驗,發現只要改變一組基因來阻斷蛋白質「磷酸二酯酶4B(PDE4B)」,就能使牠們變得比較聰明,不僅學習速度快,記憶力變強外,也更擅加解決複雜問題,如找出迷宮出口等,除此之外,也減少了焦慮感,使牠們變得喜歡留在光亮的地方,降低了對貓尿的恐懼。而PDE4B在人體腦部以及不同器官中相當常見,所以,透過該研究結果,未來將有助於開發阻斷PDE4B的藥物,用來治療癡呆症、精神分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疾病,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神經精神藥理學》期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