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年老就一定健忘?失智警訊莫輕忽!

年老就一定健忘?失智警訊莫輕忽!#失智症

失智症防治需由失智症警訊之認識及提早開始預防做起,大多數人認為老年人記性差是正常的事,如果老人家較同齡、同教育程度的老人記憶力差,即應該注意;雖然每個人都有遺忘的經驗,但如果連綁鞋帶、認路等日常生活技巧都忘記,有可能是生病了。失智症除了記憶力減退外,半數的患者可能伴隨精神症狀,包括妄想、多疑、憂鬱、行為改變、睡眠障礙等,只要家屬多加注意,應可早期發現。當老人家出現失智症早期十大警訊(下連結)時,應該儘速前往醫院的神經科或精神科門診接受診療,以確定失智症的真正原因,給予有效對症的治療,可延緩症狀惡化。老人失智症早期十大警訊: 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 : 一般人偶爾也會忘記,不過一經提醒就會想起來,但失智患者經過提醒仍無法想起。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如廚師不知如何炒菜、鋼琴師不知如何彈琴。 言語表達出現問題:失智症患者會想不起某個字眼,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 「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失智患者會分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會在自家周圍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如過馬路時不看左右和紅綠燈,一次吃下一周的藥量。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日常生活所需操作電器,如: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的操作,對指示說明的意思無法理解。  東西擺放錯亂:將物品放在不對的位置,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冰箱或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情緒轉變較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衣衫不整等。 個性改變: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控制或沈默寡言。 活動及開創力喪失:失智患者變得更被動,需要許多催促和誘導,才會參與事務,放棄原本的嗜好。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自95年度起老人健檢已有新增失智症篩檢項目,呼籲家中如有失智症高危險群:65歲以上長者且有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巴金森氏症、中風等病史或家族有失智症遺傳病史者,應每年至少做一次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Short Portable Mental State Questionnaire, SPMSQ)篩檢。此量表針對意識、記憶力、定向力、注意力、思考及一般知識等六個向度進行檢測,藉此初步瞭解長者目前心智健康狀態;由於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是以問卷方式進行施測方法簡單,您亦可自行檢測或協助家人進行初步老人失智症篩檢,如果測試結果有答錯3題(含)以上的話,最好進一步前往醫院檢查,以控制病情防止惡化。

擺脫老年失智恐懼

擺脫老年失智恐懼#失智症

台灣已走向高齡化社會,「抗老」成為熱門風潮,越來越多的人不但在體力、外型上想留住青春腳步,更期望大腦也能常保新鮮,擺脫老年失智的恐懼。失智症(癡呆症)是因為腦細胞退化,造成記憶力及其它神經功能減退,程度嚴重到足以影響日常生活。臺安醫院神經內科 黃尚本醫師指出,造成失智症最多的原因為阿茲海默症(毒性物質—類澱粉斑沉積於腦部,約50-60%),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引起,約20%),混合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合併腦中風,約10%)及其它疾病引起(如巴金森氏症、水腦症、梅毒、愛滋病、憂鬱症引起,約10%)。現今65歲以上人口約2.5~5%有失智症,因此估計台灣有五萬到十萬的失智人口。其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約每增加五歲即增加一倍,所以8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20%有失智症。黃尚本醫師表示,近來不少研究顯示,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而且小中風也會使失智症的症狀加重。因此控制這些疾病、清淡飲食等,乃是預防之道。多動腦、算術(如買東西、算錢),多作休閒活動(如打麻將),持愉悅心情,擴大社交網絡,多與親朋好友談天,遠離憂鬱症,使大腦永保活力。

銀髮族,小心記憶力減弱!

銀髮族,小心記憶力減弱!#失智症

一般而言,老年人在七十歲後,記憶力才會有比較明顯的減退。不過,老年人在短暫的記憶(即由數秒至一、兩分鐘)、久遠的記憶(如多年前發生的事件細節)和程序性的記憶三方面(如打太極的步驟)還能夠保持相當程度的記憶力。此外,如果老年人仍然保持良好的學習能力,尤其是掌握概念和技巧方面的學習,如下棋、烹飪等,對於防範記憶力的減弱有一定程度的助益。新店耕莘醫院老年專科醫師 劉惠賢表示,日常生活中會影響老年人記憶力減弱的因素,有下列幾項可能:1.) 精神上不專心、心不在焉或是受到外界的干擾,以致分散了注意力。2.) 身體過度疲倦,無法集中精神去接收資料。3.) 平時缺乏運用及練習的機會。4.) 自身的心理壓力與情緒方面的問題(如抑鬱、焦慮等)。5.) 缺乏自信心,例如覺得自己蠢、無學識以及對接收新事物有所恐懼,因而過份消極。而要注意的是,如果本身是罹患失智症的老年人,除了會有記憶力衰退的現象外,其理解、語言、學習、計算和判斷的能力也都會受到影響。為避免老年人出現記憶力減弱的現象,老年人要維護及擁有良好的記憶力,首先,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維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助保持良好的記憶力;其次,透過重複的練習和運用適當的技巧可以改善和維持記憶力;最後,如果發覺老年人記憶力急劇衰退,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家居安全,一定要儘早求醫診治。

思念一位親愛的失智症老人

思念一位親愛的失智症老人#失智症

當我還在高中就學的時後,某天放學回家就發現母親神色慌張忙著打電話,憂心忡忡地談論著,外公騎摩托車出門卻意外迷路了;印象中外公可曾是在台灣處於日本殖民時期受徵召遠赴西太平洋地區作戰過,每每家裡大大小小事情還得請教這位大家長呢!不過他覺得大家太大驚小怪,人難免有混亂的時候,就連機器都會出錯,那時壓根也想不出究竟會有什麼問題,這件事就像漸漸淡去的漣漪,大家也慢慢不放在心上了。後來在半年以內,居然發生了幾次莫名把摩托車騎丟的事件,這可絕對不能用偶然或不小心來解釋了,記得舅舅們苦口婆心、半推半拉要帶這個自認健康的倔強老人上醫院還弄得全家雞犬不寧,不久之後,我才輾轉得知原來外公已經罹患老人痴呆症。自從當了神經科醫師以後,再回頭仔細想想在發生迷路意外的那幾個月以來的變化,其實,影響的時間和程度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之外!沒有經過多久,他的性格變的孤僻、脾氣變的暴躁,判若兩人的轉變才真的讓大家不得不接受生病的事實、不得不害怕到底事情還會變的多糟糕!我再看到他老人家時,是上台北求學一年以後,因為他在浴室意外的滑倒被送到醫院,他乍見到我時僅僅閃過一點點的興奮目光,然而眼神一下子就轉為呆滯落寞,明顯失去過往的光彩,大部分的時間是沉默無語不太與人交談,眼睛直愣愣地凝視著窗外,看不出有多少情緒在裡頭,就在我和母親要離開病房的時候,外公微微把頭轉過說了一些話,才赫然明白從發生迷路、記憶力衰退到生活機能逐漸喪失的這兩年來,他一直很清楚知道自己慢慢地失去他的靈魂、生命的色彩逐日黯淡,他是一位勇敢堅強、肯面對現實的人,而只是選擇用沉默接受這一切加諸在身上的苦。現在在記憶障礙的門診常常有機會看到失智的老人家,都會回想起我的外公,忍不住捫心自問:如果那時候我已經是神經科的醫師,情況是不是會有改變呢?對於失智症的治療,近幾年來一直有新的藥物被研發出來,這些治療不僅僅是能減緩疾病的惡化,讓人更加欣慰的是,可以賦予失智老人生活的意義、重拾人生的美好,雖然那時沒辦法給予外公這樣的治療照顧,但現在看到像是自己阿公、阿媽的老人家記憶獲得改善、生命再展歡顏,就彷彿看見那天明亮的病房裡外公恢復慈祥和藹、燦爛開心的笑容,鼓勵自己為失智症的患者繼續服務。

面對失智老人的認知與照顧

面對失智老人的認知與照顧#失智症

老年失智最常見的類型是阿茲海默症,一種因腦神經病變造成嚴重神經壞死、持續變化與生功能惡化的疾病。由於它會影響罹病者的智能與行為表現,因此家人在認知與照護上有很大的挑戰,也需要配合病程的變化而調整照顧模式。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老年專科江維鏞醫師指出,罹患阿茲海默症經診斷後之預估生命期約為3-8年,對於早期的病患,照顧之首要工作是評估病人的獨立程度-包括自我照顧(ADL)與生活機能(IADL)兩部份。在不影響病患與他人的安全前提下,儘可能讓病患自己執行原先的活動,再依據病程的變化,逐步協助病患放棄獨立的生活。在自己的限度內建立生活常規是很重要的事,可以減少病患的混淆。江維鏞醫師表示,照顧者要做好照顧的工作,有以下幾點關鍵要素必須注意:1. 以成人方式對待他;2. 認真看待他的感受與興趣;3. 認真看待他的過去與特性;4. 當他最好的朋友,展現對人的尊重;5. 要有彈性;6. 不要批評他與自己。到了病患疾病的中期,最大的難題是病患的行為改變所造成的問題,這是疾病的一部份,不是故意,也沒有惡意。常見的行為問題,包括隱瞞與否認、記憶喪失、頑固、黃昏症候群、亂打電話、強迫行為、睡眠、藏(掉)東西、游走、不當性行為、辱駡、緊跟你…等,照顧者要特別注意。至於應如何來處理失智老人行為所引發的問題?首先,瞭解任何與病患行為問題可能有相關的原因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其次,要注意的是,不良的溝通模式也是引發病患行為問題的原因,譬如快速談話、非面對面接觸、複雜的內容、指責的語氣等,對於上述情事妥善處理的方式有許多,方式之一則是先加入病人的〝真實〞世界,認同感受,再用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此外,照顧者也可配合運用「限制、重新評估、重新考慮、改道、安慰與回顧」等原則及方式來處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