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中元普渡,家家戶戶焚香燒金紙拜拜,小心空污警報!焚燒紙錢恐產生PM2.5懸浮微粒,吸入體內恐危害人體皮膚、呼吸道、中樞神經、心血管健康,甚至致癌!《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專家提醒,「自救3秘訣」避免暴露在空氣污染中; 此外也要特別留意,不可露天燃燒紙錢,小心觸法行為可處罰鍰。
農曆七月中元普渡,家家戶戶焚香燒金紙拜拜,小心空污警報!焚燒紙錢恐產生PM2.5懸浮微粒,吸入體內恐危害人體皮膚、呼吸道、中樞神經、心血管健康,甚至致癌!《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專家提醒,「自救3秘訣」避免暴露在空氣污染中; 此外也要特別留意,不可露天燃燒紙錢,小心觸法行為可處罰鍰。
肺癌已連續 13 年高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首位,是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 以癌症死亡人數結構比來看,每 5 個癌症死亡者就有 1 人是肺癌,不僅每年有超過萬人死於肺癌,同時每年更有超過 1 萬 6,000 多人被診斷罹患肺癌。 一般人認為吸菸會增加肺癌風險,但是國內吸菸率逐漸下降,但肺癌發生率仍持續上升。 而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生活中還有很多隱藏的風險,包括廚房油煙、空氣汙染、廢氣、PM2.5 和致癌工作環境等,也可能是罹患肺癌的危險因子。 為了更明確找出肺癌相關危險因子,衛福部目前有兩個研究計畫正在招募受測者,分別是針對非吸菸族群以及高風險族群受試者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行為及結果的研究,需要民眾的參與,讓研究更加完善,以避免更多民眾暴露於肺癌風險之下,歡迎符合受試條件的民眾參加!
當前,全世界人類正面對極端氣候變遷所帶來對人體的影響,尤其是身處亞熱帶國家的台灣民眾,在季節性變化時該如何保養心血管健康,減少心血管疾病,顯得格外重要。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蘇大成主任以及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副研究員曹崇銘針對城市氣候溫度、相對濕度和PM2.5空氣污染的季節性變化對心血管健康效益進行相關研究,發現環境溫度與濕度可顯著影響血壓、心率、心搏輸出量、心臟輸出量。季節的效應顯示冬天是一個心臟血管負擔增加、好發心血管疾病的季節。而環境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同樣對血壓有顯著影響,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期刊。 對於生活在城市環境中的人來說,季節性變化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是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 臺大醫院及臺灣大學共招募了台北市 86 名上班族進行實驗,發現環境溫度每上升1℃,人體手臂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下降0.66 和0.61 mmHg、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則分別下降0.62 和0.59 mmHg、左心室最大負荷皆顯著下降。反之若冬天環境溫度下降,血壓及心臟負荷將顯著增加,冬天與其他季節相比,人體手臂收縮壓和舒張壓,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顯著升高,但是心率、心搏輸出量、心臟輸出量是降低的。在相關研究中也發現,受測者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濃度、白血球及紅血球細胞數量及發炎指標、人體收縮壓和舒張壓、以及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在冬季顯著高於夏季。冬季主動脈血管硬度增加,血管阻力增加。冬季時人體的心率及心臟輸出量皆降低,表示人體必須減少心臟活動,以避免寒冷天氣下的能量消耗。在低溫環境,代謝率和心率降低是一種重要的心血管適應,是人體冬季減少活動和保存能量的自我保護機制。 此外,在潮濕的天氣裡,汗水蒸發得較慢,會讓身體的核心溫度持續升高,導致血管舒張,血壓可能會降低。臺大的研究顯示,相對濕度每增加 1%,手臂舒張壓會降低 0.5 mmHg,中心動脈舒張壓會降低 0.58 mmHg。當心臟仍在努力降低身體的核心溫度時,心臟必須提高心率及心臟輸出量,才能更快地將血液輸送到身體(例如皮膚周圍毛細血管),以控制身體的核心溫度平衡。研究發現,相對濕度每增加 1%,心率增加 0.92 次/分鐘,心臟輸出量增加 70.02 毫升/分鐘。 而臺大的研究也發現,環境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顯著影響血壓。每增加 1 μg/m3,手臂舒張壓會增加 0.36 mmHg,中心動脈舒張壓會增加 0.45 mmHg,因此PM2.5的空氣污染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 從古至今祖先的智慧都教導我們寒冷的冬天,要避開寒冷,求取溫暖,食物要溫補。酷熱的夏天,要避開暑熱,求取清涼,食物要解熱。氣候季節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需要更多的研究以了解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下人體如何適應,以促進心血管健康。對於生活在亞熱帶城市的臺灣居民,要特別注意環境溫度和相對濕度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如何減輕極端天氣和空氣污染對心臟血管造成的風險,是目前必須慎重面對的健康議題。然而從飲食生活上順應四時,在居家以及工作環境上,控制環境溫溼度及空氣品質,是我們可以積極研究的方向,臺大醫院將針對環境氣候變化持續研究,為守護全民的健康而努力。
疫情解封後的日常,加上因氣候變遷而越來越熱的夏季,各式餐館成為夏日「避暑」活動的選項之一,疫情中累積的遠距經驗,使得工作及會議的場域不再只限於傳統的辦公室。但進入店家迎面而來的美味香氣,可能隱藏危害健康的穢氣,甚至同時吸入室內空汙?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國人每天約有80~90%的時間待在室內,且由於室內品質可能受到室內與室外活動、污染源、人數及通風換氣等因素影響,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台塑企業暨信託創辦人:王永在)與社團法人台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共同推動「2023年室內環境品質探討及健康促進研究」。總計畫主持人-輔仁大學醫學院林瑜雯副教授兼醫學院副院長指出,在餐酒館待兩個小時所暴露的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是台灣室內空氣品質標準值的1.27倍之多,而燒烤店或水煙酒吧的懸浮微粒PM2.5更是標準值的1.53及3.1倍。 由於室內空氣品質受室外及室內活動(如吸菸、燒烤)、溫度及人數影響。子計畫三主持人-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副教授暨環境暨職業與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張振平副教授透過流體力學技術電腦模擬,針對時下年輕人常去的燒烤店與餐酒館,評估透過場域通風流場建議消費者【1尋1吸:尋找空氣品質儀錶板或幫助室內空氣對流的第二出風口、並且避免食物油炸、燒烤煙霧等異味處】以自保,並且呼籲業主及消費者留意店內空氣流通狀況、人流密度,降低室內空氣污染物對健康的危害。 實測兩小時 美味香氣中也潛藏污染物 室內二氧化碳(CO2)濃度是評估空氣品質好壞的重要指標,反應的是其他室內空氣污染物,包含懸浮微粒(PM10及PM2.5)、甲醛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等健康危害物的累積狀態,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可以作為確保室內空氣品質的重要手段。但處於CO2 (> 1,000 ppm)的環境1小時以上,會產生不適與疲倦,影響認知及判斷能力;而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包含烷類、醛類、酮類及芳香族等在常溫的氣體成分,若長時間過量暴露,恐傷害肝、腎、大腦和神經系統,甚至可能致癌。 林瑜雯副教授說明,此次研究共針對燒烤店、餐酒館及水煙酒吧等三種公共場所,了解室內空氣汙染物包括懸浮微粒(PM10、PM2.5、PM1)、二氧化碳(CO2)及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的濃度分布與變化趨勢,並配合現場環境巡檢與人員活動型態紀錄,進行店內消費者的暴露評估。 結果顯示,聚餐熱門燒烤店、水煙酒吧及餐酒館各在不同室內空氣污染指數超標,以CO2八小時標準值為1,000 ppm,但餐酒館兩小時實地檢測竟2倍,並且餐酒館及水煙酒吧的TVOC暴露亦是環保署規定一小時標準值0.56 ppm的1.27及1.58倍,燒烤店及水煙酒吧的PM2.5暴露更分別是環保署規定24小時標準值35 μg/m³的1.53倍與3.1倍。 林瑜雯副教授指出,肉類在高溫下燒烤時候,肉的脂肪和汁液會滴到炭火上,會產生香氣和煙霧,釋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這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和氮氧化物(NOx)等污染物,除降低空氣品質,在室內空間更容易對呼吸系統敏感的人群有立即影響。 尖峰時段應注意!餐酒館二氧化碳尖峰濃度超標2.5倍以上 據此,研究團隊針對燒烤店進行實地採集相關資料,透過CFD電腦模擬的方式,評估目前現有的通風設施狀況下,二氧化碳的擴散與累積狀況。張振平副教授指出,如果室內通風沒有增強排風效果時,在非尖峰用餐時間時(約15人),空間內人員增加時(約50人),二氧化碳不僅會迅速上升,濃度甚至會高達5倍之多。所以當空間人員增多,但通風設備沒有增強時,二氧化碳濃度迅速上升,對於長時間待在此空間的人員,對健康是會造成影響。 研究團隊從模擬與實測研究中發現,二氧化碳濃度主要累積在用餐區較擁擠處以及從業人員工作場域,對於用餐尖峰時間顧客、以及工作時間至少8小時的燒烤店從業人員,健康上有相當的風險存在。反倒是在顧客密度較低的用餐區,以及空氣對流明顯的店門或窗戶,乃至於安裝循環風扇區域,空氣品質相對較佳。 流場檢測消費者自保【一尋一吸】 一個場所通風與否,可參考二氧化碳濃度指標,濃度越高表示缺乏新鮮空氣。林瑜雯副教授說明,在找尋停留的室內場所時,【一尋】是指消費者可以三個指標以評估其室內空氣品質,包括大樓入口處標示的「二氧化碳濃度顯示板」指數低於1,000 ppm是空氣品質較好的餐飲環境,其次,人少的環境也優於人多的,每個人能夠有的空間越大,空氣品質越好;最後,可以目視確認室內新鮮空氣的來源,如牆上的壁扇或抽風機,但如果僅看到分離式冷氣就表示沒有新鮮空氣,看到除了冷氣出風口以外的出風口就表示有新鮮空氣。 另外,林瑜雯副教授提醒消費者在進入店裡時,要先【一吸】感受到的是新鮮的空氣流通,還是濃烈的煙霧或油煙味,如果發現店內不僅煙霧瀰漫,而且還有伴隨刺鼻的油煙味,這就代表著店內排風不佳。 張振平副教授也建議店家可於裝潢前透過專業模擬方式進行通風換氣設備的效能與安裝位置的評估;已經裝潢好的店家也可以逕行模擬分析,在適當的位置強化排風設備,不僅可以夠有效率的維持空間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也不會因為室內空氣品質汙染而影響消費者及員工的身體健康,更可不讓廢氣而使員工因為二氧化碳濃度造成身體倦怠,影響工作品質。此外,為了更好地控制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還可以考慮定期使用專業的室內空氣質量監測設備,即時監測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及其他污染物,並根據即時監測數據進行相應的調節和控制。 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創辦人:王永在)與林瑜雯副教授研究團隊再次呼籲,近年來,很多人都會把餐酒館、燒烤店等作為約會、聚餐的首選,但對於長時間待在室內的顧客或是員工,可能有過量暴露的風險,故提醒商家及消費者共同重視室內空氣品質,維護國人健康。我國環保署於最近106 年 01月11日公告第二批應符合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之場所,並未納入水煙酒吧。也建議主管機關應正視此議題,考量盡速納入室內空氣品質列管場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30歲上班族「小彤」最近開車總看到遠方一片灰濛濛,外出洽公更出現眼睛癢、咳嗽、打噴嚏等症狀,整天頭昏腦脹,一度還擔心肺腺癌上身連忙求醫,醫師表示,近來類似患者有增加趨勢,提醒季節交替之際,空污狀況開始惡化,成為健康隱形殺手,外出切記口罩不離身,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懸浮微粒不僅造成呼吸道阻塞 還可能罹癌及影響胎兒發育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醫師劉柏毅表示,當空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過高時,天空就會呈現灰濛濛,且能見度低,除了容易影響行車視線,也會造成眼睛癢、咳嗽、皮膚癢等過敏症狀,因細懸浮微粒可達肺泡最大的顆粒大小,不僅影響肺部,更會經由肺泡進入血液,進而影響全身器官。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2019年空氣懸浮微粒超過標準值就有200天以上,可能引發呼吸道阻塞或炎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影響胎兒發育造成缺陷、引發腦損傷造成退化性疾病、誘發過敏反應,更可能增加罹癌的機會,顯見細懸浮微粒不只影響呼吸系統,更會對全身造成傷害。 由於肺癌已經連續五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肺腺癌近年也有上升趨勢,占整體肺癌約8成,罹患肺腺癌的女性當中,高達95%為非吸菸者,更是女性朋友不可輕忽的問題。減少燒香燒金紙、避免高溫油炸烹調 才能避免肺部「內外夾攻」劉柏毅建議,平時可開啟環境監測APP,注意空氣品質預報,外出時記得攜帶口罩,當戶外空氣品質不良時,建議待在室內並減少開窗,使用有HEPA過濾網的空氣清淨機,最重要的是應戒菸、盡量減少燒香燒金紙、少點蚊香,避免高溫油炸烹調方式,才能避免肺部「內外夾攻」。 至於肺癌高危險族群者,例如抽菸大於30年、直系血親有肺癌史者、有肺部疾病、長期暴露於二手菸或石綿環境等,不妨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若是發現病灶,可透過電腦斷層定位術,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除了具有傷口小、切除乾淨、恢復快速等優點外,再搭配術前術後個別化的肺部復健,都能使患者盡速回歸正常生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外在的污染源的確夠多了,然而隱形殺手不是喊假的,在我們居家生活就有一些所謂的輕污染源,像是二手菸、燒香、點蚊香、燒紙錢、炒菜的油煙等等,它們其實對人體造成的傷害也不亞於那些重污染源,只是很容易因為我們習以為常,而忽略了它們也是污染源的這個事實。以在家裡炒菜來說,其實也是形同於短期暴露在高PM2.5濃度的環境下,許多人不知道,炒菜油煙排放即使只有五分鐘,所釋放出來的PM2.5也會瞬間增加,比一般沒有炒菜的空氣還高出二十倍之多。而且,這些油煙真的需要非常注意,簡單來說,大家可以看看自家廚房的抽油煙機,尤其是使用超過半年以上的抽油煙機,上面通常可以看到一些黃褐色斑點的油漬,這些油漬都是藉由油炸或是高溫炒菜、煎煮所飄放出來的小顆粒油污,體積大小有些跟PM2.5差不多,甚至可能更小。抽油煙機的油污黏附力強 若含有致癌物能不作亂嗎?這種油漬PM2.5的組成與火力發電廠、汽機車排放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因為它含有高量的液態油粒,具有高度的黏附力,一旦黏在抽油煙機的風扇上面,要擦掉非常不容易,所以若被主婦們吸入,除了快速擴散並累積在肺部深處外,也很容易就黏在那出不來了。想想看,已經很難移除了,若這些油煙裡面又含有致癌物的話,你說它能不刺激致癌基因去作亂嗎?所以,很多女性一輩子不抽菸,甚至很少逗留在馬路邊吸廢氣,也沒有不良生活習慣,但為什麼會得肺癌呢?合理推測,可能是因為她們的烹調習慣,再加上沒有良好的抽風設施亦或是空氣清淨機。PM2.5,真的是最可怕的隱形殺手,它致癌、致命並且無可避免地存在於你我的身邊,但卻又最容易被我們所忽視,而漸漸地被它蠶食鯨吞了健康卻不自知。雖然聽起來很恐怖,但要避免其實真的不難,例如選個好的抽油煙機!已故毒物科專家林杰樑醫師的建議已故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暨毒物科林杰樑醫師就建議要正確使用抽油煙機:1.購買有合格標章、吸力夠強的抽油煙機,並裝設在距鍋蓋上七十公分以內為佳,而排煙管總長度勿超過五公尺,轉折勿超過三處。2.煮菜前就應開啟抽油煙機,使用完也不要馬上關掉,應多開個五至十分鐘。吸油網須常常清洗或更換。3.煮飯時,廚房最好要有對外開啟的門窗,讓抽油煙機有空氣可以抽,油煙才會流入煙罩內。另外,煮飯時不要在廚房內開冷氣及電風扇, 避免因對流過大,油煙四散,反而降低排煙效果。其實,少煎、炸、烤、快炒,改用水煮、慢燉也是比較健康的做法,儘量避免會產生大量煙霧的烹調方式,也是預防油煙生成最好的方法。另外,要減少油煙的傷害,平時也可以吃梨子、桃子、木瓜、南瓜、地瓜、青菜或全穀類的食物。(本文摘自/毒物就在你身邊:毒理醫學專家招名威的防毒及防疫萬用術/遠足文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房子越住越不舒服,不一定是風水有問題。受新冠肺炎影響,人們一天8、9成時間都待在室內,但室內真的比較安全嗎?台大公衛學院教授楊銘欽指出,建築與人體健康一樣,也分好建築、壞建築,不健康的建築稱為「病態建築」,最簡單判斷就是,長時間待在病態建築中,身體感到不適,但離開建築物後,症狀就消失了,這就是「病態建築症候群」。舊屋易釋出超量PM2.5 房屋裝潢15年後甲醛仍不斷揮發根據WHO統計,每年約70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除了室外污染,室內影響也很大,主因來自建築裝潢產生的甲醛,研究顯示,在房屋裝潢15年後,甲醛仍然不斷揮發持續危害人體。若待在室內時間越長,病態建築症候群可能導致頭痛、胸悶、疲勞易怒、氣喘等,甚至加劇過敏或呼吸道疾病。台灣建築中心副執行長林杰宏表示,全台約有410萬棟建築超過30年,平均每2棟房子就有1棟是老屋,老舊房屋容易釋出超量PM2.5懸浮微粒,甚至可能比室外還要多上好幾倍;飲用水管使用的材料、布局可能也不理想,長期居住都會危害健康。不只老屋會讓人生病,新建築裝修材料或新家具釋放的有機揮發物、照明頻閃等問題,都可能影響健康。員工懶洋洋不是偷懶 空調受污染惹禍病態建築症候群之所以會被注意,台北榮總胸腔呼吸感染免疫科醫師指出,最早有人發現,員工上班時懶洋洋的,工作效率不佳,但相同症狀的員工越來越多,連主管也中招,共通處是只要下班就沒事,後來才發現一切根源都是空調受污染引起。室內超量甲醛污染環境也讓家長憂心新生兒照護問題,北榮院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醫師表示,新生兒呼吸頻率是成人4倍,空間中有害物質對於成長中的新生兒神經組織、肌肉組織影響很大,其中甲醛已被WHO確定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易造成呼吸道過敏、誘發氣喘機率,更可能提升新生兒猝死機率。 如何改善病態建築症候群?楊銘欽教授建議從生活中的細節做起,使用靜電式或有殺菌功能的吸塵器,選購家具時避免含有甲醛,室內常保通風、良好採光,才能減低曝露風險中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流感與新冠肺炎的流行,許多人開始注重戴口罩及洗手的習慣,也很關心如何提升免疫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指出,很多因素都可能使人體對外界的抵抗力下降,除了維持規律生活及運動習慣外,環境品質的改善更是不可或缺。PM2.5、甲醛是埋伏家中的隱形殺手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引起大眾對於群聚感染的恐慌,因此待在家的時間比平常多。病毒對身體影響的因素很多,包含內在免疫力,也就是由淋巴球等免疫細胞所構築的防線;此外,是結構性免疫力,氣道結構有問題時會造成病毒的停留時間延長,造成入侵肺部的機率增加;但最常被忽略的是環境免疫力,由於環境未能有效調節,造成氣道反覆發炎,引起呼吸道面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我們常認為家中的空氣十分潔淨,其實不然,室內空氣中充滿各式污染物,若不注意,忽略環境免疫力的調控關鍵,室內環境對健康的威脅恐更勝室外。除了病毒和細菌,懸浮微粒、揮發性有機物( VOCs)等有害污染物會進入我們的氣管、肺部,進而破壞呼吸道黏膜,甚至影響免疫系統,不僅增加病毒及相關病原體侵入的風險,更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機率,甚至癌症都可能找上門。 廣義的空氣污染包括戶外空氣污染和室內空氣污染。戶外空氣污染容易被量測,因此受到重視。不過對大多人來說,一天有近90%的時間都待在室內,室內空氣污染對大家的影響,比想像中更嚴重。香水、香氛蠟燭也會產生污染源周百謙醫師解釋,空氣污染包含細懸浮微粒、揮發性有機物、有毒氣體、生物性污染物等。揮發性有機物(VOCs)無所不在,在室外,VOC的主要來源是燃燒燃料和交通運輸所產生。室內來源除了吸菸、烹調等燃燒行為外,已被WHO證實為一級致癌物的甲醛,會從居家使用的裝潢隔板、家具、黏著劑,甚至新買的衣物當中釋放,且可持續釋放3-15年。隨著吸進的甲醛越多,對於呼吸道刺激症狀會愈趨嚴重。其他揮發性有機物也會透過日常的生活行為產生,從清潔劑、芳香劑或殺蟲劑,到香水、香氛蠟燭等都會釋放有害的污染源。這些污染源刺激皮膚和呼吸道,增加室內空氣污染風險、持續累積的結果造成環境健康品質下降。懸浮微粒則涵蓋非常廣,不同大小、地區的細懸浮微粒,可能因化學特性不同,對身體造成不同影響。綜觀而言,PM10因粒子較大,會被鼻腔捕捉,但一般常提到的PM2.5,粒子非常小會進入肺泡,進而影響呼吸道健康。其餘像是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毒氣體,以及寵物的毛髮、寢具中的塵蟎、牆壁及夾板中的黴菌等生物污染,皆會隨著不同特性,引發人體過敏、呼吸道慢性發炎等問題。長期吸入污染物 恐失智、血液凝結功能異常周百謙醫師表示,空氣污染已被證明會造成表皮細胞的缺損,降低身體對於病毒第一線的免疫防禦能力,使身體更難抵禦疾病攻擊。像甲醛濃度超過0.1ppm時,即會傷害眼睛與黏膜細胞。長期吸入PM2.5、甲醛等污染物,隨著組織累積的濃度愈高,可能導致失智、細胞損傷、血液凝結功能等異常,甚至多種癌症。而台灣高溫潮濕的氣候,更是黴菌和塵蟎孳生的最佳環境。除了易引起過敏、皮膚炎等問題外,台中榮總研究發現,在某些黴菌高盛行率的區域,民眾會有肺部浸潤的狀況。此現象會使人體降低身體對細菌、病毒的防禦力,呼吸道、肺部更容易受外在病原體感染。很多人以為只要緊閉門窗就能避免戶外空氣污染進入室內,細懸浮微粒的粒子很小,可以經由縫隙進入室內,建議家中可使用空氣清淨機過濾室內空氣,空氣清淨機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被動式淨化是透過風壓將空氣送入空氣清淨機,藉由濾心去除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揮發性有機物、有毒氣體等;主動式淨化則是將淨化離子釋放到空氣中達到淨化效果。日常生活中應避免在密閉空間使用香水、指甲油、髮膠、蠟燭等會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污染源。如果經常鼻塞、口乾舌燥,胸悶胸痛,就要好好檢視空氣品質,創造一個空氣流動,適當溫控,有效過濾的循環性環境,提升環境免疫力。維持飲食均衡 不要只吃免疫食物周百謙醫師提醒,要維持良好免疫力,在飲食上務必營養均衡,不要刻意吃某種食物,蛋白質、胺基酸、脂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都必須兼顧,降低系統性發炎,維護代謝平衡,身體各個系統才能發揮正常功能。同時養成規律作息及運動習慣,並且全面控制室內空氣品質,才可以從裡到外,有效提升免疫力。(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