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菌

家中易忽視的黴菌!洗衣機蓋要打開?

家中易忽視的黴菌!洗衣機蓋要打開?#黴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黴菌不只存在於灰塵中,還會附著在浴室牆壁、天花板,一旦出現,不論如何打掃,都會不斷滋生。尤其是氣候潮濕的時候,有很多人都會為此煩惱吧!眼所能見的黴菌雖必須立即除去不可,但其實也需要注意眼睛所看不見的黴菌。因為有案例是因黴菌致死的,我們現在呼吸的空氣中也有可能浮游著致死原因的黴菌。我們都認為黴菌是在室內產生的一種菌,但它本來是生存在戶外的一種生物。黴菌多數生存在土中,其胞子會乘著風進入室內。若室內有細小的泥沙或灰塵飛舞,黴菌的胞子就會一起飛舞,通過我們的口鼻,侵入支氣管,或是更深的肺部。黴菌容易孳生的場所家中會滋生黴菌並不限於梅雨季。最近,利用加濕器來對治乾燥的家庭增多了,即便在冬天,黴菌也有偏多的傾向。若用眼睛就能看出黴菌的繁殖狀態,就已經是在拉警報了。和病毒不同,黴菌在自然環境下也能不斷增生,所以重要的是在還看不見的階段就要想出應對方式,學會不讓它增加的技術。黴菌會發生需要滿足氧氣、溫度20度以上、濕度80%以上3個條件。氧氣無法隔絕,所以要預防黴菌增生就要經常通風、換氣,營造出黴菌討厭的環境。在此將介紹特別容易被忽略的「黴菌容易滋生處」以及3種應對方式。1. 洗衣機的洗衣槽在洗衣槽中,黴菌容易繁殖,而且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場所代表。除了衣服會附著上黴菌,在充滿黴菌的洗衣槽中,若還洗了打掃地板用的超細纖維拖把的布巾或抹布會如何?愈是拿那個布巾來打掃,愈是會將黴菌的胞子散播在房間地板上。洗衣槽的使用頻率雖不同,但請2個月打掃1次吧。此處的重點是使用的洗潔劑。不過現在的洗衣機大半都是不鏽鋼製的洗衣槽,若長時間浸泡氯系漂白劑,恐怕會讓洗衣槽生鏽。因此我推薦,配合使用有防止生鏽劑的氯系洗衣槽用清潔劑。同時,在使用洗衣槽清潔劑時,因為每個產品中的氯氣濃度都不一樣,洗衣機的水量也依機種而有差,所以請遵照各產品的使用說明書來使用。如果使用的是不用擔心生鏽的塑膠製洗衣槽洗衣機,也有方法是用較為便宜的廚房用漂白劑來代替專用的清潔劑。廚房用漂白劑中配合有界面活性劑(洗潔劑成分),這個界面活性劑會讓漂白劑的氯氣成分容易滲透進黴菌中,能確實殺菌。最後,使用完洗衣機後,要記得每次都要打開洗衣機的蓋子,保持通風良好。2. 浴室天花板在浴室,不僅是門口的踩腳墊跟地板,也請關注一下浴室天花板上水滴乾掉的痕跡。黴菌的孢子約5微米(0.005公釐),是非常小的生物,會黏附在浴室天花板所產生的水滴四周。孢子被稱為菌絲,會不斷邊伸展絲邊增生,直到變成可以用眼睛確認的大小,我們才會知道有黴菌存在。水滴的水分若蒸發,菌絲的成長就會停止,菌絲的伸展雖會停止,但相對的,菌絲前端會開始形成許多孢子。這些孢子會落在地板或空中,再次為尋找能繁殖的場所展開旅程。雖然稍微有點麻煩,但若使用完浴室,請用長柄的橡皮刮水器(裝有光滑的橡膠,可以去除窗戶玻璃水滴等的T字型打掃用具)或超細纖維拖把去除天花板的水滴。單是這樣就是非常有效的黴菌應對法。3. 地毯炎熱的夏天,含有空調溼氣的冷氣比較會沉積在房間下方靠近地板處。若地板的材質是地毯,纖維會吸收水分,使得腳底黏呼呼的。如果在地毯完全乾燥前使用了吸塵器,吸塵器的紙袋內就會充滿濕氣,造成黴菌繁殖。要解決地毯濕氣與黴菌問題,只有曬乾。若家中有嬰幼兒或高齡人士,大家要不要試著考慮乾脆替換成能分割型的拼貼式地毯呢?以上列舉出特別容易被忽略的3個黴菌繁殖重點。其他家中黴菌容易繁殖的地方可以列舉出有:◆用水處 ◆會結露的窗戶周邊 ◆床四周◆無隙縫緊貼牆壁的家具內側 ◆通風不良處◆日照不好處 ◆空調或加濕器請確認這些黴菌發生的高風險處,並保持家中通風良好,不要讓濕氣滯留。還要定期打掃空調濾網與加濕器的水槽,在黴菌產生前先下手為強。在家中,請務必趁還看不到黴菌的時候努力除濕,將房間濕度經常維持在80%以下、用完水後每次都要擦乾水滴,還有要清掃會成為黴菌飼料的灰塵與髒汙,不要放著不管,希望大家都能留心防治黴菌。(本文摘自/健康掃除力:醫療級專家教你30個不生病的居家清潔妙方!/時報出版)

用針挑痘致化膿!癰大如顆小籠包

用針挑痘致化膿!癰大如顆小籠包#黴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天氣炎熱各種微生物如細菌、黴菌,甚至病毒的活力都活躍起來,伺機在人體紮營滋長,此時如果身體抵抗力較弱,就較易導致毛囊發炎。毛囊炎就是有毛髮的地方發炎,所以全身上下有毛囊的地方都有可能發炎。不過還是以毛髮較多,或是身體較閉塞的地方,如頭髮、腋窩、男生的鬍鬚周圍、或是臀部為好發部位。40歲李女士日前在右大腿外側發現一顆類似青春痘的腫塊,自行用未經消毒的縫衣針把「痘痘」挑開,兩天後原本的「痘痘」竟腫得像小籠包一樣大,上頭甚至還有兩塊黑色的焦痂,赴醫確診為長「癰」(音同「庸」)。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由於傷口治療必須引流,先用消毒後的器械將焦痂部分先打開,頓時擠出大量膿汁,經引流乾淨後,「發現下層組織被細菌吃光,出現一大一小兩個相通的洞」,所幸替患者清潔傷口後,並做細菌培養,再給予抗生素治療以及教導換藥技巧,兩周後傷口已經順利癒合。毛囊炎惡化就會形成化膿性的「癰」一般人若毛孔堵塞,很容易引起毛囊炎,毛囊炎是毛囊被細菌感染而發炎的一種皮膚病,經常反覆地發作。毛囊炎常見的部位包括頭皮、前胸、後背、臀部、大腿、上臂等處。臨床上呈現出一顆一顆的紅色丘疹或膿皰,有時會痛或癢。通常做好清潔即可,甚少需要藥物治療,但若毛囊炎沒有正確處理,惡化以後就會形成化膿性的「癰」(Carbuncle),而一旦形成癰,就必須先引流患部,再經抗生素治療,膿汁引流不但可以迅速減少細菌量,加速復原,同時可以進行細菌培養,讓醫師確定致病菌的種類,並對症下藥。化膿性癰 恐併發敗血症癰是一種發生在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多由金黃葡萄球菌引起,患部呈局部腫脹,周圍組織變硬,中央有許多膿頭,非常疼痛。常伴有發燒、寒顫等現象,嚴重時,甚至併發敗血症。常出現在脖子、肩膀或大腿上,多半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該球菌為人體皮膚上正常的菌種之一,但當人體免疫力低下、皮膚黏膜受損、汗腺阻塞、毛囊發炎或出現循環障礙時,就容易侵入皮膚內,造成局部感染,嚴重時會造成化膿性變化,嚴重時恐需透過清創手術治療。張為碩提醒,因任何人都可能長癰,平時可透過用溫和的肥皂洗手,當身上出現傷口時,應充分清潔,並使用無菌乾燥的紗布遮住傷口,經常更換,且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剃刀、床單等個人物品,才能有效預防癰的產生。

謹守足部衛生四原則 不當菌男黴女

謹守足部衛生四原則 不當菌男黴女#黴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香港腳又稱為足癬,一到悶熱夏天就造成許多人困擾,甚至不少人不小心就加入「菌男黴女」行列。香港腳是黴菌沾染到皮膚上所產生的皮膚病,黴菌侵入腳的角質層在裏頭繁殖,形成香港腳。臺中慈濟醫院家醫科醫師林巧容提醒,要先確認足癬型態,用對藥再配合藥師指導正確擦藥,謹記足部衛生「四原則」保持雙腳健康,告別惱人香港腳!香港腳有四種型態 猛抓還是好癢真痛苦悶熱天氣還整天在外工作,張先生兩腳底又悶、又濕!更糟的是癢到脫下鞋襪猛抓還是無法止癢,嚴重時除了脫皮和奇癢,腳趾縫或腳底、腳掌邊緣乾裂甚至還出現小水泡,找醫師看診拿外用藥擦,好了一陣子就又復發,超無奈。林巧容醫師指出:「香港腳的臨床特徵大致有四種型態,可能合併出現,或接續發生,分別是:腳趾型、乾燥角化型、水泡型、潰瘍型」。張先生的臨床病徵是屬於合併型的足癬症狀。塗抹抗黴菌藥膏需2~6週香港腳是因為頑強、傳染率高的黴菌引起,悶濕溫暖的環境特別容易滋長。腳是全身最容易感染黴菌的部位,若感染黴菌未接受治療,可能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例如:胯下、身體、臉、頭皮,嚴重還可能併發蜂窩性組織炎,一旦感染香港腳應積極治療,以免傳染。臺中慈濟醫院藥師劉凡瑀表示,醫師治療香港腳大都以塗抹抗黴菌藥膏為主,治療時間會因嚴重程度有所差異,大部分症狀要塗藥二到六周以上。藥膏需涵蓋病灶外圍2公分 且不可自行停藥劉凡瑀藥師提醒:不是把藥擦滿、塗厚就好,而是要讓皮膚吸收才會有效果。擦藥時應將藥膏塗抹於涵蓋病灶外圍2公分的正常皮膚,並且要按摩,藥膏才容易被皮膚吸收。另外擦完藥膏後,必須立即用肥皂洗手,防止黴菌傳染。他強調:不可自行停藥,配合醫師走完整個療程,才能真正根除皮膚黴菌孳生。台灣氣候潮濕,若過早停藥,很容易再重複感染黴菌。 林巧容醫師提醒,香港腳除了使用藥膏治療外,保持個人衛生也很重要,想要脫離「菌男黴女」的行列,可以力行「足部衛生四原則」: 「保乾燥」:雙腳與趾縫、鞋襪常保乾燥最重要,可嘗試穿著五指襪,或工作場域可以的話,可著涼鞋或拖鞋替換,不用整天穿皮鞋或布鞋。 「勤換洗」:襪子應每天清洗,鞋子也要常替換。可用高溫水浸泡、去除黴菌(建議45度的水,浸泡10分鐘,能殺死約9成的皮癬菌)。 「選舒適」:選擇吸汗佳的棉質襪及透氣性好的鞋子。鞋內可定期噴灑防黴劑,以防黴菌再次附著。 「不赤腳」:公共場所(例如溫泉、游泳池)不赤腳也不穿公用拖鞋,建議穿著個人拖鞋。

防範黴菌、塵蟎 居家無毒有撇步

防範黴菌、塵蟎 居家無毒有撇步#黴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室內要經常打開窗戶,讓空氣對流,可以適度去除室內的過敏原,所以在購屋或租屋時,一定要清楚每一間房間是否都有活動式窗戶,才能有效防止過敏原的形成。進行室內裝潢時,要避免使用地毯、榻榻米、塑膠地板,儘量採用木頭材質、瓷磚地板、竹子製成的家具及用品,以免塵蟎孳生,特別是地毯與榻榻米很容易受潮,能不用就不要用,免得黴菌也跟著塵蟎在屋裡起鬨。窗簾能夠阻擋強烈的陽光照射,所以房間窗戶有必要加裝窗簾,但厚重的窗簾布容易孳生塵蟎與沾滿灰塵,最好的作法是改用百頁式的窗簾或塑膠遮板代替,倘若要使用布質窗簾,宜選擇輕便式材質,可經常拆卸清洗。會孳生塵蟎的絨毛玩具最好別買,若家裡擺設了許多絨毛玩具,最好定期清洗。倘若家中有中國製造的玩具,一定要小心,鉛、鎘的含量都相當高,前一陣子檢驗出珠寶玩具的鎘含量高達91%,也就是一公克重的小玩具,就含有0.9公克的鎘,對人體的毒害令人擔憂。鎘是致癌物,會囤積在腎臟,還會讓孩童出現學習障礙及阻礙孩童智商發展。有過敏體質者最好不要飼養貓、狗等動物,因為牠們的皮毛及排泄物,也是過敏原之一。如果家中的寵物喜歡四處嬉戲,很容易感染到寄生蟲,連帶飼主也會有交叉感染的風險,所以要養成經常清洗寵物及打掃居住環境的良好習慣。浴室的潮濕環境很容易長黴菌,一定要加裝抽風機、除濕機,定時運轉抽風,保持室內乾爽、通風。有關浴缸及瓷磚壁間的接縫處、洗臉槽的內外側、浴室天花板、抽風機及冷氣機送風口等處,一定要經常擦拭,避免塵埃堆積或黴菌孳生。我在台灣住過的幾間公寓,浴室都設計成無窗戶或窗戶小,完全不通風的隔間,的確很不習慣,而這也是我經常要換屋的原因之一。(本文摘自/一生無病絕對有機會/大於創意出版)

竹葉劃傷險失明!黴菌感染角膜勿輕忽

竹葉劃傷險失明!黴菌感染角膜勿輕忽#黴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務農的陳先生工作中不慎被竹葉劃傷左眼劇痛,休息幾天後,疼痛不減反增,視力也逐漸模糊。到眼科檢查,才知道是黴菌性角膜潰瘍。經過數月治療,順利控制感染,但陳先生差點失明,目前還在等待角膜移植,期待重獲光明。樹枝劃傷 導致黴菌性角膜潰瘍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部醫師謝昀翰表示,黴菌性角膜潰瘍雖只占角膜感染疾病的10%,但卻不可輕忽。黴菌感染比細菌感染更頑強,也更難治療,且黴菌變化性大,容易產生抗藥性,增加治療的困難性,甚至易治療失敗。此外角膜是沒有血管的組織,角膜內層狀膠原蛋白的結構更適合黴菌菌絲生長,面對黴菌性角膜潰瘍時,會將控制感染視為首要治療要務。潮濕環境特別容易滋長黴菌,最常見的就是藏在植物與土壤中,若眼睛被植物所傷,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常常遇到被樹葉、樹枝等東西劃傷眼睛,造成角膜破皮。一般而言,若是沒有續發性的感染,角膜破皮的疼痛會逐日遞減,大約在1個禮拜內逐漸恢復;但若有次發性感染,眼睛發炎愈來愈嚴重,疼痛與異物感也不會緩解。有上述情形,一定要趕緊就醫確認有無角膜感染,盡早治療。嚴重乾眼症或眼球表面慢性疾病 也可能慢性角膜破皮、感染除了因為植物或土壤的污染而造成黴菌感染外,若是病人因為嚴重乾眼症或是眼球表面慢性疾病,而有慢性角膜破皮的話,也要特別小心黴菌感染。黴菌性角膜炎相較於其他病原菌的病程緩慢,有些病人會因此低估病情的嚴重度,而拖延就診的時間,反而造成治療更加困難。謝昀翰醫師再三強調,治療時間早晚,是影響黴菌性角膜炎預後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若是眼睛不慎被植物所傷,或是平時從事農作的朋友,眼睛異常疼痛或紅腫,一定要儘早去看眼科醫師,以免耽誤寶貴的黃金治療期,甚至加重失明的風險。

灰指甲易傳染 赤腳進浴室恐倒「黴」

灰指甲易傳染 赤腳進浴室恐倒「黴」#黴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赤腳進入浴室竟可能傳染灰指甲!灰指甲擁有高傳染力,在台灣盛行率高。最新灰指甲居家認知大調查揭露,國人易忽略3大可能會造成灰指甲的行為!經常共用指甲刀、拖鞋或是赤腳進入浴室,不良居家使用習慣潛藏造成全家倒「黴」的危機!共用指甲刀、拖鞋、赤腳踩濕地 恐致灰指甲灰指甲在台灣盛行率高,除了環境較歐美炎熱、潮濕,不良的居家生活習慣更是傳染關鍵。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最新灰指甲居家認知大調查,發現國人易犯3大居家傳染高風險行為!調查結果顯示66.7%民眾曾共用指甲刀,其中超過8成共用過的指甲刀幾乎沒有消毒處理,僅3%民眾使用指甲刀前每次都會消毒。黴菌易透過居家媒介傳染,因此除了共用指甲刀外,共穿拖鞋、赤腳接觸潮濕浴室地板也是高風險行為。根據調查結果顯示,56.8%民眾曾共穿室內、室外拖鞋;近4成民眾習慣赤腳進入浴室,僅2成民眾全程使用浴室拖鞋。國人不良的居家習慣竟然造成全家倒「黴」,台灣民眾對於灰指甲的居家傳染認知不足。糖尿病患者末稍循環不佳 染灰指甲率高3倍根據研究註2,糖尿病患者因末稍循環不佳,比一般人感染灰指甲機率高3倍,但超過73.7%民眾沒特別關注家中糖尿病患者的指甲狀況。因為灰指甲傳染力高,臺安醫院皮膚科曾德朋主任提醒,若家中有糖尿病、香港腳患者,高齡長輩、足部有傷口或缺乏免疫力等族群,更需注意家人指甲狀況,避免一人傳染全家。曾德朋主任強調,正確的灰指甲治療方式首先必須銼甲,磨掉感染的指甲,讓藥物作用於黴菌上使治療效果更佳,擦拭消毒後便可於指甲上塗抹抗甲癬油劑,外用油劑會在指甲上形成藥膜,不受衣物磨擦、沖水影響,更可降低灰指甲的傳染力,保護家人不受灰指甲傳染。

耳朵好癢!兇手可能是皮膚過敏

耳朵好癢!兇手可能是皮膚過敏#黴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耳朵好癢,是有人在說我的壞話,還是有人在想我了呢?耳朵癢有可能是你的耳朵進水,或者耳朵有髒東西。醫師提醒,有過敏性疾病很容易出現耳朵癢,常挖耳朵以致髒東西進入,或是耳朵裡有水,都可能會導致黴菌或是細菌滋生,以致耳朵會癢。 耳道皮膚濕疹+細菌與黴菌滋生萬芳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曾智傑表示,耳朵的深度大約3公分,直徑1公分,耳朵癢很常見的原因是耳道皮膚濕疹,如果耳朵裡面進水或是有髒東西進入,就很可能導致滋生細菌與黴菌,進而會導致耳朵癢。 常挖耳朵導致髒東西進入引起也有不少人是因為習慣挖耳朵,使得耳道在過於刺激下有髒東西入侵耳朵。曾智傑醫師指出,除了避免經常去挖耳朵之外,耳朵癢得要針對不同原因有不同治療方法,通常是使用滴劑治療。 皮膚過敏也會出現耳朵癢至於想要預防耳朵癢,應該要如何做呢?曾智傑醫師進一步指出,有些是皮膚過敏的人,例如有異位性皮膚炎,也會出現眼睛癢、鼻子癢與耳朵癢,就會有耳道發癢症狀,應該要積極治療疾病,若是想要預防耳朵有細菌或黴菌,就要保持耳朵乾淨與乾燥,若是耳朵有進水,可以用吹風機吹乾。(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幼兒冒紅疹 醫:多數為良性

幼兒冒紅疹 醫:多數為良性#黴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個月大的寶寶臉上、身上突發疹子,父母擔心是否為洗澡沒有洗乾淨造成的,醫師表示,小嬰兒從剛出生的前幾周到1、2個月內,皮膚上很常出現各式各樣的疹子,有的在臉上,有的在四肢軀幹,有的則在脖子及腹股溝,不必過度驚慌,因為剛出生幾個月內的小嬰兒身上的皮疹大多都是良性的。常見5種皮疹 不用治療可自癒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醫師楊雯倩表示,新生兒皮疹可分為毒性紅斑、熱疹、栗粒疹、脂漏性皮膚炎及異位性皮膚炎。毒性紅斑發生在新生兒出生後幾天到2、3周間,病徵為軀幹及臉部出現許多2公分以下的淡紅斑,紅斑上會有白白黃黃似膿包狀的小點。另外,家中長輩常害怕新生兒著涼,將他們包的密不透風,這也是導致皮疹的原因之一。因為汗腺尚未發育成熟,在衣服包裹過多、體溫過高的時候,無法順利排汗就可能在脖子、肩膀、軀幹、腋下附近及腹股溝附近產生熱疹,只要皮膚通風散熱就會漸漸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會讓嬰兒皮膚變粗糙還有一種狀況是新生兒兩側臉頰或額頭會出現白色或淡黃色的小丘疹,圓圓尖尖的,此為皮膚最外層的角質層堆積形成的栗粒疹。在1、2個月大以內的小嬰兒,可能會在頭皮、臉部、眉毛處、耳朵附近或是尿布區出現黃色油垢狀脫屑的疹子,即為脂漏性皮膚炎。嬰幼兒的異位性皮膚炎多發生在臉部、手肘外側、膝蓋、腳踝外側等,病灶處的紅疹容易有慢性、反覆性的搔癢,小嬰兒會用手去磨去抓,導致脫屑甚至苔癬化,摸起來乾燥粗糙,嚴重的個案會因為破皮而有細菌感染。無法辨識病症 盡速至小兒科或皮膚科就診楊雯倩醫師提醒爸爸媽媽們,雖然嬰幼兒的疹子大多都是良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療,可以自癒。,甚至要改善源頭就能好的快,但若出現無法辨識病症的黴菌感染時,父母仍應盡速帶小朋友至小兒科或皮膚科就診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