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

已婚女壓力大?進入冬季竟較易憂鬱

已婚女壓力大?進入冬季竟較易憂鬱#子宮內膜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秋冬天氣變化大,溫度突然下降,好發季節性情緒失調,因此,國外經常把它俗稱為「冬季憂鬱」。常見於30歲左右的已婚女性和老年男性,尤以性格內向型居多,發病主要與冬季日照時間短和天氣變冷時人體內分泌變化有關。 4招跟壞情緒說掰掰南投縣衛生局指出,冬季抑鬱症分輕度、中度和重度3種狀態,輕者每天心境不佳,對生活和工作喪失積極性,重者逐漸喪失社交和工作能力,甚至有自殺傾向。 面對季節的轉換,以下幾個方法可教你如何預防冬季憂鬱: 1)加強運動鍛煉身體/因血液通過,體內的新陳代謝加快,腎上腺素分泌增多,會使人情緒開朗、精神愉快。 2)注意身體營養平衡/在情緒低落時不妨飲點綠茶、咖啡,吃些香蕉、巧克力等,也有興奮神經系統、改善心情的作用。 3)增加光照時間/冬季多曬曬太陽,多做戶外活動,對預防憂鬱症有很好的效果。同時室內白天不要掛窗簾,晚間宜增加照明燈的亮度。 4)分散注意力/當情緒低落時,不妨做做其他事情來轉移注意力,如看書報、聽音樂,或找朋友聊天談心,當實在煩悶無法解脫時,還可找心理醫生諮詢。 

她每年抹片檢查皆正常 卻仍罹子宮內膜癌

她每年抹片檢查皆正常 卻仍罹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一名59歲的高太太,自更年期後開始服用賀爾蒙藥物,且每年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皆為正常,但從半年前起卻開始出現少量分泌物,後來更出現了出血症狀,便求診於附近診所,經檢查後被診斷為陰道發炎,但吃藥後卻遲遲未改善,後來轉診至大醫院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癌,而在接受手術切除後,目前恢復狀況良好。子宮頸抹片檢查正常 仍有罹患內膜癌率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陳思宇醫師表示,普遍民眾對子宮頸癌的觀念,在於只要抹片檢查正常,就不會罹患子宮頸癌,但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在臨床上有多位婦女,定期做檢查皆正常,但近日卻檢查出子宮內膜癌,因此,提醒所有停經後的婦女們,若出現出血問題時,應提高警覺,以避免子宮內膜癌找上門。停經後服用荷爾蒙藥物、糖尿病為高危險群子宮內膜癌是國人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六位,每年新增1700名病人,而雌激素過度刺激是導致子宮內膜癌主因,例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不孕、較晚停經、更年期後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藥物、糖尿病、高血壓或飲食西化等都是較易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由於單純內診只能看到子宮頸,無法得知子宮內膜狀況,因此,當有內膜病變考量時,一定要做陰道超音波檢查,並利用子宮內膜搔刮手術取內膜組織進行病理化驗確認診斷。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在治療方面,主要是以手術治療為首。若病人身體狀況適合,一般皆應實行完整分期手術,包括腹腔內灌洗液的收集以備細胞學檢查、全子宮切除及雙側輸卵管卵巢切除、骨盆腔淋巴結摘除合併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且為完成主動脈旁淋巴結摘除,傳統剖腹手術傷口從恥骨到胸骨長達20公分,但藉達文西機器手臂3D及放大手術視野,可更精準摘除淋巴,並減少出血量與腸沾黏併發症等。子宮內膜癌 有年輕化的趨勢陳思宇醫師提醒,環境荷爾蒙與飲食西化影響,是近來導致子宮內膜癌增加且年輕化的原因,但目前並不像子宮頸癌可做抹片,而有9成病人都在停經後出血、月經不規則或出血量大症狀(超過兩週或量大到每小時得換棉片)時,都要特別留意,此外,也建議有服用荷爾蒙婦女,應每年做抹片檢查與兩年一次乳房攝影,如有出血症狀,盡快就醫確診。

子宮內膜癌逐年增 異常陰道出血是警訊

子宮內膜癌逐年增 異常陰道出血是警訊#子宮內膜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般來說,子宮頸癌是民眾較為熟知的婦癌,但較顯為人知的子宮內膜癌,近來也在持續攀升,醫師提醒,女性若有陰道異常出血情形,就可能是癌症徵兆,而肥胖、糖尿病患也要多加留意!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子宮體惡性病變每年新發生人數,從1995年的295人,一路攀升到2009年的1496人。在2009年因子宮體惡性病變死亡的人數有151人,這些惡性病變中主要是以子宮內膜癌為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周翰生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癌約占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的3成,這些異常增生的子宮內膜會不正常剝落出血,所以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臨床症狀在停經前的人,為不正常陰道出血,或是已停經者再有陰道出血。肥胖人士  罹患風險增周翰生醫師說,常見的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括:肥胖、從未生產、晚停經、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使用雌激素,其中肥胖者罹病機率甚至高出3倍以上,因為肥胖的女性,身體脂肪較多,女性荷爾蒙濃度也較高,易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子宮內膜癌基本上是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後再依病理分期決定是否需要輔助性的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周翰生醫師也提醒,雖然子宮內膜癌目前並沒有像子宮頸癌一樣的篩檢方式,不過由於會有異常陰道出血的警訊,只要有反覆出現這症狀就該尋求醫師協助。

規律運動健康體態 拒子宮內膜癌威脅

規律運動健康體態 拒子宮內膜癌威脅#子宮內膜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編譯)最新研究指出,每天持續運動半小時,可以減少將近5成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其中更指出喝咖啡也能幫助女性保護子宮,但還需再進一步證實。英國研究指出,每日維持38分鐘的規律運動和保持健康體重可減少約44%的子宮內膜癌病例發生;子宮內膜癌好發於60歲以上婦女,為英國女性第4大癌症。美國羅格斯大學癌症研究所流行病學副教授艾莉莎‧班德拉(Elisa Bandera)表示,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常見的疾病,有許多研究已顯示保持健康體重和規律運動能有效預防此疾病的發生。脂肪和癌症有關聯 健康體重、規律運動保健康科學家相信脂肪和癌症間有正向關係,因為脂肪細胞會釋放荷爾蒙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因此規律的運動能讓荷爾蒙濃度維持在健康的狀態,並提升防疫力和消化作用,讓身體更健康,自然遠離癌症威脅。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執行長卡倫‧薩德勒(Karen Sadler)表示,為了減少罹患子宮內膜癌和其他癌症的風險,本基金會提倡每天應進行至少30分鐘的運動和維持健康體重,並切勿過瘦或過胖。咖啡保護子宮? 專家說尚待釐清該研究也透露出,咖啡或許能減少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但咖啡的保護力仍就需進一步研究才能得知確切結果,薩德勒表示關於咖啡保護子宮的論述相當有趣,但還有許多環節需釐清。

停經10年突然出血 竟是子宮內膜癌作祟

停經10年突然出血 竟是子宮內膜癌作祟#子宮內膜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年近60歲的女士,已經停經10年,停經後生活規律,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的病史或肥胖問題,每年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報告也都是正常。最近2週卻突然陰道出血,誤以為是生理期又來,經醫師檢查結果竟是子宮內膜癌。新竹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詹家豪表示,台灣婦女的停經年齡平均是在50歲,在真正進入停經期之前,會有一段時間月經出血的型態開始發生改變,一開始可能週期變短,之後逐漸拉長或變得混亂沒有規則性,接著最後月經完全停止。停經之後,不應該再有陰道出血,一旦有出血的情形,都應該就醫做詳細的問診與檢查,檢查的項目包括陰道內診及超音波檢查,必要時得再安排子宮內膜組織切片檢查。常見的停經後出血的原因包括有,通常成因不明的子宮內膜息肉,不過多為良性病灶、少部份的子宮頸癌也是以出血表現、進入更年期後的婦女,因為缺乏雌激素,使得子宮內膜變得極度萎縮,因而自發性破皮出血、好發在停經後的婦女,大部份病人年齡在45至59歲之間,其早期症狀主要就是停經後陰道出血的子宮內膜癌等等。詹家豪提醒,雖然大部份的停經後出血症狀都是良性的子宮內膜病灶,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子宮內膜增生根據其病理組織型態,和將來發展成子宮內膜癌有著不同程度的關聯性,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追蹤,就能免於罹癌的可能性,因此停經後的婦女一旦有出血症狀,都應立即就醫檢查。

月經變日經?小心子宮內膜癌上身

月經變日經?小心子宮內膜癌上身#子宮內膜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一名34歲的余小姐子宮持續不正常出血,導致每個月的月經變成每天不間斷出血,有一天出血過多在家昏倒,送醫檢查後發現余小姐為子宮內膜癌!經過2次開刀與1階段的放射線治療,終於控制子宮內膜癌,讓余小姐回復正常的生活。余小姐第一次發生昏倒時,血紅素數僅剩下2.5,正常女性血紅素指數約12-16,大千綜合醫院婦科主任林敬旺醫師說,經檢查後發現子宮腔內有一超過8公分的腫瘤,因未婚未生育,婦科主任林敬旺醫師替她進行了保留子宮的子宮腫瘤摘除手術,但術後腫瘤的病理報告竟是子宮內膜癌,卻因種種原因,時她並未積極回院追蹤。不幸的是2011年她又再次因大量子宮出血導致嚴重貧血被送進本院急診,血紅素又掉到僅3.1,檢查發現同樣位置的子宮內膜癌又復發了,經過放射腫瘤科主任李必忍醫師為她進行了放射線治療後,子宮出血量明顯減少,腫瘤也逐漸萎縮變小,為杜絕子宮內膜癌有再次復發的機會,她終於願意接受手術,由林敬旺醫師再度操刀摘除了子宮、卵巢及骨盆腔淋巴結等完整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目前情況穩定,並持續回診追蹤。大千綜合醫院婦科主任林敬旺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癌好發於更年期、停經後或未生育過女性,近年來因為飲食習慣西化及生活型態改變,發生率有日益年輕化的趨勢。如果民眾有停經一年以上發生出血、更年期婦女月經一個月來兩次以上,或持續出血超過一週,都應進行進一步檢查。放射腫瘤科李必忍醫師說,子宮內膜癌治療率高,不像卵巢癌難以在早期發現,在癌症早期會有明顯出血及異常分泌物的症狀,可在初期有症狀時,藉由子宮內膜切片化驗及子宮內視鏡診斷,確診罹患子宮內膜癌時,應積極面對疾病,與醫療團隊共同協力擊退癌症。

「重量級」中年婦女要注意 子宮內膜癌會上門

「重量級」中年婦女要注意 子宮內膜癌會上門#子宮內膜癌

相較於子宮頸癌,國內較不常聽見子宮內膜癌,但實際上由於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台灣女性近幾年的癌症死亡者當中,子宮內膜癌患者逐漸增加。美國日前一項研究指出,尤其是停經後的婦女若不注意體重控制,未來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大大增加。美國癌症協會過去針對3萬8000多名停經婦女做調查,發現有超過560名過重女性已被確診患有子宮內膜癌,意味著停經後的婦女若體重過度肥胖,未來很可能罹患子宮內膜癌。研究者Victoria L. Stevens建議成年女性最好盡量避免體重的增加,加上年紀愈大,身體的新陳代謝會逐漸變慢,除了飲食上的控制之外,也得養成運動的習慣。倘若女性體內有過多脂肪組織,容易讓腎上腺素與卵巢分泌的荷爾蒙轉變成雌激素,而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增生,加上停經婦女體內的黃體素不足無法排卵,以至於出現雌激素過多、黃體素過少產生失衡的現象,久而久之在子宮內膜不斷加厚的情況下,發生病變成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就會提升。此外,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也包括未曾生過小孩的婦女、家族有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遺傳史、曾患有其他癌症(如乳癌、大腸癌)的女性,以及因為肥胖引起的高血壓與糖尿病者都得小心。長期盯電腦用眼過度 當心急性青光眼致失明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71&HN_Yr=0&HN_Mon=0壢新醫院打造癌症中心 造福南桃園鄉親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66&HN_Yr=0&HN_Mon=0對-氯安非他命毒性強 不慎使用恐造成記憶損傷甚至致死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967&HN_Yr=0&HN_Mon=0

腹腔鏡手術合併熱熔刀治婦癌效果佳

腹腔鏡手術合併熱熔刀治婦癌效果佳#子宮內膜癌

利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婦癌,已是全球婦癌醫師普遍追求的趨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癌團隊目前於「2011年亞太婦產科醫學會」發表「腹腔鏡手術合併熱熔刀治療子宮內膜癌和子宮頸癌」成果報告,進行病人術後追蹤和交叉分析,發現腹腔鏡合併熱熔刀能摘除更多的淋巴,而且是傳統腹腔鏡手術的1.4倍。腹腔鏡合併熱熔刀出血量僅為傳統剖腹手術的六分之一;而用腹腔鏡合併熱熔刀的病人,術中輸血比例為零,而接受傳統剖腹手術病人有高達九成需輸血,證明腹腔鏡合併熱熔刀的新技術具更好的手術成效,重要的是完全無損於患者的癒後和存活率。北醫附醫婦癌團隊召集人暨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表示,他在1996年即採用腹腔鏡手術來治療子宮內膜癌患者,並在轉任北醫附醫後,於2003年運用在早期子宮頸癌患者。傳統腹腔鏡手術使用單雙極電燒的鑷子和剪刀器材,雖然止血效果佳,但對於切割處周遭正常組織的熱傷害非常大,有將近2公分的組織破壞,使得術後疼痛、發燒指數上升,更嚴重的是會造成大血管、膀胱、輸尿管、腸子等重要器官的傷害而導致嚴重的術後併發症。同時單雙極電燒器材在過程中需不斷交互操作,也增加手術時間。因此,劉偉民主任於2006年自國外引進新腹腔鏡手術器材─熱熔刀(Thermal Cautery Knife)來協助操作腹腔鏡的婦癌手術。相較於傳統腹腔鏡手術使用的器材,熱熔刀對週遭組織的熱傷害僅有2毫米,同時又兼具止血和切割雙重功能,節省手術時間。延伸閱讀「腹腔鏡手術合併熱熔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44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