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

乳癌自我檢測 口訣「停、看、摸」!

乳癌自我檢測 口訣「停、看、摸」!#子宮內膜癌

一直以來,女性的乳房承載著許多的功能性。乳房不單單被視為女人的第二性徵、哺育下一代。豐滿健美的乳房在現今社會更是女性魅力的表徵。而這既公開又私密的部位您又了解它多少?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近日公佈「94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惡性癌症居於第一,其中女性又以乳癌為首。因此,我們不得不正視此問題!一般來說,罹患乳癌的高危險因子有:初經早於12歲,停經晚於55歲的婦女。有乳癌患者之家庭,尤其母親或姊妹患有此病者。從未生育者或30歲以後才生第一胎者,也有較大罹患癌症的可能。一側乳房罹患者。乳房有增生病灶者。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停經後肥胖者。胸部曾大量接受過放射線照射者。重度喝酒者。攝取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婦女。口服避孕藥及停經後補充荷爾蒙者。奇美醫院放射診斷科黃怡靜醫師強調,乳癌是比較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病之一,很多求診的病患都是自己摸到硬塊才來就醫。因此透過幾分鐘的乳房自我檢測就能留住寶貴的性命,有何不可?黃醫師在此提供乳房自我檢測的口訣「停、看、摸」!◎ 停:進行乳房自我檢測最好的時機在於每個月月經週期後一個禮拜。如果是亂經或停經的婦女,則可每個月固定的一天定期做檢測。◎ 看:在做檢測時,先坐在鏡子前方,觀察乳房是否有任何的腫塊、變形、皮膚異常的增生、乳頭是否突發性的凹陷或乳頭流出不正常的分泌物。◎ 摸:平躺於床上,將左肩墊高使得胸部變得平坦較易於觸摸。用右手指併攏由乳頭的部份開始由內往外畫圈,觀察乳房是否有不正常的硬塊。換邊重複同樣的動作。很多民眾不了解都會大力擠捏胸部,誤將乳腺組織誤認為異常現象,因此建議觸壓的方式來進行檢測較為準確。除此之外,兩邊的腋下也得檢測。因為乳癌常好發於外上側。乳癌有那些主要的症狀呢?一般乳癌硬塊常出現在單側乳房,產生一硬而實質性、不移動、不痛且輪廓不規則的腫塊。隨著癌細胞侵犯,其他症狀相繼出現:如腋窩的淋巴結變硬、乳頭下陷或有血狀分泌物、乳房皮膚如橘子皮。並不是所有乳癌都會出現上述症狀,有些僅是乳頭濕疹、皮膚紅腫、皮下浸潤或摸起來可以移動、不硬的腫塊。不過只要有上述的症狀,都應立即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黃怡靜醫師表示,實行乳房自我檢測是必要的,但對於乳房較豐腴或硬塊長在較深部的地方是不容易被觸摸到的,零期或第一期乳癌單靠乳房自我檢測也是無法觸摸到的。在檢查工具的選擇上可由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著手。對於有摸到明顯硬塊的病患或年輕女性,應以超音波為主,可分辨是囊腫或實質性腫瘤,其對於腫瘤良惡性的判斷率可達80~90%。而對於年紀較長、乳房較大者,乳房攝影有不錯的效果,同時乳房攝影對於鈣化點的判斷也較超音波為佳,能用來篩檢出早期的原位癌。所以說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各有優點,但也絕非萬能,必要時,對於懷疑的硬塊或鈣化點,須輔以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穿刺切片及開刀切片加以診斷。目前國健局正極力推廣50歲至69歲婦女之乳房篩檢,而一般民眾仍對於乳房攝影的檢查較為陌生且恐懼,因此針對乳房攝影的部分在此簡單說明。攝影範圍包含右側正面、右側斜位、左側正面及左側斜位一連四張。攝影時必須緊壓乳房,每次壓迫時間約5~10秒,會感到些許不舒服。受檢者可藉由調整呼吸及放鬆心情來減緩不適,檢查時間可安排於月經後7~10天亦能減少疼痛感。檢查前一日避免在乳房上塗抹乳液或爽身粉以免造成誤判。如對乳房攝影有相關疑問,也請洽放射科乳房攝影室。定期檢查、愛惜您的ㄋㄟㄋㄟ,讓您身體更健康!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

子宮內膜癌手術新進展:88歲婆婆成功摘除“大尺寸子宮”#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是近年婦癌中,唯一逐年攀升的癌症。一位高齡88歲婆婆因為食慾不振、腹部劇烈疼痛、陰道在最近幾個月內有斷斷續續的異常出血現象,經過醫院電腦斷層影像及超音波檢查,及近一步安排子宮內膜擴括術採取切片後,證實為子宮內膜癌。在經過醫生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高達12公分子宮,術後2天婆婆已經能下床進食,成為全球最老的子宮內膜癌手術成功案例。婆婆在十六年前(民國81年)曾因為左側乳癌接受手術治療及化療,本身也有長期高血壓、心室肥大等慢性病,再加上子宮肌腺症狀,導致婆婆過更年期之後、長年下來,子宮竟然還比育齡婦女大,足足有直徑12公分的“大尺寸”,像一顆大香瓜,比一般人要大上4倍之多。這位88歲的婆婆患者,堪稱世界上年齡最長的採用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即使歲數老、有貧血 (術前血色素9.3;正常為12~18)、手術麻醉風險很高,經過完備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也未曾需要輸血,患者術後第二天就排氣、進食、下床活動。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劉偉民主任表示,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必須仰賴「子宮內膜擴刮術D&C」或內膜切片,前者準確率較高。治療則必須做子宮、卵巢、輸卵管的切除和骨盆腔、主動脈旁淋巴的摘除手術。88歲婆婆有乳癌和子宮肌腺症病史,考慮高齡及身體狀況,故決定採用精細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以四個不到一公分的微創傷口取代會留下四五十公分傷口的傳統手術,手術全程僅花了三個小時,比傳統手術少一個小時,也讓病人接受麻醉藥物時間縮短。此外,出血量僅300 c.c.,縱使病人原本處於貧血狀態,也不需要輸血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迅速,而且手術癒後追蹤等都和傳統手術相當。劉偉民主任於1996年初完成亞洲第一例腹腔鏡子宮內膜癌手術,至今於北醫附設醫院已累積了120多例。根據衛生署日前發佈的統計資料顯示,子宮內膜癌是所有婦癌中唯一正在逐年上升的癌症。可能的原因是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逐漸“西化”,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的病人增加,同時不生育或少生產的婦女也愈來愈多所致。除了前述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因子是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和不孕症之外,另有三個重要卻少為人知的三個重要因素:(1)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她們的特徵是月經量少或根本無月經,但一出血卻又不可收拾,一、二十天都不停,她們得到子宮內膜癌的年齡都很輕。(北醫附設醫院最年輕患者十七歲,是世界上最年輕的記錄)(2) 曾經得到乳癌,又多年服用Tamoxifen,也易罹患子宮內膜癌。(3) 子宮肌腺症的患者在更年期後也較一般正常婦女易罹患內膜癌,北醫附設醫院的內膜癌患者,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子宮的病理切片中發現子宮肌腺症的病灶。

子宮內膜癌,正確的診斷方式

子宮內膜癌,正確的診斷方式#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在西方為婦科癌症排名居首,國內之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亦在增加之中,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三位的惡性腫瘤,僅次於子宮頸癌及卵巢癌。台灣大部份子宮內膜癌發生在停經後之女性,其好發的年齡中位值是在52-54歲,大部份病人其年齡在45-59歲之間,但仍有15﹪的病例出現在40歲之前,子宮內膜癌可以發生在生育年齡及其後的任何一個年齡層,但比較好發於更年期或停經後的婦女。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 羅乾烘表示,超過90﹪的子宮內膜癌病人出現異常出血,且通常是在停經後出現,因此更年期及停經後不正常出血的婦女要特別留意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子宮頸抹片檢測子宮內膜癌的效果並不好,所以子宮頸抹片不是一個可信賴的子宮內膜癌篩檢程序。子宮內膜的組織切片檢查是確認子宮內膜癌診斷的方式。對於異常子宮出血的婦女,超音波檢查對子宮內膜癌的診斷有幫助,子宮內膜的厚度可經由陰道超音波檢測及判斷其組織型態,在未使用停經後荷爾蒙補充的婦女以4mm為判讀之閾值(≦視為正常)使用荷爾蒙補充婦女以8mm為閾值。子宮內膜病變,超音波所見,配合患者之年齡,病史可決定是否須做侵襲性診斷步驟以及有助於決定治療之方式,是為相當有價值的診斷工具。

停經後陰道出血,小心子宮內膜癌

停經後陰道出血,小心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主要病因是年輕或更年期時曾使用單一動情素,或本身有增加動情素的因子,未有黃體素抗衡的情況下,因子宮內膜増生而增加致癌機率。好發於更年期或停經後女性,台灣大部分患者年齡在45~59歲之間,但有15%的病例出現在40歲之前,多是過度肥胖或有罹患多囊性卵巢腫瘤的病人。發生率增加的原因為一般人口壽命延長、侵犯性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診斷方法進步,及最重要的因素:停經後動情素(女性荷爾蒙)替代療法的增加。超過90%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會有異常陰道出血的現象,且通常在停經後出現。因此若有更年期及停經後不正常出血,又無使用任何荷爾蒙的情況下,就要特別留意。另僅有5%無特異性症狀,在婦科例行檢查時發現。除了上述致病因子外,未曾生育的婦女、不孕或長期月經失調、有家族史、使用乳癌治療藥物Tamoxifen等,也都是高危險因子,就醫時記得要跟醫師說明。篩檢方面,目前尚無明確有效的程序,子宮頸抹片檢測的效果並不好。不過近年來利用陰道超音波偵測子宮內膜厚度及血流量,若停經後婦女子宮內膜厚度大於6mm,則須做進一步的診斷,但仍有10%的偽陽性率。臺北縣立醫院婦產科醫師 陳天啟指出,子宮內膜的組織切片檢查是確診的方式,但門診的切片仍有10%的偽陰性率,故有症狀但切片為陰性者,必須在麻醉下加做分段式刮除術。兩者合起來可達90~98%之正確診斷。若檢查為陰性但仍高度懷疑者,可做子宮腔鏡檢查,可確定病變位置和範圍,並對可疑病灶直接切片,但費用較高且不普遍。預防上,雖然國內已有子宮頸癌疫苗,由於作用的機轉不同,故無預防效果。治療方面,早期可做外科手術,將子宮體及子宮頸、雙側卵巢及輸卵管切除,可加上放射線輔助治療,以減少復發及轉移。後期或身體狀況不佳無法手術治療者,則考慮放射線治療。

子宮內膜癌,胖姊胖妹高危險群

子宮內膜癌,胖姊胖妹高危險群#子宮內膜癌

胖姊胖妹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研究顯示,超重9至23公斤的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為正常體重婦女的3倍,超重23公斤以上的,則高達10倍。 體重超過78公斤的人罹患率是體重低於58公斤者的2.3倍,96公斤以上的人,則是58公斤以下者的4.3倍。上半身的肥胖尤其是危險因子。 研究顯示,腰臀圍比值偏高者罹患率升高,腰圍與身高的比值偏高者亦然,體重與腰腿圍比值皆在一般人口的最高25%(亦即比3/4的人高)者,是其他一般人的5.8倍罹患率。 鄭丞傑醫師指出由於體脂肪偏多會合併血中的黃體素,及血清中荷爾蒙結合的球蛋白(SHBG)偏低,如此一來,血中的內生性非蛋白結合的雌三醇(Estriol)便上升,因而刺激引發癌症。 素食者血中之雌三醇、全部的雌激素(total estrogen)及泌乳激素(prolactin)皆偏低,SHBG則偏高,因此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會下降。 研究顯示,多吃蔬菜、新鮮水果、全麥麵包及義大利麵者,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低。相反地,多吃牛肉或脂肪的食物,會使得腸道對雌激素的吸收增強,因而提高罹癌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