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正確的診斷方式

子宮內膜癌,正確的診斷方式#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在西方為婦科癌症排名居首,國內之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亦在增加之中,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三位的惡性腫瘤,僅次於子宮頸癌及卵巢癌。台灣大部份子宮內膜癌發生在停經後之女性,其好發的年齡中位值是在52-54歲,大部份病人其年齡在45-59歲之間,但仍有15﹪的病例出現在40歲之前,子宮內膜癌可以發生在生育年齡及其後的任何一個年齡層,但比較好發於更年期或停經後的婦女。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 羅乾烘表示,超過90﹪的子宮內膜癌病人出現異常出血,且通常是在停經後出現,因此更年期及停經後不正常出血的婦女要特別留意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子宮頸抹片檢測子宮內膜癌的效果並不好,所以子宮頸抹片不是一個可信賴的子宮內膜癌篩檢程序。子宮內膜的組織切片檢查是確認子宮內膜癌診斷的方式。對於異常子宮出血的婦女,超音波檢查對子宮內膜癌的診斷有幫助,子宮內膜的厚度可經由陰道超音波檢測及判斷其組織型態,在未使用停經後荷爾蒙補充的婦女以4mm為判讀之閾值(≦視為正常)使用荷爾蒙補充婦女以8mm為閾值。子宮內膜病變,超音波所見,配合患者之年齡,病史可決定是否須做侵襲性診斷步驟以及有助於決定治療之方式,是為相當有價值的診斷工具。

停經後陰道出血,小心子宮內膜癌

停經後陰道出血,小心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主要病因是年輕或更年期時曾使用單一動情素,或本身有增加動情素的因子,未有黃體素抗衡的情況下,因子宮內膜増生而增加致癌機率。好發於更年期或停經後女性,台灣大部分患者年齡在45~59歲之間,但有15%的病例出現在40歲之前,多是過度肥胖或有罹患多囊性卵巢腫瘤的病人。發生率增加的原因為一般人口壽命延長、侵犯性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診斷方法進步,及最重要的因素:停經後動情素(女性荷爾蒙)替代療法的增加。超過90%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會有異常陰道出血的現象,且通常在停經後出現。因此若有更年期及停經後不正常出血,又無使用任何荷爾蒙的情況下,就要特別留意。另僅有5%無特異性症狀,在婦科例行檢查時發現。除了上述致病因子外,未曾生育的婦女、不孕或長期月經失調、有家族史、使用乳癌治療藥物Tamoxifen等,也都是高危險因子,就醫時記得要跟醫師說明。篩檢方面,目前尚無明確有效的程序,子宮頸抹片檢測的效果並不好。不過近年來利用陰道超音波偵測子宮內膜厚度及血流量,若停經後婦女子宮內膜厚度大於6mm,則須做進一步的診斷,但仍有10%的偽陽性率。臺北縣立醫院婦產科醫師 陳天啟指出,子宮內膜的組織切片檢查是確診的方式,但門診的切片仍有10%的偽陰性率,故有症狀但切片為陰性者,必須在麻醉下加做分段式刮除術。兩者合起來可達90~98%之正確診斷。若檢查為陰性但仍高度懷疑者,可做子宮腔鏡檢查,可確定病變位置和範圍,並對可疑病灶直接切片,但費用較高且不普遍。預防上,雖然國內已有子宮頸癌疫苗,由於作用的機轉不同,故無預防效果。治療方面,早期可做外科手術,將子宮體及子宮頸、雙側卵巢及輸卵管切除,可加上放射線輔助治療,以減少復發及轉移。後期或身體狀況不佳無法手術治療者,則考慮放射線治療。

子宮內膜癌,胖姊胖妹高危險群

子宮內膜癌,胖姊胖妹高危險群#子宮內膜癌

胖姊胖妹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研究顯示,超重9至23公斤的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為正常體重婦女的3倍,超重23公斤以上的,則高達10倍。 體重超過78公斤的人罹患率是體重低於58公斤者的2.3倍,96公斤以上的人,則是58公斤以下者的4.3倍。上半身的肥胖尤其是危險因子。 研究顯示,腰臀圍比值偏高者罹患率升高,腰圍與身高的比值偏高者亦然,體重與腰腿圍比值皆在一般人口的最高25%(亦即比3/4的人高)者,是其他一般人的5.8倍罹患率。 鄭丞傑醫師指出由於體脂肪偏多會合併血中的黃體素,及血清中荷爾蒙結合的球蛋白(SHBG)偏低,如此一來,血中的內生性非蛋白結合的雌三醇(Estriol)便上升,因而刺激引發癌症。 素食者血中之雌三醇、全部的雌激素(total estrogen)及泌乳激素(prolactin)皆偏低,SHBG則偏高,因此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會下降。 研究顯示,多吃蔬菜、新鮮水果、全麥麵包及義大利麵者,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低。相反地,多吃牛肉或脂肪的食物,會使得腸道對雌激素的吸收增強,因而提高罹癌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