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

口臭該驗肝功能嗎?醫:先好好刷牙

口臭該驗肝功能嗎?醫:先好好刷牙#刷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前一名鄭姓女子一次拔20顆牙,事後昏迷命危,經急救9天不治,家屬懷疑死因與拔牙相關,檢警解剖,發現死者右側肺部嚴重吸入性肺炎,死因將送醫審會鑑定釐清。醫師表示,口腔衛生沒有照顧好,不只會影響牙齒,還可能影響身體健康。患者林先生抱怨,「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上班都要戴口罩,口氣不好,悶一整天,實在很難受,需不需要驗肝功能?」醫師望著他的牙菌斑,搖搖頭說:「口氣不好大部分都是源自口腔問題,因為口腔內有數百種細菌,細菌分解食物殘渣之後,就會產生難聞的氣味,你應該要先改善口腔衛生。」牙齒不健康,可能影響全身所謂的牙菌斑,是指附著在牙齒表面的一群細菌。畢竟口腔裡很潮濕又很溫暖,完全就是細菌繁衍生長的大好環境。附著在牙齒上的細菌一方面會侵蝕牙齒,造成蛀牙,一方面也會破壞牙齦,導致牙結石、牙周病,出現牙齦出血、牙齦問題等困擾。更麻煩的是,口腔裡的細菌也有可能影響身體其他地方,例如牙菌斑造成牙齒周圍發炎時,身體較虛弱的人就可能受到影響。刷牙死角愛注意我們每天都要吃東西,代表每天都會有食物殘渣卡在牙齒之間,若沒有正確潔牙,累積牙菌斑的速度會很快,隨之而來的蛀牙、牙齦出血、牙結石、牙周病等諸多問題,讓牙齒很快就不保。大家在刷牙時,得特別留意口腔裡有一些刷牙死角,諸如牙齦溝、牙縫、智齒區等位置,務必加強清潔,才能清除牙菌斑。刷過牙後,建議要用鏡子好好檢查這幾處死角,確保牙齒有清潔乾淨。挑選牙刷小秘訣到賣場或於網路商城總是會看到琳瑯滿目的牙刷,究竟該怎麼選,經常讓人毫無頭緒。「刷頭」、「刷毛」該怎麼選才對呢?接下來讓我們談談挑選牙刷的小秘訣。1.刷頭要小巧:有些人會認為「大人就該用大牙刷」或「刷頭大一點,一次處理比較多顆牙齒,應該比較省事」,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大家可以回想看看,讓牙醫檢查牙齒時,牙醫會使用小巧還是粗大的工具?當然會使用小巧的工具,操作起來比較靈活,也能減少死角。選擇牙刷刷頭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口腔有限的空間裡,假若刷頭太大,就不容易進入口腔深處,難以清潔後排智齒區。請務必選擇小巧刷頭,才能好好把每個位置刷乾淨。2.刷毛要纖細:牙縫、牙齦溝是很容易忽略的刷牙死角,也是比較難清潔的位置,使用尖端纖細的刷毛,較能深入牙縫、牙齦溝,清除死角內的牙菌斑。3.刷毛要柔軟:很多人會誤以為「刷毛硬一點才能快速清除殘渣、刷得較乾淨」,這是相當嚴重的誤解,因為牙刷刷毛太硬,將直接傷害牙齦與牙齒的琺瑯質,加速牙齒的破壞。刷牙的目的是清除牙菌斑,請使用柔軟刷毛輕輕刷,才能呵護珍貴的琺瑯質。挑選牙刷時,最把握這幾個重點,刷頭要小巧才能減少刷牙死角,刷毛要纖細才能深入牙縫、牙齦溝,刷毛要柔軟才能避免傷害牙齦、琺瑯質。正確刷牙,請你這樣做選好牙刷後,就要使用正確刷牙的技巧,記得「放、轉、柔」三個重點。先「放」好牙刷位置,「轉」約45度角,讓刷毛蓋住一部分牙齦,朝向牙齦溝的位置,也就是刷上排牙齒時要斜上45度,刷下排牙齒要斜下45度。刷牙時野心別太大,不要試圖一次刷整排包辦五、六顆牙齒,最好控制在「兩顆以內」小幅度的刷,力道要「輕柔」,來回刷十次以上再換下兩顆牙。刷牙時記得要刷三個面,牙齒的內側面、外側面、咬合面的牙面都要顧及,建議依照順序進行,例如先從上排牙齒的外側面開始,再刷內側面,然後刷咬合面。上排都刷乾淨後,再刷下排,同樣照著外側面→內側面→咬合面的順序,讓每個面都乾乾淨淨。牙齒與牙齒之間的間隙、牙齦溝、智齒區等處是最難刷的位置,一定要選用合適的牙刷加強清潔。刷牙的時候請輕輕刷,不要急,每天刷牙兩次,並仔細使用牙線清潔,才能讓牙齒陪伴我們長長久久。(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5種容易造成蛀牙的原因

5種容易造成蛀牙的原因#刷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明明很認真刷牙了,為什麼還是有蛀牙?」其實,並不是只靠刷牙就可以預防蛀牙,蛀牙指的是引起蛀牙的細菌在適當的酸性環境下,有充足的時間使牙齒脫鈣並蛀蝕,所以牙齒清潔與否、細菌滋生、口內酸鹼值與時間長短都是造成蛀牙的因子!以下是容易造成蛀牙的狀況:1) 有喝飲料、吃零食的習慣 /甜食及汽水、果汁等高酸性飲料會對牙齒直接造成酸化,且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不僅嚴重影響腸胃,逆流到口腔的胃酸更是造成牙齒蛀牙的原因。2) 喝水方式不正確 /現代人有2個關於喝水的大問題:第1個是水喝太少,腸胃不好的人喝水更少,口內酸性自然容易偏高,口腔與肺部疾病自然也會比較多,第2個是水喝太急,俗話說:「滴酒傷肝,斗酒傷胃。」斗水也會傷胃,喝水時一飲而盡咕嚕咕嚕地喝,大量的水沖刷胃壁,胃酸便會急著分泌,不僅對於水分的補充沒有幫助,更會影響腸胃健康。3) 吃太多慢性過敏原 /身體過敏會引起急性或慢性的發炎反應,通常會侵襲身體最弱的部分,每個人的過敏反應都不太一樣,有些可能是皮膚癢、關節痛,有些可能是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等等,久了習慣之後,許多人就不以為意了,殊不知發炎久了,往往會形成嚴重的病灶,而且可能影響全身健康。4) 父母親有蛀牙,孩子也容易有蛀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蛀牙是傳染病,研究指出,蛀牙細菌主要是從1個人小時候的主要照顧者傳染過來的,可見刷不刷牙跟有沒有蛀牙細菌是2回事,如果小時候主要是由父母照顧,那麼細菌就是父母親口中來的,如果主要是由爺爺奶奶照顧,那麼細菌就是爺爺奶奶口中傳染來的,如果主要照顧者是保母,當然也可能是小寶寶未來一輩子蛀牙細菌的傳染來源!我常常跟病人說,要預防小朋友蛀牙,最重要的是父母親口中不要有蛀牙,父母親嘴巴裡面蛀牙細菌比較少,小朋友蛀牙的機會自然也少,所以,到牙科檢查牙齒絕對是全家人都必須一起參與的保健工作,大家互相關心、互相照顧,才能讓蛀牙發生的可能降到最低。5) 飲食習慣不良,導致胃食道逆流 /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差,腸胃負擔加重,常常造成胃食道逆流,即使睡前認真刷牙,但躺在床上後,逆流的胃酸等於讓口腔整晚不定時的泡在pH4以下的高酸性之中,不僅造成牙齒嚴重的酸蝕,也大大提高了蛀牙的機會。

刷牙不確實!小心牙周病導致這5病

刷牙不確實!小心牙周病導致這5病#刷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牙周病是由牙菌斑引起,若沒有每天刷牙或用牙線潔牙,牙菌斑就會堆積;牙菌斑不只會感染牙齦與牙齒,而且最後還會侵犯牙齦與支持牙齒的骨頭,嚴重恐導致牙齒變得鬆軟,甚至自然脫落。牙周病是指牙齦的發炎症狀,是一種慢性細菌感染,早期沒有明顯的自覺症狀,更不會痛,大多數民眾皆必須靠牙醫師的檢查才發現有牙周病問題。牙周病跟生活習慣問題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在吃完東西5到10分鐘後,牙齒表面就會開始產生牙菌斑,12小時之後這些牙菌斑就會開始鈣化成牙結石,牙菌斑變成牙結石後,僅光靠刷牙不容易清得掉;所以要養成吃完東西10分鐘內刷牙的習慣,否則日積月累下來就容易得牙周病;另外像抽菸、長時間熬夜、壓力大、營養不均衡也是牙周病的危險因子。牙齦紅腫、脫落是徵兆牙周病的患者會有牙齦紅腫、有口臭的症狀,嚴重的還會有牙齦萎縮、牙縫增闊,甚至整顆牙齒鬆脫的現象,症狀主要有間歇性的呼吸困難、喘鳴、胸悶、痰量變多以及咳嗽,在咀嚼食物時變得相當困難,由於牙齦萎縮後,導致牙齒敏感,在吃冷熱酸甜的食物時,容易感到敏感疼痛,牙周病不但影響儀容外表,而且會妨礙他們的正常社交生活,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都受到很大的影響。牙周病易導致5種疾病牙周病的患者會有牙齦紅腫、有口臭的症狀,嚴重的還會有牙齦萎縮、牙縫增闊,甚至整顆牙齒鬆脫的現象,症狀主要有間歇性的呼吸困難、喘鳴、胸悶、痰量變多以及咳嗽,在咀嚼食物時變得相當困難,由於牙齦萎縮後,導致牙齒敏感,在吃冷熱酸甜的食物時,容易感到敏感疼痛,牙周病不但影響儀容外表,而且會妨礙他們的正常社交生活,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都受到很大的影響。牙周病不只是口腔問題,還與失智症、糖尿病、高血壓、腦血管疾病、胎兒早產等五種疾病有關。牙齒保養狀況Check如果你/妳有以下五點狀況,有可能形成牙周病:1.刷牙時間不夠2.刷牙方式不正確3.缺牙而不處理,可能導致咬合傷害4.壓力過大,免疫力下降徹底治療:牙根刮治、牙周手術如果已罹患牙周病,應從生活習慣著手改變,每天早、晚徹底清潔牙齒,並且依病況進行追蹤與治療,常見的牙周病治療方法有牙根刮治,是利用牙科儀器清刮牙根,或是進行牙周手術,清除牙周及牙根表面的牙菌膜和牙石,讓周圍組織和牙根能盡快癒合。

刷牙出血不止 原來是紫斑症纏身

刷牙出血不止 原來是紫斑症纏身#刷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曾患有肝癌的69歲王先生,去年10月開始常刷牙時牙齦出血不止,甚至有血尿情形,經檢查後發現血小板數量遠低於正常值,僅有不到10,000 /μl,起初誤以為是癌症,確診後竟是「紫斑症」。此疾病隨時都有自發性出血的可能,讓原本身為運動健將的他,因害怕而足不出戶,工作也深受影響。經女兒鼓勵及醫師衛教後開始積極接受治療,血小板數量回升至40,000-60,000 /μl之間,終於可以出院,使王先生倍感欣慰,家人的擔憂也終於放下。紫斑症為免疫性血液疾病國內統計發生率為每10萬人約1至12人,以人口數推估,全台患者約2000人左右,小孩多發生在2到4歲,病程多為急性,出現紫斑的機率較大也較嚴重,但未經治療而自發性痊癒的機會亦高,約有85%的病童會自動痊癒。而成人則多好發在4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病程多為慢性,症狀通常較輕微,但自發性痊癒的機會低,通常需要治療,症狀常持續超過半年以上,但因症狀特異性不高,患者易輕忽而延誤就醫。紫斑症為長期血小板低下的免疫系統疾病,與個人體質、病毒感染、腫瘤、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但發病原因不明。因此紫斑症最明顯的特徵為身上容易瘀血、出現瘀斑、紫斑、女性月經血量增加、牙齦出血不止、流鼻血、月經量多或不止、腸胃道出血、血尿等等。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腦內出血、肺出血而有生命危險。紫斑症在台灣屬罕見疾病 第一線用藥為類固醇臺中榮總血液腫瘤科陳聰智醫師解釋:目前紫斑症第一線用藥為類固醇,藉由抑制免疫系統進而減少血小板的破壞,若類固醇無效,二線治療有脾臟切除、免疫球蛋白注射等。患者必須積極治療、追蹤血小板數量是否回升。紫斑症只要積極治療,調整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心態上的調適,大多能維持原本的生活;因此若民眾若確診紫斑症也無須過於灰心,只要保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定期回診追蹤,將可擁有良好生活品質。以有無持續6個月以上 作為急性與慢性的區別臺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滕傑林主任提到:由於紫斑症的疾病症狀容易被忽視,患者通常短時間內難以察覺,導致警覺性低而讓自身處於內出血危機中,紫斑症雖無晚就醫耽誤病程治療問題,但嚴重者,將影響其生活及工作品質,甚至有突發性出血危機,患者若有長期出血不止狀況應及早至血液科就診。臺中榮總許惠恒院長表示:紫斑症在台灣屬於罕見疾病,一般民眾容易忽略症狀,而錯失治療時機,民眾應學會自我檢視,提高警覺觀察自身是否有出血不止持續長達一、兩週以上,等症狀,及早遠離危機,及早治療,找回原有生活品質。

只刷牙仍有牙菌斑!搭配牙線很重要

只刷牙仍有牙菌斑!搭配牙線很重要#刷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天早晚各刷1次牙,就覺得自己做足口腔清潔了嗎?光就刷牙方式,刷毛也要碰到一點點牙齦才夠完整。除了定時刷牙,更重要的是使用牙線、牙間刷來清潔難以深入的齒縫,否則仍會滋生牙菌斑。貝氏刷牙法 涵蓋一點牙齦、依序刷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牙科主治醫師蔣政宏表示,刷牙方式有很多種,每一種方式都有其特色及適用性。目前較常被推薦的刷牙法為貝式刷牙法,把牙刷刷毛斜斜放在牙齦和牙齒的交接處,朝牙齦約呈45度,刷毛除了接觸牙齒,也要涵蓋一點點牙齦,做水平短距離的振盪,即小範圍地刷完約2顆牙齒後再刷下2顆,輕輕刷即可,上排牙齒刷毛朝上刷,下排牙齒刷毛朝下刷。刷牙須循一定順序,才不會漏刷一些牙齒,可以口訣來記憶:(1)刷牙右邊開始,右邊結束;(2)從右邊外側(頰側)刷到左邊外側,然後左邊咬合面,接著左邊內側(舌側)刷回右邊內側,最後再刷右邊咬合面。牙刷至少3個月須更換牙刷宜選擇刷頭小的軟毛牙刷,刷頭小比較好刷到後面的牙齒,口內轉動也較容易,軟毛較不會對牙齦與牙齒造成傷害。牙刷至少3個月須更換,如果刷毛有彎曲變形、分岔、刷毛間距離變大、牙刷根部顏色變深也要更換。刷完牙後,須將牙刷上的牙膏和汙垢徹底清洗乾淨,清洗完後將水分甩去並將刷頭朝上擺放,保持乾燥。蔣政宏醫師表示,牙齒與牙齒間的縫在刷牙時刷不到,因此要使用牙線清潔。即使牙縫沒有塞食物,每個牙縫每天仍需要使用牙線去清潔,將牙菌斑清除。使用牙線時,將牙線帶到牙縫,底部為牙齒與牙齦交接處,讓牙線貼著一邊牙齒的表面,使牙線呈C字形,讓牙線可以涵蓋整個鄰接表面,做上下運動刮牙齒的表面,清完一邊的牙面後,再清同一牙縫的另一個牙面。牙間刷深入齒縫 前後來回刷蔣政宏醫師提醒,當牙縫比較大時,須再使用牙間刷。牙間刷有不同的尺寸可以選擇,為0號(SSSS)、1號(SSS)、2號(SS)、3號(S)、4號(M)、5號(L)、6號(XL),最小通過徑從0.6mm到1.7mm,選擇適合自己尺寸的牙間刷,放入齒縫可前後移動,如果牙縫太小,不要勉強使用。使用牙間刷時,建議看著鏡子將牙間刷深入齒縫,先貼著一邊牙面前後來回刷,底部一樣要刷到牙齒和牙齦的交接處,刷完再刷另一邊牙面。使用完後,使用清水沖洗乾淨,保持乾燥。建議一週更換,若刷頭有彎曲也需更換。蔣政宏強調,建議每3到6個月到牙科作定期口腔檢查,在疾病發生初期及早治療,避免惡化。

冷水刷牙易酸痛!牙醫教333原則

冷水刷牙易酸痛!牙醫教333原則#刷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天都要刷牙,但你做對了嗎?最近天氣寒冷,牙科多了許多抱怨牙齒敏感酸軟病患,經問診和檢查發現,這些病患普遍用冷水刷牙、口且刷牙方式不正確。用溫水刷牙,不僅能去除口腔的食物殘渣或細菌,還能滋潤咽喉,保持口腔清新舒適。正確刷牙 掌握333原則苗栗醫院牙科醫師郭佳維指出,許多人習慣刷完牙直接打開水龍頭水口,然而無論是夏天或冬天,最好用接近體溫的溫水刷牙,水溫過熱或太冷,都會刺激口腔和牙齒,尤其冷水刷牙會導致牙本質敏感,容易出現牙齒酸痛。一名60多歲阿伯每天三餐後都很勤勞刷牙,但近幾年常有牙齒敏感、牙縫蛀洞問題,經檢查發現阿伯牙根磨損凹陷、牙齦嚴重萎縮、牙縫蛀牙。原來阿伯半年才換一次新牙刷,刷毛已嚴重變形分叉,偶爾會用牙籤清牙縫,沒有使用牙線的習慣。常見不適當刷牙習慣包括橫向猛力刷牙、沒有使用適當牙刷、沒有定期更換新牙刷、刷牙時間太短。清潔口腔主要靠牙刷與牙線,牙刷清潔牙齒的內外側表面,牙縫則需要使用牙線清潔,建議民眾刷牙掌握「333」原則:(1)每日至少早晚各使用1次牙刷及牙線,若需要可以補加1次,(2)每天刷牙三次、每次刷牙至少3分鐘,(3)飯後3分鐘內刷牙。家人感冒不共用牙膏 至少2、3個月換新牙刷刷牙適合的力道大約是拿著冰棒的力量,力量太大會造成牙齒和牙齦傷害。郭醫師指出,牙刷很容易滋生細菌,建議刷牙完畢後要把牙刷沖洗乾淨,牙刷刷頭朝上,置於乾燥處晾乾,當牙刷根部顏色變深、刷毛變形、或是有異味時,就該更換,至少2、3個月就更換新牙刷。郭佳維醫師提醒,寒流接連來襲,感冒的民眾不少,當家中有人患有流感或感冒,應盡量避免與其他家人共用牙膏,牙刷也要分開放置,避免觸碰到其他家人的,且在感冒痊癒後,要更換一支新的牙刷,以免被自己牙刷上的病毒再度感染。

常刷牙自認健康 小心遺漏齒縫細菌!

常刷牙自認健康 小心遺漏齒縫細菌!#刷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醫療品質與生活水準提升,臺灣已進入高齡者社會。高齡者比攀升至13.33%,老化指數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未來高齡病人的比例將會逐年增加,而高齡長者的口腔醫療與照護較多元且複雜,口腔健康更需要專業的照護。長者口腔問題複雜 應掌握正確刷牙要點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牙醫師莊耀震表示,口腔不但能維持臉形正常、還可以保有咀嚼功能,但隨著年齡增加、身體功能退化,高齡長者常見多種口腔問題,如口腔組織老化、牙周病惡化、牙根齲齒增加、牙齒喪失、長者特有的口腔黏膜疾病、口腔癌、義齒的適應問題、糖尿病造成口腔組織的變化及口腔疾病的發生。口腔健康較佳的長者,會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也會因外貌的改變而影響社交生活。缺牙數較少,可充分咀嚼食物的長者,生活品質及活動能力較高,運動、視覺及聽覺機能也較佳。高齡長者需要定期且正確的口腔清潔照護,牙周組織較脆弱,建議選用軟毛牙刷,刷頭愈窄,愈能刷到內側牙齒,刷柄最好選大一點、好握的。還可搭配牙間刷、漱口水來清理牙縫莊耀震牙醫師表示,除了一般牙刷,也可使用牙間刷來維持牙根與牙齦間縫隙的清潔,缺牙的部分可用刷頭窄、刷毛集中的單束牙刷,清除牙縫間死角。長期臥床或手不靈活的長者,建議照護者使用牙刷及牙間刷外,再用海綿棒沾漱口水來清潔,避免刷不到的死角產生細菌。台灣的長者9成都裝上假牙,其中44%為活動假牙。雖然假牙不會蛀牙,但清潔不當也會孳生細菌進而侵襲自然牙,如為全口活動假牙,建議每天睡覺前摘下清洗。口腔衛生跟全身健康息息相關,一旦細菌從口腔進入血液,可能會造成感染。高齡長者若能保持良好口腔衛生,才能維持自己口腔及身體健康,達成健康老化的目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