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傳統的股票、基金,還是新興的虛擬貨幣,投資早已成為許多老百姓的生活日常。許多人希望透過理財增加收入,加上零股交易與網路券商普及,投資門檻降低,用戶人數大幅成長。然而,隨著台股近年來起起伏伏,讓不少投資人承受龐大心理壓力。 在市場大跌時,到底會經歷哪些心理變化? 投資失利時,焦慮、失落,甚至不斷自責的情緒反應並不罕見。譬如,作為虛擬貨幣龍頭,比特幣價格一直容易受到投資氣氛與地緣政治的干擾。在2025年5月,比特幣價格曾一度突破112,000美元(約330萬新台幣),但隨後市場受以伊戰情影響,一度跌破 10 萬美元(約295萬新台幣)大關,創下六週來的最低點。這些波動對投資者的情緒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當市場不穩定時,許多投資者的信心開始動搖。不少人明知市場起伏是正常現象,但那種不確定性與無力感,還是會讓人心神不寧。 為何投資失利,心情會變差? 除了錢變少的現實,心理上的「失敗感」常是最難承受的。很多人會覺得自己失敗、判斷錯誤,甚至產生比較壓力。畢竟在台灣,財務穩定從來與「有面子」密不可分。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損失厭惡」是常見的現象,意指人們對損失的痛苦感受,遠大於同等金額獲利所帶來的快樂。當我們對某項投資投注太多情感,也更容易因為虧損而感到「不甘心」。 當投資失利心情很差時,可以怎麼讓自己走出情緒低谷? 不要怕,先正視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有難過、生氣的時刻,不需要強迫正向。接著,可以試著透過簡單的活動來轉換心情,例如去附近公園散步、聽音樂。台灣本地也有許多具療癒力的活動,例如泡壺茶、上陽明山走走,讓自己與自然重新連結。 若察覺情緒持續低落,請考慮諮詢心理師。目前各縣市衛生局皆提供或轉介免費心理諮商相關服務,可供在電話或線上預約。而「安心專線」等免費專線,為民眾在情緒困擾時提供專人即時在線協助。當然,你也可以與朋友傾訴、加入投資社群,避免獨自面對壓力。 如何培養抗壓性? 為了讓自己在未來投資時更有彈性,可以為每次投資設定停損點,不再「死抱到底」。分散投資也能同時分散風險。好好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例如每天做 10 分鐘冥想、定期運動,讓身心保持平衡。也別忘了預留一筆「玩樂基金」,讓自己在市場波動時,也能偶爾享受生活。 簡單來說,擁有心理健康才能成為更強的投資人。面對投資失利,不需要急著責怪自己,反而可以藉機訓練更成熟、更穩健的投資心態。不妨開始練習與情緒和平共處,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規律與投資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