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

癲癇患者接受生酮飲食 能有效控制病情

癲癇患者接受生酮飲食 能有效控制病情#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劉小弟在3歲時開始出現癲癇發作,接受抗癲癇藥物治療後,經歷了一段沒有發作的日子,但在4歲那一年,突然癲癇惡化,每天發作數十次,常常跌倒,撞得鼻青臉腫,經過藥物的調整,仍未見改善,在醫療團隊的評估與建議下,他接受了「生酮飲食」治療,三個月後癲癇竟完全得到控制。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神經科王煇雄醫師表示,「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於歐美國家用在治療癲癇症已相當普遍,並有顯著的成效。針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癲癇藥物無法控制的癲癇症,目前能選擇外科手術或生酮飲食來治療癲癇,外科手術論風險性、副作用、費用等皆比飲食治療高出許多。經長庚研究 生酮飲食能改善癲癇他解釋,生酮飲食目前是廣泛被接受的一種治療癲癇的選擇,許多報告對於「生酮飲食」的療效都有類似的結果,使用生酮飲食的病童12個月後大約有50%可以持續,而其中30~70%的病童可以減少一半以上的癲癇發作,10~20%的病童完全沒有發作,而長庚醫院在這2年共有63位頑型癲癇病患接受生酮飲食治療計畫,有25人持續進行中,其中,有8人(32%)癲癇完全得到控制,不再發作;也有8人癲癇發作減少50%以上。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神經科主任林光麟醫師表示,「生酮飲食」是一種高脂肪、適量蛋白質及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配方,在維持正常生長發育所需的熱量下,調整脂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並提供足量的蛋白質、適時補充身體缺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生酮飲食 還能改善其他疾病藉由改變身體的新陳代謝,讓體內產生能穩定腦神經細胞的酮體,改善癲癇的發作。另外,目前醫學界有多項研究,認為「生酮飲食」對於糖尿病、肥胖、巴金森氏症、老年痴呆症、腦瘤,等疾病都有可能的幫助。然而,雖然生酮飲食能改善癲癇,但執行需要全家人共同支持配合,在飲食治療前先與小朋友、父母、祖父母及兄弟姊妹進行溝通,讓他們了解此治療飲食的做法、過程及注意事項等。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神經科助理黃婉苓營養師說,「生酮飲食」的實施必須在醫療團隊的監督下進行,家長在準備食物方面須嚴守營養師指示的飲食配方,但也可增加烹調的變化性提高小朋友的接受度,而在學校方面須與老師討論避免誤食飲食計畫外的其他食物,維持2~3年的飲食治療的確不容易也很艱辛,若吃的習慣,癲癇因此得到控制,也有人將「生酮飲食」當成老朋友,成為日常飲食

不是卡到陰! 精神官能症需及早治療

不是卡到陰! 精神官能症需及早治療#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台南市衛生局日前接獲家屬求助,表示自己的女兒,日前無預警被裁員,之後一直找不到工作,繼而出現頭暈、失眠、腹瀉、手腳無力等情形,家屬以為卡到陰而到處求神問卜,但一直找不出原因且症狀未獲得改善。衛生局建議家屬儘早求助精神科醫師,經精神科醫師診斷為「精神官能症」,家長才恍然大悟,自責差點延誤病情。好在,女兒經由治療後,症狀已獲得改善。近年來,科技發達及社會快速的進步,造成人們生活壓力大,連帶心理的健康也受到威脅,容易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心悸、頭暈、噁心、腹瀉、失眠、焦慮、憂鬱等症狀,因此在學業、工作、家庭、人際關係上皆受影響,看遍醫院各科,卻找不出病因,甚至懷疑自己是得了怪病,或認為是一種家族道德缺陷、卡到陰,而採取民間療法,如:求神問卜、收驚等。精神官能症治療 藥物+心理治療衛生局指出,這類病患都是到精神科求診後,才知道自己罹患「精神官能症」。精神官能症屬於輕微的精神科疾病,是情感上的適應不良、心理社會適應障礙的臨床表現,造成身體上非常痛苦的症狀。精神官能症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除了藥物治療外,另需輔以心理治療,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另外,可從飲食、作息、運動方面著手,多補充蔬菜、水果,加上適度運動和規律的生活作息,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與方式,就能避免。

治療融入居家生活 強化早療訓練

治療融入居家生活 強化早療訓練#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苗栗縣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為讓兒童及家長慶祝聖誕節,提前舉辦同樂會,現場由復健科治療師舞蹈帶動唱帶動歡樂氣氛,並透過互動遊戲傳授家長親職教育技巧,讓家長在家能以簡單道具陪伴孩子快樂遊戲與成長,歡度聖誕佳節。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蔡建宗表示,遲緩兒童家長們常會覺得早療需要使用專業教具,所以無法在家中執行;或是不知道該怎麼帶小朋友做活動。因此,本次活動以家庭親職教育為出發點,親職教育活動分為物理、職能、語言治療三部分,由治療師帶著家長使用家裡可取得的素材進行活動,並告訴家長親職活動小技巧,讓家長當小朋友的家庭老師,增進親子互動、更能加強早療治療效果。此次,大千物理治療師也傳授親職教育技巧,引導家長化身為家庭老師,並設計「鐵人三項」闖關遊戲,包括「跳高把衣架掛上繩子」、「身體穿過彈性帶小圓圈」、「閉眼取下身上夾子」3道關卡,透過家中容易取得的曬衣繩、衣架、橡皮筋、衣夾,幫孩子增加肌肉力量、協調與平衡能力,不用花大錢就可親子同樂。

孩子是過動兒怎麼辦?醫:理解疾病、及早治療

孩子是過動兒怎麼辦?醫:理解疾病、及早治療#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潔平時在班上就是個好動的小女孩,近期更因上課時總是坐不住、容易分心、或是和同學起衝突,讓老師及家長都十分煩惱。就醫後被診斷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初聽到這個消息時,家長既心疼又傷心,但因發現得早,並立即開始配合醫師治療,狀況逐漸獲得改善。基隆長庚醫院精神科蔡伯鑫醫師表示,家長如果懷疑孩子在家裡或是學校的表現有像ADHD,應儘早帶孩子就醫接受完整評估;若等到孩子出現更多情緒行為問題後再治療,恐會錯過治療黃金期。此外,醫師也提醒家長,應學著理解孩子及疾病本身,明白ADHD對孩子的身心困擾,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治療方式。ADHD會自己好?醫:機率不高「不要擔心,ADHD孩子長大就會自己好?」蔡伯鑫醫師解釋,一般來說孩子長大後,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的情況的確會慢慢減輕,但超過一半仍舊會受殘餘症狀所困擾。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的情況,如:孩子上課總忍不住愛講話、很沒耐心、作業花很長時間也寫不完、忘東忘西、或無法在同一件事情持續專注力等現象,就會建議進一步尋求專業檢測,瞭解孩子罹患ADHD的可能性,否則當孩子面對愈來愈多學習或是人際互動上的挫折,才求助醫師治療,往往得花費加倍的心力才能協助孩子克服困難。幫助孩子治療病症 家長應先建立藥物治療的正確觀念對於ADHD的治療,蔡伯鑫醫師表示,最重要的還是去「理解」孩子,也就是說,要以孩子為中心去設想,他的生活是否因為ADHD的影響,變得沒辦法過出他自己想要的樣子。當孩子的ADHD症狀嚴重到影響學業、他人,甚至是自身的心理狀態時,藥物所能帶來的幫忙就應該被認真考慮。只是一般家長對於藥物治療普遍還是存在許多疑慮,像是診間時常聽到孩子吃藥可能會長不高、會上癮等問題。對此,蔡醫師澄清,兒童用藥會比一般成人用藥更加謹慎,許多研究也證實藥物副作用大多是輕微、暫時的,長期來看不致於影響孩子發育,甚至反而會減少藥物上癮的問題,呼籲家長應建立藥物治療的正確認知。家長與孩子應學著與ADHD和平共處蔡醫師表示,就整體大環境的氛圍而言,目前台灣家長及老師比起過去,對ADHD這個疾病有更多了解,但同時也出現另一種聲音,開始質疑ADHD是不是被過度診斷、過度用藥,讓孩子被「貼標籤」,而這些往往會讓家長猶豫要不要那麼早帶孩子到醫院求助。蔡醫師強調,所謂及早「治療」應該要廣義來看,並不是只有吃藥才是治療,其實很重要的關鍵是經由專業的評估,來幫助家長及孩子提早「理解」病情,也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困難「負責」,從心理層面輔佐改善病情,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治療方式。

防治結核病 增強免疫力與抵抗力

防治結核病 增強免疫力與抵抗力#治療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當然也可以透過各項防治措施,例如:胸部X光篩檢、結核菌素測驗、痰液檢查等加以預防。目前可以運用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肺結核七分簡易篩檢法」,讓鄉親簡單地進行自我檢測,相關方法如下:咳嗽兩週(2分),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體重減輕(1分),如果加總上述症狀達5分以上,建議可到鄰近醫療院所胸腔內科檢查。劉建廷局長呼籲,防治結核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應該保持規律運動、營養均衡、增強身體免疫力與抵抗力及居住環境保持通風,同時也要定期健康檢查,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有咳嗽超過兩週的情形就應該要提高警覺,儘速就醫避免在不知情的情況,把結核病傳染給週遭的親友或是其他人。

大腸癌發生率第一 早期發現有助治療

大腸癌發生率第一 早期發現有助治療#治療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公布101年十大死因,以「惡性腫瘤」連續蟬聯31年首位,平均每12分2秒就有1人死於癌症,等於每天約有120人因癌症死亡。而惡性腫瘤又以「大腸癌」為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死亡率為第三名佔所有癌症11.8%,僅次於肺癌和肝及肝內膽管癌。依據研究顯示,個人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是影響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危險因子。但由於醫學的進步,定期接受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敏感度高、效果佳且不受飲食或藥物影響,是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早期發現 有助治療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2004年起即提供50歲至69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隨著國人平均餘命延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今年6月1日開放擴大受檢年齡從50歲至未滿75歲,納入健保預防保健服務項目中。衛生所關心您、守護您,勿讓健康亮起紅燈,請定期每兩年持健保卡至衛生所進行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有助於早期預防和早期診斷及治療。

結核病定期服藥 約六個月痊癒

結核病定期服藥 約六個月痊癒#治療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 任何器官均有可能得到結核病,但以肺部最多,感染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等出現嚴重症狀,如:咳嗽、吐痰、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咳血、夜間盜汗時病情已加重。因此,定期的檢查非常重要。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結核病已經能夠被有效的控制和治療,只要按時服藥並定期回醫院檢查,約六個月療程就可痊癒,但如果不按時服藥、自行停藥、選擇性服藥等,可能促使結核菌產生抗藥性,反而增加治療的複雜性。 衛生福利部全力推動直接觀察治療,藉由關懷員執行「送藥到手、服藥到口、吃完再走」,關懷個案服藥治療過程,確保每一個病人規則服下每一顆藥,在治療的過程中,幫助病人重拾健康,也讓社會減少一個感染源。 而防治結核病除早期發現結核病人、徹底治療外,還需要大眾擁有正確的結核病知識,並給結核病患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平常心,少一點傷害,這樣結核病人便能安心的治療,終結結核病的願景才有實現的一天。提供防治結核病方式: 1)嬰幼兒應依規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病。 2)均衡營養、規律生活、適度運動以保持身體健康。 3)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規則服藥早康復 最後提供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簡易篩檢方法如下︰● 咳嗽兩週(2分)● 有痰( 2分)● 胸痛(1分)● 沒有食慾(1分)● 體重減輕(1分)如果有上述症狀達5分以上,建議戴外科口罩趕快就醫檢查。

孩子發展若遲緩 不及早治療恐遺憾終生

孩子發展若遲緩 不及早治療恐遺憾終生#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我國目前有將近六萬名的發展遲緩兒,若這些孩子因為長輩的大隻雞慢啼觀念,而在六歲之前沒有及早接受治療,恐會造成終身遺憾,甚至會耗費旁大的照護及醫療資源,因此,家長如果懷疑孩子有發展遲緩的疑慮,務必帶孩子接受診斷及治療,以免錯失治療良機。評估孩子有無發展遲緩 翻翻兒童手冊便可知郭綜合醫院復健科陳柏宏醫師指出,家長如要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可能,只要翻開「兒童健康手冊」的第12到29頁,裡面列舉了嬰幼兒自滿月到七歲共十個階段的發展狀況評估表,父母親只要按照時程,一一比對小朋友的實際狀況,就可以初步篩檢是否有問題。一旦「懷疑」有發展遲緩的情形,就可以馬上帶小朋友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評估。而評估後,被醫師確定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則需要立即進行早療的動作。陳柏宏指出,兒童發展遲緩的類型很多,包括粗動作遲緩、精細動作遲緩、語言遲緩、認知遲緩、社會適應遲緩、情緒心理遲緩、知覺遲緩等等。復健科醫師的責任是要藉由病史、理學及神經學檢查以及功能性評估等方式,得到一個可靠的診斷,並進一步安排各種復健治療。發展遲緩兒童因其合併不同種類的發展遲緩而需要不同的治療,主要的復健治療有:1) 物理治療/針對粗動作發展遲緩的患童,以治療性運動誘發肢體動作,改善肌肉張力,訓練肌力、耐力、平衡及協調能力,並加強發展遲緩兒童的粗動作技巧,使其符合日常所有活動的要求;必要時配合輔具使用以提高行動功能的獨立性,或使用電刺激等儀器提昇治療性運動的成效。2) 職能治療/提供手部精細動作及日常活動包括進食、盥洗、穿脫衣物、行動等功能的訓練;使用各種輔具,達到生活的獨立自主性,減少照顧者的負擔;提供感覺統合功能的訓練,以改善發展遲緩兒童的平衡能力、動作的協調性及某些行為的問題;在各項職能治療的過程中同時包含了認知功能的訓練。3) 語言治療/針對語言發展遲緩或發聲、咬音有困難的患童,進行適當的語言治療,而且在語言發展的訓練過程中也包含了認知功能的訓練。另外發展遲緩兒童常因口腔張力的異常及運動功能的不佳,會有吞嚥困難的問題,語言治療師也會根據患童的需要進行吞嚥及口腔運動功能的訓練。4) 心理治療/針對兒童身心發展進行評估,內容包括認知、智能、行為、情緒、家庭因素等。根據評估結果,可以進行心理、行為及認知功能治療與訓練;如果兒童有注意力或過動問題,亦可進行評估與擬定因應對策;同時可以針對家長親職教養問題進行諮詢及親子關係的促進與調整。最後,陳柏宏提醒,早期療育能否成功取決於「父母親的態度」,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大隻雞可能會慢啼,但慢啼的通常不是大隻雞!」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尤其是三歲以前就發現嬰幼兒發展遲緩的問題,並且及早接受復健治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