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緩兒

發覺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

發覺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遲緩兒

一、語言發展遲緩的警訊有哪些?2歲:無任何語彙。3歲:無任何句子。4歲:國音(注音符號)常見有明顯且固定的錯誤模式。5歲:結結巴巴、句型錯置(代名詞顛倒、主詞-動詞-受詞順序有誤)、詞不達意或無法理解。伴隨情緒障礙(如自閉症)的特有語言模式。智能或認知能力受限所產生的語言遲緩。 二、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有哪些?《器官障礙》聽覺器官疾病、大腦(或神經)傷害、喉鼻部發聲器官疾病。    《體質障礙》身體器官性疾病導致發育遲緩、遺傳性疾病、智能不足。    《情緒障礙》自閉症。    《環境剝奪》隔代教養、跨文化扶養人(如外籍媽媽或褓姆)、弱勢族群(如偏遠地區)的孩子較不易得到學習機會。【常見語言發展障礙的例子】一、構音異常: 國音發聲上出現增減或取代錯誤。   二、結結巴巴(語暢異常):俗稱「口吃」。口吃的現象就是重複說一個音、字或詞,或者有嘴形卻說不出話來。絕大部分發生在兒童4歲以前,因為學語經驗有限,而造成的暫時現象。如果周圍其它人具有口吃現象,孩子亦可能耳濡目染,學得口吃,極少部分的口吃是因為心理因素。所幸大部分孩子會隨著年齡成長、經驗累積而改善。 三、智能不足:智能與認知能力主導語言的發展,因此智障者雖具有一般聽能與說話器官,在語言學習上仍明顯有下列現象:語彙數比平常人少,主要用於表達具體事物,句法結構類似一般人,但句子較短且簡單化。邏輯能力較弱,與人互動常因表達不合宜被誤會,且有構音及音調的障礙。 四、自閉症:自閉症小孩在學習和人際關係的發展上,有極明顯的困難,因此在語言發展上,也造成極廣泛的影響。大多數自閉症兒童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五、發展遲緩:他們的語言障礙特質,主要在認知發展落後,造成語言表達停留在非口語期,或是簡單口語期的能力,有些伴有構音困難。針對這一群孩子,首先要與照顧者協力營造一個充分學習的環境,其次是減少器官或體質障礙造成的影響,然後藉由早療或復健協助,加強學習以趕上落差。對於語言發展障礙的孩子,孩子自己以及家人莫不憂心重重,天主教聖功醫院 林雪驥醫師建議及早尋求鑑定機構或醫療單位協助,明瞭如何幫助孩子們學習。目前國內不論是早療機構、復健機構或教育單位已有無數的專業人員投入,目的無非是希望幫孩子們一把,協助他們儘快趕上進度,或者在他們的能力內,爭取最佳的發展。

克服困難,玩出自信

克服困難,玩出自信#遲緩兒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 羅凱凡職能治療師「羅老師好!」一聲宏亮的問候,從遠處傳到耳中。「你好啊,小杰,走,我們上課去吧!」   很熟悉的對話,不過,場景不是學校或才藝班,而是復健科的兒童治療室。我是職能治療師,小朋友們習慣喊我「羅老師」。週一至週五的下午,我都在兒童治療室裡跟需要協助的小朋友們,一起克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小杰(化名),是個白白嫩嫩、高高壯壯的小一學生,一副健康寶寶的模樣。不過,在他媽媽眼中,小杰卻有許多跟其他同齡小孩不同的地方。不但媽媽很困擾,連小杰也不甚快樂。不同之處是過動及注意力不夠集中,使得他在課堂上或寫作業時坐不住、東張西望。在課堂上總是被老師點名不專心,在家裡作業又寫得慢而延誤了接下來的作息,讓老師及媽媽好生煩惱。另外,小杰的動作也不夠靈巧,許多攀爬跑跳的遊戲總是表現得比同學差一些,讓他開始排斥與同學之間的競爭遊戲。慢慢的,小杰的自信心一點一點的失去了,甚至,連脾氣也漸漸不穩定起來,怎麼會這樣?於是他媽媽找上了復健科的職能治療,也開始了小杰的職能治療課程。   透過與媽媽的深入面談,以及小杰所做的「職能評估」結果,我在每次的課程中設計各種遊戲讓小杰嘗試。有時則讓他自己選擇,「小杰,今天想玩什麼呀?」來增加他的參與感。我們玩攀爬網、跳圈圈來加強他的手腳運用,走搖搖板或平衡木。這些遊戲看似簡單,不過對小杰來說,卻是辛苦的挑戰。稍稍變動一下遊戲規則或步驟,就可以讓他措手不及、慌亂了起來。好不容易成功了,成就感油然而生,滿頭大汗的小杰會看著一旁的媽媽驕傲的說:「媽咪你看,我很棒對不對?」「對啊,媽咪就知道你是最棒的!」偶爾,他們會輕輕的擁抱著,一起分享這份喜悅。隨著每星期的職能治療課程,小杰的動作靈巧不少,許多新的技巧可以快速的摸索學習,專注力的提昇也讓他漸漸能夠心無旁騖地完成紙筆或操作活動。同時,媽媽也略微寬心的表示,小杰的情緒穩定許多,課堂學習狀況及考試結果也改善不少,讓她對小杰的進步更充滿期待。   「羅老師,小杰說他一定要來看看你才肯回去。」這天是媽媽帶著小杰來看王醫師追蹤門診的日子,明天才是小杰復健治療的時間。我立刻跟小杰打個招呼。在心裡,我十分高興,因為小朋友是真的喜歡這樣的治療方式──從遊戲中學習,不管是動作技巧或是生活技能,這樣的學習最適合小朋友了。當天正好有一些時間,小杰的媽媽與我討論了小杰跟弟弟相處的近況。他們倆有越來越多的衝突,同時,因為媽媽即將出差北上,小杰也變得焦慮許多,情緒不太穩定…除了跟媽媽討論在家裡該如何處理之外,心中也開始盤算如何在明天的課程裡加入與同儕相處的技巧,以及教導小杰怎麼面對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     其實有許多家長都面臨類似的問題:「我家呈呈很難伺候耶,很多衣服他都不喜歡穿,老是覺得衣服刺刺的不舒服;吃東西也是,挑食的好嚴重;還有啊,他學校的老師都說他不喜歡跟班上同學玩,也常常跟同學起衝突或打架,而呈呈都說是因為同學打他……」「羅老師,小茹的發展好像慢了些,她現在都已經大班了,衣服鞋子都還穿不好,這個可以訓練嗎?」「老師,我這兒子很過動耶,在家裡都靜不下來,老是跑來跑去也不嫌累,永遠是滿頭大汗,怎麼辦?」他們帶著小孩來找我,提出的問題可說是五花八門。很高興我是職能治療師,可以找出方法幫助這些家長與小朋友,讓他們克服這些難關,更快樂的生活!    除了發展遲緩的兒童需要職能治療或物裡治療的復健服務之外,許多學齡或學前的兒童會跟小杰或呈呈一樣,在生活上或學校裡出現障礙,包括注意力問題、過動、同儕相處、情緒障礙、生活獨立(吃、穿、個人衛生…)等,透過職能治療的評估跟介入,可以找出問題的根本,進而改善問題!

從護理角色淺談早期療育

從護理角色淺談早期療育#遲緩兒

【文章出處】www.pbf.org.tw早期療育的實施為改善兒童發展遲緩的狀況,激發最大的潛能,提供兒童家庭支持性的服務,進而降低社會成本與提升兒童人權。早期療育是一個由社會福利、衛生及教育等專業人員,以團隊合作方式,依發展遲緩之特殊兒童之個別需求,提供必要之服務(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1994)。教育部(2006,3月23日)特殊教育通報網資料統計發現,各縣市學齡前階段身心障礙兒童為8,871人,但學齡階段身心障礙兒童確達35,805人,其通報人數差異太大,主要原因為大多身心障礙兒童並未被早期診斷,而是入學後發現問題才接受療育,顯見許多發展遲緩的嬰幼兒錯過療育黃金期,並增加發展過程中醫療與教育資源的成本。護理人員為健康體系中的一員,除需認識早期療育的知識和相關法規,更應積極參與早期療育的工作。尤其護理人員對於醫療專業知識與資源深具了解,且護理的養成教育為提供個案多角度的協助,在專業團隊成員中實為個案管理師之最佳人選。而要在早期療育的團隊中扮演好角色,除了需徹底的發揮護理專業,更需熟知早期療育的相關知識與資源,早期發現、早期通報、協助將個案轉介至相關單位接受後續療育服務,聯合專業整合性服務協助解決兒童的家庭,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相關問題,對於每位特殊兒童與其家庭來說,都將是一大福祉。壹、我國早期療育的歷史背景早年我國實施障礙兒童的早期療育歷程與方式,多半以民間宗教或慈善組織為主;民國70年開始有少數醫療院所發展復健醫學或兒童心智科,對障礙嬰幼兒提供鑑定與醫療復健服務。民國80年,北市政府委託心路文教基金會成立『心愛兒童發展中心』,主要服務0~3歲的嬰幼兒。民國81年智障者家長總會成立,為發展遲緩兒童的療育開啟另一盞燈,隔年兒童福利法及施行細則施行。民國83年開始試辦發展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同年,內政部委託伊甸基金會推動0~6歲障礙嬰幼兒職能評估及個案管理。此外,行政院衛生署於民國86年成立『發展兒童聯合鑑定中心』:針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態、功能及身心特質、做為專業診斷及擬定未來治療訓練計畫。近兩年與早期療育有關之法規與政策更是積極推動,如國民健康局出版『0-6歲兒童發展成長量表』;內政部兒童局規劃『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個案管理系統』,成立『個案服務通報轉介與個案管理中心』,落實全面性的篩檢與追蹤。尤其國民健康局從今年(民國95年)開始,積極推動發展遲緩兒童的篩檢工作,其中護理人員更是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期望能藉此落實早期發現以及早期的療育信念。 貳、名詞解釋■ 早期療育(early intervention):指由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專業人員以團隊合作方式,依未滿六歲之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之個別需求,提供必要之治療、教育、諮詢、轉介、安置與其他服務及照顧(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1994)。早期療育的內涵意義,則如圖一所示。能在早期發展時期發現障礙,經由醫院、學校以及社福單位提供兒童及其家庭,個別與特殊性的服務,如評鑑、特殊教育等。因三歲以前兒童的腦部可塑性較大,故為黃金療育期,及早發現發展遲緩並予適當的療育,除可減少障礙程度,防範障礙造成的傷害,將兒童能力發揮到最大程度。■ 發展遲緩:指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與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異常,或可預期會有發展異常之情形,而需要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未滿六歲兒童 (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1994) 。發展遲緩可能發生的原因,包括:1. 環境因素:病毒感染、營養不良、服用不當藥物等因素。2. 中樞神經先天畸形:小腦症等。3. 遺傳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異常。4. 生產過程缺氧、低血糖、顱內出血或早產等因素。5. 後天因素:腦膜炎、腦炎、頭部外傷、癲癇或中毒等因素。 參、早期療育的工作內容早期療育為跨專業團隊(transdisciplinary team)合作工作,其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護理人員、職能與復建治療師、心理師、社工人員、營養師、幼教與特教老師以及語言、聽力及視覺治療師。在早期療育的領域裡,護理人員本著護理深厚的養成教育與訓練過程,實為舉足輕重之角色。美國母嬰護理委員會提出護理人員在早期療育的角色,包括:1. 幫助有危險性或現存的健康或發展需求的兒童及家庭做診斷及處理。2. 檢視並評估兒童及家庭的心理、生理與發展特徵,以早期鑑定、轉介,並接受療育。3. 與家屬及專業團隊間一起作計劃、輔導。4. 提供早期療育措施給家屬,以促進兒童及家庭的健康與發展階段。5. 評值護理照顧所提供給兒童及家庭的成效;也就是能依據整合性服務計畫,協助個案獲得最大的利益,並且促使個別障礙者與其家庭能夠更接近所需服務。而依據三級預防的概念描述,早期療育的工作內容為: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為預防性的介入措施。相關醫療單位的護理人員應協助實施全民衛生教育、推廣施行婚育夫婦健康檢查以及施行遺傳諮詢等。尤其是針對高危險群的婦女,如患有特殊疾病或生物缺陷的母親、低社會經濟狀況的母親以及懷孕青少女提供諮詢或追蹤服務。次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指以幼兒為重心的介入措施。護理人員應積極參與醫療院所的新生兒加強療護、監管個案篩檢與通報、聯繫社會行政單位的參與以及協同其他專業人員,提供促進發展的療育課程,如依據兒童發展任務(developmental tasks),提供正常發展技能的訓練;生活自理能力的補救教學;認知基本要素的反覆練習,包括注意、記憶、知覺動作協調;社會技能的演練和應用,包括情緒發展、自我概念、生活規範等;以及學科預備能力之培養,如讀、寫、算等預備技巧(preacademic skills)以及運筆的手眼協調訓練,即所謂的書寫預備能力(prewriting skills)等。臨床上常用的篩檢量表如丹佛發展篩檢測試量表(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 DDST)、學齡前兒童行為發展量表(Chinese Children Development Inventory, CCDI)或簡易兒童發展篩檢評估量表等。三級預防(tertiary prevention) :為兼重幼兒及家庭的介入措施。透過專業護理人員,整合各領域之專業人員,使發展遲緩兒童的潛能充分發揮,儘量過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活並視兒童不同的發展問題,不同的家庭狀況而提供不同的醫療、教育、社會福利服務,並兼顧完整與連續性。肆、實施步驟 ■ 早期發現:產前檢查,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篩檢,高危險嬰幼兒監測及兒童健康檢查。■ 早期通報: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第13條明定「從事與兒童業務有關之醫師、護士、社會工作員、臨床心理工作者、教育人員、保育人員、警察、司法人員及其他執行兒童服務業務人員,發現有疑似發展遲緩的特殊兒童,應通報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1994)。發現的管道可經由產前檢查、新生兒篩檢、健兒門診、社區護理、醫療院所之發現以及幼兒托育園所的通報。■ 轉介:針對發展遲緩兒童與家庭的需要,運用個案管理技巧,協助轉介至相關單位接受後續療育服務。■ 評估鑑定:專業團隊評估其神經生理、心理、智能、動作、語言溝通、學習、社會適應性及家庭功能等。■ 早期療育:專業整合性服務協助解決兒童的家庭、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相關問題。  以早產兒為例,當早產兒出生後會經歷一連串的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療處置,此時護理人員應依據早期療育的流程,提供相關的護理措施與支持。尤其更應提供家庭心理支持。當順利通過加護療育階段後,接下來應著力於出院準備服務的規劃:提供持續性支持,協助轉銜以及滿足嬰兒特殊性照顧需求,此外,居家照護計畫亦應列入療育計劃。伍、補助原則依據台北市社會局(2006)發展遲緩兒童療育補助規定,有關補助對象、內容與原則,說明如下:一、補助對象:為持有衛生局特約醫療單位開具之綜合評估報告書或發展遲緩診斷證明書(但單純構音障礙或異常、注意力缺損、過動症等除外),或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未領有身心障礙者津貼、身心障礙者托育養護費用補助及育兒補助;或已達就學年齡者經鑑定安置輔導委員會同意暫緩入學者(緩讀以一年為限)。二、補助內容:一般戶每人每月最高補助金額為新臺幣參仟元整,低收入戶每人每月最高補助金額為新臺幣伍仟元整(二者合併計算);包含(1)療育訓練費(2)交通補助費:每次赴診補助金額為新臺幣貳佰元整(若於同一天於同一家醫院進行二種以上療育項目者,以一次赴診計算)。三、補助原則:發展遲緩兒童應於立案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或縣市衛生局特約醫療單位之兒童相關科別、耳鼻喉科、眼科及針炙科等實際進行療育;補助以實報實銷方式申請,門診及評估不予補助;補助項目包括認知學習、物理、職能、語言、感覺統合、音樂及遊戲治療等。陸、結論許多家庭面臨「家有發展遲緩兒」的問題與困境,但同時有為數不少的身心障礙兒童仍未被發現通報,其主要原因為目前早期療育的評鑑與篩檢還不夠普及與完善,以及缺乏確實的管理與轉介。依據兒童福利法細則(1994)規定,當發現疑似發展遲緩的特殊兒童,應通報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其中發現的管道可經由產前檢查、新生兒篩檢、健兒門診、社區護理、醫療院所之發現以及幼兒托育園所,然施行過程極具困難,如經費與人力的不足、運作的形式不一、未通報的展遲緩兒童比例高、各領域專業人員對通報制度認知不同、社會大眾對早期療育服務概念不清、未通報罰則未訂定以及資源分配不均等,皆嚴重影響早期療育的施行與成效。有鑑於此,身為醫療團隊之一的護理人員更應加強早期療育相關關法規與流程,與早期療育中心以及兒童教育發展中心形成跨專業連結,協助早期鑑定早期治療,協助家庭獲得充份的支援。家庭才是兒童永久性的場所,期望在早期療育的過程中,除了能增進父母與專業人員的合作,共享特殊幼兒相關資訊,執行完整療育計畫,將特殊幼兒的發展需求納入照護服務體系中,同時希望能促使早療計畫能更具彈性與便捷性。 ﹝資料提供:台南護專護理教師  黃惠滿﹞

認識兒童的發展遲緩

認識兒童的發展遲緩#遲緩兒

生長與發展  生長(growth)是指身體的逐漸長大,例如頭圍變大、身高變長或體重變重。  發展(development)則是指經由腦部的成熟,由不會(例如不會坐不會爬不會說話)到會(例如會坐會爬會說話)的過程。 發展遲緩 遲緩的意思就是慢了,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孩子都「會」的時候,這個孩子卻還是「不會」,那就有可能是「發展」遲緩兒童。 發展遲緩是腦組織及功能的異常,可因各種不同的原因而引起。 大家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 發展遲緩兒童好比那隻落後緩慢的烏龜,但只要一直前進就是一件好事,至於能否到達終點就需要時間的追蹤觀察。發展遲緩的定義 發展遲緩之特殊兒童係指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異常或可預期會有發展異常之情形,而需要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未滿六歲之特殊兒童。發展遲緩兒童的盛行率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發展遲緩兒童約佔六歲以下兒童人口的 6%~ 8%。 以台灣六歲以下兒童有一百五十萬人估算,則約有九至十二萬位發展遲緩兒童。 發展遲緩兒童的病因 高危險群兒童-- 建立通報制度及定期主動追蹤-- 後天環境因素靜態型相對於進行性腦病變五歲以前稱發展遲緩,五歲以後則稱智能障礙。任何影響神經系統成熟之生物因素及環境因素。-- 產前:先天畸型、染色體異常、藥物毒品、先天感染、早產等。-- 產中:生產時腦傷、新生兒窒息症。-- 產後:代謝異常、細胞胞器異常疾病、內因性毒素、營養不良、內分泌異常、中樞神經感染、頭部外傷、腦腫瘤、神經皮膚症候群、其他系統性疾病。但有不少比例仍找不到特定的原因,即所謂原因不明型。 發展遲緩兒童的診斷 詳細的生產史、過去史、家族史、發展史(緩慢的進步或退化?)、有無癲癇?、主要照顧者及居家環境等。理學及神經學檢查 生長狀態(包括頭圍)、外觀、皮膚、四肢、肝脾大小、眼耳功能、詳細神經學檢查及初步發展篩檢。實驗室檢查 抽血生化檢查、染色體或基因檢查、腦波、聽力或視力檢查、相關腦部放射科檢查。各專業的相關會診及聯合評估唐氏症脆弱X染色體症候群小胖威利症候群Apert 症候群一歲男童有發展遲緩及低張力,腦部磁振照影出現特別的臼齒症狀(molar tooth sign) Joubert 症候群 新陳代謝胞器異常疾病  新生兒先天代謝疾病篩檢。罕見先天代謝異常疾病血片串聯質譜儀篩檢。 有無合併其他相關疾病 特定疾病有特定易發生的合併症神經系統疾病 --腦性麻痺、肌肉無力、癲癇等眼耳等感官知覺異常精神心智方面其他生理系統疾病-- 心臟病、消化系統疾病、生長遲滯等 發展功能的評估鑑定 發展各項目的客觀評量-- 貝氏嬰幼兒發展測驗-- 魏氏學齡前智力測驗-- 魏氏智力測驗-- Leiter International Scale自閉症?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情緒行為障礙? 學習障礙?聽障及視障病童的評估修正  發展遲緩的治療 內科或外科醫療及定期回診復健早期療育特殊教育心理扶持社會資源福利 早期療育的內容 設於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體制內之相關機構父母及家庭的角色 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發現 – 預防 對可能造成發展遲緩兒童的病因加以防範包括產前、生產時及產後的各種可以預防的狀況發展遲緩的早期發現一般兒童之健康篩檢-- 新生兒篩檢-- 健兒門診-- 教育及保育機構之高度警覺高危險嬰幼兒之主動追蹤-- 一般生理疾病之高危險嬰幼兒-- 非一般生理疾病之高危險嬰幼兒父母、保母之角色 發展遲緩的預後 病因和嚴重度與預後最有關係有無其他合併的內科疾病照顧的環境,進入社會的主流   (本文作者為 高雄榮總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  陳珠墐)

淺談兒童語言治療

淺談兒童語言治療#遲緩兒

一般兒童發音不標準的情形,稱為『構音/音韻異常』,造成異常的原因:1.) 機能性構音/音韻異常:指器官上的構造及運用,都找不出任何缺陷,但是,就是發音不標準。2.) 構音器官結構上的問題,如:舌繫帶、唇顎裂、嚴重咬和不正。3.) 構音器官神經肌肉控制的問題,如腦性麻痺、口腔動作協調差。4.) 感覺異常,如:聽力障礙、口腔靈敏度差。5.) 智能問題,如:發展遲緩、智能障礙。天主教聖功醫院復健科 王鳳妃語言治療師建議在幼兒3-4歲以前,構音器官的發展尚未完全成熟,語言純熟度不夠,常會出現發音不標準的情形,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語言發展愈來愈成熟,構音/音韻異常的情形就會自行改善,因此,孩子到了四歲後仍然有發音不標準的情形,則需要接受語言治療師的評估與治療。所謂『舌根』,學理上稱為『舌繫帶』,而幼兒舌繫帶是否太緊,只要觀察幼兒伸舌頭時,舌頭中線是否呈現凹陷,也就是舌頭伸出來的時候是否呈現M型,這樣就是舌繫帶太緊,或是引導幼兒做舌頭運動,看舌尖是否能碰觸上下唇,也順便觀察舌頭的活動情形。一般而言,舌繫帶通常不是造成幼兒構音/音韻異常的主要因素,可以請復健科醫師、耳鼻喉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評估確認,以免讓孩子白挨一刀。構音/音韻異常的幼兒,接受語言治療最適當的時機,為年齡4-6歲,最好在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前完全矯正,才不會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或影響其人際互動。單純的機能性構音/音韻異常,只要家長與幼兒能配合,在專業的語言治療師指導下,成效通常不錯,大部分的幼兒在接受語言治療後,半年至一年內口齒清晰度會有明顯的改善,甚至可以完全發出正確的語音,若家長對孩子的發音仍然有疑問或不放心,建議找語言治療師評估是最好的方法。

感覺統合評估,孩子快樂成長

感覺統合評估,孩子快樂成長#遲緩兒

「感覺統合」即是大腦對於各種感覺訊息組織和整理的過程,尤其是來自於前庭覺、本體覺、觸覺(這三項乃是最基礎與最原始的),它們主宰了小孩子早期與環境互動的能力。新店耕莘醫院復健科 葉啟信組長指出,「感覺統合失調」即是大腦對於所接收之外在與內在的各種訊息,無法做一個有效的整合與判斷進而做出合宜的表現。感覺統合治療主要服務的對象有學習障礙、過動、動作笨拙、自閉症、腦性麻痺、發展遲緩或智能不足的孩子,他們可能有感覺統合的問題。感覺統合治療主要在幫助真正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並非盲目的給予各式各樣的感覺刺激,應由專業人員對孩子作詳細的評估,找出孩子發生的問題,並依據孩子各不同問題來設計感覺統合治療活動計劃,以促進孩子感覺統合的能力、正確處理及運用從環境互動中接受的各種感覺訊息,導正兒童的發展方向。若家長覺得小孩有以上問題或疑問,可與各院小兒科、兒童心智科或復健科並設有感動統合的單位聯絡,安排醫師與職能治療師評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