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

就是你!「低頭族」別輕忽長期脖子痛、手麻⋯她一檢查竟罹患罕病

就是你!「低頭族」別輕忽長期脖子痛、手麻⋯她一檢查竟罹患罕病#脊髓

27歲從事視覺設計的「小紫」,因長時間低頭繪圖,去年開始感覺到肩頸痠痛,偶爾會出現手部麻痺,嚴重時連筆都拿不穩,經轉診至醫院安排核磁共振,赫然發現竟是脊髓空洞症,幸好未嚴重到必須手術治療,但醫師仍建議後續必須定期追蹤,同時務必要減少低頭時間,維持正常姿態,以免症狀持續惡化。

走路不穩「像走在棉花上」?當心「頸椎壓迫脊髓」病變

走路不穩「像走在棉花上」?當心「頸椎壓迫脊髓」病變#脊髓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李先生今年65歲,近月來發現走路不穩且雙下肢力量大不如前,由於一開始症狀好好壞壞,因此不以為意,覺得可能是年紀漸長退化所致。但隨著症狀越來越嚴重,雙手的精細動作受到影響,許多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例如:擰毛巾、開瓶蓋等,都需要旁人協助,到後來必須仰賴輪椅才能移動,因此前往醫院神經外科求診。經過詳細的神經學檢查後發現,李先生四肢的肌腱反射皆有異常,雙下肢的本體感覺也明顯變差。種種神經學表現都暗示著脊髓已經出現不正常的病變。安排頸部核磁共振後發現,李先生的第5至第7節椎間盤突出,導致頸椎椎管狹窄並且嚴重壓迫脊髓,而脊髓的影像訊號也出現異常,表示此刻的脊髓已經因為壓迫而產生病變。頸椎狹窄壓迫脊髓主因新竹台大分院外科部神經外科醫師徐秋豪表示,頸椎狹窄導致脊髓壓迫,可能因「5大脊椎退化性疾病」因素所導致:1. 椎間盤突出2. 骨刺3. 後縱韌帶鈣化4. 外傷5. 腫瘤頸椎狹窄壓迫脊髓常見症狀 走路不穩 四肢肌張力上升 感覺變遲鈍常聽到病人主訴走路像是走在棉花上,沒有「腳踏實地」的感覺。此外,頸椎狹窄的病人常表示下肢肌肉會無力但緊繃、跨步困難且步伐變小。由於此類病人通常不會出現雙手雙腳的酸、麻、痛等大家所熟知因脊椎退化所造成的神經症狀,往往會誤以為只是單純年紀增長、功能退化,進而延後了就醫以及診治的時間。手術治療目標:神經減壓徐秋豪指出,根據國際脊椎學術組織(AO Spine Foundation)建議,當頸椎狹窄合併有脊髓壓迫的臨床表徵時,手術是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如果是椎間盤突出或骨刺等退化疾病,可透過微創手術的方式,在顯微鏡的輔助下,從頸部前方將壓迫的軟骨及骨刺移除,以達到神經減壓的效果。若是後縱韌帶鈣化,則有頸部前方直接減壓或後方間接減壓等兩者不同的手術方式,必須評估病灶的節數長短及影響範圍,來選擇最適合的方法。徐秋豪也建議民眾,年紀漸長,如出現上述的症狀時,應當儘早至神經外科門診就診,尋求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腳麻無力未必是退化 醫揪脊髓長腫瘤

腳麻無力未必是退化 醫揪脊髓長腫瘤#脊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雙腿無力竟然跟胸椎脊髓有關係?一名婦人因為雙腿無力四處求醫治不好,後來輾轉來到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經檢查後發現她的胸椎脊髓內長腫瘤,所幸手術後已恢復行走能力。買雨傘當拐杖助行 積極控制血糖無效下床都難60歲林姓婦人在台南工作打拼十幾年,平時還可以從事鋼筋綁紮工作,某日突然覺得左腳開始有麻木感,她以為是年紀大了的關係,買雨傘當拐杖來助行,並在當地就醫,當時診斷為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但是即使積極控制血糖,麻木感並沒有改善,反而雙腿無力,無法走路也無法工作,連下床站立都有困難。林婦便返回老家南投中寮居住,並在家人勸說與陪同下至南投醫院就醫,醫師經由神經學理學檢查發現,無法單純以糖尿病神經病變解釋,因此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林婦胸椎第九至十節脊髓內長了近4公分脊髓內腫瘤。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外科蔡佳勳醫師(現支援南投醫院)藉由顯微手術取出脊髓腫瘤,術後患者便解除下肢麻痺癱瘓症狀,數天後開始可下床活動,患者在接受積極復健治療後,現已恢復行走能力。手腳麻木無力求診 脊椎腫瘤是易被輕忽的病因蔡佳勳醫師表示,大部分門診病患因為肩頸背痛、手腳麻木無力而求診,大部分為退化性脊椎疾病,但其實脊椎腫瘤卻是最容易被輕視的病因。一般而言,良性腫瘤在手術移除後再復發機率極低,而當神經組織被減壓後,神經功能有機會逐漸改善。林姓婦人於門診定期追蹤,幾個月後透過核磁共振檢查證實胸椎第九第十節脊髓內腫瘤不但已完整移除,神經組織已被減壓,而且腫瘤並無復發的現象。林婦術後也恢復得相當好,穿戴背架下可行走,也可以自己洗澡,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蔡佳勳醫師指出,若病患有持續性,逐漸性的神經脊髓症狀時,建議盡早尋求專業意見,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治療,以免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

脊損罹患憂鬱症比例高 籲多注意情障

脊損罹患憂鬱症比例高 籲多注意情障#脊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脊髓是人與其它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為生命中樞-腦幹之延伸,負責腦部和軀幹與四肢間的神經信息傳遞。脊髓損傷可能會發生在交通意外、跌倒或工作意外等。在損傷的急性期,病人會因為脊髓損傷的節數而有不同之症狀與表現,越高位的損傷症狀越是嚴重。除了在醫療層面的努力之餘,脊髓損傷病人的情緒問題往往容易被忽略。脊髓被保護在脊椎管腔內,是中樞神經控制四肢活動的唯一神經傳遞路徑,故脊髓若受到損傷即可能造成不同嚴重程度的神經傷害。頸椎屬於脊髓的最高部分,損傷時,除了可能造成四肢癱瘓外,高位頸椎的損傷更可能引起呼吸衰竭而有立即之生命危險,其嚴重程度比胸椎和腰椎更加倍。脊髓損傷後的併發症多且複雜脊髓在損傷後,可能會引起脊髓性休克,是指受傷的部位以下的運動與感覺功能喪失、脊髓反射喪失。亦會引起神經性休克,造成交感神經衝動無法傳遞而引起周邊血管擴張、心輸出量減少,病人會有低血壓、心跳變慢,甚至需急救的風險。脊髓損傷後的併發症多且複雜,如神經性膀胱(排尿困難)、四肢無力、麻痛、肌肉痙攣疼痛、因長時間坐臥導致壓瘡、呼吸衰竭、感染症、體溫調節和性功能障礙等,即使於醫療上積極治療,這些併發症的產生仍會嚴重影響病人之生活品質。脊髓損傷後產生焦慮或憂鬱的比例高達1.3倍佳里奇美醫院運用台灣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針對3,556名脊髓損傷病人追蹤三年以上,發現在損傷後產生焦慮或憂鬱的比例佔8.8%,為非脊髓損傷者的1.3倍。因低落的情緒失去積極復健的鬥志,錯失了可以藉由復健而恢復的黃金時間;也可能因為食慾不振、嚴重睡眠障礙而缺乏復原所需要的體力與精神,甚至影響其免疫能力。亦可能由於心理障礙導致神經疼痛感增強,即使使用了多種止痛與神經穩定劑也難以控制,日夜的疼痛造成病人的情緒與失眠進入了惡性循環之局面。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思維感性的呼籲:面對脊髓損傷病人,無論是醫療人員或是家屬,都需要注意病人是否有情緒上的障礙,必須適時的進行心理評估,甚至鼓勵他(她)們接受心理治療,才能夠讓病人在艱難的復健之路上有更好的復原成果,協助再次尋回生命中的那一道曙光!

走路出現馬蹄腳 竟是胸腰脊髓長腫瘤

走路出現馬蹄腳 竟是胸腰脊髓長腫瘤#脊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大林慈濟醫院近日接獲一名35歲女病患,因左腳垂足,走路時變成像馬蹄一樣,因此引來許多異樣眼光,為此還經常跌倒摔破膝蓋,試過坊間各種治療方式無效後,到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罕見粘液乳頭狀室管膜瘤。這位女病患在門診中主訴,去年在舞台劇表演時,突然發現要抬腿的動作無法做而且感到異常疼痛,下課後便前往鄰近診所檢查,當時醫師說可能是閃到腰或是腳踝扭到,後續又到國術館做整脊、刮痧、電療,但症狀一直沒有改善,晚上更是痛苦到睡不著,怎麼躺都不對,必須要貼著熱敷貼片才能「坐著」入睡。半年後左腳已無法抬起,腳底板沒辦法做往上的動作,呈現垂足狀,而且走路經常跌倒,有時甚至雙腳突然無力從階梯摔下多次,造成膝蓋摔破。「粘液乳頭狀室管膜瘤」相當罕見大林慈濟醫院陳金城副院長暨神經外科主任表示,病人的腫瘤長在胸椎第十一到腰椎第二節之間,長度約有七、八公分,經由病理檢查後證實為「粘液乳頭狀室管膜瘤」,這種腫瘤相當罕見,根據文獻上統計:一千萬人中有5到8個人會有這種疾病,一般好發在二十多歲的青壯年,以男性居多。陳金城醫師說,由於這種腫瘤是從脊髓神經中長出來,不易在初期獲得診斷,有的人甚至要5到10年後才能診斷出來。此腫瘤手術風險高,術中必須小心翼翼的將神經剝開,同時在顯微鏡的輔助之下,將瘤清除乾淨,而陳老師幸運地切除完腫瘤後已恢復行走能力不再垂足。痛到無法入睡並伴隨腳無力 盡快就醫檢查陳金城醫師指出,當身體躺下後,背部出現異常疼痛,特別在晚上痛到無法入睡,並伴隨腳無力等神經症狀時,就要懷疑可能是脊髓裡長腫瘤,應到醫院找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如果延誤治療,恐會導致腫瘤擴散,由脊髓往上延伸到腦部,甚至整個脊髓都是腫瘤,造成呼吸衰竭、四肢癱瘓。

肩痛求民俗療法 手腳痠、無法行走

肩痛求民俗療法 手腳痠、無法行走#脊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高伯伯長期務農,左邊肩膀總是特別痠痛。曾檢查出頸椎有骨刺,但工作忙碌,沒有好好吃藥、復健。之後聽從鄰居建議尋求民俗療法,竟用力搥打脊椎,治療後手腳痠麻、無法行走,急診診斷為第6頸椎中央脊髓症候群。高伯伯認真吃藥、復健2個月後,總算能自行握筷吃飯。有骨刺受外力撞擊 造成脊髓損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廖黃逸表示,中央脊髓症候群是最常見的不完全脊髓損傷,通常是因本身有骨刺,造成脊椎狹窄,再受到外力撞擊,或是跌倒時脖子過度伸展,造成脊髓損傷。中央脊髓症候群特點為受傷處位於脊髓中央,而脊髓中央主要控制手的神經,所以通常手部症狀會比腳嚴重。症狀主要為四肢麻木無力,以雙上肢最明顯,還會伴隨雙手刺痛,偶爾影響大小便情況。經治療與復健 50%病患能行走治療方式主要維持足夠的血壓和脊髓血液流量,謹慎使用類固醇。若症狀持續惡化,建議及早進行手術,移除骨刺,才能減少神經壓迫,有助神經復原。通常經過妥善治療和復健後,50%的病人可再度自行行走,但上肢恢復能力較差,手部精細動作需較長時間才能恢復。廖黃逸醫師呼籲,若身體出現異常痠痛,務必與專科醫師諮詢,尋求民俗療法需謹慎,才不會弄巧成拙。中央脊髓症候群症狀治癒率高,只要配合醫囑治療,大多能恢復正常生活。

腰痠、腳麻不就診 竟暗藏癱瘓風險

腰痠、腳麻不就診 竟暗藏癱瘓風險#脊髓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8歲的陳女士自2年前開始,腰、雙腳出現痠痛感,當時以為是月子沒做好,或剖腹產時做脊椎麻醉的後遺症而不以為然,認為回家休息後就會得到緩解。直到發現走樓梯或平路時,前面沒有障礙物卻很容易跌倒,而且次數愈來愈頻繁,才就診檢查。脊髓神經長腫瘤 開不開刀皆可能癱瘓陳女士一開始做核磁共振檢查,檢查結果不是一般神經問題,而是脊髓內膜的腫瘤,長在脊髓神經裡面。腫瘤長的位置比較高,加上腫瘤比較長,開刀風險大。然而不開刀會慢慢癱瘓,但開刀仍有一半機會癱瘓,四處求醫沒有醫生願意冒風險動刀。陳女士陸續跑了幾家大醫院,有的醫生說腫瘤只能拿一半,有的醫生則說腫瘤不要拿,只要把骨刺拿掉做減壓。有醫生說可以幫她開刀,但時間排到半年以後。最後終於找到醫師願意近期動刀,而且術後恢復良好。腫瘤位置、大小 造成手術風險高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表示,陳女士的脊髓瘤長在頸脊髓與胸脊髓交接之處,12多公分長的瘤因長在脊髓內,加上位置在高位的地方,增加手術困難度。腫瘤愈大需要把脊髓切開的範圍就愈大,開刀過程中所發生不可預期及造成神經傷害的風險相對提高,包括癱瘓、影響呼吸功能。陳金城副院長表示,手術時在顯微鏡輔助下,4小時順利將瘤清除,術後的陳女士目前已恢復正常行走功能,大步邁向新人生。若是長時間久站後雙腳難免又痠又麻,但若是症狀持續且伴隨著跌倒,可得小心體內恐暗藏危機。

跌倒輕忽痠痛症狀 男子一年後竟癱瘓

跌倒輕忽痠痛症狀 男子一年後竟癱瘓#脊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51歲林姓男子,一年前在家中不慎跌倒,當時以為無明顯外傷應該沒大礙,不料一年後竟四肢癱瘓。直到至醫院接受X光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第二頸椎齒凸骨骨折造成第一、二頸椎脫位,使得頸脊髓受到壓迫造成癱瘓,必須藉由手術才能解除病灶。林姓患者表示,一年前跌倒後,沒想到接著開始陸續出現頭痛、頸部痠痛,於是想藉由推拿及按摩來得到緩解,直到半年後,竟然連碗都端不起來,吃飯也只能用湯匙挖。一年後,四肢已經癱瘓,直到一次在家中因小腿嚴重抽筋,才被家人送往醫院。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說,藉由病患核磁共振檢查影像中,發現脊髓因受到第一頸椎骨壓迫,導致患者四肢無力,甚至嚴重到癱瘓。由於患者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骨折的頸椎骨已無法再復位,必須靠頸骨切除減壓,不讓脊髓繼續壓迫。而手術時,將第一頸椎壓迫脊髓的骨頭切除,再藉由顱骨、頸骨骨釘固定系統,把滑脫移位的骨頭固定,經由這樣的治療,病人在術後逐漸恢復行走及上肢活動能力。陳金城指出,由於第二頸椎骨折的病患,多數並不會立即出現四肢麻痺、癱瘓、知覺喪失、大小便失禁及呼吸困難等立即的神經症狀,反而僅以頸部痠痛,或枕部痠麻痛、脖子僵硬等症狀表現,因此也容易被誤認為一般扭傷或拉傷,甚至最後想以推拿、整脊等民俗療法來減輕疼痛。許多病患可能剛發生嚴重的外傷後,當時頸部及頭都會很痛,使得肌肉收縮,讓骨頭移位不明顯,X光檢查不容易看出來,這時候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等到肌肉放鬆時,移位就會較明顯,若不提早發現加以治療,骨頭可能移位愈來愈嚴重,最後造成四肢癱瘓,還可能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陳金城提醒民眾,若因車禍或其他原因造成頸部受傷而疼痛不已時,絕對不可輕忽,一定要前往醫院接受X光檢查,以確定頸椎是否正常,若發現有問題,就應馬上接受正確的治療,切勿在診斷確定以前接受推拿、整脊治療,以免產生無法彌補的遺憾。(圖片來源: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