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

緊急剎車撞傷脊椎 嚴重可致癱瘓!

緊急剎車撞傷脊椎 嚴重可致癱瘓!#脊髓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台中一名洪姓婦人,年初搭同事便車返家,坐在後座忘了繫安全帶還往前傾跟前座同事講話,突然緊急剎車衝擊,撞上前座頭枕,再向後快速晃動,導致頸椎脊髓損傷。洪姓婦人說,當下四肢頸部頸背部一陣麻,手開始刺痛,後背部、腿部的麻退了之後,手仍持續一陣陣刺痛。所幸及時送醫,才能讓後遺症降到最低。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楊道杰呼籲,中樞神經無法再生,一旦受傷就會留下後遺症,春節期間搭車出遊,一定要記得繫上安全帶,避免脊髓損傷。高速行駛的車輛緊急剎車時,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乘客的頭會先往前再往後擺盪,過程中力道過大,就像鞭子一樣甩出去再往後彈,造成脖子過度彎曲或是後展。椎間盤承受不住力道而破裂,就會突出壓到脊髓,甚至頸椎骨頭的骨折,導致嚴重的脊髓傷害,如果不幸是發生在頸椎高位的脊髓損傷,往往連呼吸都有困難,嚴重的話還可能因此四肢癱瘓。 楊道杰呼籲,脊椎包含重要的脊髓與神經,一旦受傷常造成終身癱瘓,最重要的是,中樞神經不能再生,只要受到損傷就會留下後遺症,千萬不可輕忽。他提醒春節期間全家出遊,避免使用高速運行又高速停止的遊樂器材,才不會在忽快忽慢之間造成頭部嚴重擺動,引起頸椎、腰椎受傷。而且汽車後座乘客更不要忘了繫安全帶,以免造成一生的遺憾。(圖片來源: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要開刀? 試試另類療法

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要開刀? 試試另類療法#脊髓

發生於人體的部份病痛如一般的感冒,在給予適當休息、補充水分及給予適當藥物之後即得到痊癒及控制。然而,卻很多情況是內科治療所無法解決的,必須仰賴手術矯正方可根治,如骨折、急性盲腸炎;另有些病況如癌症,發現時若已進展至較後期,則需要多科介入,還不一定能得到控制;談到慢性疼痛,又屬於較棘手的課題,它的原因及治療都牽涉到許多層面,疼痛時間久了,也深深影響病人生活品質、睡眠、情緒、精神狀態及工作,對於病患的家屬所帶來身心的煎熬,以及對於治療之臨床醫師而言,亦是個充滿挑戰的課題。在處理疼痛的過程中,正確診斷找到病因,尋求適當的疼痛處理、止痛藥所引起的副作用,更進一步回復病人生活功能、降低社會成本,這些一直以來是臨床醫師努力的方向。慢性疼痛的治療可分為非(微)侵入性及侵入性治療治療。非(微)侵入性治療方式是以介入性治療、復健、服用藥物為主。侵入性治療如手術,適用於明顯結構性異常,關節變形,不穩定或神經明顯受到壓迫引起之疼痛。在國情上,國人較能接受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來緩解開刀無法緩解的疼痛。以服用藥物的治療為例,透過不同作用機轉的多種藥物治療法,確實改善部分慢性疼痛,然而長期服用藥物也產生不少副作用及醫療成本之負擔。現今世界醫學的潮流,正走向中西整合的醫學,因此結合中西醫合併的治療方式,截長補短,使其產生加乘效果,進而達到最大療效,同時也大幅減少止痛藥的使用量及副作用。三軍總醫院麻醉部疼痛科在處理慢性疼痛病人的治療方式上,即是結合中西醫治療的理念,首先了解致病的原因,接著運用遠絡療法、低能量雷射治療或合併輕微侵入之介入性治療來治療病人。遠絡療法是以科學化的理論,不碰觸病患疼痛點,治療時審慎考量致病或疼痛的原因,判斷疾病引起的疼痛是局部或中樞問題,接著找出正確的體流線來做治療,達到療效。低能量雷射治療是以低功率之雷射治療患部達到消炎、消腫以及減少疼痛的效果。介入性治療可使用不注射類固醇之方式-增生療法,從受傷病灶(肌腱韌帶或骨膜)處注入特定濃度葡萄糖及局部麻醉藥物,使組織局部引起可控制的發炎反應,身體免疫功能開始啟動纖維母細胞,進行修補與再生,使原本頑固酸痛不再困擾,透過一定療程,產生持久功效。另外介入性治療常用方式,可以以解剖位置、X光導引下或超音波導引下從周邊或接近中樞神經處給予特定藥物或電刺激之後來增進治療效果,達到神經調控的作用,因而減輕慢性疼痛。張老太太為95歲女性,有骨質疏鬆的病史。主訴右手酸痛、無力及麻木有近半年之久,進而影響睡眠、半夜痛醒。初期至復健科就診,x光發現頸椎多節有骨刺,神經孔狹窄。對藥物反應不佳,甚至引起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復健幾個月未見效果;中醫穴位按壓效果亦有限。神經外科建議手術處理此問題,家屬考量年紀大,高風險因素,轉至本院本院整合疼痛治療中心疼痛科就診,核磁共振發現多節頸椎椎間盤退化及突出,有骨刺並壓迫脊髓。輔以遠絡治療三次後,症狀緩解80%以上,目前老太太右手不再酸痛、無力及麻木,很滿意治療效果。吳先生為25歲男性,因漏斗胸入本院進行鋼板置入胸廓矯正手術,出院後一個月,突因劇烈脇肋疼痛再入院治療。患者主訴兩側脇肋劇烈疼痛,無法平躺及深呼吸,進而影響睡眠、食慾與日常工作。外科醫師查無實際病灶,在初期給予患者強效嗎啡類止痛藥治療(Ultracet)與衛教支持,但是患者仍然抱怨疼痛無法忍受,主治醫師旋即會診疼痛治療科。初期平均疼痛評估(VAS)為6/10分,治療處方維持原有止痛藥治療再加上遠絡治療處方,病患於第一次治療後,立即感覺疼痛緩解,VAS由為6/10分減低至2/10分,隔天再進步到1/10分;此病患治療經驗除了提供外科與疼痛治療科整合治療模式之外也提供疼痛科醫師治療此類疼痛之選擇。王老先生,79歲,主訴極度背痛至本院整合疼痛治療中心求診。過去十年開始輕微背痛,經診斷骨質疏鬆合併脊椎壓迫性骨折,並且呈現神經根壓迫病徵 開始藥物治療。2年前於大陸北京做過脊椎骨水泥灌注治療,同時合併藥物治療。 惟病人疼痛仍無有效改善,無法站立與行走,影響食慾與睡眠。疼痛分數於第一次評估為6-7分。整合疼痛治療中心以增生療法、遠絡治療、針灸(膀胱經、腎經、脾經、督脈)、合併低劑量西藥以及充份衛教,於第三週開始病人可以站立,於第五週慢步行走約15~20分鐘,食慾與睡眠亦明顯改善。此病例說明此類老年醫學常見疾患,可以透過整合式思維,提供有效治療處方。現行結合中西醫合併的治療方式,在臨床上處理各種慢性疼痛病人如扭傷、肌腱炎、慢性肩頸痠痛、慢性下背痛、原發性經痛、頭痛,甚至連難治性疼痛,如交感神經失養症、帶狀疱疹後神經痛、開刀後仍背痛症候群上,亦有不錯的療效。而對於很多致病原因複雜或查不出原因的病人來說,在經過長期吃止痛藥(或是因潰瘍無法吃藥),做復健,甚至於開刀多次都無法紓減疼痛病情的情況來看,結合非侵入性治療方式或合併介入性治療的方式—中西醫合併方式,可提供病人除傳統藥物、復健及手術外,處理慢性疼痛治療時的另一種選擇。三軍總醫院現有整合疼痛治療中心成立,結合復健科、神經內外科、中醫、疼痛科等朝多策略方向,提供全人、全隊、整合的服務而努力。

脊髓損傷合併嚴重痙攣 治療新選擇

脊髓損傷合併嚴重痙攣 治療新選擇#脊髓

脊髓損傷病患經常合併嚴重痙攣(severe spasticity),使得殘留的肌肉力量無法發揮功能,即使經由復健也很難增進自主行動能力。加以痙攣時伴隨僵硬不適感與疼痛,導致復健成效不如預期,日以繼夜苦痛折磨更大大打擊病患信心,造成極大比例患者因而放棄努力。不過醫師指出,現在治療可以有新選擇。痙攣是一種不自主運動異常,由上運動神經元異常所造成,而會引起痙攣的疾病很多,有腦血管病變、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脊髓損傷…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劉安正說,約有12%脊髓損傷病患會出現嚴重痙攣,長時間發作將引起關節攣縮及肌肉疼痛,造成復健成果不佳,影響其自主行動能力,進而導致日常生活以及照顧上的困難,對於個人、家庭與社會形成沉重負擔。他指出,目前針對痙攣症狀可用的治療方法可分為:藥物治療、復健治療、神經阻斷及外科手術治療。前述治療一般療效不錯,不過效果會隨時間逐漸轉弱(除外科手術),相對肌力也會隨之恢復,因此需要在相當時間後,再度施與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新引進植入式腦脊髓腔內Baclofen幫浦系統(貝可芬,Intrathecal Baclofen Pump System,簡稱ITB),則為此類病患帶來神經阻斷與外科手術之外,另一種治療選擇。劉安正表示,在臨床研究中,因為多發性硬化症或脊髓受傷伴有重度痙攣患者以ITB療法,約有97%可以減少痙攣程度。衛生署在2006年核准引進,不過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劉安正說,根據研究顯示,植入式腦脊髓腔內Baclofen(貝可芬)幫浦系統使用,對於脊髓傷害又伴有重度痙攣病患可達到八成以上滿意度,是一個有效治療選擇,也給予口服Baclofen(貝可芬)不耐症族群另一個希望,但是此一治療方式也有感染機率升高及腦脊髓液外漏疑慮,加上磁振造影類儀器可能造成幫浦系統暫停運作,置病患於產生戒斷症狀危險之中。因此劉安正表示,在該院引進此治療新方法同時,除了對於病患篩選特別謹慎,給予部份費用補助外,並會對於使用此療法相關危險性加強衛生教育,以期病患能完全瞭解並能採取適當防範措施,來減少可能產生的意外傷害。

新生兒罕見腦膜炎 抽”龍骨水”檢查很安全!

新生兒罕見腦膜炎 抽”龍骨水”檢查很安全!#脊髓

一位未到滿月的小嬰兒,哭鬧多日,食慾更是不佳,驚嚇反應變得很頻繁,家人帶去收驚,也不見效。後來至診所就醫,發現有發燒,所以轉送至醫院就醫。住院後,進行血液、尿液、脊髓液等一系列的檢查,最後發現是腦膜球菌所致的腦膜炎,給予抗生素治療,病情得以控制。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陸相如醫師表示,該例腦膜球菌造成的腦膜炎,在新生兒屬罕見,全世界的報導案例不超過六十例。腦膜球菌大都發生在較大兒童、青少年。因其具傳染性,因此其他的家庭成員及接觸者,都應做抗生素預防。陸相如醫師指出,新生兒腦膜炎的症狀,並無特別性,常常只是發燒、哭鬧、食慾不佳等非特殊性的表現。僅少數會有頸部僵硬、抽搐、嘔吐的現象。併發症有腦室炎、腦膿瘍、水腦、抽筋、腦性麻痺、智能遲緩等。30%至50%會產生神經學後遺症;死亡率偏高,約一至三成。陸相如醫師表示,正確的診斷必須靠腰椎穿刺,抽取脊髓液作化驗,培養是否有細菌性感染。再依照菌種,以及是否合併併發症,給予完整的抗生素療程。臨床上,常有家長覺得抽”龍骨水”會傷害到小孩的脊柱、神經,往往猶豫,且不願意做腰椎穿刺。如此一來,延誤病情,不但無法獲得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反而產生神經學後遺症,得不償失。其實,腰椎穿刺是個很安全的檢查,抽取的部位是脊髓液導水管,而非脊柱,抽取的量很少,而脊髓液也是每天都在製造,對腦部不會有傷害。一般而言,新生兒體內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保護,可持續3-6個月,對抗外界的病菌。所以,陸相如醫師提醒家長,小孩一旦發燒,一定要做完整的檢查,找出病因,對症下藥,而非只是退燒就好。一般家長擔心發燒會”燒壞腦子”,其實並非發燒本身所致,而是因為腦膜炎沒有及時治療,而造成的後遺症。

探討脊髓損傷 避免肢體癱瘓的遺憾

探討脊髓損傷 避免肢體癱瘓的遺憾#脊髓

先天脊椎發育不全或意外都可能造成脊髓損傷,發生肢體癱瘓的遺憾,這類病人往往需要透過手術、復健治療,甚至長期的照護。根據統計,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超過一千名的脊椎損傷病患。產生脊椎損傷的原因以交通事故或自高處跌落等因素最多,脊髓損傷產生的肢體癱瘓及併發症不止對病患是一大打擊,對家庭及社會也是一大負擔。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哈鐵木爾今晚(九日)將在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中探討脊髓損傷,並提醒民眾如何從輕微症狀發生時,便尋求神經科醫師治療。現場還有來自麻醉疼痛科、神經科、神經外科、復健科等八位醫師接受民眾call in 問健康。 脊髓損傷病友吳春滿及林秀如也將分享走出病痛尋找生命希望的歷程。 吳春滿是因為車禍意外導致脊髓嚴重損傷。勇敢面對傷痛的吳春滿經過幾次重大手術,在醫護人員的細心照料與鼓舞,咬緊牙關按部就班接受復健後,逐漸可以下床行走。曾在鬼門關徘徊的吳春滿,不僅體悟人生無償,更是滿懷感恩。特別是在住院期間,受到醫護人員,以及慈濟志工的關懷與照顧,更讓她在出院時發願趕快養好身體,然後做志工付出,幫助更多人。 脊椎發育不全症好發於青少年,但近五十歲的林秀如卻突然發病,全身癱瘓、大小便失常。林秀如雖開過刀,到過許多醫院檢查治療,卻還是找不出病因,無法改善身體的狀況,甚至還被醫生宣判「她的病沒救了」,讓她傷心與失望,於是經同事,她到花蓮慈院找哈鐵木爾醫師求治,試著尋找最後一絲的希望。 在大愛電視台由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主持的現場節目「志為人醫守護愛」,播出時間為每週一晚上九點半至十點。

歡喜”髓緣” 加入骨捐關懷志工行列

歡喜”髓緣” 加入骨捐關懷志工行列#脊髓

非親屬骨髓配對成功的機率是萬分之一。來自台南的徐國柱與邵金鳳夫妻不僅是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最早參與建立資料庫的志願捐贈者,兩人還相繼配對成功成為捐髓人,並加入骨髓關懷志工行列。臉上洋溢著歡喜笑容的徐國柱夫妻認為,捐髓不僅救人,帶給他們的快樂與幸福更是無法言喻。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10月歡度十五週年,舉辦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志工精進營再今天上午圓緣。這次參加的志工中有多對夫妻檔,其中彭勳君、林惠美夫妻倆已經走了15年,煮過的補湯早已超過1千份,而同是夫妻檔的徐國柱與邵金鳳更是髓緣不淺,相繼完成捐髓好願,連他們的大女兒也在今年六月接獲配對成功的通知。在台南縣歸仁鄉從事汽車修理業的徐國柱、邵金鳳,結婚已27年。在家輔助丈夫事業的邵金鳳年輕時便參與慈濟志工。1993年10月20日,慈濟基金會成立台灣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年底在成功大學舉辦宣導活動,夫妻倆便與鄰居相約加入驗血行列,儘管當時骨髓捐贈的觀念不普遍,但他們深信證嚴法師說「捐髓救人,無傷己身」。歡喜做慈濟的徐國柱夫妻在1999年、2001年陸續受證為慈濟委員及慈誠,沒想到徐國柱在受證同年獲悉骨髓資料配對成功,只是沒想到在進一步比對時發現仍有免疫基因配型不吻合,沒捐成骨髓這事讓他很遺憾,他覺得自己沒緣做好事,看著丈夫的失落感,瘦弱的邵金鳳便發願「如果我的身體可以,骨髓配對到我時,一定要捐成」。「因緣真的很奇妙,就在半年後,我就接到骨髓配對成功的通知,說好話、發好願真的很重要,」於是,邵金鳳便帶著既歡喜又緊張的心情,遵照陪伴志工的關懷,補身體、練身體,到花蓮慈院順利的完成抽髓手術。她說,第一次捐髓不免猶豫,幸有志工的關懷,她的心念很快地穩定下來,當全身麻醉過後,身體雖有不舒服及些微的酸麻感覺,但想到「一點酸,可以救一個人、救一個家庭」,一切都值得。美妙的是幸運之神仍持續光顧徐家,邵金鳳捐髓半年後,徐國柱再次接獲比對成功的消息,一心希望兌現捐髓心願的徐國柱便雙手合十對著證嚴法師的法像祈求這次捐髓一定要成功,而且看到妻子捐髓後身體變得更健康,每天都是好心情,更使他完全沒有任何遲疑地接受取髓手術。夫妻兩人更在相繼捐髓後投入骨捐關懷志工行列。「親身捐髓的經驗,使得我們在勸髓、關懷捐髓者工作上,更具說服力」,也見證證嚴法師說的「救人,絕對不會傷害另一個人的身體」,邵金鳳說,以前有 許多人誤以為「骨髓」是「俗稱龍骨水的脊髓液」,捐髓的意願不高,幸好隨著時代改變,參加骨髓資料庫驗血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的三個兒女也都是資料庫的志願捐贈者,同時她的大女兒也在今年六月接到配對成功的通知,目前就等進一步基因比對的結果。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自成立至今15週年,志願捐髓者的資料已超過31萬5000筆,骨髓捐贈移植案例數遍及27國、超過1700多例。捐髓者中已出現多對夫妻檔,但在捐髓後同時投入骨捐關懷志工的徐國柱、邵金鳳夫妻,攜手現身說法的因緣,更是骨捐關懷小組間的美談。

一站起來腳就麻 ”脊椎孔狹窄”作祟

一站起來腳就麻 ”脊椎孔狹窄”作祟#脊髓

60歲陳先生(化名)最近三個月一站起來雙腳就有麻木的感覺,剛開始還能勉強走一段路,可是最近幾個星期症狀加劇,走不到十公尺,就因為腳又麻又痛而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不過這些症狀只要坐下就會改善。神經學檢查結果發現陳先生雙腳的肌力正常,站立時,從腳底到腰部的位置感覺都是異常,但雙下肢的動脈搏動正常,代表血液循環方面沒有問題。所以,研判是腰椎的脊髓神經受到壓迫。於是安排腰椎的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在腰椎第三、四節的脊椎孔有明顯的狹窄,因此,只要他一站起來,狹窄的脊椎孔就會壓迫到裡面的脊髓,造成腳麻及痠痛的症狀。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周秉箴醫師表示,腳麻的原因有很多,局部神經或脊髓神經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良等都會造成下肢麻木或無力。長期姿勢不良或是從事粗重工作則是脊椎孔狹窄的危險因子。脊髓神經的周圍其實有腰椎骨骼韌帶肌肉等嚴密的保護,但是隨年紀增長,椎間盤突出、骨刺形成、脊椎滑脫、韌帶肥厚等原因都會造成脊髓所在的脊椎孔狹窄,進一步壓迫神經。嚴重的話,有可能進展至下半身癱瘓。但只要及早治療,都可以恢復得不錯。周秉箴醫師提醒民眾,長期姿勢不良或是從事粗重工作都是脊椎孔狹窄的危險因子,因此,民眾應該隨時注意日常生活的站姿及坐姿,千萬不要在辛苦了大半輩子以後,正想準備好好享受退休生活,遊山玩水時,卻因「身體的苦楚及功能受限」,而破壞了美好的退休計畫及生活品質!另外,如果有肢體麻木的症狀應及早就醫,才能做正確的診斷及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