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憂鬱症

老年憂鬱人口超過失智症!楊聰財授1招健腦:用「快樂激素」防孤獨

老年憂鬱人口超過失智症!楊聰財授1招健腦:用「快樂激素」防孤獨#老年憂鬱症

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老年憂鬱症日益嚴重。許多老年人因孤獨感、健康問題及心理壓力導致罹患憂鬱症。《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老年憂鬱症的盛行率已超過失智症,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演變成更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提高輕生風險。提醒民眾留意長輩身體不適及身心健康問題,避免延誤治療。

每3秒增一失智患者8.2%成因是聽損 聽力與失智症白皮書揭台灣民眾失智風險

每3秒增一失智患者8.2%成因是聽損 聽力與失智症白皮書揭台灣民眾失智風險#老年憂鬱症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2019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200萬人,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目前失智症相關成本為每年一兆美元,且至2030年預計將增加一倍。以台灣地區35萬失智症人口計算,每年醫療費用總支出就將近1855億台幣,單一項目就佔總醫療支出8.9%。 聽力嚴重受損者失智症風險為一般人的五倍 為提高疾病防護意識,ADI將每年9月21日訂為國際失智症日。且自2017起至2025年推動的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劃,以失智症意識、風險減少、診斷、治療和護理、對照護者的支持、失智症和相關研究的資訊系統及創新為目標。2024年失智症月活動,國際失智症協會持續揭示「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近80%的公眾擔心會患上失智症,而每4人中就有1人認為我們無法預防失智症。」但證據顯示,40%以上的失智症可透過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來延緩或預防的。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研究,影響失智成因中聽力損失佔其中8.2%,排名第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Frank Lin教授與研究團隊,在深入追蹤639名36至90歲的民眾超過十年,發現未矯正的聽力損失會加速大腦萎縮與其他大腦的病理性變化(如大腦白質病變)。輕度聽力損失會使失智症風險增加一倍,中度損失會使風險增加三倍,聽力嚴重受損的人患失智症的可能性要高出一般人的五倍。而同樣來自Frank Lin團隊最新研究亦指出,配戴助聽器可使聽損者認知能力下降速度減緩48%!且包含降低老年憂鬱症等疾病的風險。 WHO:失智症防治應列入國家健康政策的優先議題 為響應ADI「Time To Act On Dementia」,科林助聽器委託工研院,以公正單位方觀測全球各國之失智症政策與研究發展,也同步針對國內1,466受訪者啟動台灣失智症風險認知與生活型態/健康樣態調查,總結成台灣第一份「聽力X失智白皮書」,希望藉由白皮書的發表提高國人對失智症的認識、檢測和診斷,以達到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劃的目標。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張慈映副所長表示,目前全球已有50個國家已制定失智症應對政策,從預防、風險降低和及時診斷之行動領域和原則,積極降低失智症風險,以首要風險因素「聽力損失」管理為例,美國2022年FDA即針對OTC助聽器設立新的監管架構,促使助聽器更容易取得,2023年美國CDC亦將失智症風險因素教育卡片新增聽力受損項目,鼓勵聽損民眾配戴助聽器降低失智風險。 失智症防治政策建議將聽篩納入定期健檢 雖然衛福部依據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7大策略,公布我國「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2018-2025年),當中亦包含「降低失智風險」的行動方案,但僅提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體能活動、吸菸飲酒等風險因子,卻忽略了首要風險因子「聽損」。 因此,「聽力與失智白皮書」的研究發表會上,集結多位產學醫專家共同呼籲,除了民眾對聽力損失與失智症關聯的認知仍待提升,也建議政府在失智症防治政策須納入聽力篩檢以早期預防失智,更重要的是推廣助聽器使用的必要性,透過及早發現高風險因子及矯治,期能有效降低失智症醫療照護成本及社會成本。 預防失智從聽力開始 子女都已成年的潘小姐,由於梅尼爾氏症長期耳鳴,以及不明原因的突發性耳聾導致聽力退化,因此對工作與人際關係造成不小的影響。配戴助聽器前,因聽不清楚會不想出門、怕要遇見熟人。但是為了讓生活與工作回到正常軌道,便下定決心選配了助聽器,離開無聲的世界。她分享說,在知道聽損會帶來失智風險之後,她更慶幸自己能選擇配戴助聽器,雖然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但幫助真的很大。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教授表示,老化疾病患病率聽損居第四高,僅次於關節炎、高血壓與心臟疾病。因為聽損為不可逆,且與失智症、憂鬱症密切相關,即使輕度聽損也會影響日常生活,因此建議聽損早期就應該採取積極聽覺介入策略,以減緩認知功能退化!目前助聽器仍然是高齡聽損的主要選擇。對於重度聽損患者,人工耳蝸則是更有效的治療選擇。 科林助聽器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更建議,聽力篩檢目的在排除可治療的傳導性聽力損失的可能性,如中耳炎和耳垢堵塞等。對於某些聽力損失風險較高的族群聽力檢測特別重要,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看電視、講電話越來越大聲,也有「聽不到」、「聽不清楚」或是「聽不懂」的狀況時,就需要預約更專業完整的聽力檢測及諮詢。

長輩常身體不舒服,又找不出原因?小心「不定愁訴症」隱藏5大警訊

長輩常身體不舒服,又找不出原因?小心「不定愁訴症」隱藏5大警訊#老年憂鬱症

家中長輩總說自己身體不舒服,但又不知道原因?當長輩反覆訴說身體不適,但又找不到明確原因時,家人很容易忽略背後的警訊。《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找出長輩不明原因身體不舒服的5大可能原因,並提供2訣竅提升生活品質,不只能關心長輩,也能留意照護者自身的身心狀況。

最新研究》糖尿病患者「憂鬱症風險」更高?恐因大腦「這物質」變少

最新研究》糖尿病患者「憂鬱症風險」更高?恐因大腦「這物質」變少#老年憂鬱症

糖尿病可能增加憂鬱症風險?在台灣,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根據國健署統計,去年就醫人數更超過256萬人,糖尿病更居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第6位。而最新研究發現,血糖對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傷害,也連帶地影響了憂鬱症的風險,研究更指出,這代表只要穩定控制血糖,就對預防及降低老年憂鬱症風險有所助益。

不明情緒低落、記憶差愛翻舊帳⋯陪伴長輩「老年憂鬱」必知這3件事

不明情緒低落、記憶差愛翻舊帳⋯陪伴長輩「老年憂鬱」必知這3件事#老年憂鬱症

主要照顧者通常會把長輩接到家中同住,進而明顯感覺長輩在飲食、睡眠上的改變。被老化掩蓋的憂鬱症,通常不容易被患者本人察覺。反而容易對照顧者生活造成衝擊,認為自己需在生活安排、心理狀態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尋求諮商後才意外發現長輩其實患了憂鬱症,進而帶長輩進行治療。

國寶級雕刻家朱銘「久病厭世」家中輕生亡,當心老年憂鬱6大警訊

國寶級雕刻家朱銘「久病厭世」家中輕生亡,當心老年憂鬱6大警訊#老年憂鬱症

台灣國寶級雕刻家朱銘22日晚間,被發現於台北士林區住家輕生身亡,享壽85歲。據媒體報導,他晚年身體狀況不佳,罹患慢性病需長期用藥,曾向家人多次表達負面情緒,研判為久病厭世,家屬對此解讀並無異議。當晚妻子報案後,警方在客廳發現一張紙條,上面寫「我上樓了」,成為朱銘的最後遺言。

渾身難受查無病因 老年憂鬱症悄上身

渾身難受查無病因 老年憂鬱症悄上身#老年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6歲的陳媽媽患有糖尿病,平日規則服藥,退休後積極規劃自己的生活,除了照料家庭,也固定與朋友聚會、參加才藝課程。兩個月前開始,她表示身體不舒服想在家休息,不太參加原本安排的活動,過了一個月,開始無法處理家務,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來,整天精神恍惚。家人帶她就醫,發現血糖指數飆高,原來已一個月沒服藥,醫師考量有憂鬱症的可能,經身心科評估確認罹患老年憂鬱症,陳媽媽接受一個多月的抗憂鬱藥物治療後,精神活力逐漸恢復,在家人陪伴下也重拾原有的興趣。退休後社交生活活躍 仍可能因慢性病等因素引發憂鬱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劉育嘉表示,一般憂鬱症患者會表現出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食欲不振、失眠等,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念頭。但老年憂鬱症患者有時反而不會表達自己情緒低落,而是抱怨身體不適,如頭暈、胸悶、心悸、疼痛等,可能花很多的時間做各種檢查,卻找不出病因,除了患者感到心灰意冷外,也讓家屬誤認患者是想博得關注,因而延誤治療,造成家人關係惡化。即使像陳媽媽退休後積極安排活動,仍可能因本身慢性病,及老化引起生理功能退化與對死亡的焦慮,對於有完美主義特質的人會形成一種壓力,尤其女性好發比例比男性高。疾病和心理社會因素都會誘發老年憂鬱症,如腦中風、失智症、巴金森氏症、慢性疼痛、視聽障礙、行動不便等疾病。而部分降血壓藥物、類固醇、鴉片類止痛藥也可能引起憂鬱症。另外,工作不如意或退休、親朋好友過世、婚姻不協調、經濟困難、子女獨立離家生活等因素也會誘發老年憂鬱症。當長輩出現不按時服藥、生活功能減損 家人應有警覺治療方式可分成心理與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透過了解其心理社會因素,藉由認知行為治療、人際關係治療、家族治療等方式,協助處理患者的負面想法與家庭功能失衡的問題。藥物治療主要以抗憂鬱劑為主,短期使用安眠鎮靜藥物為輔。憂鬱情緒需要服用抗憂鬱劑至少兩至四周才漸有療效,此時家人的陪伴與督促服藥就格外重要,若對藥物有任何問題,要與醫師討論,切勿隨意停藥。劉育嘉醫師建議,養成規律的有氧運動習慣,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戒菸與戒酒,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相關風險,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培養宗教信仰,多與人接觸如參與志工服務,都能預防老年憂鬱症的發生與復發。當長輩出現求醫增加、不遵照醫囑服藥、生活功能減損、社交退縮、認知功能退化時,建議至身心科接受評估,及早發現與治療可恢復原本功能,也能夠改善長者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