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

胸口不適「元兇」 原來是胃食道逆流惹禍

胸口不適「元兇」 原來是胃食道逆流惹禍#消化不良

近年來,胃食道逆流及食道功能不良的病人日增,但是許多合併咳嗽、胸痛、喉嚨痛、氣喘或聲音卡卡等症狀,往往讓病人求錯醫,找不出病因。或許,有許多人曾經體驗過胸口灼熱的狀況而且伴隨著食物回流到嘴裡的感覺。這是胃食道逆流造成的,是一種胃酸(偶爾還會有膽汁)回流到食道裡的狀況。如果有證據顯示食道有受刺激而發炎,那就是得到了胃食道逆流症,但是約有一半的病人是無法用內視鏡檢查診斷,這時食道功能檢測儀可以準確得隻病患食道吞嚥功能及下食道括約肌壓力是否正常,酸檢測定儀可以準確地分析出胃酸是否有逆流。花蓮慈濟醫院陳健麟醫師指出,特別是在胃食道逆流非典型症狀如咳嗽、胸痛、喉嚨痛,甚至說聲音沙啞、或是說喉嚨卡卡的病人,即可以用二十四小時酸檢測定儀做症狀的分析,利用電腦觀察病人在症狀發作時有沒有胃酸逆流,準確地診斷病因。酸檢測定儀是藉由一條細細像原子筆心大小的管子從鼻孔下去經食道到胃,然後連續紀錄二十四小時,觀察食道裡胃酸變化的情形,陳醫師說,在他的臨床經驗中曾經觀察到病人的咳嗽、胸痛和胃酸逆流症有關係,發現病人的咳嗽和胸痛就是胃酸逆流症造成的。曾經有病人在心臟科就醫一年多,仍找不出病因,才在腸胃科檢找出胸口不適的「元兇」原來是胃食道逆流惹的禍。近來,還有個病人一直被打嗝所苦,內視鏡檢查很正常,但是陳健麟醫師仍懷疑病人之問題來自胃食道逆流症。陳健麟醫師說,打嗝的原因很多,可能和消化不良有關,或者吃東西太快,吞下太多空氣,因為打嗝是把空氣排出來的一種動作,這位病人經二十四小時酸檢測定,發現胃酸逆流很嚴重,可是病人沒有症狀,以致在其病症未被診斷出來。花蓮慈濟醫院表示,利用食道功能檢測儀結合酸鹼測定儀,可準確地診斷胃食道逆流症病人,並可以測試每一次吞嚥時,食道將食物送到胃的運作是否正常,此外也測量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的程度。食道功能檢測儀不僅可以診斷胃食道逆流症相關之食道功能失調,還可以作為食道功能不良疾病的早期診斷與術前評估。陳健麟說,尤其是針對臨床上食道遲緩不能的病人能有早期的發現與治療,並給予完整的術前評估。有些病人希望透過手術來改善胃酸逆流,這手術簡單的說就是把食道的括約肌弄緊一點。因為逆流就是鬆的因素,但是胃酸逆流的病人並不一定都是這原因,因此術前沒有審慎檢查評估,術後勢必造成病人吞嚥更困難。陳健麟醫師說,若事先透過食道功能儀審慎評估,即可告知外科醫師手術要緊實括約肌的程度,給病人最好的治療。另外,陳健麟醫師與美國合作的研究,今年發表的有關胃食道逆流病人可能引發睡眠問題的研究也發現,睡眠不好的病人可能是胃酸逆流引起,且在睡眠時發生的胃酸逆流也會在食道停留更久,因此不是每個睡眠失調的病人都要吃安眠藥,或許病灶是胃酸逆流,在這項研究中也顯示胃酸逆流病人中有睡眠失調的比睡眠正常的病人胃酸逆流量更高,而在其他流行病學的研究也呼應,有胃酸逆流的病人確實會有睡眠失調的表現。

黏稠破布子不易消化 胃囊裡滾成雞蛋大糞石

黏稠破布子不易消化 胃囊裡滾成雞蛋大糞石#消化不良

破布子果皮富含黏性,卻不容易消化,這類黏稠性的物質一旦在胃囊裡與大量的高纖維食物黏結,容易愈滾愈大顆,無法消化,形成胃糞石。嘉義縣中埔鄉一名50多歲的S姓婦女日前因胃痛和腹部不適到聖馬爾定醫院就醫,腸胃肝膽科醫師羅清池透過胃鏡檢查,發現婦人的胃中有一顆5×6公分大的淡褐色胃糞石,經內視鏡手術切割後順利取出。羅清池醫師發現近日連續接獲胃糞石的病例,都是50、60歲以上的婦女。經追溯病人的飲食習慣,發現病人共同都有嗜食破布子的偏好,而目前正值破布子產季,病人也表示吃了很多、很多;原以為沒有大礙,卻因為不易消化而在胃裡滾成胃糞石。S姓婦人說,她從小到大都很喜歡吃破布子,還專挑破布子烹煮時,漂浮在湯面上的那一層厚厚的凝脂吃;大快朵頤之餘,也無暇去注意是否過量,直到胃痛就醫才知道大事不妙。另一例胃糞石的患者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同樣住在中埔的60多歲老婦人在7月中旬胃鏡檢查時,發現一6×4公分如橄欖狀的胃糞石。考慮到手術可能帶來不適,加上婦人年歲較長,家屬決定不開刀,返家改採多喝可樂的方式,藉由可樂的碳酸成分將胃糞石解構,成為較小的顆粒,排出腸胃道。4日後,該老婦人因急性腹痛到院急診,再經胃鏡檢查,發現胃糞石已由胃排出;進一步檢查得知胃糞石已下降到腸道,就卡在腸道徑最窄的迴盲瓣處;不得已,婦人最後還是接受開刀取出糞石,所幸開刀順利,並已在上周痊癒離院。羅醫師表示,由於胃部的空間較腸道大,因此多數的患者在胃糞石形成初期並不覺疼痛或不適,或在初期糞石不大的情形下,隨著糞便自行排出體外。而胃糞石多為較圓鈍之形狀,在胃裡滾來滾去,不太覺得疼痛;不像膽結石等呈不規則狀,容易因為結石移動造成疼痛。也因為如此,因胃糞石造成不適的個案,通常都是等到糞石已被養得相當大時才就醫。胃糞石形成的原因,除了飲食不當的因素外,消化系統功能不佳的人,也是高危險族群;羅醫師說,像是糖尿病友、胃偏癱,或者是牙齒咀嚼功能不佳的人,都應該要留心飲食的選擇。除了破布子外,柿子也屬黏性高和纖維多的食物,食用時應注意不宜過量。

拉肚子是腸胃發出的「身體的警訊」

拉肚子是腸胃發出的「身體的警訊」#消化不良

每個人都有「腹瀉」的經驗,有時候「拉肚子」只會引起個人輕微的不適;但在重要場合裡頻跑廁所,或因腹瀉過急,拉在褲子上,導致臭味四溢的情形,卻常會令人側目,甚至引發公憤。而在廁所裡腹瀉不止,衛生紙已用罄,但屁屁仍濕,「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窘境,也常讓很多人沒齒難忘!在日常生活中,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引起急性腹瀉(症狀持續的時間小於7天)最常見的原因是細菌或病毒的感染食物中毒以及藥物;而造成慢性腹瀉的原因很多,包括飲食、藥物、腫瘤、感染、壓力、自體免疫性疾病、內分泌異常、放射線傷害及吸收不良等等。腹瀉其實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它是人體「防禦機制」的一環,能將體内的致病菌與它們所產生的有害毒素排出體外,以減少對人體的傷害。它同時也是一種「身體的警訊」,在告知人們自己的腸胃系統出了狀況。大部份輕度或中度的腹瀉都會在12至24小時內逐漸緩解,漸至佳境。但最重而持續的腹瀉卻會導致水份、養份及電解質的大量流失,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引起脫水甚至休克、死亡。有些人發生腹瀉的時候,就立即服用強力止瀉劑,這種作法其實是「不智之舉」,因為過強的止瀉劑會導致胃腸不蠕動,表面上雖然症狀消失了,但粉飾太平、閉門留寇的結果,可能使細菌及其毒素長久滯留體內,引發更嚴重的後果。當急性腹瀉發生的時候,最好先不要吃固態的食物,以讓腸胃道作適當的休息。不妨可以先喝一些冷或微熱的白開水、運動飲料或清湯,以補充一些水份及電解質。記得先不要服用市面上的止瀉成藥,以便讓自己的消化系統自行排除一些有害的細菌及毒素。在經過半天之後,如果腹瀉已略為緩解,可以吃一些白稀飯或鹹粥,而配些清淡的小菜,如醬瓜、花生、肉鬆等食物。在吃稀飯一天之後,如果腹瀉已逐漸緩解,便可以恢復的一般飲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身體沒有完全恢復前,應避免攝取牛奶、酒、咖啡、濃茶、辛辣調味品、冷飲及過於油膩的食物。此外,當急性腹瀉伴除有下列情形時,應該儘速看醫生:一、 糞便中帶有血或黏液。二、 發燒或超過攝氏38度。三、 持續嘔吐,導致無法進食。四、 腹瀉持續3天以上,(三歲以下的幼童腹瀉持續24小時以上)。五、 一群最近共同用過餐的人同時發生腹瀉。而所有的慢性腹瀉的患者都應該至少看一次醫生,以正本溯源,了解腹瀉的原因,並排除大腸癌、潰瘍性大腸炎、阿米巴痢疾、慢性胰臟炎、內分泌腫瘤、愛滋病等重大疾病的可能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