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走

親子健走愛健康 每日15分鐘助體重控制

親子健走愛健康 每日15分鐘助體重控制#健走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家長們快趁著暑假尾聲帶小朋友出遊!炎熱的暑假期間,親子活動的安排成了家長們頭痛的難題,國健署推薦,有綠蔭的健走步道,不但適合親子健走,還可欣賞優美的景色以及生態景觀等。每年2百萬人死於身體活動量不足聯合國指出,身體活動量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四大危險因子之一。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年有超過200萬人死於身體活動量不足相關疾病,大約21~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與30%的缺血性心臟病,都是因身體活動量不足所造成。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身體活動,成人每週則應累計至少150分鐘。養成每天動一動的習慣,可促進血液循環與心肺功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大腸癌、乳癌、憂鬱和失智的風險,也能強化肌肉和骨骼,減少髖關節或脊椎骨折的風險,更能幫助控制體重。6特色步道 將健走融入生活國健署表示,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並記得「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的健走小口訣,即可將健走融入於生活中。為營造生活化運動的社區,縣市衛生局結合轄區推動社區健康營造單位,鼓勵社區民眾健走活動,建置了200多條健走步道,部分步道並設有熱量消耗標示,如臺北市芝山岩健走步道、新竹縣牛欄河親水公園步道、嘉義縣梅山來走走健康好彩頭步道、台南市虎形山公園步道、高雄市愛河之心健走步道、以及宜蘭縣冬山河梅花湖步道等。健走活動費力度低、風景優美、具有生態景觀等考量,適合親子共同參與;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表示,每天健走15分鐘好處多多,除了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時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長期維持每天運動15分鐘的習慣,更可控制體重並延年益壽。

健走後常抽筋?多吃玉米、核桃可改善

健走後常抽筋?多吃玉米、核桃可改善#健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般來說,運動時維生素消耗量會增大,鈣的流失會加劇,且流汗也會排出很多鉀和鈉。因此,運動過程中合理補充飲食非常重要。我發現很多人健走後不敢吃東西,尤其是女性,問其原因,她們說這樣減肥效果更好,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從事健走的人,可遵循以下建議:1)適當補充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糖是肌肉中最首要的動力來源。可以每天吃一道富含澱粉的主食,如飯、義大利麵、馬鈴薯等,每餐要有麵包或其他穀類,每天吃兩到三種水果。運動時間延長時,需再補充甜食和甜的飲料。2)合理補充蛋白質/蛋白質是製造細胞、肌肉的重要物質,能增強神經系統的活力,提高我們的反應和敏捷性。可以適當多吃蛋、奶、魚、紅肉、豆類等。與主食的比例是七比一。3)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吃蔬果,維生素C有助提昇體力、增強耐力;維生素B1有助肌肉活動,減輕疲勞,可多吃穀類、豆類、蘑菇及動物性食物;維生素E可增強身體運動功能和神經系統的耐力。如芝麻、花生,蛋類及某些蔬菜中也含有少量維生素E。4)補充微量元素/有研究發現,缺鎂會影響運動功能發揮,導致抽筋、昏厥、心跳驟停等。所以可多吃含鎂食物,如黃豆、豌豆、玉米、小麥、薺菜、紫菜、豆皮、核桃等。此外,運動量大的人也要補充鐵,避免缺鐵性貧血。含鐵食物有瘦肉、蛋、海帶、豆製品、芝麻醬、木耳等。最重要的是,營養講求的是均衡,哪一類的營養都不能少,不然都會造成身體機能下降。(本文摘自/神奇健走力/時報出版)

比跑步安全、減肥效果佳!健走11大好處

比跑步安全、減肥效果佳!健走11大好處#健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一篇名為(堅持步行的驚人效果)的文章中,歸納了健走能夠強身健體的各種作用:1)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跳慢而有力。消除心臟缺血性症狀或降低血壓。使人體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2)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機率。3)增強肌肉力量,強健腿足、筋骨,增強關節靈活性,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4)增強消化腺分泌,促進腸胃規律蠕動,增加食欲,預防血壓、糖尿病、肥胖、便祕。5)減少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在動脈壁上聚積,預防高血糖、血脂。也能減少血糖轉化成甘油三脂的機率。6)減少腹部脂肪堆積,維持體態。7)減少血凝塊的形成,降低心肌梗塞機率。8)減少過多的腎上腺素。過多的腎上腺素會引起動脈血管疾病。9)在戶外新鮮空氣中步行,可使大腦變得清晰、靈活,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據專家實驗結果,每週步行3次,每次1小時,連續堅持四個月者與不喜歡運動者相比,前者反應敏銳,視覺與記憶力均占優勢。10)緩解神經肌肉緊張。據專家研究,當煩躁、焦慮湧上心頭時,快走15分鐘,可穩定情緒。步行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可緩解神經肌肉緊張。據專家檢測,當煩躁、焦慮湧上心頭時,以輕快步伐散步15分鐘,可緩解緊張,穩定情緒。11)保護環境,降低廢氣污染,提高身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延年益壽。比跑步更安全總有人問我,跑步好還是健走好?我認為健走比跑步好。雖然跑步有一定的健身效果,但會受到身體素質的限制。一般來說,很少運動或30歲以上的人,冒然跑步會很容易傷到膝關節和肌腱;心、腎、肝等器官或新陳代謝系統有問題者,還會大量耗費血流與氧氣。美國醫學博士史塔曼曾對一組中年婦女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持續跑步六個月導致四成的人脊椎、膝蓋和踝關節受損。此外,一些球類或戶外運動也不適合當作長期運動,尤其是老年人和女性,應該選擇相對比較溫和的運動。減肥效果好從古至今,人們經常用「燕瘦環肥」來形容體態。當然,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觀念,如今的社會減肥口號依舊不斷,減肥還是人們──尤其是女人的口頭禪。可是,市面上的減肥方法五花八門,有些人為了達到目標,甚至採用一些極端的減肥方法,之後體重又猛烈反彈,不僅會打擊信心,對身體也帶來傷害。其實,減肥不困難,難的是堅持下去。中國國際健走節組委會執行秘書長張弛指出,大多數人的肥胖是營養過剩引起脂肪堆積,增加運動可有效去除體內多餘脂肪並防止其再生。健走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身體基礎代謝的水準,消耗更多能量,鍛鍊肌肉防止脂肪堆積。每天健走一萬步可消耗平常普通走路10倍以上的脂肪。不過,健走瘦身必須每天走才有效,而且要走20分鐘以上,身體才會開始燃燒脂肪。健走時要有力擺動手臂,加大步伐,加快速度,保持一分鐘100到120步的速度,才會使用到紅色肌肉較多的背部和腿部,而存在於紅色肌肉毛細血管中的大量氧氣才能有效燃燒脂肪。(本文摘自/神奇健走力/時報出版)

【樂公益】好天天齊步走

【樂公益】好天天齊步走#健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心路基金會將於全台四地同步舉辦「好天天齊步走」健走活動,讓智能障礙者能走入社會,和人群自然互動。健走活動內容豐富,除了運動健身接觸大自然、闖關互動,還能一同放風箏:透過相處,讓大家認識智能障礙者,了解他們其實和一般人是ㄧ樣的。環球購物中心熱情響應,也於3月14日號召千人一起加入支持障礙者的公益活動,並邀請大家以跳動動舞的方式為健走活動暖身。不分年齡每人100元整,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及一位陪同者得享免費。3月28日當天走完全程者,都可獲得心路蛋捲一支、及本屆紀念徽章一枚,並有機會參加抽獎,所有經費收入將作為心路智能障礙服務經費。名稱:好天天齊步走時間:3月28日(六)地點:台北:古亭河濱公園    桃園:龍潭大池公園    新竹:十八尖山    高雄:國立高雄大學 洽詢:http://slhiking2015.blogspot.tw/

甩掉過年肥!健走5大保健功效

甩掉過年肥!健走5大保健功效#健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醫學界對於健走運動大力推崇,並針對健走對於各項慢性病的影響做了許多臨床實驗,顯示健走對增進健康的效果極為廣泛。關於健走的保健功效,歸納起來有下列幾項:1)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2)促進大腦活化,預防健忘症與失智症。3)降低血糖值,預防糖尿病。4)降低乳癌罹患率。5)提升骨質密度,預防骨質疏鬆。世界上還有一些尚未開發的國家,國民的交通大部分靠走路,因而能夠保持身體健康。就像民國四、五十年代的台灣鄉下,大家都是靠著兩條腿上山下田,平時村裡的老人家走路都尚稱便捷,從未看到有人坐著輪椅,也沒有人在吃鈣片、維骨力;而且那時代的人也比較健康,很少人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見在生活中常走路的重要性。除了預防或改善上述病症之外,健走還能讓腦部分泌大量的β腦內啡,可以令人產生愉悅的感覺,放鬆我們的心情,有助於消除生活所帶來的壓力,並減少得到憂鬱症的機會。醫學界樂意推薦健走運動還有一個最主要因素:健走產生運動傷害的可能性較低,而且對體能的消耗也比其他運動來得小。清代著名養生家曹庭棟很重視「動以養生」,他在《老老恒言》一書中載有散步專論,對走路的作用和要求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現代坊間書店裡擺滿了許多醫師、運動專家及健走人士的著作,詳述健走運動的健身原理,也有專家針對個人不同的需要,研創了不同的健走方式,以期充分發揮健走的功效,提供喜愛健走人士參考。總之,健走是一種簡單易行、效果卓越的運動,值得人人做為養生之道。安全性高的北歐式健走/一九九七年芬蘭發展出「北歐式健走」(Nordic Walking),採用兩手拄著類似滑雪桿手杖的健走方式,藉著健走杖可以減輕下肢的負擔,適合關節痛的患者使用;老人家使用健走杖則可降低跌倒的危險,這項發明是基於健走運動安全方面的考量,而且可以鍛鍊全身的肌肉。(本文摘自/健走功/商周出版)

持續三個月養成健走好習慣!怒甩「肥肉金鐘罩」

持續三個月養成健走好習慣!怒甩「肥肉金鐘罩」#健走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天天大吃大喝,長期久坐不動,國人運動習慣不佳,且飲食高油高脂的情況下,讓眾多男男女女,都晉升為「肉罩哥」、「肉罩姊」,根據統計,我國民眾肥胖比例,高達三成五左右,等同放眼望去,觸目可及,皆可看見這些大哥大姊滿街跑,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族群已有兩成六罹患三高或代謝症候群,再不好好動起來,恐怕離癌症、心臟病、中風等疾病,不遠矣!不必費力運動 健走足以甩掉身上肥肉根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的調查發現,國人不愛運動的主因,六成五都以工作或家務太忙等理由做為不運動的理由,但事實上,運動並非想像中,必須萬事俱備,花大錢買昂貴器材,才能達到運動效果,因為「健走」,正足以甩掉身上有如金鐘罩的肥肉。比利時文獻顯示,若每天能走4,000步,就可達到控制血糖的效果,推估,可減少三成左右的糖尿病併發症,此外,根據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所的實驗結果也指出,連續八年日走10,000步以上,相較日走不到6,000步者,可有效降低70%腦部萎縮發生率,而日走6,000步以上,相較日走不到6,000步者,也還有降低60%的效果,可見健走的效益,並不止於甩肉一事,還能預防三高甚至是腦萎縮的發生。此外,國民健康署也指出,健走好處數不清,每天只要十五分鐘,就能有明顯成效,除了有助減重之外,更能預防代謝症候群、三高等慢性疾病的發生,而這十五分鐘,只要花點小心思,例如,做公車提早下車,走一小段路到目的地,每天若能好好實踐,成為習慣,久而久之所帶來的效益,將會出乎預料。健走好習慣 須維持三個月才能定型至於該如何養成健走習慣?精神科醫師施佳佐指出,一個習慣若要養成,必須先維持45天以上,此行為才會有延續性,直到持續到三個月之後,行為才會維持穩定狀態,例如,一個人若要減肥養成運動習慣,須要45天的時間,才會漸漸萌芽,而到了三個月後,整體而言運動習慣就會定型。換言之,只要讓「較不容易被放棄」的健走小巧思──天天多走一些路,其毅力超過三個月,可望能維持良好的健走習慣,進而降低肥胖,亦可減少內臟脂肪量(使腰圍變小)及血液中胰島素、壞膽固醇的濃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的濃度,降低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罹患率,及冠狀心臟疾病死亡率,使代謝症候群的不利影響減至最低。

健走簡單好處多!每天15分鐘助於遠離大腸癌、糖尿病

健走簡單好處多!每天15分鐘助於遠離大腸癌、糖尿病#健走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1~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30%缺血性心臟病的肇因都在於運動量不足,因此,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成人累計至少150分鐘中,而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則是要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養成每天動一動的習慣,促進血液循環與心肺功能,可預防骨質疏鬆症、高血壓、高血脂,降低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大腸癌、乳癌、憂鬱和失智的風險,也能強心益肺,提高代謝、增強免疫系統,強化肌肉和骨骼,減少髖關節或脊椎骨折的風險。每天健走15分鐘 有助於改善身體機能國民健康署自2002年起推動健走,希望民眾能把走路融入日常生活,建立健走、健身的健康觀念,每天健走15分鐘好處多多,除了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時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長期維持每天運動15分鐘的習慣,更可控制體重並延年益壽,而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來說,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並記得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健走小口訣,即可將健走融入於生活中。秉持多走、少動的觀念 邁向健康之路國民健康署提醒,為養成自身運動習慣,每天仍應秉持「多走、少坐、動一動,隨時隨地可以運動」的健康概念,利用生活中的空檔,有空就走,營造動態生活,邁向健康。

研究:天天健走 有助提升骨質密度

研究:天天健走 有助提升骨質密度#健走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研究指出,每日持續健走,維持十五周後,能夠有效提升骨質的密度,但事實上,部分國人雖都有健走的習慣,卻誤認健走可以「慢慢走」,也因此毫無運動效果,反而「白走」,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就指出,高達八成的民眾,健走方法錯誤,因此想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健走速度應落在每小時4.8~6.3公里,相當於每分鐘90~120步,才能有效預防骨鬆纏身。女性四十歲後 骨質密度大幅流失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芳萍指出,女性在35歲後骨量每年遞減,40歲後每年以1~2%的速度流失;更年期後每年則是以3~5%速度流失;依據估算女性60歲時骨量恐打5~7折,為骨質疏鬆症高危險群,女性存骨本應趁年輕就開始。陳芳萍理事長進一步說明,骨質疏鬆症是不可逆的無聲疾病,平時不會有任何症狀易被忽略,往往骨折後才發現罹患骨質疏鬆症,因此呼籲女性35歲後應注重骨骼的保健,平日養成進行負重運動的習慣,其中健走比慢跑容易入門,鼓勵民眾可利用每天空檔透過健走訓練骨骼強度。每日動感健走 骨質密度將提升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骨科期刊學術研究建議,適度健走速度範圍為每小時4.8~6.3公里(約每分鐘90~120步),骨科研究更進一步指出,每次健走距離至少4.8公里,速度提升至每小時6.3公里,每週持續5天,經過15周後能提升總骨密度0.4%。 陳芳萍理事長建議掌握超敢動節奏配於每日兩杯高鈣牛奶,能有效提升總骨密度,骨質疏鬆症治療臨床指引中指出,攝取足量的鈣和維生素D是保健骨骼的根本之道,其中乳製品被認為是含鈣量最多的補鈣來源,如牛奶中的乳糖和酪胺酸的成分可促進鈣質吸收,預防骨鬆;牛奶中富含動物性蛋白質也可增加肌力,強化骨骼支撐力以維持體態。另外,高鈣奶粉中添加維生素D、鎂和鋅等多重營養素都能夠促進鈣質吸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