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

我這麼優秀 你憑什麼跟我平起平坐?

我這麼優秀 你憑什麼跟我平起平坐?#霸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眾人眼中的暖男恩知,接起多年好友明懿的電話時,卻用一種比對陌生人還冷酷的語氣說:「我本來就沒有提供資料給你的義務。」沒等對方講完話,他就逕自掛了電話。他心想:「室友又怎樣,同班又怎樣,認識多年又怎樣,少自以為跟我很熟,我從來沒把你當朋友過,你這討人厭的傢伙!」是什麼,讓這段旁人眼中難得的深厚友誼,變成了仇恨與敵意?追求不凡,卻無法接受他人也同樣不凡舞台之上的惺惺相惜恩知從小到大,無論在課業、社團或運動各方面都獨占鰲頭,是典型的風雲人物,進入大學後更是永遠的第一名,眾人的讚賞對他來說早已習以為常。早在正式入學前,他就以明星高中榜首的身分接受新聞專訪,許多同學在開學前,就已經在媒體上認識了恩知。進了大學後,他認為沒有人足以在專業或任何層面超越他、威脅他,唯獨明懿是他無法掌握的異數。相較於恩知,明懿從小表現普通,沒有任何過人耀眼之處,所念高中也是排名後段,卻以黑馬之姿考進同一所明星大學。上了大學後,明懿也維持著低調沉穩的個性,經常獨來獨往,各方面也都表現平平。但他在關鍵時刻,卻常常有驚人表現,例如在號稱當鋪的大刀教授課程上,不但以遠低於及格標準的時間完成教授指定的困難實作,更獲得從不稱讚學生的大刀教授開金口讚賞;他也曾在哲學思辨的課程上,提出前所未有的獨特見解,讓包括教授在內的所有人為之震撼。這樣的明懿雖然不愛出風頭, 在班上依然受歡迎,是許多同學言談間稱許的對象,有問題也爭相拜託明懿幫忙。恩知非常嫉妒明懿,認為這個三流高中畢業的室友,憑什麼搶了他的風采?偏偏兩人又被分在同一個寢室,成為室友,而且還同班,不想見到他都難。在意個人形象的恩知,縱然心裡對明懿有諸多不滿,依然裝出非常欣賞明懿的樣子,讓眾人以為他們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這種英雄惜英雄的畫面,更讓外界對兩人的組合有極高的評價。舞台之下的明槍暗箭事實上,恩知常常在心裡盤算如何排擠明懿:用各種方式干擾明懿早睡早起的作息、在背後說明懿的壞話、將困難的報告章節分給他……等等。反觀明懿,他把恩知當成好朋友,對恩知或明或暗的排擠行為毫無防備,也全不介意,他認為恩知就是個勤奮、優秀、有主見的好同學、好室友,也是他最要好的朋友,那些不利他的傳言,他只當成同學間的玩笑,一點都沒放在心上。畢業前,恩知提早考上了難度極高的專業證照及知名公司的職缺,成了班上第一個還沒畢業就獲得專業證照加冕以及工作機會的人,為此,他感到非常得意。他主動在沒有邀約明懿的系上聚會宣布這個好消息。而明懿是在事件過後好一陣子才從其他同學那邊得知。「恩知!恭喜你考上!」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明懿當面向恩知恭賀,他覺得恩知的表現實至名歸,也真心地祝福他。「嗯嗯!謝謝!」恩知露出燦爛的笑容,若無其事地回應。他心裡非常痛快,因為此刻,他藉著讓明懿成為最後一個知情的人, 再一次成功地排擠了明懿,享受眾人景仰的目光;更重要的是,他終於把明懿遠遠拋在後頭,讓他望塵莫及了。隔了一年,明懿在準備專業證照與工作的考試時,打了通電話給恩知,想要詢問他手邊是否有相關的資料可供參考。恩知告訴明懿,他當年是在完全沒有任何準備的狀態之下應考,全靠平時點滴累積而成的實力,因此沒有任何資料可以提供給他,只給了明懿一張他個人引以為傲的履歷表,說他是憑這些資歷受到青睞的。事實上,他只是想透過這張履歷表,炫耀自己有多麼優秀,讓明懿知道自己遠不如他。同一時間,恩知卻為班上同學以及學弟妹辦理了專業證照與求職考試的免費講座,提供了許多他自己蒐集的考古題、資料以及私人筆記,大方公開自己的準備祕訣,也告訴大家可以免費影印筆記,不用擔心版權問題,因而獲得了眾人的讚賞,知名度大開,沒多久,許多學校、相關機構爭相邀請他演講相關主題,他也開始辦理收費工作坊,名利雙收。這些事情,明懿也是事後才知道。明懿打了通電話給恩知,詢問為何當年他說手邊沒有任何資料能夠提供,恩知只冷冷地回應:「反正你後來也考上了,況且我本來就沒有提供資料給你的義務。」講完之後,不等明懿回應,就迅速掛上電話。事件過後的同學會上,恩知依然表現得若無其事,熱情主動地和明懿攀談,營造兩人交情匪淺的形象,卻還是常在背後講明懿的壞話,趁機排擠他。認識多年,明懿其實或多或少察覺恩知的惡意,但他本著朋友互相包容的心態,始終不以為意,直到準備考試的事情,他才正視到恩知其實完全不把自己當朋友,只是想利用自己在眾人面前的好形象,獲得眾人的目光,最後決定斷開這自欺欺人的友誼,不再與恩知往來。把他人當成爭取目光的絆腳石或墊腳石對非凡的過分渴望我們都希望自己獨一無二、無可取代,擁有與眾不同的特殊價值,這能讓個人充滿能量和自信。然而,從基本的生物觀點來看,其實所有人都一樣,不管是出生自何種家世背景、從事何種職業、如何天賦異稟,都逃不過生老病死,最終塵封大地的結局。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其實和別人沒有不同,只是個人會在潛意識中,拒絕承認自己跟他人一樣平凡,因為多數人在沒有自理能力的嬰兒時期,父母會細心照料我們,肚子餓了,自然會有食物送上門;感覺冷了,自然就會有衣物添加在身上;不舒服時,就會有人抱起我們安撫,這些經歷,會讓人誤以為自己是世界運轉的中心,這種自我中心感,會留存在潛意識的深處,延續一生,一旦承認自身的平凡,就會產生一種隱微的毀滅感。因此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卓越不凡」與「接受自己跟他人同樣平凡」的衝突中,努力找到平衡點。但對某些人來說,承認自己跟他人有共通的平凡之處,等同世界末日,因此,凡是可能勝過自己的人,對他們來說都是威脅,如果不加以貶低或打壓,自身的優越性就會受到嚴重危害,毀滅也將隨之而來。恩知正是如此。為了證明自己的非凡,他需要在人群中不斷尋找可以被他貶低的對象,來凸顯自己。對他來說,壓低別人,就是讓他自己變得更高的方法,他忽視了明懿作為一個人的主體性,在他眼中,他只是絆腳石或墊腳石那樣的存在罷了。把他人的讚賞當成養分在遇到明懿之前,恩知接收了來自他人大量的正面肯定,他吸收了這些訊息後,將之轉化成極高的自我評價,構築出唯我獨尊的世界觀;而明懿的出現,動搖了恩知的唯我獨尊,削弱了個人的獨特性,讓他賴以為生的養分―各方的讚譽,硬生生遭到瓜分,威脅了他的內在自我。自我這個私密的內在寶箱,看似僅擁有開啟權限的個人才能接觸得到,但實際上,外界對這寶箱具有強烈的穿透力。我們看待自我的方式,常常是由別人的回饋累積而來。換言之,我們常不自覺地將「別人怎麼看待我」,視為「我怎麼看待自己」。科學家的研究證明了這點。心理學家蘭克曾說:「自我的死亡恐懼會因殺戮、犧牲別人而減輕;透過別人的死亡使自己免於垂死的刑罰。」恩知正是透過攻擊明懿,來逃避自身的焦慮,拒絕承認個人無法成為永遠第一的事實,將他人視為只能屈居自己腳下、成就自己的工具,即使走了一個明懿,還會有下一個明懿,只要他無法接受自己的限制,終其一生,恩知都會將身邊能力比他優越的人視為威脅而進行攻擊,而能力不如他的人,則將被視為他炫耀舞台下貢獻掌聲、供他吸取能量的工具;他將一直活在追求被崇拜的束縛之中,無法真正看見他人,耗竭心力在虛偽的人際之中而無所覺察,忘了自己在本質上,跟他人其實沒有什麼不同。社交排擠猶如受到實質性的生理傷害恩知的排擠手段高明,表面上裝作與明懿是好朋友,打進明懿的生活圈,實際上一方面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大方,一方面是要取得這些人的信任後,趁機破壞他的形象,讓眾人疏遠他而親近自己。恩知在明懿背後對共同朋友隱微的耳語,既非嚴詞苛責羞辱,也非肢體衝突霸凌,看似無足輕重,卻造成了重大的傷害,這傷害對大腦來說,等同於實質的生理傷害。如果我們期待被真誠對待,就要先問問自己,有沒有真誠對待他人,如果別人長期以來,總是以讓我們不舒服的方式對待我們,我們也要想想自己是如何回應對方的攻擊,畢竟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常常跟我們的回應方式有關;別人有時候怎麼對我們,其實是我們教他的。一段能夠互相滋養的關係,必定是雙向成長,而非單向的工具性利用。(本文摘自/關係物化――那些假愛之名的需索與控制,是否真是我們想要的愛?/周商出版)

型男打沙拉油變D罩杯 意外揭霸凌史

型男打沙拉油變D罩杯 意外揭霸凌史#霸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35歲的壯男小沈讀國中時遭到霸凌,長期心靈受創,產生變成女生就可以受到保護的想法,從網路上學習早期泰國人施打沙拉油達到豐胸效果,2012年開始以注射筒抽取沙拉油,注入胸部豐胸,7年來前後自行施打3公升的沙拉油,達到完美的D罩杯胸型,後來卻變形成「彌勒佛大叔」,他十分苦惱求醫,醫師以3D內視鏡乳房手術,成功將他恢復為型男,目前已有穩定交往的女友。施打成癮 竟用矽利康槍增加施力點「習慣是個癮。」小沈說,第一次施打50~60c.c.沙拉油豐雙胸,效果非常滿意,因沙拉油會被人體吸收,導致兩邊大小輪流不平均,於是在一個月後,第二次陸續加碼施打雙側,從少量的50c.c.上下,到一邊各注入120~150c.c.,為了追求平均完美罩杯,每周不斷補充施打讓雙峰繼續長大,為了增加流速與施力點,更使用上有鋼針的注射筒架在矽利康槍上。「施打有感染風險。」小沈表示,在操作施打前,一定淨身後再消毒,但日子一久胸型大變,原本滿意的D罩杯雙峰,變成胸部外廓的彌勒佛胸型,越看越難看,為了遮掩抖動的雙峰,平時都必須穿束胸衣,也不敢去游泳,常被友人嘲笑,脾氣從溫和到大暴走,更影響家裡的和諧,最後他尋求醫師的協助,要求要動手術矯正。3D內視鏡切除多餘組織 比乳癌標本大一倍收治病例的彰基內視鏡乳房中心主任賴鴻文醫師表示,門診檢視時發現他雙側乳房大小有D罩杯以上,超音波檢查顯示雙側乳房有許多像水泡的陰影。詢問後,小沈才說:「自己在家用針頭打了沙拉油進去雙側乳房,左右各打約10次左右,每次約打入100 c.c.。」最後小沈說出求學時期遭受霸凌的心靈傷痛及為何施打沙拉油豐胸的怪誕行逕。賴鴻文醫師採用最先進的3D內視鏡乳房手術,為小沈進行男性女乳症的治療,將雙側過多的乳腺組織切除,左側切下來的乳腺組織有680克、右邊約720克,雙側乳房相當於D-E罩杯的身材,與過去台灣婦女因乳癌接受乳房切除切下來的平均標本重約300多克相比,大了快一倍。 小沈術後恢復情況良好,僅在雙側胸部靠近腋中線側邊留下不到4公分的小傷口,並在醫師建議下穿上緊身衣塑型,術後一個月,讓他雙側雄偉的乳房變得平坦。親密關係可安排治療或諮商彰基司法精神中心醫師張庭綱表示,小沈後續適應未來生活,除了外觀部分,包括夫妻關係的議題、情感面或性行為方面的協調性等,都需要夫妻間互相去做一些討論,後續可以安排一些治療或諮商。

關於同儕霸凌 大人可以做什麼?

關於同儕霸凌 大人可以做什麼?#霸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出現霸凌問題時,進行名叫「查理」的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不友善的行為和言語可能產生的結果,並提供三種關於霸凌的錯誤認知,同時告訴大人應該怎麼做。大人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嚴肅地看待霸凌問題,並相信確有其事,孩子需要你的幫忙。很多霸凌問題都是在大人不知情的狀況下發生的。提高對霸凌問題的敏銳度如果孩子不想去上學,直到回家才願意上廁所,要求你給零用錢,或是偷錢和食物(為了給霸凌者),身體出現瘀傷,還是為了自衛而挾帶某種利器到學校等,都是孩子可能遭受霸凌的跡象。大人的介入很重要在霸凌情境中,不要單方面指責霸凌者、受害者,或是旁觀者,要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你可以召開班級會議、集會,進行「修復圈」(Restorative Justice Circle),還是與所有的受害者、旁觀者、霸凌者,以及孩子的父母一起開會。讓每個人有機會表達想法並獲得傾聽;強調霸凌是學校無法接受的行為,一定要找到解決方案;提醒孩子—他們有在學校裡感到安全的權利。傾聽孩子的心聲你要傾聽每個牽涉其中的孩子,讓他們有機會表達想法。最好的解決辦法通常來自於孩子。不要低估孩子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通常會比大人更容易且更快速地想到解決方案。提醒孩子與同學一起行動令人驚訝地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案通常最有效:提醒孩子記得和其他同學一起行動,安排成人志工在走廊、廁所和遊樂場巡邏。有時,光是有大人在場,就能減少霸凌事件發生的機率。你可以傳授孩子獨特的反擊方法,在他們受到威脅或恐嚇時使用—這聽起來或許有點天真,但當孩子對霸凌者說:「你講什麼樣的話,就代表你是什麼樣的人。」通常就會因此停止霸凌情況。請霸凌者一起玩球、吃三明治,還是做朋友,可以帶來奇蹟。在班級會議上討論霸凌事件你可以鼓勵孩子將霸凌事件提到班級會議上討論。如果不想指名道姓,孩子可以用「遊戲場上的欺負行為」或是「我的午餐被偷了」這種說法來取代—不指名道姓反而更容易得到解決方案。在特定情境下,忽視霸凌者也會是有效的辦法,因為這樣就不會助長他們的聲勢。在班級會議時聚焦於解決方案,對霸凌者會產生一種強力的效果。有些霸凌者試圖挽回面子,會說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傷害別人,或說他們只是在開玩笑。不論如何,在班上同學分享對於霸凌的看法時,他們似乎感受得到一種力量,並因此產生改變的動力—尤其是當他們有機會選擇解決方案時。參加校內外活動,擴展人際關係一個對青少年孩子相當有用的辦法,是讓他們在校內或校外都有機會參加不同形式的團體,這樣他們永遠有可以獲得歸屬感的地方。鼓勵青少年孩子參加運動、舞蹈、武術、校外社團、戲劇演出等,結交不同類型的朋友,這樣當學校同學排斥他時,他總有地方可去。萬一發生這種情形,知道自己還有其他朋友可以依靠,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安慰。(本文摘自/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教師篇/大好書屋 )

這就是我!勇敢愛自己反霸凌

這就是我!勇敢愛自己反霸凌#霸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首度舉辦「Don’t Tag Me!這就是我!」活動,透過「我與標籤的距離」為題,邀請13歲以上的國人參賽,一起推廣「反霸凌」議題,期盼除了讓顱顏患者不再遭受異樣眼光外,每個人也都能免除可能被霸凌的恐懼。從小不愛讀書 卻被貼上不聰明的標籤金獎得獎人-黃韻文表示「我們從小不會讀書,因此經常被貼上沒用、不聰明等標籤。但是那不是我們真正的樣子,我們在自己的領域,都擁有自已優秀、聰明、有用地方。」許雅瑄接著說:「不論你長什麼樣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怎樣的人,可以不用受到標籤束縛,去完成你想做的任何事。」。批評他人外觀 將成為沒有同情心的酸民銀獎《丑妮瑀》以主角的名字「丑妮瑀」闡述:「以貌取人」,並諷刺現代社會審美觀。銀獎得獎人許博惟說:「平時生活中我與朋友時常會拿外表來開玩笑,生活中何嘗不是一位酸民?誰不是以貌取人?真的有人是只看對方的內在嗎?但自己心態調整與態度回應比外表更重要,要如何高情商的回應對方,其實每次的被貼標籤都是一次情商的考驗與磨練。」治療顱顏患者心理的疤痕 與生理的疤痕同樣重要在面對生活的不便,以及大眾的不理解時,許多顱顏患者會問:「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在這個推崇個體與眾不同的世界,顱顏患者只希望自己和平常人沒有不一樣。因此,基金會也希望透過展覽的呈現,引導民眾思考:如果自己也是那機率1/600的顱顏患者,會怎麼看待自己?又將面臨什麼樣的生活呢?不該讓霸凌 成為孩子內心的傷痛以前,唇顎裂患者幾乎沒有機會接受醫療,有幸得以存活的孩子,成長路上總是遭人歧視、排擠。即便羅慧夫醫師投入唇顎裂治療後,顱顏患童因先天生理條件導致發音不標準,缺乏互動機會導致語言發展遲緩,常被貼上「標籤」嘲笑,而「霸凌」更成為他們成長的必經過程。喜歡自己 也尊重不一樣生命1989年基金會成立後,開始推動大眾教育,讓民眾理解「經過治療,唇顎裂患者跟你我沒有兩樣」,並透過「兒童文學獎」的舉辦、說故事志工深入國小校園,宣導「喜歡自己,也尊重不一樣生命」的理念,接受他們、用平等的眼光看他們。期盼終有一天,顱顏患者能不再因為自己的外表、語言而遭受歧視、霸凌。

「同仇敵愾」源於遺傳機制?!

「同仇敵愾」源於遺傳機制?!#霸凌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一九五四年,奧克拉荷馬大學研究團隊,針對童軍團孩子團體關係進行社會實驗。為何要提起這件已超過半世紀前的事呢?是因自那次後再也沒有進行過這樣的實驗,理由是實在太危險,況且結果十分清楚,沒必要再做一次。這項實驗二十二位被實驗者都是刻意挑選出來,條件都差不多的十一歲白人少年。都是新教徒家庭長大,無論IQ或學業成績都是水準之上,有戴眼鏡的也有身形較肥胖的孩子,但沒有問題學生。所有孩子都是當地人,說話有當地口音,但因為分別遴選自不同學校,所以進行實驗前彼此並不認識。這實驗將少年分為兩組,進行為期三週的夏令營,並由研究人員擔任活動「輔導員」,暗中觀察少年們言行,但除此之外,所有活動都和一般夏令營無異。少年們分為「RATTLERS」和「EAGLES」兩個小隊(少年們自己取的隊名),因分別搭乘不同巴士抵達,住在不同營地,所以起初並不知道彼此存在。當初計劃第一週調查每個人在團隊裡行為與活動情形,第二週改為團隊間競爭。然而,只有最初幾天他們在意團隊裡人際關係,一旦聽到有和自己年紀相仿團隊在嬉戲聲音,頓時滿腦子只想著「打倒那些傢伙」,渴望雙方來個正面對決。兩團隊的棒球大賽到來,雙方初次照面,RATTLERS賽前在場邊揮舞隊旗,對眾人宣示:「我們一定贏!」比賽結果EAGLES 吃了敗仗,但他們卻扯下RATTLERS隊旗並燒燬。即便再怎麼拚命制止 也壓制不了暴行後來EAGLES在拔河比賽反敗為勝,那晚RATTLERS夜襲對方,將床翻倒、割破蚊帳、還偷牛仔褲做為新隊旗。EAGLES面對這番慘況,反擊更猛烈,手持棍棒在大白天襲擊RATTLERS營地。這實驗值得探究的地方在於,他們無意識間,顯露與敵對團體剛好相反的個性。EAGLES贏得第二次棒球大賽時,隊員在回程路上討論這次為何會贏球,其中一位說:「因為比賽前我有向神禱告」(很有一九五○年代奧克拉荷馬人作風),另一位則大吼:「誰叫『RATTLERS』那些傢伙比賽時一直飆髒話!」於是,EAGLES禁止隊員飆髒話。二十二位少年都是出身保守的基督徒家庭,但不到兩個禮拜時間就清楚區分出「飆髒話團隊」與「虔誠祈禱團隊」。任誰在營地中都會嚴守團隊規矩,一旦兩個團隊敵對,內部就會異常團結,不會發生任何霸凌事件。關於這項「實驗結果」,因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一旦被團體排擠便無法獨活,身份認同就是種對於團體(共同體)的歸屬意識。面對「那些傢伙」,「我」是「我們」的一份子,催生出「敵人」可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條件。男性從老祖先那裡承襲的遺傳機制,就是將世界分為內(我們)與外(共那些傢伙),凝聚伙伴意識,殺死敵人,爭奪勢力範圍。(本文摘自/殘酷:不能說的人性真相/好優文化) 

好鬱卒 青春期易成霸凌加害

好鬱卒 青春期易成霸凌加害#霸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霸凌變的歹毒、殘酷的要因之一,是孩子內心鬱積的情感異常地強大,關於這一點,大人應該好好檢討,自己是否對孩子施加了不必要的壓力,和歐美先進國家比較起來,日本這方面的問題特別嚴重(韓國似乎也逐漸發展出類似的狀況)。霸凌危及生命 常發生在青春期霸凌加劇到危急孩子性命的程度,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青春期,青春期是一個特別的時期,關於這一點,我曾經在許多場合談論過,這裡只作極為簡單的描述,青春期是一個從深處徹底改變、重組,可以說沒有人不曾在這段期間經歷某種惡的體驗。透過這種「惡」的經驗,孩子以各式各樣的型態進行修煉,逐漸長大成人,雖說是「惡」,但那只是以大人的標準而言,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那是他們不明究理、不知不覺中所作的事,這才是他們真正的感覺。有關惡的體驗 學習嚴重不足青春期的問題一直都存在,但為什麼今日的霸凌會如此嚴重呢?我們已經指出其中一個要因,就是孩子所承受的壓力的強度,另一個要因,簡單來說,就是一直到青春期以前,「有關惡的體驗學習嚴重不足」。這雖然是有點大膽的說法,但舉例來說,即使是施加霸凌的人,若是小時候在兄弟姊妹之間、在同齡兒童之間能夠持續累積程度輕微的類似經驗,就會切身認識到霸凌是不好的事情,也會了解該有的限度在哪裡。「好孩子」 不是照自己的意思活一方面孩子的人數太少,另一方面大人監視的目光須臾不離,很多孩子被當成所謂的「好孩子」來養育,大多數這樣的「好孩子」並不是照自己的意思活著,而是被嵌入固定的規格裡,一但到了青春期,面對內在不斷湧出的、不可解的力量,急遽地反抗父母與老師的控制時,會失去分寸,不知道限度在哪裡。(本文摘自/孩子與惡: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心靈工坊)

爸媽都不懂!被霸凌無處訴苦 害她陷憂鬱泥沼

爸媽都不懂!被霸凌無處訴苦 害她陷憂鬱泥沼#霸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就讀國中的小惠在學校被同學霸凌,跟父母訴苦卻被回應「不要多想」,讓她倍感挫折與無助,出現憂鬱症狀而就醫。醫師指出,青春期子女情緒容易陷入泥沼,常讓父母感到不知所措,若沒有人陪伴一起處理,不只讓親子關係漸行漸遠,孩子更可能因此罹患憂鬱症。父母擔心自己無法解決 孩子更挫折臺中慈濟醫院身心科兒童心智門診蕭亦伶醫師指出,「那有什麼?不要再想了!」都是門診中,最常聽到無助、焦急的父母給子女的反應。事實上,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遇到情緒問題最想傾訴的對象一定是父母,希望得到幫忙或傾聽,父母的回應方式,往往出自於擔心孩子受傷、不快樂,或擔心自己沒辦法幫忙孩子處理情緒,但是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卻是「父母根本不想幫忙,不瞭解我的痛苦」,於是更加感到挫折。蕭亦伶醫師表示,青春期的憂鬱症跟大人不同,成人是低落難過,青春期反而是易怒與煩躁,多數大人把孩子的反應解讀為叛逆、不聽話、愛跟家人唱反調。看見孩子情緒陷入低潮,很多父母馬上慌了,會想立刻卡掉他們眼中的壞情緒,急著想幫孩子解決事情,或用指令直接指揮孩子怎麼做,情緒被當叛逆 醫:父母應多傾聽、陪伴然而,家長愈用力介入,孩子愈反抗,結果就是被指責不聽話,不接受大人提供的建議。蕭醫師指出,當遇到孩子的情緒問題,不要責怪孩子,先聽聽孩子怎麼說,用同理、陪伴的方式來跟孩子一同面對情緒。寒假即將開始,親子相處有更多時間,蕭亦伶醫師建議,開始練習一天5~10分鐘一對一的聊天,忍住不要在這個「純聊天」的寶貴時間「教孩子」,聽聽他怎麼說,陪伴孩子一起發洩情緒,孩子也會更願意分享心情。

隱藏的暴力! 醫:霸凌增5倍自殺風險

隱藏的暴力! 醫:霸凌增5倍自殺風險#霸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隨著網路發達,網路霸凌問題也時有所聞。而網路助長霸凌行為的原因有二:包括匿名及無法立即看到受害者的反應,所以會比言辭霸凌更過分。醫師也說,霸凌會增加受害者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增加將近5倍的自殺風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陳坤波醫師解釋,瑞典在四十年前首先注意到霸凌問題,當時霸凌的定義包括:強欺弱、身體或語言的負面行為、蓄意傷害他人,而且持續發生。受害者不僅面臨直接身體傷害,同時還要間接面對受排擠,失去同伴的間接脅迫。而陳醫師也曾觀察門診患者發現,平均約每10人當中,僅有1人自認未受過霸凌,但多數青少年不太會選擇向家長或師長反應,因此提醒教師,應多方面觀察學生的身體外傷、心靈創傷、逃學逃課及學習變化等,研判學生是否被霸淩。如何遠離網路霸凌? 關掉或重辦臉書然而陳坤波醫師也表示,一般人若受到網路流言霸凌攻擊,可以選擇關閉部落格、臉書,或再重辦一個新帳號,也建議遇到網路霸凌,可向家人傾訴。至於很多年輕人會選擇向閨蜜訴苦,但他說若非能完全信任,很容易又錯把敵人當閨蜜,所以還是向家人傾訴較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