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

跑馬拉松腳痛、喘 恐是肝醣枯竭

跑馬拉松腳痛、喘 恐是肝醣枯竭#跑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突然快速跑起來,身體會感到呼吸困難,但忍耐一段時間後,呼吸會瞬間變得輕鬆。跑起來後,體內會發生各種反應,因為肌肉需要更多氧氣,使得呼吸變得急促。為了供給肌肉更多氧氣,心臟送出的血液量會增加。換句話說,因為肌肉的需氧量提升,使得換氣量(呼吸量)、攝氧量增加,結果造成心跳率上升,心搏出量(心臟輸出的血液量)跟著增加。暖身運動 幫助肌肉、心肺系統適應跑步在身體尚未習慣跑步前便提升速度,會對肌肉與心肺系統造成負擔,因而感到呼吸困難,這現象稱為「死點」。等到身體逐漸習慣跑步的速度,呼吸就會變得輕鬆,這現象稱為「再生氣」。跑步時,跑者都會希望縮短死點,及早進入再生氣狀態。此時,跑者需要的是暖身運動。暖身運動除了暖化肌肉之外,還具有讓體內的心肺系統適應跑步,幫助身體及早進入再生氣狀態的效果。參加過全程馬拉松的跑者,都體驗過「三十公里的高牆」。前半段明明跑得很順暢,但進入 30至 35公里時,腳突然變得沉重,甚至感到疼痛。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能量的枯竭。體重 60公斤的跑者,需要 2633大卡的能量才能跑完馬拉松。假設跑步僅消耗肝醣(醣類),但人體能儲存的肝醣約莫1500大卡,還缺至少 1000大卡,這缺少的部分需由脂肪來補足。馬拉松前半加快速度 恐陷入肝醣枯竭在馬拉松前半,若拼命加快速度,身體會不斷消耗肝醣,很快就陷入肝醣枯竭,腳因而變得沉重,動作也跟著遲緩。如果跑者有過肝醣枯竭加劇「運動疲勞」的話,更會增加心理上的痛苦。該如何防止這樣的事態發生呢?其中一種做法是跑步時壓抑肝醣的消耗。跑得稍微慢一些,讓身體能夠同時消耗肝醣與脂肪。訓練充足的跑者,以「稍微費力」的主觀感覺為準;訓練不足的跑者,以「不太費力」的程度來跑。一心想著「後半段速度會慢下來,所以前半段要盡量縮短時間」的跑者在後面遇到肝醣枯竭時,不但腳會變得沉重、疼痛,還可能上氣不接下氣。(本文摘自/跑步訓練的科學/世茂出版)

心臟病患注意!月跑逾2百公里傷害大

心臟病患注意!月跑逾2百公里傷害大#跑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冷,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小心,可別一時興起去運動。過度劇烈的活動,反而造成心臟無法負荷,再次引發心臟疾病。近年來,台灣瘋路跑,但心血管疾病病人可以去路跑嗎?動過刀能再跑步嗎?無運動習慣心臟病患者 勿貿然運動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醫師葉書銘表示,1名裝有心導管的67歲老翁,術後積極運動,身體已恢復到發病前的運動量。平時有在運動的心血管病人,運動時要注意保暖,並保持規律時間運動。若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有胸悶、喘症狀時,千萬別貿然劇烈運動,避免一動讓自己身陷危機。若平常沒有運動習慣卻想跑步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建議在沒有練習的情況下參加路跑,尤其是剛術後或剛心肌梗塞後的病人,想運動必須循序漸進。若平常有跑步的病友,路跑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負擔,適當的距離反而有益,大幅降低心臟病再次復發的機率。心臟病患者有跑步習慣 術後可漸恢復運動量研究顯示,心臟病患者有跑步習慣且每天跑的距離為6至7公里,每個月控制在200公里以內是安全的,但若超過會有顯著的傷害。心血管疾病患者跑步暖身和與緩和時一定要加強,足夠的暖身後,建議低速起跑。要確定身體已經暖和再用平常的速度跑步,緩和時也要慢慢降低速度。葉書銘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病人別害怕運動,而是要知道怎麼動。透過心肺復健,除了可以幫心血管疾病病人量身打造運動處方,更有效、安全降低死亡率,也恢復身體活動的能力。不但能協助心血管疾病的壯年患者重回工作,並讓長者享受運動、嗜好、社交及家庭生活。

吸兩口呼一口 這樣健走才有效!

吸兩口呼一口 這樣健走才有效!#跑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到學校的操場運動時,常看到有人覺得跑步太累、跑完又氣喘吁吁不舒服,便改用步行的方式繞著操場走,沿路還和同行的友人有說有笑,如果走得不夠快,邊走邊聊天是完全沒有運動效果的。快走也是一種有氧運動,必須配合走正確的姿勢(見表3-1),另一個關鍵在於呼吸要有規律,例如以吸兩口呼一口的方式,以自身體力能負荷為原則,盡量走快一點。走完之後有點微微出汗效果最好。上班族可游泳、做瑜珈、打太極來運動前面提到上班族通勤時可以提早一兩站下車,以快走的方式進公司,其實就是很好的訓練方式,你會因為不想遲到而加快腳步、不知不覺走到全身冒汗的程度,如此一來就達到了透過快走增加氧氣交換率的成效。其他如游泳、瑜伽或打太極,也都是一般上班族可以採用的運動方式。但前提是一定要規律,並給自己定下目標,例如每次都要游1000公尺、中間不間斷休息;或是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要做得精準到位(實際上太極拳若打得到位,結束之後常會滿身大汗)。唯有做到這樣的程度,你的運動才有價值。跑完鐵腿走不動,泡熱水有用嗎?近年全球吹起運動風潮,各種路跑活動盛行。我的建議是一定要事前做訓練,以漸進的方式讓身體習慣跑步,絕對不要貿然就報名參加長程路跑,否則跑完回來「鐵腿」(腿部肌肉因乳酸堆積難以活動)不說,還有因劇烈運動而猝死的風險。莫名感到胸悶、肩頸痠痛 盡快就醫提到乳酸堆積,泡熱水其實是很有效的對策,有助於緩解肌肉僵硬的問題。至於最近新聞常播報的運動猝死症,主要是因為運送氧氣至心臟的心肌血管阻塞,導致心臟機能失調所致。人在運動時心臟的幫浦運作會加速,因此需要大量的氧氣作為原料,若心肌血管堵塞,就會造成心臟負荷過重而停止運作。最可怕的是,這種猝死事前通常毫無徵兆。因此平時若有機會作健康檢查,就要多加留意相關數據,或是莫名感到胸悶、肩頸痠痛,甚至臉色蒼白、冒汗,且持續好一段時間都沒有改善,建議盡快至醫院檢查,以免延誤就醫。(本文摘自/這樣吃,體能回到20歲/大是文化) 

體虛倦怠 抗病良方就是運動!

體虛倦怠 抗病良方就是運動!#跑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天我都告訴病患:「運動就是你的良藥。每天要運動30分鐘,冥想30分鐘。同時進行還能節省時間。」跑步不僅預防疾病,同時還能治療病症:1) 抗老化/統計數據告訴我們,身體強健者的壽命就是比懶惰的人長,而且他們的外表看起來更年輕。看看你的周圍!運動甚至能讓你遠離阿滋海默症和老人癡呆。不相信的話,請問問旁人的經驗。2) 消除倦怠/所有人都會說自己感到疲倦,只有跑步的人不會。每天跑步30分鐘能培養抗壓性。3) 抗憂鬱/運動能平衡混亂的大腦,比抗憂鬱藥物更有效。4) 預防乳癌/每九名女性就有一人罹患乳癌。拜託、拜託、拜託各位,去跑步!儘快開始你的健身計畫!運動能降低至少30%的罹癌風險,拯救你的生命。這也適用於其他種類的癌症。5) 防止骨質疏鬆/跑步比起任何藥物更能防止骨骼萎縮和斷裂。6) 預防糖尿病/定期運動能為你省下幾針胰島素,而且更能津津有味的享受低碳水化合物與健康的餐飲,後者是預防糖尿病的第二良方。7) 預防心肌梗塞/跑步能暢通血管,減少動脈硬化,預防梗塞。適度的運動就是最好的搭橋手術。(本文摘自/輕鬆跑出健康/健行文化出版)

消除長跑後疲勞 泡澡、睡覺最有效!

消除長跑後疲勞 泡澡、睡覺最有效!#跑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想把每一分鐘的訓練都化成可以提升的跑步力,那就必須要做到「好好休養」。因為雖然做完訓練後體力會暫時下降,但只要經過適當的休息,就會恢復到比原本狀況還要好的程度。而不斷重複這樣的階段之後,跑步力自然會逐步成長──訓練很重要,但是訓練之後的休養也不可輕忽,因為它跟訓練同等重要!泡澡可以幫助鬆弛僵硬肌肉    「泡澡」對於消除疲勞的效果極佳。尤其是在跑完長距離之後,千萬不要淋浴了事,務必讓自己在浴缸中放鬆,將全身都舒適的浸在水裡,因為泡澡會對人體產生「溫熱」、「水壓」、「浮力」3種作用。首先,「溫熱」作用會促進血管擴張,讓血液循環更加良好,所以可以達到幫助運動後的僵硬肌肉鬆弛下來的效果。其次,當我們將身體浸泡在熱水中時,全身都會受到水流帶來的壓力。而「水壓」作用會促進靜脈血流及淋巴液流從身體各處往心臟回流,進而帶動原本滯留在肌肉上的疲勞物質較易被除去。第三,則是藉由「浮力」作用的幫助,讓原本支撐全身的雙腳及體幹肌肉都能完全放鬆下來──正因為這3大作用,讓泡澡成為消除疲勞的大功臣。沒睡飽不能修復受傷肌肉 另外,良好的睡眠品質也很重要。因為當我們睡覺的時候,生長激素分泌非常旺盛,而這對受傷肌肉的復原很有效果──千萬別以為生長激素只是成長期孩童才會分泌的東西,當我們的身體要重新製造老化組織、修復受傷細胞時,這種荷爾蒙也會運作起來。不過,由於生長激素只有在睡眠時才會大量分泌,所以,若是睡眠時間不足,分泌量就會減少,這樣一來,當然也就會導致肌肉修復動作無法順利進行。醫學研究結果顯示,生長激素要在晚上12點前睡覺才會大量分泌,所以,為了確保睡眠品質,請盡量在晚上12點前就寢。另外,如果可能的話,每天請睡足7小時,若太過勉強,也請至少要睡6小時──唯有將休息也當作是訓練的一環,才能讓身體具備跑馬拉松所需要的能力!(本文摘自/每週1次半小時!馬拉松「全程達陣」練跑秘笈/蘋果屋出版)

扭轉夏季憂鬱 一起揪團跑步去

扭轉夏季憂鬱 一起揪團跑步去#跑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悶熱的天氣容易讓心情煩躁,暑假也會使學生的生活作息從緊湊到彈性。藉由規律跑步,睡眠、專注力能獲得顯著改善,人際互動關係更佳、讓心情變更好!董氏基金會公布小學生跑步情緒相關調查發現,近5成受訪者覺得跑完步後心情會變好,每週跑步超過3天以上者,情緒比沒有固定習慣者更穩定,且更易入睡。參與跑步及持續跑步的重要因素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諮詢委員胡維恆表示,因應人際互動減少,青少年容易感到孤單,甚至可能發生夏季憂鬱的情況。最簡單的就是減壓抗鬱法,同學可在暑假期間透過運動與朋友保持直接互動,不但可消除因放長假帶來的孤寂,也可以藉著與朋友見面的機會,拉近彼此的距離,減緩開學前的焦慮。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從調查結果發現,超過1/4「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者」,覺得跑完步後心情有變好。超過4成覺得和同學互動性變好葉雅馨主任進一步分析參與跑步宣導計畫者的休閒活動狀況,超過 20%認為「看電視」、「打電動」、「上網」的時間減少,且超過4成覺得和同學互動時間變多、互動性變好。她建議可依照不同特質需求及性別增強學生的跑步動機,提醒增加兒童青少年和朋友面對面互動的機會。 

愛游蛙式、騎飛輪?護膝秘訣看這邊

愛游蛙式、騎飛輪?護膝秘訣看這邊#跑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於「內側摩擦症候群」患者,推薦的運動是健走,不會因為膝關節彎曲的角度過大,而傷到膝蓋,又能夠達到運動的功效,也可以慢走或跑步。此外,也適合做太極拳、瑜珈或皮拉提斯等一些伸展或是動作慢的運動。 籃球、網球需大幅度彎曲膝蓋 可能傷害內側皺襞至於球類運動,以膝蓋彎曲/伸直的頻率與角度做為判斷標準,太過就不適宜。像桌球,由於桌面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對膝蓋的傷害低。雖然膝蓋幾乎都要彎曲,但彎曲的角度在20~30度左右。依此類推,打高爾夫球時,膝蓋不需要長時間的重複彎曲與伸直,也是這類患者可以從事的運動。像是籃球或網球等需要大幅度彎曲膝蓋的動作,較可能會傷害內側皺襞。騎腳踏車坐墊不要太低 有一段時間很流行騎腳踏車,很多人也會買臺室內腳踏車在家運動,或是到健身房參加飛輪課程,腳踏車運動主要是鍛鍊關節周邊的肌力,如果肌肉無力,導致關節運動時的穩定度不夠,就容易受傷。但這個運動膝關節需要不斷重複彎曲伸直的動作,內側皺襞很容易就被膝蓋骨夾到。如果真的想騎,坐墊不要過低,避免膝蓋彎曲的角度過大,也要注意伸直、彎曲時,肌肉用力與放鬆的節奏(口訣:用力踩下,輕鬆縮回),減少內側皺襞被夾擊、受傷的機會。游蛙式可能惡化膝蓋疾病 有內側皺襞發炎、又喜歡游泳的人,要避免游蛙式,因為膝蓋要不斷重複彎曲伸直的動作,長期下來,反而會惡化,如果只會游蛙式,可試著調整節奏以及下肢用力方式,在快速踢腿夾腿後,緩慢而輕鬆的縮回雙腿,避免在屈膝時夾擊內側皺襞。筆者較推薦自由式,而且是要標準的自由式,靠大腿上下擺動帶動小腿,膝蓋盡量不要彎曲,既不傷膝蓋,又能達到運動的效果。另外在上下泳池時也要注意,一定要抓緊泳池樓梯的扶手。▲(右)蛙式泳姿(俯瞰);(左)自由式泳姿(俯瞰)登山爬坡時要保持膝蓋微彎如果想要走走郊山、登山,可參考爬樓梯的原則,爬坡的時候,保持膝關節微彎,比較不會有反覆伸直彎曲的動作。步伐加大也可降低膝蓋彎曲的角度;下坡也是同樣的原則,側著身子走更好,此外,不要忘記攜帶登山杖做為輔助。內側磨擦症候群的患者最好是選擇坡度平緩、階梯少、階梯間距大的步道。▲持登山杖微彎膝蓋上下山路(側面) (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改善駝背 用「髖關節」走路就對了

改善駝背 用「髖關節」走路就對了#跑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管是走路、跑步還是其他動作,髖關節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基盤。雖然日本人的骨架與許多歐美的模特兒或一流運動員不同,但總歸來說,身型好的人,或是走路姿勢漂亮的人,都是採用「髖關節步行法」走路。藉助下半身肌肉 就不會駝背或頭部往前伸這種步行方式是在走路時腳後跟先著地,打直膝蓋往前走。由於是打直膝蓋踏在地上,所以不會像「膝蓋步行法」那樣要浪費力氣伸直膝蓋,膝蓋就不會無端上下移動。膝蓋打直了,要往前走就必須藉助下半身後部的肌肉,也就是大腿後側與臀部的肌肉。因此,力道會確實往前,自然就不會出現駝背或頭部往前伸這類不自然的姿勢。以下雖是閒話,但據說許多日本人的髖骨都微微往後傾,因此與歐美人士相比,多無法靈活運用臀部的肌肉。假設歐美人士與日本人因為同樣的傷住院,一樣臥病在床數週,歐美人士通常是臀部肌肉會失去彈性而變得鬆軟,但日本人則是大腿前側的肌肉失去彈力而變得軟趴趴。髖關節是「人類動作的基礎」光是這樣就能造成平常走路姿勢的差異。換言之,若採用髖關節步行法,就能鍛練臀部的肌肉,進而得到提臀的效果,也有助於「抗老」。據說,髖關節是「人類動作的基礎」,一旦這部分失去原有的功能,身體各處就會變得歪斜扭曲。一旦身體失去平衡,姿勢當然會變糟,身體各部分承受的負擔也會各不相同。像是腰痛、膝蓋痛、跌倒等這些問題,也是因為身體失去平衡而連帶引起的。想必大家已經了解我推薦髖關節步行法的理由了吧。不過,只憑一句「用正確的姿勢走路」,大家應該很難時時刻刻在日常生活中提醒自己保持正確的姿勢,所以才需要本書介紹的「肌耐力訓練」。只要實踐這項訓練,就能讓全身肌肉保持平衡,姿勢也會變得更加完美。換言之,只有均衡鍛練全身的肌肉,才能輕鬆地以「正確的步行方法」走路,姿勢也才會愈來愈正確。開始肌耐力訓練之前 先讓身體變柔軟在開始肌耐力訓練之前,還有一項重要的功課,那就是在運動之前,要先讓整個身體變柔軟。先做做伸展操,讓身體鬆開來是非常重要的功課。不管是肌耐力訓練、健走、慢跑、游泳還是高爾夫,只要從事運動,就不能忽視伸展的重要性。運動之前先讓身體變柔軟,身體的可動範圍會跟著拓寬。肌耐力訓練也可透過伸展操加大部分動作的可動範圍,例如伸展大腿或是雙臂、伸直膝蓋或是彎彎手臂與膝蓋這些動作。可動範圍加大就能提昇肌耐力訓練的效果。運動前做伸展操的好處做伸展操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將肌耐力訓練的效果放大至極限以及避免受傷。這2點常被列為做伸展操的好處。基本上,肌耐力訓練是一種收縮身體肌肉的運動。「用力」等於「讓肌肉收縮」,肌耐力訓練可說是讓肌肉一直收縮的運動,所以才需要先做伸展操,盡可能擴大身體的可動範圍。其中原理非常簡單,即便是做相同的動作,可動範圍愈大,效果當然愈好。剛洗完澡的時候是進行伸展操最有效的時刻。我建議大家可以在泡完39度的溫水澡之後做伸展操。此時,原本緊繃的肌肉會因水壓而放鬆,血液循環也會變好。泡完澡肌肉變鬆弛時做伸展操,能夠收到非常明顯的效果。伸展「大腿肌肉」的方式有2種即便不在泡完澡之後做,伸展操也是一種隨時隨地都能輕鬆完成的運動,不管是想稍事歇息一下,還是趁著工作空檔都能做,請大家有機會就做做伸展操吧。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下述經驗?長時間坐在桌子前工作而感到有點疲勞時,稍微伸展手臂,拉直背部,腦袋就會變得稍微清醒些。曾有實驗結果顯示,人體若是連續維持相同姿勢20分鐘,作業效率就會下滑。此時即便是做做簡單的伸展操,對身體也很有幫助。為什麼伸展「大腿肌肉」的方式有2種,伸展「膝蓋附近肌肉」的方式也有2種呢?以大腿的伸展為例,不同伸展操對大腿後側產生的影響,以及對大腿內側產生的影響,效果會各有不同。因此,即便是要伸展相同部位的肌肉,也要以不同的方式伸展。(本文摘自/打造不老體質,從肌耐力訓練做起/世茂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