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

別用街友 當孩子的幸福參考指標

別用街友 當孩子的幸福參考指標#親子溝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女兒的反應,不禁讓我想起前年在某個公開演講場合,談到如何與孩子討論生命的價值時,我說,「我總是告訴孩子們,當你們在各種場合經過或遇到弱勢者時,請永遠不要冷漠,如果可以,盡量用你們當下的能力來表達出你內心的仁慈。同時,如果你想投下一點零用錢給街友,那麼投錢時,停下腳步,動作務必要輕,不可以用丟擲的,要盡量彎下腰來靠近放錢的盒子,慢慢投進去,再舉起自然和緩的腳步離開。」 當時在講台下有位媽媽對我的這段話不以為然,她認為鼓勵孩子投錢幫助街友是危險的,她說許多街友身體四肢明明健康正常,卻不願意付出時間與勞力去謀職求生,有些街友甚至可能是通緝犯或具有暴力傾向,因此她告訴孩子,如果在上下學途中遇到街友,保持越遠的距離越安全;她也藉此警惕孩子,如果你小時候不認真讀書,長大就會像他們一樣流落街頭、貧窮無依⋯⋯。 這位媽媽出於保護孩子安全的心意,因此要孩子對街友「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也因為透過她的坦誠發言,我才有機會了解到,即使我們這一代有些父母受過較高的教育,對於街友或貧窮的理解,對於教養的方式,卻可能還停滯在幾十年前的想法。 例如我們仍然不能避免以他者的不幸,來當作要孩子惜福的教材。 而我不會以街友的困頓來告訴孩子「看看你有家、有床、有新衣新鞋,是多麼的幸福」,我也不喜歡拿小說《貧民百萬富翁》裡,印度孩子不能上學的悲慘童年來刺激孩子說「你不好好讀書就去當童工好了」、「你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上學的幸運」;當孩子挑食或剩食時,我更避免語出「等到你像非洲小孩沒得吃,就知道餓得吃泥巴是什麼樣的滋味了」。 我並不想把他者的苦難或失去幸福,當作教養的案例。在我心裡,這無異是一種「消費」模式,既不仁慈,也打動不了孩子的心,更不可能讓孩子體認到「正義」與「正義的作為」。當時我回答這位母親,確實我們不能保證每一位街友(或每個路人)對孩子攻擊的可能性,但過度的焦慮是沒有必要的。仔細審視我們的內心,那過度的焦慮可能是來自於我們不自覺的歧視,回頭去檢視那些在街頭對孩子做出襲擊傷害的社會新聞,來自街友的攻擊少之又少,絕大多數讓孩子受傷的案例,是來自家庭、親人、校園和公共場所的非街友陌生人;對街友的沒來由恐懼,恐怕是我們認知的偏差。因此我仍舊告訴我的孩子,在上下學途中遇到街友,你不必嫌惡走遠也不必心有疑懼,繼續邁出你正常的步調,摸摸你口袋裡有沒有多餘的錢,不要冷漠,你可以想一想你能不能幫助他今天有個較好的晚餐。 (本文摘自/你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麥田) 

同理珍愛你的父母 讓關係更美好

同理珍愛你的父母 讓關係更美好#親子溝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成為真正的大人之前,有很多大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讓他們感覺不稱職的父母。可能是當時父母正在創業,或陷入職涯最困難的階段;可能是正經歷婚姻或財務危機,而將自己的困擾發洩在孩子身上;又或者是根本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而造成大孩子心中長時間的傷害。Ruby 就是這樣的孩子。她有一段印象深刻的往事是:在小三的時候,因為發燒身體不適,她嘔吐之後自己把地板弄乾淨、把自己梳理乾淨,自己燒了開水後,就等著哥哥姊姊回家弄飯給自己吃;一直等到九點多媽媽回家,跟媽媽說了自己發燒嘔吐後,就去上床睡覺了。令她難受的地方,則在於現階段的母女相處裡,她很容易感知到母親對自己叨念,甚至會很快聽見母親對自己的不認同。任何母親關心的話,對她而言都成了責備,她心裡經常出現這樣的聲音:「妳到底憑什麼管我?」「妳要我好好照顧自己,難道妳覺得我照顧不好自己嗎?難道妳沒看見我都是自己照顧自己嗎?」「妳說我不懂得感恩,究竟是要我感恩什麼?就因為妳是我的媽媽嗎?那妳有參與過我的童年嗎?」我們其實需要回到自己身上,去看見受傷的小孩;因為童年無法再重來,年邁的父母也無法再當你心中渴望的父母,重新回來愛你、滋養你。所以親愛的,最快療癒與和解的方式,來自於你自己。你可以這麼做:一、擁抱內在小孩唯有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安撫與釋放心中所有對父母的情緒,才有辦法以清澈的雙眼看待自己的父母。有太多時候,我們會受到過往的記憶與情緒羈絆,內心裡對家人有很深的埋怨和不滿。因此每當面對家人時,我們都會有難以克制的憤怒油然而生,或是對他們的言語過度敏感,甚至是忍受度過低,這都是因為內心的小孩沒有被好好安撫。你可以寫一封信給十歲的自己,好好與當時生病的自己對話;你很有可能在對話的過程中,想起更多記憶的片段。最重要的事情在於:你不再對自己隱藏內心的感受,你感覺到的孤單、受傷、難過與害怕,都是真實的;你是那個陪伴在十歲自己身旁的大人,去傾聽陪伴他一切的心聲。二、療癒心中的父母當你接納內在小孩,也清理內心積存的情緒時,你會感覺到自己有辦法用中性的眼光去看待父母;你也會發現自己不再去期待或要求父母當你心中的理想典範,他們就是他們自己,就如同你就是你,那個可愛又天真的你一樣。當你可以如實地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感受時,你也就能如實地理解當時的父母,開始給出寬恕,或是擁抱當時的父母。如此一來,在與父母的日常互動中,你就能逐漸給出愛和尊重。你能開始看見那些過往你所認為的叨念和干涉,是他們所認為的愛的付出和給予;當你可以清澈地看見後,就能去決定你是否要接受這樣的關心形式,或是要為了你們的關係開始轉換,讓父母更懂得如何運用令你舒服的方式靠近你,而不是不斷讓你感覺被限制。(本文摘自/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遠流出版)

親子溝通:孩子心聲知多少?

親子溝通:孩子心聲知多少?#親子溝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情緒,是每一個地球人都有的正常反應。雖然身為大人的我們從未學習情緒這堂課,多數人也都能理性思考並控制自己的行為,安然度過每個情緒起伏的時刻。然而,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那正在發育的大腦尚未成熟,當然無法像大人那般迅速控制、消化自己的情緒;尤其,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情緒的強度似乎令大人愈來愈難以招架,甚至,孩子的每一次情緒風暴,可能會瞬間摧毀大人的理智線,造成親子衝突。所幸,孩子大腦的可塑性給予我們陪伴他共同學習的絕佳機會,只要在孩子每一次情緒翻騰時,用對方法教導他好好處理情緒,就能讓孩子學會面對突如襲來的情緒風暴。情緒教育是一門重要的課題,需要父母和孩子多花心力理解彼此並隨時覺察練習。現在,請你拿出一張紙和一支筆,試著把腦海裡知道的所有情緒一一寫下來。計時一分鐘,開始!完成後,請你看看自己所寫的答案,假使一個答案得六分,請問你的分數及格嗎?再來,請你數一數自己所寫的「正向」情緒(如快樂、高興等)及「負向」情緒(如生氣、難過)哪一種比較多?以往每一場情緒主題演講,徐老師都會讓台下的老師、家長、保母們玩玩以上的小測驗,通常前面四、五個情緒都能如神助般迅速完成,但後面的情緒往往有點卡住、寫不出來。如果你和徐老師第一次玩這個測驗的結果相同—都是「不及格」,請別傷心,我們一起努力再學習!而徐老師以往在各縣市演講時的調查也發現,多數大人所寫的「負向」情緒明顯多於「正向」情緒。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從小到大從未學習過一門叫做「情緒」的課程,如今成為爸媽的我們,深知孩子的情緒教育不能等,卻不知該從何著手,惶恐不安之餘,更容易被孩子的情緒所牽動。如果你也有同樣的感覺,請和徐老師一起學習從「心」認識「情緒」。十多年前的教養多以行為學派為主軸,當時針對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問題,認為應以忽略或隔離來削弱這些行為。無論是孩子在學校拒絕參加活動,或干擾課程進行,還是在家中用哭鬧方式來吸引大人注意以達到目的,我會建議老師和家長先「忽略」孩子的情緒、「暫停」孩子手邊的活動,並將孩子帶至一旁,等到孩子冷靜之後再進一步引導。當我家的海寶哥滿一歲後,再也不像之前那樣溫順、好轉移情緒。正值自我意識萌發的他,加上遺傳自媽媽的大嗓門—這小子不如意時的暴哭,可真是驚動街坊鄰居(好險那年代沒有一一三家暴專線),甚至還有熱心鄰居偷偷叫海寶的奶奶要常常來「關心」孫子咧!面對這位情緒反應強度超高的孩子,我也只是淡定地對他說:「哭哭沒有用,等你哭完再抱抱。」一旦哭久了,孩子往往忘記自己生氣的原因,而只想要大人抱抱安撫,所以當海寶哭聲變小、慢慢向我靠近時,我才會抱著他,邊用動作安撫,邊說明我所期待的行為。近幾年腦科學的研究帶動著人類對情緒教育的認識。當孩子被情緒綁架(還想玩玩具而拒絕上床睡覺、妹妹破壞了哥哥辛苦蓋好的積木)時,講理說教是完全無法被接收的訊息,因為與情緒相關的右腦正處於混亂,而負責理智邏輯的左腦,尚未成熟也無法平衡混亂的右腦。過去常被大人使用的隔離、忽略情緒等冷靜方法,並不能被孩子的大腦所接收,當爸媽用錯方法,導致溝通無效、孩子拒絕配合,下場往往是孩子更暴躁、大人更徬徨無措或憤怒。較好的處理方式是,在孩子出現情緒的當下,爸媽用肢體動作、眼神表情及語言說出孩子此時的感受、心情,同理孩子的情緒、和孩子的右腦接上線;當孩子逐漸放鬆、軟化下來後,再透過理性的引導、溝通或提供孩子不同選擇,來幫助他們的左右大腦更整合協調。別忘了,孩子的大腦正處在可塑性很高的階段,他們只是還沒學會如何面對並處理自己的情緒。建議爸媽不妨及早開始陪孩子練習。(本文摘自/從心學教養/大好書屋)

別當放羊的父母 3要點重建親子關係

別當放羊的父母 3要點重建親子關係#親子溝通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再不乖乖上課,我就把你留在這裡!」這樣的台詞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家長在要求孩子乖乖吃飯、好好走路、好好打招呼的時候,孩子顯得不願意配合時,家長挫敗後氣急敗壞,通常就會祭出這句話來要脅孩子。大部分孩子聽到就會乖乖配合,家長也會高興得繼續用這種方式繼續要求不乖的小孩。家長承諾給予孩子達成後獎勵 完成後不應隨意敷衍搪塞然而,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蔡岳融表示,有的大人覺得孩子應該有「努力做好事給自己看的才對」的想法,所以理直氣壯的畫大餅給孩子虛無的希望,然後孩子達到時耍賴敷衍。這樣的做法,讓孩子無法真的轉化為自己負責,反而會對這個世界沒有信心。聰明、能力好的孩子也許會轉而追尋其他可以控制的外在世界,像跟同學朋友、老師互動,追尋課業成績或其他競爭排名來獲得好的感覺,但其他孩子就會很痛苦,可能沉迷電玩、菸酒藥物等可以明確引起欣快感的刺激。但其實不管是哪種孩子,都明顯他們很想脫離跟爸媽的相處,孩子也都會跟家長間保持一段心理距離,因為當孩子不知道從家長這裡相信的時候,相處起來也緊張。說到做到 3點讓親子互動重建構蔡岳融心理師表示,父母的權威不是用在打罵孩子,而是用在教育。父母說出的話就是權柄,一定要說到做到,孩子自然不敢挑戰。若已演進青少年或成年心理疾病,要修復並不容易,可能需要長期的心理治療及家庭狀況處理。早期防範顯得更為重要。以下列出3點,讓行為改變施行得更有效果,也能重新建構家庭的互動:1) 空出時間跟孩子相處/家長雖忙於日常,但一定要有跟孩子相處的時間,等待孩子完成、跟孩子一起面對挫折,跟孩子一起玩、一起討論事情都非常重要。‧練習/每天抽出10分鐘到半小時,陪伴孩子說說話,或跟孩子一起完成某些家務、遊戲,討論某些約定,並彼此鼓勵。2) 說到做到/家長應練習認真執行自己說出口的諾言,並思考自己可以付出哪些而不感覺悔恨,家長也要想想自己的限制,不能漫無目的的滿足孩子。‧練習/真的做到說出口的事情,並想想下次怎麼說比較好。3) 想著是預告而不是威脅/家長在孩子已經能理解前因後果後,家長的腳色更像是在說明後果,而不是用施行處罰或獎勵來驚嚇逼迫他們。‧練習/心平氣和告知孩子行為的後果。別當放羊的父母 以身教讓孩子成為誠信的人蔡岳融心理師表示,父母們都教導小孩要當一個誠信的人,然而自己的一言一行才是身教,才是小孩學習的榜樣。父母們千萬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的便利,而說謊哄騙小孩。一兩次,小孩嘴上雖不說,但心裡已種下「媽媽總是說謊騙人」的種子。不但親子關係會惡化,孩子的品行也會偏差。「狼來了」的故事耳熟能詳,別在孩子眼中成為喊「狼來了」的父母喔!

家庭關係僵 中年轉機變危機

家庭關係僵 中年轉機變危機#親子溝通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北市北投區驚傳父親殺害3名子女再自殺的命案,類似的新聞標題,總令社會大眾增添許多不安的感覺,然而這樣的自殺與殺人行為的背後,通常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中年危機適應不良 可能自傷或傷人南投醫院精神科李志銘醫師表示,人到中年時,容易因為生理以及環境的改變產生「中年危機」,子女逢青少年時期,親子溝通有較多的困擾,夫妻間也出現溝通的障礙,如果適應不良便可能會出現自傷、傷人行為,人生的每個轉折都會發生失落與危機,如果心理無法接受改變或突破,轉機容易變為危機。情緒狀態低落 可能合併憤怒心理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成人精神科主任黃聿斐表示,犯案者可能因為失業、負債、離婚、經濟困難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除了情緒狀態低落外,可能還合併憤怒、憎恨及報復心理,認知思考上,容易將生活中的不順遂歸責於他人,沈溺在過去被羞辱或不當對待上。均衡飲食、規律運動 重新檢視家庭關係若家中親友精神狀態不佳應謹慎注意,並適時尋求協助與幫忙,建議可透過醫療相關單位進行協助,如評估其精神及情緒狀態,黃聿斐主任呼籲,民眾除了平時的問候關心外,可再給予一些關懷,讓患者情緒與壓力有出口,並適時協助當事人求助,可減少憾事發生的機會。李志銘醫師建議,民眾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部分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多投入社會公益服務,並且重新檢視夫妻、親子關係,提升家庭生活品質來因應可能面對的中年危機。

小孩愛頂嘴怎麼辦?心理會談助親子溝通

小孩愛頂嘴怎麼辦?心理會談助親子溝通#親子溝通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反抗」有時是孩子生長的必經過程,也許一味的強迫並不是好的辦法,當父母碰到困難時,不妨先檢視自己和孩子的溝通哪裡出了狀況,唯有建立好信任、安全、關懷的關係,才能期待孩子合理地聽進大人的建議。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近來受理民眾洽詢親職教養諮商,父母認為孩子不受管教,希望我們幫忙孩子調整生活習慣;但是往往發現父母的溝通方式如果稍加調整,雙方能有效地表達,孩子通常會出現好的生活習慣。基隆市衛生局表示,民眾前來諮詢親子關係的問題時,往往發現關係的緊張常常來自於不良的溝通。當然,有的父母親真的可以把小孩訓練成對父母自己的價值觀毫不懷疑地接受的聽話孩子,但是我們絕不能忽視「獨立思考」在個人的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據英國《每日郵報》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小孩愛頂嘴未必是壞事,經常跟父母頂嘴的小孩與溫順聽話的小孩比起來,更不容易出現不良行為。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研究人員研究了150名13歲孩子同母親討論問題時的情形,把他們分成「固執己見」和「言聽計從」兩組。3年後,研究人員發現:在面對朋友的不良誘惑時,「堅持己見」者比「言聽計從」者更能果斷地加以拒絕。專家表示:家庭是訓練孩子跟他人打交道的地方。孩子擁有「爭論能力」,就不容易染上不良習性。儘管頂嘴會讓家長不高興,但在家庭內部培養出的交際能力,會樹立孩子對自己意見的自信。如果以上的建議都沒有辦法使您的孩子服從正確意見,那麼您也可以尋求專業資源,例如心理輔導機構的親子教養諮詢等。基隆市衛生局局長吳澤誠邀請大家一起來關心自己、關心他人,衛生局自從開辦「高關懷心理會談服務」,陪伴遭遇因婚姻、課業、工作等等生活問題而有適應與情緒困者,提供心理會談服務;透過心理諮商、資訊提供,陪伴您一起走過生活的困頓,共同尋找改善的方法,預約詳情請洽詢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電話。

親子溝通實例演練 一起解決親職問題

親子溝通實例演練 一起解決親職問題#親子溝通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假設一下,家長不再屈服,而是忙著自己的事情,用不理會來回應孩子的哭鬧。孩子的哭鬧越演越烈,並感到自己在和家長的權力鬥爭中失敗了,她大發脾氣並且甩門,家長依然拒絕動搖。漸漸地,孩子哭鬧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自然就會停了。現在就是家長採用堅定而尊重的「溝通公式」的時候了。身為父母,家長還需要向孩子解釋她的行為為什麼不對。兒童心理學家奧德麗‧瑞克博士於書中分享:家長得挑一個大家都不那麼激動的時刻。可以這麼說:「孩子,昨天你說家裡的每件事都是你做的,很不公平。當你那樣跟我說時,我感到不舒服,因為你在否定我和爸爸為我們好好生活而做的努力。我希望你能用更尊重人的態度講話。」家長還可以這麼說: 「孩子,昨天你說家裡的每件事都是你做的,這不公平。當你那樣說時,我感到很生氣,因為我認為你是在讓我感到內疚,向我開戰,然後把我打敗。我希望當你在和我討論這些事情時,能考慮我的感受,並且能做到為自己的事情負責。」以上兩種回應方式都可。家長講完這番話後,不用再說別的了,因為沒有這個必要。作為家長,大人已經理智地、有禮貌地向孩子表達了自己對她所作所為的感受。她向女兒示範了家裡應有的溝通方式。家長還送給了女兒一個更大的禮物,她為改善她們之間的關係開啟了一扇門,為好好相處共同努力。孩子可能想繼續和家長聊一會兒,如果她表現得有禮貌,並且用正確的方式回應了家長,那麼可以一起討論一下「以後再遇到類似的問題,該怎麼辦」。和之前相比,這樣的結果是不是很不錯?而且會形成良性循環,父母和孩子互相理解、尊重,遇到問題一起想辦法解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