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

天轉涼兒童門診病患增2成,黃立民教授籲:年長與共病的重症者恐增,秋冬3疫苗必打

天轉涼兒童門診病患增2成,黃立民教授籲:年長與共病的重症者恐增,秋冬3疫苗必打#長者

天氣轉涼,除了呼吸道感染疾病逐漸升溫,COVID-19疫情其實也並未減弱,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教授提醒,近期門診因呼吸道問題就診的孩童增加2成,當中不乏COVID-19確診者,內科處理吸呼道疾病患者也同樣變多,民眾對疫情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開始進入秋冬後,黃立民教授表示,民眾在室內機會增多,隨著病毒量變多傳染力也會增加,加上秋冬感冒人數增加,勢必可能因為共病的狀況加重病情。過去年長者與慢性病患者一直都是高風險族群,他表示屆時感染者一定會變多,呼籲年長者在秋冬季節有3支疫苗一定要打,即COVID-19、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 本土病毒株99%為XBB,免疫逃脫反應強 根據疾管署消息指出,近期統計本土檢出病毒株99%為XBB,黃立民教授提醒,從民眾確診狀況觀察,症狀的嚴重度是穩定但也沒有變輕微,病毒致病力是差不多的;從持續感染情形來看,XBB的特點有明顯的免疫逃脫反應,這表示隨著病毒不斷演進,之前打的疫苗已經沒有效果。 黃立民教授說明,食藥署日前已核准莫德納XBB.1.5疫苗的輸入,建議年長或慢性病患第一次回診就與流感一起施打,如果是有在服用免疫調節藥物者如關節炎、濕疹等患者,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要調整藥量以免干擾免疫反應。他也提醒,COVID-19並未降溫,以兒童門診來說,仍舊有確診孩童併發嚴重肺炎甚至要進加護病房的案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併發腦炎的案例降低,這與病毒株特性有相當大的關係。 積極接種疫苗6月內防重症達9成 黃立民教授說明,積極接種COVID-19疫苗,在6個月內預防重症可高達8~9成。XBB病毒演進方向是有明顯的免疫逃脫反應,這表示再次感染機率提高,這也是為何要繼續打疫苗的原因。 他特別提醒年長者、慢性病患或身體較為虛弱的族群,盡量能夠維持6個月內有施打疫苗,以這次COVID-19疫苗來說,離上次施打若已經超過半年,今年冬天就要再補充。由於年長者免疫反應較為耗能,平時要先多補充足夠營養,保健食品如益生菌就可促使免疫力的正常反應,另外更要規律作息、培養運動,更要戒除菸酒。 黃立民教授呼籲民眾,門診治療感染COVID-19的情形仍舊持續,只要是到陌生環境或者人多的地方,不管是戴口罩或者勤洗手的習慣千萬不要鬆懈。 (圖/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 黃立民教授)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長者易缺5營養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長者易缺5營養素#長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忙碌打拼一整年,平時也要好好關心長輩,返鄉團圓更要注意長者營養問題!根據調查發現,長者前「5大缺乏的營養素」:鈣、維生素E、維生素D、鋅及鎂,攝取不足比例高達5-7成,面臨營養失衡危機。而近年養生風盛行,營養補給品成為超夯送禮佳品,更有業者推出營養配方,補足營養素,讓患者「吃得下、吃得好、吃的均衡」,若家中有營養失衡虛弱及營養不良的患者,不妨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挑對營養品。老人這些原因 容易營養失衡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突破350萬人,約佔台灣人口數的15%,推估115年老年人口將超過20%,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因感覺功能變差,面臨咀嚼、吞嚥能力,腸胃消化功能漸弱等情況,容易衍生營養不良問題。45歲以上: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逐漸失衡 你吃對了嗎?45歲開始,健康、體力便逐漸下降,平日飲食不均衡造成營養問題,導致陸陸續續出現虛弱、慢性病等問題;依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2013-2014年長者的飲食「熱量」攝取不足盛行率為42%,前5大缺乏的營養素的鈣、維生素E、維生素D、鋅及鎂,攝取不足比例高達5-7成。如此現況若再加上長者牙口不佳、咀嚼退化、備餐不便,甚至因為慢性病或服用多種藥物造成飲食限制或食欲不佳,極易導致熱量及蛋白質營養不足,進而引發營養失衡、虛弱、營養不良等問題。前5大缺乏營養素 「鈣」:鈣為組成身體骨骼及牙齒的主要成分,若攝取不足,長者容易骨質疏鬆,應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多運動預防。 「維生素D」:協助鈣、磷的吸收與運用,幫助骨骼和牙齒發育,也是神經和肌肉運作所需。 「維生素E」:減少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維持細胞膜完整性,有助皮膚及血球細胞的健康。 「鋅」:鋅營養狀態與免疫、生長、神經傳遞、生殖功能的維持息息相關。 「鎂」:鎂是人體含量第四多的陽離子礦物質,是維持骨骼結構及功能的重要元素,若含量太低,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焦慮及憂鬱等疾病風險有關。六大營養素均衡攝取 長者健康好過年如何透過均衡的營養來減少營養不良的問題,同時提升體能和活力便十分重要。除了注重飲食六大營養素均衡攝取,補充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補給品更成為一種方便、呵護的選擇。民眾可適時與醫師和營養師討論,比較各廠牌營養素不同,若腸胃不適患者,也可注意是否無纖、等滲透壓等,減少腸胃刺激,幫助營養吸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掌握居家安全123 守護長者的健康

掌握居家安全123 守護長者的健康#長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全國107年死因統計,跌倒(落)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每十萬人25.7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一年曾跌倒佔15.5%;而長者跌倒地點在室內以臥室居冠,其次為客廳,第三名為浴室;室外跌倒地點則為街道或路上居冠,其次為公園或運動場。由於老化造成肌力與體力衰退,增加跌倒的風險,透過提升居家安全認知、改善居家環境、規律運動及使用輔具等多方面把關,有助於預防長者跌倒。臺北市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袁旅芳主任表示,為促進長者健康,提升居家安全認知、預防跌倒,針對衰弱前期及跌倒高風險族群,開設「居家安全很簡單-掌握123」課程,透過超慢跑、彈力帶及深蹲等多元運動方式提升肌力耐力,長者經過10週課程進行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在30秒坐站(下肢肌力)、椅子坐立繞物(敏捷能力)、2分鐘抬膝(心肺耐力)、握力(上肢肌力)皆有顯著進步。課程同步導入居家環境檢測、輔具的運用,提升居家安全知能,更為長者設計「居家安全練習日誌」及建置行動學習line群組,分享居家環境改造成果,落實於日常生活。職能治療所施昱廷職能治療師表示,課程設計以居家安全、防跌為主軸,搭配123口訣,希望長輩能做到「每1天做2個居家檢查和3個運動」;也就是運用「居家環境檢核表」每天選擇兩處居家環境進行檢核,包括地板、燈光、樓梯、浴室、廚房、客廳、臥房等,透過自我檢視家中環境,營造生活環境安全來防跌保安。只要每天花10分鐘做3項肌力運動,包括深蹲、抬腿、踢腿、墊腳、翹腳趾、深蹲轉體、跨步、側身伸展、軀體扭轉等,提升柔軟度、平衡感與肌力,改善長輩步行能力,便能減少跌倒之發生。袁旅芳主任呼籲大家,安全是活躍老化的基石,而生活環境的安全在健康議題中往往是被忽視的,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養成環境檢測、輔具應用及肌耐力訓練的優質習慣,強化長輩居家安全及生活安全的觀念,身體力行動起來,推動長期而持續的進步。

研究:使用視訊通話長者 憂鬱率減半

研究:使用視訊通話長者 憂鬱率減半#長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即將邁入月底,家家戶戶準備迎接農曆新年,除了與親戚團聚,也不忘與他人互相聯繫恭賀新年。科技世代衍生出多元的通訊方式,年長者也願意學習新科技。國內學者發現台灣65歲以上年長者超過5成使用LINE,國發會於2018年《縣市高齡發展力指標》報告指出,有51.5%年長者每天上網1至4小時。根據一份2018年10月發表於《美國老人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使用視訊通話系統(如Skype、Facetime)的年長者,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是未使用任何通訊系統者的一半。使用視訊通話系統年長者 出現憂鬱症狀機率為一半此次研究由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技大學團隊進行,研究對象為1424名美國年長者,平均年齡64.8歲,選自於全國性《健康及退休研究》中2012年完成科技使用問卷的受訪者,2年後接受追蹤調查,多項調查中包括詢問憂鬱症症狀。結果顯示,使用像電子郵件、即時訊息及社群媒體平台(如Facebook)的受訪者,與未使用任何通訊系統的年長者相比,憂鬱症狀上呈現相同比例。進一步調整其他可能影響的因素(本身有憂鬱症傾向及教育水平),發現使用視訊通話系統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約是未使用者的一半。社交參與、減少孤獨 降低憂鬱發生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說明,這份研究再次呼應2個重點,(1)「社交參與」會促進憂鬱指數下降(2)「孤獨」會增進老年人憂鬱的發生。因此如何減少孤獨,增進人際互動是預防憂鬱的重要課題。台灣早期開始提供社區送餐服務,對年長者而言不僅三餐受到照料,而有人開始關心他,願意陪伴一起聊天,就能有效改善憂鬱情緒。時代演進,增加他人互動的方式也多元化,建議無論因工作或學業等而離開原生家庭的民眾,不妨用視訊通話與家中的長輩聯繫,聆聽到聲音也看到肢體語言,比起打電話、傳簡訊更有真實感,同時也能感受到情感上的交流。蔡佳芬主任提醒,不單是使用或觀看就能減少憂鬱,而要有交流,與他人互動才能有效避免憂鬱發生。教導長者使用視訊通話 將感情聯繫破除空間限制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因應時代轉變,家有年長者可協助他們學習新的通訊方式,只是需依他們的年齡用不同的方式教導,年齡越大者,考量反應及記憶需要多一點耐心。以Line為例,除視訊通話外,可教導基本的功能像閱讀他人訊息、設定時即先下載一些有趣的貼圖,教他們使用貼圖回應等。讓年長者多參與及增加互動,從中享受樂趣。葉雅馨提醒,無論是Line或其他視訊通話系統,都可超越空間限制,與他人的距離感也消失。年節將近,如有遠在他方的親朋好友,除了電話問候,不妨來個視訊與長輩們聯繫、保持交流。

長者吞嚥困難恐致命 食物增稠吃不愁

長者吞嚥困難恐致命 食物增稠吃不愁#長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白筱婕/綜合報導)由行政院主計處公布數據,台灣已在107年3月底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長照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國健署亦公布了在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有12.8%、逾40萬的老年人口有吞嚥困難的狀況。而民眾對於吞嚥困難的認知度低,不僅容易造成長者營養不良,甚至恐因反覆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影響患者與照護者的生活品質。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醫師表示,長輩在進餐中若發生嗆咳、明顯的流涎、食物卡在喉嚨等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的前兆。吞嚥困難者中有近萬人一餐需花費超過2小時,逾3成患者會因進食時間過長感到不耐煩,甚至發脾氣。尤其年節將至,吞嚥困難患者面對整桌豐盛年菜卻無法享用,成為圍爐中的一大缺憾。「嚼不爛」、「吞抹落」竟成長照惡夢在為吞嚥困難患者準備飲食上,6成民眾以軟性、流質食物為主,或將既有食物切碎、絞打成泥。不僅食材種類有限、烹調過程繁瑣,多數時候更因改變原有食物外觀而影響風味與食慾。而在食物不美味、進餐時間過長的情況下,逾3成吞嚥困難者更因此降低進食意願,更進一步導致患者有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等狀況發生。對一般人而言開心的進食過程,顯然成為吞嚥困難患者與第一線照顧者的惡夢!王亭貴醫師表示:「正常吞嚥共分為四個階段,許多的年長者吞嚥障礙發生在『口腔準備期』及『口腔期』。口腔準備期是透過咀嚼能力,將入口的食物變成食團。口腔期則是利用舌頭將食團往後推送,以利後續吞嚥。」主因老化時常伴隨牙齒脫落、唾液分泌減少、喉頭軟組織鬆弛等生理現象,長輩因此容易在進食時發現東西「嚼不爛」、「吞抹落」。針對上述狀況,王亭貴醫師表示,只要改變食物的稠度與質地,將食物變成食團,即可幫助長者順利吞嚥,並避免嗆咳風險。日推「介護飲食」 助長者增食慾呷百二日本近年來也推動「介護飲食」(Universal Design Foods),為了讓樂齡長者能維持營養均衡的健康體態,研發適合咀嚼吞嚥困難族群的食材處理方式,除了讓食物軟化易於食用,並兼顧高營養密度,也同時能維持食物外形,經由視覺與嗅覺刺激長者增進食慾,重拾進食的意願與樂趣。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王雪珮指出,「吞嚥復健」與「改善進食狀況」最為關鍵。除了控制每餐進食時間小於1小時外,為了改善食物難以吞嚥的狀況,必須注意進食姿勢、食團大小與食物質地,同時保留食物原有風味,進而提升長輩食慾,確保每日能攝取足夠的營養。為了讓長輩吞得更好、更安全,食物的「均質」、「穩定」亦是關鍵。部分照護者運用廚房常見的太白粉、番薯粉當作增稠劑勾芡,但王雪珮提醒,太白粉需在食物加熱過程使用,冷卻後容易結塊,反而不利於吞嚥。目前市面上也推出了介護飲食相關產品,針對吞嚥困難需求開發的商業配方,不僅無色無味、不受冷熱溫度影響,也可在不改變食物外觀及風味的前提下,顧及食團的軟嫩度及黏稠度。

弱視患者福音!AR技術提升視力體驗

弱視患者福音!AR技術提升視力體驗#長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因為年紀漸長,或是任何肢體上的不便,造成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因而影響心理健康。現今研發技術進步,長者或是肢體不便者,有更多的選擇,也開拓出人生的新可能。運用最新AR技術 幫助低視力患者、輕度盲人像是全新下肢假肢全接觸承重水壓取型系統用靜水壓支持患者體重,取型過程中全面模擬患者穿著假肢承重狀態;新型可穿戴式下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對中風和下肢漸進性無力患者進行步態康復訓練。頭戴式助視器運用最新AR技術,幫助低視力患者和輕度盲人提升視力體驗;水阻划船康復訓練器利用水的阻力作用,獲得更大運動效果;VR虛擬現實康復訓練系統以3D動漫為內容,通過趣味遊戲、人機互動、日常社會場景模擬訓練孩子生活能力。融合人工智慧 提供多樣化需求一站式滿足康復醫療機構、輔具服務機構、生產貿易機構、養老機構、政府機構及障礙人士等多樣化需求。目前已知包括4個假肢品牌、5個輪椅品牌、3個助視品牌、3個聽力品牌、6個康復品牌、3個福祉車品牌、4個穿戴式機器人品牌等已搶先進駐。將全面呈現行業各領域最先進的產品、技術及解決方案。展會同期將舉辦國際峰會、貿易對接會、新品新技術發佈會等專業會議,雲集千餘名海內外業界精英,全方位聚焦輔助器具、康復醫療、人工智慧、養老等行業熱點,前沿性與前瞻性兼具,竭力構築產業互融共通的權威對話平臺。人口老化 輔具合作嘉惠需求者輔具創新大賽、殘疾人輔助器具體驗等精彩活動也將活力呈現,創新與創意齊飛,讓更多觀眾踴躍參與,激發企業不斷進行產品優化升級,滿足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2018年10月11至13日,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暨中國國際康復博覽會(CR Expo)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本屆展會將彙聚350家國內外來自康復、輔助器具、養老健康等領域企業,預計吸引5萬觀眾前來參觀。同期舉辦30餘場會議活動,助與會者實現有成效的交流與合作。展會已開通線上註冊通道,觀眾可提前登記,憑登記碼優先辦證入場。報名諮詢請致電:+8620-8989 9627/ 8989 9602,或上展會官方網站www.crexpo.cn。

家中長者發燒怎麼辦?教你照護SOP

家中長者發燒怎麼辦?教你照護SOP#長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老人家發燒,過去常用冷敷與冰枕,來降低體溫,但是現在已被醫學證實,這些方法實際上對於退燒,並沒有效果,頂多只能緩解發燒所引起的不適感。 問:老人家體溫幾度以上算發燒? 老年人的核心體溫通常比年輕人來得低,所以在醫學界的認定上,老年人的耳溫如果高於37.5度,就算是發燒,而年輕人則在38度以上,才被認為是發燒;針對老人家的照護,現在也很少採用肛溫測量。 如果老人家太瘦,或是姿勢稍有不正確,在測腋下溫時常會過低,所以也很少採用,再加上現在因為環保上的問題,衛生署也不鼓勵用水銀溫度計,因此現在最普遍應用的是耳溫槍,通常我們在耳溫槍的設定上,會把耳溫所測量到的溫度與口溫相同。 延伸閱讀: 肚子痛又發燒! 別緊張~恐是急性腸胃炎 問:使用耳溫槍應怎麼測,才測得準? 耳溫槍主要是感應耳膜的變化來代表體溫,所以測量時一定要對準耳膜,由於我們的外耳道不是直的,所以在測量時最好將耳廓稍微往後上方拉。當然有些老人家因為不常掏耳朵,導致耳垢較多,如果耳垢太多,也會影響耳溫槍在測量上的準確度。 問:老人家發燒時,常見的原因有哪些? 除了因為感冒所引起的發燒之外,最常見到的是因為感染,特別是長期臥床的長者,以肺炎及泌尿道感染最多;再來就是中風造成的下視丘神經損傷;除此之外,腫瘤熱、免疫系統上的問題,也會導致老人家出現發燒的症狀。 問:老人家在發燒時,常會伴隨什麼其他的症狀要特別留意的? 老人家發燒時,呼吸與心跳常會加快,譬如呼吸的次數會從20次增加到32次,而心跳也從原來的60、70,一下子增快到的80、90,此時,心肺功能的負擔便會加重,老人家就會感到極不舒服。 此時要特別注意老人家有沒有嘔吐、倦怠的情況,因為這多半是感染的前兆,如果是肺炎,常會伴隨咳嗽、痰多、氣喘,此時除了要趕快去照胸部X光,要特別注意避免有吸入性的問題;如果是泌尿道感染,則會有頻尿、解尿痛、膀胱脹,甚至有血尿、尿中有沈澱物、下腹痛的狀況,這時就要定期監測尿量以及解尿的頻率,更要注意會陰部的清潔。 問:針對一般的發燒,應該如何護理? 過去很多人提出冷敷、冰枕或是酒精擦浴,但現在醫學已經證實,這些方法對於退燒一點幫助也沒有,甚至酒精擦浴還可能導致皮膚更加乾燥的傷害,造成患者短暫性的體溫升高。 不過,仍然有許多患者會希望照顧者幫他冰枕,許多護理人員即使知道這並不能退燒,但還是會照做,因為這樣可以讓患者感到較舒服,減輕不適感。 有些老人家在發燒時,反而會出現寒顫,此時如果冰枕,反而會讓他更不舒服。所以這個時候反而應該先增加被蓋,等到他寒顫減輕後,再減少被子。 延伸閱讀: 小孩發燒爸媽別慌!醫教正確退燒法:藥間隔「●小時」吃才對 照護要點 環境及衣物調節:合適的室溫為22-27度,必要時打開窗戶,當他出汗時,隨時替他更換潮濕的衣物。 溫水拭浴:水溫宜在40.5-43度,以毛巾沾溫水輕拍身體四肢及腋下等。 水份補充:多喝水,未限水的長者每天至少要二千cc,或藉由點滴補充水份及電解質。 口腔護理:清潔口腔,多漱口;當口唇乾裂時可以幫他擦點唇膏。 呼吸過快:可以施予氧氣,因為體溫每升高1度,氧氣就會多消耗13%。 藥物治療:依照醫囑用藥。 如果體溫一直超過38度沒有改善,就要盡快就醫。 問:如果想要用冰枕讓老人家減輕不適,需要注意什麼? 不管是用市售的冰寶,或是在橡膠袋內裝冰塊,切記一定要包上一塊棉布或毛巾,不要讓患者的皮膚直接接觸到冰寶或冰枕,而且最好2-3小時就要更換。 問:發燒時老人家的食慾通常也不太好,此時應該在飲食上做什麼樣的調整? 可以給他液態、清淡的食物,避免如巧克力等較油膩的東西,盡量攝取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維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 科技愈來愈進步,醫療技術與發展也發達,過去的某些作法或治療方式,或許在經過證實後發現沒有直接的作用,但多少還是能緩解病人不舒服的感覺。只要不定時的查詢、更新自己的相關知識,一定能為病患帶來更好的照護品質。 (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獨居長者易失落 子女主動關懷很重要

獨居長者易失落 子女主動關懷很重要#長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當長輩屬於獨居的情況,發生情緒失落問題時,此時若有支持資源的力量,就能幫助支撐老人家的失落感。以下分別就兩種情境假設,討論長輩和家屬將面臨的情緒難題:1)子女不在身邊/有位社經地位高的老人家,年輕時把孩子送到國外念書,後來兒女也在國外成家立業,當父母老了、生病了,優秀的兒女卻無法回來照顧和探望,看似人人稱羨,實際上卻只能擁抱虛空。老人家面臨自身功能不足以支撐現在的治療狀況,卻無法獲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支援。儘管家屬能透過遠端通訊上線,進行病情治療的溝通。然而老人家的病況往往變化急速,一旦發生緊急狀況,需要馬上送急診做緊急處置,當下根本無法聯繫到家屬,影響後續醫療決策。當此類在緊急時刻聯絡不上家人,老人家本身又無法表達的時候,很容易被歸類成:「無家屬」的群體(或家屬棄之不顧),若是救護車送來的老人家,也只好以「無名氏」代稱。要避免這類的情況發生,適時運用家庭的人際資源是很重要的,例如可請長輩住家附近的親友,平時對長輩定期的探視及關懷,並將長輩狀況適時的提供遠方的子女做參考。子女得到訊息後,便可以主動關懷長輩,讓長輩感覺身邊是有子女的,無形中便有心理的安全感與希望感。2)沒有子女的獨居長輩/一般獨居或單一老人通常沒有親友在旁陪伴,需要依靠醫護人員、社工師或相關團體,給予這些單一的老年癌友一些相對應的支持,有些醫院也許會引入慈善、宗教等關懷團體來提供協助。單一老人因為沒有家屬,也就沒有其他人可以討論病情,要不要做治療也是由自己一個人決定。此時關懷單位和醫療團隊就可以適時介入,在老人症狀慢慢出現之後,引導他進入醫院接受治療,然而治療後的不如預期或情緒起伏,才是後續更要留意的地方,重點還是放在幫助找回生命的希望感。(本文摘自/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博思智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