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

紓壓放鬆身心靈 從零基礎起練習冥想

紓壓放鬆身心靈 從零基礎起練習冥想#冥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冥想的練習需要非常有系統進行。找一個安靜、乾淨、通風的房間;選一個不會受到干擾,也不用執行必要工作的時間。以舒服坐姿坐好(坐在一張直椅背的椅子,或盤腿坐於放在平坦地面的墊子上),頭部、頸部和身體打直(脊椎保持在自然的曲線)。基本要素是你的姿勢是直立而舒適的。練習冥想的方法先花幾分鐘練習鼻孔交替呼吸法接著從鼻孔進行均勻的橫膈膜式呼吸。下定決心不受心念的干擾。當你已經盡可能地放鬆後,就專注在兩個鼻孔之間的鼻橋上,感受呼吸。專心感受在兩個鼻孔進出的呼吸流動。接著吸氣時,將注意力的焦點放在雙眼之間的位置上,即松果體中心(pineal center);或放在雙乳中間的位置,即心臟神經叢(cardiac plexus)。如果你是理性多過感性的人,可以將注意力放在松果體中心。如果你是感性多過理性的人,就可以將注意力放在心臟神經叢。這個注意力的焦點應該是在身體裡的空間,而不是在皮膚表面。現在讓你的思緒不受干擾地自在流動,並對思緒發展出成為它的見證人的感覺。在你覺得舒服的限度內久坐,以你自身的能力做為決定因素。但要每天進行,因為規律性是增進能力的必要條件。如果你能選定一個特定時間,然後每天都在這個時間進行,將會很有幫助。這會讓你養成坐下來冥想的習慣,而這段時間就會與心靈的放鬆和平靜狀態產生關聯性。若要發展內在專注力技巧(之後演進成冥想),心念首先要靜止和平靜。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每日經常性的演練,靜靜地坐著,閉上雙眼,將所有的注意力轉到呼吸的流動上,然後再帶到特定的定點上,來觀察思緒及影像的流動。若要開發這個觀察的技巧,可以選擇一個單一焦點來發展內在專注力。為了這個原因,世界上許多偉大的傳承就使用「咒語」。咒語是個音節、聲音、文字或一組文字,是依學生的本質而特別制定出的。它會平靜心念,以溫和受控的方式,讓人的意識覺知能穿透入心靈的深層。這份穿透力會帶領心念進入意識的更高階層,打開新的知識管道。透過專注力,可以體驗到內在力量的源頭—意識的中心,然後我們就能完全充分地運用真實的潛能。小心選擇注意焦點是很重要的,因為注意焦點會導致負面的狀態。當我們審視多數不在我們控制之下的內在專注力時,此項的重要性就變得很明顯。例如,很多人會自然而然地專注在感受上。不幸的是,這會造成疑心病(hypochondria)這類的問題。或者是,焦慮且神經質地專注在思緒上,但這種思緒只會造成問題,而不是幫助訓練注意力。還有一些人專注在特定影像上而產生恐懼。在選擇特定的專注目標時,務必要極為小心。可以發展出對思緒流的見證能力的前述練習,是絕佳的入門練習。若能在一位對冥想各個面向,包括呼吸練習,都很熟悉,而且自己也經常練習這些技巧的合格老師的幫助下,你的練習將會更加精煉與拓展。冥想的兩種形式冥想有兩種基本形式,相容式與排它式,就像是硬幣的兩面一般。這些語詞的運用只是為了分類的便利性,因為這兩者皆包含了專注與觀察。不同之處是在覺知的目標上。舉例來說,在專注的,或說排它的冥想形式中,所有的目標如思緒、影像、感官印象與感覺皆被消除,只留下一項(像是呼吸覺知或咒語)。這是眾所周知的冥想形式,也是外行人最熟悉的形式,發生在一個人安靜地閉上眼睛坐著時。另一種冥想形式是將單一焦點放在意識流本身上面。不排除標的物、知覺、思考、感受或影像。換句話說,心靈的所有動作全包括在觀察的領域內,但觀察的重點是不去識別這些進行中的活動,不管它們是心理或生理的標的物(思考或感覺),或外在的過程。一切都被以中立的平靜對等待之,冥想者的體驗就像看著橋下流水。單一焦點是膠著在流動的本身上。當觀察狀態因為涉入(識別心)流動中的標的物而受到干擾時,注意力就中斷了。這通常被稱為「行動冥想」,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進行。這兩種形式的冥想過程,都需要持續不斷的練習內在專注力,才會逐漸演進成冥想。它們對於發展自我認知都是必要的。而且這兩種形式是互補的,能互相強化,讓彼此更容易做到。它們都會帶來對下意識心靈的細微內在過程更多的覺知,而經由練習這兩者,則會加速增進自我控制的整體過程。(本文摘自/瑜伽減壓療法:結合西方神經醫學及東方瑜伽科學,讓你重獲身心平衡與自由/橡實文化)

研究:冥想加走路 減21%憂鬱症狀

研究:冥想加走路 減21%憂鬱症狀#冥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其實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健走與冥想的效果是相輔相成,並且相得益彰。二○一六年秋季,美國雜誌《背包客》(BACKPACKER)曾做過千日回峰行與我個人的專題報導。內容裡提到:「美國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的歐德曼(Brandon L. Alderman)博士等人的研究發表指出,輕度健走等有氧運動與冥想搭配進行,可減輕憂鬱症的症狀,令人積極樂觀。」實驗8週有氧運動 憂鬱症症狀減輕21%而美國精神醫學期刊《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線上版)在二○一六年二月十日也發表過一份報告。在這場研究裡,以一群被醫師診斷為憂鬱症的學生,與另一群健康的學生,共同進行三十分鐘的有氧運動(輕度健走或慢跑)後,搭配三十分鐘的冥想,每星期兩次,共實施八星期。結果發現相較於實驗前,憂鬱症的學生群組症狀減輕了百分之二十一,而健康的學生群組的抑鬱程度(沮喪程度)也減輕了。此外,根據實驗後對健康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大部分的人都回答「心情低落的時間減少,感覺人生態度變得積極許多」。這意味著不僅思考變正面,專注力與積極性都增加了。健走搭配冥想 減緩憂鬱症效果更佳歐德曼博士根據這樣的研究結果,表示:「我們從以前就知道健走等有氧運動與冥想分別對憂鬱症都有效果,但現在更進一步證實,兩者搭配實行,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近年來,在世界掀起熱潮的「正念療法」(Mindfulness),也將冥想視為技巧之一,讓冥想重新受到肯定。實際上,也有愈來愈多的世界知名企業採用冥想來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及心理健康,醫療機關更將冥想作為療程之一。在科學領域,冥想也受到矚目,被認為具有讓大腦回春、預防失智、提升記憶力及專注力、減輕不安和焦慮等效果。每天走路3小時 精神及體力都增加另一方面,「走路」也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習慣。我有個住在加拿大的朋友,幾年前有段時期身體狀況很不好,整個人病懨懨的,看起來像是生了某些病,而不是暫時的不適。然而前些日子我們再見面,他變得生龍活虎,判若兩人。問他理由,他說:「我現在每天走路三小時,結果病痛完全消失了。」他說一開始非常辛苦,頂多只能走一個小時,但堅持下去,漸漸地精神體力都增加了,現在已經可以輕鬆走上兩三個小時。我這位朋友現在身體非常健康。(本文摘自/步行禪:用走路靜心、紓壓,5分鐘心靈.生活整理術/三采文化)

內心小劇場太多?冥想5重點放鬆

內心小劇場太多?冥想5重點放鬆#冥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以下的方法是一種讓心靈節食的作法:為了維持心裡的安定,請學習定期讓內心裡的想法停下來。每一天你都可以試著在日常生活裡,安排以下小小的冥想練習。第一步就是,認清你的想法在什麼時間點出現;第二,放下它,「讓它去」。你很快就會發現,當你看清楚真實世界,而不是自己在腦海裡加油添醋上演小劇場,你的生活會變得輕鬆很多,也更有活力。以下有些簡單作法,能讓你無限循環的負面想法沒有機會出頭。.不要因為一點風吹草動,就開始評論假設你要開車去餐廳跟朋友們碰面,請別想著會不會有停車位、或是誰要坐在誰的旁邊、哈特跟蘇西會不會出席、或是最喜歡的位置會不會有人坐走⋯⋯專心開車,到時候就知道了。.不要想像別人會怎麼看你同事沒有跟你打招呼,鄰居用奇怪的眼神看你─這些事都別放在心上。不要開始左思右想是不是自己說錯話、穿錯了衣服或是其他人會怎麼想。你不需要知道這些,而且他們的想法也不重要。人有時候也會失常,專注在眼前的事情,收起你的想像。.輕鬆看待你身體的所有感受你覺得頭有點痛、腳有些癢或是腳底冰冷,就到此為止。不要在心裡想著可能得到什麼病,這樣下去只會沒完沒了,也千萬不要找Google 看病!如果情況真的不對勁,那就去找醫生。請留意身體的感覺,不要妄下論斷,因為大部分的「症狀」不知不覺就消失了,就和它也是悄悄出現是一樣的。.不要批判負面情緒當你生氣的時候,請觀察自己生氣的原因,不要找人負責或是找出「有錯的人」。每個人都曾有生氣、難過、害怕的經驗,不需要追根究底,也不必急著分析心理。只要好好關注你的感覺,知道它是什麼,不必緊抓不放,也不用急著拋開。.不必解讀別人的怪異舉動約你見面的人姍姍來遲、話太多或太少、盯著手機不放、戴了一頂奇怪的帽子、點了噁心的食物,別管他!就讓他做想做的事。你無需給意見或是評論他的行為。你可以好奇地觀察他,但,請記得尊重別人的行為,同時對新的經歷也不妨抱持著開放的態度。(本文摘自/喚醒心中的白狼/大好書屋)

平時走路就能做!「步行禪」3步驟

平時走路就能做!「步行禪」3步驟#冥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學會正確的站姿與走路方式後,請回想「身息心」的原則,立刻來實踐步行禪!步驟一、懺悔之行:邊走邊默念「對不起」;步驟二、感謝之行:邊走邊默念「謝謝」;步驟三、坐禪之行:冥想,面對現在的自我。首先先來掌握整體的內容。懺悔、感謝、坐禪 調整身心靈第一個步驟,一邊走一邊回想應該「懺悔」的事。抬頭挺胸,調節呼吸,一邊有節奏地走著,一邊把自己犯過的錯、失敗、該反省的事、必須道歉的事,一五一十全部列出來,然後在心中默念著「對不起」,對想到的一切懺悔與反省。第二個步驟,是一邊走,一邊回想應該「感謝」的事。和懺悔的時候一樣,抬頭挺胸,調節呼吸,一邊有節奏地走著,一邊回想支持著自己的一切、與自己有關的緣分,在心中默念著「謝謝」,對想到的一切進行感謝。最後一個步驟是坐禪。找安靜的地方盤腿而坐,打直身體,調節呼吸,進入冥想。在心中面對自己目前的處境、狀況、人際關係,以及過去的人生,客觀地進行審視,調整心靈指針的平衡。以上三個步驟,不一定要在一段時間裡連續進行。比方說可以在早晨的通勤時間進行步驟一的【懺悔之行】,下班回家路上進行步驟二的【感謝之行】,睡覺前進行步驟三的【坐禪之行】,即使三個步驟的拆開做,也沒有問題。每天安排一段走路、坐禪時間 融入生活成習慣已經有走路習慣的人,可以把平時的路線分配給步驟一和步驟二,也可以在出門購物的來回路上實踐。如果平常騎自行車,就換成徒步,請配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安排一段「走路的時間」。至於坐禪,五分鐘或十分鐘也沒關係,就是試著在一天裡加入坐禪的時間。這三個步驟不需要連著一起做,但請務必它們成為每天的例行習慣。習慣化的訣竅,在於「每天規律進行」,最好將三個步驟融入各自的生活形態當中,使其成為固定的生活習慣。覺得自己一個人很難持續的話,可以邀朋友或是夫妻一起來做也不錯。(本文摘自/步行禪:用走路靜心、紓壓,5分鐘心靈.生活整理術/三采文化)

生活過度忙碌 「暫停練習」找回節奏

生活過度忙碌 「暫停練習」找回節奏#冥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想要更快達成你的目標,可以試試以下三件事:首先,繼續埋頭苦幹,直到倒下為止;或是,馬上放棄,這也算是聰明的決定;又或是,按下內心的暫停鍵──這肯定是十分理智的作法。生活變得庸庸碌碌 試試「暫停練習」讓不停運轉的自己停下來,放下所有的事情。深呼吸幾口氣,冷靜下來想想,自己是不是忽略了某些本質上的事情。這個方法叫做「給初學者的暫停練習」。在日常生活忙碌至極、或是生活感覺變得庸庸碌碌時,請試試以下的練習。你可以採站姿、坐姿或者臥姿,也可以張開或閉上眼睛。暫停手邊的事 觀察身體的狀態.停止你的活動。你可以在當下暫停手邊的事,跟自己的內心說「停下來」。.現在,專注在你的身體上,簡短確認你的狀態:現在的姿勢如何?覺得哪個部位放鬆了?哪裡還緊繃著,或是仍覺得疼痛?.你的呼吸如何?或快或慢?或深或淺?平穩或是急躁?.你剛剛在想什麼?你感受到了什麼?現在又在思考著哪些事?心情如何?停止內心對話 全神貫注在眼前練習不必花太長的時間記錄,因為我們的目的不在於改變什麼,也無需評判自己「好」或「不好」。只要稍微留意自己當下的感受─就是這麼簡單,也不需要別的。你的心會知道,你現在做的是有益身心的事。因此,只要做一件事:停止內心裡的小小對話,全神貫注在眼前的練習。(本文摘自/喚醒心中的白狼/大好書屋)

煩惱過去、未來 冥想7步驟回到當下

煩惱過去、未來 冥想7步驟回到當下#冥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呼吸覺察練習是在進行靜坐冥想時不可或缺的一環,正統的禪修學派在帶領學員進入較高階的禪修技巧之前,會先教導學員練習對呼吸的覺察。但是有些現代學派就未能把握住這個重點,這就是為何其教師未能帶領學員進入深度禪定狀態的緣故。冥想7步驟 有助心念寧靜我們的心智習慣於將自己與外在世界的物件認同,只要繼續維持此種渙散的狀態,我們就不會知悉心念的內在狀態,但是經由系統化的訓練之後,心念即會變得內斂,開始朝向內在更精微的意識層次前進;當我們到達一種完美的寂靜不動與寧靜狀態時,超越心念的意識狀態就會自我顯現。學習冥想時,保持心念的寧靜是一項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對呼吸的覺察。冥想的主要步驟為:1)找出適合自己的穩定、舒適與舒緩的姿勢,並讓頭部、頸部和軀幹成一直線。2)調息,將呼吸調為平順、安靜、規律、均勻。3)安定、穩住心念,因為心念是用來體驗生命深層存在唯一的工具。4)控制心念有意識的層面,因為這種控制可以讓我們更加有活力與創意。5)將自主運作系統及潛藏浩大心念的無意識心念層面,例如記憶等,變成能夠以意識加以控制。6)心念覺察到自己會受到時間、空間及因果關係的制約。藉由靜坐冥想來訓練心念保持對當下的覺察,並體會當下是通往永恆的門戶。7)藉由有規律的靜坐冥想練習,發展出經常不斷的自我覺察,即能到達最高階的「圖瑞亞」狀態,身心念將充滿喜樂、安祥、愉悅與智慧。心念受制過去及未來 冥想才能帶回當下經過審慎觀察,與分析心念的活動及特質後,瑜伽士發現,我們的心念已養成一種受制約的習慣,不是經常在追憶過去的經歷際遇,就是經常在想像或擔憂未來。除了靜坐冥想外,沒有一項技巧可以幫助我們的心念回到當下,只有冥想才是將心念帶回到此時此刻的唯一技巧。冥想並非是一種讓心念恣意漫遊的方法,而是一種有意識的協調及整合身體、呼吸與心念的努力。在修道院的傳統裡,上師只有在見到學員已顯現出身體能安靜、穩定不動、呼吸平順寧靜的跡象時,才會教導學員更高階的冥想技巧。當學員剛開始學習如何使身體靜止不動時,會覺察到以前從沒有感受到的許多顫抖、抽筋及晃動現象。我們從小即被教導如何「動」,卻沒有人教我們如何「靜止不動」,而如何不動地坐著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技巧,因為當身體越少晃動,心念也就越能穩定。身體靜止、呼吸覺察與冥想 以意識自我控制身體所有的顫抖、晃動現象,都是起因於我們有一顆沒有受到規範與訓練的心念。當學員在仔細檢視自身的行為時,就會發現到沒有任何一項動作、手勢與身體語言是獨立存在的。先要心動,才會有身體晃動;身體晃動得越厲害,心念就會更失焦、渙散。當學員學會如何讓身體靜止不動,並開始練習呼吸覺察與冥想的技巧之後,他就會發現自己能以意識控制自己的身體、呼吸及心念。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讓身體不動如山。所謂正確的姿勢,就是讓我們的身體能安穩、舒適坐著的姿勢,並讓身體的全部或大部分免於承受其他部分的壓力。(本文摘自/調息:呼吸的科學/橡實文化)

調息法關係神經系統!冥想放鬆心境

調息法關係神經系統!冥想放鬆心境#冥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調息法與自主神經系統緊密相關。它可以平衡神經系統的功能,使這些平日無法感知的過程處於意識的支配之下。這些都是重要的冥想事前練習。如果你實踐並觀察過它們的效果,就會發現這能帶來極大的益處:身體更加平靜、放鬆,心也更加穩定了。古代瑜珈發現 能量流通過氣脈早在人們瞭解關於神經系統的現代醫學知識前,古代的瑜伽士們就已經注意到普拉那的能量流會穿過人體內的一些通道了。這些通道稱為「氣脈」(Nadis)1。氣脈不同於神經,而是比神經更為微妙的同類物質。氣脈的數量成千上萬,其中有三條在人體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中脈(Sushumna)2是中央通道,對應脊柱;左脈(Ida)3和右脈(Pingala)4分別與中央脊柱的左右兩側相關連。它們源自脊柱底端,左脈的終點在左鼻孔,右脈的終點在右鼻孔。調息法的練習 讓能量穿過2個氣脈一般來說,能量會輪流穿過這兩個氣脈而流動。許多調息法的練習目的,都在於讓普拉那能量從中脈向上流動,從而帶來愉悅安靜的狀態和更高水準的意識。現代生理學研究已經證實了古代瑜伽修行者們的體驗:呼吸的主導流會在左右鼻孔之間交替轉換。儘管一般人對此會感到非常驚訝,但事實是:相對於另一個受阻的鼻孔而言,總是有一個鼻孔更加開放,在空氣通過的時候更通暢,這個鼻孔就稱為「積極鼻孔」或「主導鼻孔」,而另一個氣息不那麼通暢的鼻孔則稱為「消極鼻孔」或「被動鼻孔」。譯註:1. 氣脈(Nadis):Nadi本身意為能量通道,是身體的精細通道之一。2. 中脈(Sushumna):中央能量的通道或氣脈,從脊柱底部延伸到頭頂。呼吸練習的目的是打開中央通道,讓兩側鼻腔均勻呼吸。這樣心念就會達到愉悅的狀態,很容易進入深度冥想。3. 左脈(Ida):在脊柱帶流動的三大能量通道之一,控制左鼻孔的呼吸。4. 右脈(Pingala):在脊柱帶流動的三大能量通道之一,控制右鼻孔的呼吸。(本文摘自/冥想: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橡實文化)

冥想穩定心境 姿勢練習有訣竅

冥想穩定心境 姿勢練習有訣竅#冥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冥想是一種簡單的技巧,幾乎所有人都能掌握並從中受益。只要以放鬆、穩定的姿勢,安靜、舒適地坐好,就可以開始進行冥想。身體要靜止下來,呼吸保持平穩,心念平靜而專注。冥想過程的三個重點:如何擺放身體,才能讓它在舒適的前提下維持穩定;培養平穩呼吸習慣的重要性及實踐方法;如何讓心念平靜,使它專注於某一焦點,以便進行練習。這三方面將引領覺知從最外圍的生理層面,到達最精微的內在層面。身體靜止 頭、頸部必須保持中正接下來,我們首先介紹冥想過程中身體的姿勢。高品質的冥想姿勢,要求身體必須靜止、穩定、放鬆、舒適。如果身體移動、搖晃、抽搐或疼痛,就會干擾到練習。某些人誤以為冥想時必須採用複雜的蓮花坐,雙腿交盤。但事實卻非如此。良好的冥想姿勢只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你必須將頭部、頸部和軀幹保持在一條直線上,以便自由地使用橫膈膜進行呼吸。在所有的冥想姿勢中,頭部和頸部都必須保持中正。這就意謂著:脖子不能彎曲,歪向一邊;頭部也不能過於前傾,而應由頸部支撐,垂直於肩膀。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給頸部和肩膀造成壓力。臉部應朝向正前方,輕輕地、自然地閉上雙眼,但不要緊閉,否則會給眼部造成壓力。雙肩、臂放鬆 拇指、食指相碰成手印有些老師會教導學生將內在的凝視點置於額頭中央,但這麼做會導致眼部肌肉產生緊張,甚至引起頭痛。在瑜伽中,確實存在著某些特定的「凝視」練習,但在冥想時並不需要這麼做。冥想時,臉部肌肉只要放鬆即可,輕輕閉上雙脣,不要給下巴帶來壓力。整個過程都應該使用鼻子進行呼吸。在冥想的過程中,要保持雙肩和手臂的放鬆,將它們優雅地搭放在膝蓋上。你的手臂要徹底放鬆,如果此時有人抬起你的手,你的手臂應該是自然下垂的。輕輕地讓拇指和食指相碰並形成「手印」(見圖1)。這個手印形成了一個小圓圈,你可以把它想像為內在能量循環的一條小路徑。(本文摘自/冥想:認識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和諧共處,獲得真正的滿足/橡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