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總是笑笑的 陽光型抑鬱自殺風險更高

總是笑笑的 陽光型抑鬱自殺風險更高#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超過3.5億人口罹患憂鬱症,每年逾百萬人因憂鬱症自殺而身亡。在台灣保守估計約有100萬人罹患不同程度的憂鬱症,其中10%-15%喪命於自殺。中國總人口中1/5出現憂鬱根據董氏基金會2017年針對台灣五都民眾調查發現,超過7成民眾不知道各縣市設有心理衛生中心。在中國,總人口中高達1/5出現憂鬱症症狀,至少3千萬人罹患憂鬱症;寧波地區,每100個人中有4-5位是憂鬱症患者。寧波市心理衛生協會會長暨康寧醫院院長胡珍玉指出,抑鬱症篩檢日活動開展十年來,寧波市民的心理健康促進工作有顯著的成效,居民對抑鬱症的知曉率逐年提高,據調查顯示,從2007年的42%提高到2016年的77.4%,接受治療的比例也已上升到了25%。陽光型抑鬱症可能存在更大的自殺風險寧波市健康教育促進協會會長何一天說明,部分抑鬱症患者容易被忽視,他們外在表現若無其事,礙於面子總是面帶微笑,但其內心深處感到極度痛苦、壓抑、憂愁和悲哀,被形容為「陽光型抑鬱症」(又稱微笑型抑鬱症)。這類患者從不主動尋求社會性系統支援,因此可能存在更大的自殘自殺危險。何一天會長呼籲,提升辨識抑鬱症能力才能給予有效協助與治療。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20年時,憂鬱症名列全球第二大疾病與傷害。提升民眾對憂鬱症的認知,接納這個階段的自己、並善用資源主動搜尋協助管道。憂鬱症猶如心的感冒,呼籲民眾養成「規律生活」及「運動紓壓」的好習慣,是讓心微笑的不二法門。

雙重老化3大難題 全人關懷怎麼走?

雙重老化3大難題 全人關懷怎麼走?#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老無可依」是許多家庭都有可能會遭遇的狀況,失能者與照護者「雙重老化」的現象與日俱增,照護模式的轉換也是極需要正視的問題,針對這類的社會變遷問題,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吳淑芬表示,伊甸基金會希望能藉由「全人關懷」這隻手牽起政府及社會,一同補足「雙重老化」的漏洞。雙重老化家庭約占74萬 面臨3大問題根據內政部統計月報,截至今年11月底,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300萬,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若有兒女,年齡約在55~60歲上下,所以可推估雙重老化家庭約占74萬左右,伊甸基金會專業督導團團長吳淑芬表示,雙重老化現象,可能會逐漸浮現下列3大問題: 1) 經濟/由於台灣的退休制度尚不完備,雙重老化的家庭因勞動力缺乏,經濟能力也順帶成為最先衍生的需求。2) 健康/老化不可避免的就是身心靈狀況都開始退化,老人可能會因為自己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感到憂鬱、足不出戶,進而影響生理、心理健康。3) 居住/‧ 自有住宅老了以後會需要大量的無障礙環境,但以台北市來說,老舊公寓佔7成以上,沒有辦法快速或簡便的建造無障礙環境。‧ 租屋老年人口要租屋非常不容易,一般房東會因為經濟能力、身體狀況等議題不願意租屋給老人。預防老化 實務給付更重要「老化不可逆,但希望能做些事情延緩老化。」吳淑芬團長表示,眼看老年人口即將超過兒童及青少年人口,社會福利預算也該轉向,過去的社會福利主要在現金支付,但在老年人口或雙老家庭多了以後,輔具發放、居住安排、志工訓練等實務給付絕對會比金錢給付更有幫助。白天進修交朋友 減緩老化好有效吳淑芬團長表示,針對雙重老化,社區的日間老人照顧中心就像「托老所」一樣,讓子女可以安心去上班,老人大學及長青學苑,能讓身體比較健康的老人白天進修,交交朋友、分享彼此的生活經驗,另外,長青食堂也可以聚集社區老人一起用餐,藉此鼓勵走出家門,有了社會參與,對於減緩老化也會有一定功效。

對工作不滿意?小心中年憂鬱

對工作不滿意?小心中年憂鬱#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多歲、30歲時,無論喜歡自己的工作或討厭自己的工作,都會影響40歲健康。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一個人若在20歲、30歲時討厭自己的工作,到了40多歲,整體健康就會受衝擊,不管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都一樣。 工作越不開心 越容易憂鬱研究顯示,年輕時越討厭自己的工作、工作越不開心,往往越容易憂心、產生憂鬱情緒,睡眠也越容易出狀況,年輕時的工作滿意度會直接影響往後健康,對工作越滿意,健康狀況越好,反之,對工作很不滿意,長時間下來,健康就會變差,不過也有一些好消息,如果一個人在年輕時剛開始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但漸入佳境,對自己的工作越來越滿意,後續便比較不會出現健康問題。 研究作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社會學博士生強納森.迪爾蘭表示,研究發現,工作滿意度對健康的影響會持續累積,到了40歲,有些人的健康就會開始出狀況,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16年8月22日在美國西雅圖所舉行的美國社會學學會年會。 過度憂心、有睡眠障礙,情緒問題研究作者分析美國青年縱向研究數據,含括6432人,這些人在14到22歲時參與研究計畫,研究人員持續追蹤這些人至成年。當這些人到了25歲至39歲,研究人員請他們針對自己的工作滿意度評分,分數從1分到4分,1分代表很討厭自己的工作,4分則代表很喜歡自己的工作。 研究數據顯示,從年輕就一直不喜歡自己工作的人,身心狀況往往很差,不只憂鬱程度較高、常過度憂心、容易有睡眠障礙,也很容易產生情緒問題,整體心理健康表現也比較差,另外,與對工作滿意者相比,這些人也較常背痛、頻頻感冒,研究作者提醒,常常憂鬱、焦慮,雖然短時間不會產生健康問題,但到了老年,很可能就會引起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健康問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研究:男性被迫退休 心理健康較易衰退

研究:男性被迫退休 心理健康較易衰退#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多數人在五、六十歲時會退休,但退休後怎麼過,每個人有不同方式。但有些人的退休原因屬於非志願,如生病或需要照顧生病或身體不便的家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退休,因為失去工作角色和社會網絡,心理健康易衰退。據研究指出,生病、被裁員或照顧責任等非志願退休原因與心理困擾呈現高度相關。研究發現,因生病而退休者有嚴重心理困擾程度的比例最高。而失業者的心理困擾程度的比例則高於完全退休組。且退休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也隨年齡和性別而有所不同,男性提早退休常見的原因為「被裁員」,女性則較傾向提早退休,大多原因為「需要照顧他人」。臺大醫院精神部林奕廷醫師表示,非志願退休者會因為失去工作角色,與被迫退歇的原因產生巨大的壓力,出現焦慮、不確定感、睡眠與食慾的改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甚至生理不適現象,如胸悶、頭痛等;但這樣的現象不代表罹患憂鬱症,只是需要時間與身邊資源的支持,讓退休者得以適應退休生活。他也建議,當家中有非志願退休者,家人必須認識潛在壓力源,並擁有敏感度,主動關心退休者。當退休是因為被裁員、工作能力不佳等原因,退休者不容易主動與親友談論,可鼓勵退休者重新調整他們的生活重心。若因為要照顧家中父母而被迫退休者,建議留些時間給自己,培養興趣。而將自己的興趣作為職業的人,也可以在退休後以其他方式發展興趣,例如原本從事助人服務職業者,可以在退休後繼續擔任志工。建立運動習慣   找到新生活方式首先必須重新定義「退休」,是轉換生活型態。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通常女性較不覺得退休就表示退出活躍的生活。男性則易受傳統性別角色影響,認為工作成就是最重要的,沒有到達社會期望的退休年齡可能成為提早退休者的沉重負擔,也較可能造成提前退休的男性高心理困擾的因素。葉雅馨建議,當面臨被迫退休時,可積極列出十個近期或未來想要做的事情,並排出時間執行。在過程中能轉移自己的負面情緒,及適應當下的生活。如果非志願性退休者年齡約四十或五十出頭,則可以考慮再次就業。其次,必須接受非志願性退休引起的失落感與鬱悶情緒,如果嚴重干擾睡眠、飲食等習慣,就須考慮求助專業人士。她也提醒,可趁此時建立運動習慣,嘗試健走、慢跑、打拳,參與晨間或傍晚的社區性運動團體,將會得到另一種生活方式。

分手也有好處?研:男生失戀越多次越健康

分手也有好處?研:男生失戀越多次越健康#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相信大部份人都清楚,愛情並不是人生全部,累積的經驗可能改變了生活態度,但是因為失戀產生心理問題,選擇極端方式,來解決痛苦的事件層出不窮。最近英國一個研究卻推翻此論述,研究人員表示,對於男性來講,失戀次數越多,心理狀態反而更健康。差很大!男怕失去自由 女要安全感研究對象為同居關係的情侶,他們發現,在只考慮兩性關係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情況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焦慮等心理問題,容易因為經濟問題,而缺乏安全感,男性則是較在乎自己是否會一輩子被拴住。然而,雙方分手後,情緒低沉和沮喪本屬正常現象,但女性從感情傷害中恢復的時間比男性久,而且心理健康,會隨著分手次數增加而不斷惡化,男性卻剛好相反,曾有過兩次以上分手經驗的男性,心理狀態極佳,甚至比其他沒有感情經驗的人還要健康。雖然研究結果顯示,分手對男性和女性心理健康影響截然不同,然而,不變的是兩性關係穩定或家庭幸福的人,其心理健康仍處於最佳狀態;相反,令人痛苦的分手,則是導致心理不健康的罪魁禍首,尤其對女性的傷害更大。危險情人不要來!五要點助觀察保安全心理專家表示,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承受失戀的精神打擊,都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都是負面的,因此,好好地說再見,是大家需要學習的課題,尤其在交往期間,若發現對方有不適當的行為,更要小心處理。根據《優活》過去報導,以下為衛生局所列出的五項危險情人觀察特徵,若另一半有這些表現,很可能要多加注意:1)控制欲強烈/對於行蹤要時時刻刻掌握,要求伴侶事事配合,甚至不准和異性單獨會面、聯絡,要求你只能專心愛他,必須杜絕一切人際關係。2)沒有安全感/經常疑神疑鬼,固執己見,並喜好尖酸刻薄的批判。3)有暴力傾向/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會虐待小動物,被激怒後有攻擊行為的人。4)情緒易失控/容易暴怒、遷怒或是衝動的性格,若有酗酒、吸食毒品等狀況則更容易引發情緒的失控。5)要脅式手段/常以自殘、自殺或威脅同歸於盡作為延續相處的條件。

5要素檢視心理健康 吃不下、睡不著恐有憂鬱傾向

5要素檢視心理健康 吃不下、睡不著恐有憂鬱傾向#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20日舉辦歲末年終溫馨感恩音樂會,透過音樂與病人家屬共度歡樂歲末,並傳遞心理健康的重要。當天,簡以嘉院長帶領心理科黃裕達醫師、李秀瓊醫師喬裝成聖誕老公公,至音樂會活動現場,並以聖誕微笑SMILE列車進場,象徵傳達心理健康的意義。李秀瓊醫師表示,近來自殺事件層出不窮,生活中也面臨許多競爭壓力和人際關係壓力,進而危害心理健康;「心理健康SMILE」,係指睡得著(Sleep)、會活動(Mobile)、愛講話(lnteract)、會關心會笑(Love/Laugh)、吃得下(Eat),若這5方面能良好維持,就是心理健康的最佳表現。若是上述5層面狀況不佳,建議多運動、多休閒、多與人來往,如果出現其中一項情形嚴重,如吃不下、睡不著、常感到不快樂、不想動甚至不喜歡與人交往,可能是憂鬱傾向,建議及早就醫。當天活動氣氛十分熱烈 大家感受幸福活動當天,小天使幼兒園的小朋友表演聖誕舞曲,稚氣又可愛,讓在場每個人都感染節慶的溫馨;僑光老人會合唱團成則表演「想厝ㄟ人」、「愛拼才會贏」、「男人的汗」等多首膾炙人口的佳曲,博得現場安可連連;緊接著是精采的肚皮舞登場,快節奏的熱音聲與縮腹扭腰、秀曲線的舞蹈,讓現場的病友也隨之起舞,掀起另一波高潮。最後由修平應日系和太鼓隊壓軸,表演3段極具日本文化特色的和太鼓,別有一番風貌,震攝全場、精彩落幕。

心理健康司喊卡!諮商師全聯會:遺憾

心理健康司喊卡!諮商師全聯會:遺憾#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顏賽芬/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今日正式掛牌!然而,衛生福利部的組織與先前規劃略有落差,原本依規劃應獨立設置的「心理健康司」,轉與口腔健康合併,成立「心理與口腔健康司」。對此結果,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修慧蘭表示相當遺憾。根據調查 台灣民眾普遍對生活滿意度低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健康,指的是身心靈的平衡,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根據2010年美國蓋洛普民調機構調查各國民眾的「幸福程度」,發現台灣受訪民眾有64%覺得自己的生活有待加強,有14%的人覺得生活痛苦。無獨有偶,國內遠見雜誌2012公布民眾的快樂程度,也發現數據逐年下降。台灣民眾心理健康狀況可從社會事件窺見一二,包括情殺案件數逐年增加、家庭暴力十年來暴增10倍,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林萃芬表示相當憂心。林萃芬表示,即使數據反映台灣民眾普遍不夠快樂,政府對民眾心理健康的態度並非事先預防,而是偏向事後補救。心理健康 應從事後補救轉為事前預防林萃芬建議,如果政府對心理健康的政策由補救性的治療轉為預防性的諮商,才能避免悲劇一再發生。台灣社會中,心理諮商風氣並不盛,甚至有時會引來異樣眼光,可能是影響政策態度的原因之一。然而,根據美國自然雜誌統計,5成以上美國人在人生路上遭逢巨大創傷,需要接受心理諮商治療。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身體健康,民眾切勿對心理諮商有錯誤認識,導致有需求時不敢求助。此外,政府態度也相當重要。林萃芬代表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出呼籲,希望政府能夠落實三級心理照護,包括:初級預防(致力修除引發心理疾病的起因)、二級防護(著重及時介入處理)、三級防護(努力防止問題復發),讓民眾的心理健康也能受到全方位的照護。

常自覺不健康? 恐患健康焦慮症

常自覺不健康? 恐患健康焦慮症#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顏賽芬/編譯)你整天覺得自己這裡痛、那裡痛嗎?醫生進一步檢查會讓你的心情異常緊張嗎?根據英國健康媒體NHS報導,如果你長時間憂慮自己的健康狀況,可能就是健康焦慮症(health anxiety)的患者。健康焦慮症會造成惡性循環,原本不嚴重的身體疾病,可能因為過度擔心,反而轉變為心理疾病。以為身體生病? 可能是心理生病了健康焦慮症的患者會因為長期頭痛、背痛,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變得非常敏感。患者尋求的解決方式可能是不斷地求診、作檢查。但專業醫師表示,身體狀況本來就會因飲食、生活作息有起伏,但若持續時間不長,不見得會惡化為疾病。若太密切檢查,反而會小題大作,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健康焦慮恐為憂鬱症前兆 家醫能協助判斷造成健康焦慮症的原因相當多元,最常見是因身邊有親友生重病或因病過世,使人產生自己是否也生病的恐慌,本身具有憂鬱體質的患者,可能會因身體稍有不適,而鑽牛角尖,擴大身體不適的嚴重性。醫師指出,健康焦慮症也可能是憂鬱、焦慮症的前兆,有需要的民眾,可以求助家庭醫科。家庭醫科比各科的專業醫師更能準確判斷患者是否有健康焦慮症的症狀,若經家庭醫師判斷有健康焦慮症傾向,可能會轉診至心理諮商師,會處方抗憂鬱藥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