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性騷案延燒》娛樂圈連環爆!身陷「MeToo風暴」醫教5招心靈急救法

性騷案延燒》娛樂圈連環爆!身陷「MeToo風暴」醫教5招心靈急救法#心理健康

台灣性騷擾「#MeToo」風暴連環爆,娛樂圈大咖藝人、政治界官員全都大翻車!身心科醫師黃苑婷指出,當更多曾遭遇性騷擾的受害人,願意勇敢說出口,代表社會正更加認真看待這個議題的重要性。相對的,短時間爆出大量事件,意味著許多人長期壓抑,代表這些案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許多人默默背負著痛苦生活,或許有些傷害仍是現在進行式。

全台3萬名青少年曾受傷害!醫揭網路霸凌「3警訊」:父母恐二度傷害

全台3萬名青少年曾受傷害!醫揭網路霸凌「3警訊」:父母恐二度傷害#心理健康

孩子在學校被霸凌,爸媽該如何發現?如何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指出,全台2.5%青少年有被網路霸凌的經驗,推估全台有高達2.8萬名國高中生,曾受網路輿論傷害,其中近2成因此出現自我傷害的企圖。精神科醫師呼籲,爸媽應優先做「1件事」,遏止網路霸凌行為,保護孩子身體及心理不受傷害。

憂鬱真的會「傷心」!研究曝「憂鬱增心臟問題」 醫:兩者相互影響

憂鬱真的會「傷心」!研究曝「憂鬱增心臟問題」 醫:兩者相互影響#心理健康

適度的壓力有助於提升我們的工作表現,但是,如果長期處於有壓力的情況中,且沒有適時紓解,除了可能引發憂鬱造成心理健康問題,還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此,專家建議,維持心理健康有助於減低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建議年輕人平常就要建立「情緒覺察」和「壓力紓解」的習慣。

放假後不想上班!心情好憂鬱?專家教你5招預防「假期後憂鬱」

放假後不想上班!心情好憂鬱?專家教你5招預防「假期後憂鬱」#心理健康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開心歡慶跨年連續假期後,如果在回歸生活、工作或學習時感到情緒不適或備感壓力,當心你可能正經歷「假期後憂鬱」(post-vacation depression)!一篇研究文章指出,度假會緩解壓力和改善情緒,但正面的影響或許不會持續很長的時間,透過以下建議方法,更有助於因應假期後的負面情緒。

口罩令解除,竟更焦慮?醫揭後疫時代「精神健康調查」3症狀創新高

口罩令解除,竟更焦慮?醫揭後疫時代「精神健康調查」3症狀創新高#心理健康

熬過疫情後,台灣民眾的心理健康程度卻比疫情時期還高?精神健康基金會最新調查指出,近3成台灣民眾受疫情影響,身心精神健康指數變差,出現問題以睡不好、焦慮緊張與記憶力下滑為主,且比起2020年疫情爆發前期,健康指數更低分。該調查顯示在後疫情時代,民眾的心理精神健康問題不可忽視,醫師提出緩解焦慮4大解方

孩子頻上網當休閒?心理健康易出問題

孩子頻上網當休閒?心理健康易出問題#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您注意過家中孩子休閒時最常做的事,是否一有空閒就盯著螢幕看?要注意他們的上網時間是否過長了!根據一篇2017年4月發表於《BMC公共衛生》期刊的研究指出,網路使用時間與心理健康困擾有高度關連。青少年憂鬱 女性比例明顯高於男性該研究為一項橫斷面研究,研究者以2013-2014年《第二次澳洲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福祉調查》資料,透過階段區域隨機抽樣,選出5500名具有代表性的年輕人。其中共2967名11至17歲平均年齡14.5歲的青少年透過平板電腦完成自我報告問卷,包含平日和週末的平均網路使用情形、評估憂鬱症狀及測量心理困擾的量表。研究者檢驗網路使用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並調整可能的干擾因子。結果顯示,9.7%的青少年出現憂鬱症狀,且女性(13.9%)明顯高於男性(5.8%);1/5(21.7%)的青少年經歷高或非常高的心理困擾,其中女性(28.7%)約為男性(15.3%)的2倍。研究指出,平日有17.8%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網路超過7小時,週末則每4至5人就有1人。網路使用平均時間超過7小時,與女性罹患憂鬱症及青少年有心理困擾問題達顯著相關。網路遊戲聲光效果強 使其他休閒活動難以吸引孩子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上述研究為大樣本的實證研究,證實網路使用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及情緒影響,但仍需瞭解是否因身體不適或其他原因造成此行為。休閒時網路使用通常為社交群體及遊戲,而大多遊戲容易使玩家久坐、長期盯著螢幕、飲食不規律甚至干擾睡眠,這些行為都會影響心理健康。陳質采醫師提醒,網路遊戲有較強烈的聲光效果,當孩子從豐富的感官世界撤退時,一般休閒活動就會顯得平淡無奇,如同吃了重口味的食物,其他食物就沒味道,較難吸引孩童。建議新世代父母可透過延後孩子接觸網路的使用,培養其他健康的休閒行為,以降低其網路成癮的機會。父母阻斷或改變孩子網路使用習慣 可以讚美、兌換等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一般研究顯示女性罹患憂鬱症或憂鬱傾向為男性的1.5倍,與上述研究顯示青少女較青少男易出現憂鬱症狀及心理困擾結果相同。相關研究也顯示,網路使用習慣中女性多為社群網絡、男性為遊戲,可能因為女性對人際關係較為敏銳,同時社群網絡經營與言語不當的處理也相對增加女性的使用時間。上網為現今多數青少年常見的休閒行為。通常一個習慣是長時間養成,當父母覺察到孩子過度使用網路或黏在網路上,就應該要阻斷或改變使用習慣。葉雅馨主任提醒,阻斷的過程如同習慣的建立需要花時間,父母可漸進式的協助孩子改變,當孩子每減少網路使用一小時,可給予鼓勵讚美,或是兌換的方式,例如孩子不要帶手機到戶外跑步或打球一小時,回來就可以上網兩個小時。用相對的方式去限制及增強,有助於孩子改善上網久坐行為。現今健康相關促進大多著重在身體方面,因應網路成癮行為問題,應建構完善的心理健康促進網路資源,達到有效預防的效果。

研究:青少年少運動 成年焦慮症率增

研究:青少年少運動 成年焦慮症率增#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這2週正值學校期中考,家中孩子是否專注於課業而更少運動?提醒孩子無論課業多重,也別忽略要運動!根據一篇澳洲2017年發布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時期缺乏體能活動,會影響成年時心理健康。研究顯示 青少年不運動成年後增焦慮症發生率研究為一大型的出生世代研究數據,來自澳洲昆士蘭大學妊娠研究,以1981至1983年,於昆士蘭州一家大型公立醫院接受產前保健的母親及其孩子為對象,分別在孩子6個月、5歲、14歲和21歲時進行追蹤。3493位年輕人,14歲時完成體能活動問卷,及21歲填寫的「年輕成人自我報告」的心理健康狀況資料,檢驗青春期體能活動參與情形與年輕成人階段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關聯。結果顯示,14歲時「不運動」組,於21歲時出現「與任何情感障礙有關的終身診斷」、「妄想意念」以及「視覺感知障礙」的可能性增加。此外,男性在14歲時「不運動」與21歲時焦慮症發生率增加有關。結果指出,青少年時期缺乏體能活動會影響之後一些、但非全部的心理健康狀況。運動對心理健康的益處不僅出現在運動當下 還會「持續發生」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國內外亦有相關實證研究指出,運動對個體的情緒穩定有一定的效益,無論是青少年期、中年期,甚至是老年期,運動都有同樣的效果。而這個研究可貴之處是發現運動對心理健康的益處不僅會出現在運動當下,還證實這個效果會「持續發生」,再度證實運動讓心情變美麗。呼籲師長要多鼓勵學童參與運動,提高學童身體活動量,不僅改善體適能、促進身體機能的效果,對情緒的穩定、成年後的心理健康,也有絕佳的效益。也建議家長與老師可以設計合宜的正增強或鼓勵機制,讓學童從運動中獲得樂趣,進而將運動融入生活,培養「終生運動」習慣。多設計「揪團」性體育活動 彼此邀約建立運動習慣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運動與其成年初期部分的心理健康狀況(情感障礙、妄想意念、視覺感知障礙)有關,證實心理健康的可預防性,及青少年階段建立其養成運動習慣的重要性。董氏基金會歷年來調查發現,「覺得很累」、「沒時間」、「沒有伴」是多數學生不運動的藉口。青少年時期同儕為他們的「重要他人」,建議學校多設計「揪團」性的體育活動,透過夥伴彼此邀約運動是幫助建立運動習慣的有效方式,同時傳遞觀念如累了更要運動、運動需要找時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