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放假後不想上班!心情好憂鬱?專家教你5招預防「假期後憂鬱」

放假後不想上班!心情好憂鬱?專家教你5招預防「假期後憂鬱」#心理健康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開心歡慶跨年連續假期後,如果在回歸生活、工作或學習時感到情緒不適或備感壓力,當心你可能正經歷「假期後憂鬱」(post-vacation depression)!一篇研究文章指出,度假會緩解壓力和改善情緒,但正面的影響或許不會持續很長的時間,透過以下建議方法,更有助於因應假期後的負面情緒。

口罩令解除,竟更焦慮?醫揭後疫時代「精神健康調查」3症狀創新高

口罩令解除,竟更焦慮?醫揭後疫時代「精神健康調查」3症狀創新高#心理健康

熬過疫情後,台灣民眾的心理健康程度卻比疫情時期還高?精神健康基金會最新調查指出,近3成台灣民眾受疫情影響,身心精神健康指數變差,出現問題以睡不好、焦慮緊張與記憶力下滑為主,且比起2020年疫情爆發前期,健康指數更低分。該調查顯示在後疫情時代,民眾的心理精神健康問題不可忽視,醫師提出緩解焦慮4大解方

孩子頻上網當休閒?心理健康易出問題

孩子頻上網當休閒?心理健康易出問題#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您注意過家中孩子休閒時最常做的事,是否一有空閒就盯著螢幕看?要注意他們的上網時間是否過長了!根據一篇2017年4月發表於《BMC公共衛生》期刊的研究指出,網路使用時間與心理健康困擾有高度關連。青少年憂鬱 女性比例明顯高於男性該研究為一項橫斷面研究,研究者以2013-2014年《第二次澳洲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福祉調查》資料,透過階段區域隨機抽樣,選出5500名具有代表性的年輕人。其中共2967名11至17歲平均年齡14.5歲的青少年透過平板電腦完成自我報告問卷,包含平日和週末的平均網路使用情形、評估憂鬱症狀及測量心理困擾的量表。研究者檢驗網路使用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並調整可能的干擾因子。結果顯示,9.7%的青少年出現憂鬱症狀,且女性(13.9%)明顯高於男性(5.8%);1/5(21.7%)的青少年經歷高或非常高的心理困擾,其中女性(28.7%)約為男性(15.3%)的2倍。研究指出,平日有17.8%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網路超過7小時,週末則每4至5人就有1人。網路使用平均時間超過7小時,與女性罹患憂鬱症及青少年有心理困擾問題達顯著相關。網路遊戲聲光效果強 使其他休閒活動難以吸引孩子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上述研究為大樣本的實證研究,證實網路使用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及情緒影響,但仍需瞭解是否因身體不適或其他原因造成此行為。休閒時網路使用通常為社交群體及遊戲,而大多遊戲容易使玩家久坐、長期盯著螢幕、飲食不規律甚至干擾睡眠,這些行為都會影響心理健康。陳質采醫師提醒,網路遊戲有較強烈的聲光效果,當孩子從豐富的感官世界撤退時,一般休閒活動就會顯得平淡無奇,如同吃了重口味的食物,其他食物就沒味道,較難吸引孩童。建議新世代父母可透過延後孩子接觸網路的使用,培養其他健康的休閒行為,以降低其網路成癮的機會。父母阻斷或改變孩子網路使用習慣 可以讚美、兌換等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一般研究顯示女性罹患憂鬱症或憂鬱傾向為男性的1.5倍,與上述研究顯示青少女較青少男易出現憂鬱症狀及心理困擾結果相同。相關研究也顯示,網路使用習慣中女性多為社群網絡、男性為遊戲,可能因為女性對人際關係較為敏銳,同時社群網絡經營與言語不當的處理也相對增加女性的使用時間。上網為現今多數青少年常見的休閒行為。通常一個習慣是長時間養成,當父母覺察到孩子過度使用網路或黏在網路上,就應該要阻斷或改變使用習慣。葉雅馨主任提醒,阻斷的過程如同習慣的建立需要花時間,父母可漸進式的協助孩子改變,當孩子每減少網路使用一小時,可給予鼓勵讚美,或是兌換的方式,例如孩子不要帶手機到戶外跑步或打球一小時,回來就可以上網兩個小時。用相對的方式去限制及增強,有助於孩子改善上網久坐行為。現今健康相關促進大多著重在身體方面,因應網路成癮行為問題,應建構完善的心理健康促進網路資源,達到有效預防的效果。

研究:青少年少運動 成年焦慮症率增

研究:青少年少運動 成年焦慮症率增#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這2週正值學校期中考,家中孩子是否專注於課業而更少運動?提醒孩子無論課業多重,也別忽略要運動!根據一篇澳洲2017年發布的研究指出,青少年時期缺乏體能活動,會影響成年時心理健康。研究顯示 青少年不運動成年後增焦慮症發生率研究為一大型的出生世代研究數據,來自澳洲昆士蘭大學妊娠研究,以1981至1983年,於昆士蘭州一家大型公立醫院接受產前保健的母親及其孩子為對象,分別在孩子6個月、5歲、14歲和21歲時進行追蹤。3493位年輕人,14歲時完成體能活動問卷,及21歲填寫的「年輕成人自我報告」的心理健康狀況資料,檢驗青春期體能活動參與情形與年輕成人階段的心理健康狀況的關聯。結果顯示,14歲時「不運動」組,於21歲時出現「與任何情感障礙有關的終身診斷」、「妄想意念」以及「視覺感知障礙」的可能性增加。此外,男性在14歲時「不運動」與21歲時焦慮症發生率增加有關。結果指出,青少年時期缺乏體能活動會影響之後一些、但非全部的心理健康狀況。運動對心理健康的益處不僅出現在運動當下 還會「持續發生」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國內外亦有相關實證研究指出,運動對個體的情緒穩定有一定的效益,無論是青少年期、中年期,甚至是老年期,運動都有同樣的效果。而這個研究可貴之處是發現運動對心理健康的益處不僅會出現在運動當下,還證實這個效果會「持續發生」,再度證實運動讓心情變美麗。呼籲師長要多鼓勵學童參與運動,提高學童身體活動量,不僅改善體適能、促進身體機能的效果,對情緒的穩定、成年後的心理健康,也有絕佳的效益。也建議家長與老師可以設計合宜的正增強或鼓勵機制,讓學童從運動中獲得樂趣,進而將運動融入生活,培養「終生運動」習慣。多設計「揪團」性體育活動 彼此邀約建立運動習慣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運動與其成年初期部分的心理健康狀況(情感障礙、妄想意念、視覺感知障礙)有關,證實心理健康的可預防性,及青少年階段建立其養成運動習慣的重要性。董氏基金會歷年來調查發現,「覺得很累」、「沒時間」、「沒有伴」是多數學生不運動的藉口。青少年時期同儕為他們的「重要他人」,建議學校多設計「揪團」性的體育活動,透過夥伴彼此邀約運動是幫助建立運動習慣的有效方式,同時傳遞觀念如累了更要運動、運動需要找時間。

研究:1/3大學新生有心理健康隱憂

研究:1/3大學新生有心理健康隱憂#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開學2個月,剛升上大學的新鮮人,面對有於以往的讀書環境、學習方式及同儕關係,是否已適應?根據「美國心理學會」2018年9月發表的研究指出,全球8個工業化國家中,超過1/3大學新鮮人表現出符合診斷的精神疾病症狀。美研究:1/3大學新鮮人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由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者以世界衛生組織「世界心理衛生國際大學生倡導計劃」的資料進行分析,受訪者包括澳大利亞、比利時、德國、墨西哥、北愛爾蘭、南非、西班牙和美國等8個國家、19所大學,共1.4萬名學生,以常見的精神疾病為評估問卷(重度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和恐慌症)。研究者發現,35%受訪者至少符合1項精神疾病,其中重度憂鬱症最常見,其次是廣泛性焦慮症。結果顯示,1/3的學生在6種心理健康疾病中至少出現一種心理疾病,呈現全球心理健康問題。然而,先前研究指出僅有15至20%學生會尋求諮商中心的協助。建議校方採取系統合作 銜接輔導全國聯合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胡延薇表示,教育部去年開始,已設立學校轉銜輔導機制,讓高中階段接受專業輔導的青少年,畢業離校前只要家長同意並填寫轉銜輔導通知單,大學端就可以接續輔導,藉此讓憂鬱、焦慮、拒學,嚴重失能的青少年,在大學畢業前達到良好的身心適應狀況。建議校方可採取系統合作方式,針對新生家長,提供大學生常見問題,讓家長瞭解若孩子有狀況可以如何因應。校內除了專業知識課程,應多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讓大一新生進來時,可透過課程、導師輔導、心衛中心活動,瞭解情緒檢視方法、自我情緒管理、身旁朋友出現狀況該如何協助的相關知能,增強同儕互助網絡,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建構線上輔導資源系統 以匿名性、便利性提升使用意願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呈現全球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是大學新鮮人常見的憂鬱症。原因可能來自於父母過度的期待,像是年滿18歲應該要獨立自主、負擔自我的生活及責任等,對於剛離開高中生活,多數可能北上或南下遠離原有家庭的大學新鮮人,立刻需獨自面對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這些期待在現實與理想的差異下往往變成一種適應上的壓力。高中、大學校園輔導資訊沒能連貫,易造成有輔導需求的大學新鮮人面臨協助的空窗期。應檢視現階段大專院校諮商人力的配置是否足夠,目前新生入學的憂鬱症篩檢,除了初步診斷找出需要協助的大學新鮮人,發現高危險群時可提供預防性的會談,更能有效提供心理諮商、轉介、醫療等協助。建議未來應積極建構線上輔導資源系統,以減輕大專院校諮商輔導的服務量,且因網路的匿名性、便利性,讓更多人願意瞭解自我身心狀況,並願意進一步尋求網路上的諮詢或相關協助。

研究:單親爸不善傾訴 身心狀況差

研究:單親爸不善傾訴 身心狀況差#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顯示,男性認知自己身心狀態的能力,比女性更遲鈍,較無法體認自己已得精神疾病、無法完整表達內心感受。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男性精神科就診率不到1成,而2017年死因統計也發現,男性自殺率66%,明顯高於女性34%。單親父親自評身心健康 比有伴侶的父親不佳根據英國2016年研究指出,單親父親的健康狀況較差。該研究為加拿大學者從調查資料中,選取1,58名單親父親、20692名有伴侶的父親以及5725位單親母親的資訊,透過分析,調整社會人口、壓力源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後,比較各組身心及健康狀況,瞭解他們在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上的差異。研究發現,單親父親和母親在自評健康上感到「不良/還好」的機率,分別為11.6%和12.5%;心理健康則為6.2%和8.4%。調整社會人口因素後,單親父親在自評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上比有伴侶的父親呈現較高「不良/還好」的機率。結果顯示,相較於伴侶的父親,單親父親在自評健康和心理健康上與單親母親一樣呈現較差的狀態。單親父親比起單親母親 較不善於人際互動與紓壓方式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先前有相關研究指出,單親父親在身心健康上呈現較差狀態,較大的機率是因為經濟弱勢,與上述研究結果相呼應。由於單親父親經濟弱勢,且相對單親母親,單親父親較不善於人際互動與紓壓方式,因此較高比例呈現較差的身心狀況。呼籲社會對單親父親或母親均應給予協助,除了維持一定的經濟收入,也要協助他們提升心理衛生調適的能力,減低造成單親父母身心狀況不良的風險。親友可協助分擔家務、托育時間 幫助減輕重擔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應該把上述的研究結果當成一項提醒,任何人都可能出現問題,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單親,面對現況與避免沉溺於不悅的情境更為重要,比起讓孩子在永無寧日的婚姻生活,單親或許是個不得不的選擇。單親爸爸的親友不用過於擔心或給予歧異眼光,建議親友可以協助其簡單家務的處理、分擔托育照顧時間,甚至成為其傾訴的對象,但切記不要給予過多的允諾,避免造成另一種傷害。單親爸爸們應認清現況,拋開面子問題向親友尋求協助,同時讓孩子瞭解家裡不再是爸爸媽媽共同照顧,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看到爸爸的付出並願意分擔,她呼籲單親照顧者,顧家、顧孩子的同時,要先把自己照顧好,特別是自己的壓力及情緒的檢視。無論自己多忙,一定要安排與孩子互動的時間,即便每天短短10分鐘或半小時,促進彼此關係讓生活更有動力。

開口笑釋放腦內啡 緩痛、提升免疫力

開口笑釋放腦內啡 緩痛、提升免疫力#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別人的喪禮一定要去參加,不然他們以後不會來參加你的。—— 尤吉.貝拉(Yogi Berra)其他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一個緊張的人勢必會輸給一個放鬆的人。我們都知道面對壓力時應該放鬆,但是並不知道該怎麼做,甚至只要有人要我們放鬆、樂在其中,我們反而會感到很挫折、更加緊張。為什麼?因為我們不知道碰到壓力時該如何放輕鬆。我來提供一個解方:在最緊張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讓你開口笑的機會。歡笑可以讓外在威脅變得不那麼嚇人,也讓機會變得更清晰可見。在本章裡,我和瑞克會教你運用幽默來化解緊張。此外,我也會分享幾個例子,分別是瑞克等人利用幽默化解緊張、在艱困情勢中往前進的故事。幽默不是「最好要有」,而是「一定要有」,不只是因為幽默很好玩,還因為幽默很有用。放鬆不是放棄安德魯.塔文(Andrew Tarvin)是他一手創立的公司「幽默很有用」(Humor That Works)首席「幽默師」。你絕對不會把他跟幽默聯想在一起,一來,他並不是諧星,他畢業於俄亥俄州立大學,念的是電腦科學和工程,創立「幽默很有用」之前,是跨國公司寶僑家品(Procter & Gamble)的IT專案經理,他說:「身為工程師,我的工作是找出有用的東西,實際去執行,然後再傳授給其他人,結果我發現,幽默很有用。」但是幽默的效用是什麼呢? 心理層面以下只列舉幽默在心理層面的一部分好處:1)如果缺乏幽默,我們很容易會把壓力放大。幽默有助於我們從正確角度來解讀情勢,情勢也就不會那麼嚇人。2)幽默可以幫助我們自嘲,卸下我們的防禦機制,讓我們更願意接受指導或意見。3)幽默有助於記憶,延長長期記憶停駐的時間。4)只要開懷大笑就不會有焦慮和恐懼。5)幽默可強化關係,是人們展示支持的方式。若是你跟著某人一起笑,就代表你跟他是站在一起的。6)幽默有助於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 生理層面古諺有云:「笑是最佳良藥。」這句話已經獲得醫學研究的背書。當你開口笑,不僅會卸下心理上的重擔,體內也會產生有利於表現的生理變化。1)笑可以阻止身體的壓力反應,放鬆肌肉,降低血壓。笑容消退之後,肌肉放鬆還可維持最長四十五分鐘。2)笑可以增加腦內啡(endorphins,腦內分泌的一種化學物質,又稱為「快樂荷爾蒙」)的釋放,可減緩身體和心理上的疼痛,提升免疫力。3)笑可以提高含氧空氣的吸收,促進心、肺、肌肉的功能。 其他好處除了對身心的幫助,也有證據顯示在職場上,幽默可以減少缺勤、提升公司忠誠度、避免過勞、提高生產力。我來提供一個解方:在最緊張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讓你開口笑的機會。歡笑可以讓外在威脅變得不那麼嚇人,也讓機會變得更清晰可見。二一二年的《幽默:幽默研究國際期刊》(Humor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刊登了一份研究,西卡羅萊納大學(West Carolina University)的湯瑪斯.福特(Thomas Ford)和同事測試了幽默對焦慮和數學成績的影響。這群研究人員把受試者集合起來,故意給他們壓力,告訴他們,他們必須考一份很難的數學測驗,是實驗的一部分。然後,受試者被分成三組。A組閱讀幽默好笑的漫畫書。B組讀詩。C組什麼都不讀。如相較於B組和C組,接觸幽默的A組不只對考試的焦慮較低,成績也好很多。如果說到這裡你還不相信笑的好處,那我們就從你最在乎的金錢來談談。有一項研究發現,高階經理人的績效評比和獎金分紅都與他們的幽默程度呈正相關。為什麼大家碰到壓力時不動用幽默?在成人世界,扼殺幽默的主要原因是:害怕自己看起來像笨蛋。在職場上,大家很怕被貼上「不專業」的標籤。其實,很多成人會主動去找能讓自己笑的人,在職場也是如此。有一項研究調查了七百多位執行長,其中有九成八偏愛有幽默感的求職者。再者,有幽默感的領導人往往給人胸有成竹的感覺,彷彿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即使他本人並不是那麼有把握。如果擔心耍幽默會讓你看起來很笨、不專業,請認清這是洞穴人在作祟,請質疑他。不要忘記,人人都偏愛有幽默感的人。(本文摘自/決勝從轉念開始/遠流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