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

狂瀉不止!原來是神經內分泌瘤作祟

狂瀉不止!原來是神經內分泌瘤作祟#大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王大明(化名)連續腹瀉一個月,嚴重到一吃東西就跑廁所,看了多家腸胃科診所,大腸鏡、胃鏡檢查都顯示正常,卻仍天天狂瀉超過五、六次,影響平日工作與生活甚鉅。最近一次送醫,是因多日未進食,造成體重下降、暈眩後緊急送入急診室施打營養針。身體虛弱不宜手術治療 注射長效型體抑素減緩症狀嘉義長庚副院長兼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冠德描述:「該患者從腸胃科轉來血液腫瘤科,經電腦斷層發現,胰臟有一公分左右的腫瘤,切片後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但因患者症狀嚴重,且體重過輕、體力很差,不適合進行手術治療,因此施予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接受治療後,患者腹瀉狀況明顯減緩,且恢復正常進食,一個月後身體狀況改善,才進行手術切除腫瘤,整體治療結果良好。」神經內分泌瘤難確診 緩解症狀、延緩腫瘤惡化為治療重點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因為賈伯斯而逐漸被大眾認識,李冠德醫師指出,但因患者的症狀如腹瀉、腹痛、咳嗽、盜汗及熱潮紅等,與一般腸胃疾病或更年期症狀類似,容易遭忽略或混淆,「這類患者往往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確診,且有超過一半的患者確診時腫瘤已經轉移。」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必須靠醫師的臨床經驗,而民眾自身也要有所警覺,如今診斷工具進步,「生物標記平台」能幫助早期診斷、監測治療的成效,但要確診及確認惡性度仍需採病理切片。李冠德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手術切除是最根本且能根治的方法,對於無法切除或已經轉移者,治療重點則以症狀治療及延長壽命為主。「化學治療對神經內分泌腫瘤普遍反應不佳,近年診療上使用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或口服mTOR抑制劑,可有助緩解功能性症狀、延緩腫瘤惡化速度、延長存活期。」研究證實,使用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除可有效紓緩功能性症狀外,對於原發部位於間腸(mid-gut)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可延緩腫瘤惡化時間達15.6個月,目前已是國際治療的標準方針。李冠德醫師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是需要長期抗戰的慢性癌症,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預後極佳。因此,若有類似更年期症狀、長期失眠、腹瀉、腹痛等情形,且持續一年以上者,要有所警覺,儘早確診接受治療,才是防治的關鍵! 

缺乏警覺性!他帶孫打預防針 竟意外發現腸瘜肉

缺乏警覺性!他帶孫打預防針 竟意外發現腸瘜肉#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現代人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罹患大腸癌人數不斷爆增,也因此它成為了好發率高的癌症之一!日前,一名李姓老翁,前陣子帶孫子到衛生所打預防針,因護士邀約,做了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篩檢為陽性,但起初他認為只是痔瘡,而拒絕轉介就醫,直到後來在護士的勸說下,接受了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是瘜肉,所幸他即早發現,在治療後已無大礙。大腸癌及早發現治療 治癒率達9成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指出,102年在台灣地區有5,265人因大腸癌死亡,且呈每年快速增加的趨勢,現已居所有癌症發生及死亡的第三位,然而,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高,且存活率高達90%以上。基隆市衛生局吳澤誠局長表示,目前各區衛生所及醫療院所,皆有提供50~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篩檢服務,大腸內的腫瘤或瘜肉,受到糞便摩擦而出血,血液因而附在糞便表面排出,經採集表面糞便送至檢驗室檢驗,就可測出是否含血液,為避免糞便中血紅素受熱破壞,檢體請放在含保存液之採便管冷藏保存,並儘速送回各醫療院所檢驗。

醫訊/大腸直腸癌講座

醫訊/大腸直腸癌講座#大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癌,近年來成為國人好發癌症問題之一,因為外食族的增加,攝取太多肉類及脂肪,增加了腸道內膽酸分泌,導致治癌物質產生,不僅如此它的症狀又與痔瘡相似,因此在初期時很容易讓人誤會而延誤就醫。對此,高雄長庚醫院特邀大腸直腸肛門科林岳民醫師及營養治療科沈采螢營養師分別主講「認識大腸癌」及「食用油品選一選」,期望透過此講座可增進民眾對醫學知識及照顧能力,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大腸直腸癌講座時間:12月06日(六)9:00~中午12:00地點:高雄長庚醫院湖畔星光-星光廳洽詢:高雄長庚社會服務課 鍾佩君小姐(07)7317123轉3401

少女讀大學都外宿 僅2年不吃蔬果竟罹腸癌末期!

少女讀大學都外宿 僅2年不吃蔬果竟罹腸癌末期!#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大腸癌持續登上每年新增癌症個案的榜首,民眾外出飲食,務必多吃蔬果,才能避免腸癌纏身!台中就有一名年僅二十歲的女大生,考上大學兩年之間,因長期外宿且外食,最近因為肚子不斷疼痛,自行到藥房購買腸胃藥無效,卻還是反覆發作,直到一個月後,終於到大醫院進行檢查,這一檢查竟然驚見大腸癌末期,且已轉移肝臟,未來即使幸運治癒,也要一輩子依賴人工肛門生活,讓家人頓時之間陷入愁雲慘霧之中。女大生肚痛拖一個月 才願意檢查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壽星主任表示,這位陳姓女學生考上大學後就獨自租屋外宿,平時因忙於功課及社團活動,對自己的飲食並未特別注意,三餐往往外食少蔬果。最近,陳同學發現肚子常莫名疼痛,她以為是一般的腸胃炎,就自行到藥房買藥吃。但反覆腹痛的情況持續了一個多月都沒好轉,陳同學這時才決定看醫生,經大腸鏡檢查後,竟是罹患了大腸直腸癌,且腹部斷層掃描還發現癌細胞已轉移至肝臟,須接受手術及化療,且手術切除腫瘤後恐怕需一輩子依賴人工肛門,讓年輕愛美的她難以接受,後悔當初沒早一點來就醫檢查。常便秘、大便解不乾淨、莫名腹痛 恐是大腸癌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多年來皆蟬聯國人罹患率第一名的癌症,由於國人飲食的西化的緣故,使腸癌罹患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大腸直腸癌常見的症狀包括下消化道出血,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或常便秘、大便解不乾淨、大便變細、莫名腹痛、腹部摸到腫塊等症狀,如有出現上述的情形,務必及早做檢查。而年齡大於五十歲;常攝取高熱量、高脂肪、低纖維飲食;有瘜肉、有家族病史;飲酒和吸煙;有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腸炎等的高危險群應每年定期接受篩檢。而醫院也發現許多民眾抱持鴕鳥心態,在糞便驗出有潛血反應後,居然仍有30%的受檢者逃避回診做後續大腸鏡檢查,因此錯失及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所以一旦發現異常症狀,請及早配合醫師積極治療,第一期大腸直腸癌經手術完全切除者,治癒率將高達90%以上。醫師也提醒民眾平時應避免高脂肪食物,尤其是動物性脂肪。烹調多利用蒸、煮、燉、滷、涼拌等烹調方法減少油脂攝取,並補充充足水分。多食用高纖維食物如:全穀根莖類、蔬菜、水果及蒟蒻、洋菜等。而蔬果中的多種植化素 (phytochemicals)可達到防癌抗癌效果,均衡攝取更能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樂閱讀/大腸裡的超級掃把:植物性膳食纖維

樂閱讀/大腸裡的超級掃把:植物性膳食纖維#大腸

膳食纖維傳統上被認為沒有營養價值,但是新的科學研究證實膳食纖維在腸道中是清除垃圾的強力掃把,也有助於抗衰老和輔助抗癌。這些膳食纖維可分成「非水溶性纖維」與「水溶性纖維」;非水溶性纖維指的是植物細胞壁的纖維素、全穀類與蔬果的半纖維素、堅硬的木質素與菇類的幾丁質等,雖不溶於水,卻能吸水膨脹,能增加腸內容物與糞便體積,可促進大腸蠕動與排毒,預防盲腸炎、大腸憩室症與大腸癌。水溶性纖維包括水果中的果膠,蒟蒻的甘露聚醣,海藻昆布的海藻酸和燕麥、愛玉子的黏膠質;它們也是腸道超級清道夫,吸水後會膨脹成數十倍的黏性凝膠。有如下的功效:■ 顯著預防或改善便秘。因為能吸水膨脹,增加糞便體積,進而促進腸道蠕動與便意。尤其火龍果、香蕉、蘋果、牛蒡、燕麥或洋車前籽殼粉所含的水溶性纖維較多,促進排便的效果遠優於非水溶性纖維。■ 能吸附腸道中的毒素,加上使排便暢通,因此能減少毒素在腸道內的滯留時間,可降低大腸癌或其它慢性病的風險。■ 能吸附糖分;因此能減緩糖分吸收,防止飯後血糖急劇上升,並減少胰島素的需求與分泌,可降低胰島素阻抗性;因此能預防糖尿病或減少癌細胞的生長。■ 能吸附腸道內的膽汁與促進排便,因此減少飽和性脂肪與膽固醇的吸收,可減少血中膽固醇,進而降低心血管病的風險。■ 有助於減肥。因水溶性纖維能吸附糖分與脂肪,加上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因此會降低熱量的吸收;再加上纖維吸水易膨脹,會在胃中形成凝膠與延緩胃部排空,且產生飽足感就會減少進食。這些都有助於體重控制。■ 水溶性纖維在腸道內會被某些益菌分解為寡糖,以促進益菌繁殖;寡糖又會被脂肪酸產生菌分解,產生醋酸、丙酸、丁酸等短鏈脂肪酸,可抑制害菌,並改善腸胃道功能,增加礦物質的吸收,提升免疫作用,又可消炎與促進腸道細胞再生和防癌。(本文作者/顏榮郎)(摘自/抗癌就像減肥/天下雜誌出版)

大腸有瘜肉就該切除 放著數十年不管小心變大腸癌!

大腸有瘜肉就該切除 放著數十年不管小心變大腸癌!#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人因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導致身體出現毛病卻不自知,而根據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所做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兩百餘位的民眾,前往做無痛大腸內視鏡檢查,竟發現有出過半數以上的民眾,大腸都被發現有長瘜肉的狀況,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瘜肉如放著不管,很有可能會在數十年後,轉變成大腸癌!大腸瘜肉放著不管 數十年後可能變成大腸癌根據澄清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統計今年1月至6月期間,接受無痛大腸內視鏡檢查者共有268人,男性169人,女性99人,平均年齡為49歲,檢查結果:有瘜肉者為155人,佔57%,男女性的比例為66%及42%,其中一人已轉成大腸癌。對此,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主任辛政憲指出,辛政憲主任表示,大部分的瘜肉是沒有症狀的,偶爾會有腹痛、腹瀉、便血、便秘等。根據臨床醫學統計,瘜肉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有可能在10-15年會轉變成癌症,尤其患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者,其子女約有一半機會被遺傳。所以辛政憲指出,大腸癌高危險族群,應透過大腸鏡檢常,如果能讓受檢者減少甚至完全無痛的感覺,一定能做得更深入,甚至做到全大腸的檢查,因檢查得較完整,比較不會疏漏。除了發現已罹患大腸癌需專科醫師手術治療外,一般的大腸瘜肉都可以在內視鏡檢查時一併切除,不需住院。切除後每年追蹤一次,連續兩年均正常,就可調整2至3年才檢查一次。

生活習慣改變 台灣平均每天38人罹大腸癌

生活習慣改變 台灣平均每天38人罹大腸癌#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日前大腸癌病逝,名人效應提醒大腸癌防治的重要性,大腸癌已連續四年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日前發布最新的九十九年度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達1萬4040人,平均每天38人罹患大腸癌,相較九十年度的7366人,十年間成長率快速增加近一倍。生活習慣差 易導致細胞癌變台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近年來國人的生活習慣改變,好吃肉類、燒烤食物、動物性蛋白質、加工肉品,以及吸菸、喝酒、肥胖、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都比較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動物性蛋白質除了肉類,還包括蛋、奶類,因為透過這些食物攝取到環境致癌物質導致細胞癌變。大腸癌早期幾乎沒症狀 甚至便血都不一定有衛生局表示,大多數民眾認為身體沒病痛就不需要檢查,總是當健康檢查的逃兵,然而大腸直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症狀也依腫瘤生長位置、期別而有不同,若腫瘤長在比較高的位置,就比較不會有便血等症狀,腫瘤若長在左側大腸,因為糞便受到阻塞,患者可能出現便秘、大便變細、隨時想解大便的感覺,這是罹患典型左側大腸癌的前驅症狀,當體重明顯下降時,檢查發現幾乎都已到大腸癌末期。定期糞便潛血篩檢 早發現早治療衛生局指出,決戰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最高原則,據癌症登記資料顯示,0期到1期大腸癌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到了第3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則降至不到6成。呼籲民眾至少每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保障自己的健康安全。

沒症狀就沒事? 台灣每年超四千人因大腸癌死亡

沒症狀就沒事? 台灣每年超四千人因大腸癌死亡#大腸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台灣劇場大師李國修因罹患大腸癌第三期,7月2日凌晨病逝。在最近國健局公佈癌症排名與發生人數,令人感嘆的是竟然平均每六分零二秒就有一人被檢查出有癌症,近年來不但沒有下降,發生癌症的人數反而增加,其中大腸癌與乳癌增加最快。一名基隆市市民楊小姐表示,於今年5月份參加衛生所辦理的四大癌症篩檢,發現篩檢報告為陽性,經衛生所轉介至醫院,當初心想身體無異狀,而拒絕衛生所的轉介,經過衛生所鍥而不捨,才勉強答應回診,經醫師評估建議施行大腸鏡檢查,發現腸道中有3、4顆瘜肉醫師給予切除,並續追蹤,還好有做篩檢才發現,醫生說瘜肉沒處理會轉為不好的細胞。基隆市衛生局指出,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有每年快速增加的趨勢,每年約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超過4千人因大腸癌死亡。定期糞便潛血檢查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衛生局表示,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依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衛生局指出,大腸癌的早期並無症狀,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而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最安全且方便的篩檢工具。衛生局表示,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或息肉個案,並經由大腸鏡檢查作進一步診斷,及早接受治療,進而阻斷癌症的發生與進展,才能減少大腸癌的傷害。呼籲民眾若有血便等異狀,應儘速就醫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