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食品

醫訊/產後幼兒該吃什麼最好?

醫訊/產後幼兒該吃什麼最好?#副食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知道寶寶進入幼兒期的時候該吃些什麼才營養嗎?家裡的寶寶愛吃點心勝過正餐時,媽媽又該怎麼調整小寶貝的飲食習慣呢?有鑑於此,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為此舉辦「產後幼兒營養與副食品」講座,邀請營養室魏賓慧營養師主講。參加對象為懷孕之女性、準備懷孕之女性、新手媽媽、家屬親友、感興趣的民眾。請自備喝水容器。名稱:產後幼兒營養與副食品時間:101年11月8日(四)下午14:00-16:30地點: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近捷運萬芳醫院站;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三段111號)1樓大廳洽詢: 02-29307930

媽媽的煩惱 嬰兒副食品該何時添加?

媽媽的煩惱 嬰兒副食品該何時添加?#副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每個孩子都是寶,而爸爸媽媽特別重視孩子的成長發育,其中令大人最傷腦筋的問題,就是何時該開始為嬰兒添加副食品?日前有報導指出,提早為嬰兒添加副食品比較好,如果以純母乳哺餵六個月,恐怕會引起孩子貧血及維他命D不足的情形,讓媽媽們相當困惑。對此,國健局回應,國際實證資料顯示,雖然個別寶寶的差異仍須注意,但總體而言,不論在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純母乳哺育六個月,與更早添加副食品相比,有較多好處,且無明顯風險。國民健康局引用國際實證資料庫「Cochrane 資料庫」2012年最新發表之實證回顧分析結果指出,純母乳哺育到六個月再添加副食品,比四個月添加副食品的寶寶,其消化道感染較少、寶寶生長發育不受影響、母親體重恢復較快、自然避孕較久(即月經較慢來);但在新生兒鐵儲存量較不足的開發中國家,其寶寶血中鐵質濃度可能會較低。整體而言,其結論為雖然個別寶寶的差異仍須注意,但不論在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純母乳哺育六個月的政策,與更早添加副食品相比,有較多好處,且無明顯風險。因此,國民健康局表示,目前沒有必要改變純母乳哺餵到六個月的建議。國健局表示,國際一致公認,在嬰兒出生後的前幾個月,採用純母乳哺育,是對嬰兒與母親最好的做法。至於何時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國際上則有兩種建議:第一種是世界衛生組織、我國、日本、英國、瑞典、丹麥、澳洲、加拿大等各國政府,以及美國兒科醫學會與歐洲小兒胃腸營養醫學會所建議的,「以純母乳哺育到六個月,之後必須添加副食品,並可依母親與寶寶的意願與需要,繼續哺育母乳至一歲或兩歲以上」。另一種建議,則是純母乳哺育至少四個月,滿四個月之前應避免添加副食品,之後在滿四至六個月之間可以添加副食品;持此建議者包括比利時、德國、希臘、愛爾蘭。兩種建議之差異,是後者對副食品添加的時機提供較大的彈性空間,在滿四個月之後到滿六個月之間皆可添加。不過根據2012年國際上最新發表的系統性回顧研究「純母乳哺育之最佳期間(Optimal duration of exclusive breastfeeding)」所指出,純母乳哺育到六個月再添加副食品,比四個月添加副食品的寶寶,其消化道感染較少;寶寶生長發育不受影響;母親體重恢復較快、自然避孕較久(即月經較慢來);但在新生兒鐵儲存量較不足的開發中國家,其寶寶血中鐵質濃度可能會較低。此研究結論是,雖然個別寶寶的差異仍須注意,但總體而言,不論在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純母乳哺育六個月的政策比早一點添加副食品有更多好處,且無明顯風險。此外,美國兒科醫學會綜合相關醫學證據,也於2012年再度聲明確認其建議純母乳哺育六個月的政策。關於鐵劑的補充,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母乳小組曾公開表達其疑慮,不建議全面對四個月大的純母乳哺育寶寶補充鐵劑,認為要對廣大的嬰兒投藥,應該有更充份的支持證據,且須注意對不缺鐵的寶寶是否會造成潛在傷害。另外,其實有其他方法,例如分娩時延遲夾臍帶,即可提高寶寶的鐵儲存量。至於是否要全面為寶寶補充維他命D,國健局查詢各國,發現在歐美有些國家建議全面補充,但世界衛生組織、澳洲、法國、日本則並無此建議;各國之建議,與其日照、膚色、衣著習慣、母親營養狀況等有關,日照不足或習慣衣著緊密的國家,較傾向於建議補充維他命D。雖然目前我國仍維持以純母乳哺餵到六個月為目標的建議,但國健局亦提醒,個別寶寶的狀況並非齊一相同,仍須注意其個別差異。家長或照顧者,於平時須多觀察寶寶生長發育狀況與活力,並應定期帶寶寶接受健康檢查以及多與醫師討論。此外,為求慎重,國健局就我國母嬰在維他命D與鐵質之營養狀況,亦將進行研究,建立屬於我國之本土資料;並將持續密切注意醫學證據之新發展與國際新措施,使我國政策與時精進。為協助媽媽都能有充分的資訊及支持,國民健康局設有孕產婦關懷專線0800-870-870,歡迎民眾洽詢,或直接上國民健康局網站查詢母乳哺育資料網http://www.bhp.doh.gov.tw/breastfeeding/查詢。

醫訊/DIY寶寶的副食品講座

醫訊/DIY寶寶的副食品講座#副食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方出生三個月的寶寶,因生理機能尚未發育完全,所以會吃母乳或配方食品,而當寶寶4~6個月大時,則需開始添加副食品。為此,亞東醫院舉辦「如何DIY寶寶的副食品」講座,邀請該院總營養師施淑梅告演講,主講寶寶添加副食品的必要性,添加之時間、種類、份量以及注意事項有哪些?如何製備副食品?餵食副食品可能遇到的問題有哪些?期望透過本次講座,可以解決爸媽在替寶寶添加副食品時所面臨的困擾,讓孩子吃的頭好壯壯。名稱:如何DIY寶寶的副食品時間:101年9月26日(三)下午 16:30~17:30地點:亞東醫院4B 討論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 02-8966-7000轉1001或2002

超級愛健康/寶寶不斷奶 媽媽傷神又傷身

超級愛健康/寶寶不斷奶 媽媽傷神又傷身#副食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報導)隨著寶貝逐漸成長,吸吮媽媽的乳頭,已經從生理的必須供給,逐漸變成心理依賴感,尤其乳頭是幫助寶寶入睡和安撫情緒的最佳利器,因此斷奶對媽媽和寶寶來說,都需要莫大決心和勇氣。職能治療師徐瑜亭說,應以緩慢、循序漸進的方式斷奶,不僅能避免孩子產生不安全感,透過吸吮頻率降低來告訴媽媽的大腦減少乳汁分泌,才能避免因為突然的斷奶而導致媽媽乳腺塞住等問題。離乳對孩子與媽媽都是個必經且重要的過程,因此一旦決定開始訓練孩子離乳,媽媽請記得採取溫和但堅定的態度,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斷奶,才不至於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而影響他日後的情緒或人格發展。劉沁瑜營養師表示,母奶中所含的某些能夠保護小孩免於感染的免疫因子,它們的含量在哺乳第二年所分泌的的乳汁中比第一年還要多。這個事實其實反應出幼兒生命過程中自然的需要,因為超過一歲的幼兒比一歲以前的幼兒,活動範圍大得多,也曝露在更多的感染源之中。母乳仍然含有必須的成份,能夠持續幫助一歲以上幼兒的免疫系統逐漸發展成熟;這些成份也有助於大腦,消化道及其他器官的發展及成熟。徐瑜亭老師說:家長在給嬰兒吃副食品時,普遍都太早讓寶寶吃果泥及全蛋,太晚嘗試肉泥,前者易造成寶寶腸胃不適、過敏,後者可導致幼兒缺鐵影響智能與動作發展。研究發現,77%寶寶過早吃果泥,恐致腸胃不適;87%太早吃全蛋,因為含蛋白,恐引起過敏;31%延遲吃肉泥,減少鐵質攝取。營養師劉沁瑜建議,嬰兒吃副食品應以漸進方式 從液態、泥狀、半固態到固態食物。且應每一次添加一種,觀察5至7天之後確定不會造成寶貝過敏(例如有拉肚子或紅疹現象),再嘗試下一種食材。徐老師說,常有家長向我抱怨寶寶吃副食品時不肯乖乖坐好、用湯匙玩食物甚至丟湯匙,通常不肯坐好都是因為大人拿著湯匙而非孩子,導致孩子失去主導權而感到無趣。家長可採取以下幾個要點:包括掌握吃副食品的時間點、製造單純且一致的用餐環境,讓孩子不易分心,保持愉快的用餐氣氛、及大人的用餐示範,再把決定權(餐具)交還給孩子。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129

寶寶何時斷奶? 媽媽好煎熬

寶寶何時斷奶? 媽媽好煎熬#副食品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寶貝逐漸成長,吸吮媽媽的乳頭,已經從生理的必須供給,逐漸變成心理依賴感,尤其乳頭是幫助寶寶入睡和安撫情緒的最佳利器,因此斷奶對媽媽和寶寶來說,都需要莫大決心和勇氣。職能治療師徐瑜亭說,應以緩慢、循序漸進的方式斷奶,不僅能避免孩子產生不安全感,透過吸吮頻率降低來告訴媽媽的大腦減少乳汁分泌,才能避免因為突然的斷奶而導致媽媽乳腺塞住等問題。離乳對孩子與媽媽都是個必經且重要的過程,因此一旦決定開始訓練孩子離乳,媽媽請記得採取溫和但堅定的態度,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斷奶,才不至於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而影響他日後的情緒或人格發展。劉沁瑜營養師表示,母奶中所含的某些能夠保護小孩免於感染的免疫因子,它們的含量在哺乳第二年所分泌的的乳汁中比第一年還要多。這個事實其實反應出幼兒生命過程中自然的需要,因為超過一歲的幼兒比一歲以前的幼兒,活動範圍大得多,也曝露在更多的感染源之中。母乳仍然含有必須的成份,能夠持續幫助一歲以上幼兒的免疫系統逐漸發展成熟;這些成份也有助於大腦,消化道及其他器官的發展及成熟。徐瑜亭老師說:家長在給嬰兒吃副食品時,普遍都太早讓寶寶吃果泥及全蛋,太晚嘗試肉泥,前者易造成寶寶腸胃不適、過敏,後者可導致幼兒缺鐵影響智能與動作發展。研究發現,77%寶寶過早吃果泥,恐致腸胃不適;87%太早吃全蛋,因為含蛋白,恐引起過敏;31%延遲吃肉泥,減少鐵質攝取。營養師劉沁瑜建議,嬰兒吃副食品應以漸進方式 從液態、泥狀、半固態到固態食物。且應每一次添加一種,觀察5至7天之後確定不會造成寶貝過敏(例如有拉肚子或紅疹現象),再嘗試下一種食材。徐瑜亭說,常有家長向我抱怨寶寶吃副食品時不肯乖乖坐好、用湯匙玩食物甚至丟湯匙,通常不肯坐好都是因為大人拿著湯匙而非孩子,導致孩子失去主導權而感到無趣。家長可採取以下幾個要點:包括掌握吃副食品的時間點、製造單純且一致的用餐環境,讓孩子不易分心,保持愉快的用餐氣氛、及大人的用餐示範,再把決定權(餐具)交還給孩子。

嬰兒吃副食品有順序 從液狀果菜汁開始

嬰兒吃副食品有順序 從液狀果菜汁開始#副食品

小英(化名)是一位年輕媽咪,她的寶寶已經滿四個月了。最近,寶寶常常做出伸手拿食物的動作,小英考慮要給寶寶吃「副食品」。該怎麼開始呢?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彭莉玲營養師表示,患者來到營養諮詢門診,請教有關副食品的製作原則及注意事項。營養師提供嬰兒副食品的六大餵食原則給民眾參考。開始的時間:約4~6個月;很多媽咪問營養師的第一個問題通常是:「什麼時候開始給寶寶添加副食品?」最好的時機是,當寶寶對可以吃的食物表現出興趣時,時間大約在4~6個月。初期添加副食品的目的,主要是訓練寶寶的吞嚥能力及適應新食物。建議量:一次一種,由少至多,同一種食物觀察一週,適應後再添加新的。由低濃度的米湯、果汁開始,一天1~2次。此時寶寶的主要營養來源仍是母乳或配方奶,媽咪不需擔心寶寶因為副食品吃的不足而營養不足。同一種食物先少量給予(約一匙),觀察寶寶有無出現「過敏反應」,再逐漸增加濃度及量。經過一週對這項食物適應後,才可以繼續餵食或添加新的食物。餵食的方法及器具:一個碗(杯)、一支湯匙;提醒媽咪將食物裝在碗(杯)內,用湯匙餵食,而不是將副食品裝入奶瓶讓寶寶吸允。若寶寶進展到7個月後,可以給較硬的食物讓寶寶拿著吃,例如:磨牙餅、塊狀水果、土司條等。如此既可以訓練寶寶手部握的動作,也可增加進食的趣味性,切記照顧者要在一旁看著,以免寶寶噎著。副食品的順序,應從液體/半流質(糊狀)/半固體(泥狀)/條狀/固體(塊、碎狀);配合嬰兒消化系統的進展,從液狀的果汁、菜汁開始,進展到糊狀的穀類(如米糊),泥狀的果泥,再慢慢給予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肉泥),適應後,可慢慢給予固體食物(如碎麵條)。食材添加順序:穀類/水果/蔬菜/豆類/肉類/蛋類;一般來說,4~6個月只能添加米類食品和蔬果類,麥粉則6~8個月左右再添加。寶寶7個月後可提供富含蛋白質的肉、蛋黃、豆類等。讓寶寶從肉汁(湯)開始嘗試肉的味道,可用雞骨加蔬菜一起熬成高湯,再用高湯來煮副食品。易過敏的蛋白質(如帶殼海鮮、貝類、蛋白)、水果(如柑橘類、奇異果、草莓)、堅果(如花生)及巧克力則最好滿一歲以後再添加。照顧者的正確態度:營造愉快的用餐環境,切勿強迫餵食,要尊重寶寶的個別差異;寶寶剛開始不習慣副食品時,父母不要放棄,隔幾天再試;或是以其他副食品替代,讓寶寶漸漸習慣。可在用餐區擺放寶寶熟悉的物品(如洋娃娃、小汽車),並放輕柔的音樂。一個讓寶寶感到安全、舒適的環境可以提升他接受新食物的動機。寶寶吃副食品時,有時吃一口就不吃是正常的。只要寶寶頭圍、身高、體重在正常範圍內,家長無須太過擔心!「營養好又易消化吸收」是選擇副食品的重要原則,希望家長可以用愛及耐心,讓寶寶在食物堆中快樂的成長、茁壯成大樹一樣。彭莉玲提醒民眾,一般「食物過敏」反應大多會在吃完食物後馬上表現出來,例如:皮膚泛紅、發癢、鼻塞、氣喘、流眼淚、嘔吐、腹瀉等症狀。所以,餵食副食品的時候,一次只能先嘗試一種。並且要連續試一週,確定寶寶對此食物不會過敏後,才換另一種副食品。若是兩、三天後才出現類似過敏的反應,大多是「食物耐受性不良」,並不是過敏的情況,只要讓寶寶再適應幾天即可。延伸閱讀「原則小技巧」: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299

「維護嬰兒與母親的人權」哺餵母乳

「維護嬰兒與母親的人權」哺餵母乳#副食品

文/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 產嬰房:王淑姬數十年來,嬰兒配方奶從「替代母乳的救命配方」逐漸變成商業利益下不當促銷、錯誤傾銷的「商品」,很多人被不當的教育,動不動就聽到媽媽問說:「不知道我有沒有奶?」或者旁邊的家屬說:「直接喝母奶怎麼知道孩子到底喝飽了沒?孩子到底吃了幾㏄?」甚至更是反對嬰兒直接喝母奶,理由是「喝母奶的小孩很黏人」;對於職業婦女56天產假結束前,準備返回職場工作時,也會面臨兩難的局面,「我到底要不要繼續哺餵母乳呢?」「工作時到底有沒有時間去擠乳?」「孩子該交給誰帶呢?」有些褓母就會直接拒絕照顧餵母奶的小孩,或要求下班後不要繼續親餵母乳,改以奶瓶餵食…等問題。誰來替這些無法出聲的嬰兒們說話呢?誰來照顧這群用母乳灌溉孩子長大,又要維持穩定收入與尊嚴的母親呢?所幸,世界各主要國家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注意到這個問題,也逐漸重視這個基於人權之上的兒童營養現況。例如:1981年世界衛生大會所頒布的決議案 - 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開始限制配方奶不當廣告與傾銷的問題,接著20多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大會陸續通過11條其他嬰兒餵食的決議案,釐清且強化了守則,並且提及新世代的新的挑戰。1990 年時只有九個國家立法採用國際母乳代用品銷售守則;但到了2006年,已經有超過七十個國家立法採用守則中的部分或全部條文。台灣雖然還未被接納成為聯合國會員國,努力至今也只能以觀察員之名參加WHA大會,但是我們依舊不能自外於國際。2003年,WHO公佈之「嬰幼兒餵食之全球對策」(Global Strategy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Feeding),已建議六個月以前之嬰兒應以全母乳哺餵,此後添加副食品並持續哺餵至兩歲以上。目前研究所知,持續哺餵母乳對嬰兒,甚至對母親都有好處,根據1990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因挪千替宣言」(Innocenti Declaration)以及其他相關報告指出,母乳能對嬰兒的健康與成長提供最完善的營養,婦女藉由母乳哺育亦可減少罹患乳癌、卵巢癌之機率,以及增加懷孕的間隔,進而促進婦女健康。從個體觀點推展至國家與全球觀點,至少也有以下的好處,包括促進寶寶健康致使國家健保支出減少、不受世界局勢變動與經濟景氣影響、減少國家進口嬰兒奶粉的花費、提升國家人口品質,以及不浪費大自然的資源:如製造,運送,及銷售奶粉過程中對土地,水,能源等的浪費。英國營養學家蓋波麗兒~帕莫(Gabrielle Palmer)在她的著作「母乳哺育的政治學」(The Politics of Breastfeeding)一書中指出,「母乳是一項被普遍忽視的產品,但卻在進口和醫療費用方面能夠為一個國家節省數以百萬計的美元。…節能汽車的發明可以得到獎賞,卻為什麼不去獎勵節省能源的哺乳婦女呢?」近年來環保及能源問題成了最熱門的議題,哺餵母乳則成為積極的實踐。「國際母乳哺餵行動聯盟」(The World Alliance for Breastfeeding Action;簡稱WABA)在1991年成立,同時訂立每年8月第一個禮拜為「國際哺乳週」,2009年國際母乳週的主題是「緊急狀況下重要的回應:妳準備好了嗎?」即是讓大眾省思在全世界的緊急狀況下,母乳哺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010年以來,暴風雪、地震、旱災、火山爆發,各地天災一件接一件,沒有地方能「免疫」於緊急狀況,餵母乳可以保護嬰幼兒的生命、健康、生長與發育。所以,面對動盪不安的大環境,更應該「維護嬰兒與母親的人權」。2010年國際母乳週(8/1~8/7)更積極提出以下五點為月目標:提升母乳哺育10措施對純母乳哺育率貢獻的重要性。呼籲健康照護系統及其中健康工作者,以及社區資源支持婦女達成母乳哺育的願望。宣揚保護、促進及支持母乳哺育是維護婦女與小孩的權力,是一種人權。讓婦女及所有關心人權的人有能力可以爭取支持母乳哺育的健康照護系統。確保照顧母嬰之健康工作者接受適當諮詢與支持最佳嬰兒餵食方式的訓練。並訂出成功哺餵母乳的十大措施,每個照顧母親及嬰兒的機構應:訂頒醫院「哺育母乳」政策,並告知相關醫事人員及要求遵守政策之規定。訓練所有的醫事人員熟練的施行上述政策。讓所有的孕婦都知道哺餵母乳的好處,及如何哺餵母乳。幫助母親在產後半小時內開始哺餵母乳。教導母親哺餵母乳及在必須和嬰兒分開的情況下如何維持奶水的分泌。除非有醫療上需要,勿給新生兒母乳之外的食物或飲料。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鼓勵依嬰兒之需求餵奶。哺餵母乳的嬰兒,不給予人工奶嘴或安撫奶嘴。鼓勵成立母乳哺餵支持團體,並且在母親出院時轉介給支持團體。當十大措施對哺乳有幫助的實證越來越多的同時,我們也聽到一些報告關於缺乏落實政策、醫院措施逐漸變差或相關醫事人員訓練不足,無法提供母親相關諮詢的情況。本人於民國94年起開始加入哺餵母乳的行列,於96年配合單位政策積極推動並落實「母嬰親善醫院」的執行與認證;於97年、98年連續通過「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參與這一個政策的推行,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媽媽與其他家屬,發現許多婦女哺乳有問題,主要是因為缺乏知識和環境缺少支持者。雖然科學顯示哺育母乳的許多益處,但仍有些醫生、護士或保健工作者,卻很缺乏有效的訓練與經驗;結果是,新手媽媽---特別是經濟狀況不好的媽媽得不到她們所需要的協助和建議,很容易放棄哺乳。因此,現在是醫院重新落實十大措施的時機,同時也要推廣到其他醫療機構及社區,將我們的方向重新導向愛嬰大道,共同重視宣揚,護衛嬰兒與母親的人權!

聰明學會幫寶寶添加副食品

聰明學會幫寶寶添加副食品#副食品

寶寶的營養與餵哺到底要注意哪些原則,才能讓寶寶長得好長得健康,是父母們最想知道的。門診中媽媽們常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我要如何幫寶寶添加副食品?應該何時添加?可以吃些什麼?哪些不能吃?以下就一一為您介紹。臺安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方旭彬表示,基本上,一歲是寶寶營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一歲以前的嬰兒,應該以母乳或合格的嬰兒配方奶(不是鮮牛奶)為主食。除非特殊不得已的狀況,否則不要剝奪寶寶喝母乳的權利,因為實在有太多的優點是嬰兒奶粉所無法比擬的。餵哺母乳無法像泡奶粉一樣得知寶寶喝的量夠不夠,所以最好的評估方法,就是看看寶寶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最簡便的就是看體重的增加。一般而言,寶寶滿月時體重應該比出生時增加一公斤,到了四個月大約為出生時的兩倍,到了週歲時約為出生時的三倍。通常到了寶寶四到六個月大時,胰臟功能已經成熟,此時體重也大約達到出生體重的兩倍(約六至七公斤),而每天的總奶量大概也達到1000C.C.,而嬰兒平均長第一顆牙齒的年齡也是六個月,這時候通常無法再增加寶寶的喝奶量,也意味著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以補充營養和熱量,持續嬰兒的成長,並進一步逐漸訓練寶寶咀嚼的功能。第一次添加副食品,方旭彬醫師建議,先從液體食品如稀釋的果汁開始,切記不要太酸免得寶寶抗拒,也不要太甜以免影響正常的喝奶量,可選擇在兩餐之間從少量開始嘗試。頭幾次或許寶寶不適應,但媽媽不要灰心,因為心理學研究指出嬰兒開始嘗試新食物,可能需要8至10次的接觸、品嚐才會接受,所以不要嘗試一兩次後就放棄。待寶寶適應後,可慢慢增加副食品的量,約一至二個禮拜後,再試著增加第二種新的副食品。不要一兩天就換一種新的副食品,這樣容易造成寶寶錯亂,等到液體食物適應後,可再嚐試半固體食物如嬰兒米粉或麥粉。方旭彬醫師建議可先從米粉開始,因為對東方人而言對米粉比較不會過敏。添加的方式,可用水調成米糊用小湯匙餵,如果寶寶會用舌頭將米糊吐出,表示吞嚥功能尚未十分成熟,這時也可以將米粉加入嬰兒配方奶中(一開始以半瓢對三瓢的比例,再逐漸增加到一瓢比三瓢)。其他液體食物如菜湯、稀飯湯,半固體食物如果泥、菜泥、蛋黃泥(九個月後)、肉泥、什錦稀飯(加海苔醬、肉鬆、吻仔魚)等,均可視寶寶的適應情況逐步添加。從六個月到週歲的寶寶,我們很難期望奶量再增加,但可以藉著副食品及固體食物的給予,補充足夠的熱量、礦物質與蛋白質。媽媽給寶寶儲存在體內的鐵質,到六個月左右就會不夠,如果能從副食品中添加富含鐵質的食物(如蘋果泥、深綠色蔬菜、牛肉泥等),便可以預防缺鐵性貧血的發生。至於六個月以上是否一定要換成較大嬰兒奶粉,1986年5月第39屆世界健康會議的結論是:對嬰兒哺以較大嬰兒奶粉其實是不必需的。方旭彬醫師說,較大嬰兒奶粉跟一般嬰兒奶粉相比,其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較高,有些添加了蔗糖所以味道較甜,但是如果寶寶不適應,也不一定非換不可,只要副食品添加得宜,營養大都不會匱乏,而且寶寶也較容易適應成人食物,而不會週歲後太依賴牛奶。到了一歲以後的幼兒,應該減少喝母乳或牛奶的次數(大約每天二至三次),當作點心即可,而應該以一般大人吃的三餐食物(蛋奶魚肉豆類蔬果米麵等)為主食,只要夠軟易消化,都應該均衡地攝取,否則小朋友的生長發育會有問題。至於鮮奶、優酪乳、蜂蜜水,基本上不要給一歲以下的嬰兒吃,一歲以上的幼兒則無妨。方醫師說,只要把握住這些嬰幼兒食品營養的原則,相信您的小朋友一定都可以長得又好又壯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