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

兒童健康促進 從小培養保健觀念

兒童健康促進 從小培養保健觀念#幼童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辦理「101年台北市兒童健康促進績優單位頒獎典禮」,同時也頒發感謝狀予協助推動台北市兒童健康促進的學協會,讓醫療院所及幼兒園能持續參與兒童健康服務的推展。台北市衛生局局長林奇宏表示,兒童的健康是市民健康的重要基礎,健康的生活型態與觀念更應從小建立,台北市從新生兒開始就有健康促進服務政策,也需要家長、學校及醫療院所共同打造健康的友善環境。新生兒從出生可以接受免費新生兒聽力篩檢,出生1個月到6歲接受免費7次定期兒童預防保健服務與發展篩檢,在幼兒園即藉由學校教育從小培養保健觀念與習慣。台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林莉茹表示,衛生局也首次辦理教師「創意學習單」的徵選,以事故傷害防制為主題,讓小朋友透過學習單瞭解家中容易燙傷的地點,避免燙傷的危險,進而防止事故傷害的發生。台北市更推動「健康學園自主管理」認證、創意學習單及衛生保健學習,經實地訪查合格者,頒發「健康學園自主管理標章」,以營造一個更適合兒童健康安全成長的環境,讓民眾更放心,並也同時提高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及衛教人數與品質。。  

腸病毒重症又增 注意幼童前兆病徵

腸病毒重症又增 注意幼童前兆病徵#幼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疾病管制局公布上週新增1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為居住於中部之9個月大女童,自10月下旬開始出現持續發燒、皮疹、手足口病,赴診所就醫確診為腸病毒感染,後因出現疑似重症病徵之嗜睡症狀,轉往大醫院就醫,目前病況穩定,仍住院治療中。本年截至11月7日止,全國累計共152例重症個案,其中149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所致,並造成2例死亡。 疾管局歷年監視資料顯示,目前雖不是腸病毒主要流行季,但是台灣氣候濕熱,適合腸病毒繁殖,故全年都有感染機會,且腸病毒71型仍在社區活動,感染導致重症的風險仍未完全消除,民眾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再次提醒家中有5歲以下嬰幼兒的家長及教托育機構,若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水痘群聚感染頻傳 感染對象多為幼童

水痘群聚感染頻傳 感染對象多為幼童#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表示自101年6月以來,監測到數起水痘群聚事件,由於水痘的感染對象多屬於學齡前或在學的兒童,學童於校園的相處時間長,孩童之間的交談、玩耍等近距離接觸行為特別容易造成病毒傳播,進而引發接二連三的群聚感染。水痘是由水痘病毒致病,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經由皮膚直接接觸或經飛沫傳染,也可經由被水疱液和黏膜分泌物污染的器物間接傳染,為最具傳染性的疾病之一,特別是在發疹早期。此病的潛伏期2~3週,一般為13~17天。目前發現約60%的病例是3~9歲孩童。水痘的前驅症狀包括微燒(37.5~39°C)、顫抖、腹痛、肌肉或關節酸痛約2~5天,隨後全身性的皮疹逐漸顯現,變成水疱,最後形成粒狀痂皮。偶爾會在孩童身上出現敗血症和腦炎等嚴重併發症。在水痘復原之後,病毒更會潛伏於神經節中,當宿主免疫力減弱時,便會活化並沿著神經皮節散布,造成帶狀疱疹,即俗稱的「皮蛇」。基隆市衛生局局長許明倫提醒家長,若發現孩童有水痘症狀時,請儘速帶孩童就醫診治,且若確診為感染水痘者,則需與其他健康的孩童適當隔離。若是有皮疹狀況出現,應至少停止上學5 天,或是直到水疱變乾為止,以避免患者與可被感染者接觸而造成疫情擴散,而環境中可能遭到鼻腔、喉嚨分泌物和水疱液污染的器物,亦須同時進行消毒,為防範水痘症狀,目前政府也提供92年以後出生滿15個月幼兒施打水痘疫苗,也希望符合條件的幼兒能按時接種。

幼童當心!夏季腸胃炎住院比率增3成

幼童當心!夏季腸胃炎住院比率增3成#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炎炎夏日,腸胃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指出,今年暑期兒科門診腸胃炎的病患明顯增多,且7~8月兒科住院病人中,腸胃炎就佔了約五成,相較於3月份,住院病人腸胃炎的比率增加約3成!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主任吳靜淑表示,腸胃炎典型的症狀是上吐下瀉,也有以嘔吐或拉肚子為主的病例,通常合併肚子痛、發燒、腹脹、輕微感冒症狀等;腸胃炎又可分為「細菌型」及「病毒型」,潛伏期視病菌種類而定,由數小時到數天不等。細菌型腸胃炎主要是細菌感染所造成,其中以沙門氏桿菌最常見,也盛行於炎熱的夏季,主要由食入的食物和水所傳染。病毒型腸胃炎則主要由病毒感染所造成,最著名的為輪狀病毒,於秋冬季較盛行,但在台灣一年四季皆有病例發生,經由糞口傳染,有時也經呼吸道及飛沫傳染。吳靜淑主任指出,腸胃炎治療上,多數採取支持性治療法,其中主要是矯正水分及電解質的不平衡現象。脫水嚴重病例則禁食並給予靜脈點滴注射,於症狀漸緩時開始餵食。腹瀉較不嚴重的疾病,可以口服電解質液補充,嬰兒改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避免喝牛奶、果汁或運動飲料。餵哺母乳的嬰幼兒,則可以較少量的母乳搭配口服電解質液餵食,可視臨床症狀改善情況,適度增加母乳的餵哺。一歲以上或更大孩童則可以稀飯、土司、饅頭等餵食,應避免乳製品或過分油膩食品。適逢暑假,孩子外食及戶外遊玩的機會增加,吳靜淑主任提醒父母應協助小朋友維持良好的個人、食物及環境衛生;處理食物或進食前、如廁後,以及處理嘔吐物或糞便後都須徹底用肥皂洗淨雙手,並即時用稀釋家用漂白水或70%酒精消毒受污染的物件表面。八個月以下嬰兒可接種輪狀病毒疫苗來預防輪狀病毒。家長也要特別注意小孩糞便若有血絲、有脫水跡象、活動力減弱(尤其三歲以下幼童)、腹瀉合併發燒兩天以上,都應盡快送醫!

多數人只用清水清潔地板 幼童健康防護恐不夠

多數人只用清水清潔地板 幼童健康防護恐不夠#幼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最近一份網路居家清潔問券調查的結果顯示,有近五成的網友最常清潔的家中區域是地板,不過最多人也最常清潔的地板,居然有過半數以上的網友不曾使用專用清潔劑,僅用拖把或抹布沾水擦拭。小心如果家中有幼兒就必須特別注意,因為幼兒普遍坐在地板上或在地板上爬行,只用清水擦拭,恐怕不能夠給寶寶乾淨健康的防護。國泰醫院皮膚科醫師詹融怡指出,單純用清水擦拭地板,無法有效除菌,就跟用清水洗手,比不上使用肥皂或是洗手乳來得乾淨一樣。特別是家中如果有幼兒,一定會經常在地上玩耍、爬行,如果沒有使用專用清潔劑,每天拖地也無法消滅地板上的細菌。不過也有家長質疑,清潔劑一般都是化學成分,這樣不是對寶寶的傷害更大?對此詹融怡醫師及護理長等專家們建議家長,可選用中性、天然、環保、不殘留的地板清潔劑,使用時會比較安全溫和,也比較不刺激寶寶皮膚,清潔與安全除菌同時都能兼顧。此外選購時,也要注意選擇不含鹽類、非鹼性化合物。知名清潔用品品牌指出,民眾普遍忽視地板徹底清潔的重要,也低估了專業用品對清潔效果的幫助。對於家中有幼兒的家庭,更要選擇中性天然環保的清潔劑。若使用化學性清潔劑,裡面所含有的苯酚、乙醇酸鹽等有害物質,都有可能在接觸後產生過敏、氣喘、偏頭痛、昏睡、噁心,以及眼、皮膚和呼吸道或中樞神經發炎等症狀,長期曝露之下更有可能導致癌症。因此選擇適合的地板清潔用品,才可以有效降低家人接觸到化學藥劑的風險,並讓幼兒在真正乾淨安全的地板上邁向成長,詹融怡醫師也提醒家有幼兒的父母,不要忽略地板清潔的重要性。

暑假傳腸病毒 幼童仍須注意衛生習慣

暑假傳腸病毒 幼童仍須注意衛生習慣#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疾病管制局公布新增8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北中南部均發生,疾管局指出,最容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目前仍為社區的主要流行病毒株,重症風險並未降低。呼籲民眾保持警覺,落實良好衛生習慣,正確勤洗手,注意重症前兆,如有病徵請儘速就醫。新增的腸病毒重症有3例為居住於北部的1歲3個月、1歲7個月男童、12歲女童,3例為居住於中部1歲9個月男童、3歲3個月、3歲5個月女童,另2例為居住於南部的8個月、4歲4個月男童,其中7例個案已康復出院,北部的1歲3個月男童仍住院治療中。本年截至7/30止,累計共有117例重症個案,其中114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所致,並造成1例死亡。依據該局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連續5週下降,並已低於流行閾,雖脫離疫情高峰,但民眾及嬰幼兒照顧者,無論大人或小孩仍會感染腸病毒,且許多感染者的症狀不典型,甚至無症狀,不易警覺及預防,因此無論在家中或公共場所,都要落實個人良好衛生習慣,做好自我保護。自身或嬰幼兒如有身體不適之徵兆,應儘速就醫,並與其他嬰幼兒適度區隔,以降低感染與傳播的機會。且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教托育機構及人口密集場所最容易傳播,家長應避免攜帶嬰幼兒至人潮擁擠之公共場所,並避免嬰幼兒與腸病毒病人接觸。疾管局再次提醒民眾,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任一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想減緩近視發生 多到戶外活動就可以

想減緩近視發生 多到戶外活動就可以#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台灣兒童近視問題,已成為健康重要議題,國民健康局指出,根據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3~11歲兒童,經醫師告知有近視情況的比例為32.7%,其中3~6歲學齡前兒童為10.0%,7~11歲學童更高達47.8%。國民健康局針對未滿12歲兒童的日常生活行為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3~11歲兒童在非假日時,平均每天有128分鐘花在看螢幕的活動(包含上網、打電動、看電視等),假日則增加至267分鐘,進一步分析看電視和打電腦的時間,顯示3~11歲兒童在非假日和假日分別花107分鐘和204分鐘看電視,打電腦的時間則相對少許多,分別為21分鐘和65分鐘。整體而言,假日每天平均看螢幕的時間是非假日的2.1倍,看電視和打電腦的時間則分別為1.9倍和3倍,尤其現在正逢暑假期間,如何避免兒童長時間打電腦、看電視,都值得父母關注。依據國內外研究顯示,戶外活動是近視發病和惡化的保護因素,長時間的近距離活動是近視的危險因素,每天戶外活動超過2~3小時,可能減緩兒童近視的發生和惡化,而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2歲以下幼兒不應看任何電視,大於2歲的幼兒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也不要超過2小時,國民健康局則認為這樣的建議,確實可減少近距離用眼的時間,對兒童有多方面的好處!國民健康局也呼籲家長,應把握暑假時間,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除了可以藉機增加親子感情與互動外,亦可達到護眼、舒壓的功效!

讓寶貝擁有好視力!記住愛EYE秘笈六大招

讓寶貝擁有好視力!記住愛EYE秘笈六大招#幼童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台灣兒童近視問題,已成為健康重要議題,國民健康局指出,根據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3~11歲兒童,經醫師告知有近視情況的比例為32.7%,其中3~6歲學齡前兒童為10.0%,7~11歲學童更高達47.8%,因此,國民健康局也提供「愛EYE秘笈」六招式,給家長、主要照顧者與兒童,牢記及落實護眼秘笈,讓每個寶貝都擁有好視力的火眼金睛!國民健康局表示,「愛EYE秘笈」六大招分別是,第1招:眼睛休息不忘記、第2 招:均衡飲食要做到、第3 招:閱讀習慣要養成、第4 招:讀書環境要注意、第5 招:執筆、坐姿要正確、第6 招:定期檢查要知道。讓眼睛多休息,指的是不管平日、假日都要有戶外活動時間,且看電視要遵守3010原則,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每天總時數少於1小時,下課務必走出教室外活動或讓眼睛望遠休息至少10分鐘,另外每天都要早睡早起,眼睛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閱讀時,記得光線要充足,且每閱讀30~40分鐘應休息10分鐘,也不要在搖晃的車上閱讀或是躺著看書,與書本應保持35~40公分的距離,閱讀姿勢也要注意,書桌高度要讓手肘自然下垂平放,書桌光線不直接照射眼睛,若習慣用右手寫字,檯燈放左前方,姿勢端正,兩肩放輕鬆,腰打直,不歪頭、不趴著。在飲食上,可多攝取維生素A、B、C群及深綠色蔬菜、水果,且應讓日常飲食種類多樣化、不偏食、不暴飲暴食,最後記得在滿四歲前應至眼科進行視力檢查;每年固定一至二次視力檢查、當接到學校視力篩檢未達合格標準之通知,需至合格眼科醫師接受複檢,也應遵照醫師指示配合矯治,定期回診追蹤。依據國內外研究顯示,戶外活動是近視發病和惡化的保護因素,長時間的近距離活動是近視的危險因素,每天戶外活動超過2~3小時,可能減緩兒童近視的發生和惡化,國民健康局則認為,減少近距離用眼的時間,對兒童有多方面的好處!此外也呼籲家長,應把握暑假時間,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除了可以藉機增加親子感情與互動外,亦可達到護眼、舒壓的功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