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

少女雙子宮 畸形子宮懷胎險破裂

少女雙子宮 畸形子宮懷胎險破裂#子宮

日前台中市一名少女常常肚子痛,照超音波才發現,她已經懷孕3個多月,而且體內還有兩個子宮,一個子宮正常,但另外一個子宮畸形,偏偏胚胎又著床在發育不全的子宮,無法容納胚胎體積,少女的子宮差點破裂。少女的體內有兩個子宮,一大一小,左邊的子宮發育不全,但胚胎已經著床,幾乎要穿破子宮表層。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戴文堯表示,畸形子宮的表面血管都已經比較豐盛,切開來看,發現她的子宮壁已經變得很薄,瀕臨要破裂。畸形的子宮有卵巢卻沒有子宮頸和陰道,超音波檢查發現時,胚胎已經13週大,為了保住少女性命,最後緊急開刀拿掉畸形子宮和胚胎。醫師表示,雙子宮本來就少見,胚胎著床在畸形的子宮機率更低,只有15萬分之1。戴文堯指出,像這樣的案例,通常在年輕少女的時候,她可能都會有經痛,或是經血量多的這種現象。這名少女懷孕後腹部經常劇烈疼痛,連輕輕觸碰都受不了。戴文堯提醒,婦女異常腹痛或是不正常出血,可能都是身體發出警訊,千萬不要以為忍一忍就好,最好到醫院詳細檢查。

子宮肌瘤出血過多,中藥加針灸可以改善

子宮肌瘤出血過多,中藥加針灸可以改善#子宮

陳女士(化名)53歲,每次月經來出血量大,出血時間約兩週,月經疼痛不適讓她困擾不已,至針灸科門診時已經面色發白,語音無力。原來她子宮內有一個5-6公分肌瘤,因為她不願接受肌瘤切除手術,因此選擇中醫保守治療。觸診下腹部,確實可以摸到子宮明顯圓形肌瘤突起,加上脈象細澀,長時間出血確實已經讓她產生氣血虛弱現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羅珮琳指出,子宮肌瘤是婦女常見子宮良性腫瘤,它常常是多發性,約有20%生育年齡婦女有此變化,多數子宮肌瘤在更年期後,因為女性荷爾蒙減少會漸漸萎縮。一般沒有症狀且肌瘤沒有快速增大情形下,子宮肌瘤只需一年一次定期到婦產科追蹤檢查,不需特別治療。但有少部分患者會因為子宮肌瘤產生症狀而感到不適與困擾,最主要包括:月經週期不規律、非常厲害痛經、肌瘤過大壓迫膀胱產生頻尿、排尿障礙,甚至因經血量過大而導致貧血等。羅珮琳說,中醫稱子宮肌瘤為「癥瘕」,「癥」為血病,「瘕」為氣病。子宮肌瘤產生是因為氣血不通暢,導致病理物質「痰瘀」堆積,產生體內有形腫塊。子宮肌瘤中醫治療,必須分出血期以及一般期,治療目標不同,在出血期必須以止血為首要考量。她表示,一般期治療方式,內服藥需要針對患者是否有氣血不暢,痰瘀堆積情況做調整。同時可配合針灸理氣、活血、化瘀穴位,調整體質。對於子宮肌瘤大,腹部觸診可以摸到肌瘤,可以在腹部針灸圍刺治療。子宮肌瘤在出血期治療,必需辯證是因為氣虛、血熱、血瘀等不同原因所造成。陳女士出血狀況超過一個月,且有面色發白,語音無力、頭暈、眼瞼色白、易喘等氣血兩虛症狀。針灸處方以百會、足三里、氣海、關元等穴位,大補元氣。配合中藥歸脾湯加減,補氣攝血來治療出血過多。在治療第二次時,出血狀況已有些改善,約四次針灸治療後,出血就完全停止。羅珮琳表示,在西醫認定裡,陳女士是應該進行手術治療患者,但由於已近更年期,停經後子宮肌瘤有改善可能性,加上她本人希望以保守療法治療,針灸加中藥對於出血過多可以有良好控制。但醫師仍建議有類似同狀況的婦女,每年一次婦科追蹤檢查,是守護子宮健康不可缺的功課喔!

陰道不規則出血?!中醫調理分階分齡

陰道不規則出血?!中醫調理分階分齡#子宮

月經不調也是另一個育齡期婦女常見的問題。西醫認為月經不調屬於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為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失常導致,全身及內外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常表現為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過多、經期延長等特徵。其發病與機體內、外多因素有關,如精神刺激、環境改變、營養不良、代謝紊亂等。奇美醫院中醫部 - 莊智翔醫師指出,一般有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和排卵性月經失調之別,本病中醫稱為「崩漏」、「月經過多」、「月經先後不定期」等。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陰道不規則出血,出血量時多時少,甚至大量出血(一次經期總量可達500~1000cc)反覆發作,大多不伴有腹痛。出血時間長、出血量多時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貧血。排卵性月經失調其症狀出現週期縮短,月經頻發,經行時間正常或週期正常,經行時間正常。功能性子宮出血之子宮無明顯病變,有時僅子宮略為增大,也有時可伴有一側或雙側卵巢囊性腫大。莊智翔醫師指出,根據中醫理論,月經不調的原因包括有氣滯、血瘀、血熱、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等。治療上須分標本緩急,依出血的緩急之勢、出血時間的久暫、病人的年齡及體質情況決定治療方案。一般而言,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治療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分階段治療,二是分年齡治療。所謂分階段治療,是指出血期和非出血期的治療。分年齡段的治療是指按照青春期、育齡期、更年期不同生理特點及需要達到的治療目的不同而施治。出血期的治療,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急緩指出血之勢而言,對於異常出血,首當止血;非出血期的治療,或調整月經週期至正常,或止血固沖。青春期的治療主張止血調周,建立排卵週期,月經一般有排卵週期3次以上,方可停止治療;育齡期婦女為止血後恢復有排卵月經週期,並檢查出血原因,進一步排除全身及局部的器質性病變。鄰近更年期婦女在止血後宜健脾養血,促進順利絕經。莊醫師提醒,出血期宜避免疲勞、劇烈運動,注意充分的休息,禁止性生活,防止下生殖道感染,注意保暖,避免淋雨。如此,適當的自我照顧並加上藥物調理,才能使身體儘早恢復正常。月經是女人又愛又恨的朋友,當女性正受到她的困擾時,適當的中醫調理加上自我生活調整,可以讓女性順利度過每一個月的尷尬期。

中醫調肝 疏解「經前期緊張綜合症」

中醫調肝 疏解「經前期緊張綜合症」#子宮

女性從初經開始到經歷育齡期,之後是接近停經的更年期,直至完全停經後的閉經期,時常出現不同的生理反應,有些時期也會伴隨生理不適,諸如:月經前的經前症候群,經行時的痛經及相關不適症狀,抑或是月經週期失調,都與女性體內荷爾蒙之變化有相關。一些調查顯示,婦女在經前或經期期間會出現一種或數種體徵或情緒症狀者約占30~80%,其中嚴重影響生活或工作者占2~10%,臨床以20~30歲婦女為常見,但亦可見於30~40歲以上婦女。月經來潮前7~10日婦女伴有生理上、精神上及行為上的改變,如頭痛、乳房脹痛、全身乏力、緊張、壓抑或易怒、煩躁、失眠、腹痛、水腫等一系列症狀稱為「經前期緊張綜合症」。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月經來潮後症狀即自然消失。目前認為是一種心理神經內分泌疾患,其發生的原因尚不清楚。奇美醫院中醫部 - 莊智翔醫師表示,經前期緊張綜合症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臟腑辨證多與肝、心、脾、腎四臟有關,但以肝為主。中醫認為婦女以血為本。經前陰血下注血海,全身陰血相對不足,以致肝失血養,肝氣容易鬱結。肝鬱氣滯,則可見經行頭痛、眩暈、乳房脹痛、青春痘、口糜、泄瀉等。情緒上多伴有經前煩躁易怒或憂鬱等情志變化。故治療上應以調肝為主,而兼顧養血、清熱、清心、健脾之法。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在月經前期以控制症狀,治標為主。在症狀緩解期,應注重調整內分泌,審證求因、治本為主。在症狀緩解或消除後,宜繼續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鞏固治療3個月經週期,以求徹底調整體內內分泌,使之恢復到正常的生理狀態。如此將會大大地提高長期臨床療效,減少復發率。莊智翔醫師指出,在生活飲食宜忌方面,月經來時的飲食宜低鹽、低蛋白質、高糖類,並限制飲酒及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等。輕到中度的有規律的運動,如慢跑、游泳、騎車等都可以緩解憂鬱,改善情緒。此外,適當補充維生素A、B6、E可以改善月經來時的種種不適症狀。不過這些維生素須在經前14天起服用,方可達到一定效果。

篩檢求精準!子宮頸抹片前的簡易常識

篩檢求精準!子宮頸抹片前的簡易常識#子宮

子宮頸抹片是簡單易做的,凡是已經有性經驗的女性,無論年齡大小都需做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而新增的子宮頸薄層抹片檢查,可提高檢測的準確度。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陳曼玲醫師指出,在台灣子宮頸癌一直高居婦女癌症發生的前五名,子宮頸癌是婦女癌症中最容易早期發現的,但不少女性朋友因為害羞、怕沒隱私權等因素,不敢做子宮頸抹片篩檢,讓每年死於子宮頸癌的女性高達800人,其實子宮頸抹片檢查是相當簡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子宮頸癌的治癒率是很高的。 凡是已經有性經驗的女性,無論年齡大小都需做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尤其是太早有性行為者、多重性伴侶、早婚、生育子女較多或子宮頸曾受病毒感染者,更須特別注意。子宮頸抹片檢查沒有應受檢的年齡上限,老年婦女亦須繼續定期身體檢查,包括子宮頸抹片檢查及骨盆腔檢查。陳曼玲醫師強調,子宮頸抹片是簡單易做的,一般婦女可於月經後,至婦產科門診檢查,醫師會利用鴨嘴(陰道張開器)打開陰道,再用抹片刷將子宮頸表皮細胞刷落送檢,在顯微鏡下做癌細胞之篩檢,這個檢查能夠顯示出子宮頸有無感染、發炎、異常細胞或是癌症發生的可能,當在做抹片時只要深呼吸放輕鬆即可,並不會感到疼痛或不適。但影響抹片品質的原因包括抹片固定或保存不良、細胞太少、太厚或太多血液、沒有子宮內頸成分、發炎細胞過多、存在外來物質(如潤滑劑)、過多細胞溶解或自溶等。因此,檢查前兩天必須避免陰道沖洗,避免盆浴,勿使用陰道塞劑、殺精蟲劑或潤滑劑,因為這些可能會沖掉或隱藏異常細胞,前一晚不能有性行為,因房事後,抹片上會發現大量精子而影響判讀。檢查完畢之後,只要在家等候檢查結果通知即可,少數人會有幾天血絲樣、咖啡色的分泌物,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無需多慮。報告通知單上有三種結果:正常細胞(須定期抹片檢查一次)、有發炎細胞(需回門診進一步追蹤)、有問題細胞(需切片檢查)。抹片為發炎現象者,絕大部分是出現較多的白血球或膿細胞而已,亦即真的只是發炎,不過由於少部分可能潛藏有異常變化的細胞,因此建議治療後,重做檢查。一般醫師會給予陰道塞劑,或合併口服藥物,大約一至二週即可痊癒,不過子宮頸上皮細胞的炎性反應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因此理想的狀況是四至六個月之後再做一次抹片檢查。若抹片發現有問題細胞時,婦產科醫師會使用一種光學儀器-陰道鏡,去觀察子宮頸上皮,找出疑似病變的位置,做子宮頸切片。不同於抹片的是,切片摘取了小塊的子宮頸組織,因此可以有比較肯定的病理學診斷,過程約需十至十五分鐘,切片也幾乎不會痛,不用太緊張。陳曼玲醫師表示,傳統抹片是把子宮頸上刷下來的細胞直接塗抹在玻璃片上,然而這有幾個缺點:第一、只能將抹片刷上約20%的細胞塗在玻璃片上,80%則仍在抹片刷上而被扔進垃圾桶了;第二、容易有多層細胞重疊在玻璃片上的情形,影響判讀;第三、如果有白帶、出血、精液等,容易掩蓋子宮頸上皮細胞,而影響判讀,因此傳統的子宮頸抹片的偽陰性偏高(約20%),診斷上僅能產生70%的敏感度。近年來由於「薄層抹片」的問世,採檢方法如同傳統抹片,不同的是將整個抹片刷上的檢體放入液態的懸浮液來保存,然後透過電腦自動化儀器將檢體中的血液、黏液、發炎物質等會產生遮蔽干擾物質先清除掉。再透過特殊濾淨方式集中欲檢查的子宮頸上皮細胞並製成薄層的細胞抹片,可大大減少傳統抹片因檢體不良、固定不良等影響判讀的因素,同時比傳統抹片多取五至十倍的細胞,抹片品質得以改善,偽陰性也大幅度下降,從一般抹片偽陰性約20%,薄層抹片的偽陰性可降至5%。惟薄層抹片目前沒有健保給付,民眾須自費,因此若想採用此法的女性,在做抹片時直接告知婦產科醫師即可。陳曼玲醫師呼籲,子宮頸抹片篩檢是發現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重要方法,可有效減少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大部份的子宮頸癌是由子宮頸癌前病變演變而來且需時數年之久。子宮頸抹片最主要的目的在於藉著檢查剝落的子宮頸細胞,希望能找出癌前的病變,避免演變成侵犯性癌症。在毫無臨床症狀的時候,就用不痛不癢簡易方法,在子宮頸癌還沒產生之前,就找出來,並做進一步的治療。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的人,如果出現異常報告,大都只是這些癌症之前的病變而已,做個小小的檢查或手術,連子宮都不必割掉,零期子宮頸癌的治癒率幾乎可達100%。全民健保提供三十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連續三年陰性者,則至少每三年檢查乙次,受檢時請攜帶健保卡和身分證至婦產科就診即可,為了方便記住,可於每年生日時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小腹大、腳腫 原來是巨大子宮肌瘤作怪

小腹大、腳腫 原來是巨大子宮肌瘤作怪#子宮

婦女腹部腫大如懷胎十月,但因平日生理期正常不以為意,近來因為覺得雙腳腫大就醫檢查後才發現,腹部有一顆近三十公分、重達五千多克的大腫瘤,診斷腫瘤是自子宮韌帶長出,便進行摘除手術。花蓮慈院婦產部產科主任魏佑吉表示,子宮肌瘤主要發生在生育年齡的婦女,通常超過五公分或造成生理期異常、子宮嚴重受壓迫,便會建議病人進行切除手術。由於該婦女的肌瘤大到已無法在腹部超音波掃描時測量大小,他因此曾一度懷疑這顆腫瘤是惡性,多虧經病理檢查是子宮肌瘤。  魏佑吉醫師說明,這名婦女的子宮肌瘤長的位置也是比較少見,自子宮韌帶向外長出,大到已頂住上腹部的橫隔膜。通常子宮長肌瘤的婦女,嚴重時會影響生理期大量出血,或出現極不適的壓迫症狀,因為這名婦女雖然腹部已腫大如懷胎十月,但因生理期正常,便一直沒有就醫檢查,直到她覺得腳部發腫才驚覺身體異常而求醫。 醫師提醒婦女朋友,若發現腹部日漸腫大,且摸到硬塊,應儘早就醫檢查,診斷病因,進而治療、追蹤。

掌握產檢時機 孕育健康寶寶

掌握產檢時機 孕育健康寶寶#子宮

由於社會變遷和經濟的壓力,台灣“少子化”的現象愈來愈普遍,因此對胎兒的健康與品質,就更加講究與要求。隨著醫療儀器與醫學知識的進步,以前許多孕婦與胎兒的異常,現在多能早期的診斷出來,並加以預防與治療。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婦產科鄧森文醫師指出,目前產檢的健保給付只有10次,基本上在32週以前,每隔4星期作一次產檢;自32週至36週,每隔2星期作一次產檢;自36週以後,則每1星期作一次產檢。例行的產檢,在第一次檢查時,會作詳細的病史詢問,身體檢查和實驗室檢驗。接下來的產檢,則有尿糖、尿蛋白測試,子宮底高度測量、體重、血壓及胎兒心跳的測定。另外健保局亦在第20週左右,提供一個超音波檢查的服務,來了解胎兒是否有先天上的異常。健保所提供的10次產檢項目,並無法涵蓋相關特殊疾病的篩檢或診斷,因此在例行的檢查項目之外,亦可參考其他特殊檢查,爲胎兒的健康把關。■ 在染色體異常的檢查方面分為「母血篩檢」及「羊水檢測」兩部份。鄧醫師表示,年齡大於34足歲的婦女,於妊娠第16-18週做羊膜腔穿刺,確認胎兒是否有神經管缺陷疾病或染色體異常,準確度幾近100%。而年齡不足34歲之孕婦,則以母血檢測配合超音波之檢查來篩檢出染色體異常之高危險群,進而接受羊膜腔穿刺之確認,此種篩檢方式又分為兩種。1.在妊娠第11-14週抽取母血,再配合超音波測量胎兒頸後透明帶寬度來計算寶寶染色體異常之機率,準確度可達85-90%。2.在妊娠第15-20週時抽取母血,再配合母體年齡,計算寶寶染色體異常之機率,準確度約有60%。■ 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另一個產前診斷胎兒是否有先天異常的利器。透過高解析度之超音波,依序先做胎兒全面評估,再進行生物測量檢查,及器官內臟各項構造之細部檢查,之後再佐以3D、4D超音波作胎兒外觀之判斷。■ 葡萄糖耐受之篩檢:可以檢驗母體是否有妊娠糖尿病,進而加以飲食控制或藥物治療,以減少併發症之發生,其施行之週數為24週至28週。B群鏈球菌之篩檢則為最近熱門之話題,一般是在孕婦35週至37週時在門診以棉棒於陰道下1/3及肛門口採檢體以特殊培養皿培養,所需時間約需3天。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則是一種會致命的遺傳病,大概每25-30個人中就有一位為帶原者,當夫妻双方都是帶原者時,胎兒即有 1/4的機率,遺傳到父母的致病基因而發病。目前此基因帶原者的檢測,只需在妊娠早期先作母血檢查,約3星期即可得知結果,若孕婦為帶原者則再進行先生之篩檢;夫妻兩人均為帶原者,則需經由羊膜腔穿刺或胎兒臍帶血抽取,直接取得胎兒檢體進行基因分析。鄧森文醫師提醒,完善的產前檢查,是孕育健康寶寶的不二法門,做好不同時期的檢查,才能給孕婦及胎兒最好的保護,減少生產時之風險。

女性減肥、防曬過度 易得骨質疏鬆症

女性減肥、防曬過度 易得骨質疏鬆症#子宮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量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會導致骨骼的脆弱,結果使發生骨折的危險性增加。一般而言,人的骨密度在三十至三十五歲時達到巔峰,以後便開始走下坡。奇美醫院骨科主任-陳伯毅醫師表示,女性因為懷孕生子、較少運動、減肥節食、營養不良,在三十五歲以前沒有達到較高的骨密度﹙成年女性骨質較同年男性為低﹚,也可能因為疾病長期服用藥物﹙例如利尿劑、抗癲癇藥、類固醇、甲狀腺素、肝素、化學治療等﹚,或卵巢病變、停經後,女性荷爾蒙下降,導致骨質快速流失,較男性易患有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容易衍生許多併發症,包括跌倒易產生骨折﹙髖部、腕部、胸腰部脊椎﹚、外觀變形﹙駝背、脊椎側彎、身高變矮﹚、瀰漫性背痛、肌肉衰弱、活動性降低、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行動不便造成與社會疏離、高死亡率。骨質疏鬆症常是無聲無息地進行著,毫無預警。有時病人已出現自發性的骨折但可能仍無任何症狀。臨床上病人大多因突發性之骨折引起劇痛而求醫。近十年來台灣的流行病調查統計發現:65歲以上之城市婦女,19%已有一節以上之脊椎壓迫性骨折,依全民健保資料顯示,65歲以上女性每年髖部骨折約為3500例﹙男性則約為2500例﹚。發生髖部骨折的年長者,一年內的死亡率約為15%﹙約等於乳癌3、4期的死亡率﹚,死因則以長期臥床引發的感染為主。若依目前台灣婦女平均壽命為78.3歲而言,大約三分之一的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部或腕部之骨折。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的原則是:(一)在發生骨折前正確診斷出骨質疏鬆,並找出可以治療的導致骨質快速流失的原因(二)降低骨質流失速率(三)積極治療和預防骨折(四)以復健方法增進患者生活品質因為至今仍無一個安全又有效的方法可以使已經疏鬆的骨骼回復到原有的骨質密度,因此陳伯毅醫師建議,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改善日常生活中抽煙、酗酒、過度飲用咖啡的習性、要多運動﹙輕度負重運動,如散步、跑步、游泳、騎腳踏車均可﹚、有適當的日曬﹙一天當中十多分鐘的日照就夠了﹚,注重飲食中鈣質、蛋白質、維生素D的攝取,攝取較習慣上為高量的鈣質對骨質是有幫助的,成人女性每日攝取量為1000mg,停經後則增加到1500mg。有些疾病會導致骨質不正常的流失而致極度骨質疏鬆,例如: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亢進、性腺功能低下、庫欣氏﹙Cushing’s syndrome﹚症候群、胃腸吸收不良等,診斷並治療這些疾病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確認病患所使用藥物是否造成骨質流失的副作用,改善或停止使用這些藥物也是很重要的。陳伯毅醫師說明,目前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主要有雌激素﹙Estrogen﹚Fosamax、Evista、Miacalcic、Forteo等。以往雌激素是用於防止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的首選藥物,但有研究顯示長期使用雌激素可能增加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乳癌和因血栓導致冠心病和中風的發生率。因此醫師應與病患共同討論使用雌激素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利弊得失,再行選擇適當療法。婦女在接受雌激素治療時應常規地作乳房檢查,包括自我檢查乳房、乳房X光攝影和超音波檢查,並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甚至病理切片檢查。其他如活性維生素D,由於年老婦女飲食減少,少曬太陽,活性維生素D較易缺乏,不利鈣質吸收,應經常補充,並追蹤血鈣以防高血鈣症的發生。年長者因為動作慢、反應慢、視力不好,容易跌倒。據統計大部分的老人跌倒骨折多發生在家中或居室內,故居家環境內必須注意照明是否充足,是否有可能引致跌倒的不良設施需要改善,在衛浴空間裏必須防滑,且設有可供抓握的扶手。年長女性也可能在起身時因自主神經失調造成姿態性低血壓而發生跌倒,必須給予教導,儘可能避免使用可能影響行動、反應和姿態性低血壓的藥物。一旦發生骨折,應儘早尋求專業骨科醫師的診斷、對骨折的正確瞭解和妥善治療,積極復健,避免感染和心肺併發症,才能增進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