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

長期照顧病人壓力大 請多給照顧者一點關懷與支持

長期照顧病人壓力大 請多給照顧者一點關懷與支持#老年人

在現今台灣這個老年社會中,老年人口已達11%,有長期照顧需求的更是超過40萬,根據奇美醫學中心居家護理所針對其所照顧病人的分析,平均照顧年限為2.6年,照顧五年以上者達16%,有此可見,照顧者承受的壓力之大,時限之長。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居家護理所護理師黃麗娟表示,在當今的社會型態中,家庭照顧者是無給職工作,且受縛於家中的時間長,因此難以兼顧有給職工作,這些照顧者常會面臨照顧及經濟之雙重壓力。秉持著對照顧者的關懷,黃麗娟說明,在院方支持下,居家護理所除了協助案家運用公部門長照資源外,也可視情況使用院內社服部資源,更自96年開始陸續與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合作辦理家庭照顧者支持性關懷活動。以99年而言,居家護理所共計協助使用長照資源進行居家訪視401人次,院內社服資源訪視者385人次,其他各方資源293人次,提供給家屬專業及照顧上協助。黃麗娟說,在照顧者關懷行動中,99年就辦理減壓活動3場,關懷活動2場,參與者滿意度已達99.1%,且在收穫部份,認為參與活動時感受到工作人員及其他照顧者關心者佔59.6%,認為紓解壓力者46.8%,有學到照顧知識者30.3%,足見此類活動對照顧者之助益。有鑒於此,奇美醫學中心居家護理所將繼續於100年4月起推出一系列關懷活動(詳見http://www.chimei.org.tw/),除了邀約照顧者共同參與之外,也在長照服務法呼之欲出的時代,拋磚引玉,黃麗娟呼籲大家共同關懷照顧者,期待能減少照顧者壓力形成之人倫悲劇。延伸閱讀「案例」: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071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症狀多變,易被忽視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症狀多變,易被忽視#老年人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好發於老年人,平均發生年齡為63歲,詳細詢問病患病史,約只有50%病人可以追溯在症狀出現前一至二個月曾經有過頭部外傷之病史,由於臨床症狀非常多樣性,因此常被當成中風而送至急診,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可作為確立診斷之工具。澄清醫院平等院區 急診科 林毓宏醫師表示,慢性硬腦膜下出血之機轉與急性硬腦膜下出血完全不同,一般在頭部外傷後,可能產生硬腦膜下出血損及蜘蛛膜而形成硬膜下水腫,其後水腫受炎症反應而形成被膜,產生肉芽組織,有豐富之血管而形成類洞層,毛細血管多且脆弱,破裂後使得血液及血漿漏出而形成血腫。硬腦膜是包在腦表面的一層結締組織,而在硬腦膜及腦表面之間的出血即定義為硬腦膜下出血。林毓宏說明,依受傷後出血出現的時間分成三種:七十二小時內為急性。 三天後至三星期為亞急性。 三星期以後為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症狀多變,包括從輕微頭痛,意識障礙,說話困難到類似中風症狀,昏迷,肢體無力,或是癲癇發作。年輕者常以腦壓上升之症狀,如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意識障礙或半側麻痺、知覺障礙、失語症等表現,而老年常以一些精神症狀如性格變化、無力氣、記憶力降低等來表現,易被忽視,應特別注意。林毓宏解釋,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可作為確立診斷之工具,單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常會合併腦中軸線偏移,而腦迴也會受壓迫而呈扁平,約有20至25%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是雙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在電腦斷層上的病灶訊號強度可以是高強度,等強度或是低強度,一般等強度的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在電腦斷層上較難診斷,加作含顯影劑之電腦斷層可以幫助診斷。手術治療是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標準方式,一般是開顱併顱骨鑽洞,切開硬腦膜及偽膜置入引流管,術後1至7日(平均2.1日)血水引流量減少,可以安排腦部電腦斷層追蹤引流效果而後再移除引流管。林毓宏進一步說明,慢性硬腦膜下出血術後,在腦部電腦斷層上仍有硬膜下血水是很常見的,有78% 在術後10天的腦部電腦斷層上仍有硬膜下血水,術後40天則是15% 仍有硬膜下血水,一般約需半年才會完全吸收。一般術後預後不錯,百分之八十的病人回復至正常之功能,死亡率小於百分之一。

老年虛弱是病嗎?

老年虛弱是病嗎?#老年人

不知曾幾何時,注意周遭年邁的親人朋友,大致上都有聲音愈來愈弱,神情愈來愈退縮,身子愈來愈瘦,腳步愈來愈輕的身影。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湯夢彬醫師說明,老年虛弱(Frailty)會讓週遭的人或自身感覺是否自己生病了,尤其在老人生活密度較高的非都會社區裡,更要了解老年虛弱是病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佛瑞德(Linda Fried)在2001年首度為虛弱症候群(Frailty)下了定義及五個臨床指標:體重在一年內減輕5%。肌握力變差。費力,即病人一週內至少有3天以上做每件事都要花很大力氣,甚至沒力氣做事。行動遲緩。體能活動度下降,台灣目前是參照美國的標準,男性一週內活動消耗少於383卡,女性小於270卡。湯夢彬表示,還有另一項指標可以注意,就是老年人的睡眠狀況:虛弱的病人會睡得比較多,但活力卻下降,做起事來沒精神。虛弱可以是老化過程的表現,不是需要緊急處理的疾病發作,但虛弱會導致跌倒、失能、住院、住進養護之家的機率提高,也較容易死亡。現今是倡議預防醫學的年代,如何使年老的人緩慢地進入虛弱或強健虛弱的體質是很重要的,鼓勵運動和增強活力是被建議的。不過湯夢彬提醒民眾,要慎選適合老年人的運動,游泳、騎單車等負重較少的運動很適合關節有問題的長者,在身體許可之下,慢跑、健走都是不錯的選擇。多動多活力,你我都會邁入銀髮族,養成運動習慣,即可延緩老化。

多桑世代的隱憂 失智症

多桑世代的隱憂 失智症#老年人

所謂的「多桑世代」是指台灣被日本統治的50年間,接受日本教育,說一口流利日語,爾後才學普通話的世代。除溝通困難造成目前75歲以上的「多桑世代」與家人的隔離感,失智症也成了必須面對的重要健康課題。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 神經內科醫師劉議謙解釋,失智症最主要的病徵是腦部「記憶退化」,一開始非常輕微而容易讓人忽視,如「完全忘記與別人的約定,且事後怎麼也想不起來有這麼一回事」、「明明就在家附近,卻繞來繞去找不到回家的路」。失智症好發在老年人,如逐漸拖延,會讓疾病進展到中、末期,出現妄想、錯亂等會困擾家人的行為,然而,事實上大多數患者都是在此時期才被帶來醫院就診,不過,中到重度的失智症卻是對任何治療都反應比較不好的階段。劉議謙表示,失智症患者腦海中的記憶就像被強力橡皮擦抹去一樣,給再多提示都想不起來。失智症患者初期會出現「規則的被破壞」症狀,如將鞋子放到冰箱或鍋子擺回衣櫃,而且會重覆不斷發生以及出現語言能力的缺失,如說話的詞彙、引用的成語都會逐漸減少。同時,對方向感及時間概念模糊,雖是患者從小生活的環境,仍會感到陌生,甚至迷路。此外,患者還會出現讓家人十分困擾的行為,包含焦躁不安、日夜不分、妄想、幻覺、不理人、徘徊、收集癖、暴飲暴食、暴露,甚至對家人的言語、行為上的暴力;症狀嚴重時,最好請精神科醫師介入治療。退化型的失智症,症狀可長達數年,如在短時間內進展到嚴重痴呆,常常可能是一些其他的神經病變引起,如腦瘤、腦中風、腦膿瘍、硬腦膜下血腫或腦炎。劉議謙進一步說明,失智症的治療可分成三層面,第一是醫師處方的藥,對於輕中重度的失智症各有不同的藥物治療策略,第二則是行為及認知的治療,主要以輔助及幫助患者的生活為主,第三是筆者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層面,也就是家庭的支持,包含了包容與心理的支持,平常身為家中長者的多桑世代,一旦有了失智的問題,心中的挫折與難過不言可喻,家人的關懷與體諒的重要性更甚以往。目前日常生活中預防失智症的方法,包含每星期固定三次以上的運動、多跟別人接觸以及多閱讀、多動腦,簡單說起來就是別讓自己閒著;至於筆者常被問到的靈芝、銀杏等健康食品,目前沒有大規模的文獻來證明有效。 「多桑世代」年輕時做出了諸多貢獻,現在正是身為後代的我們為他們伸出援手的時候!劉議謙最後提醒民眾,適時找一位神經科醫師聊聊,評估並做出合適的治療計畫是重要的,因為失智症的盛行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多動腦、多運動就可以輕鬆的達到預防效果。

聖馬爾定護理之家長輩開懷迎新春

聖馬爾定護理之家長輩開懷迎新春#老年人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附設護理之家17日舉辦「咚隆咚鏘,歡欣鼓舞過新年」活動,院方邀請家屬一同來與阿公、阿嬤團圓迎新春,還精心設計許多包括擲骰子闖關活動、抽紅包、釣禮物、貼春聯、貼門神等,讓長輩們感受歡欣鼓舞的春節慶祝活動。還有工作人員扮演老老少少都喜歡的財神爺鬧春等。阿公阿嬤們參與活動顯得興致勃勃,會寫書法的就幫忙寫春聯,不會寫毛筆字的就負責提供春聯內容,還有人自動幫忙鋪報紙和磨墨,忙得不亦樂乎,連工作人員都只能站在一旁「顧攤」,負責將寫好的春聯拿到一旁晾乾,空氣中充滿濃濃墨香和年味。活動由12位團員總年紀超過960歲的「鏘鏘滾打擊大樂隊」揭開序幕,一連演出包含「恭喜恭喜」、「快樂出帆」等多首具有年味的組曲,贏得滿堂采。民和國中慈暉分校專業的熱舞表演,也讓阿公阿嬤大開眼界,直呼「好厲害」、「真棒」。院方還精心準備了許多遊戲與長輩同歡,費盡苦心找來多款古早味零嘴,包含:蝦餅、冬瓜條、麻荖米荖等,零食的一端全繫上細細的綿繩,再將綿繩各綁上一段竹籤後交錯放置,讓阿公阿嬤試試手氣,看看能否選中自己最喜歡的口味。聖馬爾定醫院副院長鍾瑞容表示,農曆新年對於國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也代表全家團圓享受含貽弄孫之時,但護理之家的長輩們,因故無法順利返家與家人團聚,為了讓他們可以享受和家中一樣的溫馨氣氛,特別舉辦這次活動,也鼓勵家屬攜老扶幼一起到護理之家陪長輩過年。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