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0多歲男性,因皮膚上長出了色素斑塊及難看的顆粒,養成經常性的搔抓習慣,拖了5年才前往醫院就診。經皮膚科醫師檢查後,發現病灶部位集中在小腿、左臂外側、背部等容易搔癢處,且這些部位呈現棕色斑塊,上面佈滿了角質化顆粒,外觀猶如癩蛤蟆皮,確診為「皮膚類澱粉沉積症」。
一位60多歲男性,因皮膚上長出了色素斑塊及難看的顆粒,養成經常性的搔抓習慣,拖了5年才前往醫院就診。經皮膚科醫師檢查後,發現病灶部位集中在小腿、左臂外側、背部等容易搔癢處,且這些部位呈現棕色斑塊,上面佈滿了角質化顆粒,外觀猶如癩蛤蟆皮,確診為「皮膚類澱粉沉積症」。
26歲的賴同學出生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全身病灶有8~9成皮膚紅疹、脫皮屑,屬重度異位性皮膚病患,甚至曾誤信偏方「喝蛇湯」反致症狀加重,皮膚到骨頭像是有上萬隻以上螞蟻在爬!醫師指出,以往傳統治療僅3~4成症狀可改善,患者使用新藥更面臨自費挑戰,所幸今年4月起新藥納入健保,嘉惠12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
網路上許多有關清除鼻頭粉刺的影片,有些人覺得噁心,也有人覺得療癒。其中不少以「卸妝油」按摩方法來清除粉刺,效果不錯。但皮膚科醫師警告,這類「以油溶油」清粉刺方式,不適用油性肌膚者,如沒有徹底清潔,容易引發過敏反應。
台灣猴痘案例攀高峰!單週本土案例激增13例!疾管署推測恐是清明連假後效應,由於猴痘潛伏期最高達21天,使社區感染風險持續提高,預計5月就是猴痘疫情發展的關鍵期。《優活健康網》特別整理出關於猴痘的「5大重點」,讓你對於猴痘症狀、猴痘傳染途徑、如何預防⋯等有所瞭解,提前做好迎戰準備。
28歲的李小姐從6年前開始全身皮膚反覆長出密集膿疱,導致臉部、手腳掌以外皮膚大範圍膿疱破皮潰瘍,一動皮膚就會撕裂、沾黏,連行走站立、睡覺翻身都很困難,最後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她更形容自己「連風吹過衣服都會痛」,半夜一旦痛醒就無法入睡,嚴重的症狀疼痛曾嘗試過止痛藥、止痛針、一般生物製劑等都無法緩解,每年發病更是得住院2次以上。
48歲的林小姐,從小臉又紅又熱又癢,一曬太陽皮膚潮紅就會大爆炸,常常躲家裡、出門也沒自信,每次用化妝水、保養品就像火在臉上燒,只能快點用清水洗掉,整組保養品也只好送給別人。被症狀困擾長達30年的她,直到一次至皮膚科就醫,才知道自己是玫瑰斑(酒糟)患者,檢查臉上1平方公分竟爬滿了30幾隻「蠕形蟎蟲」。
就是愛作怪!一名美髮師喜歡染髮,除了常見的咖啡色、小麥色,也將會將頭髮染成金色、紫色,時髦新潮。但日前染髮後,頭皮發癢,沒多久竟顏面腫脹,有如豬頭一般,至皮膚科門診尋求協助,確診為接觸性皮膚炎。
擁有濃密捲翹的睫毛,一顰一笑之間散發超強魅力,這是許多女生的願望,不過,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提醒,部分號稱可以促進睫毛增生的產品添加藥物,如長期使用,容易引發接觸性皮膚炎、毛囊炎,甚至掉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