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卡卡不舒服 關節軟骨退化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許多民眾上了年紀,總是覺得膝蓋「卡卡」不舒服,登高、走路都很費力。醫師說,我們的膝關節會因為年紀的增長、體重過重或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原因,逐漸使關節軟骨磨損、退化,當病況較為嚴重時,就必須採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根據健保局統計,民國98至100年台灣平均每年約有二萬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每年約增加一千餘件,而100年度健保給付在人工膝關節材料費及手術費用約為26億元,如果健保未給付的話,每一個置換人工膝關節的病人必須自付13至14萬元。
根據健保局統計,民國98年至100年膝關節置換將近六萬組,其中女性居多,占74.55%;若以年齡層來分析,以65至75歲的族群占最大宗。醫師解釋,我們的膝關節是由三部分的骨頭所形成,包含大腿骨的下端、小腿骨的上端及前方的臏骨,當膝關節活動時,這三塊骨頭會互相接觸擠壓。正常的狀況下,這三部分的骨頭表面都有關節軟骨保護,且關節周邊也會自然產生有潤滑作用的滑液,一旦軟骨表面不光滑、或失去彈性,關節就無法順暢轉動、載重時也會疼痛。
當我們的膝關節因為年歲增長致軟骨彈性變差、體重過重、罹患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或是因為嚴重的外傷等原因,讓關節軟骨磨損而造成關節退化,很多人會服用「葡萄糖胺」,希望能作為軟骨新生或修補的原料,但效果並不明顯。如果磨損情況較輕,醫師可能會在關節內注射「玻尿酸」作為潤滑劑;如果情況嚴重,醫師會評估是否應該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醫師解釋,人工膝關節手術是以金屬和多分子聚合塑膠來替代已完全磨損的關節軟骨。手術施行時,醫師會使用特殊的器械精確地把磨損的關節軟骨層削掉,接著在上部的骨頭裝上與原來形狀類似且有光滑表面的金屬套,下方的骨頭切面則除了金屬部分外,還有一層耐磨塑膠墊片來和上方的光滑金屬面接觸。目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成功率高達99%以上,可使用10至12年或更久。
醫師表示,雖然健保在病患不得已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時給予給付,但手術後仍會有一段不大舒服的復健期間,甚至有時還會有感染的風險。因此,醫師建議,要保養膝關節,首先要去除加速軟骨磨壞的危險因子,如痛風病人要控制尿酸、類風濕性關節炎需壓制抗體活性,讓滑液囊正常製造潤滑液;而體重過重的民眾,也要設法瘦身,以降低膝關節軟骨的磨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