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細菌抗藥性」增9成!專家示警:30年後台灣無藥可醫

疫情期間「細菌抗藥性」增9成!專家示警:30年後台灣無藥可醫

2022/11/16(2022/11/16 18:31更新)
新冠疫情期間造成重症患者使用抗生素比例提高,也使得抗藥性細菌比例增加,導致延長住院時間,讓抗生素濫用問題再度浮出檯面。專家提醒,抗生素用藥最常被民眾誤解的「3大迷思」通常與發燒、感染有關,也提供抗生素正確使用原則,防範抗藥性威脅性命危機。

本篇文章目錄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根據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若合併抗藥性細菌感染,將延長3~5倍的住院時間,患者除了要應對病毒外,伴隨而來的細菌感染也會因為抗藥性,使治療上更加棘手。

細菌抗藥性有增加趨勢

王鶴健指出,國內加護病房最常見肺炎及敗血症的致病細菌,第1名就是克雷白氏肺炎菌(KP),疾管署卻在今年觀察到該菌在區域醫院的感染率,比去年上升18.2%;而針對加護病房患者的病原體檢驗結果,更發現部分細菌抗藥性比例激增至9成。他指出,若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延燒,推估2050年台灣每5人就有1人,恐因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且無藥可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疫情期間也觀察到「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簡稱AB菌),在加護病房監測中有上升趨勢,會持續強化醫院內部管控,避免抗藥性細菌擴大或蔓延,而引發超級細菌無藥可用的狀況。

延伸閱讀:
細菌感染恐截肢!傷口照護必看「這5大步驟」

抗生素使用3大迷思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指出,民眾常常認為發燒就是感染造成的,而感染就一定要用抗生素治療,但其實沒有感染,就不需使用生素。她也解答以下抗生素使用的「3大常見迷思」:

Q1、發燒就一定是感染嗎?
A:不一定,發燒除了感染外,也可能是其它原因(如:淋巴瘤)所造成。

Q2、感染一定是細菌感染嗎?
A:不一定,也可能是病毒造成,若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就會無效。

Q3、感染用抗生素一定有效?
A:抗生素只是抗微生物製劑的一部分,需針對不同的感染類型,使用不同的藥物治療。例如對抗細菌感染,要用抗細菌藥物;對抗病毒感染,就要用抗病毒藥物。

陳宜君強調:「並非是要限制抗生素使用,而是優化合理的使用方式。」除了民眾應了解抗生素的基本使用條件,感染科醫師也應依照抗生素使用5要素,準確評估患者的用藥需求,包含:正確即時診斷、最佳用藥選擇、合理用藥劑量、階段性評估降階、合理的治療時程等,都是為了降低抗生素抗藥性的發生風險。

延伸閱讀:
感冒別再吃它!醫曝習慣不改,未來每5人恐1人死於此

5招防抗生素抗藥性

羅一鈞表示,當抗生素被廣泛運用,就容易出現一些抗藥性細菌在體內引起病症,針對抗生素合理使用方式,他建議可做好5招預防產生抗藥性:

  • 不要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
  • 不可自行購買抗生素來吃
  • 不可自行停藥
  • 不可吃他人的抗生素
  • 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