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人都曾「下背痛」!物理治療師教「核心4動作」有效緩解疼痛
運動VS下背痛的實證
在復健科、骨科門診,很常遇到下背痛(Lowbackpain)的病人求診,根據統計,人的一生中,曾經體驗過下背痛的人占80%以上,也就是說,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到的困擾。若嚴重到壓迫神經,疼痛與痠麻的感覺向下傳遞,可能連行走都會出現困難,疼痛頻率有的人甚至是持續數月數年或反覆復發。到底為什麼下背痛這麼容易發生,而且似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呢?
延伸閱讀:
下背痛該怎麼辦?骨科醫教你「1招」在家就可做,比吃藥更有效
首先,要先了解人體的腰椎結構。如附圖所示,腰椎後的中央稱為椎管,椎管裡有重要的中樞神經系統「脊髓」,脊椎兩旁的縫隙為椎間孔,從椎間孔穿出的組織稱為「神經根」,連結椎體與椎體之間的軟骨層就是「椎間盤」,其重要功能是吸收衝擊。脊椎周邊還有韌帶、肌腱與肌肉等相連,這些都是用來穩定脊椎的構造。
就跟汽車一樣,使用時間越長,一些小零件就會開始故障,萬一使用習慣不好,壞的可就更快了,要是沒有及時維修,小毛病恐怕拖成大問題。腰椎結構與附近組織的功能就像車子,隨著年齡增長,難免會有些小問題發生,可能是椎間軟骨水分漸漸流失、韌帶失去彈性、肌肉喪失、骨質疏鬆等,這時若沒有運動習慣、長期姿勢不良、使用過度(如常搬重物)等,情況可能每況愈下。
延伸閱讀:
下背痛千萬不能做的5種運動!醫教正確護腰運動:你該「這樣做」
下背痛最常見的4個原因
- 肌肉肌腱拉傷:肌肉肌腱拉傷是急性下背痛最為常見的原因,包括久坐、缺乏運動、姿勢不良、運動傷害、過度訓練都可能造成,大多數病人只要找出致病因素並排除,在保守治療後,多半就可以有效改善。
- 椎間突盤出:最常發生在腰椎第4節與第5節間或腰椎第5節與薦椎第1節間,若壓迫到周圍神經,連下肢也會有刺痛感、麻木感,甚至無力。以常搬重物、久坐族與習慣性姿勢不良等中年族群風險最高。
- 脊椎功能退化、長骨刺:當脊椎周圍組織失去保護力與功能性,日積月累下會使骨質增生,從骨頭長出突出物,就是「骨刺」,骨刺不僅會影響關節活動,也可能壓迫到周圍神經,出現神經性的疼痛、痠麻、無力等症狀。
- 脊椎壓迫性骨折:脊椎壓迫性骨折最容易發生在骨質疏鬆的人身上,骨質疏鬆越嚴重,發生機率越高,有的人甚至連打個噴嚏或咳嗽就骨折了。高危險群包括60歲以上、停經後婦女、長期抽菸酗酒者。
為什麼下背痛需要練核心?
下背痛的發生不只與年紀有關,也和核心肌群夠不夠力有很大的關係。核心肌群是圍繞在脊椎周圍的肌肉群,負責保護脊椎、分散脊椎的壓力與維持軀幹的穩定性。長期姿勢不良與不愛運動,是核心肌群無力的主要因素。當核心肌群沒有力氣,等於支撐身體的重責大任全部變成「脊椎」的工作,脊椎壓力變大了,支撐的穩定性也會變差,因此才會強烈建議下背痛反覆發生的病人一定要把核心肌群練起來,這才是既治標又治本的方法。強化後的核心肌群有如天然的背架,不僅改善疼痛感,也能讓下背痛的復發率下降。
基本核心肌群訓練包括棒式、側棒式、拱橋式、四足跪式等,這些都是初學者就能輕易執行的動作。每週做2~3次,每次做5~10下,每天做滿3個循環,堅持8~10週就會明顯感覺到腰痠背痛的情形變少了。
鍛鍊核心肌群是一個長遠的計畫,需要持續進行。若在下背痛急性期、痛到不行時,建議可以透過熱敷、腰椎牽引、電療等臨床儀器治療,達到鬆開狹窄的脊椎間隙,使發炎、疼痛的神經肌肉組織獲得暫時緩解。當然,改變生活型態與習慣很是重要,尤其是矯正姿勢與正確使力,避免腰椎長期過度負重,才能真正杜絕下背痛。
(本文摘自/30+增肌訓練:逆齡・抗老・減重・紓壓・防病完全攻略/原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