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末期該怎麼吃?中醫飲食原則:避高磷高鉀食物、可吃冬粉米粉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第4期腎病變,指的是腎絲球過濾率GFR介於15~29之間,是屬於重度的腎臟病。一般健康的成年人,腎絲球過濾率GFR是大於90以上的,所以,當它下降到這種程度時,代表腎臟已經無法處理日常的水分的代謝廢物,容易出現水腫、疲倦、皮膚癢、噁心想吐等症狀,貧血、頭暈、胸悶也恐為常態,代表此時體內的造血機能,受到很大影響。
延伸閱讀:
久倦、血尿⋯其實腎已壞!醫:不想洗腎先「做這件事」
第4期腎臟病的飲食法則
蔡易昌指出,這時一定要低蛋白飲食,才能延緩腎功能的惡化,同時改用蛋白質含量低的食物來提供足夠熱量,以達到最佳營養狀態。常用的低氮澱粉類如:低蛋白米、冬粉、米粉、粉皮、藕粉、太白粉、玉米粉、樹薯粉、粉圓、西谷米,每天需補充1~2碗才足夠。另外,因為高血磷不易控制,建議每餐要使用降磷劑。
而多數食物均含有鉀,高血鉀容易引起心律不整,需降低高鉀食物攝取,生的食物(如蔬菜)所含鉀離子較多,經過水煮後,所含鉀離子大部份流進湯汁中;避免菜汁、菜湯、肉汁拌飯都是造成高血鉀的重要原因,另外,要避免食用低鈉鹽、美味鹽及無鹽醬油,因為低鈉鹽中的鈉是用鉀取代,會非常嚴重。
延伸閱讀:
宛如洗腎者第2條命!2種「廔管」怎麼選?教你日常照護3+4招
中醫治療第4期腎病變理論
蔡易昌說明,第4期腎病變、加上是糖尿病相關的腎病變,這在中醫是屬於「消渴」、「水氣」、「虛勞」、「關格」等範疇,在宋徽宗時由朝廷組織人員編纂的《聖濟總錄》中記載:「消渴病久,腎氣受傷,腎主水,腎氣虛衰,開闔不利,能為水腫。」將整個疾病過程、病機變化都做了闡述。
另外,唐朝醫學巨著《外台秘要》則提到「消渴」、「甚久病變或發癰疽,或為水病。」則提到了糖尿病後期常出現的小血管病變,糖尿病周邊血管病變及糖尿病腎病變。控制不良的血糖,在體內就是一種邪氣,進一步會產生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這些瘀毒久了就會損傷絡脈,也就是小血管損傷。
他表示,這個階段的腎病變,病位在腎,涉及五臟六腑。病機是本虛標實,本虛是氣陰兩虛、脾腎氣虛、五臟氣血陰陽俱虛;標實是血瘀、痰濁、水濕、濁毒、濕熱等。其發展規律為燥熱傷陰耗氣,氣陰或氣虛,演變成氣陰兩虛,再進入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而瘀血、水濕、痰濁等標證貫穿糖尿病腎病整個發展過程,治療上也就是以此為基準。
由於第4期腎病變,本虛已深入臟腑,不能像是第1期、第2期一樣,大量使用清熱解毒為主,以免本虛更虛,而且這時氣虛、血虛明顯,要在腸胃虛弱的情況下加強益氣養血,必須小心滋膩類型的藥物,另外也要注意這時已經無法適當排泄的電解質,尤其是磷和鉀,更要選用可以加強磷和鉀代謝的中藥。
蔡易昌指出,孫太太經過3個月的調理後,肌酸酐值(Cr)從原本的2.1改善為1.7,eGFR從原本的26進步到33,也就是從第4期腎病恢復到第3期了。又持續調理經過3個月的時間,孫太太的Cr再度進步到1.5、eGFR也改善到38了。她回診時高興地說,終於看到自己的腎功能正在慢慢回升。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