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

泰馬醫師團訪中榮、亞大「緊急腹膜透析與SDM平臺」

泰馬醫師團訪中榮、亞大「緊急腹膜透析與SDM平臺」#腎臟病

臺灣透析人口已逾九萬,主要治療方式分為血液透析(HD)與腹膜透析(PD),然而腹膜透析的使用率僅佔9%,遠低於國際平均。相較於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可在家中於夜間進行,不須每週固定回診,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彈性,有助於兼顧就學或工作。近日,臺中榮總與亞大醫院共同舉辦腹膜透析國際論壇,邀請泰、馬醫師共同探討腹膜透析在臺灣的應用優勢與臨床經驗。會中針對透析流程、藥水濃度等臨床議題,展開熱烈交流。

腎友患「皮蛇」風險高1.4倍!醫警「這年齡後」慎防感染:恐傷心血管

腎友患「皮蛇」風險高1.4倍!醫警「這年齡後」慎防感染:恐傷心血管#腎臟病

腎友當心皮蛇悄悄找上門!台灣長年位居全球洗腎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將近15%,等同每7位成年人就有1位罹患腎臟病;然而,腎友除了面對腎功能逐漸下降的挑戰,一旦免疫力低下,也要面臨「皮蛇」(帶狀疱疹) 感染風險,不僅可能引發長期的疱疹後神經痛,還可能影響腎功能與心血管健康,痊癒後部分患者更會產生疱疹後神經痛。

掌握這2個關鍵,延緩26.6年進入洗腎

掌握這2個關鍵,延緩26.6年進入洗腎#腎臟病

即使「洗腎王國」一直是全民關注的議題,台灣每8人中就有1人罹患慢性腎臟病,超過8成的患者竟然沒有接受治療1!55歲張先生平時工作忙碌,去年他開始莫名感到疲倦,腿部出現水腫,原以為只是工作太累,經檢查發現腎絲球過濾率(eGFR)僅剩40 ml/min/1.73m²,確診為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五年前的健康檢查其實就發現尿液中有微量蛋白,但因為當時沒有任何不適,沒有進一步檢查或治療,現在必須努力維持腎功能,才能延緩進入洗腎。台灣健保近期開放非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第三、四期患者使用SGLT2抑制劑,以延緩腎功能惡化,這項政策為許多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許多人誤以為只有在出現泡泡尿、血尿、小腿水腫等症狀時才需要就醫檢查,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洪思群表示,慢性腎臟病在第一、二期很少會出現症狀,如果真的有血尿,也可能跟糞便潛血一樣,肉眼無法看見,這也是為什麼六成慢性腎臟病患者已是晚期階段(第三期)2,如果沒有及早治療,恐在15年內面臨洗腎3。 慢性腎臟病的成因可能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或高鹽、高脂肪等飲食習慣,導致腎臟功能受損超過3個月。洪思群分享,病人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時,最常問的問題就是「我會要洗腎嗎?」。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先檢視檢查報告中的兩個跟腎功能有關的2個關鍵數值—腎絲球過濾率(eGFR)和 尿中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以及早發現異常、接受治療。舉例來說,目前用於慢性腎臟病治療的其中一個SGLT2抑制劑,如果在慢性腎臟病第二期(eGFR 60-89)就開始用藥,有機會延緩26.6年進入洗腎。  腎絲球過濾率(eGFR)是了解腎臟的過濾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標,可以透過抽血取得數值,一般人的腎絲球過濾率通常在90至130 ml/min/1.73m²之間,40歲後,每年腎功能又會以1ml/min的速度下降4,加上亞洲人本身就比較容易罹患慢性腎臟病,合併白蛋白尿的比例較高5,需要特別留意。 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則是用尿液檢查來評估腎臟是否有損傷,正常情況下,白蛋白雖然屬於小蛋白分子,但從腎臟過濾到尿液的量非常低。如果尿液中出現白蛋白,可能表示腎臟過濾功能受損,一般來說,正常的UACR值應該低於30 mg/g,如果超過此數值,可能表示存在腎臟損傷,需要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一般檢查所做的抽血、驗尿,理當就能知道腎功能的狀態,但是真正知道這些數值所代表的意義,以及知道要採取預防腎功能下降行動的病人少之又少。洪思群表示,糖尿病患者由於糖尿病照護網推行多年,現在有相對高的比例追蹤腎功能狀態,但是大多數的病人通常是有不舒服症狀才會來就醫,有的是透過健檢才發現有白蛋白尿問題,也有一群人沒有規律追蹤,等到想起要檢測的時候,eGFR已經下降到晚期階段。 現在就拿起你的檢測報告觀察腎功能狀況- 腎絲球過濾率(eGFR)和 尿中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如果能在慢性腎臟病進入中晚期前,就先改變生活習慣,進一步至腎臟內科檢查,在慢性腎臟病第二期(eGFR 60-89)就開始使用SGLT2抑制劑,有機會延緩26.6年進入洗腎,相當於終生遠離洗腎。

北榮開創腹膜透析植管新技術 緊急洗腎不用等 居家腹膜透析FIRST 助腎友延續夢想

北榮開創腹膜透析植管新技術 緊急洗腎不用等 居家腹膜透析FIRST 助腎友延續夢想#腎臟病

莫名呼吸喘,竟是腎臟健康亮紅燈!今年46歲的陳小姐是資深旅遊領隊,2年前帶團中感到身體不適,以為感染COVID-19,回國後喘到走不動,檢查竟是腎臟嚴重受損導致心臟衰竭,必須緊急洗腎。當下,陳小姐第一個念頭是「工作該怎麼辦?」但事關生命,決定緊急住院,先血液透析穩定腎臟發炎情況,4天後改為腹膜透析,迄今1年多仍繼續從事熱愛的旅遊業。有感於傳統腹腔鏡腹膜透析植管手術後的傷口癒合期長達14天,病友久等難受,臺北榮總腎臟科團隊創新研發腹膜透析植管手術,術後等待期大幅縮短為1天,且併發症發生率明顯降低,成果斐然,相關研究獲得國際期刊認可與刊登。 超高齡社會與疫情影響 腎友居家透析成國際趨勢 臺北榮總內科部唐德成主任表示,根據2022年國際腎臟病統計資料,臺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與「透析盛行率」,雙雙居全球排名之冠,而隨著人口老化,臺灣自今2025年起正式邁向「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達20%以上,末期腎臟病與透析(洗腎)治療照護,儼然成為國家的一大健康議題。 常見的透析治療方式有「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兩種。唐德成主任表示,研究統計COVID-19疫情期間,血液透析腎友感染COVID-19住院的比例為腹膜透析腎病友的3至4倍,且感染者死亡率高達25%,導致疫情後,美國與亞洲各國積極推動居家透析治療,衛生福利部也自2023年開始特別設立獎勵計畫,大力推動居家腹膜透析。 拖延透析易增加心血管與感染併發症 臺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林志慶主任表示,許多腎友不願面對腎臟即將永久罷工的事實,甚至尋求訪間偏方,或擔心洗腎會失去工作、會拖累家人、人生從此就是黑白的,一再拖延進入透析治療的時機,甚至拖到嚴重尿毒症狀出現才緊急送醫,不僅會增加心血管與感染等併發症,還可能面臨緊急透析及其伴隨的出血、感染、昏迷甚至死亡風險。腎臟科醫師會依據相關臨床指標及病患表現的狀態來評估是否該進入透析治療,若病患能好好與醫師溝通,遵從醫師的建議,在還有殘餘腎功能的狀態下進入透析,除了能避免嚴重的尿毒症狀產生,還能用較少的透析劑量達到治療效果,同時維持殘餘腎功能,透析生活品質也會比較好。 47歲林小姐就是典型抗拒洗腎的病友。林小姐18歲時因嚴重腹瀉3天,就醫意外發現腎功能異常,但因為平日沒有其他症狀,不以為意,直到2年後健檢肌酸酐超過正常人的5倍,確診為慢性腎臟病,從此積極配合醫囑,規律服藥與回診追蹤。但是,腎功能本來就會隨時間逐漸退化,林小姐與腎病共存20年期間,雖然醫師不斷提醒「洗腎時間快到了」,但她仍決定以拖待變,直到43歲因嚴重頭暈、眼睛腫脹睜不開送急診,才接受醫師建議洗腎。而熱愛工作的她,很快地選擇腹膜透析,迄今透析4年,雖然一度在家休養,但目前已經重返職場,甚至去年完成出國旅遊的心願。 為什麼腹膜透析成為國際優先推薦?FIRST 林志慶主任表示,相較於在醫療院所才能進行、感染風險較高且嚴重恐導致敗血症的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因「FIRST」特點,成為近年國際優先推薦的治療方式。 Flexibility (time, fluid and food intake) & Free of needles:治療時間及飲食彈性較高、免扎針。 Incremental & Infection rate:漸進式透析治療,感染多為局部性。 RRF & Risk:保留殘餘腎功能、心血管風險較低。 Survival & Social function:存活率較高、保有社會功能(在學及在職)。 Treatment at home & Travel:居家治療首選、旅遊行程較不受限。 臺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楊智宇醫師說明,腹膜透析是利用人體肚子內的「腹膜」,在腹膜透析導管和透析液的幫助下,將尿毒素與多餘水分排出體外,以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所以又被稱為「洗肚子」。 楊智宇醫師建議,有透析需求的腎友可優先考慮腹膜透析,因為它具備「自主」與「自由」兩大特性。若希望保有全職工作或彈性的行程安排、喜歡攝取蔬果、希望水分限制較少、不想頻繁進出醫院或診所、害怕打針、合併有心血管疾病、或希望保留排尿能力與殘餘腎功能,腹膜透析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此外,根據透析液更換的頻率與操作方式,腹膜透析分為「機器自動洗」、「自己手動洗」、「看護幫忙洗」等多種方式,讓腎友能依自身需求選擇最合適的方式。 避免腎友久等!北榮創新研發腹膜透析植管手術 臺北榮總內科部腎臟科黎思源醫師表示,腹膜透析治療前需進行腹膜透析植管手術,但是末期腎臟病病友往往沒有提早進行透析的準備,傳統腹腔鏡植管在手術後需等待2週,等傷口完全癒合沒有滲液後,才能開始灌夜治療;傳統經皮內科植管雖然術後只需等待1天,但因看不到腹腔內狀況,不適合曾經接受腹部手術或有腹部沾黏風險者。 對此,北榮腎臟科團隊兩年前創新研發改良式腹膜透析植管手術,一樣採用腹腔鏡,但使用的經腹腔鏡套組從3支減為1支,術式更簡化且傷口較小、復原快,腎友植管後隔天就能開始進行腹膜透析治療,累積至目前已有近200位腹膜透析腎友採用此創新的植管手術。 黎思源醫師表示,此創新術式幫助洗腎病友免於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雙洗」之苦,且適用於所有洗腎病友、手術併發症少、早期感染與滲漏發生率低,有助達到穩定而有效的洗腎效果,相關研究成果優異,2023年發表於國際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Nephrology(美國腎臟學會期刊)》。

腎臟病「多做1事」延緩10年洗腎!石崇良:腎功能篩檢下修至30歲

腎臟病「多做1事」延緩10年洗腎!石崇良:腎功能篩檢下修至30歲#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初期無明顯症狀,發現時多已晚期,且常合併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共病。為降低慢性病與失能風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2025年起,將30歲民眾納入5年1次免費的腎功能篩檢,預計將有320萬人受惠;健保署也於3月1日將慢性腎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並結合腎臟病照護計畫,有效提升慢性腎臟病病友照護品質。

腎臟長滿水泡,腎功能會受影響嗎?醫揭「多囊腎」當心腰痛、血尿

腎臟長滿水泡,腎功能會受影響嗎?醫揭「多囊腎」當心腰痛、血尿#腎臟病

30歲張女士無蛋白尿、腎功能正常,也無腎病家族史,但是健檢時發現腎臟有0.6公分的水泡,立即到醫院求診,擔心罹患俗稱泡泡病的「多囊腎」。門諾醫院腎臟內科醫師何承恩指出,腎功能正常,有水泡也不用太過擔心,只要規律量測血壓、多喝水、多運動,避免長期服用止痛藥增加腎臟負擔,自然能與水泡和平共處。

屁股痛無法久坐⋯竟是「多發性骨髓瘤」侵蝕骨頭!醫:嚴重腎功能惡化

屁股痛無法久坐⋯竟是「多發性骨髓瘤」侵蝕骨頭!醫:嚴重腎功能惡化#腎臟病

52歲白先生右側臀部疼痛長達6個月,無法久坐,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經血液腫瘤科醫師釐清,原因為「多發性骨髓瘤」引發的骨頭侵蝕,經標靶藥物與自體幹細胞移植後控制病情。醫師提醒,長期骨頭疼痛治療不佳的人,要懷疑可能是惡性腫瘤疾病引起骨頭轉移的症狀,需進一步檢查。

歡慶元宵吃湯圓,芝麻湯圓別亂吃!醫揭「這類人」恐皮膚劇烈搔癢

歡慶元宵吃湯圓,芝麻湯圓別亂吃!醫揭「這類人」恐皮膚劇烈搔癢#腎臟病

完農曆新年,緊接而來的就是元宵節了!元宵家家戶戶吃湯圓已成為傳統習俗,但象徵「團團圓圓」的湯圓也並非可以無節制食用,因為除了熟知的高澱粉、高油與高糖外,含有芝麻、花生、豆沙甜餡的湯圓更含有高磷,這將對腎臟病患者造成極大負擔。對此,醫師建議腎友要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若有相關症狀盡快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