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中風拖垮全家!台灣年增4萬人腦中風失能⋯醫揭「1事」成恢復關鍵

1人中風拖垮全家!台灣年增4萬人腦中風失能⋯醫揭「1事」成恢復關鍵

2023/7/19
大腦是身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控制著我們的心智、感知、運動和情緒。統計指出,當腦神經發生病變時,最常導致失能,台灣神經學學會提醒,腦中風、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癲癇、免疫性腦神經疾病及腦部外傷⋯等皆會導致失能,但若能把握「●●個月內」黃金復健治療期,就能幫助高達9成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台北榮總副院長、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林永煬表示,台灣每年約有445萬人因腦神經疾病就醫,腦神經相關疾病最常見造成失能。大腦是我們身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因此當發生腦神經疾病時,常常會造成失能的情形。常見造成失能的腦神經6大疾病有:

  • 腦中風
  • 失智症
  • 巴金森氏病
  • 腦外傷
  • 癲癇
  • 免疫性腦神經疾病

其中,腦中風出現年輕化趨勢,其衍生的失能危機更不再是老年人專屬。衛福部統計,120萬名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18~64歲族群占比竟高達50.5%,其中又以50~59歲、30~44歲的中壯年族群比例最高,相當於有接近半數的失能者,正值工作適齡階段,就得面臨失能衍生的長期照顧問題,更別提平均每月3~5萬的長照支出,將對家庭生活與社會帶來巨大負擔。

延伸閱讀:
打肉毒桿菌不只能美顏!神經科醫:腦中風「肢體痙攣」注射可助復健

每年4萬人腦中風失能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腦中風加護室主任醫師鍾芷萍表示,腦中風是腦神經疾病當中,造成失能與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每年約增加4萬多人;在國人10大死因中,腦中風更位居第5。統計在中風初發生後1個月,有6~8成的患者可能無法生活自理、需仰賴他人照顧;即便半年後,也仍有5成患者存在失能危機。

「失能的定義是,一個人沒有獨立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且需要他人或輔具協助,包括肢體/軀幹運動或協調、語言、吞嚥、視覺、聽力、心智、以及情緒管理等能力的障礙或喪失。」不過鍾芷萍指出,失能問題並非終身不可逆,多數患者仍可倚靠完善的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及語言治療等復健選擇,依照病患的病情與體力,制定個人化治療療程,達到預防、減緩及恢復的效果。

延伸閱讀:
他中風大腦受損竟患「失語症」說不出話!專家揭口說復健關鍵在⋯

中風後6個月內復健黃金期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職能治療師許庭嘉、李昀珊共同表示,中風後壞死的腦神經細胞雖然不可逆,但周圍的神經細胞卻能在刺激或適當訓練後,產生新的突觸與神經連結,取代壞死腦細胞的功能,形成新的運作機能;因此復健在訓練肢體力量外,也同時在刺激大腦神經迴路及練習大腦與肢體間的連結度。

許庭嘉建議,中風後6個月是復健黃金期,但即使超過時間也還可以再努力,越早開始加以刺激、練習越好;9成以上患者經3~6個月復健後,可有效改善中風失能狀況,包含日常生活依賴、肢體無力或動作不協調等、感覺異常、認知問題、心理社會問題、吞嚥障礙等,輕度失能者更有望縮短復健期至2個月。

鍾芷萍也補充,即使是屬於坐輪椅、臥床的中重度失能族群,也不要灰心,許多患者經完善復健治療,能恢復至站立不用扶東西、可拿拐杖行走,甚至不需要使用拐杖,更鼓勵患者持續復健,可助恢復往後生活自理能力。她指出,更好的情況下,是在中風後的3個月內,就開始進行復健治療。

針對腦中風好發的高風險族群,鍾芷萍提醒,除本身有三高問題外,吸菸更是高危險因子,尤其是容易造成青壯年腦中風危機,應多加注意。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台灣神經學學會秘書長尤香玉表示,腦是人體內數一數二的精密器官,神經構造複雜,呼籲民眾進一步了解中風造成腦部損傷後,對生活帶來的影響程度,鼓勵患者透過完善復健治療,回歸職能人生。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