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沒症狀難自測」比糖尿病、高血壓更難發現!醫揭1招保命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北榮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柏勳表示,台灣約有500萬人有高血脂問題,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ASCVD)的主因,會進而直接或間接導致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疾病。
延伸閱讀:
吃太多,膽固醇超標、血太油怎麼辦?中醫教你按「1穴道」降血脂
壞膽固醇致心血管、慢性病風險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成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劉秉彥表示,高血脂病人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為一般健康正常人的3倍。主要原因是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多,堵塞在血管中,使血管越來越狹窄。
劉秉彥形容,低密度脂蛋白如同亂丟垃圾的壞人,會把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逐步形成粥狀斑塊,隨「垃圾」越來越多,血管中能通過的血液也越來越少,就會開始陸續出現體力變差、頭暈、嗜睡、胸悶等症狀,最後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血栓等。除此之外,也會增加三高疾病、脂肪肝、慢性腎臟病風險。
延伸閱讀:
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該怎麼辦?醫教你「這樣解讀」健檢報告
ASCVD降血脂停藥比率高
然而,黃柏勳說明,因高血脂問題不像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會出現明顯症狀、易自行測量,因此診斷率不佳、僅約5成左右,低於前兩種疾病的6~7成以上,此現象尤以飲食不正常的年輕族群更為嚴重;若與亞洲鄰國比較,台灣高血脂診斷率更是遠低於日本以及韓國的6~8成。
在用藥隱憂方面,黃柏勳指出,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常會因為服藥穩定控制後症狀緩解,而自行停用降血脂用藥。統計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1年內自行停藥,且2年後僅剩半數患者持續用藥,「等到患者再次回診時,大多都是因心血管相關併發症發作而緊急就醫。」
高血脂用藥常見4迷思
針對臨床上常見高血脂患者自行停藥情況,劉秉彥也解答以下血脂控制相關問題,以及用藥迷思:
迷思1:只要吃保健食品就可以降血脂?
解答:保健食品僅可作為日常飲食保養用途,若想穩定控制血脂,還是要以藥物搭配飲食調整,效果最佳。也切莫聽信偏方,當心健康、經濟都受衝擊。
迷思2:壞膽固醇太低對身體不好?
解答:維持低壞膽固醇的好處遠大於壞處。已有大型研究證實,心血管事件風險較高的民眾維持更低的膽固醇數值,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會更低。
迷思3:血脂達標後,是否就可以停藥?
解答:儘管達標仍需持續用藥,才能穩定發揮藥效,達到長期控制維持的成效,因為人體仍會持續老化,也無法保證飲食上不會攝取到高膽固醇。
迷思4:服藥後若發生肌肉痠痛等不適,該放棄治療嗎?
解答:除要先判斷不適是否為因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外,特殊基因的少數患者的確可能會出現不適,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換藥或調整劑量,例如將脂溶性用藥換成水溶性,切勿放棄治療。
劉秉彥建議,有高血脂問題者想保命,透過正規治療搭配均衡飲食,才能真正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治療目標以降低壞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增加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為主,壞膽固醇建議維持在130毫克每公合以內,糖尿病、腎臟病患者則控制在100毫克每公合以內為佳。
此外,民眾也可透過下載衛福部健保快易通APP的「健康存摺-血脂檢驗報告」,透過血檢結果的電子化記錄,來掌握自己的血脂數值是否穩定控制,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有利於病患藉由「醫病共享決策」,與醫師討論對療程的期待,共同打造個人化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