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狀硬化

膽固醇過高,心血管風險就高嗎?不一定!醫揭「這指標」才是關鍵

膽固醇過高,心血管風險就高嗎?不一定!醫揭「這指標」才是關鍵#動脈粥狀硬化

一名38歲女士身材曼妙、身體質量指數(BMI)也正常,加上膽固醇相關檢查其數值都達正常標準,因此一直以為自己跟心血管風險無關。沒想到進一步進行膽固醇品質指標(sdLdL)的評估後,才發現膽固醇品質不佳,數值更高達44.7 mg/dL,若長期置之不理,更可能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嚴重更可能發生梗塞性中風、心肌梗塞⋯

高血脂「沒症狀難自測」比糖尿病、高血壓更難發現!醫揭1招保命

高血脂「沒症狀難自測」比糖尿病、高血壓更難發現!醫揭1招保命#動脈粥狀硬化

67歲張先生每年都有規律接受健康檢查的習慣,他一直知道自己的壞膽固醇數值超標,卻因抱持著沒有明顯症狀的僥倖心態,並未積極就醫治療,以為多運動、注意飲食就會自行好轉;但從去年2月起,他開始頻繁出現胸悶症狀,就醫後發現有一條冠狀動脈已嚴重阻塞,經緊急心導管手術後才保住性命,從出現症狀到手術甚至不到3個月,目前穩定服藥控制血脂。

脂肪因子與動脈粥狀硬化的關係

脂肪因子與動脈粥狀硬化的關係#動脈粥狀硬化

雅得麗生活診所_許順菖醫師 脂肪因子 與 動脈粥狀硬化 的關係 近代醫學研究顯示,脂肪組織就如同一個內分泌器官,會分泌數種脂肪因子,它們與肥胖相關的新陳代謝疾病密不可分。肥胖患者體內的脂肪因子,因其分泌量或協調性之異常,改變了血管的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與巨噬細胞功能,進而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的發展,這也說明了肥胖為何會被認為是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 以下我們將目前研究相關性較明確的脂肪因子加以說明,讓大家能更深入了解:一、脂聯素(adiponectin):最早期發現的脂肪因子,本身具有抗發炎、抑制動脈粥狀硬化與抗糖尿病的特性,所以它具有保護血管內皮作用。二、抵抗素(resistin):除了與血管的炎症反應有關,它也會造成巨噬細胞的功能異常,加速吞噬脂蛋白膽固醇而形成更多泡沫細胞,惡化動脈粥狀硬化。三、脂肪細胞脂肪酸結合蛋白(A-FABP):與代謝症候群與第二型糖尿病相關,與血管炎症反應也有關,它本身也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不穩定性(易破裂引發血栓)。四、網膜素-1(omentin-1):具有提升胰島素敏感度能力,抗血管內皮細胞發炎反應,故能延緩動脈粥狀硬化發展。五、Chemerin:與肥胖患者的慢性發炎有關,也會造成巨噬細胞的功能異常,進而加速動脈粥狀硬化進行。 透過簡單認識這些脂肪因子,了解其與血管健康乃息息相關,故我們可以藉由減重過程中身體脂肪比例的下降,來恢復它們正常分泌量或協調性,進而保護自身血管。  

逾半數高血脂症未治療!當心致冠心病

逾半數高血脂症未治療!當心致冠心病#動脈粥狀硬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102-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的盛行率高達22.8%,即每五人就有一人血脂指數超標,高血脂症儼然成為國病之一。但根據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最新高血脂治療認知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逾半數經確診之高血脂症病人未曾接受治療,即使接受治療,高達六成曾自行停藥超過七天以上;顯示在心血管疾病發生後,高血脂症的控制率不佳,可能與治療觀念不正確有關。自己當醫生?恐讓高血脂症如脫韁野馬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暨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教授指出,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和動脈粥狀硬化關係密切,許多大型研究已證實,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有效防止疾病再發;但即使是有使用藥物控制高血脂症的病人,「自己當醫生」的情形仍很常見,而用藥順從性不佳,往往是高血脂症無法得到理想控制的主因之一。高血脂症三大治療迷思 恐陷心血管疾病危機研究顯示,當壞膽固醇越低,冠心病復發機率越低。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於2017年公佈《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其中針對高風險病人下修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目標,從100(mg/dL)調整為70 (mg/dL)。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暨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李貽恆教授指出,台灣高血脂症治療存在三大迷思亟待破除,包括高血脂單靠運動和飲食就可以控制、血脂下降後即可停藥、擔心副作用而拒絕用藥,都將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及血脂指數無法控制;此外,服用降血脂藥物後所產生的副作用多半與心理作用有關。調整生活習慣+持續治療 冠心病復發機率可降低葉宏一理事長和李貽恆教授共同呼籲,高血脂症病人應遵循定期回門診追蹤,抽血測量血脂值、達到治療控制目標;尤其心血管疾病病人應比一般人更積極治療,即使血脂指數回到正常,也不要擅自停藥或減藥,應與您的醫師詳加討論,以穩定控制血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牙周有問題 心病、血脂風險指數增

牙周有問題 心病、血脂風險指數增#動脈粥狀硬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像慢性牙周炎患者的調查顯示,動脈粥狀硬化斑塊中有77%含有與牙周炎(嚴重牙周病)相關的細菌,研究人員還指出:「那些出血指數,顯然較高的患者呈現活性發炎反應,他們身上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都檢測出細菌種類的存在。」牙周感染會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相當多的證據顯示,來自牙周感染的細菌及他們的毒性產物,會誘發全身性發炎,導致心血管疾病。這種發炎導致血管壁內皮細胞的損壞,這些細菌和相關的毒素所又發的損傷可能導致細胞因子的發炎介質增加釋放,細胞因子會加速動脈粥狀硬化,逐漸令動脈口徑縮小,最終阻塞動脈血流,除可能引發動脈閉的炎症,研究還顯示,牙周病菌也會促使發炎持續惡化。這些研究簡單陳述有力的一點是:不管在技術上如何的「成功」,只要有作過根管治療,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都顯著增加。人們普遍認為,高血壓是因為腎臟疾病以及心臟疾病,如中風、栓塞及動脈瘤相關的危險因素。牙周炎與高血壓、心絞痛有關幾個橫斷面研究顯示,血壓高和牙周炎之間的明確聯繫,其他研究則將牙周炎與左心室肥大以及高血壓做出連結,威斯頓‧普萊斯在1923年的報告也指出,牙周炎與高血壓以及心內膜炎、心絞痛、心臟傳導阻滯、心肌炎,和其他心臟疾病等的關聯性。缺血性中風是由於缺乏血液供應,導致大腦的破壞,牙周炎被普遍認為是此類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有研究報告說,晚期牙周炎的中風患者,在入院時,有較嚴重的神經功能傷損,而出院時更糟。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指數都會上升65歲以下,有跟尖牙周炎病史的男性,其中風的風險更大。研究人員審查1137名老兵的X光片記錄,所做出的結論,這些人都在維吉尼亞州看過牙醫,平均看了34年,有一個對牙周疾病患者的類似類似研究總結說:「目前的結果表明,牙周病與早期動脈粥狀硬化、頸動脈病變的發展有關。」在東京的一個對大型醫療和牙科數據庫的研究報告指出,牙周菌血症「可能在各種血管疾病如血栓必塞性脈管炎」、動脈粥狀硬化,和靜脈曲張的發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另一組研究中,有兩組患者,一組有慢性牙周炎,而另一組無牙齒感染病史,對於血液中心血管危險因子,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發現,有慢性牙周炎的人,血清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水平有增加,牙周炎與血清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指數上升的關聯性,已經有許多相關的報告。(本文摘自/牙醫絕口否認的真相──致命的毒牙感染/博思智庫出版)

壓力太大 易致動脈粥狀硬化!

壓力太大 易致動脈粥狀硬化!#動脈粥狀硬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壓力不只會破壞心情,心理也會造成神經系統的活動,形成潛在傷害。應該有過多次如下經驗:試想如果突然被點名,要在一大群人面前進行一場重要的即席演講,身體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心臟開始狂跳、冒汗、呼吸變淺而急速、雙手冰冷,但是臉燙得不得了;如果現在有人幫忙量血壓,保證無限飆高。感到壓力 身體會準備處理緊急狀況其實是交感神經系統對於壓力的正常反應,包括心搏率增加、血管阻力增加、血液與血小板都變濃稠……,這些因素都會升高血壓。當人感到壓力,身體會準備處理生理的緊急狀況-即使是100%精神上的壓力。血液中充斥著壓力荷爾蒙,諸如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皮質醇等,讓自己有力量擊退敵人或逃跑,或是兩者兼有。如果你真的在巷子裡遇上一名強盜,或者假如你的愛人被壓在兩噸重的車下面,這就很有用處;在這種情況下,壓力反應是一個救星!如果生理反應沒有宣洩的出口,會怎麼樣?假設你與老闆吵架,卻又不能口無遮攔;或者,也許你的壓力反應被無理奧客一次又一次的引爆,或是交通狀況、家庭問題等。無論哪種情況,都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試想一個壓力超大的人,日復一日要處理接踵而至的緊急狀況,心臟像瘋了似的狂跳,血管收縮,血小板隨時準備聚集,血壓飆到天際,像引擎過熱一樣。這些人的交感神經,對日常生活的壓力會有誇張反應,即使是很小的壓力也是如此。過量壓力 對血管損壞特別嚴重實際上,壓力可能並沒有特別高,但是對他們而言,塞車時的壓力,和森林裡撞見一頭熊可能差不多。因為只要有點小壓力,就會引爆身體超速運轉,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和慢性高血壓。不管使用任何方式,都要消除壓力;過量壓力對身體非常不利,尤其對血管損壞特別嚴重。反覆刺激交感神經系統,會傷害重要的內皮細胞,使血管緊縮,而變得更加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惡性循環之下,動脈粥狀硬化的血管,會因為交感神經的刺激,而變得更加狹窄。所以壓力越大,血管越受損,血壓升越高;經過一段時間後,血管變得已經不知道如何放鬆,這時就可能會轉變為慢性高血壓。(本文摘自/關於高血壓 醫生可能不會說的事/博思智庫)

讓頭頸部血管「說話」 預防腦中風

讓頭頸部血管「說話」 預防腦中風#動脈粥狀硬化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根據國人十大死因排行顯示,腦血管疾病死亡高居第三名,其中有八成是缺血性腦中風。很多的腦中風的病人或家屬都認為,平常身體都好好的,怎麼會突然腦中風,原因是血管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的初期,經常都是完全沒有症狀的,一旦發生腦中風,可能會導致腦血管狹窄或阻塞,往往造成病患失去工作能力,嚴重者還需要專人長期照顧。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來源,因此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中風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頸動脈狹窄最主要的原因的就是動脈粥狀硬化,若頸動脈狹窄會造成血栓或血流不足,進而導致缺血性腦中風。頸動脈狹窄的症狀的嚴重程度不一,輕者完全無症狀、頭暈、視線模糊,或暫時性缺血症狀,重者便直接導致腦中風,造成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半身不遂。澄清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映倫指出,造成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煙、以及男性。頸動脈狹窄程度越嚴重,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就越高,若是民眾有腦中風病史、多重危險因子、心血管疾病、週邊動脈疾病、曾接受過頭頸部放射治療者、或經理學檢查發現有頸部血流雜音,便要提高警覺,透過檢查給頭頸部血管有「說話」的機會,當發現異常時應透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即時給予適當的預防治療,將可大大降低腦中風的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