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另一半「講道理」為何會惹怒他?心理師揭「3原因」爭對錯是地雷
最常見的說教有3種,有一種是父母對孩子說教,另一種是孩子對父母說教,還有一種男人對女人說教。
父母為何對孩子說教?
有些父母是太過焦慮,無法放心孩子的判斷。比如:孩子跟朋友出去玩,最先想的就是孩子會不會怎麼樣?其實,只要跟孩子約好報平安的時間就好。但心理學研究發現,焦慮會阻礙問題解決的思考。於是,本來是擔心,最後就變成無止盡地叨念「你為什麼這麼愛跑出去⋯」
有些父母,則是面子掛不住。孩子不一定都是錯的,就像父母不一定是對的,但反之亦然。當父母太習慣在「我是對的」位置上,一方面,孩子會興奮地在你犯錯時,揪出來踩你一腳、酸你一下。
另一方面,覺得地位被動搖的父母也常常會「見笑轉生氣」,翻臉不認人。不過,也有許多孩子,確實是衝動而不顧後果的,不管他是12歲、21歲、或是30歲⋯
延伸閱讀:
道歉不是說「對不起」就好!溝通專家揭「NG說法」:2字根本不必要
孩子為何對父母說教?
如同前面提到的,孩子有時候是太常被權威壓著打,於是逮到機會可以反轉情勢,當然老實不客氣地往你頭上踩下去。有些孩子對父母說教,為的是復仇。「你都念我不聽人講話,結果咧?你看看你⋯」
有些孩子,則是真的悄悄地希望,父母可以變成自己心中想像的理想大人。當孩子發現自己的父母做不到時,有些人就會轉去親密關係,要另一半彌補自己的缺憾。於是,這成了第二常見的說教。
延伸閱讀:
「我以你為榮」別對孩子直接說,親子溝通更有效?爸媽必學「讚美4技巧」
男人為何對女人說教?
直男很習慣「問題解決」,於是聽到一個抱怨的時候,首先想的就是「誰有錯?」「誰該改?」「誰要反應?」撇開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該由他管不論,許多直男難以忍受模糊與不確定的情境。
偏偏,許多帶著情緒的抱怨,都是模糊而不確定的。加上抱怨的如果是另一半,直男通常會有一個想表現的樣子。偏偏,直男最常用來得分的招,就是「這個我知道」或是「那個你應該反省」。當直男屢戰履敗,有些撐不住的男人,就會反過來責怪對方。
女人又為何對男人說教?
近年來有個趨勢是,女人比男人喜歡讀書,也比男人愛上課。讀書上課提升自己是不壞。但,如果把上課時老師說的,同學分享的,拿來回去責怪另一半不用心、不長進或是都不像「某某老師」「某某同學」那樣聽我說話或是深入分享⋯這就把一個小三帶回家了。
有時候,我會這樣的現象比喻為「時差」。去上課的人,浸泡在學習、教室與同學的氣氛中,感覺自己多走了10年。回家看見另一半待在原地,說不定還提當年勇教訓人,確實會有一種反感油然而生。但,總不能上個課就離婚吧。於是,失望又沒法走掉,挫折就轉為說教。
為何說教讓人如此敏感?
其實,說教就是華人版的罪與罰,說教的背後是「教訓」。於是說教訂的是罪,教訓就是責罰。有些被罵說教的人會覺得,我只是把事實講出來。但這個事實,其實是你的「意見」。此外,說教之所以會有定罪的效果,就是因為它傳達出了「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這樣的訊息。
所以,爭「對錯」的人以為在幫忙、在溝通,其實是在決定誰要上斷頭台。說教真的沒用嗎?說教的本質,其實是在討論「是非對錯」。說穿了,其實就是一個人傳達自己的經驗談給另一個人。
這本來可以是件好事,就像許多討論說故事的書籍,都會提到:說故事的原型,是遠古時代的獵人,到了晚上回到村落,講述自己的冒險經歷以交換資訊,讓其他人知道哪裡有水、哪裡有怪物⋯不過,說故事與說教不同。說教之所以成了說教,而不是資訊交換,問題在於:
- 根本沒人問你:有些人很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或是別人是錯的),就像健身房總是有阿北會在你練習的時候,看似熱心地跟你說「欸你動作錯了會傷到背喔⋯」然後帥氣地走開。但,你根本沒問啊。
- 資訊不符現況:有些說教,都是十多年前的當年勇。為什麼只提這些?常見的可能是,因為接下來十多年沒什麼好講的。也有些說教,是不符合情境的。這一套也許在職場可以用,用在家中卻完全搞錯狀況。比如,有些孩子長大後會抱怨「自己的父母在公司當主管,回家就把家人也當成工人管。」
- 有些事情不是問題:所以,根本不用解決。我聽過一個例子是:女人跟男人抱怨工作的事,男人開始不斷告訴她該改進哪些事項(像極了她的老闆)。於是,女人突然大聲地說「我知道怎麼做!」「我只是,想要你抱我。」
有句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或許,可以改成「親密無第一,對錯無第二。」
(本文獲家齊心理師說故事授權轉載,原文為:給別人建議不會改變其他人,對別人說教也是一樣的道理)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