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搞不懂青春期的孩子?研究揭「一起聽音樂」親子關係更好
本篇文章目錄
親子共享音樂的研究
在家中或是旅程中聽音樂時,你和孩子習慣戴著耳機自己獨享,還是會播放出來彼此分享呢?根據2018年5月發表於《家庭溝通期刊》(Journal Of Family Communication)的研究指出,孩童時期,尤其是青少年時期,曾與父母一起欣賞音樂的孩子,在成年後與父母的關係更好。
該研究透過線上問卷調查,以157名平均年齡21歲的年輕成人為對象,了解他們在兒童時期與父母一起從事非音樂活動和音樂活動的頻率,如一起聽音樂、參加音樂會或演奏樂器。參與者回憶他們在童年和青春期期間的經驗,並分享現在自己與父母關係的看法,包含協調性、同理心以及關係品質。
研究顯示,各年齡階段的「共同音樂經驗」,都與年輕成年時期對「更好的親子關係品質」看法有關,尤其是與「青少年時期」的共同音樂經驗最相關。這可以經由促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人際協調和同理心的感知來解釋。研究也發現,人際間的協調性和同理心對親子關係品質有所影響,其中人際間的協調性對關係的影響更大。
延伸閱讀:
職業婦女沒時間管小孩?哈佛研究揭真相:女兒更成功,兒子更顧家
親子共享音樂能促進關係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認為,想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和孩子互動時進行的活動很重要,音樂本質上是具有溝通交流性的,音樂以多種非語言交流的方式溝通,例如語調、節奏、呼喚和回應等元素,這就是為什麼當孩子們睡前焦躁不安時,總有能溫暖安撫他們的搖籃曲。
對兒少來說,節奏同步可以增強親密感和相似感,而參與音樂活動過程中的協調,會引發合作和親社會行為,也能夠觸及深層情感連接。因此,「共享音樂」是促進親子關係的簡單活動,鼓勵家長從今日開始實踐。
延伸閱讀:
小孩跟你感情好嗎?研究揭錯過●●歲前「親子互動黃金期」恐得不償失
2技巧實踐共享音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顯示親子一起聆聽音樂,所產生的同步活動,會讓彼此關係更緊密,建議父母透過「2個技巧」建立和孩子從事音樂活動的習慣。
- 好奇詢問:孩子戴著耳機時,試著站在孩子前方,好奇的看著對方並詢問在聽什麼音樂?可以聽聽看嗎?或放自己喜歡的音樂,邀請孩子一起聽,聽完後問對方好聽嗎?從好奇詢問或邀請的過程開啟對話,從中找到一首彼此都喜歡的音樂,未來在任何地方聽到就會聯想到彼此。
- 多元音樂:體驗多元音樂,有助於進入孩子的世界。也許孩子喜歡重金屬,沒有接觸時可能只覺得很吵,體驗後會發現它有宣洩憤怒的作用,幫助你理解孩子。另外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年代中經典的音樂,或投其所好,從眾多人喜歡的音樂去談,漸漸音樂就會成為彼此的溝通橋樑。
歡慶好友破5,000人!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填問卷抽獎送5,000元禮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