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陳先生從事科技業,2年前在公司健康檢查時發現右側甲狀腺有1顆大小約0.5公分的結節,當時不以為意。然而,結節逐漸增大近3公分且出現壓迫症狀,有腫痛感且影響晚上難以入眠,就醫接受細針抽吸檢查,醫師診斷為良性甲狀腺結節,並決定進行甲狀腺結節微創射頻消融手術。1年後,結節縮小且無壓迫症狀,患者滿意其治療結果。
45歲的陳先生從事科技業,2年前在公司健康檢查時發現右側甲狀腺有1顆大小約0.5公分的結節,當時不以為意。然而,結節逐漸增大近3公分且出現壓迫症狀,有腫痛感且影響晚上難以入眠,就醫接受細針抽吸檢查,醫師診斷為良性甲狀腺結節,並決定進行甲狀腺結節微創射頻消融手術。1年後,結節縮小且無壓迫症狀,患者滿意其治療結果。
2024年「小寒」節氣來臨!小寒標誌著開始進入一年中寒冷的日子,也是冬天倒數第2個節氣。古人云:「冷氣積久而為寒,小者未至於極也。」此時的天氣已經很寒冷,但還未到氣溫最低的時候,因此稱做小寒。中醫師提醒,防寒保健推薦自製「益氣薑棗茶飲」,讓民眾在寒冬裡暖身又暖心!
78歲的阿凱原本身體健康,在3年前收掉市場的魚舖後,卻逐漸出現失智症狀,短短半年就惡化成中度失智症,導致脾氣暴躁、睡眠減少,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某天兒子下班回家,發現阿凱只穿著內褲,拎著兩袋魚,在廚房走來走去,嘴裡念著要去市場賣魚,兒子試圖阻止他出門並提高音量斥責時,阿凱瞪大眼、情緒激動,甚至不穿鞋子就衝出家門往市場方向走去⋯⋯
小米是一位30歲的工程師,因繁重的工作壓力導致長期熬夜,白天提不起精神,每天睡不飽,讓她更緊張自己的身體狀況。她試圖靠週末多睡幾個小時來補回平時的睡眠,但效果不佳,反而讓週日晚上更難入睡,她試著躺滿8小時,但週一精神依然不振。身心科醫師指出,失眠睡不好想正確補眠,可留意3大重點,且每個人的睡眠時間都不同,不用追求一定要睡滿8小時。
60歲的張先生,10年多來苦於膝關節炎,最後決定到醫院進行人工置換膝關節手術,但術後10天發現,出現膝關節血腫合併腳踝水腫的症狀,導致膝關節異常腫痛,且屈伸活動受到嚴重限制,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就診後,確診為「氣滯血瘀」病症,經中藥治療一個月,症狀大幅改善,連續深蹲也不費力。
冬天早晨好冷,別急著離開暖和的被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教你賴床做運動,只要抬手抬腳就能保護心血管健康。他提醒,若太快起床,身體從溫暖狀態一下子接觸到寒冷環境,可能對心血管健康帶來風險,建議不妨先在床上進行伸展運動,或按摩2大穴位,讓身體暖起來後再下床活動。
麻疹本土病例爆發!近期台灣麻疹疫情不斷升溫,2024年底先是爆發醫院群聚,麻疹病例數創下近5年來新高,近日更傳出本土麻疹確診病例,足跡遍布高鐵、公車、飲料店、餐廳等。究竟感染麻疹症狀有哪些?誰需要打麻疹疫苗?《優活健康網》整理一文看懂。
冬季氣溫驟降,隨著聖誕節、跨年活動接踵而至,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外出歡慶佳節時應做好保暖,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高齡長者及三高族群,更應採取正確的抗寒方式,特別是頭頸與四肢的保暖,留意心臟病及中風大警訊,也要注意避免喝酒暖身、取暖燙傷等2大NG行為,慎防低溫帶來的健康傷害。
2025年元旦新制即將上路!政府各部門針對民生、投資、交通、旅遊等各大層面推出新制,包括最低工資連續9年調漲、勞健保費調整、擴大租屋補助、癌症擴大篩檢、健保住院自付額提高⋯⋯等。《優活健康網》整理一篇民眾最關心的7大新制,帶你快速掌握!
55歲黃男從10多年前開始,早上一起床就會有下背疼痛的問題,尤其清晨睡醒時最嚴重,直到午後才緩解,原以為與睡姿有關係,四處求醫才檢查出是僵直性脊椎炎;近幾個月來症狀陸續擴散至從頸部延伸到下背部,伴隨雙側肩膀及左側髖部疼痛,經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以免疫調節藥物,搭配運動、生活型態調整及復健治療,才逐漸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