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懷孕期間公司小動作不斷逼離職,孕媽咪崩潰求助,法院認證公司歧視判賠20萬

懷孕期間公司小動作不斷逼離職,孕媽咪崩潰求助,法院認證公司歧視判賠20萬

文.整理/黃煜嵐   懷孕本就是件辛苦的事情,若在職場上又遇到不好的雇主,真的會讓人心很累⋯⋯在新竹某包裝科技公司任職的高媽媽就遇到這樣的事情,她不慎在工作場合跌倒,經醫師評估後,需要安胎兩週休息以確保安全,卻沒想到因此失去工作。(推薦文章:法官歧視懷孕女學員,嗆:會請產假不要分發來!他申請家事法官,司法院拒發證書創首例) 公司惡意逼迫,孕媽咪身心俱疲 高媽媽表示,當時她也不知道自己有身孕,只是因為跌倒就醫,意外發現已經懷孕,醫師向她表示,評估後有先兆性流產的可能,需要在家臥床安胎兩週,沒想到向公司請假後,老闆非但沒有體諒她,反而引用《勞基法》第11條第4款業務性質變更解僱她,5月調解時又改口說是受到疫情影響,讓她非常不能接受。老闆單方面拿已印製好的離職單給她簽署,根本變相施壓,整起案件經過新竹縣就業歧視評議委員會審定,結果確定「懷孕歧視」成立! 法院不採納公司提證,孕媽咪勝訴! 這段時間與公司周旋,導致高媽媽身心受創,連帶原本的生活經濟來源也受到影響,這才決定提告求償20萬元,替自己討回公道。高爸爸也說,當老婆的老闆知道她懷孕後,在公司小動作不斷,為了安撫老婆的情緒和保護寶寶,他們只能選擇離開公司。(推薦文章:職場孕媽咪勇敢「戰」出來!專業律師教妳爭權益) 雖然公司也有派人到法院提出證據,證明自己並非歧視孕婦,不過,新竹地院法官聽完雙方意見以及調查全部證據後,發現公司當時只解僱高媽媽一個人,後來又引用不同的《勞基法》法條,兩件事情完全不能相提並論,明顯只是單方面想終止僱傭關係,的確有非法解僱的疑慮,也剝奪了高媽媽的人格權以及工作權。最終不採信雇主的說詞,判公司得賠償高媽媽20萬元,同時雙方的僱傭關係也依然存在。   .申訴流程一張圖表全搞定 孕媽咪必知:懷孕期間4福利 .申請較輕鬆的工作內容 妳可以依《勞動基準法》向公司申請改調工作,以減緩工作所帶來的身體和心理負擔。 .5天有薪產檢假 為了寶寶的健康,孕期間有各種產檢的需求,所以《性別工作平等法》也特別規定妳有5天有薪產檢假呦! 為使懷孕媽媽彈性使用產檢假,可以以「半天」或「小時」的方式提出申請,公司不可以拒絕並且必須給付這5天產檢假的全額薪資。 .安胎休養假 若妳覺得身體不舒服,經過婦產科醫師提供診斷證明需要安胎休養,便可向公司申請安胎假。 這期間,併入住院傷病假的計算方式(2年內合計不得超過1年),病假1年內未超過30日的部分,須要有工資折半發給。 .小產假 若妳不幸在懷孕期間小產,公司也必須給妳產假,倘若懷孕20週以上小產,老公可請5天陪產假。目的是希望妳可以運用這段時間充分的休養、調整好心情,再順利回到職場工作,小產的產假天數為懷孕未滿8週流產者 5日產假懷孕;懷孕8~12週流產者1週產假;12週以上流產4週產假。 產假期間薪資適用勞基法,5日和1週部份可不給薪,但不能影響全勤獎金、考績。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生兒視力完整解析!原來寶寶是從「這個時候」才開始看得清楚媽咪長什麼樣子

新生兒視力完整解析!原來寶寶是從「這個時候」才開始看得清楚媽咪長什麼樣子

文.整理/黃煜嵐   還記得孩子第一次睜開雙眼,妳的嘴角不自覺上揚,輕聲的和他說道:哈囉你好~我是你的媽媽呦。寶寶彷彿聽得懂似的向妳眨了眨眼睛,這時妳心頭湧起一陣陣暖流。但對寶寶來說,妳的臉彷彿一張模糊失焦的照片,有輪廓,面容卻不清楚。曾有科學家表示,嬰兒早期利用人臉的外部輪廓來辨認不同的人,以頭部或髮型為基礎,建立他們對人臉的記憶,而不是臉部五官的特徵細節。這也說明為什麼有些媽媽在寶寶出生後的幾星期內,換了完全不同的髮型,會讓寶寶以為自己看到了陌生人。 新生兒只能看(聚焦)20至30公分:黑白最吸引 的視覺敏銳度大約只有成人的4%,只有樣式簡單、對比度高的東西放在他的面前,他才容易看清楚,這就是黑白幾何圖形對小嬰兒最具吸引力的原因。剛出生的嬰兒也不是所有顏色都能辨別,他能感受到紅色和黃色的不同,無法辨別藍色和綠色,也難以分辨柔和的色彩。 約2個月大時,可以看1至1.5公尺:媽媽五官越來越清楚 隨著視覺神經的日益發達,世界的色彩也越來越豐富。不僅可看遠,隨著聚焦能力的成熟,媽媽的面孔也從模糊到清楚,明亮的雙眼最喜歡的就是閱讀媽媽的表情。無時無刻給寶寶一個smile,就從看清媽媽的面容開始,向外延伸屬於寶寶的視野。 3個月後,大約能推至4至7公尺:開始觀察表情 此時的寶寶便會仔細的觀察周圍不同人臉的五官特徵,分辨眼睛、鼻子、嘴巴用以區別不同的人臉。寶寶還會注意不同的面部表情,開始瞭解其代表的意義,例如:嘴角下垂表示媽咪不高興,笑瞇瞇的眼睛意味著媽咪很開心。 寶寶開始抓健力架上的東西:立體視覺牽動手眼協調能力 寶寶剛出生幾個星期內,是無法自發性的運用手部去對他見到的物體作出反應,所以他不會伸手去拿他看到的東西,那是因為這個階段,寶寶大腦內的視覺和手部管理尚無法連結。 但是,到了2個月大時,寶寶的視覺系統已有明顯的改善,會將來自兩隻眼睛看到的影像綜合起來,形成所謂的「立體視覺」,一旦嬰兒有了立體視覺能力對世界的看法就會完全改觀,寶寶因此能夠更準確地判斷物體的形狀、位置和距離。接著,寶寶便開始發展抓取物體的手眼協調能力。到兩、三個月大時,動作協調能力增強,會控制肢體對視覺刺激作出反應性的肢體運動。看到有趣的東西,雖然還沒有抓握力,只會試圖揮動他的腿或握拳去碰觸那個東西,但對這個小人兒來說,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現在看到、之後用到!妳眼裡都在吃和睡的寶寶,其實每一分秒都在吸收學習 媽媽可曾注意寶寶的眼球轉動方向?從最初的向前直視,到左右移動,再來朝下看,往上看,進而發展出協調兩眼功能的視能。這樣流轉的眼神,牽動的不只是媽媽的感情,更是一次又一次讓眼睛與大腦的連結更加緊密。清澈雙眼就像一個超大型接收器,只要來自外界訊息的刺激不斷輸入大腦,擁有大腦70%區域的視覺反應,自然能源源不絕的建立起寶寶一生的學習網路。見多才能識廣,媽媽別小看只有吃和睡的寶寶,他可是一個超級學習家!只要當下讓他親眼看到,他就能毫不費力的吸收,並轉化出獨一無二的創意,所以把握視覺發展的黃金時期,多給予寶寶顏色、形狀和移動物體的刺激。 tips 促進寶寶視覺發展的小秘訣 1.運用五顏六色的蔬果,特別是單純色彩的蔬果,如綠色蔬菜、紅蘋果、黃香蕉、紫葡萄、紅草莓等。將蔬果放在寶寶眼前約30公分處,注視約5、6秒然後告訴寶寶是什麼東西。 2.當手具備抓取力時,就可以給寶寶布書,讓寶寶自己翻書找自己喜歡的圖片,這樣的遊戲可以持續好幾個月,隨著寶寶成長的腳步,發現不同的樂趣。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爸媽帶孩子餐廳用餐,孩子高分貝大哭。網友:很抓狂!在外止哭4招

爸媽帶孩子餐廳用餐,孩子高分貝大哭。網友:很抓狂!在外止哭4招

文.整理/胡崢 一名男子抱怨,在餐廳吃飯時,碰到孩子高分貝在哭泣,整個餐廳都是小孩的哭聲,讓他忍不住怒吼:『有點良心或同理心的父母是不會把不受控的小孩,帶出去吃飯丟臉吧?小孩不受控,真的在家吃就好。』 孩子在餐廳高分貝的哭鬧聲,影響到其他客人用餐情緒 家有幼兒的父母多少都會經歷高高興興帶孩子出門,卻遇到孩子哭鬧不止的狀況,不管父母怎麼安撫,都無濟於事。有人面對孩子的哭鬧可以理解,畢竟孩子終歸只是個孩子,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如此,因為自己確實無法忍受,且受到了嚴重干擾。 出門用餐,一般人通常都會希望餐廳環境良好,用餐舒適愉快!突然面對高分貝的哭鬧聲,多少會讓人感到不適。男子在臉書爆料公社公開版發文表示,他到餐廳用餐,整個餐廳都是小孩的哭聲,那種高分貝的聲音,真的讓人很抓狂!且毫不客氣的直言:「想想其他用餐客人的感受好嗎?不要說帶小孩多辛苦,是你家的事!」   網友意見兩極,社會需要多一點同理心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人都很有感觸,力挺發文的男網友,甚至很佩服他的勇氣。有網友就指出,「我最怕小孩尖叫,在你身旁瘋狂奔跑,父母又不理」、「尖叫哭我也沒辦法,應該抱出去餐廳外哄才是」、「雖然我也有小孩,但我完全認同你,不受控狀態最好帶離開現場,是對其他人的尊重!」另一派認為有些家長已經很努力了,多少都會有不得已的時候,或是ADHD和ASD的孩子們,需要社會給點同理心。 嬰幼兒時期,哭鬧是孩子非語言的溝通方式 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受到情緒支配的就是嬰幼兒時期,當孩子還無法使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需求時,笑或哭是他們非語言的溝通方式,「笑」一定是因為他們置身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遇到了喜愛的事物;但「哭」呢?引起哭的原因有很多,哭可能代表任何他們不安的情況,例如:緊張、興奮、飢餓、驚訝、驚嚇、憤怒、恐懼等等。情緒是一種原始的生理反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可以參考《媽媽寶寶》專欄作家、神經科學家李承宗的觀點。 4大方法,教你面對孩子的情緒 研究幼兒心理學的科學家們有規那幾個重點,幫助父母親去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 1.同理心:迎向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而不是迴避、否認,或是給予負面情緒負面的標籤(「你怎麼這麼愛生氣」可能無法安撫他們,但如果是「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我感覺到了,但……」就表示理解他了)。 2.觀察、追蹤、面對並預測孩子的情緒反應與需求:當孩子的情緒反應被接收之後,才能學會情緒的表達與控制。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父母親過分的關注或對孩子的情緒過於敏感,反而會干擾孩子情緒的自我調節,及獨立性的培養。 3.科學家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情緒:適用於已經可以用語言表達的孩子,科學家發現,把負面情緒說出來,像是貼上「標籤」一樣,可以使孩子穩定下來。有趣的是,這個方法對於大人來說也一樣有用,承認自己的情緒,透過描述,自然而然就會幫助我們面對情緒,開始思考情緒的來源。 4.情緒模仿與傳染力:孩子有超強的模仿能力,如果父母常有負面的情緒,孩子難免會被影響,除了試著不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傳染給孩子外,也要試著不要讓孩子的負面情緒影響到大人對事物的判斷。 著名的發展生物家及嬰兒行為與大腦科學家約翰麥迪納(John Medina)曾說過:情緒的產生或許不能選擇,但是我們可以選擇面對情緒的方式。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發展里程碑:11~12個月】讓爸媽牽著可以走幾步路、知道玩具車會跑、球要放到箱子裡

【寶寶發展里程碑:11~12個月】讓爸媽牽著可以走幾步路、知道玩具車會跑、球要放到箱子裡

文.整理/謝佩妤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主治醫師翁菁菁 寶寶能力大躍進!四肢已有足夠肌力與協調性的情況下,寶寶已經能扶物站立,並具有移動能力,爸媽可以牽著寶寶的手走幾步路,寶寶也開始會出現蹲下、站起的動作!   發展重點指標 翁菁菁醫師表示,將近1歲的寶寶開始有獨立移行的能力,對於環境探索的動機更加強烈,會出現用食指指向遠方物品的動作,能更靈敏地掌握物品,對於熟悉的玩具,已經知道其功能性,能按照玩具的功能性去玩玩具。 粗動作 獨自站立,雙手扶家具行走 此階段的寶寶,四肢已有足夠肌力與協調性,會出現類似雙手高舉的獨立行走動作,大人牽著手可以走幾步路,也會出現蹲的動作,蹲下後也能站起來。 細動作 手拿物品更穩,把東西放到容器中 寶寶手部肌肉的控制越來越靈敏,在拿取物品時,不僅使用前三指抓握,食指和拇指的動作也更靈活,爸媽也會發現寶寶手中的物品與掌心間出現空隙,顯示寶寶已漸漸能將物品控制於手指端,牢牢抓握。 聲音及語言 模仿發出單音、出現子音加母音的音節 寶寶聽到聲音會想模仿以及回應,發出聲音的種類越來越多,變化也越來越廣,不僅能說出爸爸、媽媽等詞彙,也能發出子音加上母音的音節,例如:ㄍㄚ、ㄧㄚ等聲音。 認知 有物品功能概念,維持短暫注意力 根據生活中爸媽的示範,以及不斷嘗試,寶寶開始明白各種物品的功能性,找到物品如何使用,例如:在玩遊戲時,寶寶知道車子是在地上跑、會前進與後退,東西也可準確放入箱子中。且進行遊戲時,寶寶已經能維持短暫注意力,可專注於活動約 3~5分鐘左右。 社會性與情緒 出現陌生焦慮 寶寶持續有認生的情形,陌生人靠近時也會明顯出現害怕、焦慮情緒,並只喜歡和特定的人互動、玩耍。 提早問醫師 若寶寶出現以下未達發展里程碑的情形,可及早諮詢醫師建議: 用眼神、聲音、手勢表達意願有困難。 無法用手指將物品放置於容器中。 尚未有物體恆存概念,未出現尋物行為。 專家小叮嚀 寶寶若仍對自己的名字或小名沒有反應;聽到大人逗弄的音調無模仿行為,也不發出音量高低或不同的語音,就要留意是否有聽力問題或發展障礙,例如:自閉症。爸媽平時也可以輕鬆愉悅的語氣多和寶寶說話,對寶寶輸入簡單詞彙來誘發其模仿聲音。 寶寶的全身肌肉與動作協調越來越成熟,開始喜歡讓大人牽著走或出現類似獨立行走的動作,不過,在嘗試的過程中,寶寶容易出現不小心跌倒的情形,對於行走會產生挫折感,爸媽可多給予鼓勵,讓寶寶更願嘗試與突破。家中的設置也以安全支持為原則,例如:在地上鋪設軟墊、提供可扶持的家具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和寶寶一起學嬰兒手語.親子溝通更簡單

和寶寶一起學嬰兒手語.親子溝通更簡單

文/李柔萱 採訪諮詢/中華嬰幼兒手語發展協會講師陳郁雯(QQ老師) 對新手爸媽而言,孩子出生後生活可說是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除了家事,餵奶、哄睡等代辦事項的無限循環,最難適應的,莫過於寶寶震耳欲聾的哭聲,但有時寶寶已經哭到滿面通紅,爸媽仍未找到孩子哭鬧的原因。在寶寶還無法用言語表達需求時,嬰兒手語即是一個親子間溝通的工具,幫助爸媽更快速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一歲前,是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階段,爸媽若能夠正確辨識孩子所需,並即時回應,也能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學習嬰兒手語對親子都有幫助 在學會開口說話前,寶寶經常是用哭聲來呼喚爸媽,而爸媽也只能從寶寶的表情、肢體動作或生理反應等來推測他們是肚子餓、尿布濕,又或是想睡覺了。中華嬰幼兒手語發展協會講師陳郁雯表示,此時若有嬰兒手語做為口語之外的共通語言,不僅孩子的需求被理解,也減少了爸媽手足無措的時間,親子雙方的情緒都更加穩定,溝通過程也將更平靜。 另一方面,因為使用嬰兒手語時,需配合口語表達,因此,寶寶會同時接收到視覺與聽覺的刺激,對於認知、語言理解能力皆有幫助。國外有研究證實,學習嬰兒手語的寶寶,兩歲大時的口語表達,已能發展至約27個月大的程度。此外,練習打出手語的過程,也能促進寶寶的手部動作發展。 何時能開始用手語和寶寶溝通? 本身育有三位孩子的陳郁雯講師分享,自己是從孩子出生時,就開始和她們比手語,但因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三個孩子比出第一個手語的時機也相差甚遠。她提到,若爸媽希望能早點得到孩子的反饋,大約於寶寶6~8個月大,視覺與認知皆有基礎發展時,再開始比手語最為適合,但越早開始,得到回饋的時機也可能越早。   嬰兒手語的五大特色 嬰兒手語會使用到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字詞,使用時也有幾個特色與技巧: 1.不分詞性和時態 嬰兒手語以寶寶能夠理解的單字為主,並無詞性、文法之分,舉例來說,動詞「玩」與名詞「玩具」皆為同一個手勢,也不會再細分為過去式、現在式。 2.不分左右手 無論慣用手為左手或右手的爸媽,都可用自己習慣的方向來呈現。 3.配合口語 一邊說話一邊比出關鍵字的手語,讓寶寶同時輸入兩種表達方式,也能將詞彙和手勢連結起來。 4.視線接觸 打手語時記得和孩子有視線接觸,除了增加眼神交流外,也確認孩子是否正看著自己,才能達到使用手語的效果。建議爸媽在比手語前,可先叫一下寶寶的名字,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5.配合聲音與表情 根據口語內容,搭配相應的聲音與臉部表情,表達出不同情緒,如:給寶寶「不行」的指令時,可能會配上較低沉的聲音和嚴肅的表情。 嬰兒手語和一般手語有何不同? 大部分嬰幼兒手語使用的皆是美國手語,和一般聽障人士使用的台灣手語不同的是,台灣手語能夠展現出文法、時態,且主詞、動詞和受詞也有不同的比法,相對更精確,複雜度也較高,而美國手語則較簡單直覺,適合嬰幼兒學習。 此外,台灣手語也會「拆字」來呈現詞彙,例如:同樣想表示「南瓜」,台灣手語會先打出「南」,接著打出「瓜」;美國手語中的南瓜則是單一手勢。 想學嬰兒手語.從書本開始 陳郁雯講師建議,對嬰兒手語有興趣的爸媽,可先從書籍開始接觸起,像《My First Baby Signs》就是一本可愛的圖書,裡頭用簡明的插圖,幫助爸媽輕鬆掌握常用單字的手勢。另外,Youtube影音教學和親子館不定時開設的課程,也都是十分易取得的資源。 若爸媽想更進一步學習嬰兒手語,不妨報名嬰幼兒手語課程,以「中華嬰幼兒手語發展協會」來說,北、中、南區皆有講師定時開課,爸媽可帶著寶寶一起上課,由專業講師用遊戲、繪本和音樂引導,並直接示範如何用手語和寶寶互動,讓爸媽實作練習。   學手語會影響到寶寶口語發展嗎? 關於嬰兒手語,家長的擔憂常常是在於:「學手語會不會讓寶寶不開口說話?」陳郁雯講師比喻,這就如同爬行到走路的肢體發展過程,「已經走得很好的寶寶,為何不會再回到爬行?因為用雙腳走路更快速、方便。寶寶其實很聰明,當他們已經能用口語表達需求,自然就不需要再打手語,所以口語和手語並非相互牽制,而是相輔相成的。」 縱然孩子終究會從爬行進階到用雙腳走路,但爬行仍是不可或缺的過渡期,對於促進雙邊協調、肢體控制能力都有正面幫助。正如手語的功能,當寶寶處於聽得懂,但無法用口語表達自如的階段,手語就是一個輔助工具,幫助爸媽更順暢地理解孩子想法,降低親子溝通時的挫折感。 手語也能創造家人間的專屬語言 雖然隨著年紀增長,孩子的精細動作和認知能力皆會逐漸進步,但手勢並不像語言發展有明確里程碑,爸媽在練習嬰兒手語時,不需給自己和寶寶太大壓力,首要目標應放在「聽懂寶寶想說的」。陳郁雯講師提醒,寶寶肌肉仍未發展協調,小肌肉的運用也沒辦法如大人精確,因此,剛開始不一定能比出正確手勢,這時親子間的默契就很重要,只要能達到溝通目的,其實沒有必要糾正寶寶的手勢,有時候甚至能創造出家庭成員專屬的自創語言。 嬰兒手語不僅能使用於嬰幼兒時期,陳郁雯講師分享,即便家裡的大寶和二寶已經就讀幼兒園中班、大班,平時幾乎不會用到手語,但當三寶出生,姊姊們看到她對著寶寶比手語,也開始會用手語和寶寶對話。 到了孩子長大後,遇到難以用語言溝通的情境,像是接送孩子上下課時,站在十字路口,中間隔著車水馬龍的大馬路,聽不清對方的聲音,此時手語就是一個非常便利的溝通方式,也是她與孩子間的家族語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舅舅給外甥女「50億的大紅包」,媽媽看後嚇壞:真的還假的。4原則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舅舅給外甥女「50億的大紅包」,媽媽看後嚇壞:真的還假的。4原則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文.整理/胡崢 圖/取自微博 過年壓歲錢給孩子包多少、怎麼包是一門大學問!根據陸媒報導,北京一名媽媽12日發布一段影片,表示孩子的舅舅給外甥和外甥女一人送了一個超大的紅包,打開紅包發現裡面放有一張紅色鈔票,上面寫著5000000000及FIVE BILLION DOLLARS的字樣。不管是誰都會被這個金額嚇到吧!這名媽媽忍不住驚呼,「嚇我一跳這是假的吧」、「這是假的還是真的呀」,完全不敢相自己的眼睛,而舅舅保證絕對是真錢。 不過仔細一看,紅色鈔票其實是「辛巴威幣」,上面還印有「RESERVE BANK OF ZIMBABWE」(辛巴威儲備銀行)的字樣。去網路查,發現這50億的大紅包竟僅值5角人民幣(約新台幣2元)。讓人不禁感到失望,這個心理落差真的事太大了。 (50億的辛巴威幣約台幣2元) 影片在網路上曝光後,引發網友熱議,網友還是紛紛留言表示,這位舅舅太小氣了,大陸境內沒有銀行可以兌換辛巴威元,要這麼麻煩花時間精力不如塞張200元。紅包其實就是大人給孩子的新年祝福,雖然換算下來錢真的不多,卻是包出了新意,一種特別的紀念和回憶。 4大原則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至於過年孩子收到的紅包,爸媽要不要給孩子自由應用,當作零用錢呢?這也是見仁見智了,不過,給孩子當零用錢的方式有許多種,制定出遊戲規則對雙方會比較好,也可以培養孩子健康的金錢觀。 親子理財專家馬哈老師表示,爸媽給零用錢時,不妨也鼓勵孩子將部分錢存在「父母銀行」,由爸媽代為存進銀行戶頭或做其他的運用,跟孩子表明錢存在銀行比較安全,存進去的錢還可以變多,以孩子聽的懂的方式提及「利息」概念,吸引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 另外,大人可使用表格教孩子記帳,分為需要和想要,讓孩子紀錄錢都花在哪裡了,較小的孩子也能畫圖表示,檢視每筆消費的使用。給孩子零用錢時,家長還是應該把握以下4個原則,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每個決定負責。 1.定時給 如同大人每月薪資固定入帳。 2.不干涉孩子花錢方式 有些爸媽給孩子零用錢後,會要求孩子全部存起來,其實這樣孩子反而無法學到金錢支配權,馬哈老師建議孩子存下一部份錢,最後選擇權仍在孩子身上,即便孩子亂花錢,但這也是孩子學習預算管理的過程和機會。 3.單一收入來源 跟孩子明確表明,怎麼花錢是你的自由,拿到錢第一天就花光,也是你的選擇,但花光之後不管孩子如何哭鬧,爸媽都要堅守原則,不要再給孩子了。讓孩子體驗沒錢花的感覺,下次才懂編列預算。 4.不當獎懲工具 將零用錢想成一筆孩子的「專款」,而非獎勵方法。有時孩子不聽話,有些爸媽會扣零用錢來懲罰孩子,此舉容易讓零用錢變成爸媽賞罰的籌碼,失去當初想要給孩子建立金錢觀的初衷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前評估到產後照顧.自然產&剖腹產:注意事項篇

產前評估到產後照顧.自然產&剖腹產:注意事項篇

採訪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婦產科主任昝舜華 剖腹產又分為自願與非自願剖腹產,其中自願性剖腹產為可採自然產,但孕婦仍選擇自費進行剖腹產手術;而非自願性剖腹產則是本身具不適合自然產的條件,經醫師評估後採用剖腹生產。 自然產 注意事項篇 自然產的產程是否順利,有三個關鍵因素,只要其中一個環節異常,很可能會在產程中臨時改採剖腹產,也就是許多孕婦最擔心面臨的「吃全餐」。 子宮頸的鬆軟程度 子宮下端的子宮頸約3~4公分,平時呈現柔軟的管狀,寬度僅能容納一個指尖,但鄰近生產時,隨著子宮收縮,將胎兒擠壓至接近產道的位置,子宮頸會慢慢擴張,醫師會透過子宮頸擴張的程度來推斷產程進度,以開一指2公分來計算,五指全開大約為10公分,若媽咪已經出現產兆,但子宮頸卻遲遲沒有擴張,即需改採剖腹產將寶寶取出。 產道和胎頭大小 一般女性的子宮頸口皆能開至10公分,胎兒的雙頂骨徑為9.5公分左右,以正常頭位來說,是剛剛好通過的寬度,但如果胎兒呈現傾斜或臉朝上的姿勢,頭徑將變長,即可能卡在產道中,無法順利娩出。 骨盆腔的筋膜彈性與年齡有正向關聯,即便是同樣的產婦與同樣的胎兒大小,也會隨著年齡增長,使筋膜失去彈性而增加生產時的風險。 子宮壁腹壓 自然產產婦需要藉著子宮肌肉將胎位擠壓至產道,因此,子宮壁是否具足夠力量,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昝舜華醫師補充,就算未有任何內科疾病或緊急情況,懷孕超過41週,強烈建議以催生方式讓寶寶趕緊娩出,因胎盤超過一定週數將逐漸鈣化,影響血流量、血氧量,進而危害到胎兒。 三技巧舒緩產程不適 待產時,因子宮收縮的疼痛難耐,經歷過的媽咪才了解,昝舜華醫師表示,孕媽咪可嘗試以下三種方法,舒緩從待產到生產期間的不適。 運動 昝舜華醫師建議,孕期多走動、適當運動可幫助增進骨盆腔彈性,孕媽咪不妨嘗試飯後散步、伸展等緩和運動。 按摩 若媽咪已有痛感,或感到腰痠,但子宮頸擴張幅度不大,可能還未到有效的陣痛期,此時可針對恥骨、腰部下方的尾椎輕輕按摩,舒緩疼痛。有些媽咪會使用按摩球來按摩會陰部,增加會陰部彈性,也減少脹痛的不適感,但使用時應記得有人在旁隨時攙扶,避免失去平衡後而跌倒的危險。 拉梅茲呼吸法 在施打無痛分娩之前,可先嘗試利用深吸、深吐,將注意力從痛感轉移至一呼一吸之間。   自然產後陰道鬆弛可預防嗎? 產後漏尿、陰道鬆弛,皆是影響自然產意願的原因,想防止或減緩這些困擾,凱格爾運動是相當有效又簡單的方式,能強化骨盆底肌,不只產後女性能用,平時也能用於預防尿失禁。 剖腹產 注意事項篇 剖腹產又分為自願與非自願剖腹產,其中自願性剖腹產為可採自然產,但孕婦仍選擇自費進行剖腹產手術;而非自願性剖腹產則是本身具不適合自然產的條件,經醫師評估後採用剖腹生產。 什麼情況需要採用剖腹產? 昝舜華醫師說明,依據生產的風險高低,剖腹產又分為「必要性」或「建議性」。 必要性剖腹產 此類型孕婦嘗試自然產的風險高,醫學上不建議採陰道分娩。如:前置胎盤、子癇症、胎兒橫位、心臟疾病(合併心臟衰竭)、胎盤早期剝離等高危險妊娠的案例。骨盆曾有骨折、裂開經驗,也可能大大增加自然產難度,一般會建議直接安排剖腹產。 建議性剖腹產 此類型以自然產的風險稍高,最好和家人共同討論,並經醫師評估後選擇生產方式,例如: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胎兒臀位、心臟疾病(未合併心臟衰竭)、胎兒過大(超過4,000克)、前胎剖腹產、曾做過子宮手術、子宮肌瘤阻礙產道。孕婦本身有傳染性疾病,像是陰道皰疹、菜花,為防嬰兒經過產道時感染,也都建議採剖腹產。 昝舜華醫師表示,雖然技術上存在較困難的剖腹產手術,但基本上不太會有不適合剖腹產的狀況,她舉例,若孕婦曾接受多次腹部開刀手術,沾黏得非常嚴重,連進入腹腔都有難度,則可能嘗試「腹膜外剖腹」,以不侵入腹膜的方式取出胎兒,減少產後沾黏問題,也能避免腹膜內感染。   剖腹產也別忘隨時注意產兆 如果孕媽咪在排定的剖腹產日期前,已出現破水、落紅及陣痛等產兆,也應立即就醫,特別是破水後未伴隨陣痛的情形,為避免增加子宮內感染風險,醫師通常會先給予抗生素預防胎兒感染,再持續觀察是否有必要緊急剖腹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產兆中的「落紅」,指的是有黏性的淡紅色分泌物,若媽咪的出血量已如生理期的血塊,不排除胎盤早期剝離、子宮頸問題導致的大量出血,應立即就醫。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最接近親餵的「嬰兒主導式瓶餵」減少乳頭混淆,讓寶寶用最舒服的步調喝奶

最接近親餵的「嬰兒主導式瓶餵」減少乳頭混淆,讓寶寶用最舒服的步調喝奶

文/李柔萱 採訪諮詢/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楊佩瑜 和大人用餐一樣,寶寶喝奶也講究「氣氛」!傳統常見的瓶餵方式如同戰鬥餐,即便沒有主動吸吮,奶水還是源源不絕地進入口中,容易使進食成為壓力來源,而「嬰兒主導式瓶餵」則以寶寶需求為主,尊重他們進食的意願與節奏,只要掌握幾項技巧,就能讓寶寶舒服地享受進食過程。 親餵與瓶餵的寶寶喝奶時,即便看起來都是吸吮的動作,但因為奶水從媽咪乳房與奶瓶奶嘴流出的狀態、流速都不同,因此,使用到的口腔肌肉群也不完全相同。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楊佩瑜提到,寶寶喝奶的同時,也是在訓練吸吮和吞嚥的能力,在一次次摸索與練習中,促進口腔、舌頭肌肉發展。   嬰兒主導式瓶餵.以更貼近自然的方式進食 傳統瓶餵習慣讓寶寶採躺姿,奶瓶以接近直立的角度餵食,寶寶幾乎不用費力吸吮,奶水即會自動流出。本身吸吮能力較弱,或進食速度偏慢的寶寶,相當於被動接受進到口中的奶水,無助於增進吸吮和吞嚥能力協調,且容易感受到壓力。若寶寶長期採此種瓶餵方式,將可能影響未來咀嚼固體食物、語言構音能力,以及牙齒、上下顎、鼻咽部位發展。 為了不讓寶寶因瓶餵而養成不正確的口腔學習經驗,有越來越多專業醫療人員,倡導「嬰兒主導式瓶餵」,希望儘量模擬親餵,讓寶寶以更貼近自然的方式進食。 瓶餵準備.觀察寶寶釋放的飢餓訊號 嬰兒主導式瓶餵的重點,在於尊重嬰兒進食的主動性,也就是由寶寶決定進食的意願、時間、以什麼樣的節奏吃每一餐。爸媽的第一步,需學會看懂寶寶的三階段飢餓訊號,掌握適當的餵奶時機。 第一階段.嘗試尋乳 當寶寶出現舔嘴唇、嘴巴微張或轉頭尋乳的動作,都可視為寶寶飢餓的第一階段表現,此時爸媽就能準備泡奶、溫奶。 第二階段.出現較大幅度動作 到了第二階段,寶寶會開始伸懶腰、手腳蹬直、扭動,雙手摸著嘴巴,甚至轉頭咬自己的手,這時能感受到寶寶已經有點躁動,暗示自己快要無法等待。 第三階段.激烈情緒和動作 若寶寶已哭到滿面通紅,或哭到抓自己的臉,這時最好先安撫寶寶情緒再餵奶,楊佩瑜治療師提醒,爸媽應避免等到這時才準備餵食,否則寶寶可能因過度飢餓,一下喝得太急、太猛,也容易嗆奶,平時採親餵的寶寶,也沒有耐心等待奶陣。   嬰兒主導式瓶餵怎麼做? 相較傳統瓶餵法,採嬰兒主導式瓶餵時,寶寶會呈現較直立的姿勢,看起來像坐在大人的腿上,由大人輕輕托住寶寶的肩頸,奶水液面儘量與地面平行,直到奶瓶快見底,再稍微傾斜即可。楊佩瑜治療師提到,許多爸媽都擔心奶瓶放平,寶寶會不會吸進空氣?其實毋須太過擔心,因為奶水出口位於奶嘴正中央,即便液面呈現水平角度,就口處仍充滿奶水。 用此種拿法,寶寶不但能自行決定每一口奶量,喝累時也能休息一下、調節呼吸,慢慢處理口中的奶水。餵奶過程中,家長也應多加觀察孩子的行為,若有扭動、不舒服的反應,可能是因奶水流速過快,可藉由調整奶瓶角度與奶嘴口徑來改善。 此外,有時寶寶喝到一半停下來,爸媽也別急著催促、轉動奶瓶,試著給他們多一些時間與空間,調整好狀態再重新開始。 到了後期,寶寶嘴巴已鬆開,且重新給予奶瓶時也未出現吸食欲望,或把頭轉開,表現抗拒的話,就是寶寶在說:「我已經吃夠了!」   早產兒也能使用嬰兒式主導瓶餵嗎? 早產兒出生時,多處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呼吸與吸吞的能力也不太協調,餵奶時還需特別留意寶寶喝奶時可能忘記呼吸的狀況,因為如此,早產寶寶其實更適合採嬰兒主導式瓶餵,只是需再額外針對較不足的部分給予補強,以輔助口腔肌肉用力。 視孩子需求更換奶瓶奶嘴 許多奶瓶奶嘴的包裝,皆有標示適用年齡,爸媽是否該隨著孩子長大,而更換較大尺寸的奶瓶奶嘴?楊佩瑜物理治療師表示,年齡並非判斷準則,而是應觀察孩子是否能夠舒舒服服地處理口中的奶水。 若孩子吃的奶量變多,且看起來吸食得有些費力,那麼,也許能考慮更換較大孔洞的奶瓶奶嘴,但更換初期,也別忘了確保寶寶吃得順暢。無論使用何種尺寸的奶瓶奶嘴,最重要的仍是採用正確餵食方式。 另外,許多爸媽基於安全性考量,擔心奶瓶含有塑化劑、雙酚A等有害物質,傾向選擇玻璃奶瓶,但以寶寶發展的角度來看,當孩子月齡增長,開始能參與進食動作時,在部分場合或餐別,不妨以材質安全的輕便塑膠奶瓶替代,便於孩子練習自行用雙手扶著奶瓶,不慎掉落也較不易發生危險。   瓶餵後乳頭混淆解方 所謂「乳頭混淆」,指的是寶寶在接觸奶嘴後,無法明確區分乳頭與奶嘴的吸食方式,而導致寶寶傾向吸食奶瓶,不再願意或不知該如何吸吮媽咪的乳房。楊佩瑜治療師表示,當寶寶還未建立好親餵模式,同時又使用了不正確的瓶餵方法,寶寶自然選擇較輕鬆的方式進食,便容易導致乳頭混淆。 當媽媽無法餐餐親餵,尤其是職業媽咪返回職場後,白天不得不改以瓶餵來餵食,但又希望能保留親餵的方式,楊佩瑜治療師建議,在親餵與瓶餵間轉換的媽咪,與寶寶在一起時儘量採取親餵,遇到尚未熟悉親餵,或孩子不在身邊等,需瓶餵的情況下,仍建議用接近親餵的嬰兒主導式瓶餵法為佳。 另一方面,最好由媽媽以外的人來執行瓶餵,因為寶寶能藉由氣味、抱起來的感覺認得媽媽,若將親餵與瓶餵的執行者分開,久而久之,寶寶便能了解和媽媽在一起時用親餵;其他照顧者則是使用瓶餵。 瓶餵轉親餵.親子都需適應期 想從瓶餵轉親餵的媽咪,千萬不能操之過急,給自己與寶寶一些時間,楊佩瑜治療師建議,可從肌膚接觸開始,找到一個令自己安心的空間,媽媽裸著上身、寶寶也儘量只穿著尿布,如同剛出生的嬰兒趴在媽媽胸前,進行較長時間肌膚接觸,若寶寶開始出現吸吮欲望,就能讓他在乳房附近尋找、嘗試,即便沒有一次成功吸到乳汁,也不需要氣餒,多試幾次,讓寶寶習慣尋乳、等待奶陣的過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對著寶寶哭.產後憂鬱不輕忽

對著寶寶哭.產後憂鬱不輕忽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江惠綾 產後憂鬱原因 一般而言,產後憂鬱的高危險群為曾罹患憂鬱症或有其他精神疾病者,還有生活中有重大壓力事件、家庭支持度不佳等原因,以及孕期即有焦慮或情緒低落狀況的媽咪,尤其在產後身心狀況改變的情形下,更提高產後憂鬱的風險。 生理因素 媽咪在產後會因荷爾蒙變化,造成開始出現類似經前症候群情緒不穩的狀況。另外,生產後傷口不適,再加上需日以繼夜地照顧新生兒,使得媽咪睡眠不足、身體疲累,這些情形都會令新手媽咪倍感挫折。  心理因素 產後迎接孩子的第一天起,內心充滿繁雜的情緒,例如:該如何照顧孩子、自己能不能成為好媽媽等。而若是孕前對體態要求甚高的媽咪,面對產後身材改變的困擾與夫妻間相處的變化,都讓媽咪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先有後婚?了解壓力源) 產後憂鬱種類 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江惠綾主治醫師表示,產後媽咪荷爾蒙急速下降,以及生活作息的差異,經常有情緒低落的情形發生。在一般情況下,情緒可在逐漸調適之後改善,情緒低落狀況不會持續超過2週以上。而依產後憂鬱程度可分為以下三種: 產後情緒低落 輕微的產後情緒障礙稱之為產後情緒低落,臨床上約有60%至80%的媽咪在產後會出現心情低落、易怒、焦慮等狀況,也可能伴隨一些身體表現,例如:頭痛、失眠等,產後情緒低落程度輕微,且短期內會改善,約在2週內可因逐漸調適產後生活而自行緩解。  產後憂鬱症 約有10%至20%的媽咪會有產後憂鬱症狀,常出現心情鬱悶、情緒激動、易哭泣、食欲下降、失眠、反應遲鈍,也可能會有強烈的自責感,覺得自己無法照顧好寶寶,甚至有自殺的念頭。江惠綾醫師指出,區分產後情緒低落以及產後憂鬱,可視情緒的強度及持續時間做為初步區別的方式,情緒強度過強,已造成生活上重大影響,甚至有自殺念頭時,或是在有其他資源的幫助下(有他人可幫忙分擔照顧、家務事等),情緒仍持續低落,超過2週以上,此時就要小心是產後憂鬱症,建議求助醫師治療。 (你可能還想知道:關於流產後的憂鬱狀態) 產後精神病 為較嚴重的產後憂鬱,臨床上罹患產後精神病的機率低,僅佔0.1%至0.2%,常見的病癥有情緒失控、產生幻覺、妄想,甚至出現傷害嬰兒的舉動。 產後憂鬱症狀 江惠綾醫師建議,媽咪可以觀察自己在產後與懷孕期、孕前的情緒改變,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也可以做「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以了解自己是否有產後憂鬱症,以下為產後憂鬱症常見徵狀: 1.情緒差 在產後出現心情低落、情緒不穩,對任何事情都興趣缺缺、覺得自己做什麼都無法完成、沒辦法將孩子照顧好,或者沒來由地流淚等狀況。 2.失眠 媽咪在產後常面臨到新生兒半夜哭鬧不睡覺的問題,造成媽咪睡眠品質低下,但是倘若媽咪在可以休息的時間內卻仍失眠、或者過度嗜睡,抑或是身心疲累、失去活力等,都很有可能為產後憂鬱的徵兆。  3.食慾改變 面對滿桌子的菜餚卻毫無食欲,或者因壓力過大而導致暴飲暴食,以及體重急速下降等狀況,皆是可能為產後憂鬱的指標。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理科太太和平離婚保有「完整家庭」,讓孩子不會內疚,父母是因為自己而困在不快樂的婚姻裡。

理科太太和平離婚保有「完整家庭」,讓孩子不會內疚,父母是因為自己而困在不快樂的婚姻裡。

文.整理/黃煜嵐 理科太太在今日正式與先生結束5年婚姻,據了解兩位在法庭上都跑持著平和的心且理性。 理科太太上個月協調離婚,在今日正式與先生John離婚,結束長達5年的婚姻。而理科太太也透露將重心轉向自己的品牌與孩子。未來將與John以「孩子的快樂」為最主要的目標,兩人雖然已經不是夫妻關係,但仍會是孩子永遠的父母。 重新定義「完整的家庭」,離婚但卻給孩子快樂的父母 對於「離婚」一詞,每個人的觀感都不一樣,如同「完整家庭」,理科太太自己與John都認為,完整家庭更精準的定義應該是「幸福美滿的生活」,而當兩人在婚姻中已經無法快樂,不如選擇都能快樂的方式,讓家庭繼續延續。 理科太太也透過經紀人表示,雖然雙方都是理性的人,但在協調的過程中,仍有感性的部分,他們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不會因為父母是因為「自己」而困在婚姻裡不快樂,進而產生內疚。 「分開後我們還是以孩子的利益為最大優先,先成為兩個快樂的人,孩子才能擁有快樂的爸媽。」 離婚不是貶意詞,擁有舒適關係需要勇氣 理科太太也在自己的頻道中分享生老病死、結婚離婚等議題,她表示離婚並不是羞恥的事情,身為公眾人物,只要有勇氣去面對並談論,無形中或許可以成為他人的勇氣!當兩人把「孩子」當成共同目標後,理科太太也看到這樣的相處模式,可以化解原本的心結和個性上的差異,即便本質上的不同,並沒有辦法協調掉,但當一起成為孩子的父母時,問題卻可以迎刃而解。 「當孩子的爸媽,而不是當彼此的伴侶」是理科太太與John現階段最舒適的狀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