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5歲男童問媽媽「死了會是甚麼樣子?」弱小身軀樂觀面對白血病的折磨

5歲男童問媽媽「死了會是甚麼樣子?」弱小身軀樂觀面對白血病的折磨

文.整理/胡崢 圖/網路 「死了會是什麼樣子?」一個瘦小的男童對著螢幕問出這句話,而螢幕後面是他的媽媽。今年只有5歲的默默,確診白血病已經2年多了,由於病情反覆無常,他一直忍受著脊椎穿刺、化療等痛苦難受的醫治療程。小小年紀就提早感受死亡的到來,讓人心疼不已。 默默地爸爸是普通上班族,媽媽是急診護士。據中國《都市報導》,他在2019年底因反覆發燒、腿疼,就醫後發現是白血病。從此開啟了一連串,即使是大人也很難忍受的病痛療程,瘦小身體因藥劑的副作用,常常是邊吃飯邊嘔吐,纖細的手臂因忍痛抖個不停。 看著被病痛折磨的孩子,母親情願被折磨的是自己 不管醫治過程如何難熬,年紀小小的他是如此乖巧懂事,總是努力的配合醫生指示,希望自己能趕快好起來。然而病魔並未因此寬待他,2020年年底,醫生告知化療已經無法緩解病情了。默默爸媽四處借錢,湊足手術費用,克服種種難關,讓他接受了骨隨移植。 媽媽表示,自己在接受骨隨移植配對時,深刻體會到穿刺的疼痛,可是默默這麼年幼的孩子,每次都只是小小聲地哭。只有實在忍受不住時,才會對護士阿姨說「阿姨輕點,太疼了。」讓陪伴在一旁的媽媽好難過和不捨,情願此時此刻忍受病痛折磨的是自己。 人都有承受不住的時候,孩子你的樂觀讓母親更心疼 今年年中,默默剛做完移植手術,身體尚未完全調養好,沒想到本月初又檢查出惡性基因,隨時可能面臨復發。種種現實殘酷的打擊,讓一向樂觀開朗的孩子,也快要承受不住了。 媽媽心碎表示「孩子的眼裡已經沒有光了」,那種努力咬牙堅持就能看到希望的光,在孩子眼裡開始消失了。前幾天甚至還笑著問她「死了,你知道是什麼樣嗎?變成了一個細胞,讓人給埋起來了。」 媽媽將這段影片分享到《抗白小默默》的帳號中,網友看了都相當難過,引人熱淚。紛紛為默默加油打氣,「聽到孩子的話,心都碎了。」「祝願你能又一次撐過去,平安長大。」 何謂白血病 台灣每年新增200名急性淋巴白血病(俗稱血癌)患者,其中以3到5歲居多,症狀嚴重者需要接受骨隨移植,才能保住生命。台大醫院小兒部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東燦提醒家長,如果小朋友出現發燒不退、貧血、全身倦怠、無預期出血等症狀時,就需要提高警覺,立即就醫。 血癌屬於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可分成急性和慢性。急性進程來的快且兇狠,在復發或治療無效的狀況下,大約3個月會死亡。臨床統計,國內急性淋巴白血病病童,接受化學治療成功率超過8成之多。相較之下,成人患者預後不佳,主要原因在於成人的骨髓造血細胞再生能力不如幼兒,無法承受高劑量化療。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細胞分裂快速,若不治療,每10天癌細胞就會增加1,000倍,一旦復發,生命就像是以「週」倒數,而不是以「秒」倒數計時,因此,必須立即治療,否則將有生命危險。 1歲以下幼兒,以及10歲以上小朋友,一旦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預後也不好,在無其他藥物可治療下,大都只能消極「等待死亡」。 針對部分患者化療效果不佳,衛生福利部於106年2月核准「雙特異抗體」上市,林東燦表示,這是全新機轉的癌症免疫治療,有效突破目前的治療困境。 「雙特異抗體」臨床用於中壯年罕見的復發型或頑固性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至於幼兒血癌患者則需進一步研究,才能證實其有效性、安全性。「雙特異抗體」屬於一種癌症免疫療法,使用前需先經醫師評估。一般施打兩針,每個月一針,持續兩個月,目的在於幫患者爭取更多時間,並讓身體做好準備,一旦有機會骨髓移植,就能大幅提高成功率。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8歲童「血管如60歲老人」!醫師:全家都老菸槍!三手菸在物體表面可停留長達半年。

8歲童「血管如60歲老人」!醫師:全家都老菸槍!三手菸在物體表面可停留長達半年。

文.整理/黃煜嵐 你還在認為,只要不在孩子面前抽菸就沒事嗎?二手菸、三手菸帶來的危害,可不比一手菸少! 菸害真的太可怕,別再不相信了!中國近日傳出一件令人擔憂的新聞,位在中國揚州,有名8歲男童罹患重病的案例,而當醫師仔細詢問後,竟發現與家族中有人長期吸菸有著無法切割的關係。 出現頭暈目眩病徵,竟罹患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 這名男童的家人到院時和醫師說明,自己的兒子近日常出現頭暈目眩症狀,醫師不敢大意,經檢驗後赫然發現,男童年僅8歲,竟然罹患高血壓,伴隨著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宛如60歲老人」。 對於這樣的檢查結果,剛開始男童的家人非常疑惑,經過醫師的問診發現,這一切都是因為他長期吸入家人二和三手菸所致! 「三手菸」在物體表面可殘留6個月! 當你把一支香菸熄掉後,共會釋放約11種的致癌物質,如亞硝酸。而這些汙染物會附著在頭髮、地毯、窗簾、衣服、食物、傢俱甚至是灰塵表面,即成為我們俗稱的「三手菸」。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更指,在特定環境條件中,新冠病毒在物體表面可存活7天,但三手菸可殘留長達6個月。不只會害孩子出現認知能力缺陷、哮喘、中耳炎等等,還會讓小狗出現異位性皮膚炎,貓咪則是口腔癌及淋巴癌。香菸對人體百害而無一利! 孩童罹患高血壓案例越來越多,與飲食習慣、生活作息改變密不可分 除了二及三手菸外,根據國外醫學報告指出,兒童罹患高血壓的病例越來越多,這與現代的社會風氣有著很大的關聯,重鹹、多油、高糖的飲食文化、缺乏運動、學習壓力過大等,都讓嚴重的影響著現在孩子的健康。 為了孩子的健康,遠離香菸、均衡飲食、適當運動等,都是必須去執行的,健康沒了就是沒了,不管是誰都只有一個身體,一定要好好呵護與愛惜才是。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母愛情深!即便已是更年期,仍願當女兒的代理孕母,只為完成女兒當母親的心願

母愛情深!即便已是更年期,仍願當女兒的代理孕母,只為完成女兒當母親的心願

文.整理/胡崢 圖/來源於網路 當媽媽是很多婚後女性的願望,擁有自己的孩子,有著屬於自己的小家庭。然而求子路上,並不是每個女性都能如此順利。 罕見疾病,也未曾阻擋梅根想要當媽媽的決心 澳洲有一名女子梅根(Meagan White),在她10歲的時候,一直在等月經來,但從未發生過。媽媽帶她去看醫生,17歲時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疾病,稱為「苗勒管發育不全」(MRKH),也就是出生時就沒有子宮,無法生育孩子。雖無法懷孕,好在她還有卵巢,未來如果想要成為母親,還可以找代理孕母,生下自己的孩子,因此當下梅根並沒有想太多。 直到6年前,梅根遇到現任丈夫克萊德(Clayde)後,才明白自己想要和對方有個家庭,有屬於自己的孩子。現在28歲的她擁有護理知識背景,曾在加拿大找過代理孕母,但在21周時女嬰不幸流產,讓她擔心永遠無法當媽媽。丈夫總是支持著梅根,安慰她說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總有一天會當爸爸媽媽的。 媽媽幫女兒代孕,只為完成女兒當母親的心願 針對代理孕母做了廣泛的研究之後,梅根在2019年找到一名志願者,同年9月前往會面。第1次受孕失敗,但第2次成功了,遺憾的是在2020年3月,醫生告知女嬰因為沒有發育出腎臟,無法存活。 聽到此消息後,讓她傷心欲絕,再加上新冠疫情大流行,無法出國,讓求子之路變得困難重重。正當梅根打算放棄時,她54歲的媽媽麻理,決定當代理孕母,完成女兒想要當媽媽的心願。 麻理原本認為她會因為年齡太大,而無法懷孕,但經過法律、醫學檢查和心理評估,醫生認為是可以的。由於已經到了更年期,她接受藥物治療,讓子宮內膜增厚,好為懷孕做準備,在經歷了3次胚胎移植失敗後,第4次終於成功。 麻理開心的表示「家中每個人都相當興奮,我們等不及要見到孫子了。」如今已經懷孕將近30周,孫子將於明年1月出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請長輩幫忙帶孫前,先做5項心理調適、3招應對教養觀念差異,拿回孩子管教權不必犧牲婆媳關係

請長輩幫忙帶孫前,先做5項心理調適、3招應對教養觀念差異,拿回孩子管教權不必犧牲婆媳關係

文/李柔萱 採訪諮詢/諮商心理師鄭翔好 現代雙薪家庭多,請祖父母幫忙帶孫的爸媽不在少數,但每一個家庭、世代的教養方法與生活習慣大相逕庭,掌握與長輩的溝通訣竅,以及自我心理調適更顯重要。 父母與祖父母間的教養衝突,很多時候是來自於權力與責任失衡,讓兩代間的裂痕越來越深,最後逼得孩子面臨「選邊站」的心理壓力,對孩子,以及家族關係都是傷害。孩子從小就會觀察爸媽與祖父母的溝通方式,並以此為依據,發展出自己與祖父母間的關係,因此健康的家庭關係也能成為一種良好的教養。 請祖父母協助照顧的前置準備.關係比管教更重要 諮商心理師鄭翔好提到,請長輩幫忙顧小孩前,爸媽可先建構以下基本認知,當問題發生,便可依循這些原則回應及處理。 1.將教養的權力及責任拉回自己身上 也許祖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時間比自己多,但爸媽要記得,管教的權責及執行仍應掌握在自己手上,鄭翔好心理師補充,管教的本質在於「陪伴與引導」,而非處罰。 舉凡孩子發生狀況後的討論與處理、看待每一件事的角度及想法,以及引導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些處理的過程,都需要爸媽花費心力及時間,從日常小事的分享、溝通一點一滴累積,讓孩子明確知道管教的執行對象,並且讓孩子願意和自己合作,才是有效管教。 2.教養可以有差異但關係不宜對立 因為兩代間的價值觀不盡相同,教養不一致是常有的情況,比起教養不一致,父母與祖父母間的關係不和睦,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更具影響。當孩子因為教養方式不同而感到混淆,可嘗試和孩子說明:「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都很愛你,但愛你的方式不同,這些方法沒有誰對誰錯、好或不好,只是有不同的考量和看重的。」帶孩子討論、思考與分辨,亦有助孩子未來進入學校,面對不同老師的個性與要求的適應能力。 3.不將祖父母的功勞抹滅 教導孩子要尊重祖父母,同時祖父母也應教孩子尊重父母,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評或抱怨另一方、逼孩子選邊站、要聽誰的,否則孩子可能面臨忠誠及背叛的心理壓力,最後適得其反,甚至誰的話都不聽。 4.帶著感恩的心 請長輩幫忙帶孩子,爸媽就需要先調整心態,每個長輩都有自己的主觀經驗,如果自己沒辦法全時間照顧,就必須信任家人及長輩,因為關係與情緒糾結對親子、祖孫的關係都沒有幫助,也許長輩的方式不見得是自己喜歡的,但長輩和爸媽一樣,都是以疼愛孩子為出發點,再者祖父母也不是付錢請的保母,應該先用感恩的心態來看待「願意幫忙帶孫」的心意。 5.夫妻是決策的核心 在婆媳關係中,老公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兒子最了解自己的父母親,若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有任何疑慮,就需要老公挺身而出,明確表達:「我的決定是……、我們的決定是……」 面對長輩的提議,第一時間也能用:「我再想一下、我回去討論一下」來回應,一方面保留討論的空間及時間,另一方面也塑造「夫妻是決策主體」的印象,任何決定都是夫妻一致的共識。反過來說,若是外公外婆幫忙帶孫的情況,就由女兒做為主要發言人,和自己的父母親溝通。 爸媽的應對方法 我們難以限制祖父母照顧孩子的方式,也無法強求長輩執行自己訂下的規範,但對於零食或網路,或許可採取較彈性的做法,不強制禁止,而是有限度使用,減少長輩與較勁的張力! 預設為祖孫的精心時光 第一種方法著重在自我的調適,若孩子並非每天都長時間與長輩相處,不妨將拜訪阿公阿嬤家的時間,視為孩子的「Happy hour」,在不涉及危險的範圍內,不再糾結於祖父母帶孩子一起吃什麼、做什麼。有時也能適時提醒孩子,像是吃甜食別忘多喝水、可以吃但也別吃太多。 準備替代品.減少零食攝取 如果要祖父母完全不給孩子糖吃有困難,爸媽可嘗試自行準備替代的食品及飲品,例如,以果汁、保久乳替代可樂,或以健康的零食、天然果乾取代糖果,至少這些飲料、點心都是經家長篩選過的,一方面滿足孩子吃零食的滿足感,另一方面也降低孩子攝取不健康飲食的負面影響。 區隔網路及電視的使用空間 網路使用也是教養時的一大課題,長輩無法時時跟在孩子身邊,IPAD就成為讓孩子安靜坐好的絕佳工具,有時連家長都難以管控孩子的使用時間及觀看內容,更別說是對3C用品不那麼熟悉的祖父母。 鄭翔好心理師建議,可將網路及電視時間做區隔,在祖父母家看電視,回家才能用網路,因電視與網路相比,節目的內容及型態都較單一,祖父母也便於檢視孩子觀看的內容,但網路則需要更密切注意,因此由父母統一管理網路的使用與限制,是較為妥當的做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38歲女做完流產手術後肚子痛炸,進行超音波檢查後,才知道寶寶遺骸竟遺留體內7個月

38歲女做完流產手術後肚子痛炸,進行超音波檢查後,才知道寶寶遺骸竟遺留體內7個月

文.整理/胡崢 艾莉卡:「我真的很生氣,醫護人員應該在我流產後,進行完整的檢查。而不是在我流產7個月後,身上還留有嬰兒遺體。」 女性本身因各種原因,在懷孕20週之前,必須提早終止妊娠,稱為「流產」。流產依據胎兒離開方式的不同,分為「自然流產」及「人工流產」。若是時間早一些,在懷孕12週前就歸類於「早期流產」,而流產週數在懷孕13到20週之間,則稱為「晚期流產」。 英國一名38歲女子艾莉卡,在懷孕12週時不幸流產。手術後返家,仍時常覺得不舒服,卻遲遲無法找到原因,直到7個月後,才發現嬰兒遺骸竟還在肚子內,尚未完全取出。 萬般不捨,忍痛放棄腹中孩子 艾莉卡表示,自己懷孕12週時,出現了流產徵兆,讓她只好忍痛放棄腹中的孩子,前往醫院進行引產手術。誰知手術過後,艾莉卡並未恢復健康,肚子依然經常感到不明疼痛。為此她多次進出醫院進行檢查,卻一直無法找出原因,只能讓她先返家休息。 誰知竟未徹底離開,遺留體內7個月 幾個月過後,艾莉卡的肚子再度出現劇烈疼痛,使她不得不再回到醫院做檢查。此次醫生替她進行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的卵巢上有一個囊腫,醫師表明3月流產後,嬰兒殘骸尚未完全完整取出,遺留體內7個月。 艾莉卡對此感到相當震驚,「我做了尿檢,卻沒有任何症狀。可是疼痛一直持續加劇,當時已經痛到無法入眠,2週內跑了3次醫院,都沒有檢查出原因。」 更對於醫護人員的疏職表示相當憤怒,由於艾莉卡體內殘留的胚胎遺骸,使得她併發了急性闌尾炎,必須進行手術切除。此次意外,院方也立即跟艾莉卡道歉,針對此次醫療疏失,院方表示後續也將會進行調查。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因親餵變成大小奶,美模特媽媽:分享後才發現,這是多數人不知道的哺乳常識!

因親餵變成大小奶,美模特媽媽:分享後才發現,這是多數人不知道的哺乳常識!

文.整理/黃煜嵐 圖/轉至網路 她開始發現自己的兩邊胸部,大小越來越不一樣,她笑稱這樣的情況就像「剛做完一個非常糟糕的隆胸手術」。右邊的乳房因為餵哺次數較多,硬的像石頭,所分泌出的乳汁也越來越多。石頭奶的脹痛也集中在一邊,如此不平衡的感覺令Abbie更感不舒服。 下定決心訓練女兒「不挑邊」,嘗試好久才逐漸改善 因為這樣的不適感日益加重,Abbie決定要訓練女兒「不挑邊」,嘗試左右交替餵哺,情況才得到改善。她希望藉自身經歷,提醒其他新手媽媽以免犯下同樣的錯誤。 而這段影音片段引來許多新手媽媽的觀看,有人也分享自己也有過類似經歷,最終也在堅持交換哺餵16個月,才逐漸改善大小胸。而這樣的情況似乎在親餵媽媽身上很正常,但的確缺乏討論和提醒。   要預防大小胸部的發生,一定要落實左右胸輪流哺餵、排空兩乳房的乳汁,固定擠奶時間和次數,能預防乳房結塊,也能避免大小胸的問題。 如果大小奶已經生成,媽咪可試試看採取以下3大撇步調整胸部大小:「根據胸型選擇適合尺碼的內衣」、「改變不良睡眠習慣和睡眠姿勢」、「針對小胸一側多刺激,不要駝背,抬頭挺胸走路」大小胸改善難度較大,通過改善方法產生效果的時間一般都比較長,比較常見的變化通常在6個月以上,能夠改善恢復的程度也因人而異!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林依晨與公婆同住6年,婆媳相處6金句,「像親女兒一樣疼愛」不卑躬屈膝才長久

林依晨與公婆同住6年,婆媳相處6金句,「像親女兒一樣疼愛」不卑躬屈膝才長久

文.整理/游資芸 圖/林依晨微博 「公婆對我像親生女兒般疼愛」這句話真實發生在林依晨身上!如果婆婆像疼女兒一樣疼媳婦,又有誰不願交付真心呢? 林依晨的6大金句,道出公婆相處哲學 從林依晨與老公林于超遠距離相處、婚後與公婆同住開始,也許很多人抱持懷疑,這樣的婚姻真的有辦法維持嗎?但從2014年結婚至今,已過了6年多,林依晨用行動證明了不卑躬屈膝,也能成就好婚姻! 她的6大金句,看出她的婚姻態度,也看到好公婆如何成就一段和諧的相處。 1.「對於你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急著抗拒!」 還記得林依晨從前點頭答應林于超求婚時,男方曾說過一句讓她很感動的話:「只要我不在台灣,你隨時可以回娘家住。」這句話讓重視家庭的她,宛如吃了定心丸,代表她結了婚,還是可以照顧自己的家人。 這樣安心的感覺,讓她在即使婚後必須與老公分隔兩地的情況下,仍願意與公婆同住,就像她曾說過:「對於你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急著抗拒;我生命中的許多禮物,都是我討厭的事情帶給我的。」 2.「公婆對我像親生女兒般疼愛」 與公婆同住這件事,顯然對林依晨是個禮物!她曾在微博上公開澄清,有人誤傳她「豪門媳婦卑躬屈膝」,但實際上,她嫁進的絕非豪門,而是「好門」,是需要為生計兢兢業業的善良勤奮好人家,「對我更是像親生女兒般地疼愛」。 3.婆婆告訴她老公的趣事,她會當做小祕密收藏 很多媳婦跟婆婆不知道聊什麼,但林依晨跟婆婆的關係就像「同班同學」一般,她曾說婆媳間有許多共同話題,會一起聊書籍、電影,甚至是家裡的狗也能聊,她形容:「婆婆就像少女一樣!」 至於連繫起兩人關係的老公,林依晨則俏皮說,想到的時候才會聊一下!婆婆會把她當閨蜜,告訴她許多老公小時候的趣事,她還神祕地說,會把這些事當成和婆婆之間的「小祕密」,收藏起來放心裡! 4.跟婆婆一起發明「創意料理」 林依晨的婆婆從前是生物老師,卻擁有一顆「理工科少女心」,婆媳兩人常一起切磋廚藝!她笑說,婆婆經常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料理點子,兩人很有默契,在廚房碰撞出許多火花,一起發明了多道「創意料理」。 5.「我睡到自然醒很久了」 由於林依晨婆婆是料理界的理科少女,需要舞台發揮她的創意,所以全家人的早餐都是由婆婆一手包辦!那林依晨做什麼呢?她說:「我頂多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幫忙,或是在婆婆不想做早餐時,拿起我的手機訂位台北各大早午餐餐廳罷了。」 林依晨笑說,結婚頭兩年,她的確很想學別人,當一個「印象中的好媳婦」,早起陪公婆吃早餐,但是身為藝人的她,工作行程跟大家太不一樣,家人們太心疼她了,更以為她的「天生黑眼圈」是因為睡不飽引起的,於是堅持不准她再配合他們早上的生活步調! 6.送婆婆冰箱當禮物,送到心坎裡 很多媳婦花大錢送婆婆禮物,反而被嫌東嫌西,到最後,還被婆婆說不如不送!但林依晨不隨便送禮,要送就要送進心坎裡! 她深知婆婆熱愛料理,有一年的母親節禮物,她送給婆婆一台電冰箱,讓婆婆一看到就笑到合不攏嘴,開心地收下這份大禮!婆媳這樣的相處和默契,絕對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彼此真心對待才有的親密,難怪公公曾大誇林依晨,「天下再也沒有這麼棒的媳婦了」! 跟林依晨公婆、老公都有私交的鄭弘儀表示,對於她能與老公維持遠距婚姻,同時與公婆同住,「其實我是滿佩服的」! 「她能夠這樣跟公婆住很不容易,不是說公婆不好,但老實說大家住在一起,特別是媳婦,難免都會有一些生活、觀念上的差異,老公不在,還要跟公婆住那麼久,實在是不簡單的事。」鄭弘儀認為,要不是公婆很明理,就是林依晨真的很賢慧。 也許林依晨在微博的一段話,給出了答案,組成家庭、孕育下一代都是自己做出的決定,而非屈從於他人的要求!她強調,如果她不幸福,「需要幫忙時也不會不好意思求助」! 換句話說,她真的過得很幸福,並想告訴大家:「每個人都不容易,也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要面對,但對周圍人多一些善意、給他人多一點空間總是有幫助的!」相信這句話,也為她與公婆同住、相處下了重要的註解。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女嬰吃感冒藥突便秘,肚子鼓的像氣球!兒科醫師一句話點醒上萬父母

女嬰吃感冒藥突便秘,肚子鼓的像氣球!兒科醫師一句話點醒上萬父母

文.整理/黃煜嵐 文章.圖片來源/FB@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孩子感冒一定要吃感冒藥才好的快嗎?這篇文章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天氣逐漸變冷,家裡小寶貝不小心感冒,又是流鼻水又是發燒,寶寶整個人無精打采,爸媽一定著急得快點掛號並請醫師開藥回家服用,希望能讓孩子快點恢復健康精神。小兒科醫師黃瑽寧在臉書粉專《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分享「嬰幼兒用藥原則」,希望提供給爸媽另一種觀念參考。 不常開藥給6個月以下的嬰兒,醫師給出他的見解 前陣子,黃瑽寧的門診來了一名有鼻水聲的2個月大寶寶,檢查後並無大礙,因此他向阿嬤表示「小感冒讓它自己好,我就不開藥囉!」但阿嬤不死心窮追猛打地問,「感冒不用吃藥唷?吃一點啦,比較快好。」黃醫師開玩笑地解釋,「6個月以下的寶寶,要從我這裡拿到感冒藥,很難喔」。 為什麼黃瑽寧不開藥呢?他接著舉例說到,另一名僅1個月大女嬰因被哥哥姊姊傳染感冒,家長希望醫師能開些感冒藥,於是從善如流的開了罐兒童都吃過的感冒藥,叮囑一天3次、1次1c.c.,女嬰吃了藥後,從一天大7、8次的母乳便便,漸漸減至一天4、5次,到了第5天時完全沒大便,媽媽形容寶寶的「肚子鼓得像氣球,感覺快爆炸了,嚇死人」。 感冒藥水副作用會導致寶寶脹氣,雖安全但也盡量小心使用為妙 爸爸媽媽看到這種情形,緊急將女嬰送到急診室,透過X光一照,幸好只是脹氣,但急診醫師擔心女嬰的肚皮真的被撐破而插了鼻胃管。女嬰住院當天,黃瑽寧了解來龍去脈後,告訴家長,「這是感冒藥的副作用。雖然這種藥是一個非常安全的鼻水藥,但是6個月以下嬰兒,還是少吃藥為妙,偶爾就會造成這樣的副作用。」最後女嬰依照醫囑「停吃感冒藥」待藥效退去,2天後肚子也消了,奶量恢復,母乳便又出現,最後放心的出院回家了。 身為專業的小兒科醫師,他也解釋嬰幼兒用藥原則,嬰兒並非不能吃藥,但盡量能少則少;孩子生病趕快就醫,但不一定要拿藥,可以花錢買醫生的經驗,「買他的知識,買他的診斷,不吃藥也無妨。」 有給寶寶吃過感冒藥的爸媽,也請千萬別擔心! 對於曾經讓寶寶吃過感冒藥或是正在吃感冒藥的爸爸媽媽,黃瑽寧也強調「千萬別擔心!」因為大部分醫師開立的都是很安全的藥物,因此只要沒出現副作用就沒問題。 這個經驗分享,也讓許多為人父母的網友看完超有感:「長輩覺得『看醫生沒拿藥就是浪費錢,沒拿藥幹嘛去看醫生!』」、「我們家弟弟都不願吃藥,看醫生都是去看診斷增進自己知識」、「我也都花錢買知識,還被開玩笑說花那麼多不拿藥」。這個觀念爸爸媽媽可以放在心裡,若寶寶真的不小心著涼感冒了,去給醫師看的時候,尊重醫師的判斷,相信寶寶在大家的悉心照護下,一定會早日康復!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婆媳住3個月就鬧翻,人夫一招解決網讚爆:沒有惡婆婆只有無能的老公!

婆媳住3個月就鬧翻,人夫一招解決網讚爆:沒有惡婆婆只有無能的老公!

文.整理/黃煜嵐 圖片來源/翻攝自網路 牽起婆婆和媳婦這段「微妙緣分」的人是老公/兒子,兩個女人的戰爭,多數男人選擇能逃躲遠,就逃多遠多,但網路上流傳著一句這樣的話:「沒有解決不了的婆媳問題,只有不願跳出來解決的老公!」有名網友在Dcard上發文,敘述自己的親身經歷,而他就是扮演「站出來」的那位人夫。 婚後婆媳同住3個月鬧翻,當機立斷:搬家! 他首先發文表示,雖然爸媽比較傳統但婚前和老婆(當時還是女友)的相處都不錯,和老婆也有共識在小孩上幼稚園前都住在婆家。然而婚後不到3個月,媽媽和老婆間就有許多生活上的磨擦,而老婆因為怕他擔心一直不說,只是偶爾會有小抱怨,媽媽則會向他碎念,老婆下班都不做家事。 眼看兩人越鬧越嚴重,原PO也當機立斷決定「搬家」,他心想既然生活習慣不同,他和太太現階段也沒有想生小孩的打算。當周就去看房子,原先要買車也先不買,兩人湊一湊就付了房子的頭期款。 而當媽媽得知他要搬出去後相當不滿,他則淡淡地和媽媽說:「我是你兒子,她是她爸媽的寶貝女兒,沒道理結婚後就要去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我搬出去之後,不管再忙,一定也每周回去吃飯。」 搬出去後婆媳關係大改善,原PO:老公真的不要裝死! 自從搬家後,婆媳關係大大改善,恢復到原先婚前的狀態,也因為這樣的反差,讓原PO表示原來所謂的婆媳關係,其實真的不難改善。不明白為什麼許多老公都要裝死,認為「老婆忍一下就沒事了」,他認為既然都結婚了,老婆的感受一定要放在第一順位,試想:剛交往的時候,男人會捨得讓女朋友受委屈嗎?那憑什麼結婚後就要讓老婆無條件忍耐?即使沒錢,租房子也會搬出去,這都不是理由! 網友誇讚:超坦神隊友,婆媳要和睦,老公真的佔關鍵 而這樣霸氣的宣言,當然也讓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讚爆,表示這真的是神隊友,如果多點男生跟原PO一樣,應該很多婆媳問題都不會發生了。更有人歸納出,在板上看了許多婆媳問題,其實很根本都因為男生無能、懶惰、媽寶脫不了關係。 一邊是生你養你的媽媽,一邊是老婆人生伴侶,的確會有人希望可以做到兩邊都好,但往往不太可能,上述的故事,原PO的媽媽也有所反彈,但原PO立場堅定外,也向媽媽保證會回家吃飯,另外也說出希望家人也為老婆著想等話語,這樣的溝通方式,既不會讓媽媽覺得老公被搶走,也可以讓老婆感受到老公為她著想的心,真的太有智慧!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12項特質辨認高需求寶寶

12項特質辨認高需求寶寶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毛心潔 參考資料/《教養難帶寶寶百科》(新手父母出版) 攝影/賓果邦尼攝影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需要爸媽依照他們的個人特質來陪伴他們長大。但有些寶寶健康狀況良好,卻不斷大哭大鬧要求媽媽寸步不離,並且極度淺眠,非常輕微的聲音就能讓他們受到驚嚇,需要大人很高的關注。面對這樣的高需求寶寶,父母要怎麼照顧且回應他們的需求呢? 認識寶寶的氣質 當寶寶呱呱墜地時,就有與生俱來的「氣質」,所謂的「氣質」指的是寶寶先天的行為方式,以及在各方面的表現。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毛心潔表示,世界上沒有標準的育兒方法,新生兒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還有自己的個性,父母必須依照寶寶的性格尋找最適合雙方的照護模式,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當新生兒從溫暖、濕潤、黑暗的子宮來到新世界,外界是全新的環境,感受、觸覺以及聽到的聲音也完全不一樣,對他而言,只有媽媽是這個陌生世界中唯一熟悉的存在。因此,所有的新生兒都缺乏安全感,並且在出生後才慢慢建立依附關係。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必須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越了解他,就越能夠互相配合,減少衝突發生的機率,媽媽的成就感與孩子的安全感也會成正比上升。 高需求寶寶的特質 一般而言,寶寶哭鬧都是有自己的需求,大部分寶寶的需求是可以被預期、較能獲得滿足的,例如肚子餓、尿布濕了等。但高需求寶寶的表達非常強烈,也不會放棄他們的需求,會堅持到底,直到父母滿足他為止。由於寶寶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並無好壞之分,只是高需求寶寶會以強烈的哭聲做為訊號,向父母提出要求,表達自己的期望,不達目的絕不罷休。而通常高需求寶寶會有下列幾項特質: 1、反應強烈 高需求寶寶的哭鬧是一種迫切的要求,喜怒哀樂等情緒特別強烈,若是他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會出現很強烈的抵抗,在感受到挫折的時候也會有更激動的反應。這樣的寶寶雖然讓父母疲於奔命,卻也激發出他們豐富的創造力。 2、活動量高 高需求寶寶精力旺盛,也很不喜歡身體被包裹或受到拘束,肌肉和心智隨時處於緊繃的狀態,無時無刻充滿活力。 3、餵食頻繁 對於高需求寶寶而言,吸吮母親的乳頭不只是滿足餵食的需求,也是一種撫慰,這樣的寶寶哺乳頻率高,斷奶時間也較晚。 4、需求不斷 高需求寶寶的需求不斷,由於不能說話,只能用激烈大哭來溝通,也不願意接受替代方案,父母延遲滿足越久就哭得越強烈。若是寶寶認為他可以相信照顧者,就會慢慢以較能接受的方式提出要求,但父母必須在旁引導。 5、經常清醒 高需求寶寶似乎什麼都需要,只有對睡眠的需求很低,他們在白天所表現出的緊繃狀態也會持續到夜晚,任何一點聲響都能夠讓他們醒來,也不願意接受睡眠環境的轉換,例如:從父母懷裡到嬰兒床。 6、不易滿足 寶寶的需求永遠無法滿足,讓許多父母深感挫折,大失信心。但這並不是父母的問題,而是寶寶天生性格所致,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寶寶的神經系統尚未發展成熟。 7、難以預期 高需求寶寶的情緒與需求難以捉摸,當天有效的安撫方法,隔天卻不管用了,照顧這樣的寶寶讓生活充滿變數,也會激發父母的創意天分。 8、過度敏感 寶寶對周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一旦安全熟悉的環境產生變化,會馬上引起他們的抗議,對於身體和情緒的不適也會有強烈的反應,且要求當下就需要協助。也因為他們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更能發展出同理心與好奇心,對於人際與學習都有很大的助力。 9、放不下來 肌膚接觸對於寶寶而言是一種安定的力量,光是持續性的哄抱還不夠,必須來回走動或抖動雙腿滿足他們。 10、拒絕摟抱 雖然絕大多數的高需求寶寶非常需要哄抱,但有些寶寶因為天生的敏感度,認為摟抱這個動作具有不安定及危險性,不願意被衣物包裹或套在嬰兒背帶中,這類型的寶寶通常需要很多自我空間。 11、非自我安撫者 高需求寶寶無法接受替代方案,他們需要不斷地和父母互動,安撫巾、奶嘴等起不了用處,雖然會讓父母筋疲力竭,卻能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12、警覺分離 寶寶通常都會很黏母親,且警覺性很高,他們認為媽媽和寶寶是一體的,一旦媽媽離開,就會感到非常焦慮及害怕,只有媽媽在身邊才有安全感。 讓照顧者耗盡心力 照顧這樣的寶寶會讓父母耗盡心力,必須滿足他們比一般寶寶更多的需求,也會讓爸媽變得焦慮煩躁。但懷裡的寶寶需要照顧,父母只能儘量保持自己的正向能量。 肌膚接觸.建立親密關係 毛心潔指出,高需求寶寶非常需要大面積的肌膚接觸,由於新生兒的視力尚未發展完全,只有在感受到媽媽在身邊時才有安全感。親子肌膚接觸時聽著媽媽的心跳,感覺又回到以前溫暖的子宮。建議家長當小孩睡得安穩、玩得開心時不要為了進行肌膚接觸而打斷他,因為此時他的情緒是滿意的,當寶寶有需求時儘量多多安撫。 有些寶寶拒絕媽媽摟抱的原因,可能是還沒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有些媽媽在生產後會選擇住月子中心,如果寶寶大部分時間在嬰兒室,或是每次摟抱的經驗都不好,寶寶就可能會拒絕媽媽,也會使媽媽感到挫折。親子同室有助於順利哺乳以及了解孩子,尤其是高需求寶寶,一開始就應好好建立關係。親餵對於高需求寶寶而言非常重要,也是讓媽媽較為輕鬆的育兒方式,寶寶在吸吮的時候會一直蠕動嘴巴、吞嚥,口欲就能獲得滿足,親餵時也會有緊密的肌膚接觸,是寶寶最有利的安撫劑。一般而言,嬰兒室是在媽媽健康狀況不佳時的選擇,例如產後大出血、嚴重撕裂傷或身體不舒服等,此時媽媽就不要勉強獨力照顧嬰兒,應請家人或護理人員協助,直到媽媽恢復健康。 正向態度了解寶寶需求 通常寶寶在出生後6至8週左右是愛哭鬧的高峰期,每個孩子在不同時間點哭鬧的原因都不一樣,太冷、太熱、皮膚發癢、成長痠痛等都有可能,但嬰兒沒有語言能力,爸媽只能觀察肢體語言與寶寶的整體反應來猜測。有些人的觀念認為不能太常抱孩子、寶寶哭累了就會睡著等,甚至當寶寶哭鬧不休時,責怪媽媽沒有按照標準來養育孩子,帶給媽媽很大的心理壓力。 毛心潔呼籲,其實沒有標準的育兒方法,媽媽應最了解孩子適合哪種方式,起初可能無法準確了解孩子的需求,久而久之就會與寶寶培養出默契,知道他想睡覺時會有哪些行為、肚子餓時會有什麼表現。教養孩子本來就需要時間磨合,照顧高需求寶寶尤甚。建議媽媽可以諮詢有育兒經驗的親友做為心理支持,互相分享與支持能減輕心理負擔。 毛心潔也提醒爸媽,高需求寶寶比一般孩子更需要關注,不妨以正向心態面對,思考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是什麼?如果期待孩子只要乖乖聽話、不要有自己的意見,即使不是高需求寶寶,一般嬰兒也不太可能符合這樣的期待。假如認為孩子是上天給予的寶貝,想辦法了解他的需求與特質,磨合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相處模式,一定會漸入佳境,並在育兒生活中找到許多樂趣。 如何回應寶寶的需求? 要回應寶寶的需求,就必須先了解他們哭鬧的原因與其生理發展。6個月以內的寶寶幾乎不會故意和父母唱反調,每次哭鬧都是有需求,寶寶6個月後學會坐,此時開始探索肢體,到1歲會站立、走路,這段期間肢體和大腦的發展非常快速。 大腦在快速成長的情況下,寶寶有時候會做夢,例如白天跌倒、撞到東西,晚上就會做夢醒來。有些寶寶在3、4個月前都不需要夜奶,卻從某天晚上開始要求喝奶,這可能是寶寶在白天的活動量增加,肢體活動變多,接收到更多刺激,大腦會在晚上進行整合。 毛心潔建議家長,在孩子1歲以前,儘量滿足他們的需求,因為此時孩子正在快速成長,嬰兒的腦袋從0歲到2歲會成長3倍,到了2歲時,大腦已經是成人的80%。因此,嬰兒時期的成長非常關鍵,如果爸媽能給予寶寶安全感,讓他們願意去探索世界,此時所接觸到的感知都會讓他腦袋裡留下痕跡。等到3、4歲時就必須協助、引導他建立生活常規,例如收玩具、刷牙洗臉等。 但最好的照護方式還是必須依照爸媽的能力和狀況來調整,假如有經濟上的考量,就要思考如何在工作與照顧寶寶之間取得平衡,若是生活無虞、沒有經濟壓力,就儘量以媽媽輕鬆、寶寶滿意的方式多配合孩子的需求。若真的有教養上的困擾,可以向醫師諮詢,或與其他家長分享、請教專家等,為自己增加親職學分,在育兒上會更輕鬆自在。 高需求寶寶的人格優勢 高需求寶寶的堅持度高、不輕易妥協、聰明且充滿創意,這些都是領導者、成功者的特質,只要父母好好引導,學業、工作都不用替他擔心。如果寶寶的活動力強,就儘量讓他發洩精力,可能有成為體育健將的潛力。 家人能提供甚麼協助? 家人、老公能夠給予的就是體諒,以及心理、實際行動的支持,以正面語彙鼓勵、安慰媽媽,或是幫媽媽分擔其他事情,讓她能無後顧之憂地照顧孩子,也讓孩子跟其他家人慢慢的熟悉,不只限於媽媽,爸爸也可以與寶寶肌膚接觸,以減輕媽媽的負擔。如果全家都能支持媽媽的理念與心境,照顧高需求寶寶就會輕鬆很多。 醫師建議 高需求寶寶非常敏感,如果生活中出現一點改變,就需要有一段較長的適應期。例如從月子中心回家時,聲音、味道、感覺與照顧者完全都不一樣,會需要很長的轉換期,媽媽對此要有心理準備。事實上,有幾個方法可以協助媽媽安撫寶寶,例如親密接觸或使用輔助工具:背巾、背帶等。因為寶寶需要大量的哄抱,媽媽就儘量使用工具讓自己輕鬆一點。毛心潔也鼓勵媽媽對著寶寶唱歌、說話,把他們當成朋友分享,可以介紹天氣、家裡擺設等。 毛心潔也提醒媽媽,對孩子抱持合理的期待與教養方式,也避免跟別人比較教養成果或是孩子的個性,育有高需求寶寶的父母可以跟其他父母交流,各地都有母乳支持團體,跟其他媽媽交流能受益良多。媽媽也要適當放鬆,不要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身上,能讓其他人替手時就儘量休息,即使只是讓自己透個氣都好。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