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會生也會養!「林叨囝仔」即將迎接六寶,獨特風格教養帶出獨立乖巧的孩子

會生也會養!「林叨囝仔」即將迎接六寶,獨特風格教養帶出獨立乖巧的孩子

文/謝佩妤 採訪諮詢/「林叨囝仔」親子部落格經營者 林叨媽咪Sydney 孩子是恩典!婚後不避孕、旁人眼中最敢生的親子部落客「林叨囝仔」,今年再度驗到兩條線,全家歡喜迎接六寶的到來。雖然手把手將孩子帶大不容易,但林叨媽咪享受當媽媽的過程,並以其獨特的風格教養,培養出乖巧獨立又惹人喜愛的林叨囝仔。 爽朗的笑聲,伴隨靦腆的笑容,在俏麗姣好的臉龐下,隱約能感受到一份單純,與生俱來的「樂天」、「勇敢」,成為她最吸引目光的特質,她是「林叨囝仔」的媽咪,也是親子部落格的經營者,Sydney。 與擔任獸醫師的林叨爸結婚十多年來,生養了五個孩子,將孩子視為「上帝的恩典」,兩人在婚前即達成婚後不避孕的共識,以喜悅的心迎接每位孩子,並持續等待著更多孩子的到來。 今年四月,Sydney再度宣布懷孕的消息,不僅成為發燒話題,更讓許多網友們佩服不已,忍不住留言「恭喜,太厲害了!」不過,面對即將迎來第六個孩子,她卻笑說:「等很久了!」雖然與上一胎出生僅僅隔了一年三個月,對她而言,卻是漫長的等待時光。看到兩條線浮現眼前,有如中樂透般驚喜,如今已有六個月身孕的她,談起當時情景,仍舊藏不住內心喜悅,就像一位初次迎接新生命的準媽咪般,散發出滿滿幸福感。 懷孕過程的辛苦 有孩子們的體貼與溫暖 許多人好奇,Sydney生養這麼多孩子,是否懷孕過程都順利且輕鬆舒服?事實上,她是容易害喜的體質,每一胎都得經歷三個月的害喜過程,每一次乾嘔也會折騰她到全身癱軟,但她並不特別在意。由於平時需照顧孩子,加上事業忙碌,無暇顧及自身不適,因此,害喜的日子也經常就在邊吐邊做之中度過,反倒是孩子們心疼媽咪的貼心舉動,成了難以忘懷的感動。 Sydney提到,他們都是最佳幫手!讓她印象深刻的一次害喜,孩子們居然自動自發自行準備午餐,有趣的是,當時剛結束前一份錄製工作,攝影機仍置於腳架上,他們還特地按下錄製功能,對著鏡頭闡述:「媽咪今天身體不舒服,我們要自己做飯。」並將製作過程一一記錄下來,Sydney形容,看見影片的當下,一顆心簡直被他們的可愛之舉暖到融化了! 不僅是神隊友 林叨爸也是十八般武藝精湛的高手 談起另一半,相信許多媽咪們會有同感,若對方願意主動分擔家事,可說是最幸福的事。林叨爸在這方面是行動派代表,在Sydney此次懷孕期間,不僅從洗衣、曬衣到整理衣服一手包辦,有時也會烹煮餐點、照顧孩子,為她減輕不少負擔。Sydney笑說:「他時常嘴巴上不說,就默默地把事情做完」,那些未曾以言語表達的體貼,都被林叨爸化為最實際的行動,付諸於生活。 在Sydney的眼裡,林叨爸就是超級神隊友,待在他身邊,常覺得自己像他的女兒般,備受呵護與寵愛。不僅如此,這位年紀長她十歲的枕邊人,也如同武林界的高手,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一出手一切妥當,不僅家事處理明快,在孩子的帶領上也很有一套。 猶記拍攝當天,為了讓工作順利進行,看見林叨爸將孩子們召集起來,講定規矩,話語中不帶任何負面情緒,不慍不火的聲調中像藏了神奇魔法般,字字句句都紮實地傳遞至每一位孩子心裡,攝影棚內,彷彿多了一間小小幼兒園教室,輕輕鬆鬆搞定五個孩子!當時,林叨爸一手抱著睡著了的五寶悠悠,一邊交代孩子們彼此照顧,從身後望去的背影特別帥氣! 不過,林叨的爸爸可不僅擔任這些角色,在Sydney無助時,也膽任她精神上的堅強後盾。 樂天性格積極面對挑戰 開銷大兩人一起扛就不卡關 現代人不願意生孩子或生得少,多半是因為擔心經濟上無法負擔,當然對於生養了五個孩子的林叨,在經濟上也是一大考驗。孩子們的吃喝、尿布、衣服等物品以及教育,樣樣都是花費,Sydney與老公兩人得一肩扛起,加上上有父母需供養,如此沉重的經濟負擔,光用想的都讓人壓力山大。 但這旁人眼中不可能的任務,對於樂天的Sydney而言,卻鮮少遇到喘不過氣的窘況。或許是個性使然,在經濟上,遇見迎面而來挑戰,她總能先將壓力置於一旁,專注於解決事情,一但找到辦法就解除警報,並且過了就忘,也不會讓壓力成為不快樂的來源而影響心情,她說:「身旁的親朋好友都不會感覺到我經濟壓力很大,反倒覺得我一派輕鬆的樣子,好像任何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當然,Sydney也經歷過被金錢追趕的緊要關頭,真的撐不住時,就會找另一半訴苦,好好大哭一場後,靜下心來聊一聊,再一起振作、想辦法,有了老公作為支柱與陪伴,即使再難過的關卡,也能提起勇氣面對與度過,一起過關斬將。 秉持共同信念 在安全範圍讓孩子各方嘗試 養育孩子極其不易,不僅開銷支出龐大,在教養上更需花費心思,但Sydney與老公秉持著共同信念:「相較於將孩子生下來卻放任不管,滿足孩子們的需求,用心對待與教養才是負責任的態度」。兩人不僅在婚前就做足功課,參加各式家庭教育課程講座、看教養書,不時展開一場場的兩人會議,討論帶孩子的方法與觀念,並在孩子出生後,將這些理念付諸實踐。 對待孩子,兩人努力滿足其生理需求,又不過分強調心理需求,在教養上,更適時給予彈性,劃分出明確界線與範圍,只要不危及生命安全,都願意讓孩子們盡情嘗試。 Sydney強調,讓孩子嘗試各種事物時,也會確實告知危險性與注意事項,若孩子不小心受傷,兩人也不過於緊張或展現焦慮情緒,腦海中更從不上演各種小劇場,比孩子提前緊張,當爸媽從容自在,孩子也能坦然面對挫折,受了傷就包紮,跌倒了就站起來,她說:「林叨的孩子從不覺得跌倒、受傷了就該哭,而是從中得到經驗後,未來更懂得如何拿捏分寸並保護自己。畢竟,世界上沒有爸媽能夠永遠保護孩子,訓練孩子獨立不僅僅是愛的表現,更為孩子的未來奠定良好基礎。」 夫妻倆也會帶著孩子們一起從做中學,鼓勵他們身體力行,像是縫紉、烹飪、畫畫等,孩子們自然而然在生活中練就這些本領。以嘗試為起點,以執行爲過程,漸漸地,培養出一項又一項技能,無形中,也成為林叨獨一無二的標誌。 從小訓練作息、大的帶小的 爸媽也能享有充電時光 若長期關注林叨IG就會發現,Sydney不像許多媽媽疲於照顧孩子,犧牲生活與休息時間,讓孩子霸佔生活的全部,在工作、家庭照顧孩子之餘,她不僅能做指甲、學烘焙,將自己打扮漂亮,還能時常與老公浪漫約會,維持夫妻感情如戀愛模式,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撇步就是從小訓練孩子規律作息及生活自理能力。 讓孩子從小養成午睡、晚上固定時間就寢的習慣,這期間有約莫十二小時,就是Sydney與老公真正的下班時光,於是聊天談心、散步或是出門看電影、啜飲一杯酒,好好享受一番,就能真正充電,不僅維繫夫妻感情,也為生活開一扇窗,透透氣,抒發壓力再帶著愉悅的心情,轉換回爸媽的角色,少了忙亂與焦躁,也才能教出快樂、身心健康的孩子。 而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也已漸漸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年紀長的孩子更會帶領著弟弟妹妹遵守家中的規範,讓生活更有秩序,這也減輕了Sydney許多負擔,她打趣得說:「我算是很閒的媽咪,帶這麼多個比帶一個輕鬆多了!」 告狀太無聊 爸媽不當裁判也沒有處罰 孩子多,難免也會引起爭執、相互告狀,通常爸媽不是花費心力扮演和事佬,就是得換張臉當上裁判,但在孩子多的林叨,卻有與眾不同的處理方式。 沒有懲罰機制,不會看見愛的小手,不會聽見孩子被鞭打時發出的哀嚎聲,更不會看見孩子們面壁思過,就連相互告狀的戲碼也鮮少發生。「罰站、鞭打等看似簡單、快速的懲罰方式,但實際上的教育意義是零,還會產生許多負面效果。」 Sydney說:「我們就不會讓孩子覺得爸媽是裁判,若發生爭執,就讓孩子們自行溝通,林叨還有一個家規,告狀之前,必須先說出對方2個優點,加上沒有懲罰機制,即使孩子來告狀,也不會給予另一個孩子懲罰,甚至還得讚美對方,於是告狀漸漸的也就變成了孩子眼中的無聊行為。」 不過,即使少了懲罰,孩子們仍必須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承擔起後果,當遇到無法承擔後果的情形時,Sydney就會透過體驗讓孩子了解自身的行為可能產生的傷害。例如:孩子不吃飯,就得承擔餓肚子到下一餐;若孩子將沙子丟向他人眼睛,就矇住他的眼睛,讓他同理對方的感受,孩子就懂的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 自身過往經驗 帶孩子踏上與眾不同的自學旅程 在孩子的學習方面,林叨爸媽也沒有少下功夫。走在台灣教育體制外的想法,是相信每個孩子的獨特與價值,也是源於兩人自身經驗的對照。 對比不愛念書、聰明愛玩,學習了各種技能的老公,Sydney從小是學霸,每天埋首於教科書堆中,考試滿分,但出社會後,卻發現自己無精通的一技之長,深怕孩子們只專注學科而侷限了其他技能發展,於是決定帶孩子們踏上自學這趟教育旅程。 在家自學,可享有學校的資源,也能選擇想上的科目與決定是否到校上課,於是Sydney讓孩子們一兩天到校學習、參加學校球隊,了解學校的運行方式,並與其他小朋友接觸、互動,希望他們看得更多,也能學會如何和學校老師及同學相處。其餘時間,就在家中,自己教導孩子學科與才藝,例如:音樂、美術、裁縫等,希望孩子能發展出許多專長,最大的期許就是他們能養活自己。 登山、環島也是自學計畫的一環 Sydney與老公也熱愛帶著孩子們上山下海,體驗大自然中的各種事物,Sydney提到,戶外活動也是自學計劃的項目之一,深入大自然,孩子們可以接觸各式生物、開啟想像空間,同時,也是給孩子們的一點挑戰,特別是登山、環島過程中,不允許輕言放棄,得靠著堅強意志力與耐力,一步一步倚著冒險精神咬牙走完旅程。「孩子會不斷喊著腳痠、好累,但在鼓勵之下,也沒有放棄,直到攻頂的那一刻,那種滿足實在難以言喻。」 Sydney回憶,帶老大糯米前往嘉明湖時,糯米曾出現喘不過氣的情形,兩人趕緊拿出氧氣瓶讓他吸並陪伴他,還好不久後就恢復體力,一路活力滿滿到山頂。「辛苦又好玩」是糯米對這趟旅程下的註解,Sydney也發現,孩子也藉由這些過程累積了經驗,對自己更有自信,在這些挑戰中,能看見孩子成長,是爸媽最欣慰的事。 近十年的積累 當媽早已駕輕就熟 配合此次拍攝,林叨一家特地由高雄北上,中途在外住宿過夜,Sydney在IG上分享,過去幾乎不曾與孩子們同睡,這一晚看見熟睡中的五寶格外有感,遙想第一胎到現在,歷經十年淬鍊,帶孩子們看不同的世界,從生活中培養興趣與技能、探索大自然的神祕與生機,這些都讓一家人一同成長。而在教養路上,雖然帶孩子的大原則未曾改變,卻也讓自己有了更多彈性,不若當初面對大寶、二寶時,想掌握好所有照顧細節,現在的她,成了一位隨興的媽咪,心情更為放鬆與自在。 對於當媽早已駕輕就熟的Sydney,一打多早已不是什麼難事,接下來即將迎接六寶到來,仍會以其獨特的教養風格來帶領,並繼續等待、陪伴更多孩子,「能生幾個就生幾個,生下來,我們就會好好養他、愛他」,源於「孩子是恩典」的堅強信念,在平凡日常中培養獨立、各有特長的孩子,將是他人眼中不平凡的林叨囝仔。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家有雙胞胎!教養要注意這些事…

家有雙胞胎!教養要注意這些事…

《媽媽寶寶》編輯部 擁有一對雙胞胎抱在懷中,可說是父母最溫暖的慰藉,但新手爸媽光是照顧一個新生兒就已經手忙腳亂,更別說是同時要照顧兩個寶寶,背後所要承擔的辛苦及付出的心力,可能比兩倍還要多更多! 從小就要找時間分開單獨帶孩子出去玩,讓他們覺得自己獨一無二 雙胞胎在一起可以互相依賴,有伴陪在身邊很安心,但寶寶都會有向外探索的欲望,建議家長必須要滿足孩子的欲望,更要讓孩子有與父母單獨相處的機會,從小就要找時間分開單獨帶孩子出去玩,讓他們覺得自己獨一無二。  每一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特質,雙胞胎雖然總是在一起,關係緊密,但在成長過程中也必須要學習我的、你的及大家的差異,讓他們學會人與人之間的界線。等孩子漸漸長大,則最好讓雙胞胎分在不同的班級上課,因為即便是雙胞胎,一定會有一個比較獨立、發號施令,另外一個則比較依賴、負責跟隨執行,所以要讓他們學習獨立,培養即便單獨與外界接觸也能具有安全感。 父母總會無形中,賦予兩個孩子中年紀比較大的重要任務,並且對事情做決定,所以許多雙胞胎家庭選擇不分辨孩子的年紀大小,都叫名字來稱呼,讓他們知道彼此是一樣的,兩個人都很重要,或者是家長會讓兩個人輪流當哥哥或姐姐,學習承擔責任。 雙胞胎最討厭被問到「有沒有心電感應」的問題,因為雙胞胎朝夕相處,通常更懂得彼此的想法及需求,加上遺傳基因的影響,做事情決定的方式也相似,但這並不代表有心電感應,只是人們會不斷地放大及以偏概全,彷彿雙胞胎就等於「心電感應」。 誰身高比較高?誰身材比較豐腴?誰長得比較可愛?誰功課比較好?誰比較會彈鋼琴?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比較,家長自己也難免會比較雙胞胎的外表、學歷與能力,即便自己秉持著從不比較的心態,週遭的親朋好友也總不免要詢問一番,此時父母的回答格外重要,透過父母的回應,可以化解孩子心裡的疙瘩,且為了避免直接性比較,競爭更加激烈,成長過程不同班是較好的選擇。 雙胞胎是彼此最好的夥伴,互相支持不孤單,準備東西給雙胞胎時,應事先做好記號或使用不同顏色,以利孩子及父母分辨物品的所有人,但有時候不可能所有玩具或用品都準備兩份,因此,家長要適時教導孩子分享的概念,別讓他們認為自己的物品備感威脅,等到雙胞胎開始懂事就會學習互相分享,但可能對於雙胞胎以外的孩子有距離感,這時家長也必須要好好跟孩子溝通,避免打罵。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原來同理心培養還有分歲段~心理師不藏私3招同理心培養小方法:認識情緒、學習付出、善用繪本

原來同理心培養還有分歲段~心理師不藏私3招同理心培養小方法:認識情緒、學習付出、善用繪本

文.整理/黃煜嵐 採訪諮詢/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洪意晴心理師 同理心的發展與寶寶的先天氣質有所相關,每個寶寶有著自己的先天個性,其與生俱來的獨特行為模式會導致不同的行為表現,因此,也會造成寶寶發展同理心時的差異。例如:若寶寶的情緒較穩定,就比較有能力去感受他人的情緒,反之,則較難去關注他人的情緒;或是若寶寶天生充滿好奇心、喜歡與人互動,就比較有助於孩子認識他人情緒,進而培養同理心;否則,若對於新事物比較容易出現退縮反應,則可能較難主動體會他人的感受。洪意晴心理師表示,即便先天氣質會影響寶寶同理心的發展,但只要父母願意創造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不評斷孩子的每個發現、不過度主導孩子的學習、並且總是接納、讚美他的每個創意,讓他能安全探索這個世界、安全地表達自己,他就會對周遭的人始終保持好奇,並自然地去關懷與覺察他人的情緒,進而發展出對人的關懷與同理心。   .1歲前:自我概念尚未成熟 對於「我」的概念尚不明確,透過聽到自己的哭聲、動動與嚐嚐自己的小手小腳,寶寶才開始熟悉自己的身體,並對於自己的身體動作有所認識。 .18個月後:以自身出發去感受旁人情緒 寶寶逐漸開始有了「我」的意識,此時,對於別人的不幸,他會以「我也有不幸」來表示同情,例如:當有其他小朋友跌倒了說痛痛,他也會指出他曾經受傷的地方說痛痛,或者他會企圖以自己遭遇不幸時所獲得的安慰方式去安慰他人,例如:寶寶可能會摸摸那個人跌倒受傷的部位,因為他之前被這樣對待過。 .2~3歲:開始意識到他人的情緒 幾乎已經能視自己為一個生理上有別於他人的個體,對於「別人的感覺」或「別人對自己的感覺」有更多的重視,孩子會愈來愈基於別人的感覺而行動,不再只是基於自己的感覺而行動,洪意晴心理師表示,這是因為寶寶此階段開始發展「角色取替」的能力,係指一個人從他人的立場來看待一種情境的能力。所以他們會開始知道,別人的感受和自己不一樣。 .4歲:清楚辨別情緒 孩子就能很清楚明確地分辨出他人的快樂與悲傷。 .6歲後:同理心發展大至成熟 此時已能擴及到其他人的生活情境中,會去體會他人的遭遇。例如:現實生活中的痛苦、分離、對未來的期待或種種的得失等,明白每個人的感受是生活經驗所影響的,而不只是對當前的情境所引發,此時,孩子的同理心發展幾乎已臻於成熟。   3方法教出同理心寶寶,天下父母心皆希望孩子善良,也能被世界溫柔對待 1.帶寶寶認識情緒:教導孩子辨認當下情緒,讓孩子了解此時的感受是屬於何種情緒,並協助他正確表達,如:「你現在很傷心,因為不能出去玩」或「現在不能看電視讓你好生氣」等,提供孩子日後辨別他人相同的情緒感受並給予同理,家長也須同理孩子的心情、給予接納,使孩子日後也能在相同情境下,以相同的方式對待他人。   2.學習對他人付出關心:爸媽可以教育孩子隨時給予他人小小的幫助,並引導孩子去感受其中的快樂,同時,觀察孩子的表現,並適時給予具體讚美,也能讓孩子感受被關心的感覺,當孩子被稱讚,他會知道自己的能力被看見,使他更有信心、也相信自己能夠為他人付出關愛。   3.善用繪本或故事引導:對孩子來說,遊戲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孩子用來學習或認識這個世界的媒介。透過有故事情節的遊戲或繪本,爸媽可順著故事情節,讓孩子深入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有機會去站在故事主角的立場去感受該角色的感覺,也能有機會練習用他人的立場去表達感覺。   請避免冷漠與強勢的教養態度,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避免冷漠以對 照顧者總是冷漠以對,會讓寶寶感覺自己不被重視、需求得不到回應,進而認為環境不友善,並因此失去對人的興趣,阻礙了孩子同理心的發展。對1歲內的寶寶而言,雖然他們還未能發展出同理心,但已經能開始跟他人的情緒產生共鳴,也會複製照照顧者的態度去面對人群。   .避免強勢教養 家長若時常用懲罰、強勢的態度與說理方式來教養,孩子容易覺得自己的情緒不被了解,相對也比較難以了解別人的感受。如:當寶寶再大一點時,也許會比較有自己的主見與要求,想要買東西時,如果父母只是禁止,跟孩子說:「不能買」,那麼孩子只學到規則,他們的心情並沒有被同理,此時孩子就很難學到如何同理別人。如果父母能多加一句:「我知道不能買讓你很難過,來,媽媽抱抱安慰一下」,孩子的心情能立刻被了解,他們也就能夠間接學習到如何同理別人。洪意晴心理師認為,當孩子的心情被家長照顧到時,他們日後才有能量去照顧別人的心情。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孩子在幼兒園沒玩伴?當孩子說:「沒有同學想跟我玩」,先別慌張!讀懂背後真心話,3狀況一次解析

孩子在幼兒園沒玩伴?當孩子說:「沒有同學想跟我玩」,先別慌張!讀懂背後真心話,3狀況一次解析

文/劉敏涵 採訪諮詢/友緣基金會臨床諮商心理師陳奕安 當孩子跟爸媽反應在幼兒園沒有玩伴,不免讓爸媽感到擔憂。由於小小孩的社交經驗不足,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沒有同學想跟我玩」的感覺,專業心理師分享3個常見狀況,並提供爸媽實用的因應對策! 狀況1.孩子不知道怎麼邀約同學一起玩 如果孩子不知道該如何主動邀約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爸媽可以先在家中跟孩子進行練習角色扮演,讓自己成為孩子練習邀約的對象。 跟孩子練習角色扮演 友緣基金會臨床諮商心理師陳奕安指出,如果孩子完全沒有概念該怎麼做,可以由爸媽先進行示範,例如說:「我現在這裡有很好玩的玩具,你要不要跟我一起玩?」,接著再反問孩子,「你聽到這句話時,會想要跟我一起玩嗎?」讓孩子從一來一往的對話中,想想怎麼邀約會比較合適,一步步練習表達內心的想法。 先陪伴孩子進行邀約 由於小朋友的社交經驗不足,有時候由爸媽直接跟孩子說怎麼做,不過,孩子無法理解而覺得太過困難,或者孩子在和爸媽練習時,能順利說出想講的話,但實際跟其他孩子互動時,仍然遇到阻礙,這時候如果狀況允許,爸媽不妨陪同小朋友一起去邀約其他孩子,在一旁適時提供輔助。 例如,爸媽可以跟其他小朋友說:「我現在是xxx的傳聲筒,他現在想跟大家講一些事情,但要自己講還有點困難,所以我先幫他傳話喔!」或者跟孩子提議,「你要不要試著自己講一半、我講一半?」陪伴孩子累積表達的經驗,讓孩子能漸漸由自己獨立進行邀約。 狀況2.孩子不知道怎麼參與遊戲 如果爸媽了解到的情形,是孩子會坐在其他孩子旁邊,看著別人玩遊戲,一心想著要跟其他孩子玩,但遲遲沒有說出口,可能代表孩子的同學並不曉得孩子想要參與遊戲。因此,爸媽一樣能透過角色扮演的練習,協助孩子對其他同學表達內心的想法。 先陪伴孩子在家中玩遊戲 陳奕安心理師指出,有些遊戲有明確的開始及結束時間,如桌遊,導致孩子要中途加入遊戲會比較困難,因此,也可以協助孩子判斷遊戲何時結束,什麼時候適合跟其他孩子進行邀約。如果孩子遇到的困難,是不熟悉遊戲規則,導致難以加入別的同學正在玩的遊戲,爸媽也可以先在家中陪同孩子一起玩,幫助孩子了解遊戲如何進行。 狀況3.孩子與同學發生爭執 陳奕安心理師表示,另外一種常見的情況,是孩子本來在跟同學一起玩,但過程中發生了一些事情,讓孩子和同學不歡而散。 觀察孩子與同學的互動情況 爸媽可以根據自己跟孩子互動的經驗而進行推測,例如,若孩子感到挫折時,就會有想動手打人,或者跟孩子玩遊戲時,孩子常常中途鬧脾氣、不願服輸,或想要更改遊戲規則,要同學全聽他的話,那麼可以想見,在跟其他同學玩遊戲時,也有可能發生相關問題。藉由先了解孩子跟其他同學互動的情況,再針對不同問題,陪伴孩子調整自己的行為,相信能更加幫助孩子與其他同學順利地一起玩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吳念真成為阿公後都講娃娃音!孫子出生後開啟父子新關係。吳定謙:現在我才理解了二十幾年前爸爸的背影

吳念真成為阿公後都講娃娃音!孫子出生後開啟父子新關係。吳定謙:現在我才理解了二十幾年前爸爸的背影

文/李柔萱 攝影/Hedy Chang 曾出演舞台劇〈小兒子〉的吳定謙,在現實生活裡,也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小兒子。啾寶的加入,讓吳念真與吳定謙這對相處38年的「老朋友」,有了新的共同話題,三代同框的畫面裡,有初為人父的喜悅與甘苦,也有從爸爸到阿公,嘗盡酸甜苦辣後,再當一次父親的回甘韻味。 這天早上,抵達吳念真導演在新店的住家時,他早已為我們開好大門,看到地上的室內拖,還真的有種到大伯家作客的親切感。我們一邊整理物品,一邊聽到吳導悠悠地說,「好久沒看到阿孫了。」手邊正握著遙控器,開啟平常不怎麼吹的冷氣,「現在小孩都是冷氣兒童,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待在冷氣房,阿公家沒冷氣的話,小孩都不想回來了!」 不一會兒,吳定謙挽著嬰兒提籃現身,兒子啾寶一登場,彷彿自帶聖光,讓全家人都綻起幸福的笑顏,阿公抱完,換阿嬤抱;阿嬤手痠了,再回到阿公懷裡。才出生三個多月的啾寶,儼然已晉升為這個家的最高掌權者,家人暱稱他「吳董」不是沒有原因。 孩子吃好睡好 是為人父的最大驕傲 因為劇場工作讓吳定謙時常需要到外地巡演,他也曾擔心,寶寶剛出生,作息還沒建立起來,太太要一個人在家帶孩子,想必格外辛苦,但一切像是冥冥之中註定,孩子出生沒過多久,疫情驟然升溫,劇場的演出、排練紛紛停擺,讓他想都不用想,每天只要專注在孩子的每個需求與變化。「有時早上看到他起床,對著自己笑,就會覺得慶幸,幸好我在這裡,可以看到這個畫面。」縱使睡眠不足又精疲力竭,只要孩子一個笑容,就足以讓爸媽心甘情願繼續犧牲奉獻。 談起成為父親後的變化,吳定謙好像開始能理解二十幾年前的爸爸,「以前我的食量很大,尤其是國高中正在發育的時候,食量真的大到一個不行,那時候,他(吳導)很喜歡到處跟別人說我很會吃,一餐能吃兩、三碗牛肉麵。我只覺得很丟臉,這種東西有什麼好自豪的,幹嘛到處去講?」 後來有一天,吳定謙在餵孩子喝奶時,餵著餵著,竟發覺啾寶突然能從120ml喝到150ml,「當下真的好開心,也很驕傲,而且那個成就感是可以量化的,就覺得兒子一餐可以喝150ml很了不起。」那時,他才懂為人父母想看到的,不是孩子多聰明、成就多高,每天吃得好、睡得好、開開心心,就是最重要的。 第一眼看到寶寶 和想像完全不同 回想起第一眼看到寶寶的心情,吳定謙以戲劇殺青來比喻,每次拍戲拍到中後期,他都想,殺青那天一定會大哭,因為壓力實在太大,但當那個在腦海中演練過無數次的瞬間真正到來,反而是很平靜的,「每次都是這樣,殺青後各自回家,繼續過著平凡的一天。」最後留給自己的那場戲,早就在心裡的小劇場落幕。 正因無法體會懷孕的過程,爸爸們通常是第一眼看到、摸到寶寶時,才會和眼前的新生命產生連結。兒子出生前,吳定謙曾在心裡想像過好幾回,「我那時候會想著什麼?應該有很多話想跟孩子說吧?」 然而,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老婆原先因胎位不正,已安排好剖腹產日期。生產前,夫妻倆還打算看場電影,好好享受最後的兩人時光,〈哥吉拉大戰金剛〉電影票都買好了,怎料肚子裡的「電燈泡」已經迫不及待,比預期早了十多天報到。 「一切都來得太快了!」吳定謙說,抵達醫院,醫護人員確定老婆已經破水,他依照指示簽署相關文件,老婆被推進手術室後,他再接著一一聯絡爸媽、岳父岳母,忙完一輪,還沒來得及思考,兒子就出生了,整個過程只有兩小時。父子初見,吳定謙的自我介紹淡定又略顯生澀,「嗨……你好,我是你爸。」 憶及吳定謙出生時的景象,竟也巧妙地與電影有些關聯,吳導說,「太太那時去看金馬影展,那部電影最後其實是會讓觀眾落淚的,因為我辦公室就在樓上,電影快結束時,我下去接她,結果卻看到一個女生笑咪咪站著,原來是破水要生了。」他還記得對吳定謙的第一印象,和38年後,第一眼看到啾寶的反應如出一轍:「哇!這雙眼睛好亮、好乾淨!」 看兒子育嬰 反思做為爸爸的自己 當初牙牙學語的小男孩,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兒子,做父親的,一定感觸良多吧?吳導坦言,兒子比他厲害多了,「看他在帶小孩,我會一直反省自己,因為太太是護理師,所以帶小孩這件事,她比較有經驗,很多事情我只能在旁邊看。比如說,我從來沒有幫孩子洗過澡,有一天我看到他(吳定謙)在幫小孩洗澡的影片,覺得很感動,因為那是我沒有做過的,但他現在可以做得很好。」 因為疫情,吳導和孫子平時多在空中相會。視訊通話過程中,他不時能窺見吳定謙和孩子的互動,「我發現他可以跟孩子花一個小時在講火星語,老實說,我以前沒跟小孩子講過那麼久的話,最多是躺在床上的時候,跟他講個幾句,我覺得他花的時間跟精神,比我多太多了。」同樣作為父親,吳定謙對兒子的耐心,實在是讓老爸甘拜下風。   每個父親都有自己的課題 如何當爸爸是一輩子的學習。從過去的訪問中能感覺到,吳導是一位「放得下」的爸爸,不僅放下父親的架子,也放手讓孩子自由追尋所愛。這樣的育兒態度,可回溯到他與上一代的相處經驗,「我們小時候回家,只要爸爸不在,都很高興耶!因為有一個很兇的人不在,我們也很少跟爸爸講話,關於他的故事,他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時候發生的事,都要聽叔叔伯伯講。」 因此他告訴自己,要跟兒子成為朋友,不想變成一個被他害怕的爸爸,「只是沒想到,後來他不但是可以和我講話,還可以隨時虧我,甚至當著別人的面虧我。」吳導不忘自嘲一番。 每個父親都有自己的課題,有時是以上一代為借鏡,在不斷嘗試、調整中,摸索出最合適的教養方法,有時則是與自我的對話。相較於自由派的爸爸,天蠍座的吳定謙仍在學習「放手」這門學問,「我也做過很多親子的訪談,但當自己真正成為爸爸,才發覺好像有點難。就拿吃飯來說,他吃不下,就不要再逼他吃,像是這類小事情。你愛他,又要願意放手,我可能還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學。」 表達愛的方法也會與時俱進 華人社會表達愛的方式,往往是隱晦而實際的。吳導說,「我們這一代已經改變很多,我爸爸從來沒有抱過我們,如果爸爸抱我,就是一定有問題,出代誌了!像我們放學回家,爸爸跟你說:『書包去放好。』完蛋了,你一定是惹了什麼禍,要被處罰了。到我們這一代,當然不是像老外常說I love you,但也已經可以抱一下兒子了。」 縱然兩個大男人之間不會直接將愛說出口,偶爾的一個簡訊、一通電話,是吳定謙關心爸爸的方式,而對吳定謙來說,爸爸來看戲就足矣。 父子間不來這套,但面對孫子,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每到晚上8點多,吳導總會猶豫著要不要去洗澡,他擔心如果那時去洗澡,到了視訊的時間,會不會看不到孫子?一想到這,就決定再等等。 吳定謙吐槽,「他視訊都在娃娃音耶!我看那畫面,真的受不了,趕快轉過去給孫子看。」隨即演繹了一段「阿公的火星語」,讓全場忍不住笑出聲。     父子合作 透過戲劇來場跨世代交流 頂著「吳念真兒子」的光環,又投身父親耕耘多年的領域,吳定謙的表現經常被外界放大檢視,從演員一路走到導演,他心裡也清楚,這是個想逃也逃不掉的問題,但他說:「老話一句,別人怎麼看,真的沒有意義,因為他們想怎麼看,你也改變不了,自己做得開心,是最重要的事情。」 身為導演,他想要把這個世代想說的故事、想傳承的事物延續下去,而支撐他前進的,是那些來看戲的觀眾,「你不會知道他們是誰,但戲終、散場後,作品裡的一小部分,可能會留在他們心裡。做戲的人,好像都是為了這樣小小小小的火花而努力活著。」 吳導提到,最近由他編導的舞台劇〈人間條件七〉,可能交由吳定謙擔任執行導演,「這齣戲寫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故事,我常開玩笑說,這是向我們這一代告別的戲,有些戲很重,我很好奇下一代會怎麼去看,也想看他(吳定謙)會怎麼去執行這個戲,就像兒子會怎麼看待他爸的人生。」聽吳導說著,讓我們也期待了起來。 疫情打亂我們原本日復一日的生活秩序,勾起人們內心的恐懼、焦慮和不信任感。但最終能療癒人心的,還是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情感,而〈人間條件〉系列舞台劇,寫的就是你我身邊的人間故事,樸實又細膩地刻畫出每個族群、每個世代的生命歷程,喚起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理解與包容。特別在疫情肆虐之際,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包容,一定能早日看到黑暗的盡頭。疫情過後,我們相約一起去看戲。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黃鐙輝兒學大提琴被老師說「手很短」,傷心大哭!萁萁:大人的話,孩子會記一輩子

黃鐙輝兒學大提琴被老師說「手很短」,傷心大哭!萁萁:大人的話,孩子會記一輩子

整理/游資芸 圖/FB@萁萁的黃三寶 黃鐙輝兒子「阿丸」因老師一句話,傷心大哭!大人/老師說的話,孩子會記一輩子!「選擇才藝項目重要,選擇教授的老師更重要!」 老師一句話,打擊了黃鐙輝兒子對大提琴的熱忱 黃鐙輝老婆萁萁在臉書分享,希望孩子從小多接觸各種樂器,讓兒子「阿丸」學大提琴,有一天去接他下課,阿丸傷心大哭,他說:「老師說我手很短。」並告訴媽媽:「我不喜歡大提琴我不要上了。」 萁萁當下,馬上打給負責的老師,老師解釋,應該是傳達上的誤差,老師認為自己應該說的是:「手肘抬高一點,手指比較好按。」由於她不是現場聽到,再問了同班的同學,說法與阿丸差不多,於是她選擇相信自己的孩子,並強調:「總而言之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要不然以後什麼話什麼委屈回來都不講了,然後變憂鬱……」 萁萁心疼說:「阿丸的手就是我的黑輪手,沒辦法這是天生的,老師可以罵他沒練習拖累團隊之類的,但不可以人身攻擊!」 孩子會因大人一句話,記一輩子 她強調,若阿丸功課沒唸、不專心等,老師要懲罰都可以,她都會讓孩子承受自己的錯誤,但「希望老師對小孩子說話能有愛一點」,因為「大人/老師說的話真的會影響孩子很多」,她說:「對國小生這樣說,孩子會記一輩子。」 萁萁告訴阿丸,上課要有始有終,至少把這學期課上完,下一學期再停止,後來阿丸選擇換學爵士鼓,讓媽媽充滿遺憾:「可惡…阿丸拉大堤(大提琴)很帥的說!」還說,「大提琴低音真的很療癒。」 網友對於阿丸因此放棄大提琴,感到可惜,留言表示:「如果阿丸很喜歡大提琴,而且是媽媽認證的很帥,不應該只是為了一句話讓孩子中斷。阿丸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花了很多時間,可以再鼓勵他讓他重新找回對大提琴的愛!」 萁萁說,她給阿丸自己做選擇,兒子後來選擇爵士鼓,不過她不會就此放棄,表示還會再找找看老師。 幼齡孩子學才藝,著重在多接觸和興趣培養,不見得每人都要成為大提琴家,但可以藉由學習的過程,培養對聆聽音樂和演奏樂器的熱忱。老師對孩子說話要謹慎,一句傷害的話,不僅扼殺了孩子對此種樂器的興趣,也打擊了孩子的信心。 選擇授課老師比選擇才藝項目更重要 音樂工作者柳淑萱老師認為,啟蒙老師非常重要,孩子對於音樂的興趣是否會發芽、成長也是取決於第一位老師。若老師的素質沒有很好,可能會影響孩子未來學習音樂的意願。當過去沒有良好的體驗,即便之後換老師,孩子也可能會怯步,失去對音樂的興趣。 「選擇才藝項目重要,選擇教授的老師更重要!」PCT童樂匯親子教育中心執行長楊東蓉強調,才藝老師如果只會教才藝,而不會處理孩子的情緒或不了解孩子的發展能力,將讓孩子無法開心學習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坊間開班授課的才藝老師很多,但誰才是適合的呢?楊東蓉執行長指出,「不要迷信名師,或是強調S.O.P教學的老師,制式教學容易忽略了孩子的個別性。了解老師是怎樣的人,能了解幼兒的心智發展,有能力處理孩子情緒的老師,甚至是願意花時間與家長聊聊孩子的老師,一起關心還可以怎麼幫助孩子學得更好」,才能陪伴孩子踏上漫漫學習之路! 5方法幫助孩子學音樂減少挫折感 如何幫助孩子在學音樂的過程中減少挫折感呢? 1.為孩子建立正確概念 柳淑萱老師表示,讓孩子依據興趣而學習是正確的,但不論學習任何事物,都會經過一段較辛苦的時期。因此,父母要讓孩子了解,從學習中得到樂趣之前,勢必會遇到一些瓶頸,需要經過練習才能慢慢突破這些關卡,從中獲得成就感。 2.全心陪伴 當幼小的孩子要學習音樂,家長扮演很重要的輔助角色。父母要在旁陪伴及給予支持,而不應該事不關己,只是指揮孩子練習,卻在一旁滑手機或分心在其他事物上。當孩子得長時間獨處,又在學習上遇到挫折,就很容易產生放棄的念頭,因此不應該讓孩子感覺在孤軍奮戰。 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多給予鼓勵,並觀察孩子是否有遇到瓶頸,適時給予反饋,讓孩子感受到溫暖與關懷。 3.提供適當環境 孩子在外上完音樂課後,要搭配練習才能慢慢進步。因此,父母要提供一個安靜的空間,並空出一段時間讓孩子能專心練習。 4.訂定小目標 柳淑萱老師建議,當孩子學習一段時間後,可以一起訂定小目標,例如:學會彈一首曲子。當孩子達成一項目標,就能從中獲得成就感。若孩子真心喜歡音樂,並在努力後得到成果,自然會想要持續學習。 5.給予獎勵 當孩子有進步一些,父母可以多給予稱讚,增進他的自信心,並適時提供小獎勵,例如:帶孩子去郊遊、給一個小玩具,讓孩子更有信心朝下一個目標前進。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買不起書包,爸爸熬夜用「塑膠繩綑」製獨一無二書包給兒:在最貧困的家境中,我能給孩子最富足的愛!

買不起書包,爸爸熬夜用「塑膠繩綑」製獨一無二書包給兒:在最貧困的家境中,我能給孩子最富足的愛!

文.整理/黃煜嵐 圖片來源FB@Sophous Suon 在柬埔寨,不少家庭的經濟都不算很好,在那個少有人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社會中,甚至可能連下一餐在哪都不太確定。雖然如此,他們仍用盡全力給孩子最多的「愛」,而這可能也是孩子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   爸爸靠打粗工養家,收入仍非常微薄 這個故事是來自一位柬埔寨的老師索菲斯,她的班上有一位小男生家境不好,他爸爸平時做著辛苦的粗工來養家,將賺來的薪水都拿來供孩子讀書,每天早出晚歸相當辛苦。 光是繳學費就已經讓爸爸感到十分吃力,其他上學所需的基本用品,都由老師借給男童,好在制服由學校免費提供,讓男童至少能有制服上學。不過上學所需的「書包」爸爸也沒有錢購買,看著兒子每天只能雙手抱書去上課,他感到相當自責。   熬夜編織書包,背後的父愛感動無數人 某天爸爸靈機一動,買了一捆便宜的尼龍塑膠繩回家,晚上趁著兒子睡著後,熬夜編織了一個堅固的「手工尼龍繩書包」!從照片上不難看到,雖然原料是尼龍,但整齊的每一格和堅固的外表,都可以看出爸爸的用心,明明白天工作很辛苦,卻熬夜只為了給兒子一個最好的書包。 隔天兒子開心地將書包背去學校,索菲斯老師感動的把這個書包拍下來上傳到網路上,並寫上: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書包,但其中卻裝載了父親滿滿的愛!網友看到後紛紛感動留言表示:「從完成度和精美度可以看出爸爸花了多少力氣和愛在上面。」、「這是無價的!用錢也買不到的!」 即便家境貧窮,但這位爸爸卻給了孩子最好的關心,孩子要的從來不是多重的物質生活,父母給孩子的愛,就是孩子最需要也最有用的禮物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吸力不是越強越好!選購擠乳器不能忽略的5個重點,使用時有拉扯感但不疼痛才正確

吸力不是越強越好!選購擠乳器不能忽略的5個重點,使用時有拉扯感但不疼痛才正確

文/李柔萱 採訪諮詢/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鍾惠菊 母乳中不僅含有寶寶成長所需營養,可提升寶寶免疫力,同時,因哺乳時所消耗的熱量,更有助媽咪恢復產後身材。當媽媽出門在外,或者回歸職場,無法隨時親餵的狀況下,擠乳器就是幫助媽咪有效率移出奶水的實用工具,但擠乳器並非功能越多、吸力越大就越好,還需依每位媽咪的條件及使用情境做調整。 不管自然產或剖腹產媽媽,原則上,只要傷口復原到一定程度,且身體狀況無大礙,及早開始嘗試哺餵母乳,將有助促進奶汁分泌。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鍾惠菊表示,通常剛開始的兩、三天,奶量一定不多,甚至擠不出奶水都是正常的,媽媽不需太過沮喪。 有志哺乳的媽媽多會關心,是否要買一台擠乳器?然而,在產後初期,哺乳首要目標是刺激奶水分泌與增加奶量。就刺激效果而言,手擠乳的效果比擠乳器好,而親餵又勝於手擠乳。因此,待奶水分泌狀況穩定時,再使用擠乳器。 擠乳器該買手動或電動? 雖然親餵對於媽咪而言,的確較方便且省時,不過,當孩子不在身邊,又需要將乳汁移出時,手邊那台好用的擠乳器,就是媽咪的神隊友。擠乳器分成手動及電動,兩者各有合適的族群。 手動.隨時隨地都能用 普遍來說,手動擠乳器價格較便宜,體積小且輕盈,出門在外不必四處找插座,也不擔心電池沒電的問題,媽咪能夠自行控制吸力及頻率,但缺點就在於使用久了,雙手容易痠痛、吸力不穩定。 若是預算有限、平時親餵的機會較多,或者偶爾想要輕便出門的媽咪,就適合購入手動擠乳器。 電動.省時又多功能 電動擠乳器與手動相比,吸力更穩定,有些還具備按摩、淺層與深層吸乳等多種功能轉換,選擇雙邊擠乳器,更能節省一半擠奶時間。但電動擠乳器通常配件較多、體積偏大,攜帶出門還須考量電力來源。 對於能夠接受電動擠乳器價格,且每天擠奶次數多的媽咪,選用電動擠乳器,會是比較省時省力的選項。 選購擠乳器.先評估這5項 了解手動及電動擠乳器的基本特色後,接下來就能依據以下5點評估,挑選一款使用最順手,也符合需求的擠乳器。 1.喇叭罩尺寸 市面上的擠奶器種類繁多,媽咪不妨從喇叭罩開始篩選,選到合適的喇叭罩尺寸,再考慮其他功能、喜好等條件。喇叭罩的管徑,最好比乳頭直徑多出4~6釐米,太小可能造成乳頭在擠奶過程中破皮、受傷;太大則容易讓乳暈也一起被吸入,導致乳頭底部及乳暈疼痛、水腫,甚至影響奶量。 2.使用情境 每個人的哺乳環境不甚相同,媽媽先列出自己的需求,再一一檢視哪種擠乳器最為符合,像是預算、使用頻率,如果在職場,是否設置專用的哺集乳室、電源取得是否容易等選項都因人而異。 3.有效及舒適度 由於擠乳器屬於較貼身的用品,過去少有機會讓媽媽實際試用,但每個人對使用時是否順手、觸感與材質的感受都不同,鍾惠菊泌乳顧問提到,現在已有些月子中心提供短期的試用服務,部分擠乳器廠商也推出租借方案,供媽媽試用後,滿意才購買,避免花了大筆費用,最後換來一台不合用的擠乳器。 4.功能性 可調整的多段式吸力、吸乳週期,或吸乳、按摩促乳模式切換,都是電動擠乳器的常見功能。 5.電力及零件 電動吸乳器最怕遇到電力不足,購買前建議仔細檢視該款擠乳器採電池、插電、充電使用或三者皆可。另外,零件是否容易取得、維修方便與否,以及有無提供保固,都是影響使用便利與否的因素。 吸力並非越強越好 根據研究,嬰兒吸吮的負壓為55~155mmHg,最高可達約241 mmHg,而市面上的擠乳器一般從200mmHg起跳,最高更達300mmHg,若一下使用太強的吸力,反而會讓媽咪的的乳頭及乳腺受傷,鍾惠菊泌乳顧問建議,使用時應先從低段數的吸力開始,再慢慢提升,以有拉扯感但不疼痛為原則。 正確使用擠乳器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用得正確,可從以下幾個特徵來判斷: .吸乳時,乳頭位於管中央,沒有碰到管壁且能自由移動。 .避免乳暈組織被完全吸入管中,儘量維持少於一半乳暈被吸入的狀態。 .吸乳的過程溫和有節奏。 .媽咪不會感覺到疼痛。 .吸完後,能感受到乳房變得鬆軟舒服。 找到有效促進奶陣的方法 在擠奶過程中,有兩種荷爾蒙扮演著重要角色,分別是促進奶水製造的「泌乳激素」,以及引起噴乳反射(奶陣)的「催產激素」。其中,情緒、想法和感受,都是影響催產素分泌的變因。 雖然每位媽媽引奶陣的方法會有些許不同,有些人只要想著寶寶、聞到寶寶的味道,就自然而然引發奶陣,有些則能靠按摩乳房達到效果,但不管用哪種方法,保持放鬆、正面的心情,即有助於刺激噴乳反射。 返回職場.3週前就能準備 即將回歸職場的媽咪,為了預備之後將寶寶送托或交由保母照顧,約2~3週前即可開始準備庫存母乳,前一週就該調整親子作息。 返回職場後,以8小時的工時來計算,擠乳次數以3次為佳,早上、中午及下午各一次,若難以抽出時間,則至少擠到兩次,以免奶水淤積太久而塞奶。 由於擠奶時間通常需半小時左右,當媽媽因工作因素而無法花太長時間擠奶,每一次擠10分鐘也是個方法,使用雙邊擠乳器的情況,早上抽出10分鐘擠奶,中午吃完飯後花15~20分鐘,下午只要再10分鐘,儘可能於上班時間持續將奶水移出,回家後恢復平時親餵或擠奶頻率,不僅適時緩解脹奶不適,還能維持奶量。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嫩嬰弟肚子餓崩潰哭,1歲小哥哥好心疼著急掀衣餵奶,窒息式的愛笑翻媽媽

嫩嬰弟肚子餓崩潰哭,1歲小哥哥好心疼著急掀衣餵奶,窒息式的愛笑翻媽媽

文.整理/劉士甄 圖片來源/FB@家有男孩崩潰日常 當家有一寶,所有人的焦點關注都在自己身上,忽然間爸媽手上多了另一個名為「弟弟」或「妹妹」的無助小寶貝,大寶們都會怎麼做呢? 「不讓你餓!」貼心小哥哥掀衣搶餵奶 有的哥哥姐姐會幫忙照顧、有的會偷捏偷欺負,但臉書「家有男孩崩潰日常」中的這位小暖男從初見弟弟就給予「極度」熱情的擁抱、有人要抱弟弟要經過他同意,就連弟弟肚子餓也搶著獻上自己的奶,令剛生完的麻麻哭笑不得。 這位才1歲多的小哥哥,一聽到弟弟肚子餓,就會趕快拉開衣服、只要媽媽就定位準備餵奶,哥哥更急著拉開領口要幫忙,媽媽表示:「崩潰的弟弟只有感受到一陣寂寞,還有窒息式的愛XD」。 只有麻麻可以餵奶,小哥哥心碎 雖然不忍心,媽媽也只能如實告訴小哥哥,只有麻麻的奶可以給弟弟喝,然後小哥哥就崩潰了......,因為他覺得自己也可以餵,為什麼他的無法給弟弟喝?讓剛成為二寶媽的年輕麻麻大嘆:「我該怎麼跟一個還沒兩歲的大寶寶解釋?」 鬧到最後餵不了奶,媽媽無奈只好開封新奶粉,讓超暖小哥哥可以如願餵弟弟喝奶,但弟弟已經餓到哭,眼睛也腫起來了。不過媽媽強調,照片好像看起來很大力,但其實弟弟是很安全的唷!  強迫坐檯!就是不給麻麻擠奶奶 還有一件事令媽媽頭痛,那就是每當媽媽準備擠奶,大寶小哥哥就會坐上大腿、中止擠奶作業,即使先把小哥哥哄睡了,只要翻身找不到麻麻,也會立刻下床找到媽媽,然後又坐在大腿上,據媽媽描述:「是一種強迫坐檯的感覺XD」。 由於小哥哥實在太可愛,網友們紛紛留言:「這也太有愛了,騙人家生哥哥(好險不能生哥哥XD)」、「我家哥哥在弟弟剛出生時也是要求弟弟喝他的捏捏,親餵寶確認!」、「媽媽不用擔心他討厭弟弟的問題了,好可愛小孩顧小孩」、「真可愛,我家哥哥是看我在親餵弟弟喝奶時會說:弟弟走開,媽媽不要餵弟弟喝內內」、「我家哥哥還會拿我的擠奶器擠奶呢!」 親餵寶、雞婆寶、貼心寶、心機寶,面對家中的小二寶,妳家的大寶又是如何反應呢?歡迎到臉書媽媽寶寶粉絲專頁來分享趣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王思佳時尚抗疫,謹慎不緊張,用好心情等待小獅女報到,耐心拉拔老公成為神隊友

王思佳時尚抗疫,謹慎不緊張,用好心情等待小獅女報到,耐心拉拔老公成為神隊友

文/李藹芬 攝影/Hedy Chang  在疫情籠罩之下,即將臨盆的王思佳,心中不免忐忑擔心,但為母則強,她仍期許自己在疫情之中,能做個謹慎但不緊張的孕媽咪。就像她戴上口罩,仍不失「浮誇系女王」的時尚高度;一手珠寶、一手戴上防疫手套,那畫面衝突竟也如此和諧。這就是後疫情時代裡,關於愛的最美好詮釋了!   3月初宣布懷孕的王思佳,很開心胎兒的星座跟她一樣是獅子座,「我小時候就幻想小孩跟我同一個星座,沒想到現在成真了,還蠻幸運的」。因當時不知道胎兒性別,於是引起周遭好友猜測的興致。   母女同為獅子座 外婆坐等好戲上場 或許思佳是個形象鮮明的獅子女,預產期又是落在7月底、8月初,大家更是期待同星座的胎兒是個女娃來「治」她,一種好戲上場的感覺不言可喻。確認性別是女娃後,她笑說,「有趣了,一山不容二虎」,媽媽布蘭妮則是忍不住說:「就是要生個獅子女兒,才知道你當時有多難帶?」她說,媽媽已經買好爆米花,坐在第一排等著看這對獅子座母女的相處大戲了! 養兒方知父母恩,但娃兒還沒生出來,她已感受到媽媽當年的種種不容易!「其實我從懷孕第一天,就好佩服我媽布蘭妮喔!」思佳開始孕吐時,打了電話給媽媽,媽媽告訴她,當年自己懷孕天天吐,還是要去菜市場,聞到雞鴨的味道更想吐。她說,這陣子因疫情的關係,多在家過著吃飽睡、睡飽吃的日子,依然有感到體力不支的時候,但她想到媽媽說過,「身為3個孩子的媽,去市場買菜時,總是一隻手牽著我,讓妹妹緊拉著她的裙子,手裡抱著弟弟……這一切真的很不容易啊」。 當她把這段往事po出來後,許多媽媽留言分享過往經驗,如:自己懷孕還要工作、扛貨,有的是忙到羊水破了,才去醫院生小孩,「以前的媽媽好有韌性,不像現在有許多幫手。從我懷孕不舒服的第一天開始,就覺得媽媽的身分太偉大了,以後一定要讓小孩知道媽媽有多辛苦」。   感受媽媽的用心 複製貼上教養方式 在節目上,經常看到思佳與媽媽鬥嘴,訴說媽媽對她的管教有多嚴格,但其實她知道自己「不是個好帶的小孩」,碰到個性堅毅的射手座媽媽,相處上總是硬碰硬,媽媽「壓落底」的教養方式,常讓她懷疑「自己不是媽媽親生的」,長大後,才知道媽媽的用心良苦,希望身為長女的她,能成為弟妹的榜樣。 思佳說,「媽媽與眾不同」,國中時,她跟媽媽吵架,說要離家出走,一般媽媽的回應多是「你走試試看」,但布蘭妮卻是幫她收拾行李,「打包的衣服都是最醜的,而且上下不同套,理由是『漂亮的衣服是我買的,你不能帶走』,還幫我開門,說『你要出去嗎?慢走不送』,誰要走啊?我才不中計呢」。 在思佳的成長過程中,母女倆不時上演相愛相殺的戲碼,倒也養成兩人有話直說的相處模式。這對不走溫馨模範風的母女檔,在節目上互相吐槽的風格反而深受觀眾喜愛。正因媽媽當年對她的用心,思佳感受到了,也學到了,如今,換思佳像媽媽當年一樣「管制」逐漸老去的布蘭妮。 還在懷孕的思佳笑說,「一定要把媽媽的教養方式複製、貼上,畢竟將要面對同星座的女兒,不這樣,怎麼管得住啊?」媽媽也對她直說,「你老母等著看你怎麼帶女兒?」 夫妻倆都愛逛街 會推坑也懂踩剎車 螢光幕前,思佳以過人的時尚品味,擄獲大家的目光;但問起先生Joe被思佳的哪一點吸引?受訪前,曾言明中文能力不好的他,當下笑而不語,後來才靦腆地說「全部都喜歡」。她知道老公的反應後,大笑說,「對啊,他如果說喜歡我的外表,不就是顯得我沒內涵;若是說喜歡我的內在,好像又再說我的外表不怎麼樣嘛」。思佳的直爽性格,果然名不虛傳! 自承「只要順著毛摸,獅子也能像溫馴的小貓咪」,言下之意,Joe懂得如何順著思佳。有趣的是,Joe說起思佳喜歡逛街購物的事,絲毫不見不耐之意,「這就是女生嘛,我有兩個姊姊,習慣了,有時間就陪著她逛,幫著拿東西,就算沒陪著逛,也要適時在重點時候出現(刷卡)」。 思佳說,其實老公也很愛逛街購物,「有時我逛到累了,不想再逛,他還會拉著我說:還有兩家要不要看一下?」許多男性對於女友、老婆問「好不好看」,總敷衍回答:「好看好看」,只是想著趕快結束有如酷刑的逛街活動,「但Joe從不敷衍,都會很認真回答,若是他覺得好看,一定敲邊鼓要我買;反之,就極力勸我打消念頭。我們兩個人會彼此推坑,也會互相踩剎車」。 善於打扮的思佳,碰到對穿衣也很有想法的Joe,並不會有「情人眼裡出西施」的萬般包容,「有回出門,他穿了套裝,我說他隨便穿,沒想到他說是我比較隨便,於是我又去換衣服。還有一次,他注意到我連續3天穿同一件T恤出門,直接說:你昨天不也穿這件?是沒別的衣服嗎?」思佳說,「Joe覺得不好看一定會跟我說,而且比酸民更酸民」,有老公的監督,讓浮誇的思佳完全不能有鬆懈的機會。即使防疫,口罩搭配也不忘走浮誇路線。   直來直往溝通 有助了解並建立互信 兩人平日多以英文溝通,「講中文,他有的聽不懂,乾脆就以英文溝通,有時也很無奈,明明不爽還要翻譯成英文再說,可是不這樣做,他又不懂我不爽什麼,會失去溝通的意義」。有次她對老公用中文說,「你打電動很吵」,老公回「炒飯的炒?我沒有在炒飯啊,是地上的草嗎?」,於是思佳得費心解釋「吵」與「炒」的差異,習慣26個字母發音的Joe說「不都是ㄔㄠˇ?」本來只想抱怨遊戲的聲音很吵,卻變成解釋中華文化,正在暴氣的她還要回答Joe的問題, 「哪一個同音字」,她乾脆認栽,「當我沒說」。 或許因為語言的差異,兩人更明白直來直往的重要,也讓彼此更能了解對方,進而建立互信,相信這也是雙方能克服遠距戀愛的挑戰,願意攜手走向婚姻的重要關鍵。   尊重對方的步調 用時間打造神隊友 思佳很清楚,結婚需要一點衝動,但真正走入婚姻生活,卻必須真實經歷互相適應的過程,才能確定彼此是否真的適合在一起生活,一起孕育小生命,一起當父母。若是還沒能互相適應婚姻生活,小生命就蹦了出來,這樣的人生大轉變不是誰都能承受得了,只要有一方沒做好心理準備,問題就來了,而沒有心理準備的一方往往是男方。 她說,「婚姻生活不比戀愛時的浪漫,兩人真正在一起,很容易打回原形,已經存在某種程度的落差,需要時間適應這樣的變化。如果女方急著生小孩,但男生卻還沒準備好,將因小孩的出現讓尚未適應彼此的兩人更添摩擦,甚至抹煞了原有的感情」。 思佳認為,在男生還沒有準備好迎接小孩的狀況下,是無法給女生什麼回應的,甚至會說出「是你要生的,又不是我要的」的話,明明應該一起迎接小生命的到來,怎麼卻變成自己一個人的事情,而這也是女生為何總覺得孤立無援的主因。 她說,「婚姻的本質應該是碰到對的人,願意相守一生,而不是為了生小孩,生小孩是個過程、是個決定而已」。過程是一步一步走來的歷程,每個人都該順著自己的步調走,女生可能走得快,卻不能要求男生有一樣的步調,「男生就像長不大的孩子,更需要時間,可是朝著共同的方向走,走得快的早幾步走到終點線等,走得慢的總會有跟上的時候」。 思佳說,「每個女人都有當好媽媽的本質,每個男生也都有當神隊友的潛質,只是需要準備時間」,不給時間,就只能任由他們淪為豬隊友了,「然而,夫妻應該是站在同一陣線的最佳隊友」!   觀摩他人生活 增進自身能力 婚後,她跟Joe並沒有急著生小孩,而是先享受了一段兩人世界的甜蜜生活,「我們都喜歡旅遊,是可以說走就走的人」。更透過相處,清楚彼此怎麼過日子,並學習互相適應。她說,兩人也是會計劃事情的人,「經過溝通,擬定計畫,內心才不會慌張」,靠著來自心裡的安定感,才能讓人從容地面對所有外在的挑戰。 在家中,思佳與Joe互相適應;在外面,兩人觀察周遭好友的婚姻、育兒生活,學習夫妻相處之道,見習有孩子的人生是怎麼回事,「Joe陪朋友的孩子玩,體驗到孩子無窮盡的體力,好像『一日保母』一般,一邊演練未來有孩子的生活,一邊做好心理準備,畢竟真的有孩子時,狀況就不只是『一日特訓班』所能因應的」。 當然,想拉拔先生成為「神隊友」,思佳強調,「要人幫你一定要用方法,豬隊友也是能做一件事的」,過程中,需要時間的淬鍊與鼓勵的加持,終能做好一件又一件的事,並逐漸增量,成為「神隊友」。 她說,在懷孕初期時,Joe未能一直在身邊陪著,對她的孕吐、不適並沒有很深的感受,但有一天她突然雙腳抽筋,Joe親眼看到她痛到講不出話來,一時也嚇傻了,趕快上網搜尋該怎麼做?在Joe的幫忙下,終於緩解了疼痛,「我把Joe當救命恩人般地,對他說『還好有你』,讓他覺得自己很重要」。後來,思佳只要抽筋,就把腳伸向Joe,而老公也知道再來該怎麼做了,「對於沒遇過的事,男人沒反應,往往是不知如何應對,倒不是不願意做」。   給對方表現機會 也不讓自己憋屈 當然,女性也要懂得換位思考,畢竟男女的思維不同,「同一件事,男生想到的是1、2、3、4、5,重視細節的女生卻是1-1、1-2、1-3……男生想5點,女生可想到25點,面對這樣的差距,若女生不換位思考豈不累死自己,換個角度想,因為女生想到25點,才能讓想5點的男生有更豐富的人生」。她強調,其實男女各有所長,也各有步調,彼此給對方表現的機會,刷出「不能沒有你」的存在感,婚姻生活將可往愈來愈好的路上前行。 至於女性也不要讓自己憋屈,思佳說自己超級不會煮菜,「但我會點菜,在外用餐時,我都能記得老公的口味。我還是會慢慢學習做菜,也許速度不快,可是有進步就好啦」,她認為,只要是願意做菜,即使只會1 、2道菜也就夠了,「我又沒有要當大廚,當初娶我就知道,我不會煮菜啊,應該把強項和體力花在對的地方」! 說起夫妻的相處,思佳完全沒有獅子女的霸道,她吸取了好友的經驗,耐心等著老公一步步跟上進度,終於在最好的時候,盼來了「小思佳」。經過長期特訓的Joe,已經認知到「當老婆生產時,要全程陪伴;女兒出生後,要放棄最愛的高爾夫,工作之餘,將是沒日沒夜的奶爸模式」。看來Joe即將通過「神隊友」的認證,為照顧大小思佳而努力不懈! 臨盆前,思佳最想做的事,是與Joe一起以浮誇造型入鏡,「女人大肚子有著獨特的身材線條,很值得紀念,同時,為兩人一起走過的歷程留下紀錄」。在婚姻中,兩人的步調固然有差異,但只要攜手同行,一定有並肩而行的時候!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