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出生開始學教養:天然的遊樂場 花花草草真有趣

出生開始學教養:天然的遊樂場 花花草草真有趣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一年之中氣候最宜人的春天即將到來,在這個季節裡許多家庭也會安排幾趟旅遊,帶著寶寶一起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在最天然的遊樂場裡盡情玩樂。而在大自然裡除了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與天然資源外,也有許許多多的學習與遊戲題材,對於寶寶的認知、動作、感覺統合、感官刺激等發展有正向助益。 寶寶最佳的遊戲與教育環境 1.大自然充滿了數不清、玩不盡的遊戲題材,絕對是在室內遊戲所無法模擬與比擬的,例如在河邊打水漂、在田裡灌蟋蟀、用芒草編織各式各樣的動物造型等。 2.大自然中富有探索不完的新鮮事,不僅能提升寶寶參與活動的動機,也能增長寶寶的自然科學常識。例如看到蜜蜂正在採花蜜時,可以向寶寶解說蜜蜂對於大自然的貢獻、環境變遷對於蜜蜂生態的影響等。 3.大自然環境瞬息萬變、較難預測,可以藉機訓練寶寶的危機反應與處理能力,培養自我保護與適時求救的觀念。例如看到鬼針草、芒草叢等不可隨便靠近,以免受傷。 4.大自然所能提供的感覺刺激較多樣化,例如光線、風吹、溫度、聲音等更富變化性,讓寶寶學習整合更多的感覺訊息,累積更豐富與多元的感覺動作經驗,例如在沙灘上行走時,能夠保持身體平衡。 5.藉由有趣又好玩的環境探索與遊戲經驗,讓寶寶愛上大自然,並藉此傳遞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例如垃圾不落地、愛護動植物等,將保護地球的責任繼續傳承下去。 6.室內的遊樂場所通常有時間限制,而大自然環境永遠敞開大門迎接您的到來;最重要的,您隨時都可以找到免費的大自然遊樂場。 花花草草是寶寶的好玩伴 1.天然的水彩顏料:龍葵(又稱野茄子)果實 龍葵是路邊常見的植物之一,果實圓圓的像是一顆一顆葡萄,也富含了藍紫色的色素,可以試著蒐集果實並搗碎後用水彩筆沾染作畫。此外,記得小時候玩扮家家酒時,也經常用龍葵的果實做為做菜的材料之一唷! 2.最天然的射擊遊戲:蒼耳果實 蒼耳的果實像是橄欖球一般,果實外表具有堅硬的鈎刺,非常容易附著在衣服上。可以蒐集蒼耳果實做為子彈,將舊襪子套在保特瓶或鋁罐上當做敵人,向它們丟擲蒼耳果實,比比看誰能在敵人的身上留下最多的子彈! 3.最天然也最稀有的寶藏:四葉酢漿草 直到今日,每當我到戶外踏青,看到酢漿草時,都會低下身或蹲下來找找看是否有四葉的酢漿草,傳說中四葉酢漿草能夠帶來幸運。一般的酢漿草大都是三片葉子,只有極少數因基因突變而出現四片葉子,因此非常罕見,您是否看過呢?如果還沒看過,到戶外時可以帶著寶寶一起尋找,看看是否有機會一圓童年至今尚未達成的夢想唷! 寓教於自然之中 1.我是小保母:養殖多肉植物盆栽 多肉植物,如仙人掌等,照顧簡單且容易存活,因此經常被種植在室內作為景觀裝飾。帶著寶寶一起照顧多肉植物的盆栽,可以培養寶寶的責任感、時間觀念與同理心。此外,現在許多花店都有販賣各式各樣的造型花盆、裝飾品(如玩偶、柵欄、樓梯等),也可以帶著寶寶發揮創意與想像力一起設計、建造多肉植物的家。 2.小小農夫:觀光果園巡禮 現代有許多孩子,吃水果卻不知水果的原貌,先前看過一篇報導,文中提到許多小學生不知道西瓜是長在樹上還是土裡,但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現在農地越來越少,讓孩子們減少了接觸與認識的機會。而前陣子,開心農場的遊戲盛行了一陣子,許多孩子也透過這些類型的遊戲認識了水果的來源。不過,與其坐在家裡用遊戲認識水果,倒不如帶著孩子到觀光果園一探水果的真面目與成長史會更加有趣喔! 3.植物觀察家:豆類成長 如果要讓孩子認識與親身體驗植物的成長過程,最快速也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種植綠豆等豆類植物,只需要將衛生紙或棉花沾水,然後把豆類放上去,過幾天就會開始發芽,只要兩週左右的時間,就可以看到長高高並且綠意盎然的豆苗囉!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和bobo一起探索神祕的海洋世界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肥胖問題多‧育齡婦女要保持適當體重

肥胖問題多‧育齡婦女要保持適當體重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台北美兆診所院長暨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朱大維 大家都知道肥胖對健康有不良影響,但影響究竟有多大呢?育齡婦女可得花點時間了解,好讓自己為擁有健康人生而努力,並順利孕育健康的下一代! 對於肥胖這件事,很多人都了解不是一件好事,然而真要不讓肥胖上身,卻也沒多少人能夠堅持到底,於是只能任體重計的數字逐漸增加,可是為了擁有健康,真的必須重視肥胖所引發的問題。 肥胖影響健康層面大 台北美兆診所院長暨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朱大維指出,依據我國「2013〜201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43%,其中男性比率為48.9%、女性比率為38.3%。眾所週知,肥胖是一種常被忽略的慢性疾病,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已將肥胖列為慢性疾病。 他進一步表示,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國人10大死因」就有6項與肥胖有關,肥胖對健康的影響不只是造成體能衰退,還因肥胖者較易患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冠狀動脈疾病、膽囊疾病、惡性疾病(包括子宮內膜癌、乳房癌、大腸癌等)、高血脂症、中風、關節炎和睡眠呼吸中止等疾病,懷孕後,必然會增加罹病率和死亡率,估計孕婦死亡案例中,18%與肥胖有關。朱大維醫師強調,「面對日漸增多的肥胖孕婦,應對肥胖影響健康有更多的認知」。 他說,「從預防醫學的健康管理角度建議,體重控制的標準採以世界衛生組織(WHO)亞太地區之肥胖定義標準為依據,以身體質量指數≧23以上做為參考,以提醒亞洲人體重過重之健康危害」。 肥胖攸關女性好孕與否 由於女性肩負孕育下一代的責任,萬一有肥胖問題,在生育之路上將充滿阻礙,從孕前到產後可能被各式問題所困擾,朱大維醫師指出: ‧肥胖對受孕的影響→不易受孕 ‧肥胖對懷孕的影響→易有併發症 包括睡眠困擾、妊娠糖尿病、子癇前症、過期懷孕、血管栓塞等。 ‧肥胖對生產的影響→風險增高 包括死產、早產,以及增加剖腹產率、麻醉風險、傷口發炎與產後出血等 ‧肥胖對於寶寶的影響→健康問題多 包括:胎兒畸型、胎兒生長和發育、巨嬰與慢性病。 有心減重要注意 減重,相信是很多人的生活目標,一直努力想達成卻又可望而不可及,朱大維醫師建議,有心減重者應有以下認知: 慎選減重方式 坊間不少減重方式,但綜觀成效與兼顧健康,仍以飲食均衡與持續運動雙管齊下,才是保持體重的關鍵,也不用擔心為了快速減重,而有其他疾病或營養不足的風險。 他提醒,有心減重的育齡婦女,更要慎選減重方式,避免影響日後的懷孕與胎兒健康。 體重不是唯一指標 體重計上的數字不是肥胖的唯一指標,朱大維醫師指出,「血糖、血脂肪和體脂肪也是評估肥胖的參考指標,有人雖然體重數字降低,但三酸甘油脂仍然降不下,表示飲食仍有改善空間。建議每一季抽血驗1次指標,掌握相關指標做為協助減重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除了秤體重外,還有以腰臀比(當女性腰臀比超出、大於等於0.85,易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慢性病)、體脂率(成年女子超過30%,就達到醫學上所謂的「肥胖」)檢視肥胖與否。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 ※延伸閱讀:孕期體重增加太多嗎?體重超重克制3方法 ※延伸閱讀:肥胖不是福‧過度肥胖者down體重需要減重術 ※延伸閱讀:懷孕初期胖太快.靠飲食運動控制體重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屬於自己的溫柔生產

屬於自己的溫柔生產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四季和安婦幼診所婦產科主治醫師暨好孕工作室國際泌乳顧問陳鈺萍 生產不是生病,回歸自然的生產模式,才是掌握身體自主權的核心價值。 溫柔生產定義 很多人看了溫柔生產的影片,會抱怨溫柔生產一點都不溫柔,四季和安婦幼診所婦產科主治醫師暨好孕工作室國際泌乳顧問陳鈺萍說,生過孩子的媽媽都知道,分娩所帶來的痛苦,會令人猙獰、聲嘶力竭,絕非外國影片美化得那麼優雅。但是溫柔生產的溫柔本質,在於主張產婦擁有身體自主權,在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只要是配合產婦期望的生產方式,就是屬於自己的溫柔生產。 順勢生產主張低醫療介入,讓媽媽和寶寶彼此相互配合,用他們的步調生產。陳鈺萍醫師說,每當她和產婦提及順勢生產,她們都會覺得很新穎,但仔細思考過後,這不就是最自然且人性化的生產方式嗎?但為什麼到了現代,反而成為了新穎的分娩方法。她說來找她諮詢的產婦常有個想法,就是認為自己撐不過產痛、需要施打減痛分娩的藥物,當然一方面也會害怕被主張溫柔生產的陳鈺萍醫師拒絕,但她說,無論怎樣的生產方式,只要尊重產婦的意願,就是她所強調的溫柔生產。對於產痛的害怕與不了解,希望透過產前課程,讓產婦知道如何與產痛相處。 產前先準備‧生產臨危不亂 陳鈺萍醫師表示,任何的生產方式,產前的準備課程都很重要,有些孕媽咪會抱持著懷孕後全權交由醫療院所處理的心態,但是若在產前沒有事先了解,又加上生產是前所未有的經驗時,恐懼就會自然地被放大。除此之外,產前準備好、能夠安然面對恐懼的人與完全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的人受到同等的產痛時,恐懼感卻大不相同。 重新賦予生產的意義 「為母則強」,生產賦予女人勇敢的力量。陳鈺萍醫師說,當女人擁有生產的自主權,而不是全部仰賴醫療院所將孩子分娩出時,對於母職的轉換有極大的幫助。因為當我們知道自己能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將孩子生出來,對於往後照顧孩子就不怕會有更多的挫折或磨練。 陳鈺萍醫師說,常聽到產婦與她抱怨說,先生陪產時只會滑手機,什麼事都不會做。但當先生參與了整個產程、成為主要的陪產角色,明白生命的蛻變以及了解女人的力量是從何而來時,對於日後無論是在照顧太太或者孩子方面,都更願意付出、成就感也會更大,由「被動」的參與轉化為「主動」的投入,才能使得我們真正成為「爸爸」、「媽媽」。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 ※延伸閱讀:好怕痛! 該選擇何種方式生產? ※延伸閱讀:生產過程紀實報導,感動登場! ※延伸閱讀:產前30天‧生產方式與分娩時機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BOBO放大鏡認識植物

BOBO放大鏡認識植物

文╱郭珮綺 採訪諮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台北植物園園長范素瑋 財團法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附設臺北市私立雙連幼兒園園長林梅綺 國泰健康管理敦南健康檢查中心營養科婦幼營養組組長陳葵蓉(依內文出現順序排列) 在生活中,到處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植物。例如:馬路旁邊的行道樹、公園裡的花草和樹木、農田裡的農作物、果園裡的果樹等,每一處都會有它們的蹤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好夥伴。 不可或缺‧生活的生產者 植物之所以稱為生態系中的生產者,是因為它們能夠透過行光合作用產生醣類,提供動物食物,並經由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再釋放出氧氣供給動物呼吸之用,也在氣體循環中佔有一席之地,熱帶雨林被稱為「世界之肺」就是以此而得名;若植物的數量眾多,將可以達到降溫的效果,因此在人類的居住環境中,植物是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保護植物‧避免遭受破壞 事實上,植物在環境中會有一定的忍受程度,造成植物滅絕的問題,主要發生於開發造成的環境變化,例如:原本為水生植物的生長地區,因人類需求將濕地填平後,造成植物生存空間限縮,無法生長、繁殖後代,因此導致植物瀕臨絕種的主要原因多是因為人為的破壞,並非溫室效應。溫室效應雖然是一種趨勢,會讓植物改變分佈情形、生長習性,但並非造成植物瀕臨絕種的主要原因。 單就台灣而言,若是針對溫室效應造成衝擊,首當其衝的會是高山地區,此地區的物種會因為氣溫上升,造成植物適合生長環境消失以致有滅絕的危機。除此之外,伴隨著溫室效應的問題,海平面上升造成低窪地區的物種必須往內陸移動,生活在沿海地區的植物,生活環境也會相對減少甚至必須遷徙,來不及遷徙的植物將可能受到威脅。目前臺灣地區野外滅絕的物種,較廣為人知的即是「烏來杜鵑」。 親近生活‧減少資源浪費 在生態系中,植物位居生產者的角色,不僅供應消費者食物,也提供特殊的棲息環境(例如讓鳥類築巢在樹上以躲避天敵),植物園園長范素瑋提到,生態教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讓孩子認識形形色色的植物,而是要讓孩子理解,植物雖然是生活中很微小的生物,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她強調,透過生態教育的方式,目的是希望可以傳達並且建構出一種人類與自然環境和平共處的生活模式;我們的生活必須仰賴甚至是無法脫離自然環境,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卻離它非常遙遠。 她舉例,「食物」和「食品」是大家最常討論的話題,從超市買到「食品」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而「食物」本身來自哪裡、生長環境、長什麼樣子,我們往往一無所知;認識植物事實上不僅能拉近與自然環境的距離,了解其中的關聯性,更能讓我們在生產食物的過程中減少浪費食物的問題,藉由這些經驗讓孩子以真實的感官親近自然,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學習接受土壤的髒、接受外觀或是氣味奇特的生物,這就是生態教育最重要的意義。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春暖花開,帶著bobo踏青去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鐵對孕婦的重要性

鐵對孕婦的重要性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張昱凡 鐵,是孕期重點營養素之一。如果缺鐵,長期下來,將可能對母胎造成不小的影響。一般人提到「鐵質」,最深的印象不外乎「缺鐵易貧血」,而且女性受影響的比例較高。 鐵對人體的作用 張昱凡營養師表示,鐵質在人體的作用,不只是製造血液、運送氧氣而已,還肩負著促進能量製造和情緒管理等等功能,說明如下: 1.造紅血球供氧 鐵質是生成血紅素的成分之一,而血紅素為紅血球的成分之一。血紅素可與氧氣結合,再透過紅血球的移動,把氧氣運輸至全身組織。 2.協助提供能量 鐵質在體內會合成多種酵素,有助於能量的代謝與提供,進而能幫助人體肌耐力與免疫力的提升、強化。 3.穩定情緒管理 除此之外,鐵質更與腦組織相關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的合成關係密切,而這兩類物質會影響人的情緒管理,若分泌量足夠,有助於情緒穩定、心情愉悅及有活力。 對孕婦的重要性 根據衛福部「國人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建議成年女性的每日鐵質攝取量為15mg;針對孕婦,到了懷孕第三期(甚至延伸至哺乳期),還要額外補充30mg的鐵質,等於每日鐵質總攝取量為45mg。 孕婦之所以需要攝取比較多的鐵質,主要原因如下: 1.隨著胎兒成長,會需要愈來愈多的鐵質。而胎兒此時從母體獲得的鐵質,可延伸提供至嬰兒6個月內所需,沒有問題。 2.從懷孕開始,母體的血流量增加(愈到後期愈多),促使血液濃度被稀釋,導致血液內血紅素降低,因而需要較多的鐵質。 3.等到進入生產階段,產婦分娩過程中可能流失大量的血液,連帶也會流失鐵質,因此更需要補鐵。 對母體與胎兒的影響 缺鐵的狀況,對母體的影響最大,進而會導致胎兒發育問題,甚至可能擴及到出生後的成長。 母體 一般常見症狀如:疲倦、虛弱、心跳加快、蒼白、匙狀指(趾)、暈眩、呼吸急促等;少數病情較嚴重者,則易影響其他功能,如:記憶力減退、運動耐力下降、免疫力降低、頭痛、耳鳴、體溫調節異常、腿不寧症、異食症等等。 懷孕期間,若有較嚴重的缺鐵性貧血,則有較高的早產風險。到了生產之際,還可能影響分娩耐受力(難以忍耐宮縮、疼痛等),以及易發生產程出血量增多等狀況,嚴重時還可能有生命危險。 胎兒 由於母體缺鐵,連帶會影響到胎兒能吸收的鐵含量。當胎兒無法獲得充足的鐵質時,可能會發育不良、體重偏低,嚴重時可能缺氧,甚至胎死腹中。就算順利出生,也可能有某些生理部位的功能問題,進而容易有免疫力弱、運動協調性差、情緒不穩定等情形;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還可能影響未來的學習狀況。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 ※延伸閱讀:孕婦缺鐵.恐致胎兒腦部缺氧 ※延伸閱讀:補充鐵質方法大不同 ※延伸閱讀:掌握孕期補鐵方程式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奶嘴的使用與必要性

奶嘴的使用與必要性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聖康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立心 或許不少父母會有這樣的疑問:「奶嘴」是否為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必需品」呢?事實上,還是要先了解寶寶的需求和狀況,再考慮是否使用奶嘴較佳。 寶寶的吸吮歷程 吸吮本能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懷孕後期。孕婦大多可透過超音波檢查,觀察到胎兒有吸吮的動作。 等出生後,新生兒會表現出「吸吮反射」,如:媽媽手指碰觸寶寶嘴唇,寶寶會自然地吸吮其手指,或有時候寶寶也會吸吮自己的手。吸吮反射的狀況,大約持續至寶寶4個月左右,之後逐漸消失。 此外,0~2歲左右是所謂的「嬰兒口腔期」,尤其在以奶類為主食的1歲前,吸吮的動作對寶寶來說特別重要,除了是獲取食物的能力之外,更能帶來心滿意足的感受。 了解奶嘴扮演的角色 由前面得知,吸吮是寶寶的生活重心之一。因此,對部分寶寶來說,「奶嘴」猶如媽媽乳房的替代品,透過吸吮的動作,獲得被照顧的安全感,也能自我安撫,進而達到情緒平穩的效果。不過,「當然也有寶寶不為所動,完全對奶嘴不感興趣」。 吸吮奶嘴比例 對此,黃立心醫師補充,寶寶是否有吸奶嘴的意願及比例高低,與平日的哺餵情形、生活環境等相關;但也特別提醒「並非絕對」,以下僅供參考。 1.以母乳為主的寶寶,大多能直接從媽媽身上獲得充足安全感,吸奶嘴比例較低。若母乳寶寶有在吸奶嘴,被親餵寶寶吸奶嘴的比例可能比瓶餵的較低。 2.如果寶寶的主要照顧者並非父母,可能比較會出現吸奶嘴的狀況。 3.大部分待在嬰兒室的新生兒或須住院治療的患童,也可能比較會出現吸奶嘴的狀況。 掌握吸奶嘴的時間點 黃立心醫師表示,奶嘴的使用與否,最主要的原則為「寶寶是否有此需求」,因此,父母只能順其自然,不可強求。若父母想嘗試讓寶寶吸奶嘴,「時間點」的掌握是關鍵,建議如下: 1歲左右‧應向奶嘴說再見 4~6週:建議此時再開始讓寶寶嘗試吸奶嘴。一般多在餵完奶後、接近睡眠時間前,給寶寶吸奶嘴,當寶寶吸吮至睡著,即可拿走(約15~30分鐘,不建議再久)。 6個月~1歲:父母宜採取某些措施(如:尋找奶嘴的替代物、可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讓寶寶漸進式戒除奶嘴。舉例來說,由於正逢寶寶吃副食品的時間,建議可善用食物來轉移其對奶嘴的注意,同時讓寶寶練習運用吸吮以外的口腔能力(如:咬、嚼)。最晚1歲多,就應該告別奶嘴。 2~3歲:不建議繼續吸吮奶嘴,以免造成咬合、蛀牙等問題,甚至還可能提高罹患中耳炎的機率。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 ※延伸閱讀:為何吸吮奶嘴能夠安撫停止哭鬧? ※延伸閱讀:幫寶寶戒奶嘴怎麼開始? ※延伸閱讀:奶瓶奶嘴聰明選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會陰傷口照護小提醒

會陰傷口照護小提醒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孫序東   很多媽咪產後注意的第一件事情是哺乳,總擔心自己奶量夠不夠、寶寶有沒有吃飽…,全心全意只專注在寶寶身上,但還是要提醒媽咪,生產所造成的傷口也需要適當的照護,才能恢復的又快又好。 自然產.認識會陰傷口 對沒有生過孩子的女性來說,應該很難想像胎兒從那小小的陰道娩出!當胎兒經過子宮頸、陰道、陰道口,都可能造成程度不一的裂傷,最讓產婦在意的是能明顯感到疼痛的「會陰傷口」。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孫序東表示,多數初產婦都必須藉由剪開會陰,幫助胎兒分娩,此比例超過九成,而會陰切開最主要是為「控制傷口方向和大小」,避免不規則裂傷、降低傷害,如此一來,縫合後傷口復原也會較快速。 通常會陰傷口在產後六周就能完全復原,孫序東醫師提醒,每個媽咪自然產時會陰的裂傷程度或是肥胖、罹患其他內科疾病等,都可能影響傷口復原狀況,而且傷口感染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的反應,因此,如何判斷傷口有無感染,可以「感染可能發生的情況」評估,例如:傷口疼痛突然增加、發燒、化膿等異常狀況發生,也就是說,出現有別於日常的變化,務必及早就醫。 會陰傷口有異物感? 目前較常被使用在會陰縫合的線材為「肉線」,它能被身體自行吸收,幾乎不會造成任何不適,但有些媽咪較為敏感,的確可能出現異物感。 舒緩會陰傷口疼痛.正確清潔與照護 孫序東醫師直指,「保持傷口乾燥與乾淨」,就是會陰傷口照護最重要的原則,通常產後媽咪會碰到的問題是,惡露排出期間、大小便後,該如何保持傷口乾淨呢?他建議,更換產褥墊或大小便後,可使用乾淨的溫水,由前往後沖洗,沖洗後務必使用乾淨的毛巾或衛生紙,將水分吸乾,保持乾燥;此外,沐浴方式應以淋浴為主,避免泡澡。 通常會陰傷口所造成的疼痛,會在產後1至2日內較為明顯,當然裂傷程度不同,或個人對痛的主觀感受不同都會有所差異,孫序東醫師建議,舒緩疼痛可請主治醫師開立止痛藥物,或是產後48小時內冰敷,48小時後熱敷也有助於舒緩疼痛,為減少傷口壓迫,也可在臀部下墊甜甜圈狀坐墊。 無論生產方式為何,只要遵照醫師及護理人員的建議,多能讓傷口恢復的又快又好,提醒媽咪,在全心照顧寶寶之餘,也別忘了要關心自己身體的復原狀況。 ※原文刊載於2018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2期。 ※延伸閱讀:自然產可以不切會陰嗎? ※延伸閱讀:自然產一定會產道撕裂傷嗎? ※延伸閱讀:自然產&剖腹產傷口照護知識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認識肢體.一起探索身體的奧妙

認識肢體.一起探索身體的奧妙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寶寶約莫一歲至一歲半之間開始能聽大人的指令指出身體的一至兩個部位,其中包含手和腳,當大人詢問寶寶:「小手在哪裡?」寶寶會將自己的雙手伸出來,有時還會可愛地擺動著。接著,在一歲半至兩歲之間,會開始模仿大人的某些肢體動作,越有趣的動作他們學起來越快,例如用手摀眼睛玩躲貓貓、開合手指頭表示沒有了、有節奏地拍手等動作。 家長可以善用寶寶們在各階段的發展特性,多進行一些互動性的身體部位相關小遊戲,不但可以讓寶寶多認識自己的身體,也可以讓他們肢體發展和掌控能力更加優秀。 玩偶‧寶寶學習好夥伴 在寶寶的成長階段,也可以跟著寶寶一起挑選一隻玩偶做為學習的好夥伴,不過也存在著一些令家長擔憂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材質是否安全且可清洗」。此外,玩偶的功能性也是家長的考量之一,如果玩偶的功能不只是陪伴,還可以促進認知學習、感覺統合、人際互動,想必會更加吸引人。挑選玩偶可參考以下要領: 1.兼具安全材質、配件大且不易脫落、可反覆清洗、多功能性的玩偶。 2.包含日常生活技能學習的元素(例如鈕扣、拉鍊、鞋帶、穿皮帶、穿衣服及脫衣服等)。 3.全身上下包含各種不同的材質,給予寶寶豐富的觸覺刺激。 4.顏色鮮豔,給予寶寶視覺上的饗宴。 5.五官、肢體明顯,可以教導寶寶認識五官與身體部位。 認識身體對寶寶有什麼幫助? 1.促進寶寶對於口語指令的理解能力,例如拿東西給寶寶時,以口語指令請他們把手伸出來,如果沒有任何反應,可以帶著他們的手做出正確的動作,並同步重複一次口語指令。經過幾次練習後,爾後再給予同樣的口語指令時,或許家長只要給予口語指令並動動自己的手,寶寶就可以知道要將手伸出來拿東西。 2.促進寶寶各個領域的學習能力,如自我照顧、肢體動作與人際互動,甚至是認知學習,例如有時可善用寶寶的肢體動作來學習文字,例如用身體擺出數字等,加強對於數字的印象。 3.促進寶寶學會保護與愛護自己的身體,例如用口語或肢體動作正確表達身體不適的部位。 認識肢體小遊戲分享 以下提供幾個肢體動作的小遊戲,家長們可以利用每天親子互動時間跟寶寶一起動起來唷!   ◎遊戲收穫:身體部位認識與動作模仿 ◎準備工具:寶寶熟悉且喜歡聽的兒歌 ◎遊戲方式: 1.隨著音樂,家長帶著寶寶的頭、身體和手進行擺動,如點頭、搖頭、搖手、拍手、身體左右擺動等。 2.待寶寶熟悉並有主動的動作出現後,家長可以讓寶寶自由發揮,並適時給予拍手或歡呼的回饋。 3.寶寶跳舞時,家長在面前跟著動,寶寶也可能會模仿家長的動作,效果加倍!   ◎遊戲收穫:身體部位認識、自我照顧技巧培養 ◎準備工具:寶寶熟悉且五官與四肢明顯的玩偶(建議先幫玩偶取名字,例如Bobo)、各種日常生活常見的用品,如毛巾、牙刷、杯子等 ◎遊戲方式: 1.先向寶寶說明Bobo的身體構造,如眼睛、鼻子、嘴巴、手、腳等。 2.請寶寶擔任保母,照顧玩偶Bobo。 3.家長可以給予口頭指令,例如: ‧Bobo口渴了,請寶寶拿杯子靠近Bobo的嘴巴餵他喝水。 ‧Bobo的手手髒髒,拿毛巾幫Bobo擦一擦。 ‧Bobo哭哭,寶寶抱抱Bobo,摸摸Bobo的頭安慰他。 ‧Bobo想睡覺囉!在睡前要記得刷牙,我們來拿牙刷幫Bobo刷刷牙。 4.有時也可以針對寶寶本身下指令,家長操控Bobo與寶寶互動,例如: ‧寶寶,你的嘴巴髒髒,Bobo用毛巾幫你擦一擦。 ‧寶寶,你的鼻子癢癢的,Bobo用手手幫你抓一抓。   ◎遊戲收穫:肢體動作模仿、動作協調、動物認識。 ◎準備工具:寶寶較熟悉的動物圖卡數張(建議:狗、大象、兔子、青蛙、小鳥)、小袋裝餅乾數包。 ◎遊戲方式: 1.先向寶寶介紹圖卡裡的動物與其特徵。 2.家長示範各種動物的動作,並請寶寶跟著一起做。 3.正式遊戲開始,寶寶先抽起一張圖卡,並模仿圖卡裡動作的動作,此時家長可以引導他們以動物的姿勢動作完成一項任務(例如將餅乾運送回秘密基地),以下為相關的動作範例: ‧小狗爬行,將餅乾運送到秘密基地(餅乾可放在口袋中)。 ‧大象鼻(一隻手當作象鼻放在鼻子前方),用象鼻進行餅乾的運送。 ‧學小鳥飛的樣子擺動手臂,並將餅乾運送回秘密基地(餅乾握在手中)。 ‧年紀稍大會跳的寶寶,則可以融入青蛙跳躍(蹲姿,雙手著地)或兔子跳躍(蹲姿,雙手打開放在頭上)。   ◎遊戲收穫:手指靈巧度。 ◎準備工具:準備約1立方公分大小的物品數種,如彈珠、小積木、豌豆等。 ◎遊戲方式: 1.請寶寶用大拇指和食指取物,並順勢送入手掌心中藏起來,如果寶寶不懂,家長可以示範。 2.引導寶寶說出:「不見了!」,家長亦須配合發出驚喜的聲音,並詢問:「你把東西藏在哪裡?」 3.引導寶寶把手掌打開,秀出藏起來的物品。 ◎遊戲變化: 1.先從藏一個物品開始,再依能力逐漸增加數量(一個一個拿即可)。 2.家長可以指定物品請寶寶拿,也可以訓練聽理解能力與物品辨識能力唷! ※原文刊載於2018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2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讓孩子學習懂得保護自己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讓孩子愛吃青菜的小訣竅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讓孩子愛吃青菜的小訣竅

文‧圖/伊萊媽    很多媽媽問我是怎樣養成伊萊愛吃青菜又不吃零食的方法,其實之前在我們的書《Q力伊萊萌力全開》中也有跟讀者們分享我們的小祕訣喔! 蔬菜泥奠定基礎 伊萊剛開始要吃副食品時,我們跟大家比較不同的做法是,在米湯階段完後,我們沒有直接進入孩子最喜歡的水果泥,而是直接進入蔬菜泥系列,偶爾再配上一些地瓜泥做變化跟調味。所以伊萊在很小的時候(大約五個月時)就非常能適應不同蔬菜的風味,一直到大約八、九個月開始,我才讓他接觸水果泥。我的想法是因為水果甜度高,本來適口性就很好,所以讓孩子先從適應蔬菜泥,再轉換到水果泥就會相對簡單,果然這個方式在伊萊身上相當見效,一直到現在伊萊五歲了,他每餐都一定要有一碗滿滿的青菜來搭配著吃! 少吃零食有效降低過敏 零食方面的控管則是在伊萊三歲以前,我真的非常嚴格執行!主要是因為伊萊遺傳到爸爸家族性的過敏,諮詢醫生後給的意見是:「除了居家環境清潔問題之外,只要在零食方面控管得好,就可以大幅下降他體內過敏基因出來發作的機會,然後長大之後會隨著孩子的抵抗力增加,過敏就不會這麼困擾了」。 建立良好的飲食榜樣 一直到伊萊三歲前,他的零食除了天然無添加的米餅之外,他從來沒有吃過其他任何種類的餅乾跟糖果,當然能這樣做需要爸爸、媽媽很堅定的信念,但我必須說:「撐過了就是你的!」目前伊萊的過敏性鼻子,發作的次數真的隨著他的年齡增長逐年遞減,現在我偶爾會讓他吃一些小餅乾跟零嘴,畢竟也不能太嚴格(尤其是因為有時候媽媽也會很想吃哈哈),不過唯一不變的是糖果類的零食,因為會有蛀牙的問題以及太多添加物,所以還是儘量敬謝不敏,要記得家長的飲食習慣就是小孩最好的身教,如果你希望寶貝大量攝取蔬果類的營養,做為爸爸、媽媽的我們也要建立起好榜樣喔! ※原文刊載於2018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2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偏食挑食怎麼辦? 寶寶餵食困難解決方案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飲食10重點・避免不健康外食選擇

孕期飲食10重點・避免不健康外食選擇

文/郭珮綺‧李藹芬 採訪諮詢╱國泰健康管理營養科婦幼營養組組長陳葵蓉、 臺安醫院營養師任凱琳、 可苡營養諮詢中心營養師黃苡菱、 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暨產房主任彭成然 外食族人口愈來愈多,但是自己健康自己顧,應善用一些方式,讓自己當個吃得健康的外食族! 不得已成為外食族,並不表示一定就吃得不健康,了解潛藏的飲食危機,避開地雷,還是能吃出健康來。 外食族的飲食危機 黃苡菱營養師表示,三餐老是在外吃的外食族,可能面臨以下飲食危機: ‧分量多卻營養不均衡:以外食族最常吃的便當為例,整體分量不小,但營養卻偏重在澱粉類、蛋白質與油脂,蔬菜量偏少,水果更是幾乎沒有,明顯營養失衡。 ‧添加物過多:除非是吃直接以食材烹調的菜餚,否則各項食物免不了有添加物的存在,幾種食物的添加物種類加一加,不知有多少種? ‧食材來源安全:從多次爆發的食安危機來看,無論是名店或小店,都有可能使用不安全的食物、油品等,對外食族而言,有如提升腸胃戰鬥力的晉級考驗。 ‧食材清洗程度:各種要吃下肚的食材有沒有洗乾淨,大概只有老闆知道,其他人不會知道。 「老外」也能健康吃 外食族選擇店家,可多方挑選,除了口味合適外,也可側面了解老闆採購食材的管道、經營心態等,確保自己吃得安心。 對於不足的蔬果類則可採取「自力救濟」,黃苡菱營養師建議,自行買水果吃不難,而蔬菜類當中的葉菜類,即使上班也能輕鬆補充,「自備燜燒罐,放入100℃的水,再將青菜放進罐內燜約10至15分鐘,外出用餐時,就能帶著一起配飯菜食用」。 而分量多的問題,不妨考慮與同事一起分食,「考量自身的體重與活動量,掌握適當的食量,飯或麵約一碗的量,搭配多樣式的菜,減少一人獨用的大份量」。 微波食品食用技巧 黃苡菱營養師指出,「微波食品的風險不在食品本身,而是食品添加劑與外包裝」,由於要確保微波食品即使未能在標準的儲存條件中也不易腐壞,勢必放入可保色保水的添加劑,「雖然使用的添加劑都是安全劑量,但安全劑量的數值都是在單一項目實驗下所得到的結果,而每一項食品通常不只放一種添加劑,在複合使用狀況下就未有明確的安全劑量,因此,建議少吃為宜」。或是考慮儲放冷凍食品,比起冷藏,冷凍食品存放條件較嚴格,添加劑相對使用量較少。 除非在店內完成加熱,若是帶回家自行加熱,她提醒,「因家中的微波爐與店內的功率不同,為避免外包容器產生質變,最好更換自家的陶瓷容器加熱或換不銹鋼容器用電鍋蒸」。 ※原文刊載於2018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2期。 ※延伸閱讀:孕媽咪絕對不能吃的食物 ※延伸閱讀:外食族孕媽咪的飲食選擇 ※延伸閱讀:教妳養胎不養肉,完全不胖媽咪大撇步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