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急中生「事」‧生太快或生太早都有麻煩事

急中生「事」‧生太快或生太早都有麻煩事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吳婦產科院長吳瑞文 關於生產這件事,如果可以按著正常程序來,總是穩當一點。萬一寶寶急著要出來,可能會發生一些「麻煩事」,不過,若能做對一些事,仍可降低母胎所承受的風險。 關於早產‧要知道的事 若不滿37週就出生,稱為「早產」。吳瑞文醫師指出,由於早產的發生率約占所有懷孕的5%~10%,但卻占所有新生兒死亡的80%。早產兒除了面臨死亡威脅外,伴隨早產而來的各種急、慢性問題,常使整個家庭不知所措,甚至陷入困境。據統計資料顯示,約一半以上的極低體重早產兒需要靠呼吸器維持呼吸,其他的早產兒合併症,如:高黃疸血症、敗血症、呼吸道疾病、後晶體纖維化導致失明,或顱內出血所遺留的神經傷害及腦性麻痺等,不但造成孩子一生的陰影,更是成為家庭,甚至社會的沉重負擔。 處置‧母體轉診至合適醫院 吳瑞文醫師表示,由於早產兒面臨許多健康問題,身為開業醫師有責任確保母胎平安,因此,當孕媽咪因密集的子宮收縮來院就醫時,會積極安排母體轉診。讓寶寶一生下來,就能接受新生兒科醫師的照護,相信對預後有很大的幫助。 最理想的狀況是,可依週數選擇適合的醫院轉送,妊娠34週、32週與不滿30週的產婦各有不同的選擇考量,為不同週數出生的早產兒選擇有能力照顧他的醫院,降低寶寶受到早產併發症影響的程度。 關於急產‧要知道的事 從產痛開始到寶寶出生,整個產程小於3小時,為廣義的「急產」,至於狹義的「急產」,則是以子宮頸擴張的速度來看,初產婦每小時擴張5公分以上,經產婦每小時擴張10公分以上,就算是急產。吳瑞文醫師表示,急產讓媽媽與寶寶都面臨風險! 應變處置5原則 出現急產警訊時,建議呼叫救護車,並就近送醫。若未能撐到救護人員抵達,寶寶就急著蹦出來了,產婦與家人又該如何應變呢?可掌握以下5原則: 1)採取平躺姿勢: ​當產婦一有急產警訊時,應儘快讓媽媽躺下,避免胎兒有掉落危險,並準備隨時生產。 2)輕抵寶寶頭部,減少產道撕裂傷: 當寶寶已下降至媽媽的陰道口,一旁的家人應先將雙手洗淨(如能藥用酒精擦拭消毒更好),再用手掌輕輕抵住陰道口、扶著寶寶的頭部,以避免寶寶快速衝出產道而造成嚴重撕裂傷。 3)不必急著剪斷臍帶: 避免沒處理好會增加失血量,而且家中沒有無菌設備也可能會引發感染,等專業救護人員到場再處理會比較安全。 4)胎盤娩出後可由腹部按摩子宮: 胎盤若未立即娩出,可以到生產醫院後再處理。若胎盤伴隨後續的子宮收縮而娩出,此時救護人員如尚未抵達現場,陪伴家屬可幫產婦做子宮按摩,幫助子宮收縮,以降低產後大出血的發生機率。 5)幫新生兒保暖: 只需稍微把新生寶寶的體表胎脂、黏液擦掉,再用乾淨的毛巾或衣物包裹寶寶。如來不及準備包巾,也無乾淨剪刀可剪斷臍帶時,可將寶寶放在媽媽的胸腹部,讓媽媽幫寶寶保暖,避免出現失溫現象。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 ※延伸閱讀:新生兒轉診外接服務.搶救小生命即刻行動 ※延伸閱讀:急產‧對母體與新生兒的影響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 與大寶一起幸福迎接二寶

伊萊家的萌力生活 與大寶一起幸福迎接二寶

文‧圖/伊萊媽  很多人都問過我,迎接二寶前,要怎麼樣幫大寶做心理建設?以及為什麼伊萊會那麼疼愛妹妹? 伊萊的心理建設 懷妹妹時,伊萊四歲,不過在伊萊三歲慶生會上,他就很清楚表明他的願望是希望有個弟弟或妹妹來陪他作伴,這也讓我跟伊萊爸覺得,我們與伊萊都準備好迎接二寶到我們的生活了,當然說是這樣說,但他畢竟也還只是個小孩,面臨媽媽懷孕時的種種變化,我們也是花了一陣子才幫他做好心理建設。 讓伊萊與妹妹互動 我們告訴他,有了弟弟或妹妹後,家裡多了一個人可以陪他一起玩,而且只要有好吃、好玩的,我們都會提醒他,以後可以跟妹妹一起分享;另外,懷孕時生理上的變化,我也會適時請伊萊協助幫忙,並且讓伊萊參與我的產檢,這讓他有自己即將要成為哥哥的認知,同時也變得很有使命感;我也會製造伊萊跟妹妹互動的機會,例如:隔著肚皮請他對妹妹說話或唱歌,並告訴他妹妹因為聽到他的聲音很開心,所以也會有胎動。上述的原因,讓伊萊在整個孕期中愈來愈有要當哥哥的自覺,也愈來愈期待妹妹出生,他不僅會幫忙我綁鞋帶、提重物,甚至還會提醒我不要吃不該吃的垃圾食物! 伊萊與妹妹的相處 現在妹妹已經一個多月大,雖然能做的事情還不多,但伊萊每天下課都很期待回家看看妹妹,他會幫妹妹推搖籃、跟她說說話、唱歌給她聽,雖然等妹妹長大後,無可避免還是一定會出現相處上的問題,但我相信有了這段過程,他們日後的相處應該不會太難才是。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Q力伊萊 英國爹地臺灣娘的雙語生活頻道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出生開始學教養:家長不心急,bobo愛英文

出生開始學教養:家長不心急,bobo愛英文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近年來因國際化趨勢,在教育方面比以往更著重於第二語言的學習,尤其是英文。也因此,英文的學習已經成為全民運動,這股熱潮似乎也逐漸延燒到幼兒教育。不過有家長們擔憂寶寶太早學習英文,會不會造成什麼負面的影響?但也擔憂如果沒有學習英文,將來會不會跟不上其他孩子?心中充滿了矛盾。 寶寶是否適合開始學習英文? 其實,寶寶在學習英文之前,家長們可以先檢視寶寶是否適合開始接觸英文。以下將列出幾項寶寶尚不適合學習英文的情況,建議先請專業人員評估後再擬定英文學習的方向與目標。 1.寶寶的認知能力經專業評估後,顯示有認知遲緩相關的問題。 2.寶寶經語言治療專業評估後,經醫師確診為語言發展遲緩。 3.寶寶雖無語言發展遲緩,但在學習母語的部分經常遇到挫折,學得會但較慢。 4.寶寶在社交互動方面較退縮,不太喜歡說話,尤其是面對外人時。 5.寶寶接觸英文時顯得焦躁不安或出現排斥的行為。 家長準備好了嗎? 除了檢視寶寶的狀況外,家長也需要詢問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了?也需留意自己是否出現「NG行為」。 1.心態須正確,以不逼迫寶寶學習為第一優先原則。 2.確保能讓寶寶在自然的情境下學習英文,而不會變得太過於刻意。 3.能提供適當的英文學習環境。除了在家裡,也提供機會讓寶寶接觸以英文為母語的人群。 4.先不以「增加長大後的競爭力」為前提讓寶寶學習英文,這樣會徒增寶寶的壓力,就算一開始有興趣,也會逐漸失去熱情。 5.不設定學習目標,也不刻意糾正寶寶的口音。 6.寶寶如果學得不好,無須過於擔心、著急、自責,或想盡辦法補救。 7.不可隨時都想考驗寶寶的英文,例如:外出看到某樣物品時,就逼問寶寶怎麼唸。 8.無論使用什麼教材,家長的陪伴才是關鍵。 寶寶學習英文的關鍵 1.社交互動良好,喜歡與人群相處與對話。 2.寶寶自身對於英文感到興趣,例如:平時玩玩具時,特別喜歡聆聽英文發音的按鈕等。 3.須有自然使用英文的情境,將英文自然融入於日常生活與遊戲之中。 4.創造有適當聆聽英文的自然環境,增加寶寶自然接觸英文的機會。 5.遵循聽、說、讀、寫的順序,幼兒階段先以大量的聽與說為主軸。 善用遊戲方式‧自然愛上英文 1.透過歌謠、繪本與玩具,讓寶寶在玩樂中學習英文 A.建議可以先找幾本寶寶感興趣的繪本,通常寶寶會先對繪本的圖片感興趣,接著帶著寶寶一起看圖說故事,進而讓寶寶對於繪本故事內容也感到興趣。之後,可以嘗試逐漸融入簡單的英文進入故事之中。例如「小白兔遇到了烏龜,原來這隻烏龜是從外國來的,他說的是英文!」此時即可以融入英文的語句。 B.可以將寶寶喜歡的玩具融入繪本的劇情之中,帶著寶寶一起來「演」故事,例如:繪本中有出現車子時,挑選一台寶寶喜歡的玩具車進入故事情境之中,然後幫車子的名字取為「Car」。將來,當你要想要跟寶寶玩車子時,就可以向寶寶說「你還記得,上次我們說故事時,有一個Car先生,你可以幫我找到他嗎?」或「你還記得上次說故事時,跟我們一起玩的車子叫什麼名字?媽媽想找他一起玩,但忘了他的名字了。」 C.尋找可以搭配動作的英文歌謠,帶著寶寶一起唱唱跳跳學英文。例如:「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就可以帶著寶寶搭配動作一起認識身體的部位。 2.在遊戲過程中自然融入英文 A.在猜拳時融入英文的口訣。 B.進行遊戲倒數時,也可以將數字的英文融入。 C.遊戲中常使用到的簡單指令,如「Stop!」、「Shoot!」、「Fire!」等。 D.在遊戲中表現好時,可以嘗試用英文的口語或肢體稱讚,例如「Give me five!」「Clap your hands!」等。 3.搭配常見的物品、動物來玩聲音 其實有時我們也可以試著反其道而行,不用急著要寶寶說出來,先讓寶寶聆聽英文單字,然後請他發出他熟悉且能掌握的聲音,例如:媽媽在遊戲中拿著小狗圖片,詢問孩子「dog怎麼叫?」或「dog是汪汪叫還是喵喵叫?」當寶寶答對時給予熱烈的掌聲與鼓勵,也可以提升他們接觸英文的動機唷!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領袖養成班:英語學得早,不等於學得好!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親子共學EASYGO 跟bobo一起玩英文

親子共學EASYGO 跟bobo一起玩英文

文/洪郁鈞 如果英語學習充滿壓力、不能讓孩子感覺有趣,就可能埋下孩子心中抗拒的種子,可能成為日後學習英文的絆腳石;但若學習能像母語般自然,將奠定孩子雙語學習的扎實基礎。 掌握關鍵‧輕鬆培養英語力 英語是全球國際通用語言,多數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從小打下扎實的學習基礎以備未來所需,事實上,語言的學習如同其他技能的學習,必須持續保有興趣,才有機會讓學習持續不斷,並逐步進階。語言學習的能力養成,依據對應的程度,由淺而深,在實際應用上,從日常家庭對話到職場應用,能力的進階會持續擴充孩子未來的生活圈與人際關係,因此若能從小培養,有助孩子自然而然地將英語納為生活的一部分,並輕而易舉拓展國際視野與對世界的嚮往,然而,幼兒學習需要家長的用心陪伴,若能保有適當的教養態度與善用學習媒介,會讓孩子的英語養成更簡單易行。 方法錦囊 1.零壓力學習 如母語學習般自然,須避免規範學習進度,且幼兒專注時間短,若孩子想離開此時的學習,不強迫停留,才不會造成孩子的壓力。語言能力是累積的結果,讓孩子保有樂趣、慢慢學習,終究會有所成果。 2.專心陪伴 無論是一起聽英語CD、DVD或閱讀繪本,陪伴孩子應儘量避免分心滑手機或進行其他工作,與孩子一起探索遊戲或劇情,親子間的互動能加深孩子的學習印象。 3.加強應用 安排雙語活動讓孩子有機會輸出外語,使學習的成果有效應用、加深記憶,若活動中有年齡相近的玩伴,更可以讓孩子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投其所好 依照每個孩子對教具的喜愛程度安排學習,例如:喜歡唱跳活動,不愛讀繪本,就讓英語的學習媒介以音樂或動畫的形式為主,不強迫閱讀英文繪本。 5.善用教材 若家長的英語發音能力有限,善用朗讀媒介與孩子共學是可行的方法,可讓孩子的仿說有正確的模仿對象,避免台式英語發音。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領袖養成班:英語學得早,不等於學得好!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後瘦身‧中醫埋線行不行?

產後瘦身‧中醫埋線行不行?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天一堂中醫診所院長暨桃園安媞產後護理之家特約中醫師謝岳峰 瘦身是所有媽咪在意的產後目標,中醫穴位埋線減重依據中醫原理輔助減重計畫的進行,但仍須搭配飲食與運動,方能讓瘦身目標輕易達標。 埋線為刺激穴位 懷孕期間,為了孕育新生命,增加體重在所難免,但一旦完成分娩,媽咪多半會希望短時間內恢復孕前體重,然而,為了顧及母乳營養與產後的身體復原,一般建議運用「少吃多動、營養均衡」的健康方式來減少體重,並將減重的時間拉長到至少6個月,以利在維護健康的情況下,讓體重機的數字逐漸下降。 中醫埋線減重,因為由中醫師親自診斷後施作,比起用坊間藥物減重,感覺相對安全,因此讓不少為體重數字煩惱的女性趨之若鶩,也經常讓產後媽咪躍躍欲試。中醫師表示,埋線的治療方式源於60年代初的穴位埋藏法,屬於改良式針灸,當初的埋線治療,多是為了治癒疾病,並非為了減重而發展。 中醫認為,透過刺激人體穴位,活絡全身經絡系統,可以影響五臟六腑,進而達到治療的效果,而穴位埋線如同針灸,是為了給予穴道持續的刺激,埋線時,以塗有藥物的羊腸線埋於人體穴位,使羊腸線對病兆區產生持續且柔和的刺激,以線代針,延長並加強針灸的療效,通常對減重、調理體質與緩解痠痛有顯著效果。 延長療效省麻煩 產後減重若尋求中醫師,中醫師通常會以針灸、用藥與飲食建議提供指引與治療,其中針灸的部分,是透過從皮膚上的毛細孔扎針,深入穴位處,刺激該穴位處(病兆區)的氣血加速流通,每次約20~30分鐘,一星期至少須針灸2~3次,才有機會讓效果較顯著;埋線則避免了一星期內頻繁到中醫診所報到的麻煩,只須7~10天回診一次即可,且穴位刺激會在羊腸線被身體吸收之前持續作用。 埋線原理 以羊腸線取代針具,羊腸線於體內軟化、分解、液化與吸收的過程,都會持續刺激穴位,且埋線所產生的傷口,會引發身體一連串的生理反應:使小血管擴張、淋巴循環加速、提高新陳代謝力、加強局部營養供應,以及通過體循環將「病理產物」帶走,使該局部受損組織得以獲得修復,進而有助達成埋線治療或減重的目的。 通常使用穴位埋線減重,一次至少須動用10針進行埋線,針對穴位(多位於肌肉附近或骨頭凹陷處)或局部減重部位的脂肪層,一次的療效約7~10天(即羊腸線被身體吸收所需的大約天數),埋線後,6小時不能泡水,3天內可能會出現痠麻的情況,日後無須拆線。 埋線的限制 基本上,除了神闕、乳中不能埋線之外,其餘的穴位都能進行埋線,埋線進行的時間,建議避開飯前、飯後30分鐘,精神緊張、過勞患者、孕婦、5歲以下兒童、傷口不易癒合者、蟹足腫體質或對埋針材料過敏的患者都不建議進行穴位埋線。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 ※延伸閱讀:中醫穴位埋線 瘦身成效因人而異 ※延伸閱讀:產後減重.關鍵30天_中醫篇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手爸媽必知的「便便知識」

新手爸媽必知的「便便知識」

文/高凡淳 採訪諮詢/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文萬欣 新店耕莘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文萬欣指出,剛出生的寶寶,大都解不成形的軟便或略帶水狀的便便,到一歲左右,便便才會逐漸成形。一歲前,喝母奶和喝配方奶的寶寶,排出來的便便稍微不同。喝母奶的寶寶,便便顏色比較偏黃,形質屬於水水的;而喝配方奶的寶寶,便便顏色會比較偏綠,不像母奶寶寶的便便那麼水;開始吃副食品後,便便就有可能看到未消化的食物纖維,而此時腸子蠕動不像剛出生時那麼快,排便次數略少,便便會比較乾。 0至3個月.便便黃色到綠色是正常的 0至3個月的寶寶,基本上以奶類為主食,文萬欣醫師指出,喝母奶會促進寶寶的腸胃蠕動,因此相較於喝配方奶的寶寶,排便次數會比較多,形質也會比較稀,母奶中的鐵質因為較好吸收,便便顏色偏向黃色,而配方奶因會額外添加鐵質,因此喝配方奶的寶寶,便便略帶綠色,文萬欣醫師也提醒,只要寶寶便便的顏色是介於黃色到綠色之間,也就是嬰兒大便顏色卡中7至9號顏色,都屬正常現象。 便便顏色變.反應不同身體狀況 若是寶寶身體不舒服,這時便便也會反應出一些異狀,文萬欣醫師指出,0至3個月的寶寶,若是便便偏向白色,媽媽們就要擔心是不是膽汁排不出來,也就是所謂的膽道閉鎖,或是肝臟方面的問題;若是便便中出現血絲或是黏液,寶寶就有可能有細菌性腸炎。另外,文萬欣醫師也提到,越接近肛門的出血,血的鮮豔度就會越明顯,像是有些寶寶本身的便便比較硬,就可能有肛裂的問題,容易出現紅色的血包覆在硬便上;如果是腸子裡出血,因為排出來還會經過一段時間,因此血色會變得較暗紅,可能看到暗紅棕色的便便;但若寶寶是胃出血,要排出體內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跟著便便出來的出血顏色,就會偏向黑色。 醫師也提醒,4至6個月的寶寶,身體狀況較穩定,但因為副食品的加入,若有不適應或是過敏的反應,也可能出現血便或是拉肚子的情況。如果寶寶吃了以前沒有吃過的食物,出現上述異常的便便,媽媽們應該多留意,暫緩添加新食物。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 ※延伸閱讀:改善寶寶便祕7方法 ※延伸閱讀:寶寶便便出現這些顏色?要小心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愛吃奶嘴和手手怎麼辦?

寶寶愛吃奶嘴和手手怎麼辦?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治醫師洪依利 嬰兒時期和幼兒階段吸吮手指和奶嘴的意義完全不同,雖然孩子的口欲期有長有短,但專業醫師建議,寶寶1歲大後應循序漸進把這兩種習慣慢慢戒除,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不再只有奶嘴和手指能滿足口欲或得到安撫了。 嬰兒階段吸奶嘴或吃手指的意義 看著寶寶吸著奶嘴甜甜入睡或是得到安撫的模樣,相信對照顧者而言是莫大的安慰,為什麼小小的奶嘴能發揮如此大的功能呢?根據佛洛依德人格發展理論指出,人格發展第一階段(0歲~2歲)稱為口腔期,也就是說,嬰幼兒透過口腔的任何動作與刺激,身心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 因為每個寶寶都是獨立個體,其天生氣質、環境適應力或照護方式等相異,「如何讓寶寶得到安撫」都需要爸媽慢慢摸索與嘗試,國泰綜合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治醫師洪依利指出,通常建議寶寶滿月後,可適時使用安撫奶嘴,滿足口腔期需求,安定情緒;差不多2至3個月大,照顧者可以發現寶寶會將小手放到嘴裡啃咬,這也是個體發展的必經之路,代表孩子的神經、肌肉、感覺等發展已具備一定的程度,能開始透過將東西放到嘴裡,認識自我與探索環境,同時也能讓寶寶得到安全感,因此建議此階段應順應寶寶需求。 簡單溝通.耐心嘗試 明白幼兒為什麼戒不掉吸奶嘴和手指的行為之後,該如何戒,相信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了! 洪依利醫師建議,幼兒不滿2歲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奶嘴漸漸遠離他的生活,例如:孩子習慣睡前吸奶嘴,在他睡著之後就偷偷把奶嘴拿開;陪伴時多和孩子說話、唱歌互動,讓他無法一直含著奶嘴等;喜歡睡前吸手指則可以穿袖子比較長的衣服將手指蓋住,或是趁他睡著慢慢把手指拿開,通常2歲大後,多能以「簡單溝通」讓孩子自動自發減少行為。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觀察孩子有什麼需求,若是睏了就哄他睡;無聊時就要陪他說說話、玩玩具、講講故事等,增加陪伴的品質,「解除需要被安撫的因素」,當然除了情緒壓力問題之外,孩子也可能是在模仿家中比他還小的弟弟或妹妹,因此唯有了解問題根本,才能真正解決痛點。 擔心病菌吃下肚?濕洗手最簡單 順應寶寶發展需求,卻煩惱孩子將附著在手上或玩具上的細菌吃下肚,是很多家長的擔憂,洪依利醫師建議,寶寶4至6個月大時,雖然喜歡把東西都往嘴裡放,但因為行為能力有限,多只能抓取自己身邊的東西來啃,哪些東西需要保持乾淨就很明確,但如果到了8至9個月大後,寶寶行動力大增,開始四處爬來爬去,接觸的東西多、病菌也多,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雙手清潔,洪依利醫師提醒,雖然乾洗手可以偶爾取代濕洗手,但很多病毒像腸病毒、輪狀病毒無法以酒精去除,所以在環境允許的狀態下,還是以濕洗手清潔手部最為理想。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 ※延伸閱讀:正確使用奶嘴.安撫寶寶不心慌 ※延伸閱讀:3方法‧訓練口腔肌肉力量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充沛母奶‧職場媽媽也能輕鬆達成供需平衡

充沛母奶‧職場媽媽也能輕鬆達成供需平衡

文/洪郁鈞‧黃鈺倫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護理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黃致琤‧ 台中樂恩診所小兒科醫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簡世華 只要乳房有脹奶感受,就以手擠奶的方式擠出,少量多次方能持續刺激泌乳,使母奶充沛。而對於寶寶,產後第6天開始,每日持續有6包重尿布,就表示有喝到足夠奶水。 不憋奶‧更豐沛 產後產假結束,準備返回職場,除了備妥吸奶器與儲存容器之外,了解職場哺乳權益也很重要,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寶寶2歲之前,若有集乳或哺乳的需求,除規定的休息時間外,雇主應提供每日60分鐘的集乳/哺乳時間,若有加班需求,當工時延長1小時以上時,雇主需再給予30分鐘的集乳時間。產後約3~7天,是建立穩定奶量的黃金期,此階段媽咪體內的泌乳激素也會從高點逐漸回復至平穩階段,坐月子期間,建議媽媽儘量親餵寶寶,啟動先天自然的泌乳機制,同時提供身體記憶該經驗,待將近回職場前,再逐步開始使用吸乳器。 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雖然每日有60分鐘的集乳時間,但泌乳機制的運作,其實不適合定時定量,因此鼓勵媽咪除了將60分鐘的集乳時間分成一天兩次之外,只要乳房有脹奶感受,就以手擠奶的方式,用5~10分鐘擠出部分奶水或引發一次奶陣,如此較能順應泌乳機制的運作、讓產量持續豐沛,也能避免脹奶太久而使FIL物質反饋給大腦錯誤訊息,進而抑制泌乳。手擠奶擠出的奶水如果來不及或不便儲存,捨棄時媽咪無需心疼,因為少量多次才是持續刺激泌乳的必要行為,若因為捨不得而憋奶,反而會讓泌乳量減少,或是容易因脹奶太久而造成乳房不適。 追奶‧持續少量多次 「累積久一點再擠,產量更多」是哺乳媽媽常見的迷思,其實,感受到脹奶後,若持續未將奶水移出,待乳房逐漸出現脹痛感、奶水流出不暢時,就可能引發乳腺管阻塞,並可能出現硬塊與疼痛,因此少量多次不只協助泌乳順利,也能保護媽咪遠離乳腺炎。職場媽媽受制於工作壓力與時間壓力,返回工作崗位時,可能會發現奶水產量減少,此時若要追回奶量,除了儘量讓自己心情放鬆之外,持續保持少量多次的擠奶模式,即便每次只有5~10分鐘(引發奶陣後,奶水流出速度降低即停止),1周內應該就可逐漸提高泌乳量。 親餵讓育兒更簡單 如果能夠選擇,依寶寶需求親餵母乳是最能達成母嬰之間供需平衡的方式,即直接透過寶寶的吸吮行為,讓母體自動調節奶水供應量;當寶寶需求增加、哺餵次數與吸吮量增加,母奶的分泌會在2~3天內提升,反之,當副食品加入寶寶的飲食中使喝奶量減少,泌乳回饋性抑制物即會協助身體調節母乳的供應量。哺乳時親子之間肌膚接觸的親密感,不但有助寶寶建立安全感,來自乳房的溫暖觸覺,以及乳頭釋出費洛蒙的嗅覺刺激,也有益於寶寶情緒的穩定與生理發展的成熟,鼓勵職場媽媽回到家還是能以親餵方式哺餵寶寶。 ※原文刊載於2018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4期。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吃飽? ※延伸閱讀 :重返職場˙奶量不足˙提前斷奶 延長哺乳期有方法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3步驟‧有效解決育兒爭吵

3步驟‧有效解決育兒爭吵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黃盈霓 兩人因為相愛而共組家庭,但研究卻顯示,夫妻雙方在孩子剛出生時,反而是關係的冰點,不僅是因為雙方皆為第一次照顧孩子,若再加上育兒理念,便會造成許多育兒爭吵。 解決爭吵的方法 許多夫妻經常遇到,原本只是為了一件芝麻綠豆大的小事爭吵,後來卻演變成差點要離婚的場面,因為吵架時失去理智講出口的氣話,反而只會讓原先爭吵的本質更加複雜化,黃盈霓心理師建議,爭吵時可以把握以下三步驟: 1.管理情緒‧自我反思 爭吵時說出口的經常是不加思索的氣話,因此,黃盈霓心理師建議,爭吵後第一步應先管理情緒,並且找到可以和緩自己心情的方式,再來才能讓雙方冷靜,避免負面情緒繼續高漲,藉由一邊整理心情,一邊反思自己堅持這樣想法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有時經過自我覺察後,可能會發現也許是自己太過執著。 2.保持互動‧學習溝通 當雙方情緒緩和準備溝通時,黃盈霓心理師叮嚀,溝通時應保持眼神接觸,讓彼此認為還是很在意對方、想與對方互動,只是因為暫時找不到共識而爭吵。此外,第二步應練習傾聽,深入了解對方堅持的原因以及聽懂對方想表達的事。而學習表達也是很重要的學問,黃盈霓心理師建議,吵架後溝通的句子,儘量以「我」為主體,讓對方明白自己內心想法,例如:你剛剛說的話,讓「我覺得」不被尊重,所以我很生氣,抑或是這件事「我的想法」是……,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感受,才能有效溝通。 3.建立規則‧逐次修正 黃盈霓心理師指出,夫妻爭吵後、情緒和緩時,也是建立吵架規則的最佳時機,例如:吵架到某種程度時就不繼續爭吵,或者避免以冷戰、不溝通的方式解決。然而,我們經常面臨許多問題是當下無解,抑或是下次再提出就會繼續爭執的狀況,黃盈霓心理師提醒,若是當下無解的爭吵,那就留到下一次提出,若是下次提出依然容易引發爭端,也不應害怕吵架而逃避溝通。雙方一次又一次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會從中對彼此更加了解,或是藉由與周遭親朋好友一同討論,也能提出不一樣的想法和觀點。因此,當經過多次修正,爭吵的強度也會逐漸下降,並不會像一開始一樣激烈,會逐漸變成理性的溝通。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 ※延伸閱讀:爸爸們加油!用心成為媽媽的育兒戰友吧! ※延伸閱讀:育兒壓力大!媽媽心情好沮喪 ※延伸閱讀:如何避免育兒爭執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如何讓孩子雙語並進

如何讓孩子雙語並進

文‧圖/伊萊媽  雖然伊萊才剛滿五歲,但是中英文都是母語人士的程度,不過因為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居住在台灣,所以該如何維持他的英語能力,我們下了一番苦心! 興趣中培養外語能力 伊萊學習英文比較有優勢的一部分是因為爸爸是英國人,雖然爸爸有基本的中文能力,但是他從來沒有在伊萊面前說過中文!所以一直以來,伊萊的認知裡就是只能用英文跟爸爸溝通,如果父母有一方外語能力比較強,建議可以每天或每週找個時段跟孩子「固定」使用英文對話,或是比較大的孩子可以找坊間用英文授課的才藝班(非一般傳統的英文補習課程),例如:足球課、舞蹈課、美術課等,讓孩子在興趣中也能學會第二外語。 親子共讀增進交流 再來就是我非常推崇的「親子共讀」,爸媽可以在親子共讀的時間,讓孩子不僅學習語言能力,同時連品格教育也一起並進!大約從伊萊幾個月大開始,伊萊爸跟我每個晚上都會念故事書給他聽(中英文輪替,一個晚上最多五本),從一開始只有圖片的故事書,到現在整本書幾乎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五年來,每個晚上我們都是這樣做,而且每個月我也會再添購5至10本符合他年齡的故事書。 親子共讀的好處除了增進語言能力之外,也增進親子間的情感交流,每天晚上讀完故事書後,伊萊總會再親親抱抱我跟爸爸,告訴我們當天學校發生的趣事,爸爸、媽媽也可以趁這個時間表揚一下孩子的表現,或是提醒他有哪些可以做的更棒的地方! 流行歌曲學英文 另外,我也蠻建議孩子用歌曲的方式增進語言能力,當然爸媽要事先篩選一下歌詞內容,有蠻多流行歌曲的歌詞很口語化,有時候伊萊會來上一句我跟爸爸都不常使用的英文語法,十之八九就是從英文歌曲中學習到的語句。以上就是伊萊媽推薦給大家能讓孩子雙語並進的小撇步,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3期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延伸閱讀:Q力伊萊 英國爹地臺灣娘的雙語生活頻道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