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高危險妊娠暨產科主治醫師黃本湘 透過規律服藥,持續接受追蹤與治療,HIV孕媽咪也能安然度過孕期,並使母子垂直感染機率有效降低。 案例 小珍去年因為心臟手術接受輸血,痊癒後不久,便開心地發現自己已懷孕,然而,懷孕的喜悅沒有持續多久,產檢時,醫師告知感染HIV,夫妻倆便雙雙陷入傷心與絕望,同時亦非常擔心胎兒的未來健康與安危……。 HIV帶原須積極維護免疫系統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中文名稱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又稱愛滋病毒(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簡稱AIDS),此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攻擊體內免疫系統,讓維護人體健康、防禦病毒與細菌侵擾的淋巴球CD4數量減少,一旦CD4數量減少,人體免疫力便會持續下降,使人體容易遭受其他病原體入侵,進而導致伺機性感染與出現免疫相關的腫瘤。因此,免疫系統的維護,是HIV帶原者預防病發的積極措施,其方法有:確實配合服用藥物,以及妥善照顧身體、避免壓力。 HIV的傳染途徑主要為透過血液與體液(通常是精液、陰道分泌物與前列腺液),唾液、汗水、尿液與眼淚則不會導致傳染,且HIV只要離開人體就不易存活,即便是被相同的蚊蟲叮咬,也不具傳染的危險性。常見造成傳染的方式有: 沒有防護措施的性行為:與HIV感染者進行性行為(口交、肛交與陰道性交)。 共用針頭與針筒:血液直接輸入,讓病毒可直接侵入。 母子垂直感染:非關遺傳,但若未接受治療,懷孕、分娩和哺乳的過程,病毒容易直接感染胎兒。 孕期發現HIV‧仍有機會生下健康寶寶 懷孕後發現感染HIV,通常會是在妊娠第8~12周時,醫療院所為孕媽咪進行血液常規檢查中被發現,此時,產科醫師會協同感染專科的醫師協助媽咪進行孕期的治療與防護,臨床上,若孕媽咪確實配合用藥,的確可有效降低胎兒的感染率。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高危險妊娠暨產科主治醫師黃本湘表示,孕媽咪若有HIV帶原,除了懷孕期間比較容易罹患妊娠糖尿病之外,寶寶的出生體重會較輕,而且身高也會較矮小,而搭配HIV治療的藥物,雖會提高早產或出現新生兒體重過輕的風險,但若能於孕期妥善防護,生下健康寶寶的機率仍然很高。 母子垂直感染率可透過治療有效控制 懷孕期間,HIV孕媽咪除了常規的產檢之外,尚需在感染科醫師的照顧下,追蹤並控制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病毒量(viral load)與T淋巴球(CD4+T lymphocyst)數目,並約於第12周開始服用Zidovudine(ZDV),ZDV作用有三,包含:分娩前儘可能減少媽媽體內的病毒量、抑制HIV在胎盤的複製,以及透過臍帶提供胎兒保護;同時,若懷孕前即已持續服用雞尾酒療法的藥物,則懷孕後須視狀況評估是否調整藥物內容。 臨床發現,若HIV孕媽咪從未接受治療,寶寶出生後感染HIV的機率高達25%~30%,反之,若孕期至產後都積極接受治療,母子垂直感染率可降至2%~3%。 出生後持續接受追蹤 黃本湘醫師指出,HIV孕媽咪的生產方式,通常採取剖腹生產,以完成標準化流程與防護措施,剖腹產可確保醫師在短時間內將胎兒抱出子宮,減少因接觸媽媽血液或分泌物所導致的感染風險;然而生產前1個月,若測得媽媽血液中病毒量小於1,000copies/毫升,則可在醫師與產婦討論之後,選擇自然分娩,當然生產過程中需要持續使用抗病毒藥物。而寶寶出生後,除了隨即接受檢測確認是否感染外,也必須立即投予藥物至少6周,並持續接受追蹤,直到排除HIV感染為止。 HIV媽咪生下寶寶後,須以配方奶粉餵食,禁止哺餵母乳,避免HIV出現於乳汁中直接傳染孩子。若寶寶感染HIV,家長在照顧上難以避免會較為辛苦,且兒童感染HIV的治療方式與成人不同,不單CD4淋巴球會隨著年齡變動,藥物分布與代謝也會隨孩子的營養狀況與年紀而有所改變,家長必須謹遵醫囑,以利後續照顧。 ※原文刊載於2018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71期。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