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常見產前出血大解密

常見產前出血大解密

(文/李藹芬)(採訪諮詢/嘉義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楊珮音)依妊娠階段探討原因孕期常見出血的原因為何,可依照孕期階段逐一探討:全孕期可見˙陰道發炎、破皮或子宮頸瘜肉楊珮音醫師指出,因陰道發炎、輕微破皮,或子宮頸瘜肉而引起的出血,出血量不大,算是孕期出血的常見狀況。她解釋,子宮頸瘜肉的形成是在子宮頸內管表面有一層黏膜,若受到長期慢性發炎的刺激,會使子宮頸內管的粘膜不斷增生、堆積,且從粘膜的基底層向子宮頸外口突出,形成瘜肉。瘜肉表面被一層柱狀上皮所覆蓋,有豐富的微血管,顏色鮮紅,且柔軟、脆弱,只要充血,就可能造成血管不穩定,或是孕婦原來就有瘜肉問題,因孕期荷爾蒙以及骨盆腔血流增加的改變使表面的微血管破裂,而有出血狀況。初期的可能原因˙子宮外孕萬一受精卵不是在子宮內著床,就稱為「子宮外孕」,根據統計,子宮外孕的發生率約為2%,而發生部位大多以輸卵管為主,其他如腹腔、子宮頸、卵巢等地方也會發生。楊珮音醫師說,「由於受精卵生長位置不對,子宮內沒有正常胚胎發育,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β-hCG)無法正常上升,導致子宮內膜無法繼續生長,而產生不規則脫落,以至於懷孕7?8週時出現不正常陰道出血,甚至伴隨嚴重腹痛,或因大量腹腔內出血而導致休克」。˙流產是指發生在妊娠20週前,非人為因素導致胎兒脫離母體,此時胎兒無法存活。楊珮音醫師表示,大部分的流產在發生前,除了陰道出血外,多伴隨腹痛、下腹部不舒服的情況。發生在妊娠12週內的流產,約50?60%以上與胚胎本身有染色體或基因異常現象有關;另外,也要考慮可能與母體本身因素如內分泌功能失調、生殖器疾病、母體全身性疾病,以及身體受到傷害等因素有關。她說,「當流產發生時,胚胎與子宮壁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分離,分離面的血管一旦破裂,就會造成陰道出血症狀」。不過,陰道有出血症狀未必一定就等於流產,但請孕媽咪務必當做危險的警訊,儘快立即就醫。˙葡萄胎楊珮音醫師指出,懷孕初期,超音波檢查看不到正常胚胎的發育,而是見到許多串如葡萄樣的物質,就是葡萄胎」,由於卵子或精子有問題,而產生雙套甚至三套倍數染色體的異常胚囊,這樣的受精卵雖然可長成胚囊,可是並無法發育為正常胚胎,而讓整個子宮充滿胎盤水腫後的葡萄樣物質。她補充,葡萄胎的發生,除了染色體異常所致,也與母體內分泌如甲狀腺功能不良有關。臨床症狀包括:懷孕初期會有不正常陰道出血、嚴重孕吐、甚至心悸等症狀。中‧後期可能發生的原因˙前置胎盤正常懷孕時的胎盤,應是附著在子宮的上段,若胎盤的位置「很低」,靠近或蓋住子宮頸口的話,就是「前置胎盤」。楊珮音醫師表示,妊娠階段的「子宮下段」會隨週數增長,而讓原本位置較低的胎盤也隨週數增加而上移。她指出,「由於胎盤本身的血管豐富,一旦因前置胎盤而出血,就如一般月經的量或者更多」,有前置胎盤問題的孕婦,可能在20多週即有出血現象,但大多數會於30週前後,有無痛性的陰道出血,顏色鮮紅,且反覆出血,出血量一次比一次多,她再次強調,「即使少量出血,也要高度重視,應儘快就醫檢查」。˙落紅與早產愈接近預產期,愈容易出現落紅的狀況,楊珮音醫師解釋,子宮頸的血管豐富,隨著生產日期日益接近,子宮頸會變薄、變軟,隨著子宮收縮,子宮頸口也會慢慢打開,分布其上的血管被撐大破掉而出血,加上子宮頸粘液,混合而成黏性含血的分泌物,呈現褐色或鮮紅色,經陰道流出體外,即產兆之一的「落紅」。如果血量較少,且未有規律的陣痛,繼續觀察即可。但她提醒,若妊娠未滿37週,即出現落紅,且伴隨頻率逐漸增加的子宮收縮、下腹出現強烈的下墜感,並有疼痛感覺、腰痠且有持續出血狀況的話,代表可能有早產的跡象,通常藉由安胎可讓狀況有所改善。但她強調,「安胎重在休息,而不是藥物,只要充分休息並配合適當藥物,多可順利等到足月生產」,當然,狀況嚴重的話,甚至需要住院治療。• 原文刊載於2015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營養師推薦!哺乳媽咪發奶食譜

營養師推薦!哺乳媽咪發奶食譜

(執行/林宛瑤) (營養諮詢/魏志純營養師)哺乳期所需營養素對哺乳媽咪來說,飲食原則其實與一般成年女性差異不大,但為了讓母乳的營養價值更高,並讓媽咪有更好的體力,可以多補充五穀根莖類、鈣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如全麥、糙米可補充澱粉;乳製品、小魚乾、深色蔬菜可補充鈣質;蛋、豆、魚、肉補充蛋白質;維生素與礦物質則可以在蔬菜及水果中攝取。食譜一:青木瓜鮮魚湯材料:鯛魚1片(約70g)、青木瓜25g、薑絲2g、碎蔥白2g做法:1)將鯛魚切塊、青木瓜洗淨去皮切塊。2)湯鍋倒入5碗水,煮開後加入鯛魚塊及青木瓜塊燉煮,起鍋前加入少許鹽(或不加)、薑絲、碎蔥白即可。 營養師這麼說:1)青木瓜含有維生素A和豐富的木瓜酵素,不但可以使乳腺暢通、促進泌乳,亦可幫助分解醣類、蛋白質和脂肪,其中的膳食纖維,更可幫助哺乳媽咪腸胃蠕動,預防便祕。2)鯛魚是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含有豐富的菸鹼酸,是合成荷爾蒙時不可或缺的營養之一,有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疲勞和穩定情緒的作用。食譜二:枸杞杏鮑菇雞湯材料:枸杞2g、紅棗2個、切塊大雞腿一支、杏鮑菇25g、紅蘿蔔10g做法:1)將枸杞與紅棗泡熱水清洗;汆燙雞腿肉後撈起備用。2)杏鮑菇與紅蘿蔔切成塊狀,將雞腿肉、杏鮑菇、紅蘿蔔與紅棗一起放入鍋中煮熟。3)煮熟後,再加入枸杞稍微燜一下即可食用。營養師這麼說:1)枸杞含有甜菜鹼、多醣、粗蛋白、粗脂肪、核黃素、胡蘿蔔素、抗壞血酸、鈣、磷、鐵、鋅等營養素,可以提升免疫力、幫助血液循環和促進荷爾蒙分泌,並具有滋腎、潤肺、補肝、明目的功效。2)紅棗含有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元素,如:鈣、磷、鐵等,這些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並且具有補脾和胃、益氣生津的功效。3)杏鮑菇營養豐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鈣、鎂、銅、鋅等礦物質,具有高纖、高蛋白、低脂、低膽固醇和低熱量的特性,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同時協助腸胃蠕動,排便順暢。4)雞肉含有蛋白質、醣類、維生素A、維生素B群、鈣、磷、鐵、銅等營養素,脂肪含量少,對產後哺乳的媽媽不會造成過多負擔,尤其維生素B群含量高,能幫助產後哺乳媽咪的能量代謝,恢復身體機能。食譜三:山藥排骨湯增強免疫力材料:山藥60g、排骨120g、薑片 2g做法:1)將山藥洗淨去皮切塊,排骨汆燙去血水。2)在鍋中加入排骨、山藥塊和薑片,加入適量清水,煮至熟軟後,以少許鹽巴(也可不加)調味即成。營養師這麼說:1)山藥含有植物荷爾蒙,可以幫助乳腺分泌,其富含的膳食纖維,能使哺乳媽咪順利排便,並增進食欲。2)排骨為優質蛋白質來源,除了增進泌乳量之外,也能提高乳汁中的蛋白質來源,而且也含有脂肪、維生素和大量磷酸鈣、骨膠原蛋白等,亦可增加鈣質的攝取與吸收。食譜四:通草豬蹄湯材料:通草3g、黃耆3錢、當歸1片、豬腳50g、九層塔1小株做法:1)將通草洗淨,豬腳洗淨去毛後切塊備用。2)在鍋中放入通草、黃耆、當歸與豬腳,加入適量清水,煮至熟軟後,以少許鹽巴(或可不加)調味,最後加入九層塔即成。營養師這麼說:1)通草可以幫助產後媽咪提升泌乳量,同時,也具有清熱且除火氣的效用。2)富含膠原蛋白的豬腳與通草搭配,除了可幫助乳汁分泌之外,亦能滋養補血、美容養顏;其富含鈣、鐵質,更是身體虛弱、產後缺乳時補充營養的重要來源。唯要注意的是,若哺乳媽咪患有肝病、動脈硬化及高血壓者,應少吃或不吃,以免攝入過多的膽固醇和脂肪。• 原文刊載於2015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嬰幼兒手語.培養媽媽寶寶好默契

嬰幼兒手語.培養媽媽寶寶好默契

(文/洪郁鈞)(採訪諮詢/臺灣嬰幼兒手語教育協會理事長黃小珊(小3老師))何謂嬰幼兒手語透過簡化台灣自然手語的方式,教寶寶以簡單並容易做出的的手勢來表達,即為寶寶手語,臺灣嬰幼兒手語教育協會黃小珊老師(小3老師)表示,寶寶從一出生,爸爸媽媽就可以開始用手語與寶寶互動,讓他對於手勢的表達可以提前熟悉與記憶,依小3老師於課堂中的觀察,寶寶若從6個月大開始學習嬰幼兒手語,約2~3個月會逐漸有所回饋,而若寶寶11個月後才接觸嬰幼兒手語,則有機會立即理解並應用所學習到的手語與爸媽互動。幫助口語發展小3老師指出,幫助寶寶語言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予他大量而豐富的語言經驗,教導寶寶使用手語的父母,因為有更多機會可以跟寶寶互動,並且相信寶寶會表達需求,無形中更願意花時間傾聽與關注寶寶,也更容易對寶寶說更多的話來引導他們表達,進而給予寶寶充分的語言學習經驗,此外,手語加上母語的學習,類似雙語效應,可讓寶寶對於語彙的概念更清晰,研究也發現,雙語環境的寶寶,未來在思考與解決問題時會更有彈性、語言與智力發展也都優於只使用單一語言的寶寶。對寶寶的好處社會發展小3老師舉例,當寶寶想去公園,以哭泣表達需求,若媽媽不懂也猜測不出來時,寶寶可能因為需求不被理解而感到遭受挫折,反之,若寶寶打出「溜滑梯」的手語,媽媽會立即知道孩子想去公園,且媽媽的理解與回應,會讓寶寶覺得被傾聽,從而避免父母的無助猜測與寶寶的挫折經驗。因此,當寶寶的表達容易被父母理解,爸爸媽媽的及時回應能讓寶寶獲得更多的正向關注,不但有助親子溝通,更能強化寶寶的安全感、建立安全依附關係,同時讓寶寶更願意表達且更有自信,父母也更容易引導寶寶學習正確的人際互動。身體與動作發展寶寶的動作發展,剛開始是從籠統地使用五根手指,再慢慢分化成五根手指靈活運用,一般寶寶的精細動作經驗,會較侷限在大姆指和食指(例如捏起小餅乾),手語的動作讓寶寶有機會注意發現五根手指的變化運用並嘗試做出動作,當寶寶為了表達需求,更頻繁地使用手部精細動作,並培養手眼協調能力時,即有助於大腦進行感覺的統合。語言發展手語的學習能夠幫助寶寶以多元的方式溝通,並增進口語字彙的快速發展,例如:當寶寶看到小狗,學習到「狗狗」的手語時,由於大腦過於類化的原因,他下次看到貓咪(同樣也是四隻腳踩在地上的動物)也會打出「狗狗」的手語,這時,媽媽就有機會藉此教導寶寶新的單字「貓咪」(同時打出「貓咪」的手語),因此,相較於還不會說話也不會手語的寶寶,不但增加了更多的機會認識字彙,同時也容易對繪本中的插畫有共鳴並打出手勢,而增加寶寶對閱讀的興趣。情緒穩定若寶寶的需求能夠每次都被理解,哭泣的表達方式與負面情緒就會大量減少,此外,寶寶也會藉由表達情緒來自我調節,小3老師表示,例如:通常寶寶感到害怕時,可能會有退怯反應或直接大哭,失去與新事物進一步接觸溝通的機會,而懂得手語表達的寶寶,便會透過拍拍自己胸口來表達情緒讓媽媽知道,並尋求安慰,或當寶寶急著想吃東西時,透過表示「等一等」的表達,經過大腦發出指令打出手語動作的當下,等於進行了自我調節,就容易會因此冷靜下來。認知能力通常當寶寶的口語能力開始發展、親子間可以彼此溝通後,孩子的學習會有相當程度的大躍進,因此,還不會說話的寶寶若學會以手語表達溝通,在認知上,對週遭事物與生活常識的概念學習也會提前發展,且打手語時,因為需專注於視覺與手部動作,對寶寶專注力的提升,也有相當助益。對照顧者的好處教導寶寶學會手語的表達,不但能減少因為不懂孩子需求而造成的育兒挫折,還能建立育兒的信心,當母嬰默契一旦建立,親子關係不但更穩固、帶養孩子也更輕鬆,小3老師分享,當她女兒學會寶寶手語,不再選擇以哭泣方式表達需求時,她即使獨力帶著孩子出門,都能感到從容自在,也能享受與孩子間互動的樂趣與成就感。• 原文刊載於2015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10種常見的嬰幼兒洗澡危機

10種常見的嬰幼兒洗澡危機

(文/林奕如)(採訪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常見的洗澡危機1) 洗澡時間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表示,嬰幼兒洗澡時間不可過久,因為洗太久會使水溫降低,尤其是秋冬季的水溫會降得更快,且寶寶也會開始出現較明顯的情緒起伏,為避免嬰幼兒感冒或產生不耐煩,父母應儘量將洗澡時間控制在5~10分鐘內。2)洗澡頻率寶寶的皮膚厚度只有成人的一半,爸爸媽媽如果過度清洗,反而會傷害他們的肌膚,且一旦皮脂腺分泌的油脂被洗掉,在冬天也很容易發生皮膚乾癢的情形。潘俊伸醫師強調,如果寶寶未流太多汗或因喝奶時不小心潑濺到身上,冬季時大概一週內擦澡1~2次即可,夏季則建議2天洗1次澡。3)水深高度縱使家長無時無刻陪在寶寶身邊,但在幫寶寶洗澡時,難免出現手滑的時候,如果此時水深過高,寶寶不小心滑進浴盆內,就會發生嗆水或溺水情形。欲把寶寶放在浴盆中清洗身體,建議爸爸媽媽將水深高度控制在10公分以下,最好介於7~8公分之間(大約是成人三分之二個手掌的長度,不要超過一個手掌深),若寶寶已經能靠自己的力量穩穩坐著,水深最高則可到寶寶的腰部。4)水溫適合寶寶的洗澡水溫為攝氏32~36度,夏天可控制在攝氏32度左右,冬天則為攝氏36度,但仍必須觀察寶寶對於水溫的反應,再進行適度調整。潘俊伸醫師指出,縱使冬季天氣冷,家長也不應將水溫調整至攝氏40度以上,畢竟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展完全,將導致體溫突然上升,且溫度太高也會灼傷皮膚,建議家長準備一個溫度計,把洗澡水放好並完成測量後,才可將寶寶放入澡盆,除此之外,還要避免地板濕滑,並遵循先放冷水再放熱水的順序。5)水龍頭與寶寶的距離年紀較小的寶寶,動作與心智尚未發展完全,通常不會主動碰到水龍頭,但8、9個月以上的寶寶,開始對外界感到好奇,會藉由雙手摸索各種新奇物品,所以父母最好不要將寶寶的澡盆放在浴缸裡,建議把澡盆放到乾燥的地板上,才可避免寶寶碰到水龍頭或水管等物品。6)電暖器的擺放位置潘俊伸醫師表示,如果住宅空間允許,建議將電暖器放在浴室頂部,但由於熱空氣上升的原理,有些父母擔心放在浴室頂部,可能無法達到取暖效果;此外,雖然有些市售電暖器強調已通過防潑水檢測,但畢竟會使用到插座,若父母忘記拔掉插頭,仍會導致寶寶發生觸電危險,因此,最好的擺放位置就是浴室門外。7)慎選洗澡玩具為了讓寶寶愛上洗澡,許多家長會購買玩具、浴室專用蠟筆或洗澡書,讓寶寶能一邊洗澡、一邊玩樂。不過,這些產品有可能含有塑化劑、雙酚A或其他化學毒素,寶寶在使用的時候,可能會經由啃咬將這些毒素吃下肚,甚至會遇熱溶解,所以父母應選擇具有安全標章的玩具,並避免購買尖銳、太小的物品。8)不可與成人共用沐浴乳近幾年,新聞不時會出現沐浴乳含有防腐劑,如果長期經由皮膚吸收,恐誘發乳癌,更何況是皮膚比成人更薄的寶寶,因此,建議父母用溫水幫寶寶洗澡、洗頭即可,若擔心無法清洗汙垢,也應購買不含防腐劑、天然的寶寶專用洗沐用品。9)浴室溫度及通風潘俊伸醫師表示,有窗戶的浴室,是最佳洗澡環境,若浴室沒有窗戶,建議夏季在幫寶寶洗澡時將門打開,維持浴室空氣流通,冬季若沒有電暖器幫助提升室內溫度,不開門窗也沒關係,原則上只要大人覺得溫度舒適即可,並將洗澡時間控制在5分鐘之內完成。10)不可獨留寶寶在浴室將寶寶一人留在浴室,是最容易發生的洗澡危機,家長在幫寶寶洗澡之前,一定要把衣物、毛巾、紙尿褲、棉花棒等所有物品備齊,並放在浴盆附近,且洗澡時須全程陪在寶寶身邊,潘俊伸醫師表示:「一點點的水漬,都可能會使1、2歲的寶寶滑倒,很多在浴室發生的溺水案件,也是因為父母轉頭拿個東西或離開寶寶身邊處理其他事情所造成。• 原文刊載於2015年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婦安胎密笈 排除流產風險

孕婦安胎密笈 排除流產風險

(文/林宛瑤) (採訪諮詢/台安醫院婦產科專任主治醫師蔡可欣) 祕笈1)判斷何時須安胎?若孕媽咪在胎兒未足月以前,有子宮收縮、腹部或下背部疼痛、骨盆感到胎兒向下推動、陰道出血、分泌物變多等症狀,有早產的可能,但胎兒在未滿37週前,器官發展不夠成熟、身體功能不夠完整、體重也未達標準,如果早產就容易有其他併發症。為避免胎兒早產,孕媽咪必須多注意早產徵兆,若有任何狀況,應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請醫師判斷是否需要安胎。若孕媽咪是因為長時間做勞力的動作或工作時間過長,而導致身體勞累不適、下背部痠痛等,待休息後仍沒有改善,也同樣需就醫,以確保胎兒能夠在最健康的情況下出生。祕笈2)了解各時期的安胎方式台安醫院專任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表示,因每個階段的孕媽咪所需的安胎方式不同,且胎兒的大小也可能影響治療的成效,所以醫師會給予最適當的安胎處置,不論是住院安胎或居家自行安胎等,均必須依照醫囑,好好休息、適度活動、按時服藥,才能達到安胎的最大效用。懷孕初期的安胎方式/懷孕的前三個月若有不正常出血,可能是因為高齡或黃體素分泌不足而需要安胎,醫師通常會讓孕媽咪口服安胎藥物或是注射黃體素,以居家自行照護的方法,主要是多臥床休息、避免搬重物、過量的勞力工作等。懷孕初期最重要的就是讓胚胎能夠穩定著床,而黃體素有穩固著床的功能,所以治療會以黃體素為主。症狀較嚴重者,則需要住院觀察。懷孕中後期的安胎方式/蔡可欣醫師指出,當胎兒滿13週以後,因為胎盤會分泌黃體素,此時以黃體素安胎的效果不大,所以會使用預防子宮收縮的藥物,一開始會以口服藥物為主,台灣較常使用的安胎藥物為Yutopar(翻譯為優得舒、妳得寶等),主要功能為放鬆過度緊繃而不斷收縮的子宮,若口服劑量不足,仍然持續密集宮縮,就必須住院安胎治療。另一種藥物為Nifedipine(鈣離子阻斷劑),也是在此階段適用的藥物,因為子宮平滑肌收縮靠的是細胞中的鈣離子,而鈣離子阻斷劑能減少進入子宮肌肉細胞的鈣離子,藉此達到抑制子宮收縮頻率的效果。但因鈣離子阻斷劑有血壓下降的副作用,所以使用上要謹慎。祕笈3)住院安胎的治療有哪些?住院安胎評估與檢查1)抽血及尿液檢查/孕媽咪在入院後,醫師通常會進行一般的尿液及血液常規檢查,用來評估孕媽咪是否有貧血、糖尿病或感染現象,必須先排除這些病因,才能對症下藥,給予適合的安胎處置。2)陰道細菌培養/為避免早產、胎兒感染、早期破水及影響胎兒與孕媽咪健康的因素,醫師會做陰道細菌培養,以排除不利情況發生。3)測量胎心音及宮縮/安胎是為了讓胎兒能在媽媽的肚子裡成長,待成熟後再健康出生,所以在安胎期間,會利用胎兒監測器,觀察胎兒的心跳是否正常,並檢測宮縮的頻率,確保胎兒不會有早產的疑慮。4)超音波檢測/醫師會以超音波來檢測胎盤位置及胎兒成長狀況、羊水量是否正常、整體成熟度是否在標準值內,以超音波觀察的數據來判斷胎兒健康狀況,並藉此了解胎兒的成長環境。祕笈4)居家安胎的注意事項孕婦於住院安胎返家後,仍不可鬆懈,還須注意以下居家安胎事項:1)臥床休息,若無宮縮、羊水破或出血狀況,可先適度地坐著活動,如果狀況良好,才可以下床伸展筋骨。2)避免搬重物、進行激烈運動、爬樓梯、跑步及從事粗重的工作,必須漸進式的執行所有活動。3)觀察胎動、子宮收縮頻率、有無出血或羊水破、分泌物等,若有任何早產現象,就必須返回醫院就診檢查。4)儘量避免性生活、陰道灌洗或有刺激子宮收縮的行為。5)定期至醫院做產檢,並依照醫囑按時服藥或回診。6)因便祕可能會導致排便時下腹部過度用力而刺激子宮,所以居家照護的飲食,一定要多加注意補充纖維,若仍無改善,可請醫師協助給予軟便劑。7)若患有子癇前症者一定要特別注意血壓,如果有出現頭暈、視力模糊、右上腹部疼痛甚至是抽筋等情形,要立即至醫院檢查。8)返家後,孕媽咪也要注意有無體溫升高或發燒等症狀,以掌握是否有感染的徵狀。9)孕媽咪在安胎期間,最重要的還是心理上的放鬆,家人與丈夫的陪伴與支持也是安胎事項中最重要的一點!• 原文刊載於2014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後掉髮原因解析 10大減緩掉髮妙招

產後掉髮原因解析 10大減緩掉髮妙招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京硯聯合診所皮膚專科院長蔡逸姍醫師) 正常頭髮的成長周期蔡逸姍醫師表示,頭髮不會無止盡一直長下去,在自然狀態下都會經歷三個時期,分別是生長期、退化期、休止期,周而復始的不斷生長和掉落,直到毛囊的生命結束為止。懷孕前後髮量會有何變化?通常會在產後3個月開始掉髮,每個媽媽掉髮速度不同,產後掉髮是整個頭部的頭髮均勻掉落,不會像俗稱「鬼剃頭」的圓形禿一樣,圓圓的禿掉一塊,頂多前額的地方掉落較多,過6至12個月後會陸陸續續長回來,再次進入生長期,長出新的頭髮,除非產後掉髮合併其他病症或是過度掉髮超過1年以上,就建議到皮膚科接受檢查。10大減緩產後掉髮妙招1)心情愉悅輕鬆/由於產後頭髮屬於正常休止期掉髮,所以大部分無法阻止掉髮,但是若清楚知道產後掉髮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就不必過於擔憂,因為這個階段肯定會過去,若是擔憂不已,反而會因為憂心過度掉更多,不妨保持良好情緒和樂觀心情來輕鬆看待。2)飲食均衡補充/產後均衡攝取五穀根莖類、蔬菜類、蛋豆魚肉類、奶類、水果類及油脂類等六大類食物;另外,頭髮最重要營養來源就是蛋白質及維他命H生物素,所以,若加強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或維他命H,也能幫助頭髮長長。3)忌重口味飲食/飲食上避免重鹹、重辣、重油、重甜的飲食習慣,控制鹽、醬油、味噌、醬料等等含有較多鹽分的飲食,因為這將會造成頭皮更重的負擔。4)正常生活作息/寶寶出生後,媽媽們為了照顧寶寶,適應全新的生活型態,還得應付突如其來的大小狀況,很難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在勞心費神又傷身的情況下,掉髮情況可能夠嚴重,因此建議媽媽們應該儘量多利用時間休息,充足的睡眠才能夠增進新陳代謝,使頭皮血液供應順暢,毛囊獲得足夠養分。5)撇除網路偏方/不要為了治療產後掉髮而聽信偏方,將生薑、大蒜或米酒等刺激性物品往頭上猛擦,誤以為會促進頭髮生長,卻反而可能造成頭皮過敏潰爛。蔡逸姍醫師更強調,網路上來路不明的偏方藥品千萬不要嘗試,在購買前建議消費者停看聽,先確認是否有經過衛生署許可及實驗證實。6)洗頭輕柔按摩/洗頭時不要太大力,可以用輕柔的力量按摩頭皮,避免用力的按摩頭皮及拉扯,這種方式並不會促進血液循環及生長,保持頭髮和頭皮清潔,有利於頭髮生長。7)選用適合洗髮精/產婦千萬不要因為擔心產後掉髮,就連續很多天不洗頭,這樣反而可能造成毛囊堵塞發炎而掉髮,應定期清洗頭髮,清洗時要挑選適合自己的洗髮用品,在淋浴時順著頭髮生長方向輕洗,若是挑選含有能強健髮根及改善髮質的功效更好。8)正確梳理頭髮/原本產後頭髮就處於「休止期」,經由綁頭髮時的拉扯或綁馬尾拉得很緊時,反而會掉得更快,建議每天換不同髮型,不要用力去拉扯頭髮;梳理頭髮時則先處理遠端髮梢,最後再慢慢梳理近端的頭髮,而梳理頭髮時挑選齒距寬的木梳或除靜電髮梳,可減緩靜電產生後拉扯頭髮的情況。9)避免同時染燙/蔡逸姍醫師表示,不建議染燙同時做或是燙玉米鬚,因為燙玉米鬚會使頭髮看起來變得蓬鬆,髮量看起來比較多,但會傷害髮質,且燙髮及染髮的化學藥劑若頻繁使用,會使頭髮糾纏打結,也很容易就會脆弱斷裂;平時則儘量避免使用高溫的電棒捲等造型器材,以免髮根毛囊萎縮受損。10)適量塗生髮水/蔡逸姍醫師指出,若覺得掉髮嚴重,希望讓頭髮儘快長出來,建議可以使用含有2%以上Minoxidil成分的生髮水,經實驗證實可治療雄激素性禿髮者,特別是女性使用的效果更為明顯,現在則被廣泛運用於生髮水中,可促進頭皮血液循環及刺激毛囊生長,使頭髮變得較為粗及堅固,但通常要持續使用4至6個月以上才會有效果。• 原文刊載於2014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發疹子 有哪些常見疾病?

寶寶發疹子 有哪些常見疾病?

(文/林宛瑤) (採訪諮詢/書田診所皮膚科雷射美容中心主任醫師徐嘉琪)• 脂漏性皮膚炎/書田診所皮膚科雷射美容中心徐嘉琪主任醫師表示,新生兒至四個月大的寶寶,最困擾家長的就是此症,大約有九成的寶寶會有脂漏性皮膚炎。剛出生的寶寶可能不會出現症狀,但滿月後就會慢慢出現,兩、三個月大的時候最嚴重,可能在臉部、頭皮或身上皺摺處出現黃色的油性結痂,伴隨著些許的紅腫,嚴重時可能會滲出組織液,大約在四個月大以後才會漸漸復原。發生原因與症狀:發生脂漏性皮膚炎大多為體質性的問題,每個寶寶的症狀輕重不一,症狀較輕微,好發於頭部及臉部,若較嚴重時,可能出現在身上的皺摺處,包含脖子、關節及包尿布較常接觸的腹股溝處。另一個因素為黴菌,因為皮屑芽胞菌過度的增生,而使寶寶患有此皮膚病。而脂漏性皮膚炎並不會讓寶寶感到很癢,而在患部不停搔抓。• 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為過敏體質而造成皮膚上的濕疹,是一種慢性疾病,會反覆出現大約半年的時間,寶寶在四個月大以後,發疹子的原因就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若發生在特定位置,可能長大後就容易有過敏體質,因此,父母更要細心照顧,此時的過敏可能會跟著寶寶一輩子,所以不可輕忽!發生原因與症狀:異位性皮膚炎起濕疹有特定的部位,其好發於手臂、大腿及小腿等,通常會讓皮膚粗糙,嚴重則會出現紅疹。若濕疹出現在四肢外側的位置,可能長大後也會有異位性皮膚炎。大約兩成的寶寶會有此病症,需特別注意的是,孩子在兩歲大以後,異位性皮膚炎的位置會改變,疹子會長在軀側的部位,如手肘內側、膝蓋後側(膝窩)等。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大多為過敏體質,而通常父母也是,但父母不一定也會有異位性皮膚炎,可能是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症狀。伴隨著發燒的發疹疾病• 玫瑰疹/玫瑰疹通常會出現在三歲以下的孩子,是一種病毒型的感染,不太會有後遺症或併發其他症狀,但需注意其發燒時的溫度較高。寶寶在感染病毒後先有發燒的症狀,大約會持續發燒三天的時間,一退燒就開始發疹子,起疹子的部位在身上,顏色較淡且不明顯。退燒以後,其活動力及食欲很快就會恢復,患部也不會搔癢,所以不需特別擦藥或治療。但必須注意其特點為,退燒了以後,疹子才會出現,所以必須辨別起疹子的時間,以免與其他疾病混淆。• 猩紅熱/猩紅熱的症狀與感冒或腸胃炎類似,能透過飛沫感染,通常有發燒、喉嚨發炎及出疹的情況,其發疹的型態為帶紅色的點狀疹,可能從脖子到四肢都會有,觸感較粗糙,好發於腋下、脖頸部、腹股溝等,舌頭也會出現俗稱的草莓舌,會在發燒1至2天後出現疹子,皮疹大約在3天後慢慢消失。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與其他人共用餐具或接觸性的用品。若已確定為猩紅熱,則依醫囑按時服用藥物並多休息。• 麻疹/麻疹是病毒感染所致,可經由飛沫傳染,故傳染性高。其潛伏期間約10天左右,發病初期會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狀,伴隨著發燒、咳嗽、結膜炎等,在疹子出現前,口內頰黏膜會長出白斑。身體的紅斑則會從臉部開始,一路向下延伸,通常不會發癢,但疹子可能會結合成一塊大的斑,約3天後漸漸退掉,需特別注意的是,寶寶若有麻疹,較可能會有腦炎及肺炎的併發症,所以應給予寶寶施打麻疹疫苗,而得過麻疹後,終身都有免疫力。• 水痘/水痘的潛伏期間較長,大約2至3週,其症狀與感冒類似,會起發燒、喉嚨痛及頭痛等。寶寶會在發燒後出現疹子,好發部位在臉部及胸腹部,疹子會從紅色疹發展至膿疱的型態,也會擴散到全身。此類疹子會讓寶寶搔癢難耐而不停搔抓,如果把膿疱弄破,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感染,所以父母必須特別注意。讓寶寶接受常規的疫苗接種,可產生抗體,預防水痘的感染。• 原文刊載於2014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10大症狀教妳辨識懷孕 懷孕初期的照護與禁忌

10大症狀教妳辨識懷孕 懷孕初期的照護與禁忌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林美邑)懷孕初期的母體變化1)月經沒來/月經沒報到是懷孕的第一徵兆,女性最快可從受精後9~12天之間,利用尿液試紙為自己驗孕。2)全身發熱且疲倦想睡/身體在排卵後,會因黃體激素分泌增加,使基礎體溫上升進入高溫期,一旦受精之後,會持續高溫,同時黃體素也會不斷增加,使肌肉放鬆,呈現無力狀態。3)孕吐/通常在懷孕8~10週時為最高峰,14~16週之後會逐漸趨緩,約有四分之三的孕婦,會出現嘔吐和噁心症狀,極少數人會因為嚴重嘔吐導致脫水,而需住院治療(稱做「妊娠劇吐症」)。4)口腔疾病/懷孕後,唾液會趨於酸性,且黏性增加,牙齦組織容易腫脹出血,加上孕吐及飲食習慣改變,牙齒便容易殘留食物殘渣,若疏於口腔清潔,甚至會造成牙結石及牙周病等病變。5)乳房腫脹/如果腫脹的狀況持續好幾天,甚至出現劇烈疼痛的感覺,可能是纖維囊腫所引起,此時要趕緊就醫。6)陰道出血/少部分的人會有著床期出血,其出血量少,為褐色或暗紅色的分泌物,通常維持1~2天,大多出現在受精後的兩週內,若出血量多且為鮮紅色的血,應及早就醫,以排除子宮外孕、脅迫性流產、子宮頸息肉等問題。7)頻尿/準媽媽忽視頻尿警訊,將可能演變為急性膀胱炎或急性腎盂腎炎;若是罹患急性腎盂腎炎,除了母體有生命安全上的疑慮之外,甚至會提升胎兒早產的風險。8)脹氣與便祕/有些準媽媽在懷孕前從未有便祕情況,但懷孕之後卻常為便祕所苦,這是因為子宮漸大,進而壓迫直腸,使腸子無法正常蠕動及消化。服用鐵劑,也容易引起排便不順。9)陰道分泌物增加/懷孕之後,動情素會增加分泌量,導致陰道黏膜細胞增生、子宮頸腺體增生黏液分泌增加;不過,分泌物只要是透明、稍微黏稠但無味的物質,都算是正常現象,若陰道酸鹼值改變,就容易發生念珠菌感染。10)情緒不穩/個性原本就較多愁善感的女性,懷孕後通常會更容易想哭、生氣,因為在胎兒還沒出生之前,仍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加上對分娩的恐懼,造成準媽媽容易情緒不穩。懷孕初期照護篇• 產檢頻率/林美邑醫師表示,目前健保有給付10次的產檢,通常建議在懷孕第28週之前,每個月須檢查1次;第28?36週時,就要開始縮短產檢頻率,變成2週檢查1次。進入第36週後,每週都要檢查1次。• 衛生習慣/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平時如果每半年就看一次牙醫,懷孕期間可縮短至每3個月就檢查一次牙齒。此外,準媽媽須避免憋尿、泡澡、泡溫泉等容易受到細菌感染的生活習慣,應採取淋浴,並堅守多喝水、多排尿的原則。• 性生活守則/懷孕初期與後期應暫停性行為,在懷孕中期,性生活也必須避免過於激烈,男性生殖器官不宜太深入,若具有流產史、陰道出血、子宮曾動過手術的準媽媽,最好懷孕期間都不要有性行為。懷孕初期禁忌篇• 戒除菸酒習慣/準媽媽應戒除吸煙、喝酒等習慣。吸煙或是吸到二手煙的孕婦,會影響胎兒視力、聽力與神經消化系統,增加先天畸形、早產、自然流產與胎兒體重不足等危險性;酗酒易增加流產機率、子宮及陰道感染,寶寶出生後,可能也會罹患「胎兒酒精症候群」。• 必須減少食用的食物/含咖啡因飲品必須減少攝取,例如可樂、茶類、咖啡,避免影響睡眠品質;生冷食物、高糖與高脂肪食品也不可過度攝取,以免細菌感染或是吃進太多空熱量。建議維生素A酌量攝取,否則可能會造成胎兒方面的問題(維生素A的衍生物──A酸,是會引起胎兒畸型的藥物)。• 原文刊載於2014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3招揭密追奶真相 保持好心情‧抗戰非難事

3招揭密追奶真相 保持好心情‧抗戰非難事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國健署母乳哺育種子講師薛惠珍)產後乳房及乳汁變化• 荷爾蒙變化/不少媽咪認為產後2、3天才會開始出現泌乳反應,但其實媽咪生完寶寶之後,馬上就會分泌初乳。國健署母乳哺育種子講師薛惠珍表示,女性在分娩之後,體內的泌乳激素便會逐漸運作,有些準媽媽甚至在懷孕5個月時,就會分泌一點點白色的乳汁,因為此時體內的荷爾蒙都已開始運作了,所以建議產後媽咪儘早哺餵母乳。• 乳房變化/分娩後的2、3天之內,產婦可能會覺得乳房變熱或是腫脹,但乳汁仍可順利流出,這種情況就是俗稱的「脹奶」(醫學上稱為「乳房充盈」)。為避免時常脹奶,只要乳房一出現膨脹感,就必須讓寶寶吸吮或是動手擠出乳汁,等乳汁排出之後,就能減緩腫脹不適的感覺。薛惠珍老師表示,寶寶在吸吮乳汁時,能刺激母親體內分泌催產素,催產素可使乳腺管周圍的細胞收縮,並將乳汁擠向乳導管,儲存於乳竇當中,待下一次刺激乳頭時,就會出現噴乳反射,有利於擠奶時的順利與否。• 乳暈變化/觀察乳暈時,周圍有一點一點的咖啡色突起物,薛惠珍老師指出,這些點狀的隆起物稱為「蒙哥馬利腺」,可以分泌油脂,對乳房與乳頭來說,具有潤滑與保濕的效果,因此,為避免寶寶在喝奶時會傷到媽咪的肌膚,不少產婦的乳暈會變得又大又黑。• 乳汁變化/乳汁可分為三階段:產後3天內為初乳、5~10天是過渡奶、10~14天之後則稱為成熟乳。每個階段分泌的母乳成分,都適合該階段寶寶成長所需,初乳的成分中,含較多蛋白質,乳醣與脂肪則較少,至於過渡奶與成熟乳的脂肪較多,蛋白質則逐漸下降;此外,早產兒所喝到的母乳也會與一般寶寶有所不同,通常蛋白質成分會偏高,而乳醣較低。薛惠珍老師建議:「寶寶在喝奶時,母乳會分成前奶和後奶,前奶的蛋白質與乳醣成分較多,喝到後奶脂肪才會開始變多,所以媽咪一次餵奶中,最好不要兩邊乳房各餵一點,應待一邊乳房吸好再換成另一邊的乳房哺餵,否則寶寶喝到的脂肪太少,就會很容易覺得飢腸轆轆。」揭密追奶真相• 第1招:正確飲食/薛惠珍老師表示,其實只要讓寶寶多喝奶,母乳就能達到正常供應,並不需要特別去「追」,且媽咪必須攝取多樣化飲食,澱粉類也不需特別抗拒,才可獲得各種維生素與礦物質。「根據統計結果來看,韭菜、麥芽、人參等食物的確會使某些媽咪發生退奶情形,但還是建議媽咪不要為自己設限太多,如果只有一、兩項食物列入忌口的名單內,尚屬可接受的範圍,最主要還是要保持輕鬆心情,因為有許多媽咪都是因為工作或照顧孩子的壓力,才會影響母乳量與品質。至於素食媽媽應多攝取含有鈣、鐵、維生素B12、醣類、脂肪與蛋白質的食物,避免營養失衡。」此外,薛惠珍老師說,飲食多寡並不會明顯影響泌乳量,但如果一天攝取的熱量低於1,500大卡,就有可能會造成奶量減少。針對營養學的觀點來看,母乳媽媽在一天之內,攝取的熱量可以比一般女性多出500大卡。• 第2招:適量運動/媽咪進行大量運動之後,身體會分泌乳酸,可能會使母乳變得有點酸,導致寶寶不太想喝奶,所以薛惠珍老師建議維持適度運動即可。「雖然加強運動並不會使母乳量明顯增加,但每週最好運動5次,一次45分鐘,除了可增強心肺功能,還能達到減重效果。」• 第3招:按摩輔助/薛惠珍老師表示,其實目前並不特別鼓勵以按摩的方式增加乳汁分泌,除非是碰到疲累或是乳汁無法順利分泌時,才會建議利用按摩來幫助放鬆並刺激泌乳。按摩之前,可用溫水淋向背部或是泡溫水澡,身體洗淨之後,再喝一杯不含咖啡因的熱飲,在桌上呈現趴睡的姿勢,請家人在肩胛骨與脊椎處以手指進行環狀按摩,媽咪自己也可以在乳房周圍以擠乳的手勢,輕壓乳房。• 原文刊載於2014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掌握催生時機 降低胎兒死亡率及併發症

掌握催生時機 降低胎兒死亡率及併發症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台北馬偕醫院婦產部高危險妊娠專科主治醫師彭成然)催生時機催生可避免哪些後遺症?從臨床經驗來看,有些懷孕超過42週的準媽媽,會出現羊水變少、胎盤鈣化等現象,若選擇繼續妊娠,胎兒並不會繼續成長,反而會體重變輕、皮膚乾燥及減少體內脂肪,出生後的死亡率將比在42週前出生還高;此外,若懷孕足月且發生破水,卻尚未出現產兆,容易導致產程延長,造成逆行性感染(例如絨毛膜羊膜炎),且時間越長,感染風險便越高。碰到這些案例,通常醫師都會建議催生。• 適合催生的時機:孕婦因素/準媽媽一旦罹患因產科引起的併發症(例如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等)或早期破水,懷孕34週之後,就可以執行催生,此時胎兒的肺部已發展到一定的成熟度,即使出生也不會造成太大的風險;但如果症狀較嚴重,準媽媽已出現急性高血壓、血壓不穩或肝腎功能異常等,就必須立即進行催生,以免使孕婦遭受生命危險。此外,妊娠已達41週或是胎兒生長過快,出現與孕婦的身材比例不對稱等情形,也會建議準媽媽不妨考慮催生,以降低剖腹產機率。• 適合催生的時機:胎兒因素/彭成然醫師指出,如果胎兒出現生長遲滯現象,待準媽媽懷孕滿32週之後,每兩週就要檢查一次體重,若胎兒預估體重依舊沒有增加或體型未出現明顯變化,且合併胎盤血流不佳,就必須見機催生;此外,胎兒若有先天性染色體或器官重大異常等問題,待醫師評估之後,隨時都有可能需要催生引產。• 適合催生的時機:非醫學因素/若準媽媽以前曾有過急產史,加上住家離醫療院所又有一段距離,就可以和醫護人員討論是否有提早到醫院催生的必要。彭成然醫師表示,在美國、澳洲等土地較寬廣的國家,很多民眾的住家都離醫院很遠,所以這些國家的孕婦都會因此而有催生考量。雖然台灣很少有這種案例,但如果準媽媽連續兩胎皆為早產,通常在懷第三胎時,醫師也會請媽咪提早住院觀察。催生方法• 物理催生/彭成然醫師指出,催生就是模擬正常自然產的情況,基本上一定會配合子宮收縮及子宮頸軟化,通常可分為物理催生與藥物催生。物理催生方式通常是等準媽媽的子宮頸軟化、張開後,再採用人工破水,藉此加速產程,或是刺激孕婦的乳頭,讓孕婦體內的催產素自然增加。• 藥物催生/藥物催生可主要分成兩種方式,分別為靜脈點滴注射催產素及前列腺素陰道塞劑。催產素和前列腺素的功能不太一樣,催產素主要是增強子宮收縮頻率和強度,前列腺素除了能增加子宮收縮頻率之外,還能讓子宮頸變軟,待子宮頸軟化之後,子宮頸口就能擴張,進而讓孕婦順利分娩。常見的催生問題• 催生出現的副作用/使用前列腺素陰道塞劑之後,可能會出現發燒、腹瀉、噁心等症狀,這些在臨床上都是很常見的副作用現象;而催產素會採用點滴注射,若不慎施打過速或產婦對於藥物過敏,則可能會發生水中毒、低血鉀症、腦水腫等併發症,但專業的婦產科醫師及醫療院所都很熟悉這些藥物用量,也會利用機器幫浦調整點滴速率,所以基本上都很安全。彭成然醫師表示,若要催生,幾乎都會使用藥物來增強子宮收縮頻率,但有些準媽媽會因為體質不適應等因素,導致子宮過度收縮,如果引起胎盤血液循環不佳等情形,可能會使胎兒血流不足。此外,以往也曾出現過孕婦因催生而發生子宮破裂的意外,但發生率極低,之所以會有這種情形,可能是準媽媽的子宮以前曾動過大型手術,或是上一胎剖腹產,這一胎採取自然產所導致。• 不可催生的情形/催生只適用於自然產媽咪,所以不能催生的族群,基本上和無法自然產的族群相同,例如胎兒心跳異常、胎位不正、前置胎盤、呼吸窘迫或多胞胎(其中一胎胎位不正),就會需要剖腹產;如果準媽媽曾經因為子宮肌瘤而開刀,或罹患過內科疾病,在不能接受太大壓力及過度換氣的狀況下,也不建議自然產與催生。• 原文刊載於2014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