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認識體脂肪 產後減脂大作戰

認識體脂肪 產後減脂大作戰

(採訪諮詢/美國安德森治癌中心腫瘤生物學博士顏榮郎醫師)醫師發現,肥胖與癌症的發生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此減肥不僅是為了愛漂亮,也有健康上的積極意義。產後媽媽減重,首要是減脂,打擊脂肪前,需要認識一下體內脂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獲得美國安德森治癌中心腫瘤生物學博士的顏榮郎醫師,回國後曾在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執壺,長期研究癌症機轉的他指出,肥胖症與癌症的發生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此針對產後媽媽減重的需要,首要是減脂,這不僅是為了愛漂亮,也可以降低日後罹患癌症的風險。肥胖的定義BMI顏榮郎醫師表示,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常用來評估肥胖與否的工具。其計算方式如下:BMI =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 台灣成年人的理想BMI值為18.5≦BMI<24;當BMI≧24則代表體重過重,≧27就代表肥胖。但這還要搭配身體組成當中的體脂肪比例(體脂率)來判斷,例如運動員或長期健身的人,其身體組成中很高比例來自於肌肉,因此雖然BMI值可能超過30,但如果體脂肪比例很低,就不需減重。體脂率推測體脂率的方法有好幾種,除了使用體脂計測量之外,也可以透過量腰圍來推算: 男性體脂率推算法:參數a = 腰圍(公分)x 0.74;參數b =(體重∕公斤x 0.082)+ 44.74;體脂肪總重量= a–b, 體脂肪比例 =(體脂肪總重量 ÷ 體重)x 100%女性體脂率推算法:參數a= 腰圍(公分)x 0.74; 參數b=(體重∕公斤x 0.082)+ 34.89;體脂肪總重量= a–b , 體脂肪比例=(體脂肪總重量÷體重)x 100%男生正常體脂率約在15%~25%,女生則為20%~30%;成年男性的體脂肪率若大於25%,女性大於30%,即使體重與BMI值在正常範圍內,仍屬肥胖。腰圍測量腰圍可以了解內臟脂肪量,腰圍愈寬,代表內臟脂肪愈多,愈容易引發慢性發炎與多種慢性病,因此,若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都屬於內臟脂肪含量超標者。認識脂肪針對脂肪組織,顏榮郎醫師有以下解釋:人類的脂肪可分為兩種,但它們對於健康的影響卻完全相反。白色脂肪組織內臟脂肪屬之,主要功能在儲存多餘熱量,這類脂肪細胞內含有單顆大型脂肪球,而細胞核、細胞質則被油滴推擠至邊緣,而且線粒體很少;因此當白色脂肪組織增生肥大後,容易產生中廣型肥胖,引發慢性發炎與其它慢性病。褐色脂肪組織主要功能是產熱以維持體溫;由於嬰兒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尚不發達,容易死於失溫,所以依賴褐色脂肪產熱以維持體溫,其含量可達體重的5%。褐色脂肪細胞中的脂肪被儲存成多顆中小型油滴,且富含許多線粒體(是白色脂肪細胞的1,000倍);這些線粒體能讓脂肪酸代謝直接以熱能的產生而釋放,因此褐色脂肪愈多,愈能消耗身體過剩的熱量,有利於減肥。但是當我們自出生後,褐色脂肪會逐漸減少,長至成人時已大幅退化;而白色脂肪則會隨著年齡增長愈長愈多。近年研究顯示,成人仍有少量褐色脂肪,主要分布在後頸部、鎖骨上方、肩胛骨附近、腋窩下、心臟、脊椎和腎上腺週邊。肥胖與慢性低度發炎的關係顏榮郎醫師表示,當脂肪生長過快,脂肪組織擴張超過血管供應能耐時,會因缺氧而導致脂肪細胞死亡,這會吸引巨噬細胞過來並加重發炎,形成發炎與肥胖的惡性循環。近年才逐漸被醫界了解的慢性低度發炎,是因急性發炎時受傷組織的修復不完整,使發炎持續低度運作而產生。這類發炎不劇烈,患者或醫師通常不會主動治療,因此發炎現象可能持續數年;此時若加上肥胖而致慢性發炎反應加劇,或是加上長期心理壓力、抽菸等不良生活習慣,慢性發炎便可能引發各種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腦中風、老人痴呆症、巴金森氏症等),也可能會誘發癌症。• 原文刊載於2013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工食品聰明選 飲食陷阱小心閃

加工食品聰明選 飲食陷阱小心閃

(採訪諮詢/仁濟醫院營養師鍾崇雪)食品安全事件頻傳,有如一陣陣龍捲風,颳得台灣人心惶惶,不禁想問:「還有什麼可以讓人放心的吃?」的確,當前飲食問題多不可數,讓現代人有如置身步步驚魂的環境中,不過,只要用點心,還是有辦法讓自己遠離一個又一個的飲食陷阱!彷彿從塑化劑事件爆發後,食品安全就接二連三的出包,如「新莊百年豆干老店涉用油漆染料製作」、「毒澱粉事件更是讓全台淪陷」,這會又出現廠商以黑心混油配方冒充「特級橄欖油」、「苦茶油」、「葡萄籽油」等油品以牟取暴利,一樁樁先後引爆的食安事件,真的是讓人「寢食難安」。面對無所不在的加工食品,我們該怎麼選、怎麼吃,才能讓自己遠離飲食陷阱呢?• 食物與食品分野日益模糊/現代人的生活中,不時被食品安全的疑雲所籠罩,有人說,「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看似天然食物都對人體好,其實不盡然全對,仁濟醫院營養師鍾崇雪以馬鈴薯為例,成熟採收的馬鈴薯塊莖含有極微量的茄鹼,但對人體沒有危害,然而,若馬鈴薯發芽,茄鹼會大量累積,釋放毒素,所以不要吃發芽的馬鈴薯。而加工食物對人體一定都不好嗎?倒也未必!就以客家菜來說,各類醃製食物堪稱其主要飲食特色,這是客家人為了能在不同的季節裡吃到特定的蔬果,透過醃製的加工方式,將季節性盛產的蔬果,以壓榨、曝曬等方式去除水分,以及添加鹽來避免微生物生長,讓食物得以延長其保存期限,因此,如福菜、蘿蔔乾、鹹豬肉等醃製食品,對客家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食物。何況食物在發酵時會產生維生素B群,有開胃的作用,鍾崇雪營養師表示,「對於食物所做的加工,有其存在價值,不能一概以否定的態度看待」。• 食品經加工可提升價值/為何食物要加工?鍾崇雪營養師指出,「食物經過加工,可整體提升價值」,透過適當加入食品添加物,可保存防變質、可改變質地與香味以吸引人、利於食品加工生產、增加食品品項、添加營養或機能性成分以提升營養價值或滿足特殊需求,方便運輸。她說,「天然食物與加工食品的分野其實愈來愈不明顯了」,例如小麥是食物,磨成麵粉後,算是「食物」或「食品」呢?基於外食商機無限,人們對加工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想要回頭只吃天然食材,恐怕是回不去了」。• 加工食品聰明吃/既然已無法避免吃加工食品,且面臨坊間林林總總的加工食品,消費者應學著讓自己更懂得吃,吃進加工食品的價值,而不要掉入飲食陷阱中!鍾崇雪營養師建議把握6項原則:• 原則1)少吃添加物過多的食品/食品添加物是,食品中原來沒有的物質,為了某些目的,在加工過程中添加進去的物質。例如:為了讓食物不容易變壞,去調整水活性:或在缺少維生素、鐵或鈣的食物加入營養素,使之變得更營養;或配合特殊需求的人食用的機能性成分;「適當加入食品級的添加劑,且份量在合理範圍內是被允許的,但千萬不能把非食品級的添加物加入食物中」。她說,醃漬食物必須加入鹽巴,是將鹽巴當做抑制細菌生長的「天然的防腐劑」,但現代人基於健康概念,強調原味、少鹽或低鹽,但食物仍需要防腐,於是放了其他的「防腐劑」;為了顏色好看,再加「保色劑」;想要味道好一些,免不了要加「調味劑」,「為了少鹽的健康需求,卻必須加入這些添加物,這樣不見得健康」。鍾崇雪營養師又以醬油為例,古法釀製的醬油,美味多樣化但成分單純,只有三種:純大豆、小麥和食鹽,但是要等至少六個月的醱酵期,這類產品產程長、成本高;新式釀造的醬油,成分多達十來種,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純大豆,而是「脫酯加工大豆」,這是脫油剩下的脫脂加工大豆,而剩下的組成物質,給人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套句大家常說的話「每個字都會念,但不知是什麼東西」,而這些正是提供醬油味道、香氣跟顏色所依賴的添加物,並且可縮短製作時程、降低成本。她指出,關於添加物的使用,正派經營的業者會依據法規限制,加入合法的種類、品級和用量,反之,則容易先從成本考量,置消費者的健康於腦後。• 原文刊載於2013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胎兒體重過輕或過重怎麼辦?

胎兒體重過輕或過重怎麼辦?

( 採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資深主治醫師兼產科病房主任黃建霈) (攝影/賓果邦尼兒童攝影) 懷孕時,媽咪多希望體重能增加在胎兒身上,一方面希望胎兒頭好壯壯,另一方面當然希望自己還是能保持好身材,如果吃得太少,怕寶寶體重過輕,但若是補過頭,不小心讓胎兒太大,除了可能代表媽咪身體有警訊之外,也可能會增加生產的風險,因此,如何適當控制孕期飲食,對準媽咪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案例分享宜慧於28週時進行例行產檢,明明體重已經增加20公斤,但是醫生估算胎兒體重後,卻發現胎兒體重過輕,遠比同週數的寶寶小了兩星期,讓宜慧好擔心寶寶是否不健康!而與宜慧同時期懷孕的小美,則剛好與宜慧的情況相反,醫師要小美控制飲食,因為胎兒已經過重了,加上小美的身型較為嬌小,過大的胎兒可能會影響生產過程的進展!小美擔心控制飲食無法提供胎兒足夠的營養,卻又怕吃了會讓胎兒體重直線攀升,生產時也只是苦了自己,究竟該怎麼辦呢?我的胎兒體重正常嗎?每次產檢都是孕媽咪們最緊張的時刻,深怕腹中胎兒不健康,究竟如何檢視胎兒正不正常呢?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建霈表示,胎兒體重主要是透過超音波監測後,藉由頭骨直徑(雙頂骨間距)、腹圍、大腿骨長度這三個參數所計算,一般誤差約200~300公克,例如估計胎兒體重為2,000公克,實際體重可能介於1,700~2,300公克。黃建霈醫師進一步指出,根據統計數據,每週的胎兒體重都有平均的區間值,若是胎兒體重落於區間值的後10%,且小於同週數胎兒2週以上,就稱之為「胎兒過小或過輕」,反之,若胎兒體重落於區間值的前10%,且大於同週數胎兒2週以上,則稱為「胎兒過大或過重」。黃建霈醫師提醒,胎兒的頭圍僅差0.5公分,就相當於差距兩週的胎頭大小,實際上差異並不大,經評估後若只是稍微高於平均體重,孕媽咪其實也不需過於擔心!因此,若胎兒體重落於區間值的前20%~30%都是可接受的範圍,當胎兒體重落於前10%或後10%,就會建議孕媽咪要特別注意。胎兒大小與媽咪骨盆大小有關係嗎?胎兒是否過大除了評估胎兒本身的體重之外,也必須評估母親的身型、骨盆腔大小等。黃建霈醫師表示,若是準媽咪的身材較高大,骨盆腔也會比較大,胎兒高大的基因較多,胎兒體重確實會比較重。若是以出生體重來看,亞洲多半將出生體重高於4,000公克的寶寶定義為巨嬰,需視孕媽咪骨盆大小來決定生產方式。一般而言,臨床上若是同樣4,200公克的胎兒,如果孕媽咪屬於155公分以下的嬌小身材,骨盆會比較小,為避免生產困難或產後大出血,通常不建議自然產,但170公分以上的孕婦則比較有機會能自然分娩。若依胎次來看,第一胎來說約有4成的媽咪無法自然產,第二胎以上則約有2成的媽咪無法自然產。基本上,在懷孕初期時即會內診並且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以了解骨盆腔結構,到了懷孕後期近生產階段,也會再了解子宮頸擴張程度及胎兒大小和骨盆腔的適配性,以評估胎兒對孕婦來說是否過大,可否選擇自然產。胎兒過輕或過重的原因與風險黃建霈醫師表示,胎兒過輕或過重的原因很多,當胎兒體重過輕時,有可能是寶寶先天性心臟病、染色體異常,或是媽咪的胎盤有問題等種種因素所造成,也較容易有流產、合併早產,或寶寶出生後的體溫難以維持等風險。而胎兒體重過重的主因,有可能是媽媽吃太多、體重增加過快或肥胖、家族遺傳、妊娠糖尿病等因素,不僅會讓媽咪生產過程困難,導致產道裂傷、肩難產、產後大出血等風險之外,寶寶出生後也可能心肺負擔大、代謝異常,併發昏迷、血糖過低、呼吸窘迫等症狀。黃建霈醫師表示,巨嬰進行自然產,容易造成「肩難產」,意即頭部已順利通過產道,但肩膀卻卡住,時間久了,胎兒容易缺氧,特別是因妊娠糖尿病造成的胎兒過大,因這樣的胎兒胸圍會比頭圍來得大;此外,胎兒過大會增加剖腹產的機率,且產後大出血的機會也會大增;而血糖過高的孕婦,甚至會提高產後傷口感染的風險,以及增加日後罹患糖尿病的機率。• 原文刊載於2013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中醫保健養成寶寶好體質

中醫保健養成寶寶好體質

(採訪諮詢/劉桂蘭中醫診所樂英如醫師 )(部分照片提供/樂英如醫師・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中醫是歷史悠久的東方醫學,除了治病之外,也兼具養生概念。由身為中醫師的媽媽現身說法,分享她帶養自己寶寶、為其他寶寶看診的經驗談,中西醫齊力,從小幫寶寶養成頭好壯壯的健康體質!中西醫齊力,顧好寶寶健康在劉桂蘭中醫診所擔任醫師的樂英如,本身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她雖是個中醫師,但並不拘泥要以中醫的方式治療寶寶的所有疾病,尤其是0~3歲的寶寶,因為治療感冒的中藥當中,許多有祛風功效的藥吃起來苦苦的,而寶寶對中藥的接受程度不一,有時他不願意吃中藥,吃了以後又吐出來,導致吃進去的藥劑量不夠,就會影響治療效果。而且這個年齡層的寶寶免疫力尚未齊備,有時病程的進展會相當快速,因此當寶寶生病、發燒,又對中藥的接受度很差時,她建議家長還是要把寶寶帶到小兒科就診,以免因延誤導致病情加重。寶寶生病時的照護原則當小孩生病時,她會採取以下方式照護:寶寶輕微感冒未發燒有時寶寶感冒只是流鼻涕、有點小咳嗽,此時爸媽就無需太緊張,可在家照護,但須注意幫寶寶補充水分。她會準備一個保溫瓶,隨時餵寶寶喝水,就算一次只餵個1~2湯匙,也可以滋潤喉嚨、促進代謝,幫助寶寶康復。寶寶若能擤鼻涕時,要鼓勵他把鼻腔中的鼻涕擤出,不要讓鼻涕一直積在鼻腔,容易引發反覆感染。若寶寶鼻塞,會導致呼吸困難影響睡眠,這時候可按摩寶寶的迎香穴、合谷穴,幫助舒緩鼻塞症狀。• 迎香穴/位於鼻翼的兩邊,按壓有凹陷的地方。• 合谷穴/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處,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中間,左右手各一。寶寶發燒代表寶寶體內的病毒、細菌一直在繁殖中,所以身體需要發熱,藉以提高體溫來對抗病毒、細菌。此時要帶寶寶去小兒科就診確定病因,接受治療。在家照護時,要多讓寶寶喝開水,一次喝個一、兩口,讓寶寶可以多小便、促進代謝。而發燒時可能會引起頭部不適,若寶寶長到1歲以上,脊椎也長得比較硬了,可以讓他坐著,輕推寶寶的風池穴,以紓解頭痛不適的症狀。• 風池穴/位置:位於耳後頭枕骨下,髮際內的凹陷處就是風池穴,左右各一。 幫寶寶按摩穴位的注意事項幫寶寶按摩穴位時力道不要太大,輕壓即可;一次約按摩15~20下,一天可以視需要按摩3~5次。寶寶咳嗽樂英如醫師表示,有些寶寶一生病就立刻進展到細支氣管炎,不只會發燒,還會咳個不停!當寶寶咳嗽時,可以按摩他手上的魚際穴,紓解症狀。若寶寶平常呼吸時有喘鳴聲,代表他氣管裡有未排出的「痰飲」,「痰飲」是病毒、細菌繁殖的溫床,只要有病原侵入,寶寶又會生病!因此媽媽要常幫這類寶寶拍背,讓痰飲排出,睡前或是飯後兩小時都可以做。• 魚際穴/大拇指伸直,在手掌部位,位於大拇指根部橫紋和手腕橫紋連線的中點。• 拍背部/可讓寶寶趴著或抱著寶寶,拍他的兩側肩胛骨附近,要由下往上,以空掌輕拍。• 推背部穴位/若寶寶咳嗽、呼吸不順,可用凡士林等潤滑膏推寶寶背部的肺俞、風門、大椎穴,可縮短病程,平常時候多幫寶寶推這些穴位,可以預防氣管炎。• 肺俞/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距脊椎約為食指與中指併攏的寬度,左右各一。• 風門/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距脊椎約為食指與中指併攏的寬度,左右各一。• 大椎/頭往前傾時,在頸、背交界處有一凸出最高點為第七頸椎,大椎位於此處下方的凹陷處。• 原文刊載於2013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懷孕期間的性生活守則

懷孕期間的性生活守則

( 採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陳震宇醫師  攝影/朗棋攝影)  多數的媽咪在懷了寶寶後,經常會有這樣的疑惑,究竟懷孕期間可以有性生活嗎?在性生活上,又需要注意什麼嗎?會不會影響到腹中的胎兒呢?《媽媽寶寶》邀請專家解答疑惑!分享案例 28歲的小莉,自從知道懷孕後,就不敢再跟老公再炒飯,雖然覺得老公可憐,但又深怕會影響肚子裡的寶寶,小莉和同樣是孕媽咪的姊妹淘小靜出去逛街,才發現小靜和老公仍享受魚水之歡,這讓小莉感到非常疑惑,究竟懷孕期間該不該有性生活?媽咪懷孕後的身心變化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陳震宇醫師表示,多數的女人一旦懷孕之後,許多生活上習慣和性生活都可能會跟著改變,包括一連串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心理期待不同:對大多數準媽媽而言,性的需求是與身體的狀況成正比的,懷孕前期,由於身體狀況較差,因此對性多半顯得興趣缺缺,而懷孕中期,身體狀況逐漸恢復,自然對性較有期待,不過,漸漸到了懷孕後期,由於行動已經不便,對性自然顯得比較沒有興趣。和諧的性生活,是維持婚姻幸福、家庭美滿所不可或缺的。從準媽媽受孕那一天開始,隨著胎兒一天天的成長,生理與心理會同時逐漸地產生變化,導致夫妻容易因性生活不協調而增加彼此之間的衝突,甚至造成婚姻的危機。準媽媽常常會因為大腹便便導致性接觸不易、身體不適而失去興趣、害怕傷害到肚子裡的寶寶、覺得懷孕令她們失去對丈夫的吸引力等因素,而改變了懷孕前的規律性生活,準爸爸在懷孕期間應該多多體諒她們。態度有所不同:懷孕時的身體變化,對於準媽咪而言,可能增進性生活的情趣,但也可能性趣缺缺!在懷孕的前三個月,因為荷爾蒙分泌所造成的身體不適現象,會讓孕媽咪本能地對性生活敬而遠之,除此之外,基於對流產的疑慮,也會造成雙方儘量克制自己的性慾,以求得胎兒安全為優先考量。但是,究竟懷孕期間的女性,可不可以享受懷孕前的性愛樂趣?陳震宇醫師表示,事實上,懷孕後仍可維持快樂的性生活,因為目前仍然沒有充分的證據顯示性行為會引致孕婦早產、早期破水、出血、傷害寶寶或是感染,臨床上的例子也是少之又少,媽咪不須過於擔心!.性器官的改變懷孕時,基於未來哺育、生產小寶寶的需要,準媽咪的性器官會隨著時間而產生變化,但有些人會因此得到更大的快感,有些媽咪則反而因此產生困擾。像是在懷孕的時候,準媽媽的乳房除了變得更為豐滿之外,乳頭、乳暈也都會擴大、顏色變深,因此當夫妻炒飯時,流入乳房的血液會比平常時多上許多,乳房的碰觸會更為敏感,容易挑起先生的性慾。至於陰道部分,其血液流量較平常來得多,因此也會比平常來得敏感,對老公而言,做愛的感覺自然也會大不相同,有些媽咪反而可以享受到更多的高潮。此外,陰道的分泌物不但會增加,連氣味也會改變,這點對於平常性行為時容易陰道疼痛、分泌物較少的媽咪而言,可說是一大福音,在性生活上,絕對會有很不一樣的體驗。性愛溝通方式改變:在懷孕的時候,媽咪可以發現,兩人炒飯時的溝通方式與平常有所不同,此時,媽咪會更勇於向老公表達自己的感覺,像是怎麼做會讓妳感到比較舒服、怎麼做會讓妳感到不適,這可能是因為妳的性器官隨著懷孕時間的增加,每天都會有不同的變化,導致在前戲時,輕輕愛撫乳房就可以直達雲霄,但是有時候會因為乳房太過敏感,而可能讓媽咪覺得疼痛不堪,因此,為了增加媽咪懷孕時做愛的愉悅,應該勇於將感覺表達出來。• 原文刊載於2013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了解身體對食材的承受度 過敏體質寶寶的副食品選擇要點

了解身體對食材的承受度 過敏體質寶寶的副食品選擇要點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葉樹人、前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戴珊如)由於環境、家族史等等原因,導致可能有過敏體質的寶寶比例愈來愈高。隨著寶寶成長到需要開始攝取副食品時,父母不禁煩惱,該怎麼準備和餵食,才能讓寶寶健康與營養兼具?當寶寶只喝奶時,內容單純,只要媽媽管理好自身飲食即可。然而,從開始添加副食品起,寶寶一下子面臨到外界的許多食材,當然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而這也代表可能誘發過敏症狀的過敏原相對增加。尤其是疑似過敏性體質的寶寶,父母在餵食副食品方面,更應精挑細選,循序漸進。• 我家是否有過敏寶寶?「過敏」是許多現代父母相當關心的議題。亞東醫院小兒部主任葉樹人表示,在人體免疫系統成熟過程中,T細胞扮演很重要的角色;T細胞有很多種,在接收外界刺激後展現不同類型的免疫反應,而影響人體是否產生過敏反應。每一個人體內都具有兩種免疫T細胞:正常反應的Th1和偏過敏反應的Th2,兩者平日在人體內拮抗著,以維持免疫功能平衡。然而,當兩者失衡,偏向Th2高於Th1,則這個人便會偏向產生過敏性反應的體質。• 家族史+環境‧影響下一代/事實上,父母雙方的狀況,的確可能會決定下一代是否過敏。葉樹人主任舉例,根據研究,如果父母其中一人有過敏體質,則寶寶有三分之一機率可能是過敏體質;如果雙方都有過敏,寶寶是過敏體質的機率有三分之二;而已出生的兄弟姊妹如幾乎都有過敏體質,代表此家族中過敏體質基因很強。此外,長期生活的外在環境,也在是否影響寶寶可能產生過敏性體質中,占有重要的比例。雖然寶寶在台灣以前的環境「骯髒吃,骯髒大」,但大多數的孩子仍健康長大而較無過敏問題;反而現代的寶寶,過敏機率相當高。葉樹人主任表示,曾有人提出「清潔理論」,就是現在的一切都太乾淨,任何東西都要殺菌、無塵,似乎對寶寶「過度保護」,而讓他們沒有建立足量的外在免疫刺激,導致過敏體質寶寶的免疫成熟偏向過敏的方向。• 拿捏添加副食品的時間/食物從嘴巴吃進去,在體內消化運作;如果有任何問題,大多也會直接反應在身體上。因此,隨著寶寶長大,屆臨添加副食品的階段,正是可以觀察和了解其是否會產生過敏反應的好時機。• 太早或太晚都不好/原則上,無論是有無過敏性體質的狀況,只要滿四個月至六個月期間,家長就需要考慮幫寶寶添加副食品。葉樹人主任表示,最好不要早於或晚於這段時間。早於四個月,以奶類為主食的寶寶腸胃道尚未發展成熟,無法好好消化其他食物,反到容易被誘發過敏症狀;而再怎麼晚吃副食品,也最好在七個月前就要開始,一方面寶寶的腸胃道在六個月時已健全,另一方面是其成長所需的營養,有些是必須從食材取得,光靠母乳或配方奶可能還是不夠。此外,在寶寶的口腔期階段,給予口中多元刺激,有助於咀嚼、語言等能力的發展。葉樹人主任表示,如果過晚添加副食品,不只營養所需不夠充足而促使發育較慢,也等於讓寶寶練習運用口腔能力的時機延後,長期下來,將可能對未來學習造成影響。• 掌控過敏寶寶的飲食內容/免疫能力對人體來說,是一種學習的過程。葉樹人主任表示,人類體內最初的免疫細胞訓練,是從腸胃道開始。如果能藉由添加副食品的時機,調配和掌控過敏性體質寶寶的飲食內容,將有助於他體內的「過敏火車頭」機制不會被啟動,因而較不容易出現過敏情形;往後就算有過敏症狀發作,其程度也會減輕許多。• 原文刊載於2013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自然產vs.剖腹產 該選何種方式生產?

自然產vs.剖腹產 該選何種方式生產?

( 採訪諮詢/萬芳醫院婦產科王樂明主治醫師)在醫學進步的今天,女性在選擇生產方式時,多了一些選擇。要選擇自然產還是剖腹產好?醫師表示,除非產婦有特殊情況,否則應儘量採取自然的方式生產,自然產是較符合生物自然的分娩方式,對產婦、寶寶都有好處。萬芳醫院婦產科王樂明主治醫師表示,在大型醫學中心或區域教學醫院級以上的醫院,因接受轉診病患或處理高危險妊娠等等因素下,剖腹產率約達40%~50%或甚至更高,這數字看似不理想,但若加上地區型醫院及診所的數值,台灣產婦整體的剖腹產率,大致上維持在符合衛生單位訂定30%比例的標準。【自然產】採用陰道生產將胎兒娩出的方式稱為自然產。王樂明醫師表示,站在醫師的立場,會希望產婦除非是有特殊情況,應儘量採取自然產的方式生產,自然產是較符合生物自然的分娩方式,對產婦、寶寶都有好處。• 優點/民間有一種常聽的說法是「自然產痛前面,剖腹產痛後面」,這也說明了自然產在產後恢復的優勢。對媽媽來說,自然產的好處在於傷口較小,因此產後恢復較快,約住院2至3天就可以出院回家。有些媽媽生產時若順利,生產完後就可下床走動,哺餵母乳時也比較不會受疼痛的干擾,更有利於哺乳。自然產對寶寶來說好處也很多,寶寶出生時經過產道擠壓、摩擦而出生,可刺激寶寶的身體及神經,使呼吸道內的羊水可較順利排除與吸收,肺部能順利展開,出生時呼吸會較順暢。也有研究指出,自然生產的寶寶免疫系統發展較好,腸道也會較健康。• 缺點/王樂明醫師指出,古早時代的阿嬤都生得很多,生4個以上孩子的比比皆是,因此在他的門診裡,常見有80、90歲的阿嬤有子宮脫垂的困擾,這個現象說明了自然產可能會有的副作用。除了子宮脫垂之外,要經歷陣痛、產程較無法預測、尿失禁、會陰撕裂傷等,都是自然產可能需要付出的代價,不過現在女性都生得少,多數只生1~2個,因此除非是高齡產婦,否則因自然產導致子宮脫垂、嚴重尿失禁等問題的並不多見。【剖腹產】傳統有為寶寶選擇吉時出生,以後一生富貴的觀念,加上有些女性怕經歷產痛,或是擔心自然產會導致之後陰道鬆弛,影響跟老公之間的性福,所以有不少產婦反而會選擇剖腹產。• 優點/剖腹產是以手術的方式切開腹壁和子宮壁,將體重約3,000克左右的胎兒娩出。王樂明醫師表示,剖腹產的最大好處是無需等待產兆、經歷產程的痛苦,生產時間可以完全人為掌握,因此純就生產效率而言,剖腹產自然較佳。• 缺點/王樂明醫師指出,剖腹產時會採取半身麻醉,之後劃開腹部、子宮壁約10多公分的傷口,將寶寶拉出,清理胎盤、胎膜之後,再進行縫合。這是一種侵入性手術,因此住院會長達5天,當麻藥退了之後產婦會感覺傷口疼痛,無法下床,會需要在床上躺數個小時並觀察,恢復後的子宮與腸子、膀胱容易產生沾黏,產婦日後容易有脹氣等消化不良的問題,而且若傷口沒好好護理,會留下疤痕。對寶寶來說,大人選定的「吉時」並非他要出生的生理時間,而且國外研究指出,剖腹產的寶寶腸道菌落容易失調,雖然剖腹產寶寶出生時的平均體重比自然產寶寶輕,但從6週大開始,體重都比自然產寶寶重。研究團隊認為,自然產寶寶在生產時接觸到媽媽產道內的益生菌,因此有助於日後身體新陳代謝的發展,有學者懷疑,全球肥胖人口增加的原因之一是剖腹產的比例增加,剖腹產對寶寶的影響可能不只在出生那一刻而已,媽媽為寶寶選擇出生方式時應多方考慮。• 原文刊載於2013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登革熱南北「疫」起燒?

登革熱南北「疫」起燒?

(採訪諮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 全台提高警覺‧維護環境衛生今年東南亞的登革熱疫情嚴峻,連帶使得登革病毒境外移入造成本土疫情增溫的風險增加。加上8月颱風侵台,造成多數縣市經常發生豪大雨,積水容器數量增加亦造成病媒蚊密度攀升,使登革熱流行的風險大幅提高,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呼籲大家,務必落實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清除孳生源,以有效杜絕登革熱疫情延燒全台!一直以來,登革熱在大部分人的心中,好像是南部較易有的流行疾病,但今年截至9月16日止,雙北市、高雄市與屏東縣都出現本土病例,累計95例;而境外移入則分布全國18縣市,共193例;病例主要集中於雙北市都會區,因全台都有登革熱病媒分布,不免令人憂心本土登革熱疫情可能讓全台各縣市「疫」起燒。• 境外移入造成本土疫情增溫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由於今年東南亞各國登革熱疫情嚴峻,根據有監測疫情的國家所提供數據可知,馬來西亞截至8月底累計通報病例,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7%;泰國累計通報案例已高於去年總數;新加坡所累計通報案例則為去年同期的5倍;印尼、緬甸及中國大陸也紛紛傳出登革熱疫情,因國人往來這些國家頻繁,使得登革病毒境外移入造成本土疫情增溫的風險增加。她補充,在台灣,登革熱的流行季節是夏天快結束,冬天來臨前的階段,正逢8月底陸續有颱風侵台而讓多數縣市降下豪大雨,積水容器數量增加亦造成病媒蚊密度攀升,在內外交相攻的狀況之下,不禁令人擔憂全台流行的風險有大幅提升之勢!• 擔憂重複感染不同型別依據文獻資料顯示,部分登革熱感染症狀雖不明顯,但該感染者如於病毒血症期遭病媒蚊叮咬,仍有可能造成登革熱疫情於社區傳播。由於登革病毒第一至第四型皆曾於南台灣流行,且今年已在屏東地區同時出現感染第一、二、三型登革病毒的本土病例,民眾如重複感染到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時,有較高機會出現登革出血熱症狀。因此,疾管署提醒臨床醫師提高對於疑似登革熱病例的警覺,尤其是出現登革出血熱症狀與徵兆,具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史或免疫缺陷者,亦為登革出血熱高風險族群。【登革熱小檔案】屬於「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的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並且依據不同的血清型病毒,分為Ⅰ、Ⅱ、Ⅲ、Ⅳ四種型別,而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如果患者感染到某一型的登革病毒,就會對那一型的病毒具有終身免疫,但是對於其他型別的登革病毒僅具有短暫的免疫力(通常約為2?9個月之間),過了這段期間以後,還是有可能再感染其他型別。• 傳染及潛伏期/登革病毒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而是人在受到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經過約3至8天的潛伏期(最長可達14天)後,開始發病。患者在發病時期,血液中已存有登革病毒,此時如又被病媒蚊叮咬,此登革病毒在病媒蚊體內增殖8至12天後,不僅讓這隻病媒蚊終身帶有傳播登革病毒的能力,而當牠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另一個健康的人也會受到登革病毒的感染。• 臨床症狀/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有些人感染登革熱時,症狀輕微,甚至不會出現生病症狀。而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可能成為「登革出血熱」,登革出血熱除上述典型登革熱症狀外,另會有明顯的出血傾向,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50%,民眾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治療方法/由於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治療登革熱,一般為採支持性療法。如為感染登革熱的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師的囑咐,多休息、多喝水、適時服用退燒藥,通常在感染後兩週左右就可自行痊癒。(摘錄自「疾病管制署官網」)• 原文刊載於2013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保養的十大地雷

孕期保養的十大地雷

(文/于靜芳 採訪諮詢/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呂佩璇) 許多孕媽咪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在懷孕期間發現皮膚明顯變差了,其實,由於孕期荷爾蒙的劇烈改變,皮膚產生變化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妳知道懷孕期間的肌膚保養地雷是什麼嗎?媽咪們可能以為已做到保養功夫,實際上卻是錯誤的方法,我們邀請皮膚科專家解答疑惑!Part1)觀念篇/懷孕常見的肌膚變化有哪些?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呂佩璇表示,懷孕時,由於內分泌、新陳代謝、免疫系統的改變,因此容易在乳暈、腋下、皮膚皺摺處、下腹部、生殖器官、肛門周圍出現「黑色素沈澱」。另外,懷孕前的黑色素細胞痣、雀斑,也可能在懷孕時顏色加深。在肚臍到恥骨,可能會形成一條黑色的色素沈澱,叫做黑線,也就是媽咪們常聽到的子母線,通常在產後會慢慢消退。以下為懷孕常見的肌膚變化,提供媽咪參考:孕斑/由於荷爾蒙的分泌,根據統計,70%孕婦可能出現黑斑,黑斑的特色是在臉上會有不規則、塊狀的黑色素斑塊。黑斑跟遺傳體質、日曬、未懷孕時口服避孕藥皆有關係,孕婦的黑斑可能在產後會稍微改善,但大多持續終生。另外,在懷孕後還有可能增加息肉,學名叫做黑色丘疹性皮膚病,息肉的好發位置在頸部、胸部、腋下,要特別注意。• 妊娠搔癢/在皮膚科中,這是孕婦最常見的皮膚問題,多在第二或第三孕期會出現症狀,依時間點的不同,症狀也有所不同: 1)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斑塊/在初產婦、第三孕期出現,從腹部到軀幹、四肢都會有多型的紅色搔癢丘疹、蕁麻疹、斑塊、甚至水泡出現,通常持續時間為6週,治療方式為外用止癢藥、外用類固醇、口服抗組織胺,嚴重患者要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此症不會影響產婦與胎兒的預後,只有極少數第二胎會再出現相同症狀。2)妊娠癢疹/在第二或第三孕期出現,可能產後還會持續3個月,特徵是在四肢的伸側有一顆一顆的癢疹,不會影響產婦與胎兒的預後,治療方式為外用類固醇、口服抗組織胺。3)妊娠搔癢性毛囊炎/在第二或第三孕期出現,特色是在軀幹有搔癢的、單型性的毛囊炎,這些毛囊炎是無菌的,治療方式為外用抗生素,或外用類固醇藥膏。• 妊娠搔癢需要服藥嗎?妊娠搔癢會影響媽咪的睡眠,嚴重患者也可能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考量腹中的胎兒,醫師多會開立口服抗組織胺,屬於B級藥品,雖然此時小寶寶中樞神經已發育建全,建議還是以外用藥品為主。• 妊娠紋/目前身上佈滿一條條的妊娠紋、肥胖紋路的女生,皆被統稱為「柴女」。所謂的妊娠紋,是因為個人體質、種族以及懷孕後體重快速增加,造成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被扯斷後所形成的紋路。紋路的形成,一開始是紅色的,之後就會變成白色的。在紅色紋路時期,可以使用染料雷射,改善顏色。而針對紋路本身,可以考慮電波拉皮,或是飛梭雷射,增加表皮厚度、膠原蛋白以及彈力蛋白的量。在紅色紋路的時期,治療效果比較好,等紋路變成白色的時候,治療效果較差。• 孕媽咪該如何防紋?呂佩璇醫師表示,懷孕中後期最容易有妊娠紋,因此,建議孕媽咪從懷孕中期就要開始做好防紋的準備,以下4個原則提供媽咪參考:1)避免體重快速增加或是減少。2)加強紋路的保溼與按摩,使用含有活性因子、維他命C、植物油的除紋相關產品。3)勤於運動,但孕婦要視自己身體的情況而定,不須過於勉強。4)天天五蔬果。• 原文刊載於2013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生活美學涵養從日常點滴開始

生活美學涵養從日常點滴開始

(文、圖/蘋果&糖果媽)我很重視興趣的培養,也在興趣發展的過程中度過美好時光,因此,我嘗試引導孩子培養興趣,期待在興趣的培養過程中,能帶給孩子美好愉快的感受。還記得懷第一胎時,內心充滿期待與緊張,為了讓自己平靜舒壓,我耐著性子刻了許多橡皮擦印章。在刻章的過程中,我獲得了內在的平靜、情緒的舒壓,還因為許多美麗的完成品而累積了許多成就感,也在興趣的支撐下讓我有了平靜美好的孕期。• 用溫和的方式讓孩子喜歡音樂/三歲半的蘋果還沒有上幼稚園,所以我為她安排了一些課程。孩子還小,要確定長久的興趣志向需要時間,我選擇讓孩子先在沒有壓力的遊戲學習中去接觸與感覺,等待時機成熟再慢慢確定專精學習的領域。蘋果目前固定接觸的課程是舞蹈和音樂,而美術也從原先由我自行引導之餘安排課程體驗,計畫要開始上課學習。小幼班的音樂課程還沒有開始技術層面的學習,孩子在課程中學習到的是體會音樂的強弱、節拍的快慢與聆聽各種樂器的特色與差異。老師會在課程中搭配樂曲與律動,帶領孩子在遊戲中自然而然的接觸音樂、欣賞音樂,用最溫和的方式讓孩子接近音樂、喜歡音樂。• 舞蹈展現自信的身體姿態/舞蹈課程則是另一種不同的學習。在專業舞蹈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學會跳舞之前要先暖身的過程,在老師引導下,孩子們伸展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學習挺胸自信的展現身體姿態。蘋果更是在舞蹈課同學們的互相激勵下,快速學會前後翻觔斗。除此之外,老師會挑選一首主題歌做為排舞的依據,在每段歌詞中加入各種舞蹈動作。孩子們的記性極佳,聽到音樂歌詞就會自動做出設計的舞蹈動作,蘋果第一次上課就能跟上同學的舞姿,雖然還是比其他同學慢一拍,但在大家共同學習激勵的氛圍影響下,也學會了團體生活中的合群合作呢!• 原文刊載於2013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bobo小天才》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