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佩璇)(採訪諮詢/安德復 復健專科診所院長曾清祥)手腕疼痛、手指無力,連包尿布都痛得掉眼淚!相信這是許多媽媽曾經有過的經驗,一旦讓「媽媽手」上身,就有吃不完的苦頭!其實,媽媽手是通俗的說法,泛指因為拇指肌腱受傷的患者,須留意預防重於治療,就能免於「手無縛雞之力」的辛苦過程。• 什麼是「媽媽手」?提到媽媽手一詞,就會直接聯想到手腕和大拇指的疼痛,到底媽媽手是哪條肌肉生病了?安德復復健專科診所院長曾清祥表示,媽媽手就是肌腱炎,最常發生在大拇指和手腕的交界處有一個腱鞘,剛好把兩條肌肉包在一起,一條是長的拇指外展肌;另一條是短的拇指伸肌。由於日常生活中會頻繁的使用,造成這兩條肌肉和腱鞘發炎,也就是俗稱的媽媽手;學名稱為「迪奎文氏症候群(de Quervain's)」,以症狀來區別,醫療上名為「橈骨莖狀突腱鞘炎」,手腕和大拇指相接處,以及手部相關區域,都會感覺疼痛難當,無法正常抓握物品。• 橈骨腱鞘發炎的原因造成媽媽手的原因,是因為大拇指過度使用,使得伸肌和外展肌動作很多,所以容易有發炎情形,除此之外,和懷孕後期時身體所分泌的鬆弛素也有關。曾清祥院長表示:「懷孕後期到生產前,母體為了讓生產更加順利,身體會分泌出鬆弛素,讓全身韌帶變得比較放鬆,手部也有許多韌帶肌腱,因此,平常可能做同樣分量的工作不會受傷,但是此時因韌帶較鬆弛,就容易傷及肌肉及腱鞘。」• 短時間大量使用拇指產後一步入新手媽媽階段,就有許多工作要忙,不管是擠奶、餵奶、換尿布、洗衣服和洗奶瓶,短時間內拇指的工作量大增,加上身體中鬆弛素的作用尚在,「這段時期真的非常容易受傷,可見產後媽咪的辛苦。」當然,除了產後媽咪之外,還有許多情況也會受傷,其中以運動傷害最常見,曾清祥院長指出,保齡球、乒乓球和高爾夫球,這些大量使用拇指和手腕的運動,也容易傷到同樣地方,或是有人健身的方式不正確,肌力尚未練足就只用單手做伏地挺身,也會因發炎而疼痛。• 動作太快 姿勢不正確曾清祥院長也提到,在門診中常遇到許多剛上任的新手媽媽,容易手忙腳亂,很多事情都急急忙忙地做,常以不正確的姿勢用力,或為了求快以手指施力,就很容易「媽媽手上身」,不可不慎。舉例而言:媽咪要拿很多物品進房門,卻剛好聽到寶寶在哭,沒有蹲下身再依序拿取,直接用拇指的力量把所有物品提起來,這個動作就非常容易受傷。「產前,媽媽會小心留意彎身姿勢,拿取東西時也會放慢動作,並懂得利用到手腕和手臂的力氣協助,但因照顧新生兒較忙亂,未注意姿勢就很容易受傷。」但仍要提醒,即使媽咪使用正確的姿勢,如果用到拇指的次數太多,還是會受傷喔!• 為什麼不是「爸爸手」?近年來愈來愈多爸爸積極參與育兒事物,因此門診中也出現一些認真的爸爸會手腕痛,但「橈骨莖狀突腱鞘炎」為何俗稱媽媽手,而非「爸爸手」呢?曾清祥院長提供了一個有趣的研究,根據學者所做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女性在不用力的狀態下,拇指側兩條肌肉的位置,與手腕連接的角度比較大,結構上拇指基部所連接的腕骨和橈谷的位置比較彎,因此肌腱伸展較為費力,像有阻礙卡住一般。在每次動作的過程中,肌腱所承受的壓力都比男性做同樣動作來得大,因此若男性和女性以大拇指做相同頻率和幅度的動作,女性會比男性容易受傷,也許,這是此疾病一直以來被稱為媽媽手的原因喔! • 原文刊載於2014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